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珍贵的教科书 珍贵的教科书朗诵稿
珍贵的教科书 篇1
写作背景
1947年春天,蒋介石在全面进攻解放区的计划破产后,为挽救其垂死的统治,在军事上企图集中兵力于解放区的东西两翼,及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实行所谓重点进攻,进攻陕甘宁边区的国民党兵力达到23万多人,西北人民解放军在陕甘宁军区的部队只有两万多人,因而敌军曾先后占领过我军主动放弃的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所有县城。中国共产党疏散了延安的学校,医院,机关,居民。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的领导人最后撤离了延安,隐蔽在附近的山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兼西北解放军最高指挥官彭德怀,按照制定的蘑菇战术(将敌人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他们),出色地组织了保卫陕甘宁边区的战役,最后,敌人被歼灭了十多万,只好狼狈的逃出了陕甘宁边区。
理解“珍贵”一词的含义:
《珍贵的教科书》一课,记叙了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说明教科书的来之不易,体现了革命先辈对后代的殷切期望。作者是怎样以书为线索,突出教科书的“珍贵”呢?
一、环境艰苦,显出书的珍贵。
第一自然段叙述延安小学的学生学习环境极其艰苦。用“转移”和“炮火连天”两词先点出学习条件恶劣,再用四个“没有”具体说明情况。作者特别强调了没有书的困难,只能抄一课学一课,学生渴望能得到书,从而显示了教科书的珍贵。
二、党的关怀,说明书的珍贵。
毛主席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习,用党中央印文件节省下来的纸印刷教科书,说明书的珍贵。因此,当张指导员把“振奋人心”的取书消息告诉同学们时,大家都急切地想得到书,争先恐后地要求去取书。
三、用生命保护,突出书的珍贵。
文章重点写了在领书回村的路上,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了教科书,英勇牺牲的经过。文章用“盘旋”“嘶叫”“呼啸”“俯冲”“投下”描写敌机狂轰滥炸;然而张指导员在危险出现的一刹那,置生死于不顾,在他看来,书比他的生命更宝贵。因此,他首先想到的是保护那捆教科书。当他从昏迷中醒来,第一句话便是“书……书……”。他在牺牲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表达了革命前辈的心愿,寄托着他们的殷切期望,永远激励着后代好好学习,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文章结尾用“一直激励我前进”,画龙点睛,突出了教科书的珍贵。
20 珍贵的教科书
巩固提高
(一)
一、在括号里写出下面生字的部首。
印( ) 轰( ) 爆( ) 凳( )
二、选词填空
必须 必需
1.快要举行运动会了,我们( )加紧训练。
2.毛巾、牙刷、肥皂是我们的生活( )品。
微弱 虚弱
3.看上去,他的身体这样( ),却坚持工作了很久很久。
4.由于受了伤,他说话的声音很( )。
四、造句
1.坚持 –
2.必须 –
五、同学们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他们是怎样坚持学习的?请填空。
没有( )就( )
没有( )就( )
没有( )就( )
没有( )就( )
六、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是讲下面内容的?写在括号里。
1.战争环境中,我们渴望得到印好的教科书。( )
2.情况紧急,我和张指导员需要立刻去印刷所取书。( )
3.在回村的路上,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书。( )
4.教科书和张指导员牺牲前说的话,一直激励我前进。( )
参考答案:
一、板凳、代替、嗓门、印刷所、俯冲、轰隆、爆炸、叨念
二、ㄗ 车火 几
三、1.必须 2.必需 3.虚弱 4.微弱
六、①1-4自然段;②5-6自然段;③7-10自然段;④11自然段。
(二)
1.形近字组词。
炮( ) 抄( ) 延( ) 叨( ) 刷( )
跑( ) 吵( ) 廷( ) 叼( ) 剧( )
2.多音字
炸{ 刷 { 炮{
3.用“争先恐后”造句。
4.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
(三)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延安小学的学生( )得到印好的教科书。后来同学们听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由于情况紧急,“我”和张指导员需要立刻去印刷所( )。在取书回村的路上,遇到敌机轰炸,张指导员用生命( )。那捆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和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一直( )“我”前进。
2.这篇课文为什么用“珍贵的教科书”做题目?
参考答案: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延安小学的学生(渴望)得到印好的教科书。后来同学们听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由于情况紧急,“我”和张指导员需要立刻去印刷所(取书)。在取书回村的路上,遇到敌机轰炸,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那捆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和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2.题答案要点:
①在艰苦条件下得到的书。
②书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党中央节省文件用纸而印制的。
③是张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
④那捆教科书包含着革命前辈对后代的殷切期望,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珍贵的教科书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板凳、代替、嗓门、印刷所、俯冲、轰隆、爆炸、叨念”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介绍时代背景
1.“教科书”是什么?(学习用的课本)
2.板书:珍贵的教科书
3.怎样才称得上“珍贵”?
(意义深刻,十分宝贵,特别好的价值大的。)
每到开学,我们都能拿到崭新的教科书,可在那战火硝烟的年代拿到一本教科书是多难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所讲述的事情发生在1947年春天,蒋介石反动派为了挽救自己即将灭亡的命运,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面对强大的敌人,党中央毛主席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于3月份主动放弃了延安。延安小学也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让我们看看当时孩子们的学习条件有多艰苦吧。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听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读后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延安小学的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三)默读课文,理解层次
1.提出默读要求:按照“思考·练习”2的内容提示边读边想,给课文分段,
(1)明确:
第一段(第1-第4自然段)
第二段(第5-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第10自然段)
第四段(第11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段意概括为小标题。
明确:盼书、取书、护书、激励
(四)自学课文
1.思考:为什么说教科书挂珍贵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边读边想。思考老师提的问题。
2.学生读课文,按要求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读后正音。
2.讨论: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
3.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炮火连天:形容炮火十分猛烈。
渴望:像口渴的人要喝水那样迫切地希望得到。
亮开:本课指放开嗓门,使声音响亮。
嗓门:嗓音
振奋人心:使人精神振作、奋发。
争先恐怕:争着向前,惟恐落后。
恨不得:表示一种强烈迫切的希望。
嘶叫:马的叫声。本课指飞机发出的尖锐刺耳的声音。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盘旋:这里指打着圈子飞行。
叨念:因惦记或想念而不断地谈起。课文指轻声反复地说。
(六)作业
1.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把带这些生字的句子读一读,理解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题1。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2.各自小声读课文,读后指名口述本文所讲的故事。
3.导入: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我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2.读前提问:在战争环境里学习,条件非常艰苦,遇到什么困难?哪一个困难比较突出?为什么?
读后明确: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没有书,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3.讨论。
(1)学生答:遇到困难是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没有书。
(2)学生答:没有书的困难较突出。
(3)教师问: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4)学生答:最困难的是没有书的“最”字。因为他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4.教师引读:“是啊,当时条件多艰苦啊,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5.学生练读第一自然段。想作者为什么要把当时艰苦条件和同学们克服困难写具体?
明确:突出顽强学习精神,衬托教科书珍贵。
6.教师:在那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孩子们多想有一本教科书啊!请同学们自由读2、3、4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用什么语气、感情读的?为什么这样读?你想到了什么?
7.讨论交流
(1)这里的“渴望”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换成“希望”或“盼望”?为什么?这又说明教科书怎么样?
明确:渴望比希望、盼望的程度强烈,如果换成希望或盼望,说明教科书没有那么珍贵。
(2)“同学们知道这书是怎么来的吗?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省出来的!”
这段话如果不用问旬开头该怎么说?张指导员为什么要用问句开头?
明确:用设问句式引起注意。
后两句都用感叹号,表达张指导员什么心情?这又说明教科学怎么样?
明确:珍贵
(3)“节省”是什么意思?“党中央……省出来的”又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毛主度、党中央非常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甚至把孩子们用的教科书看得和中央文件同样重要,体现了下一代的殷切希望。同时也说明当时革命根据地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纸张十分缺乏,能印出教科学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些教科书确实是珍贵的。
8.练习读张指导员和“我”的对话,读出兴奋激动的感情。
(三)讲读第二段、第三段
有书的喜讯让孩子们无比幸福,我和张指导员去取书的途中又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1.自由读课文,画出能体现我和张指导员高兴和急切得到书的心情的词语。想为什么要写这些?
明确:突出书的珍贵。
2.讨论:
(1)敌机投下炸弹以后,张指导员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我”醒来以后看到了什么?
(3)张指导员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时最惦记的是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明确:“完整无缺”的意思是一点没有损坏。可见在危险出现的一刹那,张指导员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想到的是保护那捆教科书,在他看来书比他的生命更宝贵。表现他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也表达他对下一代殷切的希望。
这里几处省略号,它们各代表什么意思?
“快卧倒……”(表示话没喊完。)
“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表示我已昏迷。)
“书……书……
“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将来”后面的省略表示张指导员没说完就牺牲了。)
“张指导员,张指导员……”(表示接连不断。)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练读。
5.小结: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身负重伤,英勇牺牲,临终还嘱咐“我”要好好学习。教科书上凝聚着前辈的鲜血,也寄托着他们对后代的期望。
(四)理解第四段课文
1.指名学生读这段。
2.讨论:
(1)为什么说那捆教科书是“用生命换来的”?“激励”是什么意思?激励“我”前进的力量是什么?读这句话要表现出什么样的感情?
(2)为什么那捆教科书和指导员没说完的话能一直激励我前进?
明确:张指导员以生命为代价保护教科书,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为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做贡献,使“我”多年来不能忘怀;每当想起就感到责任重大,必须加倍学习,努力工作。
3.指名学生练读第四段。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造句:
(1)振奋人心
(2)恨不得
(3)没有……就……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步骤:
(一)让几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读后,师生共同对朗读情况做出评价。(主要从有感情方面考虑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二)提问
1.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
明确: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2.为什么说张指导员和我取回的教科书是珍贵的教科书?
明确:教科书的珍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来之不易,比如它是用党中央印文件省下来的纸印刷的,它是烈士用生命保护下来的;另一方面指在这捆教科书上,寄托着先烈们的期望,它将永远激励着后代好好学习,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三)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指导员关心同学的学习是通过“书”来表现的。要求同学默读课文二至四段,按下列提纲有条理地答出:在什么情况下?指导员怎么样?
1.听到有书。
2.情况紧急。
3.敌机轰炸。
4.生命垂危。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以《读“珍贵的教科书”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5 珍贵的教科书
一.盼书 渴望
二、取书 关怀
三、护书 趴 压 完整无缺
四、爱书 用生命换来
激励我们前进
教案点评:
对于这篇课文,因为和现在的学生相距时代比较久远,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刚开始,一定要向学生简单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或者,组织学生看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借此拉近彼此的距离。然后还是以多读书为目的,让学生反复读,在多读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本课的重难点是要让学生明白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让学生做复述故事的练习来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珍贵的教科书 篇3
素质教育目标
德育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战争环境中学习的艰难,体会张指导员舍身护书的崇高精神,教育学生不辜负党和先烈的期望,从小好好学习。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读懂句子、了解句与句之间联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课后提示的段意给课文分析。认识省略号的作用。
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学会用“渴望”、“振奋人心”、“坚持”、“必须”造句。
四、重难点
理解教科书的“珍贵”。
五、教学方法
循序式。
六、教具
幻灯片。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介绍时代背景
1.“教科书”是什么?(学习用的课本)
2.板书课题。①珍贵的教科书
3.齐读课文。师问:课题中哪个词是题眼?(珍贵)
怎样才称得上“珍贵”?
