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捞铁牛》教案设计 捞铁牛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什么

2024-01-13人围观
简介《捞铁牛》教案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的几项准备工作;  2.了解怀丙和尚把铁牛捞上岸的经过;  3.认识浮力,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4.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怀丙和尚捞铁牛时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和把铁牛捞上岸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对浮力的认识及利用  四、教学对策:借助多媒体显示,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

《捞铁牛》教案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的几项准备工作;

  2.了解怀丙和尚把铁牛捞上岸的经过;

  3.认识浮力,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4.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怀丙和尚捞铁牛时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和把铁牛捞上岸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对浮力的认识及利用

  四、教学对策:借助多媒体显示,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

  变无声为有声来解决难点。

  五、教学方法:

  1.借助多媒体建立供对比模型,通过对比,启发学生思维,达到实质性认识水的浮力的目的。

  2.借助多媒体显示,以便教师根据课文文字叙述更好地讲解学生形象地感知捞铁牛前的四项准备工作及捞铁牛的经过。

  3.利用多媒体强大的综合功能、教学时效。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怀丙和尚为什么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2、怀丙和尚是怎样叫“水”把铁牛送回来的呢?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整件感知

  1)放录音朗读课文,同时演示多媒体(四项准备工作动画

  片)学生一边听,一边看画面,初步了解怀丙和尚在捞铁牛前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2)检查提问:这段主要写什么?(捞铁牛前做的准备工作)

  2.精读课文

  1)出示第三段课文。(多媒体)

  阅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数数这段有几句?

  (2)划出每句重点词,想想每句说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多媒体

  (1)讲读第一句

  ①出示第一句话,并给“潜、摸”作上重点记号(多媒体出示)

  ②多媒体演示“潜水摸牛”动画过程。

  ③小结、归纳,多媒体出示“潜水摸牛”字样。

  (2)对于第2、3、4句的教学方法同上,其中“装满”、“结实”、“很粗”、“紧紧”这些词作注重记号,先后打出“备船装沙”、“并船搭架”、“牛架相栓”多媒体演示字样。

  (3)出示练习:按照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用直线连起来。

  第一步 备船装沙

  第二步 潜水摸牛

  第三步 牛架相栓

  第四步 并船搭架

  (4)齐读课文

  三)学习四、五自然段

  (一)整体感知

  1.默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3.演示打捞铁牛动画片。

  (二)精读课文

  1.出示第4、5段课文(多媒体出示)

  要求: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分小组议一议。

  2、检查自学情况(分小组汇报)

  3、师进一步 (1)为什么船会上浮?(演示动画片)提醒学生注意船身变化。

  (2)为什么绳子越绷越紧?(演示动画片)提醒学生注意绳索、铁牛。

  (3)为什么能把铁牛拔起?这与前面的准备工作有没有关系?

  (4)为什么不把铁牛“载”上岸,而要“拖”上岸?(演示动画片)

  (5)从拔铁牛到拖铁牛,这都是靠什么呢?(水的浮力)

  4、演示(多媒体出示)

  (1)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先让水手们 ,接着 ,最后 (分别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捞牛的三个步骤)。

  (2)船越( ),装的沙就越( ),船的重量就越( ),船身就下沉的越( ),离铁牛的距离也就越( );铲去黄沙,船身渐渐上( ),离铁牛的距离越来越( ),所以绳子越绷越( ),因此,铁牛被( )出了淤泥;最后又将铁牛顺水拖回,这些都是利用了水的( )( )。怀丙和尚不愧是( )( )( )工程家。

  5、出示板书(多媒体出示)

  潜水摸牛

  备船装沙

  准备工作 并船搭架

  牛架相栓

  捞铁牛利用浮力

  (怀丙)铲沙浮船 聪明智慧

  打捞过程 划船拖牛

  拖牛上岸

  6、师小结:

  (1)读完了课文,我们知道:怀丙和尚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的意思,原来就是利用水的浮力把它们送回来。

  (2)我们该怎样读怀丙和尚说的话呢?(胸有成竹,信心百倍)

  (3)能举例说说人们怎样利用水的浮力吗?

  (4)今天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打捞铁牛呢?

《捞铁牛》教案设计 篇2

  【教学设计说明】《捞铁牛》一文叙述层次清晰,详略得当;语言朴实准确,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材料。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宋朝出色的工程家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大铁牛捞起来的故事,知道我国古代有不少富有创造精神的科学家和能工巧匠。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写“宋朝、淤泥、熟悉、船舱、划桨、议论纷纷、工程家”等词语及“捞、潜、搭、绑、铲、绷、搬、拖”等动词。学会用“熟悉”造句。

  3.学习“边读边想,提出问题”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学习“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互换。能正确地听写课文规定的句子。

  5.能口述怀丙捞八只大铁牛的经过。能讲述另一位我国古代科学家或能工巧匠的故事。

  二、教法特点

  1.本课教学始终围绕“铁牛是被洪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句话和“出色”这个词来进行。

  2.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篇。第三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边读边想,学习提出问题”。这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必经之路,但这也是较难形成的一种能力,所以教学设计充分运用课后练习2,并注意发挥“题例”的作用。引导学生逐步地学会抓住内容的特点,扣住重点词语提出问题。提问时辅之以朗读,通过对比朗读等训练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本课建议安排3课时。

  【教学主要步骤】

  一、揭示课题,引发阅读兴趣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捞铁牛。

  2.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3.课文讲了我国古代一个工程家用与众不同的方法解决难题的故事。

  二、布置预习,组织交流

  1.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预习时间要充裕)

  2.检查生字的读音及对生字词的理解。(淤泥、熟悉、潜入船舱、划桨)

  3.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读音。

  4.“铁牛是被洪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深入学习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节

  1.指名读第一、二节。

  2.捞铁牛有哪些困难?(板书:笨重陷入淤泥)“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人们在议论些什么?比较下面句子,哪一句表达得更确切?为什么?(“可是有哪个大力士能把那么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捞起来呢?”/“可是谁能把铁牛一只一只捞起来呢?”)

  3.和尚说“我来试试看”,其实他有没有把握?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朗读这句话。(重点读出“叫”、“送”两字)(板书:叫水送回)

  四、学习课文第三节

  1.默读课文,思考: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板书:

  准备工作:潜水探牛/备船装沙/并船搭架/拴牢铁牛

  2.逐句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

  (1)默看课后练习2的题例,思考:题例是抓住句子的什么内容,抓住句子中的什么词语提出问题的?(比较朗读:和尚让人准备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了泥沙,慢慢地行驶到铁牛沉没的地方。/和尚让人准备两只木船,船舱里装了泥沙,慢慢地行驶到铁牛沉没的地方。)

  (2)用以上相同的方法(先抓住句子的重点词语,学习提出问题,再通过朗读,加深体会句子的意思即:“看→问→想→读”)完成课后练习2。

  (3)在加深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齐读第三节。

  (4)小结:从中看出和尚在做准备工作时考虑得非常周密,这是他能顺利地捞起铁牛的关键。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六节

  1.自由读课文,在书上划出在捞第一只铁牛时和尚叫水手们做的事。

  板书:铲沙划桨

  2.铲沙后为什么能拔起铁牛?(板书:拔)(有条件的话,可做演示实验。实验时要突出:铲、浮、绷、托、拔等词语,要与自然课的实验有区别。)

  3.拔牛时,绳会不会断?船会不会翻?木架会不会散?为什么?(对照课文第三节内容来体会)

  4.使劲划桨的结果是什么?(板书:拖)

  5.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思考:这是画出了哪一节内容?

