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报告范文
让亲密感飙升的亲子游戏3篇(全文)
让亲密感飙升的亲子游戏(精选3篇)
让亲密感飙升的亲子游戏 第1篇
1小手爬爬
这个游戏从书睿还是小婴儿的时候就玩,到现在孩子仍旧非常喜欢。
玩法:
两根手指在对方的脸上、胳膊上、肚子上轻轻走动。
边走可以边唱:“小手爬爬,小手爬爬,爬到山坡(脸颊)上。小手爬爬,小手爬爬,爬到草地(头发)里……”也可以边走,边问孩子:“爬到哪里了?”
延伸:
期间,可以加上蹭鼻子、贴脸颊、轻吹气、挠痒痒、在背上写字等等环节。
注意:
1、剪好指甲、洗干净手;
2、当孩子不愿意玩的时候,及时停下来。
2骑大马
书睿可以靠坐以后,就经常和我们玩“骑大马”的游戏了。
玩法:
大人躺在床上,屈膝。宝宝坐在大人的肚子上,靠着大人的腿。大人拉着宝宝的双手,上下颠簸肚子。可以配合“骑马”或者“坐花轿”儿歌,边唱儿歌边玩。
延伸:
等宝宝再大点,这个游戏变成滑滑梯:宝宝从大人屈膝的腿上滑下。
注意:
拉好宝宝的手,扶好身子,注意安全。
3弹琵琶
别误会,这可不是真的让抱来琵琶弹,咱有现成的“琵琶”哦!
玩法:
我们家是这么玩的,放一首《春江花月夜》,然后拉过书睿姑娘的胳膊来,照着旋律的节奏用手在她胳膊上假装弹琵琶,最好摇头晃脑,表情投入,略带夸张,小朋友绝对笑得停不下来!
如果要想让节奏激烈点,就换《十面埋伏》吧!
延伸:
不只是胳膊,腿、肚子、后背都可以用来当琵琶弹哦!
注意:
小朋友可能更愿意把我们当琵琶来弹哦!
4么么哒空中大接力!
这是一个睡前让人幸福感飙升的游戏!
玩法:
一个人开头,说:“宝贝,么么。”然后做亲吻状。另一个人接上:“么么。”接着第三个人继续:“你们俩,么么”。
这样让甜蜜的吻在空中飞来飞去!可躺、可坐、可站着玩,最好眼神深情,注视对方,“吻”得夸张点。欢笑和幸福满满哒!
延伸:
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接龙游戏,类似的,还可以击掌接龙、拥抱接龙哦。
注意:
仅限自家人玩,在公众场合就含蓄点吧。
5电风扇
很多小朋友喜欢转圈圈,怎么让转圈圈更趣味点呢?看我们家书睿姑娘发明的电风扇游戏!
玩法:
一个大人和小朋友手拉手当电风扇。另一个大人是掌握“电扇”遥控的人,负责开关和调节风力。
比如,说“好热好热”做打开按钮状,“电风扇”就开始手拉手转;说“风大点换2档”,就加速转。
还可以加入一个大人,负责修理电风扇,因为“电风扇”可能会因为操作频繁而坏掉哦。
注意:
转风扇最重要的环节就在于,两片“扇叶”都晕了之后,牢牢抱在一起,可以互相倾听对方的心跳。
让亲密感飙升的亲子游戏 第2篇
家庭游戏能让孩子真正地快乐起来,他们在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忘记了所有的烦恼,并且乐此不疲。在游戏中,家长与孩子也完全平等了起来。
0~1岁的婴儿,可以玩拍手歌、做鬼脸 、照镜子、拉手起坐、学爬行等游戏。
1~2岁的幼儿,可以玩过家家、数手指和脚趾、学大灰狼敲门、照顾娃娃、说“你我他”等游戏。
3~6岁,幼儿的活动能力增强了,可以玩捉迷藏、小小斗牛士、拣树叶、跳绳、石头剪刀布、打手心、词语接龙、下军棋、丢沙包、猜谜语、掰手腕、送手绢等游戏。
甚至家庭里的很多劳作都可以成为游戏,比如择菜、拖地、洗衣服,一边劳作,一边唱歌或者舞蹈,让劳作轻松和充满快乐。
