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2014国家公务员行测题库-言语理解(第15期)(2014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
1、尼龙的强度,比棉花高两三倍,比羊毛高四五倍。一般直径为1毫米的尼龙丝,可以吊起100公斤的东西,一根手指粗细的尼龙绳,可以吊起一辆满载的卡车!
这段话主要讲的是( )。
A. 尼龙的强度 B. 尼龙的用途
C. 尼龙的神奇 D. 尼龙、棉花和羊毛的比较
2、公众对茅盾文学奖的关注表明,我们对原来意义上的文学已不熟悉,所以迫切地需要这样的奖项来让大家接触文学。这其实和每年我们对诺贝尔文字奖的关注相类似,这种关注正是说明,我们对于文学的现状和作品越来越陌生。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公众对原来意义上的文学已不熟悉
B. 公众对茅盾文学奖的关注前所未有
C. 公众对于每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关注度高
D. 我们对于文学的现状和作品缺乏了解
3、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是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
A. 人需要有门排除外界干扰,以提高脑子的思考力
B. 人需要有门,使自己不受拘束,自主地生活
C. 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有赖于门做一些必要的回避
D. 人是有思想感情的,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
4、TOM集团在公告中称“确认现时并无有关拟收购或变卖的书面或口头共识或协议”、“确认目前并无任何有关收购或变更的商谈或协议”需要依据上市规则予以公开。
根据这句判断,TOM集团有关收购的协议()。
A. 目前是不公开的 B. 目前是公开的
C. 目前不能确认有无 D. 确认目前已经有了
5、饱经20世纪沧桑的中国知识分子,不可能争取、也不必要妄想取得与当年歌德相当的成就,但是绝不应该因为自己难以望其项背而 。
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愧疚不已 B. 自惭形* C. 捶胸顿足 D. 痛悔不堪
6、汉字的方块式结构由点画穿插而成,经历过多次演变,形成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篆书是匀净的线条组织,结构类似图案。隶书笔画变篆书的婉转为方折,横平竖直、撇捺翻挑,结构仿佛“崇台重宇”。楷书的笔画形状最丰富,结体欹侧而端庄。行书也是欹侧的体态,但是笔画牵连映带,具有流利的美韵。草书线条连绵盘曲,结构简略,放逸生奇。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是()。
A. 中国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
B. 书法的外在形式美来自汉字形态。
C. 书法的内在美韵来自书写的笔力、笔势。
D. 书法这门艺术的显著特征是由“汉字”与“书写”所决定。
7、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小范围、低水平的科普活动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理解科学”这个大“科普”,便成为迫切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概念和逻辑体系,也渐渐远离了大众的视线与常识。人们很难凭借以往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来准确理解科学及其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很难判断其社会价值与意义,这就使得一些科学技术成为横亘在人类发展道路上的知识壁垒。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公民的科学素养与飞速发展的科学存在差距
B. 提高科普工作水平所面临的种种困难
C. 现代科学技术有成为知识壁垒的可能
D. 在新形势下提升科普工作水平的必要性
8、许多人很崇尚言论自由,以为言论自由就可以解决思想自由的问题。实际上,言论表达的自由并不必然走向思想自由。假如我们观察网络媒体上的有些表达,就会发现它存在着一种极端化的趋势,严谨的人不一定参与表达和讨论,同时网络煤体上有许多非理性的谩骂和恶意攻击等等。结果虽然言论自由了,但一个人的思想表达很容易遭到围攻,这不是思想自由,仅仅是言论自由而已。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 思想自由的前提并非言论自由
B. 言论自由将导致思想的极端化
C. 思想自由并不等于言论自由
D. 言论自由不必然导致思想自由
9、近年来,社会热点事件频频占据了我们的视线,从毒奶粉事件到染色馒头事件,无疑给广大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困惑;曾经轰动全国的事件,更是对社会正常秩序的一种冲击。很明显,这些社会热点事件,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破坏性甚至是毁灭性的影响。但是最为严重的影响,莫过于这些社会热点事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的不断扩散,并由此引发的公众的困惑和不安。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是( )。
A. 呼吁对社会热点事件负面效应的扩散进行有效抑制
B. 批判社会热点事件的负面效应混淆了公众的视听
C. 揭示社会热点事件的负面效应不断扩散的实质
D. 提醒人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提高甄别社会热点事件的能力
10、关于中国的历史,不仅中国学者在研究与思索,在美国、欧洲等地,也同样有学者试图对之加以理解,找出有意义的解释。近来世界形势的巨变,不可避免地影响这些学者的研究思路。首先,全球化的现象对当代中国历史研究产生巨大影响;其次,中国社会自身的变化,对欧美学者研究中国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 )。
A. 目前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是在内、外两种环境因素的交互影响下进行的
