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哲学与人生感悟精选3篇

2023-10-31人围观
简介

《哲学与人生》可能是一本望而生燥的哲学书,但是当我们真的读下去之后,我们会发现,这本书对我们生活中的疑惑的解答是有一定用处的。

哲学与人生感悟一

印象中,哲学一直都是很枯燥、无趣、烧脑的,不知道隔着屏幕的您是否有同感?我总觉得,哲学离我们的现实生活特别遥远。因此当翻开《哲学与人生》这本书,看到目录里那些陌生的专有名词时,我曾无情地把书搁在了一旁。

但想来有些精彩是逼出来的。《哲学与人生》的作者傅佩荣是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是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据说他的哲学课基本都座无虚席。是什么如此吸引人?静下心,当我真正地去关注到内容时,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好书。

读着读着,很多的文字让我情不自禁产生了回忆和共振;读着读着,有些话语让我对生活中存在的困惑忽地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它给了我很多启发,这里的每一个章节,不是古板的,晦涩的;每一个章节不是虚伪的,浮夸的;它似涓涓溪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它如皎洁明月与我对谈人生;它像晶莹露水拂去心中的阴暗的灰尘。原来哲学离我们是这么近这么近,原来人生处处是哲学。

傅先生在自序中说道:“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乏哲学将是盲目的。”看此书,与其说是学习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印象比较深的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道理其实很简单,能立定志向,生命就会改变;能持之以恒,生命就会脱胎换骨,最后终能赢得美好的结果。”

之所以印象深刻不是因为赞同,而是因为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困惑。美好的人生真的是只要立定志向,坚持到底就可以得到了吗?立定了志向,坚持就一定对吗?

年少时,我们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然而随着时间的前进,有多少人的能坚持不变。太多人的梦想会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变得越来越模糊,最终消失不见......而放弃了坚持,不再执着地与现实作斗争,只是为了不再让自己遍体鳞伤,不再让身边的人担惊受怕,唉声叹气。而这些放弃持之以恒的人,人生就不会美好吗?

对于这句话我想到了自己曾经喝过的一碗“鸡汤”:人生的两大悲剧,其一:你从未为你想要的任何人、事努力过,坚持过。其二:你一直坚持着自己想要的,但结局确实愁云惨淡毫无幸福可言。我想人生充满着不定数,谁也没法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不幸的事情。但人生的坚持,不是为了最后的美好,而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再迷茫,理解这个大千世界,了解自己的内心。当你明白了自己的心,是持之以恒还是放弃,都是正确的选择。

人是不断在成长的过程中,因此人生不是简单的活在当下,他是由我们的无数次成长拼接而成的。把过去、现在、将来连接起来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人生允许犯错,人生存在迷茫,人生可以坚持也可以适时的放弃。只要你的人生是经历过思考的,它便是值得过的。随着肉身的老化,让看不见的心丰富起来,让人生精彩起来。

哲学与人生感悟二

一本将诸家西方哲学门派观点进行提炼、将其转化为普世智慧的一本书。

作者应该是首推斯多葛学派的,该派的理论核心用今天比较著名的一句话概括就是:“愿上帝赐予我平静的心,让我接受我不能改变的;愿上帝赐予我勇气,让我改变我能改变的;愿上帝赐予我智慧,让我明辨这两者的区别。”(肯·威尔伯《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

对于这句话,个人是高度认可的,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如若知行合一,真是一条通往幸福的良途。而这个观点的推演,竟导出了我当时考《国家心理咨询师》教科书的一则重点——埃利斯的合理认知行为疗法——即abc情感模型,a是客观发生的事情,b是我们对此事的看法,c是我们获得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a是我们不能改变的,b是我们可以掌控的,而c作为结果则更多的受b影响。心理咨询用此方式,就是协助求助者的调整他的b,从而达到控制c的目的。

乐观的人,都有着强大的b;焦虑与抑郁则相反。

本书最后,作者对积极心理学很多理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积极心理学理出的各种幸福指标过于呆板和教条,而人们的幸福感却是大相径庭的。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刚好相反,正因为幸福感这东西很难衡量、很难制定统一标准,所以积极心理学才通过大样本进行收集与整理,无论结论和指标是否值得商榷,但是这种尝试的途径至少是科学的,如果我们认为一个测量标准不能够尽善尽美,那就果断抛弃,个人觉得不太合适。

拿高考举例,可以抬杠:为什么一定要考这么几科呢?难道这几门考试就可以完全说明一个人的素质了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与长处,又怎能通过考试就将人排成三六九等呢?考试本来就有随机性,有时候运气好有时候运气差,运气成分对衡量一个人难道没有影响吗?高考的程序一定是公平的吗?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受教育的程度与质量不同,为什么要一起比试呢…………但我们今天看到的是,高考依然是最好且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方式。