(意义深刻,十分宝贵,特别好的、价值大的。)
谈话:
每到开学,我们都能拿到崭新的教科书,可在那战火硝烟的年代拿到一本教科书是多难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所讲述的事情发生在 1947年春天,蒋介石反动派为了挽救自己即将灭亡的命运,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面对强大的敌人,党中央毛主席采取取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于3月份主动放弃了延安。延安小学也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让我们看看当时孩子们的学习条件有多艰苦吧。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讨论思考题。(课文主要写了延安小学的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三)默读课文,理解层次
1.提出默读要求:按照“思考·练习”2的内容提示边读边想,给课文分段。
(1)说说这四段的起止。
第一段(第1—第4自然段)
第二段(第5—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第10自然段)
第四段(第11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段意概括为小标题。
(盼书、取书、护书、激励)
(四)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边读边想。思考老师提的问题。
2.学生读课文,按要求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读后正音。
2.讨论: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初步整体感知,不必说得过细。)
3.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炮火连天:形容炮火十分猛烈。
渴望:像口渴的人要喝水那样迫切地希望得到。
亮开:本课指放开嗓门,使声音响亮。
嗓门:嗓音。
振奋人心:使人精神振作、奋发。
争先恐怕: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恨不得:表示一种强烈迫切的希望。
嘶叫:马的叫声。本课指飞机发出的尖锐刺耳的声音。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盘旋;这里指打着圈子飞行。
叨念:因惦记或想念而不断地谈起。课文指轻声反复地说。
(六)作业
1.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把带这些生字的句子读一读,理解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题1。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2.各自小声读课文,读后指名口述本文所讲的故事。
3.导入: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我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2.(1)提问:在战争环境里学习,条件非常艰苦,遇到什么困难?哪一个困难比较突出?为什么?
(2)幻灯出示: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没有书,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3.讨论。(抓住四个“没有”、“最困难”、“只能”)
(1)学生答:遇到困难是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没有书。
(2)学生答:没有书的困难较突出。
(3)教师问: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4)学生答:最困难的是没有书的“最”字。因为他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4.教师引读:“是啊,当时条件多艰苦啊,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5.学生练读第一自然段。想作者为什么要把当时艰苦条件和同学们克服困难写具体?(突出顽强学习精神,衬托教科书珍贵。)
6.教师:在那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孩子们多想有一本教科书啊!请同学们自由读2、3、4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用什么语气、感情读的?为什么这样读?你想到了什么?
7.讨论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是怎样读懂的,为什么有如此想法。)
针对学生回答的情况,老师提问引导:
(1)这里的“渴望”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换成“希望”或“盼望”?为什么?这又说明教科书怎么样?(板书:渴望)
(渴望比希望、盼望的程度强烈,如果换成希望或盼望,说明教科书没有那么珍贵。)
(2)“同学们知道这书是怎么来的吗?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省出来的!”
这段话如果不用问句开头该怎么说?张指导员为什么要用问句开头?(用设问句式引起注意。)后两句都用感叹号,表达张指导员什么心情?这又说明教科书怎么样?(珍贵。)
(3)“节省”是什么意思?“党中央……省出来的”又说明什么?
(说明毛主席、党中央非常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甚至把孩子们用的教科书看得和中央文件同样重要,体现了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同时也说明当时革命根据地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纸张十分缺乏,能印出教科书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些教科书确实是珍贵的。)
8.练习读张指导员和“我”的对话,读出兴奋激动的感情。
(三)讲读第二段、第三段
过渡:
有书的喜讯让孩子们无比幸福,我和张指导员去取书的途中又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1.自由读课文,画出能体现我和张指导员高兴和急切得到书的心情的词语。想为什么要写这些?(突出书的珍贵。)
2.讨论:
(1)敌机投下炸弹以后,张指导员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我”醒来以后看到了什么?
(3)张指导员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时最惦记的是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理解“完整无缺”的意思是一点没有损坏。可见在危险出现的一刹那,张指导员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想到的是保护那捆教科书,在他看来书比他的生命更宝贵。表现他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也表达他对下一代殷切的希望。)
这里几处有省略号,它们各代表什么意思?
“快卧倒……”(表示话没喊完。)
“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表示我已昏迷。)
“书……书……”
“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将来”后面的省略表示张指导员没说完就牺牲了。)
“张指导员,张指导员……”(表示接连不断。)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练读。
5.小结: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身负重伤,英勇牺牲,临终还嘱咐“我”要好好学习。教科书上凝聚着前辈的鲜血,也寄托着他们对后代的期望。
(四)理解第四段课文
1.指名学生读这段。
2.讨论:
(1)为什么说那捆教科书是“用生命换来的”?“激励”是什么意思?激励“我”前进的力量是什么?读这句话要表现出什么样的感情?
(2)为什么那捆教科书和指导员没说完的话能一直激励我前进?(张指导员以生命为代价保护教科书,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为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做贡献,使“我”多年来不能忘怀;每当想起就感到责任重大,必须加倍学习,努力工作。)
板书:
用生命换来
激励我前进
3.指名学生练读第四段。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造句:
(1)振奋人心
(2)恨不得
(3)没有……就……
第三课时
(一)让几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读后,师生共同对朗读情况做出评价。(主要从有感情方面考虑。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二)提问
1.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2.为什么说张指导员和我取回的教科书是珍贵的教科书?
(教科书的珍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来之不易,比如它是用党中央印文件省下来的纸印刷的,它是烈士用生命保护下来的;另一方面指在这捆教科书上,寄托着先烈们的期望,它将永远激励着后代好好学习,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三)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指导员关心同学的学习是通过“书”来表现的。要求同学默读课文二至四段,按下列提纲有条理地答出:在什么情况下?指导员怎么样?
1.听到有书。
2.情况紧急。
3.敌机轰炸。
4.生命垂危。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以《读〈珍贵的教科书〉》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八、板书设计
1 珍贵的教科书
一、盼书 渴望
二、取书 关怀
三、护书 趴 压 完整无缺
四、爱书 用生命换来
激励我们前进
【设计意图】
从“书”这个线索入手,以展示文章具体内容及内在联系,起到较好地整理思路的作用。
珍贵的教科书 篇4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珍贵的教科书》教学设计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现在的学生远离战争,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电影中见过。因此学习时,一定要向学生简单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或者,组织学生看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借此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课文真挚感人,这样的故事也很能吸引学生,学生有阅读的愿望。教学要在多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自读能力,课后应引导学生去读更多的文章,去了解更多的战争中的感人故事,去了解战争中坚持学习的困难,进而从内心深处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3、教学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以“教科书”的“珍贵”为线索,记叙了1947年,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延安小学的同学们渴望得到教科书,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教科书,张指导员在取书的路上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故事。歌颂了革命先辈艰苦奋斗、英勇献身的精神,在他们对后代的殷切期望中我们会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4、教学目标
5、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字,会写14个字。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通过读书思考、质疑讨论,体会教科书的“珍贵”,感受战争年代读书学习的困难和张指导员舍身护书的可贵精神,懂得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
3、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懂得教科书为什么珍贵。
教学难点:
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找出与课后思考练习2提示的内容相应的自然段,渗透给课文分段的初步训练。
6、教学课时
2课时
7、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简介背景
1、读课题,想一想: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2、简介故事背景。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2、.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情况。
3、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理清顺序,重点感悟
1、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盼书—取书-护书-激励”的叙述顺序)
2、课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你最受感动?(引导学生默读第9-11自然段,划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说体会。)
3、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张指导员为教科书而献身的可贵精神。
(1)、“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下,已经被鲜血染红了。”
①“完整无缺”是什么意思?
②把句子改成“那捆书压在他的身下,已经被鲜血染红了。”好不好,为什么?
(2)、.抓住张指导员临牺牲前说的话,结合课文插图,引导体会,并指导读出感情。
四、指导书写部分生字。
第二课时
一、激情,解题,引入
1、运用课前导语,启发谈话,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同学们,每学期一开学,你们都能按时领到崭新的,图文并茂的教科书,学习起来多么方便啊!当你拿到崭新的教科书时,你感到它的珍贵吗?在解放前,在战争环境中,要得到一本教科书是多么不容易啊,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流血牺牲,那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学习了《珍贵的教科书》就知道了。
2、出示课题,解题
板书:珍贵的教科书
3提问:什么叫“珍贵”?(非常宝贵的,特别好的,价值大的,意义深的。)
4全文并没有“珍贵”二字,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3~7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哪些词句能看出同学们对教科书的渴望,说说自己的理解。
2、学生自学讨论,全班交流
3、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抓住“兴奋地、振奋人心、高兴地跳起来、争先恐后”等重点词句体会同学们听说有书的高兴心情和急切得到教科书的迫切心情。
4、抓住“节省”一词,引导体会教科书的来之不易,突出教科书的珍贵。
三、学习第8~11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三部分,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有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全班交流、汇报。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投影a句:“指导员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一动也不动。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下,已经被鲜血染红了。”
投影b句:“好半天,他才微微睁开眼睛,嘴里叨念着:“书……书……”
投影c句:他轻轻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教师在学生谈体会时抓住“完整无缺、鲜血染红、念叨、望着”等重点词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英勇献身的精神,进一步体会到教科书的珍贵。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并总结全文。
1、抓住“激励”一词,体会指导员舍身护书的事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2、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
艰苦
《珍贵的教科书》 节省
( 激励) 鲜血染红
8、课堂练习
(一)、填空:
没有( ),就( );没有( ),就( );
没有( ),就( );没有( ),就( )。
(二)、巩固练习:
⑴ 写出下面生字的部首
须( ) 印( ) 弹( )
轰( ) 弱( ) 爆( )
⑵ 数数下面的字是几笔写成的。
移( ) 印( ) 恨( )
弹( ) 弱( ) 睁( )
9、作业安排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记好词。
3、仿写第二自然段(选做题)。
10、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老师:制作cai课件。
学生:搜集了解有关的背景知识。
11、 自我问答
无
12、教学反思
《珍贵的教科书》是一篇精读课文,课一开始,我就通过提问“教科书为什么珍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学时,我把握教学重点,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我通过板画“一捆书”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与关注点,让学生先感受到我们的书普通而易得,然后突出“珍贵的”这一关键的字眼,激起学生对珍贵原因的关注,从而激起读书的欲望。二是围绕问题读。让孩子们自己读书、感悟、发现,“找一找,画一画”,初步找到了文中的几个关键处。三是引导感悟读。通过抓重点词、句“完整无缺”找、“压”“最困难”“渴望”的理解与感受,同时通过补充介绍背景,孩子们一步步明白了因为这些书不但是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孩子们非常渴望的,而且印书用的纸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从党中央印文件的纸中节省出来的,更是张指导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书的珍贵。四是想象补充读。通过回看这捆书,想起哪些人,应该记住些什么,激发学生根据当时的情景,想象补充并写出指导员未说完的话,并进行多次的交流读,从而让学生在补充读中领悟到教科书寄托着老一辈的激励。在备课时我担心,怕学生无法真正领会革命先辈那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教学时,我和学生一起读、一起演、一起感动,自己也像置身炮火连天的小山村,脑海中是活生生的张指导员,不用再刻意地讲解,一切都水到渠成,让我深深地感到用真情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情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珍贵的教科书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战争年代的艰苦条件下学生坚持学习的艰难和张指导员不怕牺牲、光荣献身的精神,懂得要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2.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渗透给课文分段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坚持”、“必须”造句。
4.按要求预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懂得教科书为什么珍贵。
2.在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渗透给课文分段的训练。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指导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二)初读课文,介绍背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从上学到现在共有几本教科书?你们的书每学期一开学就能得到一本,你们会为得不到教科书而耽心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珍贵的教科书。(板书课题)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介绍时代背景。
课文记叙的故事发生在1947年春天,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延安。党中央和毛主席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毅然于三月中旬放弃延安,以后在延安西北战场上消灭了蒋军十多万。延安小学的转移正是在胡宗南部队猖狂进攻的时候,所以当时环境十分险恶。就是在这种险恶的条件下,延安小学的学生仍然坚持学习。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献身,张指导员是怎样用他的生命和鲜血换来那些珍贵的教科书的呢?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课文。
(三)指导预习。
1.认真读课文,利用字典学习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内容。
(四)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
(1)正音:
文中“持、刷、抄、睁”是翘舌音。“嗓”是平舌音。
(2)多音字区分并组词:
(3)区别同、近音字并组词。
抄( ) 嗓( ) 须( ) 恨( )
吵( ) 桑( ) 需( ) 狠( )
2.注意下列字的部首:
凳:上下结构,查“几”部。
替:上下结构,查“日”部。
须:左右结构,可查“彡”、“页”部。
励:左右结构,查“力”部。
缺:左右结构,查“缶”部。
3.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字形:
锅:右下框内人,最后一笔是点“丶”。
嗓:右上是三个“又”,最后一笔是点“丶”,木最后一笔为“捺”。
投:右上第二笔是。
爆:右下共5笔,即氺。
4.出示生字卡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1)珍贵:价值大、意义深刻、宝贵的。
(2)炮火连天:炮弹爆炸后的火焰与天空相接,形容战斗激烈。
(3)渴望:迫切地希望。
(4)振奋人心:使人精神振作、奋发。
(5)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6)叨念:因为牵挂而不住地说。
(7)俯冲:以高速度猛地向下冲。
(五)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
2.再读文,了解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战争年代的艰苦条件下,学生坚持学习的艰难和张指导员不怕牺牲、光荣献身的精神。
(二)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渗透给课文分段的训练。
(三)认识省略号及其用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懂得教科书的珍贵。
(二)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段训练。
三、教学过程
(一)解题。
首先板书课题《珍贵的教科书》
教科书指学生用的书;珍贵:价值大,意义深、宝贵的。
为什么教科书如此珍贵?教科书到底珍贵在哪里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本篇课文。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讨论明确:这个自然段主要写延安小学学习条件艰苦,师生渴望得到一本珍贵的教科书。
(2)带着问题再读第1自然段,思考讨论:
①延安小学的同学们“顽强地坚持学习”表现在什么地方?
