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捞铁牛》 捞铁牛课文原文
《捞铁牛》 篇1
预习提示
熟读课文,了解捞铁牛的过程。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遇事神与思考的习惯。
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理解文章记叙的顺序。
认识本课生字,并熟记,理解“潜水”“划桨”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课文二、三段,了解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及过程。
了解利用水浮捞铁牛的原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捞铁牛》,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
预习课文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帮助理解。
想一想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生字认读。
理解下列词语:浮桥、宋朝、熟悉、出色
分段,说段意。
(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和尚主动提出捞铁牛。
怎样捞铁牛。
和尚的名字和身份。
质疑。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捞铁牛》的学习,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请大家思考:
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为什么?
怀丙为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你觉得怎样?
打捞铁牛的工作分几步做的?
为什么说怀丙是宋代出色的工程师?
师生合作,讨论问题
动手实验,加深理解
玻璃缸装水放沙(淤泥)。
水底放小铁块(铁牛)。
用棒(架子)栓两个大盒(船)放在水面,里面装沙。
用一根细绳,一端系棒,一端栓小铁块,绳子绷紧。
演示:叙述怎样捞铁牛。
全班评议。
全课总结
怀丙是宋朝人,距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乐,当时他就懂得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古代的人们具有高超的聪明才智,我们前人对科学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我们现在更应该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布置作业
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铁牛被水冲走
捞铁牛 摸清地点
两次栓牢
打捞铁牛
《捞铁牛》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谁捞的铁牛?为什么?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潜、陷、尚、论(多音字)
2、组词语
宋( ) 拴( ) 陷( ) 论( )
送( ) 栓( ) 滔( ) 轮( )
绳( ) 绑( ) 铲( ) 拖( )
蝇( ) 梆( ) 产( ) 施( )
3、理解词义
宋朝:朝代名。由赵匡胤建立。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个地方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本课指怀丙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层次,整体感知课文
1、小声自读课文。
2、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铁牛陷入淤泥。
第二自然段:一个和尚主动提出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三自然段:和尚做了准备工作。
第四自然段:请水手铲泥沙到河里拔起铁牛。
第五自然段:水手们划船把铁牛拖上岸边。
第六自然段:和尚用同样方法捞起其余的铁牛。
第七自然段:和尚名叫怀丙。
四、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的,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2、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经过,包括准备工作,打捞过程。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
思考:
1、是谁提出要?(板书:怀丙)
2、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怀丙吗?谁能用一个准确的词概括一下怀丙的特点?(板书:出色)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要,谁能读一读有关内容?
2、指名读一读有关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被水冲走)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人们议论纷纷,可以看出人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是在大家感到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2、追问:从什么地方看出十分困难?(从“笨重”一词可以看出铁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捞。从人们对此事“议论纷纷”可以看出大家对没什么好办法。)
3、介绍:据资料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当时又没有起重机这样的现代化设备,打捞技术又比较落后。
4、怀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呢?反复读怀丙所说的话。(板书:叫水送回)
过渡:怎么叫水把铁牛送回来呢?从这个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怀丙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呢?我们先来看准备工作部分,看看他那些地方做的出色。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谁知道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摸清地点,两只船并排装满泥沙。并排栓紧搭架,两头拴牢。)
3、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出色的准备。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看打捞过程,打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再看怀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答:分几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板书:打捞)
4、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呢?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打捞第二只铁牛的过程。
小结:和尚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了,其实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小结
1、和尚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是因为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水)
2、是水冲走了铁牛,又是水把铁牛送了回来,怀丙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就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才智变害为利,像怀丙这样的工程家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作一个有用的、聪明的人才。
七、总结全文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交流其它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附:板书设计
17.
被水冲走
叫水送回
|
准备——怀丙——打捞
《捞铁牛》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捞的铁牛?(2)为什么?(3)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淤,注意读音、字形,右边不要写成“冬”。
2.理解词义。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地方在黄河中游,所以叫河中府。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
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本课指怀丙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自学课文,理解文章层次
1.轻声朗读课文。
2.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
第1自然段:铁牛陷入淤泥。
第2自然段:一个和尚主动提出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3自然段:和尚做了的准备工作。
第4自然段:和尚请水手铲泥沙到河里,拨起铁牛。
第5自然段:水手们划船把铁牛拖回岸边。
第6自然段;和尚用同样方法捞起其余的七只铁牛。
第7自然段:和尚名叫怀丙。
(四)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
(五)分析课文
1.(1)浏览课文,看是谁提出要?(怀丙)
(2)他是谁呢?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怀丙吗?谁能用一个最准确的词概括一下怀丙的特点?(出色)
2.(1)为什么?谁能读一读有关内容?
(2)指名读一读有关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铁牛被水冲走)
3.(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人们议论纷纷,可以看出人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是在大家感到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2)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十分困难?(从“笨重”一词可以看出铁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捞。从人们对此事“议论纷纷”可以看出大家对没什么好办法。)
(3)据资料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当时又没有起重机这样的现代化设备,打捞技术又比较落后。
(4)怀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呢?读怀丙所说的话:(叫水送回)
怎么样水把铁牛送回来呢?从这个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怀丙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呢?
4.(1)指名读有关段落。
(2)谁知道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①摸清地点;②两只船并排装满泥沙;③并排拴紧搭架;④两头拴牢。
(3)你明白了什么?(这四项工作都是根据铁牛中的“笨重”进行周密考虑的。)
(4)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出色的准备。
5.接下来,我们看打捞过程,打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再看怀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1)自由读。
(2)指名答:分几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
(4)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呢?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打捞第二只铁牛的过程。
小结:和尚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了,其实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总结
1.和尚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是因为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水)
2.是水冲走了水牛,又是水把铁牛送了回来,怀丙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就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才智变害为利,像怀丙这样的工程家在我们历史上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做一个有用的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怀丙为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2.后来,他是怎样的?