  6.为什么用“终于”这个词语?(“终于”说明捞铁牛并非轻而易举)下面我们练习口述和尚捞铁牛的事(略)

《捞铁牛》教案设计 篇3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材第六册

  射洪县太和一小 黄昭英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孩子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请看:

  (cai课件):(怀丙自述)

  阿弥陀佛,大家好,我叫怀丙,是个和尚,家住河北省,出生在距今1000多年前的宋朝,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到全国各地走走,看看,听说太和一小三六班的孩子聪明好学,个个都很优秀,所以想和你们一起学习,欢迎吗

  小朋友们,我发现二十一世纪是科技的时代,旧拿桥来说吧,既有拱桥,铁索桥,还有立交桥.而1000多年前,最常见的是这种桥:(课件:浮桥)它是在河上并列的几条船或木筏上铺上木板而成,在古代我们叫它浮桥,正因为它是浮在水面上的,所以需要有东西来固定它.这节课的学习就与这座浮桥有关.请听老师讲课.

  师: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有一回黄河发大水(课件:黄河发洪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黄河两岸的八只数万斤重的大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呢

  生(1):起重机

  生(2):潜水艇

  生(3):直升飞机

  师:同学们用的都是现代化的工具,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没有起重机,也没有直升飞机.据说1989年从黄河古道里打捞上来的铁牛最轻的都有26吨多,最重的有45吨多,一辆大卡车的载重量才几吨,也就是说一只铁牛要十几辆大卡车才能运走,在那个没有现代化工具的年代,要捞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如此笨重的铁牛,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可就是我们今天请来的客人怀丙和尚用了一种巧妙的办法把铁牛捞上来,他究竟用的是什么办法 我们来学习课文《捞铁牛》就知道了.

  (课件:捞铁牛)

  二 学习1,2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生读)

  师:在捞铁牛之前和尚说了一句什么话 (课件:"让我来试试……叫水把它送回来.")

  请孩子们小声读两遍怀丙说的话,体会体会怀丙说话时的语气.生边读边体会

  师:谁来谈谈你的体会

  指导朗读,读出谦虚和自信的语气.

  师小结:是啊,谦虚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希望孩子们也像怀丙一样具有谦虚的美德.有这样一句名言:有自信的人,能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自信是一个人必备的素质,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的我们!

  三 学习3——6自然段

  一) 师:从怀丙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和尚自信的认为能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他是怎样做的呢 请同学们默看课文,思考:哪些自然段写他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哪些自然段写他捞铁牛 (课件:准备工作 捞铁牛)

  二)现在,我们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两部分,请看小组合作学习建议:(课件:

  小组合作建议:

  选择你们组喜欢的一部分,由小组长组织,大家先读一读这部分内容,再议一议下面的问题:

  准备工作:

  1. 画出表示准备工作先后的词语.

  2. 怀丙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捞铁牛:

  1. 4自然段中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

  怀丙是怎样把一只只铁牛捞上来的 )

  汇报

  准备工作:

  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有哪些 (先 再 然后 又)

  怀丙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他为什么这样

  引读课文,体会怀丙的准备工作做的怎样

  捞铁牛:

  4自然段中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 (课件:四自然段内容)

  (随生回答师板书:泥沙 船 绳子 铁牛)

  (2)我们来齐读第四自然段,想想:这些事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泥沙铲到黄河里去,泥沙慢慢减少,我们用一个比较简练的词"沙减"来概括.(板书:沙减)

  其余的"船慢慢的上浮绳子越绷越紧铁牛一点一点的向上拔"又可怎样概括呢

  (板书:船浮 绳绷 牛拔)

  师:其实这几个变化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因为泥沙铲到黄河里,泥沙慢慢减少,所以船身上浮.请同学们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船浮与牛拔之间的因果关系.

  生答

  师:那为什么泥沙减少了船身会上浮 为什么船身上浮,绳子会越绷越紧 绳子绷紧,为什么铁牛向上拔

  生答

  师:我们仍然可以把这几个变化用一个动词"拔牛"来概括.(板书:拔牛)

  四, 学5自然段.

  师:船上的泥沙铲光了,铁牛离开了河底,牛拔起来了,怀丙又怎么做的 我们来看第五自然段,请一个孩子读第五自然段.(生读,答)请同学们用几个简练的词来概括.(板书:划牛 拖牛 捞铁牛)

  看来,怀丙和尚先拔牛,再划牛,拖牛就捞上来铁牛.让我们再来欣赏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全过程.(课件:捞铁牛的动画)

  五, 师小结:怀丙和尚不仅借助水的浮力拔牛,还借助水的浮力划牛,拖牛,运用这样的方法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捞上岸,我们再来读读怀丙和尚那句了不起的话.(课件:铁牛是让水冲走的,我还让水把它给送回来.)

  可见怀丙和尚具有科学的头脑,运用科学的原理解决问题,真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确是位出色的工程师啊!我们来听听怀丙和尚的心声:

  (课件:怀丙:孩子们,我相信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只要努力学习,学科学,用科学,长大后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同学们,我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这个办法在当时很好,但是通过我这段时间的走走,看看,我觉得这个捞铁牛的办法有些缺陷,你们能帮帮我吗 )

  师:好,我们来议议怀丙和尚的捞铁牛的办法有什么缺陷 如何改进 同桌讨论讨论.(议论,回答)

  师:时间过的真快,怀丙和尚要和我们说再见了.(课件:怀丙:同学们再见!)

《捞铁牛》教案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默读、朗读课文,读懂并复述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办法,体会生产和生活都需要智慧。

  2、认字12个,写字8个。

  3、理解“笨重、议论纷纷、沉没、出”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学习“拴、浮、绷、拔、拖”等动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弄清楚怀丙和尚是怎样捞铁牛的。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人才辈出的民族,历史上像张衡、李春、李时珍等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才为数不少,为世界人们所称赞,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工程家,他就是一千年前的宋代和尚怀丙。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关于他的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捞铁牛。(板书课题)

  2、看到课题,你都想到了什么?(谁捞铁牛?为什么要捞铁牛?结果怎么样?)

  3、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问题想知道,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到书中找找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2、在朗读的过程中想一想这篇课文又几个自然段?讲了谁的什么事?可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这样分?(可抓住中心进行分段)

  三、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

  1、学习它的第一部分。

  (1)、哪位同学愿意把课文的1——2自然段给大家朗读一遍呢?

  (2)、通过朗读课文你知道铁牛有哪些作用呢?为什么要捞铁牛呢?捞的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吗?

  (3)、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4)、正当人们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时,谁主动请缨了?他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5)、“我来试试看,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让水把它们送回来。”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既然对捞铁牛已经胸有成竹为什么还说我试试看?(可见他很谦虚)

  (6)、那这位和尚到底是怎样捞铁牛的呢?

  2、学习第二部分。

  (1)、请同学们听录音3——5自然段。边听边思考:和尚是怎样捞铁牛的?他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2)、先回答第二个问题:他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请同学们在仔细的读读第三自然段。

  (3)、第一个准备工作是什么?谁能用关键的四个字概括一下?(潜水摸牛)接着第二个准备工作是?概括为?(装沙行船)第三个是?(并船搭架)第四个是?(牛船相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相继板书出四个重要的准备过程)

  (3)、我们想一想,这四个准备工作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这四个准备工作之间是承接关系,所以不能调换。)

  (4)、既然他们之间是承接关系,就有一定的先后顺序,那么谁能用表示先后顺序的.

  词语(先····然后···接着··最后)来说一说准备工作的过程呢?