表现在战争环境、条件艰苦。
②师生问读第2、3句,思考讨论:从什么地方看出延安小学的学习条件十分艰苦?
教师出示下表,帮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填写,理解延安小学学习条件的艰苦。
第二句中的三个分句,每个分句都是:
默读思考:为什么说张指导员带来的消息是“振奋人心”的?
投影重点句帮助理解:
投影A,我们多么渴望每人都能有一本教科书啊!
要让学生体会出:一方面说明当时学习条件非常艰苦,突出无书的困难,所以大家渴望每人都能有一本教科书,体现了教科书的珍贵;另一方面说明,在大家十分渴望教科书时,张指导员告诉大家有书的好消息,所以说这个消息是振奋人心的。
投影B句:同学们知道书是怎么来的吗?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印文件用的纸里节省出来的!
引导学生体会出:书是来之不易的,是毛主席的亲自关怀,是党中央用印文件节省下来的纸印刷出来的。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延安小学学生用“没有……就……”连接的。前半句讲的是困难,后半句讲的是克服困难的办法。
写这些困难一方面表现了延安小学学生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的顽强精神,一方面也说明了教科书的珍贵。
③体会重点句第三句的意思,打投影。
投影:“最困难的是没有书,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此句与下面两句比较,进行语言训练。
比较课文中这样写好在哪里?强调最困难的是没有书,为下文突出渴望得到教科书作铺垫。
(3)总结第1自然段段意。
延安小学师生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仍顽强地坚持学习。
2.学习第2~6自然段:
(1)它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说这个消息是振奋人心的。
(2)再读课文,从第2~6段中进一步体会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同学们渴望得到一本教科书。
学生读书,自学讨论。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抓住“兴高采烈”、“高兴地跳起来”、“争先恐后”等词进一步深入体会同学们渴望得到教科书时的心情。
在理解了词语的基础上,练习用词语填空,指导学生理解因果关系。
(因为)我们多么渴望每人都能有一本教科书!
①(所以)张指导员(兴高采烈)地宣布:“我们有书啦!”
②(所以)我们觉得这真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③(所以)我们听到这个消息都高兴得(跳起来)。
④(所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喊着要去印刷厂取书。
(3)三读课文,指导学生练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本段课文,读出张指导员、“我”、同学们的激动、高兴的心情,体会延安小学生渴望有书的迫切心情,还要注意本段四个感叹号在表达人物感情时所起的作用。
(4)归纳、总结第2~6自然段段意:
同学们听到有教科书的消息异常高兴,张指导员决定带“我”去领书。
3.学习第8~11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作者主要讲了几个意思,可以分成几层?
学生默读搞清8~11自然段主要讲了三个意思,所以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8段):主要写“我”和张指导员取到书后的高兴和急切心情。
第二层(9~10段):遇到敌机轰炸,张指导员用自己身体保护书而英勇牺牲。
第三层(第11段):张指导员的临终嘱咐一直鼓励我前进。
(2)学习第一层:(第8自然段)
自己散读课文,体会“我”和张指导员取到书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可以看出。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出:“我”和张指导员取到书后心情是高兴和急切的。课文中“高兴地跨着大步”、“恨不得一步赶回村子”这些词句,生动体现了“我们”当时的心情是既高兴又急切。
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把“我”和指导员取到书时高兴和急切的心情表达出来。
(3)学习第二层(9~10自然段)
①过渡语:我和张指导员领到书后怀着高兴和急切的心情往回赶时,途中发生了什么情况?
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整理老师给的下述句子,帮助学生理清故事发展的来龙去脉。
②投影:读后请排列下列句子,并加上标点。
·我头部受了伤
··那捆教科书还压在指导员的身上
∴炸弹爆炸了
∷发现指导员伤势严重
实际排列顺序是:∴→·→··→∷
③再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深入体会重点段内容。
看课文插图,想象“我”从晕倒至醒来这段时间内,张指导员是怎样舍身护书的?
通过看插图和想象帮助学生体会张指导员舍身护书的精神。
再读这两个自然段,划出课文中记述张指导员护书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具体加以体会。
投影A句:“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子下面,被鲜血染红了。”
指导学生体会:“完整无缺”的意思是一点没有损坏。可见,在危险出现的一刹那,张指导员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想到的是保护那捆教科书,在他看来,书比他的生命更宝贵。一方面展示了张指导员的献身精神,一方面突出了教科书的珍贵。
投影B句:“快卧倒……”,“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引导学生体会两处省略号表示的意思。
“快卧倒……”——表示张指导员的话还没有喊完。
“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表示“我”昏过去了,此后的事不知道了。
(4)学习第三层(第11自然段):
张指导员为什么要用生命保护教科书?他的话语做了最好回答。请同学们自读第11自然段,认真体会这段中的语言部分。
投影体会A句:指导员才微微睁开眼睛,嘴里叨念着:“书……书……”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张指导员断续的说话。指导员身负重伤,刚刚苏醒的第一句话就是“书”,可见指导员心中想到的不是自己只有书,书在其心中占了重要位置。
投影体会B句:他轻轻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引导学生体会:省略号表示张指导员声音微弱,断断续续。这是指导员临牺牲前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表达了指导员对同学们的心愿,寄托着革命前辈的殷切期望。这捆教科书是张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所以它是十分珍贵的。
在理解本段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体会指导员对同学们的心愿和无限期望。
(5)总结第8~11自然段主要内容。
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
4.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带着下述问题,读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内容:
(1)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
(2)什么在“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3)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
学生自学后讨论:
(1)“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
“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是指指导员对学生们寄予的无限厚望。
(2)什么在“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指导员的话和指导员舍身保护教科书的英勇行为在“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3)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
指导学生体会:教科书的珍贵主要体现在下面两方面:一是来之不易,是用党中央印文件节省下来的纸印刷的,它还是烈士用生命保护下来的;另一方面这捆教科书上,寄托着先烈们的期望。这个期望还将永远激励着后代发愤学习,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4)指导学生用尊敬的心情和努力学习的决心来朗读这段话。
(5)总结最后一自然段段意:
那捆珍贵的教科书一直激励“我”前进。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每两个自然段之间的联系,渗透给课文分段的训练。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三)练习用“坚持”、“必须”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在了解每个自然段内容和自然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
(二)学习省略号的几种不同用法。
三、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体会思想感情。
强调:第二段读出张指导员,“我”和同学们共同的兴奋感情。第三段要读出带省略号句子的语调。
(二)总结全文。
1.在弄懂每个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练习给课文分段。
(1)提供课后练习中段意内容。投影四段段意: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讲下面的内容。
①在战争环境中,“我们”渴望得到印好的教科书。
②情况紧急,“我”和张指导员需要立刻去印刷所取书。
③在回村的路上,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
④教科书和张指导员牺牲前说的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2)根据段意内容合并自然段分段。全文共分四段。
第一段(1)“我们”渴望得到印好的教科书。
第二段(2~7)紧急情况下,“我”和张指导员立刻去印刷所取书。
第三段(8~11)在取书回来的路上,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
第四段(12)教科书和张指导员牺牲前说的话,一直激励“我”前进。
(3)指导学生练习给各段拟小标题: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各段小标题:盼书、取书、护书、书的力量。
2.小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书的事迹,赞扬了张指导员不怕牺牲、光荣献身的革命精神。说明老一辈对下一代学习的关心。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珍贵”的教科书“珍贵”在哪里?
学生讨论,明确珍贵的教科书珍贵在:
(1)环境艰苦,学生没书渴望得到书。
(2)这些书是在毛主席关怀下,从党中央文件用纸中节省出来的。
(3)这捆书是张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
4.学习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文中的省略号有四种不同用法。
(1)省略的是指导员想说还没说完的话。
(2)省略号表示的是以后的事“我”不知道了,省略了“我”晕倒后到醒来时那一段时间里的事。
(3)省略了多次重复说的同一句话。
(4)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不连贯。
5.指导学生练习用“坚持”、“必须”造句。
(1)读词语,理解词语。
(2)体会词语所在句中的意思。
(3)讨论词语可应用的范围。
(4)练习用“坚持”、“必须”造句。
珍贵的教科书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板凳、代替、嗓门、印刷所、俯冲、轰隆、爆炸、叨念”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介绍时代背景
1.“教科书”是什么?(学习用的课本)
2.板书:
3.怎样才称得上“珍贵”?
(意义深刻,十分宝贵,特别好的价值大的。)
每到开学,我们都能拿到崭新的教科书,可在那战火硝烟的年代拿到一本教科书是多难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课所讲述的事情发生在1947年春天,蒋介石反动派为了挽救自己即将灭亡的命运,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面对强大的敌人,党中央毛主席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于3月份主动放弃了延安。延安小学也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让我们看看当时孩子们的学习条件有多艰苦吧。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听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读后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延安小学的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三)默读课文,理解层次
1.提出默读要求:按照“思考·练习”2的内容提示边读边想,给课文分段,
(1)明确:
第一段(第1-第4自然段)
第二段(第5-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第10自然段)
第四段(第11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段意概括为小标题。
明确:盼书、取书、护书、激励
(四)自学课文
1.思考:为什么说教科书挂珍贵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边读边想。思考老师提的问题。
2.学生读课文,按要求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读后正音。
2.讨论: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
3.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炮火连天:形容炮火十分猛烈。
渴望:像口渴的人要喝水那样迫切地希望得到。
亮开:本课指放开嗓门,使声音响亮。
嗓门:嗓音
振奋人心:使人精神振作、奋发。
争先恐怕:争着向前,惟恐落后。
恨不得:表示一种强烈迫切的希望。
嘶叫:马的叫声。本课指飞机发出的尖锐刺耳的声音。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盘旋:这里指打着圈子飞行。
叨念:因惦记或想念而不断地谈起。课文指轻声反复地说。
(六)作业
1.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把带这些生字的句子读一读,理解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题1。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2.各自小声读课文,读后指名口述本文所讲的故事。
3.导入: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我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2.读前提问:在战争环境里学习,条件非常艰苦,遇到什么困难?哪一个困难比较突出?为什么?
读后明确: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没有书,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3.讨论。
(1)学生答:遇到困难是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没有书。
(2)学生答:没有书的困难较突出。
(3)教师问: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4)学生答:最困难的是没有书的“最”字。因为他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4.教师引读:“是啊,当时条件多艰苦啊,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5.学生练读第一自然段。想作者为什么要把当时艰苦条件和同学们克服困难写具体?