(二)动手实验,体会水的浮力的应用
1.实验准备工作。
(1)在一个装上水的玻璃缸里,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是淤泥。
(2)水底下放一小铁块表示铁牛。
(3)用一根木棒(表示木架子)拴住两个大盒(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装满沙子。
(4)用一根细绳,一端系在木棒上,一端挂在缸底的小铁块上,让绳子绷紧。
2.学生演示怎样捞牛。
(1)要求:一个学生一边动手演示,一边叙述怎样,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评议演示和讲解的情况。
(三)总结课文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谁能说说其他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四)作业
1.动手做的实验。
2.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布置作业
1.读拼音、学词语
2.辨字组词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以课文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质疑。
向学生出示问题:1、谁;2、为什么?3、怎么捞的?结果怎样?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交流中指导学生学习。
自学课文,轻声朗读,理清层次,了解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通过动手实验,体会浮力的作用,一千多年前怀丙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说明了什么?自己从中受到什么启示。让学生懂得做事要动脑、要运用科学。
探究活动
一、动手实验,体会水的浮力的应用
1、实验准备工作
(1)在玻璃缸里装上水,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是淤泥。
(2)水底下放一小铁块表示铁牛。
(3)用一根木棒(表示木架子)拴住两个大盒(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装满沙子。
(4)用一根细绳,一端系在木棒上,一端拴在缸底的小铁块上,让绳子绷紧。
2、学生演示怎样
(1)要求:一个学生一边动手演示,一边叙述怎样,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评议演示和讲解的情况。
二、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水的浮力
《捞铁牛》 篇4
17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1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用科学。
3.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 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的经过。
2.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覆盖式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质疑激趣。
二、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 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
3. 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三、 深入探究,读懂课文第一部分。
1. 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
2. 铁牛有多笨重呢?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
3. 指导读句子,加深理解。
4. 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四、 学习第二部分:的准备工作。
1. 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人们为什么要。思考第二个问题:怎样?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重点词语。
2.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重点。
3. 师生交流,概括出要点。
4. 用覆盖式投影片再现这次的准备工作,再请学生按顺序简要复述准备工作。
5. 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
五、 书写生字词。
六、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查阅课外书,查找怀丙和尚的故事或有关水的浮力的课外小知识。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二、 观察图画,引入新课。
1. 出示课文插图,观察画面。画面上有哪些人物?简单地说说他们在干什么。
2. 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到打捞第一只铁牛的经过?哪个自然段写打捞其他铁牛的经过?
三、 学习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自己学,要求认真读书,思考:(出示投影题
(1)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超铁牛?
(2)根据课后思考?练习3的提示,想想带点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把它们连起来?
1. 学生自由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2. 师生交流。
3. 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学生读后评议。
4. 读第五自然段。
(1) 学生读。
(2) 引导质疑。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
(3) 多么聪明的和尚呀!把第四、第五两自然段读一读。
5. 读第六自然段。
(1) 学生读。
(2)谁能以这一自然段为基础,结合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一下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同学们通过一段一段地读课文,读懂了内容,也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四、 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 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 师生交流: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五、回顾全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 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
2. 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桌练习说,全班交流。
二、 延伸课外。
1. 你们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捞出铁牛,又注意了环保?
2.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创新。
《捞铁牛》 篇5
、的教学过程
(本教案第二课时参阅了重庆李向红老师的部分内容)
第一课时
1、请同学们自读本单元的导读部分。通过读这部分,你知道了哪些内容?(本组的训练重点:了解叙述的顺序;学习这组课文的方法:要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
2、明确了本组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板书),读了课题,你知道课文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捞)?围绕‘捞’字,同学们想弄懂一课中的哪些问题?学生动脑筋思考后,各抒己见,提出以下问题:“谁?”“为什么?”“用什么办法?”“的结果怎样?”“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等。教师梳理,并归纳为四个问题:1.谁?2.为什么?3.用什么办法、结果怎样?4.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大家提出来的,也是我们这课学习的目标。下面,我们就通过读书来解决这些问题。”
3、请同学们自已读课文,读后找出和“谁?”“为什么?”“用什么办法?”“的结果怎样?”等问题对应的段落,并按课文的叙述顺序给这几个问题排序。(指名同学到黑板上为这几个问题排序,明确事情发展顺序的意义。)
4、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文章中的生字新词。同桌齐读两遍,交流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然后在本上抄写一遍。
5、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自己查资料或同桌讨论解决,再不能解决作上记号。
6、同学们到黑板上自由默写生词。个别容易写错的,老师及时纠正(如:淤、舱等)。
7、给生字组两个新词写在课堂本上。
8、布置作业:搜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运用“浮力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
第二课时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具体叙述了宋朝的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将沉于河底中的八只大铁牛捞起拖回岸边的经过。)
2、指挥的怀丙和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边读书边思考这个问题,读完后,画出这句话。
3、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给“出色”、“工程”、“专家”标上“△△△”
4、“出色”是什么意思?“工程家”呢?
5、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从文章的哪些方面能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专家?--先自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
6、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设想出色(叫水送回)准备工作出色(准备工作)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7、八只大铁牛被水冲进了黄河。而怀丙却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请同学们自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思考: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8、指名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想到了什么?--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想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9、可是,1989年从黄河古道中挖出的四只大铁牛,最轻的每只铁牛重26.1吨,最重的有45.1吨。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没有先进的起重设备,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的怀丙为此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指名同学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把表示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如“先”)。读后,指名学生说出怀丙和尚为此做了几项准备工作?同桌齐读后共同讨论,各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四步(潜水摸牛;备船装沙;并船搭架;粗绳拴牛;),意思接近即可。
10、怀丙不做这些准备工作行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潜水摸牛:摸清位置,便于打捞。备船装沙:吃水深,缩短船与牛的位置,卸沙后,船才能在上浮的同时绷紧绳子,从而拔出铁牛。并船搭架:(1)、保持平衡(举划船的经历说明),(2)浮力大且一致(接触面积大浮力大)。粗绳拴牛:保证牢固。--准备工作周密细致,设计科学,不愧是出色的工程家。
11、准备工作做好了,怀丙是怎样指挥大家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看他是怎样的?边读边画出文章中表示捞牛动作的词,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进行换词指导:“铲”与“撒、掀”、“拔”与“提、拽”等的不同。
12、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抽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指导理解这种因果关系)。
13、观看课件,理解“铲沙拔牛”的经过。
14、这几句话写清了铲沙拔牛的经过,写出了怀丙巧用自然规律,主持拔牛工程的出色才能。
15、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了,真令人高兴啊,可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聪明的才智,出色的操作(小结)。
16、男女分段展开朗读比赛。体会怀丙的聪明才智。
17、就这样,怀丙把八只铁牛全部捞了起来。一千多年前,怀丙就能用这样的方法捞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说明什么?①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18、其实,我国历史上像怀丙那样运用“水的浮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人物有许多,谁能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呢?(《曹冲称象》,上一册积累运用上的《挑水过桥》等)我们为他们骄傲,更为我们中华民族自豪。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四段,注意读出对怀丙敬佩、赞叹的语气。
19、讨论:想象一下,在当时还有其他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吗?要是现在呢?