  (5)、从这个四个步骤中,你觉得这个和尚的准备工作做的怎么样?(细致、周密、有条不紊)

  (6)/准备工作做好了以后,那和尚是怎么捞铁牛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点出关键性动词。(铲、浮、绷、拔、离开、划、拖)

  (7)、谁能用这些动词复述一下捞铁牛的过程呢?

  小结:铁牛之所以能顺利地打捞成功,跟前面那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密不可分。可见做好一件事情之前,必须有周密的准备和安排。

  (8)、一只铁牛打捞上来了,那其余其余七只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9)、那作者为什么不依依详细介绍其他七只铁牛的打捞经过呢?可见作者在写打捞铁牛的过程中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10)、铁牛打捞上来了,你觉得这个打捞铁牛的办法怎么样?(绝妙)在古代那你能想出比他更绝妙的打捞办法吗?可见这个和尚才智过人。

  (11)、那你知道他在打捞铁牛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科学原理吗?(水的浮力)在一千年的古代,人们都知道运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了,古代人真聪明。

  (12)你知道这位打捞铁牛的英雄是谁吗?

  3、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2)、这个和尚名叫?是?“出色”是什么意思?你们怎么评价怀丙和尚出色的表现呢?

  三、总结:

  水冲走了铁牛(不好的一面),又是水把铁牛送了回来(好的一面),在这个过程中,怀丙和尚运用自己过人的智慧变害为利为人们做出了大的事情,做了好的事情。像怀丙和尚的人,我们古代就有很多,我们光佩服他们还不行,还要用实际行动向他们学习,变害为利,造福人类。

  五、拓展延伸:

  1、用教具做实验,演示捞铁牛的经过。

  2、想一想,在现代,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铁牛。

《捞铁牛》教案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捞铁牛》是编排在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教材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它讲了宋朝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故事,赞扬了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家──怀丙的聪明才智。

  本组教材的重训点是“归纳段落大意”,目的在于检查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根据新编《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中,做到学生活动时间有宽度,占一半时间以上,学生的活动面有广度,参与人多;课堂上的学习气氛有热度,发言、讨论积极;重点词、句、段教学有深度;小学方法的设计有效度。本课任务是:在第一课时根据课后思考练习2题已知段意,把课文分成四个意义段,已完成了本组教材要求的重训点的基础上,重设重训点为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语言表达和创新思维能力三方面。

  【教学设计的原则】

  本着“语文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一切以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教师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文道统一原则: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懂得科学道理。

  2、学习知识与发展智力结合的原则:教材、教法、学法、程序的处理和设计。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思维和语言训练贯穿于教学中,提高、开发学生的智力。

  3、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训练的原则:以阅读能力为重点训练,并辅以其他能力的培养。

  4、课外与课内相结合的原则:课外抓预习,课内重学习,体现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总之,教学中,紧紧围绕重训点安排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原则,对《捞铁牛》一课作以下设计:

  一、结合大纲、教材内容、课型特点,制作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了解捞铁牛的经过,懂得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科学道理。

  2、能力目标:学习后,让学生通过创新思维改进怀丙捞铁牛的方法,想象设计出用现代科技手段捞铁牛的新方法,培养实验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学习怀丙,遇事多动脑,从小学科学、爱科学。

  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学习概括段意,懂得怀丙捞铁牛方法的科学性。

  2、教学难点:水的浮力实验的设计和改进怀丙捞铁牛的方法以及扩展思维,创设用现代科技捞铁牛的方法成为本课的难点。

  三、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操作上,我去了琐碎、分散、游离于教学主线外的环节,减少了浅层次的活动环节,压缩教师讲述、讲解的环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为主的自读自悟法、直观教学法、实验学习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法保证了学生的主题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四、围绕重训点,安排教学过程

  1、本课教具准备;彩色挂图、小黑板出示“目标”、小黑板出示课后3题的一段话(4自然段内容)。

  2、预习准备:水的浮力实验、查字典自读自悟部分字、词、句,根据预习要求,作好自读练习。

  3、围绕重训点,分五大环节来教学:

  ⑴ 情景描述与简笔画结合,导入新课

  师生用生动、充满激情的语言,借助简笔画演示直观图“河中府”、“黄河”、“浮桥”、“铁牛”。用语言和图示把学生引入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河中府城外的黄河上,想象洪水冲断浮桥,铁牛深陷河底的情景,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远古科技落后的宋代去学习体会故事内容,为理解怀丙捞铁牛方法在当时的科学性,发现怀丙的聪明和伟大作好准备。此环节安排 2分钟。

  ⑵ 抓顺序和重点词句,自读字悟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及捞上来的情景,完成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

  三自然段主要是学生自读自悟,用“我读懂了……”“我知道了……”的语言介绍自悟的字、词、句的含义。教师启发学生抓“先……然后…….再……又”理清准备工作的四步,结合默读、速读,概括步骤内容。

  四自然段重点字、词、句的突破,辅以课后3题和拔铁牛的剖面简笔画学习。学生抓题中带点词和图示中沙、船、绳、铁牛的联系箭头图,只管、形象理解了沙少──船浮──绳紧──拔牛的过程,对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水的浮力有了意会。

  五自然段言简易懂,我让学生用质疑法多向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在解疑中深刻领会此捞铁牛法的科学性和怀丙聪明才智。

  六自然段抓“这样的方法”,练习复述前面捞铁牛的经过,并学习课文的按事情发展顺序和详略得当的协作手法。此环节安排18分钟。

  ⑶ 以预习作业“水的浮力实验”介绍,巩固学生有关捞铁牛的过程的领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靠自己的智力积极性和动作主动性来完成水的浮力实验的操作。“船”、“河水”、“铁牛”的代替材料自行设计,采用讨论法分组介绍实验过程这比单纯的填空法理解更有趣。它能调动学生充分利用水的浮力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去试验。注重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特殊性,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此环节安排5分钟。

  ⑷ 教师设向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改进怀丙捞铁牛的方法”和“用现代科学技术捞铁牛的新方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自由发挥的空间,课堂讨论、发言气氛热烈使之达到一定的高潮,让“新方法”不断产生,向更省力、省时、省钱方面改进和创设。此环节安排10分钟。

  ⑸ 用学生自己总结本课的收获来结束学习,深入悟情,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此环节安排5分钟。

  五、帮助学生理解,精心设计板书

  为了帮助记忆捞铁牛过程的顺序,突出教材的重难点,理解重点字词句,板书设计注意了精选内容,突出重点,指导性强,形象直观四个方面。本“板书设计”抓住捞铁牛的动词为骨架,按顺序排列,为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服务。

  【板书设计】

  略。

《捞铁牛》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学习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并运用学到的方法读懂课文。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弄清怀丙和尚做了哪些工作才把铁牛捞上来。

  2、理解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道理。

  3、学习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并运用学到的方法读懂课文。

  教学准备

  实验器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科学吗?爱科学吗?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科学的奥秘吧。

  老师做有关“水的浮力”的演示,质疑:

  怀丙和尚说他用什么办法能把大铁牛捞上来?怀丙和尚是怎样“叫水”把大铁牛“送回来”的?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投影)让生自由读文,思考: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潜水摸牛→备船装沙→拴船搭架→拴牛绑架)

  2、指导朗读,注意:动词要读重音,把这些准备工作突出出来。

  三、学习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同学们合作学习,要求认真读书,思考:(出示投影题)

  (1)怀丙和尚把准备工作做好后,是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

  (2)根据课后思考·练习3的提示,想想带点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把它们连起来?