明确:突出顽强学习精神,衬托教科书珍贵。
6.教师:在那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孩子们多想有一本教科书啊!请同学们自由读2、3、4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用什么语气、感情读的?为什么这样读?你想到了什么?
7.讨论交流
(1)这里的“渴望”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换成“希望”或“盼望”?为什么?这又说明教科书怎么样?
明确:渴望比希望、盼望的程度强烈,如果换成希望或盼望,说明教科书没有那么珍贵。
(2)“同学们知道这书是怎么来的吗?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省出来的!”
这段话如果不用问旬开头该怎么说?张指导员为什么要用问句开头?
明确:用设问句式引起注意。
后两句都用感叹号,表达张指导员什么心情?这又说明教科学怎么样?
明确:珍贵
(3)“节省”是什么意思?“党中央……省出来的”又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毛主度、党中央非常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甚至把孩子们用的教科书看得和中央文件同样重要,体现了下一代的殷切希望。同时也说明当时革命根据地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纸张十分缺乏,能印出教科学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些教科书确实是珍贵的。
8.练习读张指导员和“我”的对话,读出兴奋激动的感情。
(三)讲读第二段、第三段
有书的喜讯让孩子们无比幸福,我和张指导员去取书的途中又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1.自由读课文,画出能体现我和张指导员高兴和急切得到书的心情的词语。想为什么要写这些?
明确:突出书的珍贵。
2.讨论:
(1)敌机投下炸弹以后,张指导员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我”醒来以后看到了什么?
(3)张指导员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时最惦记的是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明确:“完整无缺”的意思是一点没有损坏。可见在危险出现的一刹那,张指导员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想到的是保护那捆教科书,在他看来书比他的生命更宝贵。表现他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也表达他对下一代殷切的希望。
这里几处省略号,它们各代表什么意思?
“快卧倒……”(表示话没喊完。)
“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表示我已昏迷。)
“书……书……
“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将来”后面的省略表示张指导员没说完就牺牲了。)
“张指导员,张指导员……”(表示接连不断。)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练读。
5.小结: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身负重伤,英勇牺牲,临终还嘱咐“我”要好好学习。教科书上凝聚着前辈的鲜血,也寄托着他们对后代的期望。
(四)理解第四段课文
1.指名学生读这段。
2.讨论:
(1)为什么说那捆教科书是“用生命换来的”?“激励”是什么意思?激励“我”前进的力量是什么?读这句话要表现出什么样的感情?
(2)为什么那捆教科书和指导员没说完的话能一直激励我前进?
明确:张指导员以生命为代价保护教科书,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为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做贡献,使“我”多年来不能忘怀;每当想起就感到责任重大,必须加倍学习,努力工作。
3.指名学生练读第四段。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造句:
(1)振奋人心
(2)恨不得
(3)没有……就……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步骤:
(一)让几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读后,师生共同对朗读情况做出评价。(主要从有感情方面考虑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二)提问
1.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
明确: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2.为什么说张指导员和我取回的教科书是?
明确:教科书的珍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来之不易,比如它是用党中央印文件省下来的纸印刷的,它是烈士用生命保护下来的;另一方面指在这捆教科书上,寄托着先烈们的期望,它将永远激励着后代好好学习,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三)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指导员关心同学的学习是通过“书”来表现的。要求同学默读课文二至四段,按下列提纲有条理地答出:在什么情况下?指导员怎么样?
1.听到有书。
2.情况紧急。
3.敌机轰炸。
4.生命垂危。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以《读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5
一.盼书 渴望
二、取书 关怀
三、护书 趴 压 完整无缺
四、爱书 用生命换来
激励我们前进
教案点评:
对于这篇课文,因为和现在的学生相距时代比较久远,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刚开始,一定要向学生简单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或者,组织学生看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借此拉近彼此的距离。然后还是以多读书为目的,让学生反复读,在多读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本课的重难点是要让学生明白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让学生做复述故事的练习来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珍贵的教科书 篇7
课文
1947年春天,我们延安小学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在那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我们仍然坚持学习。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没有书,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我们多么渴望每人都能有一本教科书啊!一天下午,老师张指导员兴高采烈地对我们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有书啦!”真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们都高兴得跳起来。
指导员接着说:“同学们知道书是怎么来的吗?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印文件用的纸里节省出来的!”
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我亮开嗓门喊起来:“快把书发给我们吧!”
“书还在印刷所呢!”指导员微笑着说,“因为情况紧急,印刷所准备转移,所以今天必须有一个人和我一块儿把书取回来。”
“我去!”“我去!”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喊。最后决定让我跟指导员去印刷所取书。
书领到了。我和指导员每人背上一捆,高兴地跨着大步往回走,恨不得一步赶回村子,把书发给同学们。
正在这个时候,三架敌机从东北方向飞来,在村子上空盘旋着,嘶叫着。突然一架敌机呼啸着向我们这边飞来,一个俯冲,投下了一颗炸弹。
“快卧倒……”指导员刚喊出口,轰隆一声,炸弹在我们身边爆炸了。我两耳一阵轰鸣,就什么与不知道了……等我醒来,才发觉自己头部受了伤,指导员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一动也不动。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子下面,被鲜血染红了。
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声喊:“指导员,指导员……”喊了好半天,指导员才微微睁开眼睛,嘴里叨念着:“书……书……”我扶他坐起来,激动地说:“指导员,书都在这儿。走,我背你回村。”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多少年来,那捆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和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课堂实录]
靳家彦
[浙江台州临海白水洋小学刘彩琴老师整理]
师:我们今天来学什么?
生:
师:有一个多音字(板书:教科书)
(生读题)
师:什么是“教科书”?
生:就是课本,就是教材。
师:原来这篇文章叫《一捆教科书》,这题目好吗?
生:不好
师:大家来读书,你觉得哪一段写出教科书特别珍贵,待会儿就读哪一段。
(生自由读全文)
师:你觉得哪一段写得特别珍贵,读出来听一听。你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读第四节)
师:为什么?
生:印书用的纸是从文件用纸里节省出来的,还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
师:你们真行。
(生齐读第四节)
师:你们读得很正确,但这样读叫念字,怎么读呢?听老师读。
(师慷慨激昂地范读)
(生再齐读,读得好多了)
师:我们就这样一边感受,一边读书(板书:感受)
你有了感受,读出来的书味道就不一样了,就像品茶,一口一口慢慢品,越品越有 味道。对身外的东西引起振动,叫感之于外,受之于心。读书最重要的是感受,把 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要把感情读出来。谁愿意来读读
(生读,读得很好)
师:读得多好啊,声音响亮,普通话准备。
党中央的文件是用来指导革命的,这书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节省出来的,多么珍 贵啊!再来读一读
(生再读,强调“印文件”)
师:高声读也好,低声读出好,都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还有吗?其他地方再读读。
生:(读第12节)因为这教科书是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所以珍贵。
师:对呀,这书浸透了指导员的鲜血,每当我看到这鲜血染红的书时,就会想起指导员 说的话,指导员说了什么?
(师范读,生读)
师:就这么读,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悟。
为什么读得这么好,不仅是感受了,而且把心放在里面去读,你们的读已经到了 “理解”的层次了。
师:所以题目不能叫《一捆教科书》,而应该叫(板书:珍贵的)
注意“贵”字不加点。
(生再读课题)
师:除了那两段,还有吗?
(生读第11节)
师:可是在55年前,正在与国民党进行战争,炮火连天的岁月,条件困难吗?
生:困难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读第二节)
师:有哪些困难?有桌椅吗?
生: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
师:桌椅问题解决了。有黑板吗?怎么办?
生: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刷一块。
师:还没有什么?怎么克服?
生: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
师:这些困难都能克服,最难克服的是什么?
生:最困难的是一直没有书,抄一课学一课。
师:但你没读出困难,读来读得困难一点。
(生读,读得不够好)
师:你们口渴过吗?那时候最想喝什么?那种希望就叫什么望?
生:渴望。
师:再读这句话
(生读出渴望之情)
师:这样边读边议也是为了使大家更深刻地感受、理解。
师:书来了吗?有消息了吗?从哪里开始到哪里?
一开始盼书,现在去领书。这里非常像电视剧的场面。我们能根据这段文字排电视 剧,你们想排吗?
让摄影的叔叔阿姨拍下来,在温岭电视台一播,演员就是你们,导演就是老师。
(生组合选择角色排练)
师:时间是--
生:1947年春天
师:谁先出来了?
生:指导员。
师:谁能演指导员,老师来看看(选一学生)
现在他就是你们的--
生:指导员
(演指导员的学生上台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有书啦!)
师:他兴高采烈吗?来,大家帮他排练
(另一学生说)
师:现在我就是指导员了,我说完这句话你们就怎么样?
生:欢呼
(师说台词)
生:耶
师:战争年代哪来的港台调“耶”,应该说--
(师生再演,学生欢呼时间较短)
师:时间这么短,不行。
(师生再演)
师:对,这就叫作“振奋人心”(板书)
师:什么叫“兴高采烈”,什么叫“振奋人心”,懂了吗?
对,就这样读,不用背解释,已经知道了,这叫欣赏
我请同学们接着演指导员
(生读第4节)
师:这时大家更应怎样?
生:欢呼
师:还有一个声音在叫,谁来?
(选好演员,生再合演)
师:可是书还在印刷所,谁去?
生:我去
生:我去
师:不够积极,不够踊跃,我看谁特别积极就谁去。谁去?
(学生争着要去)
师:(板书:争先恐后,生读词)
这一段就像拍电视剧一样会拍了吗?会表演了吗?对,不仅演得好,还理解了什么 叫“兴高采烈”、“振奋人心”、“争先恐后”。
师:第三段非常感动人,我们一起读读。
(师范读,指导读“快卧倒”)
后面是一个省略号,说明了喊了几次
生:很多次
师:但文章中没能写出来,就用了省略号。
师:这本书连一页也没缺少,叫什么?
生:完整无缺
师:这捆书被完整无缺地压地指导员身下,所以,看到这捆被鲜血染红的教科书时,我 就大声喊--
谁来把他唤醒
(生读)(齐读)
师:喊了好半天,指导员才微微睁开眼睛,嘴里叨念着:“书……书……”我激动地说- ---(生接读)
师:他轻轻地摇了摇头,……用微弱的声音说:---(生接读)
这是指导员流尽最后一滴血,用尽全身力量留给大家的一句话,我们再来读读。
(生齐读)
师:将来干什么?没说呀,指导员这时候----
生:牺牲了。
师:他慢慢地停止了呼吸,慢慢地闭上眼睛,慢慢地以及停止了跳动。
话还没说完,他要说什么,你们知道吗?拿起笔来,把他没说完的话写在后面。
(生开始写)
生: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打败敌人,为我报仇,为国争光。
生: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社会尽一份力量。
生: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为祖国出力,就只能靠你们了。
生: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作贡献。
生: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一空要打败国民党,让我们的后代过上好日子。
生: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能建设祖国,为祖国出力。
生: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祖国需要你们,为祖国创造一片宏伟蓝图。
师:让我们把指导的话深深地记在心里,酝酿好情绪,一齐来读一读。
(生满怀深情地读第十二节)
师:这捆教科书的故事,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
读书不仅要读过去,还要进行评价。怎么评价?
(师板书:读《 》)
师:什么意思?
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
生:写出读后感。
师:写多少?没有限制。怎么写?没有限制。怎么想就怎么写,能写多少就写多少。
回去好好读,好好写。
珍贵的教科书 篇8
珍贵的教科书(小学生课本剧)
时间:1947年春天。
地点:延安小学。
人物:
张指导员:也称“张老师”。
小八路:13岁,剧中称“我”。
幕启:【几把小板凳儿,一面用锅底灰刷成的黑板。黑板下放着用来代替粉笔的黄土块儿。
【几个穿着八路军军服的小八路正在从黑板上往下抄课本。
张指导员:(从舞台一侧兴高采烈的上)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有书了!
【几个正学习的小八路,高兴的又蹦又跳。
张指导员:(对几个小八路)同学们知道我们即将所有的教科书是怎么来的吗?
