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19、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2023-10-30人围观
简介这是《19、半截蜡烛》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材简介】
  本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

这是《19、半截蜡烛》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材简介】

  本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的精彩之处就体现在一家三口与敌人的对话中,特别是最后杰奎琳的巧妙伪装出来的可爱和天真、毫无破绽的理由打动了德国少校,保住了蜡烛里的秘密。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设计理念】

  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具有语文的“滋味”,教学中必须咬文嚼字。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必须要让学生走进文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与文字“亲密”接触,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巧妙,让学生进行角色转变:从学习者转变成为课堂的主人,文本的知音,教师的朋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读课文,并能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课文:

  1、利用PPT出示一张半截蜡烛的图片,随后提问:“同学们,看到这幅图片,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教学意图:这样的导入可以帮助我很快的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启发学生用“烛”组词

  3、介绍作品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最后以中国、英国、法国、美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军获胜,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失败而结束。本文故事发生在德国占领法国期间。

  教学意图:教学一开始,就请学生交流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些了解,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指名同学读课文1、2节。

  2、学生思考交流(这是装有情报的蜡烛)

  师问:怎样的情报?(理解:秘密情报、绝密情报,感受情报的重要性)

  3、师问:为什么要把绝密情报装在蜡烛里,这是一个怎样的主意?(理解: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出示: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倒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教学意图:通过“怎样的情报,怎样的主意”这两个问题,使学生关注“绝密、绝妙”的理解,在理解中明白半截蜡烛的重要性。

  三、品读课文,感悟人物:

  1、这重要的半截蜡烛能不能像普通蜡烛那样点燃呢?指名回答。

  出示: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指导朗读,体会三个“就会”,感受这半截蜡烛是万万不能燃烧的。

  2、过渡:可是一天晚上,三个德国军官闯进了屋里,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了。

  3、自由朗读课文3-7节。思考: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绝密情报各想出了什么办法?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地说一说他们的办法。

  4、小组交流,完成问题: 人物 采取的办法 结果 伯诺德夫人 取出油灯,吹熄蜡烛 蜡烛被重新点燃 杰克 搬柴取火,取走蜡烛 蜡烛被夺回 杰奎琳 上楼睡觉,取走蜡烛 蜡烛熄灭(安全)

  5、下面我们就来聚焦母子三人面对危机时的表现,感受他们的机智勇敢。

  教学意图: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成表格,了解母子三人为保护绝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及结果。一方面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在填表中感受到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绝密情报所作出的种种努力,感知保护情报安然无恙的不容易。

  【伯诺德夫人的表现】 出示课文第三节。指名一人读。问: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勇敢? 交流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地把蜡烛吹熄。问:为什么要“急忙”?“瞧”可以省略吗?为什么?为什么要“轻轻地...吹熄”?你读懂了什么?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行动、说话时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讨好德军)。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导朗读) 过渡: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好景不长,中尉又点燃了蜡烛。怎么办呢?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家想象一下,母子三人的心情怎么样?指名说一说,体会当时紧张的气氛。师述:这时儿子杰克挺身而出,采用自己的办法了。

  【儿子杰克的表现】 出示第五节。默读,用直线划出杰克的表现。哪个男同学来读一读杰克的表现。 理解:为什么杰克要慢慢地站起来? 在厄运即将到来时,杰克他却“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从容”是什么意思?从中你读懂了什么?杰克是个怎样的孩子? 杰克默默地坐着,可他的头脑却并不平静,他可能在想什么呢?指名学生想象杰克还在思考着对付敌人的办法。 小结:又一个计策失败了,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因为只要——(引读)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现在,时间——(引读)一分一秒地过去,本来就只有——(引读)半截蜡烛越烧越短了。在这紧张的状态下,伯诺德夫人似乎感到——(引读)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教学意图:在最后,教师进行引读,让学生在朗读相关句子的过程中感受到当时情况紧急,并再次点题,

  过渡:只有半截蜡烛呀,现在已经越烧越短了,秘密眼看就要暴露,情报站就要遭到破坏,母子三人的生命也危在旦夕,渲染紧张的气氛。这样为后面学习中感受小女儿杰奎琳办法的巧妙做好铺垫,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杰奎琳的办法成功了?在这危急时刻,小女儿杰奎琳的办法成功了。

  【小女儿杰奎琳的表现】 出示第六节。默读,思考,杰奎琳的办法为何成功了?交流。 她说话很有礼貌。用了“司令官先生”。

  她的要求合情合理。说“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她表现非常可爱,是“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

  她非常镇定,不仅“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还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才上楼去。” 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进一步感受杰奎琳的机智,勇敢。 小结:面对凶恶的敌人,杰奎琳靠着自己的机智勇敢,终于在他们眼皮底下保护住了这半截蜡烛,不,当时,蜡烛已经不是半截了,而是快——烧完了。 齐读最后一节。 教学意图:在以上环节,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的动作、语言、神态,能够更深入地感受他们的机智勇敢。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这是一次扣人心弦的战斗,是什么使这一家人面对凶恶的敌人毫不畏惧,最终获得了胜利?

  板书:热爱祖国

  教学意图:回归主题,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正是因为热爱祖国,所以要保卫祖国,反抗敌人,文中母子三人正是有着一颗强烈的爱国心,才会与敌军机智周旋,最终获得了胜利。 板书设计: 半截蜡烛 一波三折

  (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热爱祖国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