  1、学生自由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2、师生交流。

  (1)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水的浮力)读出关键语句:“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师做“捞铁牛”的演示:

  (2)交流:课后思考·练习3中的语句。(出示投影)

  ①学生读这段话。

  ②带点词语:泥沙减少→船身上浮→绳子越绷越紧→把铁牛

  向上拔

  (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身向上浮;因为船身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铁牛被向上拔。)

  3、指导朗读。(带点词语要朗读得特别分明。两个“慢慢地”、“越绷越紧”要读出味道来。)

  4、师读第五自然段。

  (1)引导质疑:怀丙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呢?

  (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放在水里拉回来,可以省力气。)

  (2)多么聪明的和尚呀!把第四、五自然段读一读。

  5、师读第六自然段质疑:

  “这样的办法”是指怎样的办法?

  6、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知道了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来拔铁牛的,那么我们再回头看看怀丙和尚为什么要做那些准备工作?

  (如:潜水摸牛为的是更好的确定打捞办法;备船装沙为的是铲掉泥沙后船身可以向上浮;拴船搭架为的是使船只平稳增加浮力;用两只船是考虑牛笨重,需要极大的力量;拴牛绑架为的是船只上浮时,能把铁牛从淤泥中拔出来。)

  师小结:从这些准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怀丙和尚以科学的态度做了细致、周密的思考和安排,说明他有聪明的才智。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齐读课文,思考:这段写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写和尚是谁,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和尚的赞颂之情。)

  2、为什么说怀丙和尚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呢?

  五、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出示投影)

  六、延伸课外

  想象一下,在当时还有什么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要是现在呢?

  (让学生明白,在当时怀丙和尚的打捞方法是最好的办法。现在科学的打捞办法有:浮筒打捞、浮吊打捞……)

  板书设计

  准备:潜水摸牛→备船装沙→拴船搭架→拴牛绑架怀丙和尚

  文本框: 捞铁牛

  利用浮力

  打捞:泥沙减少→船身上浮→绳子绷紧→铁牛上拔出色的工程家

《捞铁牛》教案设计 篇7

  一、谈话引入新课:

  师:如果有一件物品掉进河里,你怎样捞上来?(生答)

  如果有又重又大的物品掉进河里,怎样打捞?可以联系课外知识谈。(生谈)

  师:现代科技发达,技术先进,不管多大多重的物品落入河里海里,人们都能打捞上来。可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没有这么先进的设备,要想打捞一件又重又大的物体十分不容易。可是却有人能想办法把八只大铁牛打捞上来。他是怎样打捞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捞铁牛》(板书课题)

  反思;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看到的各种打捞的方法,即激起学生已有画面的再现,又激发学生开动脑筋,把从不同地方获得得知识进行语言再组织,培养了他们语言表达能力,也鼓励了他们平时要留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联系现代打捞方法引入新课,自然,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更能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二、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和问题?(生谈)

  生:为什么要打捞铁牛?

  生:是怎样打捞铁牛的?

  生:谁把铁牛打捞上来的?

  生:打捞铁牛容易吗?

  ……

  老师把有价值的问题写到黑板上。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好,问题也很有意思。这些问题一会儿再深入研究。

  反思:这部分体现了“学贵在疑。”学生在看到题目后,提出了个性化的问题,这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助于积极探究的兴趣。这是语文教学所担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深入探究部分:

  师:简单的问题我们解决了,难点的问题老师写在黑板上了,大家讨论一下,我们先探究哪个好呢?

  生:先研究怎样捞铁牛吧。因为这是文章的重点。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认为先研究捞铁牛做的准备工作。因为只有先准备,才能捞铁牛。

  师:大家想一下,谁的建议好呢?

  (同学们想了想,纷纷举手。)

  生:先研究准备工作好。作好了准备,才能打捞。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

  众生:同意。

  师:好,我们就看看和尚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轻声读课文,勾出和尚做了哪几步准备工作。

  生读文,找答案。

  反思:这一环节突出“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个要求,把学习的权力交给了学生。同时,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准备工作是打捞铁牛的关键,准备工作是应首先解决的问题。这一环节,学生学会了如何确定文章的主要部分,对以后更好的学习语文,抓住主要内容奠定了基础。

《捞铁牛》教案设计 篇8

  (本教案第二课时参阅了重庆李向红老师的部分内容)

  第一课时

  1、请同学们自读本单元的导读部分。通过读这部分,你知道了哪些内容?(本组的训练重点:了解叙述的顺序;学习这组课文的方法:要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

  2、明确了本组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捞铁牛》(板书),读了课题,你知道课文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捞)?围绕‘捞’字,同学们想弄懂《捞铁牛》一课中的哪些问题?学生动脑筋思考后,各抒己见,提出以下问题:“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用什么办法捞铁牛?”“捞铁牛的结果怎样?”“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等。教师梳理,并归纳为四个问题:1.谁捞铁牛?2.为什么捞铁牛?3.用什么办法捞铁牛、结果怎样?4.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大家提出来的,也是我们这课学习的目标。下面,我们就通过读书来解决这些问题。”

  3、请同学们自已读课文,读后找出和“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用什么办法捞铁牛?”“捞铁牛的结果怎样?”等问题对应的段落,并按课文的叙述顺序给这几个问题排序。(指名同学到黑板上为这几个问题排序,明确事情发展顺序的意义。)

  4、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文章中的生字新词。同桌齐读两遍,交流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然后在本上抄写一遍。

  5、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自己查资料或同桌讨论解决,再不能解决作上记号。

  6、同学们到黑板上自由默写生词。个别容易写错的,老师及时纠正(如:淤、舱等)。

  7、给生字组两个新词写在课堂本上。

  8、布置作业:搜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运用“浮力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

  第二课时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捞铁牛》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具体叙述了宋朝的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将沉于河底中的八只大铁牛捞起拖回岸边的经过。)

  2、指挥捞铁牛的怀丙和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边读书边思考这个问题,读完后,画出这句话。

  3、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给“出色”、“工程”、“专家”标上“△△△”

  4、“出色”是什么意思?“工程家”呢?

  5、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从文章的哪些方面能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专家?--先自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

  6、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设想出色(叫水送回)准备工作出色(准备工作)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7、八只大铁牛被水冲进了黄河。而怀丙却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请同学们自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思考: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8、指名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想到了什么?--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想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9、可是,1989年从黄河古道中挖出的四只大铁牛,最轻的每只铁牛重26.1吨,最重的有45.1吨。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没有先进的起重设备,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的怀丙为此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指名同学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把表示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如“先”)。读后,指名学生说出怀丙和尚为此做了几项准备工作?同桌齐读后共同讨论,各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四步(潜水摸牛;备船装沙;并船搭架;粗绳拴牛;),意思接近即可。

  10、怀丙不做这些准备工作行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潜水摸牛:摸清位置,便于打捞。备船装沙:吃水深,缩短船与牛的位置,卸沙后,船才能在上浮的同时绷紧绳子,从而拔出铁牛。并船搭架:(1)、保持平衡(举划船的经历说明),(2)浮力大且一致(接触面积大浮力大)。粗绳拴牛:保证牢固。--准备工作周密细致,设计科学,不愧是出色的工程家。

  11、准备工作做好了,怀丙是怎样指挥大家捞铁牛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看他是怎样捞铁牛的?边读边画出文章中表示捞牛动作的词,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进行换词指导:“铲”与“撒、掀”、“拔”与“提、拽”等的不同。

  12、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抽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指导理解这种因果关系)。

  13、观看课件,理解“铲沙拔牛”的经过。

  14、这几句话写清了铲沙拔牛的经过,写出了怀丙巧用自然规律,主持拔牛工程的出色才能。

  15、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了,真令人高兴啊,可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聪明的才智,出色的操作(小结)。

  16、男女分段展开朗读比赛。体会怀丙的聪明才智。

  17、就这样,怀丙把八只铁牛全部捞了起来。一千多年前,怀丙就能用这样的方法捞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说明什么?①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18、其实,我国历史上像怀丙那样运用“水的浮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人物有许多,谁能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呢?(《曹冲称象》,上一册积累运用上的《挑水过桥》等)我们为他们骄傲,更为我们中华民族自豪。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四段,注意读出对怀丙敬佩、赞叹的语气。

  19、讨论:想象一下,在当时还有其他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吗?要是现在呢?