小八路:不知道……
张指导员: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啊!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中央引文件用的纸里节省出来的……
小八路:(在几个同伴的欢呼声中)张老师,快把书发给我们吧!
张指导员:书还在印刷厂呢!(微笑着)因为情况紧急,印刷所准备转移,所以,今天我们必须有一个人和我一块把书取回来……
小八路:(几个人争抢着要去)我去!我去……
【张指导员从争抢着要去的几个小八路中跳选出了“我”,我和张指导员兴高采烈地从舞台另一侧下。
【张指导员和我从舞台一侧背着教科书,上。
【这时候,天上传来敌人飞机的轰鸣声。突然,敌人飞机发现了背着教科书的张指导员和小八路,呼啸着向下俯冲,投下一枚重磅炸弹。
张指导员:(忙对小八路呼喊)快卧倒……(炸弹爆炸了)
【张指导员中弹负伤,鲜血染红了他的军衣。但是,那一捆主珍贵的教科书却完整无缺的压在他的身下,被张指导员的鲜血染红了……
小八路:(扑到张指导员身上)指导员,指导员……
张指导员:(微微睁开眼睛,嘴里念道着)书……书……
小八路:(慢慢扶起张指导员)指导员,书都在这儿。走,我背你回延安小学……
张指导员:(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了望那捆书,声音十分微弱地)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小八路:(抱着已经牺牲的张指导员)张指导员!张指导员……我们一定珍惜来之不易的珍贵的教科书…………
【幕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旋律起。
珍贵的教科书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板凳、代替、嗓门、印刷所、俯冲、轰隆、爆炸、叨念”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介绍时代背景
1.“教科书”是什么?(学习用的课本)
2.板书:
3.怎样才称得上“珍贵”?
(意义深刻,十分宝贵,特别好的价值大的。)
每到开学,我们都能拿到崭新的教科书,可在那战火硝烟的年代拿到一本教科书是多难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课所讲述的事情发生在1947年春天,蒋介石反动派为了挽救自己即将灭亡的命运,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面对强大的敌人,党中央毛主席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于3月份主动放弃了延安。延安小学也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让我们看看当时孩子们的学习条件有多艰苦吧。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听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读后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延安小学的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三)默读课文,理解层次
1.提出默读要求:按照“思考·练习”2的内容提示边读边想,给课文分段,
(1)明确:
第一段(第1-第4自然段)
第二段(第5-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第10自然段)
第四段(第11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段意概括为小标题。
明确:盼书、取书、护书、激励
(四)自学课文
1.思考:为什么说教科书挂珍贵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边读边想。思考老师提的问题。
2.学生读课文,按要求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读后正音。
2.讨论: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
3.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炮火连天:形容炮火十分猛烈。
渴望:像口渴的人要喝水那样迫切地希望得到。
亮开:本课指放开嗓门,使声音响亮。
嗓门:嗓音
振奋人心:使人精神振作、奋发。
争先恐怕:争着向前,惟恐落后。
恨不得:表示一种强烈迫切的希望。
嘶叫:马的叫声。本课指飞机发出的尖锐刺耳的声音。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叨念:因惦记或想念而不断地谈起。课文指轻声反复地说。
(六)作业
1.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把带这些生字的句子读一读,理解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题1。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2.各自小声读课文,读后指名口述本文所讲的故事。
3.导入: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我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2.读前提问:在战争环境里学习,条件非常艰苦,遇到什么困难?哪一个困难比较突出?为什么?
读后明确: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没有书,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3.讨论。
(1)学生答:遇到困难是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没有书。
(2)学生答:没有书的困难较突出。
(3)教师问: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4)学生答:最困难的是没有书的“最”字。因为他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4.教师引读:“是啊,当时条件多艰苦啊,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5.学生练读第一自然段。想作者为什么要把当时艰苦条件和同学们克服困难写具体?
明确:突出顽强学习精神,衬托教科书珍贵。
6.教师:在那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孩子们多想有一本教科书啊!请同学们自由读2、3、4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用什么语气、感情读的?为什么这样读?你想到了什么?
7.讨论交流
(1)这里的“渴望”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换成“希望”或“盼望”?为什么?这又说明教科书怎么样?
明确:渴望比希望、盼望的程度强烈,如果换成希望或盼望,说明教科书没有那么珍贵。
(2)“同学们知道这书是怎么来的吗?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省出来的!”
这段话如果不用问旬开头该怎么说?张指导员为什么要用问句开头?
明确:用设问句式引起注意。
后两句都用感叹号,表达张指导员什么心情?这又说明教科学怎么样?
明确:珍贵
(3)“节省”是什么意思?“党中央……省出来的”又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毛主度、党中央非常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甚至把孩子们用的教科书看得和中央文件同样重要,体现了下一代的殷切希望。同时也说明当时革命根据地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纸张十分缺乏,能印出教科学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些教科书确实是珍贵的。
8.练习读张指导员和“我”的对话,读出兴奋激动的感情。
(三)讲读第二段、第三段
有书的喜讯让孩子们无比幸福,我和张指导员去取书的途中又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1.自由读课文,画出能体现我和张指导员高兴和急切得到书的心情的词语。想为什么要写这些?
明确:突出书的珍贵。
2.讨论:
(1)敌机投下炸弹以后,张指导员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我”醒来以后看到了什么?
(3)张指导员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时最惦记的是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明确:“完整无缺”的意思是一点没有损坏。可见在危险出现的一刹那,张指导员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想到的是保护那捆教科书,在他看来书比他的生命更宝贵。表现他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也表达他对下一代殷切的希望。
这里几处省略号,它们各代表什么意思?
“快卧倒……”(表示话没喊完。)
“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表示我已昏迷。)
“书……书……
“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将来”后面的省略表示张指导员没说完就牺牲了。)
“张指导员,张指导员……”(表示接连不断。)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练读。
5.小结: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身负重伤,英勇牺牲,临终还嘱咐“我”要好好学习。教科书上凝聚着前辈的鲜血,也寄托着他们对后代的期望。
(四)理解第四段课文
1.指名学生读这段。
2.讨论:
(1)为什么说那捆教科书是“用生命换来的”?“激励”是什么意思?激励“我”前进的力量是什么?读这句话要表现出什么样的感情?
(2)为什么那捆教科书和指导员没说完的话能一直激励我前进?
明确:张指导员以生命为代价保护教科书,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为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做贡献,使“我”多年来不能忘怀;每当想起就感到责任重大,必须加倍学习,努力工作。
3.指名学生练读第四段。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造句:
(1)振奋人心
(2)恨不得
(3)没有……就……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步骤:
(一)让几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读后,师生共同对朗读情况做出评价。(主要从有感情方面考虑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二)提问
1.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
明确: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2.为什么说张指导员和我取回的教科书是?
明确:教科书的珍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来之不易,比如它是用党中央印文件省下来的纸印刷的,它是烈士用生命保护下来的;另一方面指在这捆教科书上,寄托着先烈们的期望,它将永远激励着后代好好学习,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三)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指导员关心同学的学习是通过“书”来表现的。要求同学默读课文二至四段,按下列提纲有条理地答出:在什么情况下?指导员怎么样?
1.听到有书。
2.情况紧急。
3.敌机轰炸。
4.生命垂危。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以《读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5
一.盼书 渴望
二、取书 关怀
三、护书 趴 压 完整无缺
四、爱书 用生命换来
激励我们前进
教案点评:
对于这篇课文,因为和现在的学生相距时代比较久远,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刚开始,一定要向学生简单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或者,组织学生看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借此拉近彼此的距离。然后还是以多读书为目的,让学生反复读,在多读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本课的重难点是要让学生明白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让学生做复述故事的练习来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珍贵的教科书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体会张指导员的舍身护书的牺牲精神,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的学习生活。
重点:理解教科书为什么珍贵是本课的难点。
难点:了解当时的背景。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运用课前导语,启发谈话,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①上节课我们读了一个发生在解放前,在战争环境中的感人故事,它就是——《珍贵的教科书》。
出示课题,设疑:原来这篇文章叫《一捆教科书》,这题目好吗? 全文并没有“珍贵”二字,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呢?
②故事按照发生发展的顺序写了那四部分?
从回答中列出线索(板书):
盼书→取书→护书→激励前进
二、激发情感,直入重点:
回顾一下,课文的那一段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让你最感动?(那一段最能显得书特别珍贵?)读一读感动的段,说说从这感人肺腑的内容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指导理解课文一、二段
(一)设疑激读(不就是一捆书吗?难道这捆书真的那么(比命)重要吗?让我们从一、二段中找一找答案。
(二)导读一段
1、指名读一自然段边听边想:哪个句子最能表达延安小学的同学们盼书的心情?(我们多么渴望每人都有一本教科书!)
理解词语
什么叫“渴望”?(急切、迫切地希望。)
2、为什么孩子们那样渴望有书呢?
交流:
① 出示句子:
投影:最困难的是没有书,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你从“最困难“中体会到什么?)
② 出示并朗读排比句:没有——没有——没有——没有——感受战争环境下的艰苦,感受学习条件的困难。再连起来读,没有——就——;没有——就——等,体会坚持学习、热爱的学习精神。
③读渴望之情:我们多么渴望每人都有一本教科书!
激情:书在延安小学学生们的心里是那样神圣而珍贵,他们顽强学习,这样渴望拥有一本教科书,这强烈的渴望之情深深打动了张指导员的心,难怪他要誓死护书。
(三)导读二段
1、这一段中那句话又让你感到教科书的珍贵?
出示句子:印书用的纸是从文件用纸里节省出来的,还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体会书来之不易——珍贵。
(说明毛主席、党中央非常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甚至把孩子们用的教科书看得和中央文件同样重要,体现了下一代的殷切希望。同时也说明当时革命根据地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纸张十分缺乏,能印出教科学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些教科书确实是珍贵的。)
激情朗读:党中央的文件是用来指导革命的,这书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节省出来的,多么珍贵啊!再来读一读
2、孩子们对书是这么的渴望,想象一下,现在指导员告诉他们有书的消息,并且这些书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节省出来的,他们会怎样?读书用“~~~~”划出反映同学们心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读书填空:
①张指导员(兴高采烈)地宣布:"我们有书啦!"
②我们觉得这真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③我们听到这个消息都高兴地(跳起来)。
④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喊着要去印刷厂取书。
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什么?
3、表演理解“兴高采烈、振奋人心、争先恐后”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兴高采烈”“高兴地跳起来”“争先恐后”等词语深入体会同学们渴望得到教科书的心情。
4、再次读课文,指导学生练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读出张指导员、“我”、同学们的激动、高兴的心情,体会延安小学学生渴望有书的迫切心情
四、 再读重点段,感受激励
设计1、文中哪些词句和标点符号表现了张指导员看待书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用浪线划下来。
再看感人的一幕(课文插图),想象张指导员是怎样舍身护书的? 出示课文中记述张指导员护书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具体加以体会。
投影: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子下面,被鲜血染红了。
指导学生体会:“完整无缺”的意思是一点没有损坏。可见,在危险出现的一刹那,张指导员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想到的是保护那捆教科书,在他看来,书比他的生命更宝贵。一方面展示了张指导员的献身精神,一方面突出了教科书的珍贵。
2、读书思考
(1)“我”醒来以后看到了什么?
(2)张指导员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时最惦记的是什么?
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①理解:“书……书……”省略号表示什么?(说话断断续续)
②“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前两个表示指导员伤势严重,说话断断续续,后一个表示话没有说完就牺牲了。)
③启发学生想象张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补充完整,进行思想教育。
话还没说完,他要说什么,你们知道吗?拿起笔来,把他没说完的话写在后面。
(明确:张指导员以生命为代价保护教科书,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为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做贡献,使“我”多年来不能忘怀;每当想起就感到责任重大,必须加倍学习,努力工作。)
⑷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让我们把指导的话深深地记在心里,酝酿好情绪,一齐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小结:教科书上凝聚着前辈的鲜血,也寄托着他们对后代的期望。所以这书是特别——珍贵的!