20、布置作业:
(1)填空:课后第二题。
(2)小试验:
找一大盆作黄河,泡沫塑料做小船,砝码当铁牛,准备好绳子和沙子回家做这项实验后,写出实验经过。
《捞铁牛》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捞的铁牛?(2)为什么?(3)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淤,注意读音、字形,右边不要写成“冬”。
2.理解词义。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地方在黄河中游,所以叫河中府。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
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本课指怀丙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自学课文,理解文章层次
1.轻声朗读课文。
2.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
第1自然段:铁牛陷入淤泥。
第2自然段:一个和尚主动提出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3自然段:和尚做了的准备工作。
第4自然段:和尚请水手铲泥沙到河里,拨起铁牛。
第5自然段:水手们划船把铁牛拖回岸边。
第6自然段;和尚用同样方法捞起其余的七只铁牛。
第7自然段:和尚名叫怀丙。
(四)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
(五)分析课文
1.(1)浏览课文,看是谁提出要?(怀丙)
(2)他是谁呢?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怀丙吗?谁能用一个最准确的词概括一下怀丙的特点?(出色)
2.(1)为什么?谁能读一读有关内容?
(2)指名读一读有关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铁牛被水冲走)
3.(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人们议论纷纷,可以看出人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是在大家感到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2)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十分困难?(从“笨重”一词可以看出铁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捞。从人们对此事“议论纷纷”可以看出大家对没什么好办法。)
(3)据资料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当时又没有起重机这样的现代化设备,打捞技术又比较落后。
(4)怀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呢?读怀丙所说的话:(叫水送回)
怎么样水把铁牛送回来呢?从这个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怀丙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呢?
4.(1)指名读有关段落。
(2)谁知道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①摸清地点;②两只船并排装满泥沙;③并排拴紧搭架;④两头拴牢。
(3)你明白了什么?(这四项工作都是根据铁牛中的“笨重”进行周密考虑的。)
(4)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出色的准备。
5.接下来,我们看打捞过程,打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再看怀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1)自由读。
(2)指名答:分几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
(4)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呢?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打捞第二只铁牛的过程。
小结:和尚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了,其实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总结
1.和尚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是因为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水)
2.是水冲走了水牛,又是水把铁牛送了回来,怀丙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就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才智变害为利,像怀丙这样的工程家在我们历史上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做一个有用的人。
第 1 2 页
《捞铁牛》 篇7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怀丙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学会生字新词;学习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2、能力方面: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会用“熟悉”、“出色”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及其他发展方面: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弄懂怀丙捞铁牛时做了那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2、初步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录像、实验演示器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按生字表学生字,读准字音。
2、练习读熟课文。
3、在教师指导下查字典,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部分生字新词(浮桥、淤泥、笨重、出色、工程家等)。
4、默读全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分段
四、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读第一节, 思考;为什么要把铁牛捞起来?
二、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
三、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二大段
1、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练习概括段意。
3、学生大组交流段意概括情况。
(二)学习第三大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中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得是什么?
2、学习第一节:
①自由读,尝试针对段落提出问题。
②理解段中“试试”的含义。
3、学习第二、三节:
①师范读→生小组学习→结合课件●板画,弄清怀丙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
②指导学生交流学习情况,明白段中“摸清”、“很大”、“并排”、“结实”、“很粗”等词的含义及“先”、“然后”、“再”、“又”等词的先后顺序。
③生小组自学→师指导部分学生演示“捞”的过程,弄清铁牛是怎样被浮力“捞”起来的。
④指导学生交流,明白“沙减少→船上浮”的关系及“浮力”等词的意思。
⑤指导学生朗读;结合录像,引导体会文章的意境。
4、生尝试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四大段
指名读段,生概括段意;结合课文理解“出色”。
(四)生根据各自兴趣,自由读课文中的任意段落。
四、发散思维
1、为什么和尚不把铁牛直接拉到船上载回来?
2、为什么船上要装很满的沙?
3、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铁牛“捞”回来?
五、质疑问难
学习了这课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六、课堂练习
填空——课文第四小节。
七、总结(结合课文内容及思想、情感、科学等教育)
(略)
八、课后作业(2、3题选作一题)
1、造句:“熟悉”、“出色”。
2、画出怀丙准备工作的简图。
3、我和怀丙比智慧。
附:板书设计
17、捞铁牛
怀丙------“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
摸位置
准备捞:大船并排拴紧、结实木料搭架
装满泥沙、 粗绳
捞回来→利用水的浮力
┕→出 色 的 工 程 家←┘
第三课时(略)
(主要安排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教学内容)
《捞铁牛》 篇8
(本教案第二课时参阅了重庆李向红老师的部分内容)
第一课时
1、请同学们自读本单元的导读部分。通过读这部分,你知道了哪些内容?(本组的训练重点:了解叙述的顺序;学习这组课文的方法:要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
2、明确了本组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板书),读了课题,你知道课文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捞)?围绕‘捞’字,同学们想弄懂一课中的哪些问题?学生动脑筋思考后,各抒己见,提出以下问题:“谁?”“为什么?”“用什么办法?”“的结果怎样?”“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等。教师梳理,并归纳为四个问题:1.谁?2.为什么?3.用什么办法、结果怎样?4.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大家提出来的,也是我们这课学习的目标。下面,我们就通过读书来解决这些问题。”
3、请同学们自已读课文,读后找出和“谁?”“为什么?”“用什么办法?”“的结果怎样?”等问题对应的段落,并按课文的叙述顺序给这几个问题排序。(指名同学到黑板上为这几个问题排序,明确事情发展顺序的意义。)
4、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文章中的生字新词。同桌齐读两遍,交流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然后在本上抄写一遍。
5、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自己查资料或同桌讨论解决,再不能解决作上记号。
6、同学们到黑板上自由默写生词。个别容易写错的,老师及时纠正(如:淤、舱等)。
7、给生字组两个新词写在课堂本上。
8、布置作业:搜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运用“浮力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
第二课时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具体叙述了宋朝的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将沉于河底中的八只大铁牛捞起拖回岸边的经过。)
2、指挥的怀丙和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边读书边思考这个问题,读完后,画出这句话。
3、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给“出色”、“工程”、“专家”标上“△△△”
4、“出色”是什么意思?“工程家”呢?