B. 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欧美学者比中国学者更深透
C. 中国历史的研究受全球化因素的影响比受中国自身环境的影响更大
D. 中国历史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
11、我们今天所依循的谈论中国古代绘画的文字全都出自中国文人之手,也正因为如些,中国文人已长时期主宰了绘声绘画讨论的空间,他们已惯于从自己的着眼点出发,选择对于文人艺术家有利的观点。而如今,或者早该如此,已是我们对他们提出抗衡的时候了,并且也应该质疑他们眼中所谓的好画家或好作品。许多优秀的非文人艺术家都因为文人的偏见而未能获得应有的认可,在此,我们应该一一重新给予他们客观的评价和应有的地位。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
A. 文人艺术家的鉴赏水平落后于他们的创作水平
B. 古代很多有才华的文人艺术家因偏见而被埋没
C. 文人在中国绘画理论领域长期居于强势地位
D. 古代文人画与非文人画的趣味分歧由来已久
12、作物生产系统,是一个作物—环境—社会相互交织的复杂系统,作物生产的高产、优质和高效通常又是矛盾的和难于协调统一的整体,而且,高产、优质和高效三者的主次关系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可见农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不仅涉及自然因素,而且涉及了社会因素。
这段文字意图说明( )。
A. 农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既涉及自然因素又涉及了社会因素
B. 作物生产系统是一个作物—环境—社会相互交织的复杂系统
C. 农学是服务于作物生产的一门综合学科
D. 必须以系统学的观点来认识农学和作物生产
13、古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与“胡蜂效应”,两者都告诫要特别注意初始条件。对微小差别应该保持高度的灵敏度和警觉性。事物发展结果往往对初始条件具有较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其细微的改变,都会在系统后期出现,从而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殊途同归 问题 B. 不谋而合 歪曲
C. 异曲同工 偏差 D. 大同小异 变异
14、植树、回收、少开车、调低空调温度已经成为了被广泛认可的环保行为。但我们不知道,种了一棵树是否有一百棵树在利益合谋下被砍掉?清理一次水面是否有更多的污水被企业在夜里偷排到河里?把空调调低一度是否能阻止无序上马的电厂和煤矿毁掉西部最后的河川和草原?
作者强调的是( )。
A. 环保不是做表面文章
B. 环保是一个经济、社会的综合问题
C. 环保的真正力量是发展经济
D. 环保需要更多企业的参与
15、试想,第一届的“超女”冠军安又琪尚未来得及成为令人追捧的唱片歌星,如今又匆匆推出李宇春、周笔畅和张靓颖,未必不是揠苗助长,想将她们生生扼杀了。张曼玉熬了多少年才红啊!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观点是( )。
A. 人才培养也应“物以稀为贵”
B. “超女”才华将要被扼杀
C. 人才“快餐化”等于揠苗助长
D. 演艺人才造就是急不得的
1.正确答案是 A
来源 2008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甲级)第35题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主要讲的是”可知此题为表面主旨题。
材料第一句说“尼龙的强度,比棉花高两三倍,比羊毛高四五倍”,然后具体举例阐述尼龙的强度,属于总分结构,主旨句为“总”的部分,即第一句。所以材料主要讲的是尼龙的强度,A正确。
BCD都不是材料主要讲述的内容。
故正确答案为A。
2.正确答案是 D
来源 2009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第40题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根据提问方式“意在”可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
通过“我们对原来意义上的文学已不熟悉”、“我们对于文学的现状和作品越来越陌生”这两句话可以推断出,作者认为我们对文学的现状和作品缺乏了解,因此D项表述正确。
A项为干扰项,与A相比,D项表述得更为全面具体。B、C两项无法从材料中推断出来。故正确答案为D。
3.正确答案是 D
来源 200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第23题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文段中大部分在描述“门”,但其实作者是希望通过“门”来写“人”,通过最后一句“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可知,人是有思想感情的,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A选项中“以提高脑子的思考力”是错误的,文段中所指的目的是独立空间,故排除A选项;B、C选项只是片面的表达文段中的观点,故排除;只有D选项抓住关键点进行阐述,认为人是有感情的,需要自己的独立天地。故正确答案为D。
4.正确答案是 C
来源 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第20题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材料提取主干是,TOM集团“确认并无协议”需要依据上市规则予以公开,意思是:按照上市公司规则,TOM集团没有任何协议是必须披露的。至于到底有关谈判、协议或者共识到底有没有,那是并不确定的,所以C项正确,D错误。“公开与否”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来,所以A、B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C。
5.正确答案是 B
来源 201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C类)第11题
考点 成语填空
解析 此题考查成语填空。
本题从关键词“但是”入手,表明后面应该与“妄想成就”的意思相反。“自惭形*”是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与本题语境符合。