我家经常玩的是捉迷藏、词语接龙游戏和开辩论会。捉迷藏能够训练孩子利用环境的能力,词语接龙能够让孩子学习一些词汇,而开辩论会能够训练孩子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们经常辩论一些例如“人能不能战胜大自然”、“人的智力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犯错误能不能变成好事”等问题。孩子在这些辩论中,深入思考了很多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他到了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在校刊上写一些思辩性的文章,作文也写得很好了。
大部分家庭游戏都具有健身功能。比如老鹰捉小鸡、贴人、跳房子、丢手绢、烙煎饼等,都能有效促进孩子身体基本动作的发展,提高大肌肉的运动机能;而抓石子、翻单被、点豆子、滚铁环、拾羊窝、弹杏仁等游戏,不仅能训练小肌肉的灵活性,还能发展孩子对身体及运动的控制能力,促进协调、平衡等身体功能的发展。
老鹰抓小鸡就是一个传统的很适合家人一起来玩的游戏,也极为孩子们所喜爱,是一个可由多人参加、也可只有三人来玩的益智、娱乐游戏。家长与孩子可以在户外也可以在有一定空间的室内进行。
老鹰抓小鸡这个游戏很好地体现了动物生存的规则:捕食与反捕食。游戏紧张、机智,充满了乐趣,让孩子们乐此不疲,一会儿就一身汗水。
家庭游戏的功能很多,不仅能让孩子专注地投入,而且能够给予孩子积极的智力、情感体验,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家庭游戏还能够互相分享机智和快乐,孩子与大人像伙伴一样,体验着共同的规则,增进亲密的感情。
参与家庭游戏是最让孩子开心的一刻,这些游戏不仅增强了孩子的心智,并且能够为他们的童年留下与家人一起最美好的记忆。
非语言交流让亲子关系更亲密 第3篇
孩子的读心术堪比一流神探
相比较倾听和理解语言,宝宝更习惯于读取表情和姿态所传递的信息。宝宝特别擅长观察那些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在这方面,他们的读心术能力堪比一流神探。因为他头脑中还没形成固定的语言模式,不像成人那样只关注那些被说出来的话。除了耳朵听到的,他还会用眼睛去看,用身体去感觉。
如果爸爸说“我很爱你”,可眼睛却看着房门,表现出急着要去上班的样子,宝宝就知道这句话不过是在敷衍自己;如果来家里做客的阿姨说“我最喜欢小宝宝了”,可却站在距离宝宝好远的地方,宝宝就知道她在说客套话。同样,妈妈说“你这个小坏蛋”,可她的语气温柔,眼睛笑眯眯,手臂还轻轻地环抱着他,宝宝就知道,不管怎样,妈妈都爱自己。
一分钟非语言沟通其实很简单
宝宝大约在出生一年后,才会开始有意义的口语沟通。在此之前,宝宝倚赖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表达他的情感与想法。在此期间,你越了解他们的非语言交流方式,就越能拉近你与宝宝的距离。
表达爱:一分钟拥抱与抚摸
许多中国人在表达爱时都会觉得不自在,把它说得很生硬或者很不自然。与其干巴巴地说一句自己都不习惯的话,不如尝试用更柔性的、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吧!向小宝贝传递爱意的方法很多,最简单的就是抱抱他,再配合抚摸的动作就很完美了。小家伙总惦记着在妈妈肚子里时被温暖羊水包围的感觉,他们喜欢被抱在怀里,享受肌肤的亲密接触。建议拥抱维持至少一分钟,在这一小段时间里部注意力都放在宝宝身上,哪怕急着要出门。
表示肯定:一分钟点头与微笑
