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中国古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大揭秘
古代的中国奉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但是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有所不同,最早开始夏商周朝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演变和发展,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吧。
夏朝的政治制度
“禅让”就是部落首领将权利和宝座让给与他并没有血缘关系的另一人,“禅”就是“推举”,“让”就是“让位”。
中国有史料记载最早的人文始祖是“三皇五帝”,其中尧和舜是五帝当中最为贤明的君主,也是德高望重的部落首领,而唐尧禅让虞舜的故事深入人心,唐尧是看中了虞舜的才能和品格,禅让有点类似于西方的选举制度,是让最优秀的人承接最高的权位。
尧是有名的贤君,他和老百姓一同住茅草屋,吃糙米饭,煮野菜作汤羹,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块鹿皮御寒,衣服、鞋子没有穿破绝不更换。老百姓拥护他,如爱“父母日月”一般。
舜也是因为简朴亲民的好君主,舜接位之后,他亲自下地耕田、围网打渔、烧窑制陶,就像一位普通的农民一样,在人群中很不起眼,但是却深受大家爱戴。
这两位部落首领都称为“帝”,他们与其族人都生活在黄河流域附近,这里时常闹水患,《淮南子·天文训》这样记载:“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也说明洪水消退的比较迅速。于是尧舜派鲧和禹相继治理,但是只有禹获得了成功,被先民尊称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夏禹”之意。舜帝退位后,又把权利交给了禹,也就是进一步禅让给有贤能的人担当大位。
这是一个非常先进和优越的皇位承袭制度,但是在三皇时代,也就是公元前2607年到公元前2338年,即五帝之前,实行的是一种“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血统继位制度,部落首领在自己家里面选出,无论其能力或品格如何,而是把血缘看得比一切都重要。也就是一种“拟血缘”的王位继承制,这一制度在2338年被废除。
在五帝时代,由黄帝时期开始,王位不再传给嫡系长子,黄帝就曾禅让给少昊,少昊姓嬴,而黄帝姓姬。颛顼先传位于嫡长子(称“孺帝”);孺帝早夭;帝位由颛顼族子喾继承,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帝喾传位于儿子帝挚;帝挚禅位于异母弟伊祁姓的尧;帝尧禅位于姚姓的舜;帝舜禅位于姒姓的禹。
当年,尧帝的臣子放齐曾建议尧帝,说“嗣子朱丹开明”,意思就是,尧帝的儿子朱丹贤德开明,可以担任继承人,但是尧帝却说“于,凶顽,不用”,尧帝说自己的儿子太凶太顽固,,不能担任继承人。可见尧帝一心要执行禅让制的规则,及时自己儿子确实有才能,也不敢用。
真正的禅让仪式需要经历复杂的考验,并不是在位者点名就能继位,譬如尧帝当年选择继承者的时候,搞了一个部落联盟,组成议事会,然后各个部落的首领共同推选候选人,候选人经过层层考验才能正式上位。当时,舜的表现最为优越,被大家公认为第一,于是在祖庙里的祖宗牌位前大力推荐舜来做继承人。
而禹则经历了治水的考验,相传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把治水的事业当做一件极为迫切的事情来完成,因为水患关乎千家万代,是巨大的民生工程。
夏禹之后又选择皋陶作为继承人,皋陶在夏禹手下打了几十年工,才最终得到继承人的名额。据说他非常贤能,和尧舜禹并称“上古四圣”。他制定刑法和教育,帮助尧舜和大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独角兽獬治狱,现在法院门口的石兽就是獬。他坚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会和谐,天下大治,可以说是上古时代的“孔子”。
不过,这么贤能的人才没有在位多久就死了,夏禹非常痛惜,只能选择“伯益”作为继承人。
伯益擅长畜牧,但是功绩和能力没有皋陶那么大,他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即将成为最后一个受到禅让封帝的人,在他之后建立起了另一套传位制度,那就是“世袭制”。
夏禹的儿子夏启杀死了伯益,用武力获得了他的权位,从此也不再把皇位传给别人,只在具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传递,又恢复到了三皇时代的继位制。从此之后,夏朝的“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公天下”的局面转变成了“家天下”,夏朝权利中心通过血缘加强和巩固了统治地位,其他方国部落也通过血缘的融合,增加了彼此的联系,世袭制和再后来的宗法制就构建起了统治者的强大内聚力。
商朝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1、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2、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
3、内容:
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是周王直接驻地;
②同姓亲族(主体):分封到富庶之处,战略要地;土地,物资,人口等;
③异姓诸侯国:功臣、姻亲与亲族相似;古老附属国维持原状,(殷商旧族强制迁徙);同时,分封了一些殷商降族,还恢复了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 。
4、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
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分封给诸侯国土地和人口,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
5、作用:
积极:
①“授土”“授民”,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诸侯对下属进行分封,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消极:
随着血缘关系疏远和诸侯的强大,为后来的春秋和战国诸侯割据埋下了祸根。
二、宗法制
1、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矛盾
3、特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
4、实质: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5、内容:“大宗”、“小宗”
①含义: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称为大宗。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
②关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6、作用:
①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是相对的;
②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③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①宗法制与分封制之间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②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③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三、礼乐制度
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①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加强了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系;
②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宗法和政权合二为一;
③礼乐制度是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制定了的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谁也不得逾越;
④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四、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族权和政权相结合
②王权与神权结合
③王位、爵位继承上实行世袭制
④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
⑤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周的政治制度
西周分封制的内容:
1、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分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2、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3、被分封诸侯有权在诸侯国内实行再分封,在诸侯国内可设官员,建立武装,征赋役。
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鲁,燕,晋 是周王姬姓封国。分封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
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极致灭亡。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
实施分封制的意义有:
1、它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
2、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
3、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
4、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