5、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从文章的哪些方面能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专家?--先自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
6、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设想出色(叫水送回)准备工作出色(准备工作)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7、八只大铁牛被水冲进了黄河。而怀丙却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请同学们自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思考: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8、指名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想到了什么?--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想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9、可是,1989年从黄河古道中挖出的四只大铁牛,最轻的每只铁牛重26.1吨,最重的有45.1吨。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没有先进的起重设备,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的怀丙为此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指名同学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把表示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如“先”)。读后,指名学生说出怀丙和尚为此做了几项准备工作?同桌齐读后共同讨论,各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四步(潜水摸牛;备船装沙;并船搭架;粗绳拴牛;),意思接近即可。
10、怀丙不做这些准备工作行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潜水摸牛:摸清位置,便于打捞。备船装沙:吃水深,缩短船与牛的位置,卸沙后,船才能在上浮的同时绷紧绳子,从而拔出铁牛。并船搭架:(1)、保持平衡(举划船的经历说明),(2)浮力大且一致(接触面积大浮力大)。粗绳拴牛:保证牢固。--准备工作周密细致,设计科学,不愧是出色的工程家。
11、准备工作做好了,怀丙是怎样指挥大家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看他是怎样的?边读边画出文章中表示捞牛动作的词,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进行换词指导:“铲”与“撒、掀”、“拔”与“提、拽”等的不同。
12、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抽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指导理解这种因果关系)。
13、观看课件,理解“铲沙拔牛”的经过。
14、这几句话写清了铲沙拔牛的经过,写出了怀丙巧用自然规律,主持拔牛工程的出色才能。
15、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了,真令人高兴啊,可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聪明的才智,出色的操作(小结)。
16、男女分段展开朗读比赛。体会怀丙的聪明才智。
17、就这样,怀丙把八只铁牛全部捞了起来。一千多年前,怀丙就能用这样的方法捞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说明什么?①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18、其实,我国历史上像怀丙那样运用“水的浮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人物有许多,谁能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呢?(《曹冲称象》,上一册积累运用上的《挑水过桥》等)我们为他们骄傲,更为我们中华民族自豪。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四段,注意读出对怀丙敬佩、赞叹的语气。
19、讨论:想象一下,在当时还有其他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吗?要是现在呢?
20、布置作业:
(1)填空:课后第二题。
(2)小试验:
找一大盆作黄河,泡沫塑料做小船,砝码当铁牛,准备好绳子和沙子回家做这项实验后,写出实验经过。
《捞铁牛》 篇9
17.捞铁牛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捞铁牛》,板书课题。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谁捞的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潜、陷、尚、论(多音字)
2、组词语
宋()拴()陷()论()
送()栓()滔()轮()
绳()绑()铲()拖()
蝇()梆()产()施()
3、理解词义
宋朝:朝代名。由赵匡胤建立。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个地方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本课指怀丙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层次,整体感知课文
1、小声自读课文。
2、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铁牛陷入淤泥。
第二自然段:一个和尚主动提出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三自然段:和尚做了准备工作。
第四自然段:请水手铲泥沙到河里拔起铁牛。
第五自然段:水手们划船把铁牛拖上岸边。
第六自然段:和尚用同样方法捞起其余的铁牛。
第七自然段:和尚名叫怀丙。
四、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2、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捞铁牛经过,包括准备工作,打捞过程。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
思考:
1、是谁提出要捞铁牛?(板书:怀丙)
2、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怀丙吗?谁能用一个准确的词概括一下怀丙的特点?(板书:出色)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要捞铁牛,谁能读一读有关内容?
2、指名读一读有关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被水冲走)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人们议论纷纷,可以看出人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是在大家感到捞铁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2、追问:从什么地方看出捞铁牛十分困难?(从“笨重”一词可以看出铁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捞。从人们对此事“议论纷纷”可以看出大家对捞铁牛没什么好办法。)
3、介绍:据资料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当时又没有起重机这样的现代化设备,打捞技术又比较落后。
4、怀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捞铁牛呢?反复读怀丙所说的话。(板书:叫水送回)
过渡:怎么叫水把铁牛送回来呢?从这个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怀丙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呢?我们先来看准备工作部分,看看他那些地方做的出色。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谁知道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摸清地点,两只船并排装满泥沙。并排栓紧搭架,两头拴牢。)
3、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出色的准备。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看打捞过程,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再看怀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答:分几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板书:打捞)
4、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呢?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打捞第二只铁牛的过程。
小结:和尚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了,其实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小结
1、和尚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是因为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水)
2、是水冲走了铁牛,又是水把铁牛送了回来,怀丙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就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才智变害为利,像怀丙这样的工程家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作一个有用的、聪明的人才。
七、总结全文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交流其它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附: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一、动手实验,体会水的浮力的应用
1、实验准备工作
(1)在玻璃缸里装上水,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是淤泥。
(2)水底下放一小铁块表示铁牛。
(3)用一根木棒(表示木架子)拴住两个大盒(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装满沙子。
(4)用一根细绳,一端系在木棒上,一端拴在缸底的小铁块上,让绳子绷紧。
2、学生演示怎样捞铁牛
(1)要求:一个学生一边动手演示,一边叙述怎样捞铁牛,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评议演示和讲解的情况。
二、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水的浮力
习题精选
一、看拼音写词语
《捞铁牛》 篇10
宋朝时候,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黄河两岸的八只大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
洪水退了,浮桥得重修。可是笨重的铁牛陷在河底,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船停稳了,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用结实的木料搭个架子,跨在两只船上。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绳子的另一头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
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船上的泥沙铲光了,铁牛也离开了河底。和尚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让水手们使劲把船划到岸边,再让许多人一齐用力,把水里的铁牛拖上了岸。
和尚用这样的办法,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地拖了回来。
这个和尚个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
捞铁牛(教案、实录、练习、资料)
《捞铁牛》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捞的铁牛?(2)为什么?(3)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淤,注意读音、字形,右边不要写成“冬”。
2.理解词义。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地方在黄河中游,所以叫河中府。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
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本课指怀丙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自学课文,理解文章层次
1.轻声朗读课文。
2.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
第1自然段:铁牛陷入淤泥。
第2自然段:一个和尚主动提出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3自然段:和尚做了的准备工作。
第4自然段:和尚请水手铲泥沙到河里,拨起铁牛。
第5自然段:水手们划船把铁牛拖回岸边。
第6自然段;和尚用同样方法捞起其余的七只铁牛。
第7自然段:和尚名叫怀丙。
(四)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
(五)分析课文
1.(1)浏览课文,看是谁提出要?(怀丙)
(2)他是谁呢?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怀丙吗?谁能用一个最准确的词概括一下怀丙的特点?(出色)
2.(1)为什么?谁能读一读有关内容?