  20、布置作业:

  (1)填空:课后第二题。

  (2)小试验:

  找一大盆作黄河,泡沫塑料做小船,砝码当铁牛,准备好绳子和沙子回家做这项实验后,写出实验经过。

《捞铁牛》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让学生查找资料,要是现在要打捞这八只铁牛,你有什么办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聪明、勤劳、勇敢的民族,为世界人民所称颂。我们已经知道的张衡、李时珍、茅以升等人对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一个发生在宋朝的历史故事,大概了解了当时出色的工程家怀丙的事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捞铁牛》,看看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打捞上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指名说。

  2、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事。先讲捞铁牛的原因;再讲准备工作;最后讲怎样捞铁牛。

  三、指导学习,点拨解疑。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要捞铁牛?

  板书:大水冲牛

  2、点拨:要捞起这八只铁牛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指名说。

  据文件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带上感情读出来。

  3、引导学生理解“人们正在议论纷纷。”“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想象他们在议论些什么?

  4、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了一句什么话?你能从课文里把这句话找出来吗?用“——”划出来。

  5、从这句能看出什么?(和尚有了捞铁牛的办法,而且这办法跟水有关系)

  板书:叫水送牛

  6、指导朗读: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看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 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自信和智慧,用胸有成竹的语气读。

  (二)、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语:每只铁牛都重达万斤,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丙为此做了四项准备工作。

  1、 请默读第二段,找一找哪4项准备工作?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步、第二步等或先、然后等)

  2、 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读一读,把表示这4项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检查落实,指名说。)

  3、讨论:

  和尚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第一项准备工作是什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这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板书:潜水摸牛

  其他三项准备工作是怎样的?能不能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来?(先让学生按四个小组共同研究,然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大船装沙

  并船搭架

  粗绳拴牛

  3、怀丙做四项准备工作,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4、男、女生轮读读第3自然段,你一句,我一句。

  5、小结:回顾四项准备工作,我们感受到四项准备工作做得认真和周密,准备工作出色。

  (三)、学习第4~6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2、先请同学讲,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3、课件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4、全体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板书:铲沙拔牛

  5、思考并讨论: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指名说。

  6、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板书:划船拖牛 众人拖牛

  7、怀丙几次利用水的浮力?他能把铁牛捞上来,在哪个字上下了工夫?

  过渡语:和尚才捞起一只铁牛,还有七只铁牛呢?哪里写到了?为什么不具体写?(详写和略写)

  7、齐读第六自然段。

  四、引申提高,鼓励创新

  1、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他打捞铁的办法确实好,不过,他捞一只铁牛需要铲掉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就得向黄河铲入16船泥沙,你们觉得有没有问题?

  (学生讨论,广泛发表意见,教师概括:①污染河水 ②可能造成水道阻塞 ③浪费泥沙 ④不方便,不快捷)

  2、那么就当时的条件水平,你是否想到改进的方法,既能捞铁牛,又环保、又方便?

  (再次小组讨论,各抒己见:①准备四只大船,两两并船搭架。 ②泥沙装入大麻袋,装到两只并好的船上。 ③水手们只需将装有泥沙的大麻袋搬到另外的两只船上。④将铁牛拖回岸。⑤船循环往复,就能很快捞回八只大铁牛。)

  3、要是现在要打捞这八只铁牛,你有什么办法?

  (结合课前查阅、搜集的资料、交流汇报。教师也可适当介绍几种现代打捞方式,如:浮筒打捞,浮吊打捞、混合打捞和解体打捞等)

  五、总结、谈话、鼓励不断思考,不断创新。

  1、“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

  点拨:

  洪水冲走了铁牛,冲毁了浮桥,水可恨吗?怀丙和尚从这田里看到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实际上是什么意思?怀丙和尚看到水有利的一面。他几次利用水的浮力?

  (他既看到水有害的一面,也看到有利的一面,说明他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有一种科学的态度。)

  2、你认为是水的力量大,还是人的力量大?说明了什么?( 水的力量大,人有智慧,可以利用水,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力量更大。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3、讨论:你觉得怀丙和尚这个人怎样?你会怎样评价他?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

  六、朗读课文。

《捞铁牛》教案设计 篇10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课文的重点是打捞铁牛的经过,包括准备工作和打捞过程。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样的课文,适宜训练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然后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练习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是捞铁牛所凭借的水的浮力的知识,可抓住第2自然段的重点词语理解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来理解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段,进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会用“出色”“议论纷纷”造句。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

  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课前,可让学生懂得一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也可做一做有关水的浮力的实验。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要求认的字要注意“淤”的读音,读“y ”而不是“y薄R?蠡嵝吹淖种幸?注意“潜”的读音,读“qi?醤”而不是“qi n”。要注意“绑”的写法。“和尚”的“尚”要读轻声。

  2.阅读教学

  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怀丙和尚捞铁牛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把要点概括出来。先找出重点词语,再组织语言表达。准备工作的要点是:(1)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2)准备两只大船,在船里装满泥沙;(3)两船拴紧,跨船搭架;(4)铁牛和木架两端,用绳子相连。概括出要点后,再把课文读一读。至于怀丙和尚为什么要做这几项准备工作,为减少理解上的困难,可在学完第4自然段后再回过来想想、说说。

  教学第4自然段,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想一想这段课文涉及到哪些事物,把它们找出来(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再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体会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看看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语把它们连起来……经过读书、思考、讨论,学生会发现“泥沙减少→船身上浮→绳子绷紧→铁牛被往上拔”的因果关系(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身向上浮;因为船身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才把铁牛一点一点地往上拔)。从对捞铁牛过程的具体记叙中,感知怀丙和尚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学生理解了在打捞过程中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的,再回过头来探究为什么要做那些准备工作(第3自然段),就容易理解了。为什么要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为的是更好地确定打捞办法。为什么船里要装满泥沙?为的是铲掉泥沙后船身可以向上浮。为什么两船拴紧、跨船搭架?为的是使船只平稳,增加浮力。为什么要用两只船?是考虑铁牛笨重,需要极大的力量。为什么铁牛和木架用绳相连?为的是船只上浮时,能把铁牛从淤泥中拔出来。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就可以从这些准备中体会到怀丙和尚事前的周密思考和安排,感受他的聪明才智。

  3.朗读指导

  要以3、4自然段为重点。第3自然段的朗读,要启发学生想一想:这一段写了哪些准备工作?自己读一读,想一想,怎样把这些准备工作突出出来。学生通过自读和互读,还可体会到表示准备工作的一些动词要读重音。如,“潜到、摸清、准备、装满、划到、拴、搭、绑”。

  第4自然段的朗读,可抓住重点词语想想事物间的联系,再在试读中体会怎样把这种联系读出来。

  4.活动提示

  (1)“读一读,写一写,并用加点的词说话”。本题目的在于积累词语,练习运用词语。在教学中,要注意“潜泳”中“潜”的读音和写法。在练习写话时,要先把课文中含有加点词语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作用,再练习写话。

  参考例句:

  出色:他把这项任务完成得很出色。

  议论纷纷:大家对他的做法议论纷纷。

  (2)“讨论交流”。这道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感悟段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的意思,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复述的基础上,体会给课文分段的方法,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提示。

  5.课时安排:建议3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1.课文为什么只具体写捞第一只铁牛的情况?