五、依据板书总结:课文为什么用“珍贵的教科书”做题目?
六、拓展结课:
读了这捆珍贵的教科书的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我们自己的珍惜幸福生活。)我希望这种幸福能深深地刻在我们心里,激励我们不断努力学习!
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珍贵的教科书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战争年代的艰苦条件下学生坚持学习的艰难和张指导员不怕牺牲、光荣献身的精神,懂得要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2.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渗透给课文分段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坚持”、“必须”造句。
4.按要求预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懂得教科书为什么珍贵。
2.在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渗透给课文分段的训练。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指导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二)初读课文,介绍背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从上学到现在共有几本教科书?你们的书每学期一开学就能得到一本,你们会为得不到教科书而耽心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珍贵的教科书。(板书课题)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介绍时代背景。
课文记叙的故事发生在1947年春天,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延安。党中央和毛主席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毅然于三月中旬放弃延安,以后在延安西北战场上消灭了蒋军十多万。延安小学的转移正是在胡宗南部队猖狂进攻的时候,所以当时环境十分险恶。就是在这种险恶的条件下,延安小学的学生仍然坚持学习。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献身,张指导员是怎样用他的生命和鲜血换来那些珍贵的教科书的呢?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课文。
(三)指导预习。
1.认真读课文,利用字典学习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内容。
(四)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
(1)正音:
文中“持、刷、抄、睁”是翘舌音。“嗓”是平舌音。
(2)多音字区分并组词:
(3)区别同、近音字并组词。
抄( ) 嗓( ) 须( ) 恨( )
吵( ) 桑( ) 需( ) 狠( )
2.注意下列字的部首:
凳:上下结构,查“几”部。
替:上下结构,查“日”部。
须:左右结构,可查“彡”、“页”部。
励:左右结构,查“力”部。
缺:左右结构,查“缶”部。
3.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字形:
锅:右下框内人,最后一笔是点“丶”。
嗓:右上是三个“又”,最后一笔是点“丶”,木最后一笔为“捺”。
投:右上第二笔是。
爆:右下共5笔,即氺。
4.出示生字卡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1)珍贵:价值大、意义深刻、宝贵的。
(2)炮火连天:炮弹爆炸后的火焰与天空相接,形容战斗激烈。
(3)渴望:迫切地希望。
(4)振奋人心:使人精神振作、奋发。
(5)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6)叨念:因为牵挂而不住地说。
(7)俯冲:以高速度猛地向下冲。
(五)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
2.再读文,了解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战争年代的艰苦条件下,学生坚持学习的艰难和张指导员不怕牺牲、光荣献身的精神。
(二)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渗透给课文分段的训练。
(三)认识省略号及其用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懂得教科书的珍贵。
(二)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段训练。
三、教学过程
(一)解题。
首先板书课题《珍贵的教科书》
教科书指学生用的书;珍贵:价值大,意义深、宝贵的。
为什么教科书如此珍贵?教科书到底珍贵在哪里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本篇课文。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讨论明确:这个自然段主要写延安小学学习条件艰苦,师生渴望得到一本珍贵的教科书。
(2)带着问题再读第1自然段,思考讨论:
①延安小学的同学们“顽强地坚持学习”表现在什么地方?
表现在战争环境、条件艰苦。
②师生问读第2、3句,思考讨论:从什么地方看出延安小学的学习条件十分艰苦?
教师出示下表,帮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填写,理解延安小学学习条件的艰苦。
第二句中的三个分句,每个分句都是:>默读思考:为什么说张指导员带来的消息是“振奋人心”的?
投影重点句帮助理解:
投影a,我们多么渴望每人都能有一本教科书啊!
要让学生体会出:一方面说明当时学习条件非常艰苦,突出无书的困难,所以大家渴望每人都能有一本教科书,体现了教科书的珍贵;另一方面说明,在大家十分渴望教科书时,张指导员告诉大家有书的好消息,所以说这个消息是振奋人心的。
投影b句:同学们知道书是怎么来的吗?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印文件用的纸里节省出来的!
引导学生体会出:书是来之不易的,是毛主席的亲自关怀,是党中央用印文件节省下来的纸印刷出来的。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延安小学学生用“没有……就……”连接的。前半句讲的是困难,后半句讲的是克服困难的办法。
写这些困难一方面表现了延安小学学生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的顽强精神,一方面也说明了教科书的珍贵。
③体会重点句第三句的意思,打投影。
投影:“最困难的是没有书,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此句与下面两句比较,进行语言训练。
比较课文中这样写好在哪里?强调最困难的是没有书,为下文突出渴望得到教科书作铺垫。
(3)总结第1自然段段意。
延安小学师生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仍顽强地坚持学习。
2.学习第2~6自然段:
(1)它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说这个消息是振奋人心的。
(2)再读课文,从第2~6段中进一步体会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同学们渴望得到一本教科书。
学生读书,自学讨论。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抓住“兴高采烈”、“高兴地跳起来”、“争先恐后”等词进一步深入体会同学们渴望得到教科书时的心情。
在理解了词语的基础上,练习用词语填空,指导学生理解因果关系。
(因为)我们多么渴望每人都能有一本教科书!
①(所以)张指导员(兴高采烈)地宣布:“我们有书啦!”
②(所以)我们觉得这真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③(所以)我们听到这个消息都高兴得(跳起来)。
④(所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喊着要去印刷厂取书。
(3)三读课文,指导学生练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本段课文,读出张指导员、“我”、同学们的激动、高兴的心情,体会延安小学生渴望有书的迫切心情,还要注意本段四个感叹号在表达人物感情时所起的作用。
(4)归纳、总结第2~6自然段段意:
同学们听到有教科书的消息异常高兴,张指导员决定带“我”去领书。
3.学习第8~11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作者主要讲了几个意思,可以分成几层?
学生默读搞清8~11自然段主要讲了三个意思,所以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8段):主要写“我”和张指导员取到书后的高兴和急切心情。
第二层(9~10段):遇到敌机轰炸,张指导员用自己身体保护书而英勇牺牲。
第三层(第11段):张指导员的临终嘱咐一直鼓励我前进。
(2)学习第一层:(第8自然段)
自己散读课文,体会“我”和张指导员取到书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可以看出。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出:“我”和张指导员取到书后心情是高兴和急切的。课文中“高兴地跨着大步”、“恨不得一步赶回村子”这些词句,生动体现了“我们”当时的心情是既高兴又急切。
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把“我”和指导员取到书时高兴和急切的心情表达出来。
(3)学习第二层(9~10自然段)
①过渡语:我和张指导员领到书后怀着高兴和急切的心情往回赶时,途中发生了什么情况?
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整理老师给的下述句子,帮助学生理清故事发展的来龙去脉。
②投影:读后请排列下列句子,并加上标点。
·我头部受了伤
··那捆教科书还压在指导员的身上
∴炸弹爆炸了
∷发现指导员伤势严重
实际排列顺序是:∴→·→··→∷
③再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深入体会重点段内容。
看课文插图,想象“我”从晕倒至醒来这段时间内,张指导员是怎样舍身护书的?
通过看插图和想象帮助学生体会张指导员舍身护书的精神。
再读这两个自然段,划出课文中记述张指导员护书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具体加以体会。
投影a句:“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子下面,被鲜血染红了。”
指导学生体会:“完整无缺”的意思是一点没有损坏。可见,在危险出现的一刹那,张指导员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想到的是保护那捆教科书,在他看来,书比他的生命更宝贵。一方面展示了张指导员的献身精神,一方面突出了教科书的珍贵。
投影b句:“快卧倒……”,“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引导学生体会两处省略号表示的意思。
“快卧倒……”——表示张指导员的话还没有喊完。
“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表示“我”昏过去了,此后的事不知道了。
(4)学习第三层(第11自然段):
张指导员为什么要用生命保护教科书?他的话语做了最好回答。请同学们自读第11自然段,认真体会这段中的语言部分。
投影体会a句:指导员才微微睁开眼睛,嘴里叨念着:“书……书……”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张指导员断续的说话。指导员身负重伤,刚刚苏醒的第一句话就是“书”,可见指导员心中想到的不是自己只有书,书在其心中占了重要位置。
投影体会b句:他轻轻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引导学生体会:省略号表示张指导员声音微弱,断断续续。这是指导员临牺牲前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表达了指导员对同学们的心愿,寄托着革命前辈的殷切期望。这捆教科书是张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所以它是十分珍贵的。
在理解本段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体会指导员对同学们的心愿和无限期望。
(5)总结第8~11自然段主要内容。
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
4.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带着下述问题,读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内容:
(1)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
(2)什么在“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3)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
学生自学后讨论:
(1)“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
“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是指指导员对学生们寄予的无限厚望。
(2)什么在“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指导员的话和指导员舍身保护教科书的英勇行为在“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3)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
指导学生体会:教科书的珍贵主要体现在下面两方面:一是来之不易,是用党中央印文件节省下来的纸印刷的,它还是烈士用生命保护下来的;另一方面这捆教科书上,寄托着先烈们的期望。这个期望还将永远激励着后代发愤学习,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4)指导学生用尊敬的心情和努力学习的决心来朗读这段话。
(5)总结最后一自然段段意:
那捆珍贵的教科书一直激励“我”前进。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每两个自然段之间的联系,渗透给课文分段的训练。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三)练习用“坚持”、“必须”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在了解每个自然段内容和自然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
(二)学习省略号的几种不同用法。
三、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体会思想感情。
强调:第二段读出张指导员,“我”和同学们共同的兴奋感情。第三段要读出带省略号句子的语调。
(二)总结全文。
1.在弄懂每个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练习给课文分段。
(1)提供课后练习中段意内容。投影四段段意: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讲下面的内容。
①在战争环境中,“我们”渴望得到印好的教科书。
②情况紧急,“我”和张指导员需要立刻去印刷所取书。
③在回村的路上,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
④教科书和张指导员牺牲前说的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2)根据段意内容合并自然段分段。全文共分四段。
第一段(1)“我们”渴望得到印好的教科书。
第二段(2~7)紧急情况下,“我”和张指导员立刻去印刷所取书。
第三段(8~11)在取书回来的路上,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
第四段(12)教科书和张指导员牺牲前说的话,一直激励“我”前进。
(3)指导学生练习给各段拟小标题: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各段小标题:盼书、取书、护书、书的力量。
2.小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书的事迹,赞扬了张指导员不怕牺牲、光荣献身的革命精神。说明老一辈对下一代学习的关心。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珍贵”的教科书“珍贵”在哪里?