(2)指名读一读有关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铁牛被水冲走)
3.(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人们议论纷纷,可以看出人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是在大家感到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2)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十分困难?(从“笨重”一词可以看出铁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捞。从人们对此事“议论纷纷”可以看出大家对没什么好办法。)
(3)据资料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当时又没有起重机这样的现代化设备,打捞技术又比较落后。
(4)怀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呢?读怀丙所说的话:(叫水送回)
怎么样水把铁牛送回来呢?从这个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怀丙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呢?
4.(1)指名读有关段落。
(2)谁知道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①摸清地点;②两只船并排装满泥沙;③并排拴紧搭架;④两头拴牢。
(3)你明白了什么?(这四项工作都是根据铁牛中的“笨重”进行周密考虑的。)
(4)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出色的准备。
5.接下来,我们看打捞过程,打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再看怀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1)自由读。
(2)指名答:分几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
(4)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呢?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打捞第二只铁牛的过程。
小结:和尚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了,其实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总结
1.和尚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是因为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水)
2.是水冲走了水牛,又是水把铁牛送了回来,怀丙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就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才智变害为利,像怀丙这样的工程家在我们历史上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做一个有用的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怀丙为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2.后来,他是怎样的?
(二)动手实验,体会水的浮力的应用
1.实验准备工作。
(1)在一个装上水的玻璃缸里,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是淤泥。
(2)水底下放一小铁块表示铁牛。
(3)用一根木棒(表示木架子)拴住两个大盒(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装满沙子。
(4)用一根细绳,一端系在木棒上,一端挂在缸底的小铁块上,让绳子绷紧。
2.学生演示怎样捞牛。
(1)要求:一个学生一边动手演示,一边叙述怎样,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评议演示和讲解的情况。
(三)总结课文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谁能说说其他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四)作业
1.动手做的实验。
2.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布置作业
1.读拼音、学词语
2.辨字组词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以课文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质疑。
向学生出示问题:1、谁;2、为什么?3、怎么捞的?结果怎样?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交流中指导学生学习。
自学课文,轻声朗读,理清层次,了解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通过动手实验,体会浮力的作用,一千多年前怀丙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说明了什么?自己从中受到什么启示。让学生懂得做事要动脑、要运用科学。
探究活动
一、动手实验,体会水的浮力的应用
1、实验准备工作
(1)在玻璃缸里装上水,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是淤泥。
(2)水底下放一小铁块表示铁牛。
(3)用一根木棒(表示木架子)拴住两个大盒(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装满沙子。
(4)用一根细绳,一端系在木棒上,一端拴在缸底的小铁块上,让绳子绷紧。
2、学生演示怎样
(1)要求:一个学生一边动手演示,一边叙述怎样,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评议演示和讲解的情况。
二、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水的浮力
《捞铁牛》 篇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谁捞的铁牛?为什么?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潜、陷、尚、论(多音字)
2、组词语
宋( ) 拴( ) 陷( ) 论( )
送( ) 栓( ) 滔( ) 轮( )
绳( ) 绑( ) 铲( ) 拖( )
蝇( ) 梆( ) 产( ) 施( )
3、理解词义
宋朝:朝代名。由赵匡胤建立。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个地方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本课指怀丙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层次,整体感知课文
1、小声自读课文。
2、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铁牛陷入淤泥。
第二自然段:一个和尚主动提出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三自然段:和尚做了准备工作。
第四自然段:请水手铲泥沙到河里拔起铁牛。
第五自然段:水手们划船把铁牛拖上岸边。
第六自然段:和尚用同样方法捞起其余的铁牛。
第七自然段:和尚名叫怀丙。
四、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的,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2、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经过,包括准备工作,打捞过程。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
思考:
1、是谁提出要?(板书:怀丙)
2、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怀丙吗?谁能用一个准确的词概括一下怀丙的特点?(板书:出色)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要,谁能读一读有关内容?
2、指名读一读有关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被水冲走)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人们议论纷纷,可以看出人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是在大家感到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2、追问:从什么地方看出十分困难?(从“笨重”一词可以看出铁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捞。从人们对此事“议论纷纷”可以看出大家对没什么好办法。)
3、介绍:据资料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当时又没有起重机这样的现代化设备,打捞技术又比较落后。
4、怀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呢?反复读怀丙所说的话。(板书:叫水送回)
过渡:怎么叫水把铁牛送回来呢?从这个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怀丙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呢?我们先来看准备工作部分,看看他那些地方做的出色。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谁知道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摸清地点,两只船并排装满泥沙。并排栓紧搭架,两头拴牢。)
3、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出色的准备。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看打捞过程,打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再看怀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答:分几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板书:打捞)
4、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呢?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打捞第二只铁牛的过程。
小结:和尚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了,其实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小结
1、和尚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是因为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水)
2、是水冲走了铁牛,又是水把铁牛送了回来,怀丙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就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才智变害为利,像怀丙这样的工程家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作一个有用的、聪明的人才。
七、总结全文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交流其它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附:板书设计
17.