  2.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学家?

  对以上两个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对于第一个问题应让学生懂得叙事要有详有略,这样才能重点突出,避免繁琐。对于第二个问题要纵观全文来思考。

  从课文前面讲的和尚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地指挥捞铁牛的过程可以看出:和尚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与能力,是了不起的人。这样必然引起人们对他的姓名与身份的关注,因此课文最后做了交代,说明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学家”是当之无愧的。可见,这样安排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相关资料

  1.怀丙和尚

  北宋出色的工程家。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据史书记载,怀丙和尚聪明善思,曾多次解决当时谁也解决不了的工程难题。真定十三级宝塔,中间的柱子坏了,宝塔向西北倾斜,怀丙和尚另做一根柱子,把坏柱子换下,把宝塔扶正了。赵州石桥歪斜欲倒,怀丙和尚说,往桥下石头中灌铁,可以扶正。乡民们踊跃捐助。怀丙和尚在石头上凿洞,熔化铁水灌入其中,果然扶正了石桥。

  2.黄河大铁牛铸造于唐开元年间,作浮桥的锚用。宋末,浮桥被金军烧毁。后来,大铁牛渐被泥沙埋没。1989年从黄河古道中挖出四只大铁牛。最轻的有26吨,最重的达45吨。四只铁牛一只只膘肥体壮、肌肉隆起、圆目怒睁、威风凛凛,相貌彼此相似而又各有差别。1991年12月8日,黄河大铁牛复制品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展出。1992年11月26日,这些复制品走出国门,在意大利罗马博览会大厦展出。

  3.河中府古代府名,因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管辖稷山、运城、芮城等县。府治在今山西省的永济县。

《捞铁牛》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怀丙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学会生字新词;学习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2、能力方面: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会用“熟悉”、“出色”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及其他发展方面: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弄懂怀丙捞铁牛时做了那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2、初步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录像、实验演示器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按生字表学生字,读准字音。

  2、练习读熟课文。

  3、在教师指导下查字典,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部分生字新词(浮桥、淤泥、笨重、出色、工程家等)。

  4、默读全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分段

  四、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读第一节,思考;为什么要把铁牛捞起来?

  二、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

  三、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二大段

  1、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练习概括段意。

  3、学生大组交流段意概括情况。

  (二)学习第三大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中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得是什么?

  2、学习第一节:

  ①自由读,尝试针对段落提出问题。

  ②理解段中“试试”的含义。

  3、学习第二、三节:

  ①师范读→生小组学习→结合课件●板画,弄清怀丙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

  ②指导学生交流学习情况,明白段中“摸清”、“很大”、“并排”、“结实”、“很粗”等词的含义及“先”、“然后”、“再”、“又”等词的先后顺序。

  ③生小组自学→师指导部分学生演示“捞”的过程,弄清铁牛是怎样被浮力“捞”起来的。

  ④指导学生交流,明白“沙减少→船上浮”的关系及“浮力”等词的意思。

  ⑤指导学生朗读;结合录像,引导体会文章的意境。

  4、生尝试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四大段

  指名读段,生概括段意;结合课文理解“出色”。

  (四)生根据各自兴趣,自由读课文中的任意段落。

  四、发散思维

  1、为什么和尚不把铁牛直接拉到船上载回来?

  2、为什么船上要装很满的沙?

  3、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铁牛“捞”回来?

  五、质疑问难

  学习了这课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六、课堂练习

  填空——课文第四小节。

  七、总结(结合课文内容及思想、情感、科学等教育)

  (略)

  八、课后作业(2、3题选作一题)

  1、造句:“熟悉”、“出色”。

  2、画出怀丙准备工作的简图。

  3、我和怀丙比智慧。

  附:板书设计

  17、捞铁牛

  怀丙------“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

  摸位置

  准备捞:大船并排拴紧、结实木料搭架

  装满泥沙、粗绳

  捞回来→利用水的浮力

  ┕→出色的工程家←┘

  第三课时(略)

  (主要安排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教学内容)

《捞铁牛》教案设计 篇12

  课题 10《捞铁牛》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讲提宋朝时发生的故事。有一次,黄河发大水了,河两岸拴住浮桥的八只大铁牛,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洪水退了,怀丙和沿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了铁牛,从而说明他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 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词.

  4.朗读课文.能简述捞铁牛的经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教具学具准备 字卡,浮力实验器具,

  教学设计思路(含教法设计、学法指 本课教学设计“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辅以多媒体课件演示,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看书听朗读录音. 三.布置自学 四.检查自学情况。 五.作业: 一.回顾导入,明确目标。 二.出示思考讨论题。 三.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导拨。 四.动手实验,加深理解。

  五.总结课文 五.作业。 第一课时

  今天我们学习第10《捞铁牛》,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出示自学要求: 1.初读课文,看拼音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学习

  3.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1.出示字卡,认读生字。

  2.汇报弄懂了那些词语,重点检查以下词语:浮桥、淤泥、宋朝、熟悉、出色。

  3.分段,讲段意。

  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捞铁牛》,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他是怎样捞铁牛的?这节课我们深入讨论学习。 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说明了什么?

  2.怀丙为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你觉得怎样?

  3.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你觉得怎样?

  4.为什么说怀丙是宋代出色的工程家?

  1.第一个问题,抓住“议论纷纷”这个词进行导拨。

  2.第二个问题,理解段共有四句话,按顺序讲了四项准备工作: (1)摸清铁牛沉在哪; (2)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驶到铁牛沉没的地方; (3)拴船搭好架子; (4)下水把铁牛拴住。 这四项工作都说明怀丙是针对铁牛笨重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周密的安排。

  3.第三个问题, 分三步:(1)把船上的泥沙铲到河里;(2)水手们使劲划桨,用船把铁牛拖到岸边;(3)把水里的铁牛拖上岸。再用同样的办法把其余的铁牛捞上来。追问:运回行吗? 4.第四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怀丙指挥捞铁牛的过程理解。

  1.实验准备工作:

  (1)在一个装上水的玻璃缸里,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是淤泥。

  (2)水底下放一小铁块表示铁牛。

  3)用一根木棒(表示木架子)拴住两个大盒(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装满沙子。

  (4)用一根细绳,一端系在木棒上,一端拴在缸底的小铁块上,让绳子绷紧。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1、谁能说说其他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学生质疑: 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继续的。先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主动提出捞铁牛:再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接着讲怎样捞起一只只铁牛:最后讲这个和尚的名字和身份。可分四段。 朗读课文(四人,每人一段)

  学生质疑 怀丙和尚捞铁牛的事。 议论纷纷,是说许多人在一起各说各的办法,这里有困难大、无计可施的意思。 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理解 怀丙是针对铁牛笨重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周密的安排。 引导读4—6自然段。 引导感知怀丙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2、学生演示怎样捞牛。 (1)要求:一个学生一边动手演示,一边叙述怎增捞铁牛,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评议演示和讲解的情况。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举例说说 小组讨论, 自由叙述,如果发言遇到困难,可看课件,启发思维。 从学生的发言入手,引导大家思考描述了景物的几个方面并板书相应的内容,充分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同时训练学生表达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表现个性化的生活经历,畅谈个性化的认识感悟。 作 业 设 计(可附页)   第一课时: 继续读课文。找出文中四字词语,加以积累。 第二课时: 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 书 设 计 摸清地点

  备船装沙 10.捞铁牛 准备工作并船搭架 铁牛被水冲走 怀丙叫水送回 两头拴牢 打捞铁牛铲沙 划桨 拖上岸

《捞铁牛》教案设计 篇13

  单元课文:《田忌赛马》《捞铁牛》《用冰取火》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探究田忌反败为胜的奥秘,从而进一步体会孙膑的聪明才智。

  2、能找出描写人物心理变化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8个,会写8个。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12自然段,从中领会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从孙膑献计中,领会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跟老师一起学

  1、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叫齐国,当时齐国的贵族很喜欢赛马,有一名大将叫田忌,他特别喜欢赛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历史故事。

  2、注意生字“忌”上面是自己的“己”。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自学生字“懂、套、芽、断、润、礼”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田忌和谁赛马?赛了几场?怎么赛的?结果怎样?……)

  5、揭示学习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介绍田忌赛马的经过。

  ②从田忌赛马这件事中得到一些启发。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积累一些词语

  6、找出两次赛马的段落。本文写了田忌几次赛马?每次赛了几场?