学生讨论,明确珍贵的教科书珍贵在:
(1)环境艰苦,学生没书渴望得到书。
(2)这些书是在毛主席关怀下,从党中央文件用纸中节省出来的。
(3)这捆书是张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
4.学习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文中的省略号有四种不同用法。
(1)省略的是指导员想说还没说完的话。
(2)省略号表示的是以后的事“我”不知道了,省略了“我”晕倒后到醒来时那一段时间里的事。
(3)省略了多次重复说的同一句话。
(4)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不连贯。
5.指导学生练习用“坚持”、“必须”造句。
(1)读词语,理解词语。
(2)体会词语所在句中的意思。
(3)讨论词语可应用的范围。
(4)练习用“坚持”、“必须”造句。
珍贵的教科书 篇12
剑铭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句子意思变化的原因;
3、感悟语言的魅力。
【重难点、关键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句子意思变化的原因;
2、感悟语言的魅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目标反馈法
【教学课时】 一
教学过程:
一、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词
sh…n m†i bŒ mŽ
绅 士 、 一 枚 、 硬 币、 魔 力
2、词语解释
木然: 褴褛:
佝偻: 欣慰:
俯身: 魔力:
询问: 衬托:
风烛残年:
二、导入新课
1、自由读课文,初知文章的内容。
2、讲一讲文章的内容。
三、理解课文
1、想一想,老妇人中午和晚上的所得为什么不同?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告诉来来往往的人:……
2、联系实际,谈谈什么是同情心,什么是幸福?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同情”是一种美德……
“幸福”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四、小结
加了一句话,就“让什么也看不见的老妇人”令人同情,这就是衬托的力量,春天的美好衬托出老妇人的悲惨,更令人同情,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读了这篇文章,希望大家学会运用语言,学会用语言去打动别人。
五、布置作业
1、抄写作业。
2、读课文最后一段
5、
新丰小学 宋其彪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板凳、代替、嗓门、俯冲、轰隆、爆炸、叨念等词。
2. 引导学生在读懂句子,了解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体会张指导员的舍身护书的牺牲精神,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的学习生活。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是本组的训练重点,也是本课的训练重点。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先了解全文是围绕什么写的,进而了解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从而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懂了文章的顺序。
难点:理解教科书为什么珍贵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投影片。
学生:搜集有关的背景知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词;
2、了解课文围绕,写了哪几个方面的事?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简介背景
每到开学,我们都会发新的教科书,可是在战火纷纷的年代里,拿到一本新书是多么的不容易!今天我们所要讲的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1947年的春天,蒋介石反动派为了挽救自己即将灭亡的命运,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面对强大的敌人,党中央毛主席采取了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于3月份主动放弃了延安。延安小学也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今天咱们就来看看当时孩子是怎么样在艰苦的环境中来学习的吧。(板书)。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读题、解题。怎样才算得上“珍贵”?(意义不寻常,十分的宝贵的)
2.学生自由读,边读边勾画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课文是围绕着什么写的,都写了几方面的内容?边读边填写下面的空:
“我们渴望得到教科书”→( )→( )→教科书和指导员的话激励“我”前进
三、细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读课文,你找出了哪些地方能体现教科书的珍贵?
1. 四人小组一起讨论一下,找一个代表汇报。
2. 你认为是哪一段,读出来,读出自己的感受;也可是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感悟:
(1)在战争环境中,延安小学的同学们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读出你的感受。
(2)思考:强调“没有书”是“最困难的”,和“珍贵”有什么联系?
(3)印书用的纸是从文件用纸里节省出来的,还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和“珍贵”有什么联系?
小结:延安小学的学生没有教科书,这是他们学习上最大的困难。因此,他们急切地盼望着能得到教科书。印书用的纸是从文件用纸里节省出来的,还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4)因为这教科书是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所以珍贵。
(5)书浸透了指导员的鲜血,每当我看到这鲜血染红的书时,就会想起指导员说的话,指导员说了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你就怎么读。
小结:所以课文的题目不能叫《一捆教科书》,而应该叫,它是用生命换来的呀。
四、 训练表达。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呢?请你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五、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文中省略号的用法;
2、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及包含的深刻含义;
3、有感的朗读课文。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阅读知道了教科书的珍贵,谁说说体现在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
二、创设情景,进一步研读课文。
(1)50多年前的延安小学,是那样的困难,再来读读课文的有关段落,你有没有心新的发现?这些困难中哪一个是最困难的?(出示句子:没有……就……最困难……只能……)
我们说困难不只是缺这少那,还有敌人的炮火硝烟,再体会体会,读出你的感受。
生读,教师评价。
现在终于有了书了,大家要去领书了,这里非常像电视剧的场面。我们能根据这段文字排电视剧,你们想排吗?
(生组合选择角色排练)
指导学生体会“争先恐后、兴高采烈、振奋人心”等词。
(2)学生默课文,边读边思考:“我们”领到书回村时心情怎样?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在路上“我”和指导员会说些什么呢?大家猜猜。
学生练习说,指导学生读出高兴和急切的心情。通过读,你还体会出了什么?(珍贵)
(3)在回村的路上遇到什么情况?张指导员在危急中是怎样做的?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画出描写人物神态和语言的词句;想像张指导员当时想的什么?琢磨张指导员说话的语气,想像他没说完的话的意思。
师范读,指导读“快卧倒”提示省略号。
师生接读课文,体会张指导员的说话的语气。前两个省略号表示说话断续,后一个省略号表示话没说完。指导学生朗读。
张指导员两眼望着那捆书(板书:望),在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他想的是什么?如果他能说下去的话,会说些什么?张指导员在这种时候的希望是什么?请你写下来。
交流写作。
(4)让我们把指导的话深深地记在心里,一齐来读一读第十二节。
生满怀深情地读第十二节
小结: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了,临终还嘱咐“我”好好读书,教科书上凝聚着前辈的鲜血,也寄托着他们对后代的期望。
三、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珍贵的教科书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板凳、代替、嗓门、印刷所、俯冲、轰隆、爆炸、叨念”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介绍时代背景
1.“教科书”是什么?(学习用的课本)
2.板书:
3.怎样才称得上“珍贵”?
(意义深刻,十分宝贵,特别好的价值大的。)
每到开学,我们都能拿到崭新的教科书,可在那战火硝烟的年代拿到一本教科书是多难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课所讲述的事情发生在1947年春天,蒋介石反动派为了挽救自己即将灭亡的命运,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面对强大的敌人,党中央毛主席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于3月份主动放弃了延安。延安小学也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让我们看看当时孩子们的学习条件有多艰苦吧。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听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读后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延安小学的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三)默读课文,理解层次
1.提出默读要求:按照“思考·练习”2的内容提示边读边想,给课文分段,
(1)明确:
第一段(第1-第4自然段)
第二段(第5-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第10自然段)
第四段(第11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段意概括为小标题。
明确:盼书、取书、护书、激励
(四)自学课文
1.思考:为什么说教科书挂珍贵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边读边想。思考老师提的问题。
2.学生读课文,按要求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读后正音。
2.讨论: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
3.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炮火连天:形容炮火十分猛烈。
渴望:像口渴的人要喝水那样迫切地希望得到。
亮开:本课指放开嗓门,使声音响亮。
嗓门:嗓音
振奋人心:使人精神振作、奋发。
争先恐怕:争着向前,惟恐落后。
恨不得:表示一种强烈迫切的希望。
嘶叫:马的叫声。本课指飞机发出的尖锐刺耳的声音。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盘旋:这里指打着圈子飞行。
叨念:因惦记或想念而不断地谈起。课文指轻声反复地说。
(六)作业
1.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把带这些生字的句子读一读,理解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题1。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2.各自小声读课文,读后指名口述本文所讲的故事。
3.导入: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我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2.读前提问:在战争环境里学习,条件非常艰苦,遇到什么困难?哪一个困难比较突出?为什么?
读后明确: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没有书,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3.讨论。
(1)学生答:遇到困难是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没有书。
(2)学生答:没有书的困难较突出。
(3)教师问: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4)学生答:最困难的是没有书的“最”字。因为他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4.教师引读:“是啊,当时条件多艰苦啊,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5.学生练读第一自然段。想作者为什么要把当时艰苦条件和同学们克服困难写具体?
明确:突出顽强学习精神,衬托教科书珍贵。
6.教师:在那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孩子们多想有一本教科书啊!请同学们自由读2、3、4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用什么语气、感情读的?为什么这样读?你想到了什么?
7.讨论交流
(1)这里的“渴望”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换成“希望”或“盼望”?为什么?这又说明教科书怎么样?
明确:渴望比希望、盼望的程度强烈,如果换成希望或盼望,说明教科书没有那么珍贵。
(2)“同学们知道这书是怎么来的吗?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省出来的!”
这段话如果不用问旬开头该怎么说?张指导员为什么要用问句开头?
明确:用设问句式引起注意。
后两句都用感叹号,表达张指导员什么心情?这又说明教科学怎么样?
明确:珍贵
(3)“节省”是什么意思?“党中央……省出来的”又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毛主度、党中央非常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甚至把孩子们用的教科书看得和中央文件同样重要,体现了下一代的殷切希望。同时也说明当时革命根据地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纸张十分缺乏,能印出教科学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些教科书确实是珍贵的。
8.练习读张指导员和“我”的对话,读出兴奋激动的感情。
(三)讲读第二段、第三段
有书的喜讯让孩子们无比幸福,我和张指导员去取书的途中又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1.自由读课文,画出能体现我和张指导员高兴和急切得到书的心情的词语。想为什么要写这些?
明确:突出书的珍贵。
2.讨论:
(1)敌机投下炸弹以后,张指导员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我”醒来以后看到了什么?
(3)张指导员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时最惦记的是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明确:“完整无缺”的意思是一点没有损坏。可见在危险出现的一刹那,张指导员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想到的是保护那捆教科书,在他看来书比他的生命更宝贵。表现他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也表达他对下一代殷切的希望。
这里几处省略号,它们各代表什么意思?
“快卧倒……”(表示话没喊完。)
“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表示我已昏迷。)
“书……书……
“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将来”后面的省略表示张指导员没说完就牺牲了。)
“张指导员,张指导员……”(表示接连不断。)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练读。
5.小结: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身负重伤,英勇牺牲,临终还嘱咐“我”要好好学习。教科书上凝聚着前辈的鲜血,也寄托着他们对后代的期望。
(四)理解第四段课文
1.指名学生读这段。
2.讨论:
(1)为什么说那捆教科书是“用生命换来的”?“激励”是什么意思?激励“我”前进的力量是什么?读这句话要表现出什么样的感情?
(2)为什么那捆教科书和指导员没说完的话能一直激励我前进?
明确:张指导员以生命为代价保护教科书,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为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做贡献,使“我”多年来不能忘怀;每当想起就感到责任重大,必须加倍学习,努力工作。
3.指名学生练读第四段。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造句:
(1)振奋人心
(2)恨不得
(3)没有……就……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步骤:
(一)让几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读后,师生共同对朗读情况做出评价。(主要从有感情方面考虑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二)提问
1.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
明确: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2.为什么说张指导员和我取回的教科书是?
明确:教科书的珍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来之不易,比如它是用党中央印文件省下来的纸印刷的,它是烈士用生命保护下来的;另一方面指在这捆教科书上,寄托着先烈们的期望,它将永远激励着后代好好学习,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三)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指导员关心同学的学习是通过“书”来表现的。要求同学默读课文二至四段,按下列提纲有条理地答出:在什么情况下?指导员怎么样?
1.听到有书。
2.情况紧急。
3.敌机轰炸。
4.生命垂危。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以《读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5
一.盼书 渴望
二、取书 关怀
三、护书 趴 压 完整无缺
四、爱书 用生命换来
激励我们前进
教案点评:
对于这篇课文,因为和现在的学生相距时代比较久远,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刚开始,一定要向学生简单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或者,组织学生看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借此拉近彼此的距离。然后还是以多读书为目的,让学生反复读,在多读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本课的重难点是要让学生明白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让学生做复述故事的练习来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珍贵的教科书 篇14
教学目标 :
1、理解文章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体会张指导员的舍身护书的牺牲精神,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的学习生活。
重点:理解教科书为什么珍贵是本课的难点。
难点:了解当时的背景。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运用课前导语 ,启发谈话,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①上节课我们读了一个发生在解放前,在战争环境中的感人故事,它就是――《珍贵的教科书》。
出示课题,设疑:原来这篇文章叫《一捆教科书》,这题目好吗? 全文并没有“珍贵”二字,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呢?
②故事按照发生发展的顺序写了那四部分?
从回答中列出线索(板书):
盼书→取书→护书→激励前进
二、激发情感,直入重点:
回顾一下,课文的那一段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让你最感动?(那一段最能显得书特别珍贵?)读一读感动的段,说说从这感人肺腑的内容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指导理解课文一、二段
(一)设疑激读(不就是一捆书吗?难道这捆书真的那么(比命)重要吗?让我们从一、二段中找一找答案。
(二)导读一段
1、指名读一自然段边听边想:哪个句子最能表达延安小学的同学们盼书的心情?(我们多么渴望每人都有一本教科书!)
理解词语
什么叫“渴望”?(急切、迫切地希望。)
2、为什么孩子们那样渴望有书呢?
交流:
① 出示句子:
投影:最困难的是没有书,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你从“最困难“中体会到什么?)
② 出示并朗读排比句:没有――没有――没有――没有――感受战争环境下的艰苦,感受学习条件的困难。再连起来读,没有――就――;没有――就――等,体会坚持学习、热爱的学习精神。
③读渴望之情:我们多么渴望每人都有一本教科书!