被水冲走
叫水送回
|
准备——怀丙——打捞
《捞铁牛》 篇1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谁捞的铁牛?为什么?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潜、陷、尚、论(多音字)
2、组词语
宋( ) 拴( ) 陷( ) 论( )
送( ) 栓( ) 滔( ) 轮( )
绳( ) 绑( ) 铲( ) 拖( )
蝇( ) 梆( ) 产( ) 施( )
3、理解词义
宋朝:朝代名。由赵匡胤建立。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个地方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本课指怀丙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层次,整体感知课文
1、小声自读课文。
2、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铁牛陷入淤泥。
第二自然段:一个和尚主动提出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三自然段:和尚做了准备工作。
第四自然段:请水手铲泥沙到河里拔起铁牛。
第五自然段:水手们划船把铁牛拖上岸边。
第六自然段:和尚用同样方法捞起其余的铁牛。
第七自然段:和尚名叫怀丙。
四、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的,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2、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经过,包括准备工作,打捞过程。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
思考:
1、是谁提出要?(板书:怀丙)
2、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怀丙吗?谁能用一个准确的词概括一下怀丙的特点?(板书:出色)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要,谁能读一读有关内容?
2、指名读一读有关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被水冲走)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人们议论纷纷,可以看出人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是在大家感到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2、追问:从什么地方看出十分困难?(从“笨重”一词可以看出铁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捞。从人们对此事“议论纷纷”可以看出大家对没什么好办法。)
3、介绍:据资料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当时又没有起重机这样的现代化设备,打捞技术又比较落后。
4、怀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呢?反复读怀丙所说的话。(板书:叫水送回)
过渡:怎么叫水把铁牛送回来呢?从这个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怀丙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呢?我们先来看准备工作部分,看看他那些地方做的出色。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谁知道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摸清地点,两只船并排装满泥沙。并排栓紧搭架,两头拴牢。)
3、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出色的准备。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看打捞过程,打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再看怀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答:分几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板书:打捞)
4、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呢?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打捞第二只铁牛的过程。
小结:和尚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了,其实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小结
1、和尚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是因为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水)
2、是水冲走了铁牛,又是水把铁牛送了回来,怀丙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就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才智变害为利,像怀丙这样的工程家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作一个有用的、聪明的人才。
七、总结全文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交流其它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附:板书设计
17.
被水冲走
叫水送回
|
准备——怀丙——打捞
《捞铁牛》 篇14
教学要点:讨论学习课文,理解怀丙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家。
教学过程:
1、读课题,在预习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需要老师、同学们的帮助?--(重要的,带有普遍性的话板书出来)
2、指挥捞铁牛的怀丙和尚是一个怎样的人?齐读第四段,请给"出色"、"工程家"标上"……"
3、"出色"是什么意思?"工程家"呢?--特别好的设计,主持各项工程的专家。
4、请小声读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哪些方面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先自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
5、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以把它概括为三个方面:--设想出色(叫水送回)准备工作出色(准备工作)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6、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叫水送回"这个想法的?请读第一段后答,抽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起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7、可是,每只铁牛都重达万斤,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丙为此做了四项准备工作,请默读第二段,把表示这4项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检查落实)。
8、你能用上这几个词,指着灯片上的图说吗?--学生说。
9、怀丙不做这些准备工作不行吗?你体会到什么?--潜水摸牛:摸清位置,便于打捞。备船装沙:吃水深,缩短船与牛的位置,卸沙后,船才能在上浮的同时绷紧绳子,从而拔出铁牛。并船搭架:保持平衡,浮力大且一致。粗绳拴牛:保证牢固。--准备工作周密细致,设计科学,不愧是出色的工程家。
10、请小声读第三段,看看他是怎样捞铁牛的?--先请同学讲,然后课件演示。
11、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抽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12、检查落实后,师生分读,想一想: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讨论。--因果重叠(不要求理性掌握,只是感情认识),这几句话写清了铲沙拔牛的经过,写出了怀丙巧用自然规律,主持拔牛工程的出色才能,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齐读,注意体会联系,强调变化。
13、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了,多令人高兴啊,可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聪明的才智,出色的操作(小结)。
14、就这样,怀丙把八只铁牛全部捞了起来。老师提个有趣的问题,你们怎么看:铁牛是水送回来的,你认为是水的力量大,还是人的力量大?为什么?--水的力量大,人有智慧,可以利用水,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力量更大。
15、一千多年前,怀丙能用这样的方法捞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说明什么?--①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16、我国历史上像怀丙那样在科学技术上有创造发明的卓越人物有许多,你知道吗?
17、我们为他们骄傲,更为我们中华民族自豪,齐读第四段,注意表达对怀丙的敬佩、赞叹。
18、学到这儿,你的疑难问题都解决了吗?
19、请用"出色"、"熟悉"各说一句话,写在作业本上。
《捞铁牛》 篇15
教学重点:铁牛是怎样捞上来的
教学难点: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教学过程:
一.看课件《河中府铁牛》激趣引入
1.刚才我们在课件中看到的铁牛,是宋朝时候河中府城外用来拴浮桥用的,一共有八只。你知道吗在这些铁牛身上还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情呢?
2.读课题,在预习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需要老师、同学们的帮助?(重要的,带有普遍性的话板书出来)
二.学习第一部分
1.请小声读课文第一部分,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怀丙为是么要捞铁牛?自读、思考。
2.课堂反馈:(拴浮桥的八只大铁牛被洪水冲到河底的淤泥里。)
3.“黄河两岸拴浮桥用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陷在河底的淤泥里。”这里的“也”能不能换成“都”?为什么?(不能,因为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浮桥,冲走了铁牛,这是两件事,如果用都就只讲铁牛被冲走一件事了。)
三.学习第二部分
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叫水送回"这个想法的?请读第二部分后回答。
2.抽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想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
3.“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冲回来。”这里的“还”可不可以换作“要”?为什么?(不能。因为“还”常用于讲同样的情况,有表示现象继续的作用。这句话前后讲的都是水,冲走铁牛的是水,把铁牛送回来也是水,用“还”就很自然,如果用“要”就没有这种继续的意思。)
3.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四.学习第三部分
1.每只铁牛都重达万斤,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丙为此做了四项准备工作,是哪四项?请默读第三段,用横线划出这四项准备工作,并把表示这4项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检查落实)。
2.反馈:①四项准备工作是:潜水摸牛、备船装沙、并船搭架、粗绳拴牛。
② 表示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是:先、然后、再、又
3.四项准备工作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潜水摸牛:摸清位置,便于打捞。备船装沙:吃水深,缩短船与牛的位置,卸沙后,船才能在上浮的同时绷紧绳子,从而拔出铁牛。并船搭架:保持平衡,浮力大且一致。粗绳拴牛:保证牢固。怀丙做事是多么有条理呀!由此可见我们无论说话做事都应该有条理。)
4.怀丙这些准备工作是针对什么做的?你体会到什么?(针对铁牛笨重的特点做的。体会到整个准备工作做得认真和慎密。)
5.你能用上表示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四个词,具体说说这四项准备工作吗?