有些父母习惯把表扬说得好像批评一样,或使用那种居高临下做评判的口吻,实在很难让小家伙对此深感荣幸。还有些父母则把“太好了!”“你真棒!”当作口头禅,狂轰滥炸之下,小家伙难免会有点“审美疲劳”,要不然就产生“表扬依赖”,一旦没有了赞扬声,就失去做事的动力。
父母点头表示肯定,微笑表示赞许,几天大的小宝贝也可以学会读懂这些意思。每当他做了什么事情想要知道父母的反应,就会去看爸爸妈妈的面部表情——如果父母面露微笑轻轻点头,他便知道自己做得没错。不过,没必要每件事都大动干戈地表扬,尤其是那些日常行为给予他恰当的肯定就可以了。用点头和微笑简单告诉他“你做得没错”以及“这样做是被允许的”。
表示鼓励或安慰:一分钟握手与倚靠
当小宝贝遇到困难或麻烦,情绪低落时,他是听不进长篇大论的。家长此时学会沉默很重要,留点时间给宝宝让他学着自己去感受、面对和处理所遇到的事情。家长只需要透过某种方式,不着痕迹地让他知道父母在他身边陪伴着就可以了。
两三岁时宝宝的独立意识已经萌发,当他想做什么事却又没做成时,很容易变得沮丧并且难以亲近。此时不妨给他一点小小的身体接触,比如拍拍他的肩膀,或拉起他的手跟他坐得近一点,身体轻轻地挨着,就这样待一分钟就可以让他汲取新的能量。需要提醒的是:当小家伙没能完成家长要求的任务时,家长要首先给予他无条件的安慰和支持,别管那些见鬼的任务,先全心全意地去理解他的郁闷心情,再来研究没做完的事。
表达愤怒:一分钟眼神与表情
有时候家长耐着性子跟宝贝说话,小家伙却毫不领情,反倒越闹越凶,直到最后家长不得不提高嗓门。这个时候,家长就会很气馁。愤怒确实不是个好东西,但也不一定要非把它掩饰起来。小宝宝是天生灵敏的情绪探测者,能够从父母下意识流露出的眼神、表情、语气语调等蛛丝马迹中感受到那些被掩藏的真实情绪。这不仅会造成他当下的疑惑,在接收到语言和非语言的两种不同信息后,弄不明白父母的真实意思究竟是什么,还会使他下意识地也去掩饰自己的某些情绪,比如愤怒,或其他他认为不受父母欢迎的感受。所以说,让孩子直接接收到你的愤怒,好过他搞不明白你的感受。
这时,家长所要做的不过是放松自己,让情绪自然地流露出来。自然流露的情绪是不会伤人的,哪怕是愤怒,只要是出于自然——是对当下的情境、当下遇到的那个问题的直接反应,而不是牵涉到之前的其他事情或之前积压下来的其他情绪。这个反应会出现得很快,同时也会很快消失。如果发现自己的愤怒表达超过了一分钟,那就需要控制一下了——收拾掉所有的表情,跑去阳台吹吹风吧。
家长分享
用空间距离的变化传情
分享人:李玉香
空间距离的变化也能够传情达意,当我想给小宝贝鼓励时,我会坐得离他近一点。如果想培养他的独立性,就拉开一点距离,远到让他能感觉自在、自由,却又不失安全感的地方。
特定动作表情意
分享人:丽丽妈
和宝宝一起“自制”一些只属于我和他之间的动作,用来传递:我爱你、支持你、我错了、对不起等意思,把它当作游戏玩。除了游戏性,还可增强亲密程度哦!比如宝宝看了《感恩的心》之后,就很喜欢舞蹈当中的手语,每一个都要拉着我一起学习和研究。我们就把那些手势运用到平时的交流中去了。
音乐是我们的暗号
分享人:豆豆
我从育儿书上学了一招:用特定音乐表达特定的意思,让音乐变成我和孩子的暗号。譬如在李斯特的钢琴曲中醒来,枕着巴赫的旋律入睡,只要哼起赛维勒的《理发师》,宝贝就知道:该剃头啦!
Tips
1.孩子内在精神的饱满与不经意间的伤害都更多地依赖于非语言方式,因为人对事物的认知主要是通过内感官,而刺激内感官的手段就是抚摸、拥抱、亲吻、微笑等等,这是我们和孩子交流的通道。
上一篇:新疆少数民族发声亮剑7篇(全文)
下一篇:银行风险案例分析6篇(全文)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