  (两次,每次三场)

  7、按下面的句式,说一说田忌两次赛马的经过。

  第_次赛马的时候,田忌先用___对齐威王的___,接着用___对齐威王的___,最后用___对齐威王的___。由于______,所以田忌_____。

  8、读一读: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9、看了两次赛马,你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

  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10、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11、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调换顺序

  这个计策谁想出来的?  孙膑献计

  12、这个顺序可以随便调吗?

  孙膑安排的这个顺序不是乱调的。孙膑真是____。用一个词形容一下。(神机妙算、计算精密……)

  13、这么好的主意,为什么田忌想不出来,齐威王也想不到,孙膑却想出来了?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好主意?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按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3—12自然段。可以互相提醒,揣摩

  14、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在文中找一找有关句子,用笔划出来,想一想。

  ①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善于观察)

  ②“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 (善于思考)

  ③齐威王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马。  (知己知彼)

  15、说一说“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

  (①善于观察 ②善于思考 ③知己知彼 )

  16、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田忌赛马》,这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初赛失败,孙膑献计(板书),再赛转败为胜的故事

  《捞铁牛》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认识所学的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抓住捞铁牛过程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借助流程图,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大铁牛捞起来的,体会怀丙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理解怀丙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家。

  难点:明白遇到事情要认真分析,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怀丙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捞铁牛?

  (原因拴住浮桥)

  2、好,我们了解了捞铁牛的时间(宋朝)、地点(黄河边)、人物(怀丙)和原因(拴住浮桥),接下来就准备捞吧!

  (准备――捞)

  3、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

  课文中哪一段介绍了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自然段)

  4、轻声地再把这一节好好读一读,捞铁牛前究竟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注意:将所做的准备分成几个步骤!)

  准备:摸清位置备船装沙并船搭架拴牛绑架

  5、用自己的话说说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6、读第三自然段。为什么捞铁牛前要做这样的准备,这准备工作真的很重要吗?

  7、了解捞起铁牛的原因

  师:我们现在来看“捞铁牛”的过程。

  8、读,并思考:这段话什么意思,加点字什么意思

  9、笨重的铁牛能够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是因为拴住它的绳子越绷越紧,绳子越绷越紧是因为拴绳的船身不断地往上浮,船身能够上浮是因为水有浮力。怀丙能捞起铁牛,其实是利用了水的浮力。所以他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10、了解铁牛被捞起的经过

  11、铁牛只是从淤泥里拔出来了,却并没有捞上来,还少了什么工作?

  (注意:为什么要把铁牛拖回岸边而并不在河中间把它捞上来?)

  12、用自己的话说说捞起八只铁牛的经过?

  13、如果我们也把捞起铁牛的过程分成几个步骤,第一步该做什么?

  捞:铲掉泥沙船身上浮绳子绷紧铁牛拔起

  拖到岸边捞起铁牛方法相同只只拖回

  14、捞铁牛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究竟有没有用处。

  15、正是因为有了前面充分的准备,怀丙才能够顺利地捞起铁牛。而他之所以能做好如此充分的准备,是因为他在做事之前认真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16、到这里课文就学习完了。对于这样的一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吗?你有别的办法把铁牛捞上来吗?

  《用冰取火》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认识11个字,会写11个字。

  2、品读课文中的重点句、段,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体会探险队员的聪明才智,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激发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课文中的重点句、段,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

  跟老师一起学:

  1、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说一说怎样记住生字的。

  3、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些新朋友,你们看它们来了。(企鹅)它们是谁?生活在哪里?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南极看看。(南极风光)你觉得南极风光怎样?在寒冷的南极人们最需要什么?(用冰取火)

  4、自由读全文: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默读课文:

  为什么探险队员“用冰取火”?南极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打火器找不到了,气候特别冷)

  7、在这个寒冷的南极,没有获得火的情况下探险队员此时的心情会怎样?

  (紧张、害怕、惊惶、不知所措、无助)

  8、通过读能体会当时探险队员的心情吗?朗读第3自然段

  说说自己的感受。

  朗读:把感情融入课文中,再读读3、4自然段。

  9、但大家绝望的时候,忽然从一个年轻队员心中冒出一个声音,或许这个声音,就是生的希望,赶快在书中找找。这个声音就是:“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死神到来?”他望着茫茫冰原,怎样才能取到火呢?

  带着问题读6、7自然段。和同桌说说:那个年轻人先做了什么?是怎样做的?

  a、读课文。

  b、展开想象,说说冰透镜像你玩过的什么?

  c、这就是队员们用冰取火的情景,读第7自然段。

  10、想象队员们在等待火的过程中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如果此时你是一名获救的队员你会怎样表达此时的心情?

  11、让我们带着获救后的喜悦与激动一起读读第8自然段

  12、为什么那个年轻人能够想到用冰做成冰透镜挽救了所有人的生命?此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你熟悉的一个写一句话。

  ( )罗( )布 ( )云( )雾

  ( )( )成竹 ( )下( )花

  ( )( )如生 喜( )望( )

  二、按要求写词语。

  1、表示世间万物十分复杂,不断变化的成语: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镇静( ) 喜悦( ) 糊涂( ) 舒服( )

  3、照样子,写词语。

  金灿灿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呼呼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使它们能与括号外的词语搭配。

  ( )飘荡 传递( )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修改病句。

  ①学校里轰轰烈烈地“学雷锋”活动。

  ②我们要遵守讲卫生的习惯。

  ③我经常回忆起童年时代很有意思的趣事。

  2、照样子,仿写句子。

  ①例:小明抱走了那只小羊。  那只小羊是小明抱走的。

  我洗干净了放在桌面上的碗。               

  四、阅读短文:

  画眉,全身羽毛金褐色,颈部和背部有暗褐色条纹,腹部白花花一片,眼晴四周画了一条白色眉线,依依可人。

  翠鸟,碧绿的羽毛,点缀(zhuì)着蓝色和金色,羽毛的颜色特别美丽。

  鸟儿不仅羽毛美丽,它们还有许多美德。

  你看:大雁飞行的时候队形次序都有一定规矩大雁打头幼雁居中老雁压阵头雁在前紧拍翅膀,使气流上升,为的是让幼雁靠气流滑翔,飞起来省力。从雁群身上,我们看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看到了集体的力量。

  1、作者抓住了鸟儿羽毛的________来写出画眉和翠鸟的美丽。

  2、请给短文最后一段空白处填上标点。

  3、短文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种鸟。

  4、请仿照“白花花”一词的形式,再写两个表示颜色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

  5、朗读下面的句子要用什么语气呢?请你选择。

  欢快 赞美

  从雁群身上,我们看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看到了集体的力量。( )

  6、“鸟儿不仅外表美丽,它们还有许多美德。”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呢?