课件分步演示——准备工作
6.师小结:怀丙准备工作做得周密细致,设计科学合理。那他又是怎样捞铁牛的呢?
五.学习第四部分
课件演示——捞牛过程(注意观看铁牛位置的变化)
1.刚才在看课件的时候你注意到铁牛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吗?(上拔)是什么力量使铁牛的位置发生改变的呢?(水的浮力)
2.小组合作学习第四部分,看看他是怎样捞铁牛的?思考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发生变化的词标出来。(泥沙渐少,船身上浮;绳子绑紧,铁牛上拔。)
2.汇报交流以上问题。
3.学生齐读第四部分,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泥沙与船身、绳子与铁牛之间的关系。
4.师小结。这几句话写清了铲沙拔牛的经过,写出了怀丙巧用自然规律,主持拔牛工程的出色才能,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要注意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
5.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了,多令人高兴啊,可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想借水的浮力把铁牛送到岸边,节省人力。)
课件演示——拖牛到岸边
5.师小结:铲沙拔牛这件事充分说明了怀丙不仅具有聪明的才智,还具有出色的操作能力。
6.学生进行排序联系。(课件展示填空题)
7.怀丙把第一只铁牛顺利拉上岸后,又用同样的方法把其他几只铁牛全部捞了起来。老师提个有趣的问题,你们怎么看铁牛是水送回来的,你认为是水的力量大,还是人的力量大?为什么?(水的力量大,人有智慧,可以利用水,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力量更大。)
六.总结全文
1.一千多年前,怀丙能用这样的方法捞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说明什么?
(①怀丙遇事肯动脑筋,善于思考,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2.我们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骄傲,更为我们中华民族自豪,再读第四部分,注意表达对怀丙的敬佩、赞叹。
七.拓展
1.我国历史上像怀丙一样在科学技术上有创造发明的卓越人物有许多,你还知道哪些?
2.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
八.板书设计
摸清位置
准备捞牛 备船装沙
并船搭架
↓ 粗绳拴牛
铲沙 聪明才智
捞铁牛 捞牛过程 划桨
↓ 上岸
全部送回
《捞铁牛》 篇16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铁牛是做什么用的,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你们最想知道的还有什么
生:和尚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生: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
生:为什么不把铁牛放在船上拉回来
师: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提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一定顺序写的,初步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下面大家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准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一段内容.
(学生朗读后,同桌间相互练说)
师:哪一位来试试
生:和尚先请一个熟悉水性的人潜入水底,看一看铁牛沉在哪儿.然后,他准备了两只大船,让船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并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紧,搭个架子,最后请一个水手用很粗的绳子拴住铁牛.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本段内容
生:这一段写了和尚为捞铁牛做的准备工作.
师:认真读书,了解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概括段意的方法之一.还有一种方法,也能帮我们概括段意,大家看看第四自然段,我们可借助哪句话来能概括第三自然段段意
生:可借助第四自然段开头一句"准备工作做好了".
师:可见概括段意时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我们再把第二段朗读一遍,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用笔划出来.
生: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有:"先,然后,再,又"等.
师:(用覆盖式投影片演示四项准备工作后)如果我们先写把两只船拴在一起,再写划过去,行吗 生:不行,因为先把两只船拴在一起,划起来就非常吃力.
师:可见,作者是按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写的,这样写显得有条有理.再朗读一遍,好好体会作者表达的条理性.
师:刚才同学们问,和尚究竟用了什么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的,为什么不把铁牛放在船上拉回来,请同学们自学第四,五,六自然段之后,解答这些问题.
生:和尚是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生:和尚把铁牛放在水里拉回来,还可以省些力气,因为水会产生浮力.
师:谁能概括这三个自然段的意思
生:和尚利用了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师;这几段写打捞过程,虽然没有运用关联词语,但是,同样表达得很清楚,请大家看看录像,再用自己的话复述这几段.(学生观看录像)
师:课文最后说:"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句中"出色"是什么意思
生:"出色"就是格外好,超出一般.师:刚才,从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和实施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怀丙的"出色",再请同学们回过头看看第一,二自然段中有哪句话也能说明这一点
生:(朗读)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生:这句话说明他当时已经想好了借助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方法.
生:这说明怀丙和尚胸有成竹.
师:你们都觉得怀丙和尚很"出色",他打捞铁牛的办法确实好,不过,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就得16船,那么多泥沙铲到黄河里去会阻塞航道,还会污染河水.现在老师给你四只大木船,你能不能用两船泥沙就把铁牛捞起来
(学生分组讨论,气氛热烈)
生: 我们小组认为,可以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架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面那两只船的两边,让水手们把泥沙铲到空船里.这样,装泥沙的船慢慢浮起,等铁牛拔离河底后,再将它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两只船去拴铁牛,等前两只船把铁牛运回来之后,再分别靠在这两只船边上,又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方法来回七次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面打捞上来.
师: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课后请大家做一个实验:将鸡蛋放入浓度较大的盐水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用一定的顺序将实验过程写成一段话.
(作者单位:天津市实验小学)
语文课的"弹性艺术"
黄耀红
弹性,即事物的伸缩性.语言是一门"弹性艺术",同样的表达对象,表达的形式和风格各不相同;同样的语言表达,理解的角度和程度也会因人而异.语言的这种" 变化之妙",注定了语文教学既不可能滴水不漏,也不可能立竿见影.母语习得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渐变过程,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言语表达都应有一定的"弹性"发展空间,决不像一加一那样毫无"商量余地".
据笔者观察,目前有不少语文课不太讲究"弹性",表现为教学内容,课堂结构,课文理解的方式与结果都鲜明地打上了"教师意志"的烙印.调控课堂教学的是教师的"计划指标"而不是学生的"市场需求".从整体上看,这些课就像刻意修剪的树木,虽然中规中矩,显得很精致,但缺少"自然之趣",无法展示枝繁叶茂的勃勃生机.