有句话说得好:“有废要有立”。如果推翻原有的规则而又没有建立起取而代之更好的体系,这是毁灭,而不是论道。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是挺有阅读价值的,不仅将西方古代哲学进行了一番梳理,并将其精华提炼到今日可用的人生智慧,其中不乏名言警句,值得我们思考、借鉴,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哲学与人生感悟三

哲学的盛筵

“关键不是抛弃享乐,而是掌控它们。”

伊壁鸠鲁教导说,快乐是“人生的全部”。没有绝对的善和恶,只有带来快乐的想法和行为,以及带来痛苦的想法和行为。

“当我们说快乐是人生的目标时,我们的意思并非一些人无知、偏见或曲解的那样,是挥霍的快乐,或者感官快乐。我们说的快乐是身体上没有痛苦、灵魂上没有烦恼。它不是不停地喝一通酒,或者狂欢,也不是性爱,不是享用鱼和其他奢侈的美味;它是清醒的思考,寻找每一个选择和回避的基础,消除那些给灵魂带来巨大困扰的信念。”

为了实现更加连续不断的平静,理性的享乐主义者学习去限制自己的欲望,限制到容易实现的程度。“使自己习惯于简单、便宜的饮食,满足健康所需,使自己不惧命运。”伊壁鸠鲁写道。

正如一位伊壁鸠鲁主义者的墓碑上所说:“我还没出世,我活过,我死了,我不在乎。”

有时对死亡的恐惧把一个人抓得那么紧,以致他开始厌恶他的人生,袖手旁观,他悲伤的内心决定自杀,浑然不知这恐惧是他抵御不了的源头。

卢克莱修小心翼翼地避免去爱上谁,他认为爱情带来的痛苦多过快乐.

神秘主义者与怀疑论者

他最著名的格言是:“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因为会不断遇到新的水流。”别的哲学家寻找宇宙之下稳定的元素,赫拉克利特看到的则是不停息的流动和变化。柏拉图引用他的话说:“一切都在流动。没有什么是静止的。”没有什么东西是独立、永远存在的,一切都是自然相互联系的流动的一部分。宇宙是对立者的舞蹈,每种东西都在变成其他东西:“冷的变热,热的变冷。湿的变干,干的变湿。”或者:“生就是死,醒来就是睡眠,年轻就是年老,因为一种东西在变成另一种东西。”

赫拉克利特相信,我们可以通过培养我们的理性、控制我们的激情、清除酗酒和贪吃等坏习惯来获得宇宙视角,坏习惯会使我们的意识之火变暗,把我们从宇宙视角往下拉。当我们屈服于“内心的欲望”,我们就会使我们的意识变得暗淡。如果我们过理性和节制的生活,那么我们就会使我们的灵魂变得干燥,让意识之火燃得更亮,它就能够理解和照亮逻各斯,使自己跟逻各斯和谐一致。

至今,科学家们还无法找到任何叫作精神的神秘的东西。

斯蒂芬·霍金近来宣称,哲学已死。他说,哲学家们“没有跟上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现代发展,他们的讨论与这个世界好像越来越不相干、越来越过时

”因此,回答“我们为什么在这里”这一大问题的重任落在了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头上。人们越来越相信,科学既能够解释宇宙的本质,也能解释人生的意义,并不需要哲学家和上帝。霍金说:“几乎每个人都会问,我们为什么在这里,我们从哪里来,”他说,现在哲学已死,“科学家们接过了解释这一奥秘的火炬。”

人类的意识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没有生命的宇宙希望它出现,不只是帮助人类生存和繁殖,而更使他们能够思考宇宙,揭示其真相。

07 格言的力量

“有些事情取决于我们,其他的则不然。”他赞同他生活中的大部分东西都在他的控制之外,但是他自己的性格、尊严和自尊在他的控制之下,没有人能够从他那里拿走。

“认识你自己”;“你认为人生是怎样,它就是怎样”; “凡事不可过度”; “关键不是你遭受了什么,而是你如何反应”; “做你的灵魂的船长”; “没有你的允许,谁也伤害不了你”; “艰难时刻见品格”,等等。学生们在他们的手册上写下这些格言,记住它们,

哲学能给你内在的力量,控制你自己,但是它不能保护你不受外界变故的伤害。

你绝不能混淆信念和行为准则,信念是相信最终你一定会赢,这样你就输不起了,行为准则是要直面你当前的现实这一最残酷的事实,不管有多残酷。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