  7、你最喜欢短文里的哪种鸟?为什么?

  五、习作

  下面有两个作文题目,请自选一个,进行写作。

  题目1:那儿真是一个好地方

  向大家介绍你去过的一个地方,可以介绍那儿好看的景点,好玩的活动,好吃的美食。要让大家看完你的介绍后,也想去看一看,玩一玩!

  要求:先把题目抄下来;教学设计>文章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不少于250字。

  题目2:欢欢的故事

  森林里有一只小鹿叫欢欢,他可是一只聪明、活泼、又顽皮的小鹿。他天天在森林里自由自在的玩耍。

  有一天……有什么故事发生呢?请你继续写下去。

  要求:先把题目、开头抄下来,再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故事编下去吧。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

  【试题答案】

  一、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你熟悉的一个写一句话。

  (星)罗(密)布 (腾)云(驾)雾

  (胸)(有)成竹 (笔)下(生)花

  (栩)(栩)如生 喜(出)望(外)

  略

  二、按要求写词语。

  1、表示世间万物十分复杂,不断变化的成语: 

  千变万化 千姿百态  时过境迁  移步换影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镇静(慌张) 喜悦(痛苦)

  糊涂(聪明) 舒服(难受)

  3、照样子,写词语。

  金灿灿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呼呼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略

  4、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使它们能与括号外的词语搭配。

  (随波)飘荡 传递(信息)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修改病句。

  ①学校里轰轰烈烈地“学雷锋”活动。

  学校里正在搞轰轰烈烈地“学雷锋”活动。

  ②我们要遵守讲卫生的习惯。

  我们要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③我经常回忆起童年时代很有意思的趣事。

  我经常回忆起童年时代很有意思的事。

  2、照样子,仿写句子。

  ①例:小明抱走了那只小羊。  那只小羊是小明抱走的。

  我洗干净了放在桌面上的碗。  放在桌面上的碗我洗干净了。

  四、阅读短文:

  画眉,全身羽毛金褐色,颈部和背部有暗褐色条纹,腹部白花花一片,眼晴四周画了一条白色眉线,依依可人。

  翠鸟,碧绿的羽毛,点缀(zhuì)着蓝色和金色,羽毛的颜色特别美丽。

  鸟儿不仅羽毛美丽,它们还有许多美德。

  你看:大雁飞行的时候,队形、次序都有一定规矩。大雁打头,幼雁居中,老雁压阵,头雁在前紧拍翅膀,使气流上升,为的是让幼雁靠气流滑翔,飞起来省力。从雁群身上,我们看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看到了集体的力量。

  1、作者抓住了鸟儿羽毛的颜色来写出画眉和翠鸟的美丽。

  2、请给短文最后一段空白处填上标点。

  3、短文介绍了画眉、翠鸟和大雁三种鸟。

  4、请仿照“白花花”一词的形式,再写两个表示颜色的词语绿油油、黑漆漆。

  5、朗读下面的句子要用什么语气呢?请你选择。欢快 赞美

  从雁群身上,我们看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看到了集体的力量。(赞美)

  6、“鸟儿不仅外表美丽,它们还有许多美德。”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呢?

  略

  7、你最喜欢短文里的哪种鸟?为什么?

  答:我喜欢大雁,因为它不仅羽毛美丽,它们还有许多美德。

  你看:大雁飞行的时候,队形、次序都有一定规矩。大雁打头,幼雁居中,老雁压阵,头雁在前紧拍翅膀,使气流上升,为的是让幼雁靠气流滑翔,飞起来省力。从雁群身上,我们看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看到了集体的力量。

  五、习作

  下面有两个作文题目,请自选一个,进行写作。

  题目1:那儿真是一个好地方

  向大家介绍你去过的一个地方,可以介绍那儿好看的景点,好玩的活动,好吃的美食。要让大家看完你的介绍后,也想去看一看,玩一玩!

  要求:先把题目抄下来;教学设计>文章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不少于250字。

  题目2:欢欢的故事

  森林里有一只小鹿叫欢欢,他可是一只聪明、活泼、又顽皮的小鹿。他天天在森林里自由自在的玩耍。

  有一天……有什么故事发生呢?请你继续写下去。

  要求:先把题目、开头抄下来,再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故事编下去吧。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

  略

《捞铁牛》教案设计 篇14

  一、说教材。

  《捞铁牛》是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宋朝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的八只大铁牛打捞上来的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科学技术的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依据大纲要求,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的需要。

  2、学会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3、理解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些细致的工作,学习作者言之有序。

  4、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

  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理解怀丙说的:“让我来试试,铁牛是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是本文重、难点。

  二、说教法。

  第一课时的教学,把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些细致的工作做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以趣激趣。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曾把兴趣比作“炸药”,说兴趣能把“精力集中到一点”。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里学家认为,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探索知识和认识一事物的意识倾向,有了这一倾向,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这节课我采用故事导入,故事讲完了,我又故设悬念,和尚说了一句什么话把大家逗乐了?大家想知道吗?请打开课本,自读课文,就能找出和尚说的话。

  (二)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读书中教给方法。

  在本课教学中,读书贯穿了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包括自读、默读、试读、指名读、齐读等不同的形式,在读的时机上,有初步感知课文时的“初读”。理解分析时的“细读”。体会领悟时的“品读”。使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有感情朗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和尚打捞铁牛做了哪些工作时,先通过指名读来让学生弄清三个自然段所写内容的不同。然后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中语言的条理性。反复地读、说、体会,便落实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这一目标。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体潜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不再用自己对课文的分析去取代学生自身的主体感受,而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本,从而更好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在学生的活动方式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全班学习这一形式,而是以个体的独立学习为主,加强同桌及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机地把各种方式恰当地安排、组合,从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并存的局面,使学生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如1、2自然段的学习,我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然后小组内交流你读懂的内容和不懂的问题,最后再请一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全班交流。第3自然段的教学,我让学生在齐读一遍后,看了录相,然后请同桌之间将这段内容互说一遍,从而促进了同桌之间的互助学习及交流。

  (三)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例子,所以学生读懂课文之后,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铁牛到底怎么捞上来的,请同学们自己回去动手做实验,边做实验边想,你再有没有比和尚更高明的办法?或者你认为和尚的做法还有哪些弊病。从而开发了学生创造的潜能,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说学法。

  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于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上述教法的指导下,我引导学生采用个别读、齐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其次,我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始终把他们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通过小组内的读书、思考、讨论,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初读,整体感知。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自由读一遍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和尚说了一句什么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使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二)精读,深入理解课文。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要深入理解和尚所做的每项准备工作,我让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进一步领悟作者是按照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写的,体会作者的言之有序。

  (三)练说,促进能力转化。学了第3段之后,我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请同学们就你做过的某一件事说一句或几句话,可以用上课文中这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这样既是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又强化了知识的记忆。

  (四)动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课文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下午回去自己动手做实验,边做实验边想:你有没有比和尚更好的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第二天再给老师汇报。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清新明快,看了使人一目了然,这节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17、捞铁牛

  “叫水送回来”

  潜水摸牛

  准备工作 备船装沙

  并船搭架

  拴牛绑架

  • 推荐阅读:
  • 《捞铁牛》教案设计(精选17篇)
  • 《捞铁牛》教案设计
  • 《捞铁牛》教案设计
  • 《捞铁牛》教案设计
  • 《捞铁牛》教案(通用15篇)
  • 《捞铁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3篇)
  • 捞铁牛教案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