一堂没有"弹性"的语文课,表现在教学内容上是一切从语文知识出发,形成一种知识密集型教学.由于偏重知识传授的严密性和系统性,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言语能力缺乏正确的估价,不能准确把握学生言语能力的生长点,弄不清哪些是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薄弱区",哪些又是他们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结果既浪费了学生的"言语智力资源",又使语文课堂无法做到张弛有度.同时, 由于语言知识的过分介入,在学生眼里,许多原本简单的言语现象反而变得玄妙而复杂.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必然导致学生的思维被各种所谓的知识点强行纳入某种预定的轨道.学生找不到能力发展的"自留地",思维活动也失去回旋的天地.笔者以为,掌握一些精要,好懂,有用的语文知识对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固然有益,但是,一个人言语能力的起步并非源自语言知识的学习,而是言语表达的模仿和实践.对于这一点,小孩子的呀呀学语即是明证.因此,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言语能力的发展,言语智慧的获得和文化品格的养成.这些内容都应根植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言语实践,它是鲜活的,动态的,更是富有"弹性"的.
一堂没有"弹性"的语文课,其课堂结构往往形成了凝固不变的程式,没有明快的节奏和流动的美感.其实,语文课堂结构的理想境界是"行于当所行,止于当所止",决不能在模式,套路里裹足不前.笔者听过不少语文公开课,听后有一种深刻的感受,即这些课的教学环节的安排几乎是千"课"一面.往往是教师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后,学生质疑;教师作讲读示范,从中总结一二学法,学生据法自学,举一反三;教师归纳小结,学生作迁移性练习,以实现读写结合,等等.这样的课堂结构显然有其优越性,但是不是每堂课都得这么亦步亦趋呢 课堂结构同样需要富有"弹性",要视具体情况临时作出程度不一的调整和增删.譬如,如果一篇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浅显明白,那么硬要让学生去据题质疑便显得有些画蛇添足了.
一堂没有"弹性"的语文课,表现在教师的讲述上是要求"讲深讲透",并且似乎总在设置一个又一个"圈套",千方百计要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一块,以形成对问题的"统一认识",当然这个"统一认识"无非是教学参考书上的所谓"标准答案".事实上,语文是一门最灵活的学科,由于生活经验, 知识水平,思考问题的方法与角度不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应该也不可能"定于一尊".如果没有理解与表达的自由与独创,"万马齐喑"的语文课,或者只有一个声音的语文课,无疑都会阄割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熄灭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情之火,语文教学也决不可能真正产生实效.
如果从"弹性艺术"的角度考察《捞铁牛》,我们发现,刘军老师的这堂课比较重视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先复述,再概括段意;看完录像后,又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最后再让学生说说改进捞铁牛的办法,要求学生用一定顺序记下鸡蛋放入盐水中的实验过程.这些教学内容,不是那种围绕课文内容喋喋不休的师生问答,而是富有"弹性"的语文能力训练.像复述,看似普通,但它是训练学生言语转换能力的有效形式.况且这些训练都富有"弹性",学生的表达可以灵活多样,优秀生和后进生大多能各得其所.不过,笔者以为,教师让学生探讨捞铁牛的方法时,还可少些限制,增大"弹性空间",或许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
摘自《湖南教育》
《捞铁牛》 篇17
17 捞铁牛
教学要求
1、 通过学文,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 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3、 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重点难点
1、 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他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 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 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 教具准备
自己搜集有关本课的资料。(作者的简介)
三 教学过程
(一) 解析课题,激趣导学
你认识怀丙这个人物吗?汇报一下资料。
(二) 指导要求,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1、 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1) 读生字,熟读记忆,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2) 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问题,质疑训练。
2、 自学反馈:请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三) 读课文,了解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1、 请七个人读书,大家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 组内交流汇报,达成共识。
3、 全班反馈,总结如下。(略)
4、 读读这七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再分组讨论,围绕着“捞铁牛”这件事,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有关系,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加强组内合作学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提出能把铁牛捞上来。
第二段(3~6自然段)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用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
第三段(7自然段)讲这个和尚就是出色的工程家怀丙。
5、 练习用“先……再……然后”说说这段话。
四 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在读懂词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教学过程
(一) 解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捞?谁捞?怎么捞?)
(二) 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把你读懂的内容说一说。(结合质疑,解决问题)
2、出示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1) 和尚要试试,你说他有没有办法,从哪儿看出他有把握?用“——”画出这个句子。
(2) 从“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句话看出了什么?
(3) 指导朗读这句话。
3、 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为捞铁牛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1) 找四个人分别读这段话,每人一句。
(2) 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概括句意,(最好用四个字)组内共同讨论学习。
4、 出示句子。
(1) 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摸清位置)
(2) 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找到铁牛沉没的地方。(备船装沙)
(3) 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栓得紧紧的,用结实的木料搭个架子,跨在两只船上。(并船搭架)
(4) 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绳子的另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绳子的另一头绑在两只船之间的架子上。(系绳拴牛)
5、 深入分析,加强训练。
(1) 想一想,这几步准备工作能颠倒吗?为什么?
(2) 读一读句中的带点字的词,请用“先……再……然后……最后……”的顺序说一说这四步准备工作。请一位同学说一说,大家评议。
(3) 从这四步准备工作中可以看出怀丙和尚的什么特点?谈谈怀丙给你留下的印象。
6、 指名读第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和尚是怎样捞起一只只铁牛的?(在课下总结)
(1) 小组讨论,捞铁牛又分为几步?每步是什么,有什么联系?
(2) 用“先……再……然后……”练习说话。
(3) 逐步理解,探究为什么。
(4) 请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捞铁牛的过程。
(5) 探讨和尚用了什么原理?(水的浮力)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或做过这样的事?(结合课后作业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7、 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认为怀丙出色在哪里?
(三) 总结“学习主要内容”的方法
1、 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宋朝出色的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事)
2、 我们是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
(1) 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 再细读课文,分段理解内容;
(3) 最后精读课文,总体概括内容。
3、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很多,这只是其中的一种。
四 板书设计
准备工作
被水冲走 铲沙拔牛
17 捞铁牛 出色的工程家
叫水送回 划桨拖牛
全部捞出
五 作业设计
1、 多音字组词。
划 没 重
- 推荐阅读:
- 《捞铁牛》(精选12篇)
- 捞铁牛(通用13篇)
- 捞铁牛(通用17篇)
- 捞铁牛
- 捞铁牛
- 捞铁牛
- 捞铁牛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