激情:书在延安小学学生们的心里是那样神圣而珍贵,他们顽强学习,这样渴望拥有一本教科书,这强烈的渴望之情深深打动了张指导员的心,难怪他要誓死护书。
(三)导读二段
1、这一段中那句话又让你感到教科书的珍贵?
出示句子:印书用的纸是从文件用纸里节省出来的,还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体会书来之不易――珍贵。
(说明毛主席、党中央非常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甚至把孩子们用的教科书看得和中央文件同样重要,体现了下一代的殷切希望。同时也说明当时革命根据地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纸张十分缺乏,能印出教科学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些教科书确实是珍贵的。)
激情朗读:党中央的文件是用来指导革命的,这书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节省出来的,多么珍贵啊!再来读一读
2、孩子们对书是这么的渴望,想象一下,现在指导员告诉他们有书的消息,并且这些书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节省出来的,他们会怎样?读书用“~~~~”划出反映同学们心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读书填空:
①张指导员(兴高采烈)地宣布:"我们有书啦!"
②我们觉得这真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③我们听到这个消息都高兴地(跳起来)。
④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喊着要去印刷厂取书。
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什么?
3、表演理解“兴高采烈、振奋人心、争先恐后”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兴高采烈”“高兴地跳起来”“争先恐后”等词语深入体会同学们渴望得到教科书的心情。
4、再次读课文,指导学生练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读出张指导员、“我”、同学们的激动、高兴的心情,体会延安小学学生渴望有书的迫切心情
四、 再读重点段,感受激励
设计1、文中哪些词句和标点符号表现了张指导员看待书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用浪线划下来。
再看感人的一幕(课文插图),想象张指导员是怎样舍身护书的? 出示课文中记述张指导员护书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具体加以体会。
投影: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子下面,被鲜血染红了。
指导学生体会:“完整无缺”的意思是一点没有损坏。可见,在危险出现的一刹那,张指导员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想到的是保护那捆教科书,在他看来,书比他的生命更宝贵。一方面展示了张指导员的献身精神,一方面突出了教科书的珍贵。
2、读书思考
(1)“我”醒来以后看到了什么?
(2)张指导员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时最惦记的是什么?
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①理解:“书……书……”省略号表示什么?(说话断断续续)
②“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前两个表示指导员伤势严重,说话断断续续,后一个表示话没有说完就牺牲了。)
③启发学生想象张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补充完整,进行思想教育。
话还没说完,他要说什么,你们知道吗?拿起笔来,把他没说完的话写在后面。
(明确:张指导员以生命为代价保护教科书,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为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做贡献,使“我”多年来不能忘怀;每当想起就感到责任重大,必须加倍学习,努力工作。)
⑷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让我们把指导的话深深地记在心里,酝酿好情绪,一齐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小结:教科书上凝聚着前辈的鲜血,也寄托着他们对后代的期望。所以这书是特别――珍贵的!
五、依据板书总结:课文为什么用“珍贵的教科书”做题目?
六、拓展结课:
读了这捆珍贵的教科书的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我们自己的珍惜幸福生活。)我希望这种幸福能深深地刻在我们心里,激励我们不断努力学习!
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珍贵的教科书 篇15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以“教科书”的“珍贵”为线索,记叙了1947年,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延安小学的同学们渴望得到教科书,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教科书,张指导员在取书的路上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故事。歌颂了革命先辈艰苦奋斗、英勇献身的精神,在他们对后代的殷切期望中我们会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二、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远离战争,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电影中见过。因此学习时,一定要向学生简单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或者,组织学生看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借此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课文真挚感人,这样的故事也很能吸引学生,学生有阅读的愿望。教学要在多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自读能力,课后应引导学生去读更多的文章,去了解更多的战争中的感人故事,去了解战争中坚持学习的困难,进而从内心深处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三、教学设想与目标
教学时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要以“情”贯穿始终,初读课文时,可设置情境,通过播放战争场面的课件、教师动情的背景介绍,激起学生的情感。再读课文时,则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心情,通过重点句子的研读,与人物的情感发生共鸣。为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引导学生排演课本剧、编儿歌、办小报,调动学生自身体验来理解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困难,体会张指导员舍身护书的精神,教育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
3、认识省略号及其用法。
四、教学准备
老师:制作CAI课件。
学生:搜集了解有关的背景知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
懂得教科书为什么珍贵。
六、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珍贵的教科书》这一课。
[板书课题]
师:什么是“教科书”?
生:就是课本。
师:“珍贵的教科书”和“教科书”意思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教科书”前加了“珍贵的”三个字,说明这教科书是很贵重的。
生:说明这教科书是很宝贵的。
生:说明这教科书是很有价值的。
师:课文里讲到的教科书为什么如此珍贵呢?
(二)创设情境,初读课文
1、简介背景,
[课件播放:战争场面]
师:让我们来到那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在1935年,那时候新中国还没有成立,党中央和毛主席到了陕北,在延安领导全国人民革命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军民奋勇战斗。1945年,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抗日战争胜利了,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可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一心想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血腥统治中国,发动了全国内战,妄想消灭共产党。1947年,反动派调动了20多万人的军队进攻延安。为了有力地打击敌人,党中央和解放军暂时撤离延安,延安小学也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NextPage]2、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个感人的故事。文章哪些地方特别让你感动?在这些语句旁写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读文,圈点勾画。
(三)合作探究,再读课文
1、学习小组同学分角色再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能体现教科书的珍贵?
2、汇报交流:哪些地方能体现教科书的珍贵,读出来,读出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说说你的看法。
(1)生:这是在艰苦条件下得到的书,所以珍贵。
师:从哪里看出来?再读一读,读出渴望之情。
(生带着渴望之情再读第二自然段)
(2)生:书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党中央节省文件用纸而印制的。
师:党中央的文件是用来指导革命的,这书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节省出来的,多么珍贵啊,再读一读。
(生慷慨激昂地朗读第4自然段)
(3)生:(读第10自然段)这书是张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所以珍贵。
师:这一段非常感动人,我们一起读读。(师指导读“快卧倒”)后面是一个省略号,说明喊了几次?
生:很多次
师:但文章中没能写出来,就用了省略号。
师:这本书连一页也没缺少,叫什么?
生:完整无缺!
(4)师引读: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声地喊叫:“指导员,指导员……”好半天,指导员才微微睁开眼睛,嘴里叨念着:“书……书……”我激动地说——
生接读:指导员,书在这儿。走,我背你回村。
师: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
生接读: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师:这是指导员流尽最后一滴血,用尽全身力量留给大家的一句话,我们再来读读。
生齐读: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师:将来干什么?没说呀,指导员这时候——
生:牺牲了。
师:话还没说完,他要说什么,你们知道吗?
生: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打败敌人,为我报仇,为国争光。
生: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出力,就只能*你们了。
生: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
……
师:让我们把指导员的话深深地记在心里,酝酿好感情,再来读一读课文。
(生满怀深情地朗读全文)
(四)表达感受,深化情感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发现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已被张指导员的精神深深地感动,那么我们怎样把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来呢?
生:我们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生:可以编课本剧表演。
生:可以画出这感人的情景。
生:可以编成诗歌。
生:可以利用搜集的资料办一期以“战争中的延安小学”为主题的小报,
……
师:这些方法都不错。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方式,准备准备吧。
[NextPage]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准备,师巡视并帮助、辅导。
生汇报交流。
(五)拓展延伸
课后作业:一起推荐一起阅读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和电影、电视作品,如:《红岩》、《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保卫延安》、《小兵张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别忘记一起交流感受。
七教后反思
备课时很担心,怕学生无法真正领会革命先辈那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教学时,和学生一起读、一起演、一起感动,自己也像置身炮火连天的小山村,脑海中是活生生的张指导员,不用再刻意地考虑情感态度价值观,一切都水到渠成,让我深深地感到用真情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情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课始巧画“?”
课始,通过“教科书为什么珍贵?”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直入中心,为学生体验情感奠定了基础。
二、课中逐层画“!”
以课件强烈的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冲击学生的视觉和心灵,使学生很快在情感上走近课文,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抓住重点,反复诵读,在想象中、联系生活经验的感悟中,将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立体的形象,使文章的内涵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鼓励学生用个性化方式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表演课本剧、编儿歌、画画、办报等实践活动将理解与运用巧妙整合。
三、课尾画个“……”
本单元主题是“读书”,学习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思考空间。本课的学习激起的是学生强烈的责任感,留下的是无尽的思考,推荐阅读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和电影、电视作品,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
八案例点评
1、朗读中想象
硝烟弥漫的战争是我们的学生从未经历过的,如何把这样的生活用朗读展示出来呢?这就需凭借想象来实现,于是,教者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忘情地读,带上表情、加上动作读,边读边想边品味,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达到了“情动而辞发”的效果。
2、积淀中创造
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造。在积淀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引发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鼓励学生放飞思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创意地表达。学习的方式是多元的、鲜活的,也是我们所期望的。
3、自主与合作
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充分的读书时间、充分的讨论时间、充分的活动时间。学生读懂的,不讲;小组讨论能解决的,不讲;解决不了的,教师精要地讲。想起叶圣陶先生说的:“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在这样的场合里,教师如一个讨论会的主席……”
4、课内到课外
教师具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课前立足课本,放眼课外,让学生广泛涉猎相关资料,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促进对课文的理解;课后没有用“哈达式”的长长的习题卷将学生的激情消磨殆尽,而是指导学生扩展阅读相关名著名篇,使学生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广阔的世界,沟通了课内与课外,拓展了学习的领域。
珍贵的教科书 篇16
一、看拼音,写汉字
wēi ruò yìn shuā bào zhà huān jìng chāo xiě
( ) ( ) ( ) ( ) ( )
zhèn fèn rén xīn wán zhěng wú quē zhēng xāan kǒng hòu
( ) ( ) ( )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 )火连天 ( )奋人心 争先( )后 兴高( )烈 完整( )缺
三、在正确读音后面画“√”
兴奋:xīng 鲜血:xiě 困难:nán 仍然:rēng
xìng xuè nàn réng
四、选词填空
1、必须 必需
⑴ 我们( )遵守学校的纪律。
⑵ 油、盐、酱、醋是生活的( )品。
2、渴望 希望 盼望
⑴ 山村里失学的孩子多么( )重返课堂学习啊!
⑵ 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决不辜负老师对我们的( )。
⑶ 全国人民都( )着中国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3、激励 鼓励
⑴ 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时刻( )着我们前进。
⑵ 营长( )战士们,苦练基本功,保卫祖国。
4、珍贵 宝贵 珍惜
⑴ 这些书是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所以特别( )。
⑵ 我们要( )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
⑶ 为了我们有书读,指导员献出了( )的生命。
五、下面每句话中的省略号是属于哪一种意思,在括号里用序号表示出来
① 表示声音、动作、时间的延续
② 表示语气的断断续续
③ 表示说话中断
1、“快卧倒……”指导员刚喊出口,轰隆一声,炸弹在我们身边爆炸了。( )
2、我两耳一阵轰鸣,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等我醒来,才发现自己头部受了伤。( )
3、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汉字
微弱 印刷 爆炸 环境 抄写 振奋人心 完整无缺 争先恐后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炮 振 恐 采 整
三、在正确读音后面画“√”
兴奋:xīng 鲜血:xuè 困难:nán 仍然:réng
四、选词填空
1、⑴ 必须 ⑵ 必需
2、⑴ 渴望 ⑵ 希望 ⑶ 盼望
3、⑴ 激励 ⑵ 鼓励
4、⑴ 珍贵 ⑵ 珍惜 ⑶ 宝贵
五、下面每句话中的省略号是属于哪一种意思,在括号里用序号表示出来
1、③ 2、① 3、②
- 推荐阅读:
- 《珍贵的教科书》(精选16篇)
- 《珍贵的教科书》(通用13篇)
- 珍贵的教科书
- 珍贵的教科书
- 珍贵的教科书(第二课时)
- 珍贵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