A项“愧疚不已”形容十分惭愧和内疚,句中并无内疚之意,排除A项。C项“捶胸顿足”形容非常悲痛与懊悔的样子,“中国知识分子”作主语程度过了,故排除。D项“痛悔不堪”所含的“悔”也与句意不符,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6.正确答案是 B
来源 2009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第16题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根据提问”主要“一词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材料主要讲述了汉字五种字体在外在形式上的美感特征。第一句总说汉字外在形式经过历史演变而形成了五种字体,后五句分别介绍了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在形态(线条和结构)上的特点。因此B项符合题意。
A项是关于中国书法的定义,与材料无关;C项“书法的内在美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描述的是五种汉字书法的外在形式;D项的结论材料并未涉及。
故正确答案为B。
7.正确答案是 D
来源 201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第27题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根据提问“意在”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原文第一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阐释了“新形势下”这一特定时期科普工作的现状,并接下来论述了在这一时期人们不能准确理解科学,及其所引起的各种变化而导致的后果,D项全面而又准确地表达了文段的旨意,即“在新形势下提升科普工作水平的必要性”。A项只概括了文段的一部分;B项表述文段中无反映;C项偷换概念,“一些科学技术”不等同于全部的“现代科学技术”。故正确答案为D。
8.正确答案是 D
来源 2012年4·21联考《行测》真题(山西/辽宁/黑龙江/福建/湖北/ 湖南/广西/海南/四川/重庆/ 云南/ 西藏/陕西/青海/宁夏/ 新疆兵团)第40题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根据提问“意在”一词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
材料首先提出一些人认为言论自由可以解决思想自由的问题,接着用“实际上”引出自己的观点——“言论表达的自由并不必然走向思想自由”,后文通过举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材料要主要强调的是自己的观点,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言论自由不一定能带来思想自由,并未提及思想自由的前提;B、C项不是材料的观点。故正确答案为D。
9.正确答案是 A
来源 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三)第31题
考点 态度理解题
解析 由提问可知为态度理解题。
文段首先指出近年来社会热点事件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破坏性甚至是毁灭性的的影响,后以“但是”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热点事件的不断扩散引发了社会不安,所以作者的意图是要呼吁对社会热点事件负面效应的扩散进行有效抑制。故正确答案为A。
10.正确答案是 A
来源 2007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秋季)第64题
考点表面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
材料首先指出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都在对中国历史进行研究这一现象,然后重点讲述了影响学者的研究思路的两个方面的因素。A项完整概括了材料内容。
从材料中并不能得出中国学者和欧美学者的研究哪个更深透,所以B项说“欧美学者比中国学者更深透”错误;C项表述错误,材料也没有提影响研究的两个因素,哪个影响力更大;D项“起步阶段”不是材料表述的内容。
故正确答案为A。
11.正确答案是 C
来源 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第58题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由“我们今天所依循的谈论中国古代绘画的文字全都出自中国文人之手”、“中国文人已长时期主宰了绘画讨论的空间”可知,C项的表述正确。
A、D项无中生有;B项偷换概念,原文中因偏见而被埋没的是“非文人艺术家”。故正确答案为C。
12.正确答案是 D
来源 201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第33题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可知为隐含主旨题。
文段是分分结构,首先指出作物生产是一个难以协调的复杂系统,其次提到农学学科的复杂性,不仅涉及自然因素,而且涉及社会因素。因此要以系统的观点来认识作物生产和农学学科这两方面。故正确答案为D。
A和B都只提到了其中的一方面,C项引申过度,不是文中应有之义。
13.正确答案是 C
来源 201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第9题
考点 混搭填空
解析 本题考查成语和实词的辨析填空。先看第一空,根据下文中的“都”可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与“胡蜂效应”表达的是完全一致的,“异曲同工”意思是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做法不相同而效果一样好,用在此处正确。“殊途同归”指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文中只是两句话的说法不同,而不是方法不同,A项排除。“大同小异”指大体相同,略有差异,文中并未提到差异,故排除。“不谋而合”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一般指人,用在此处不合适。再看第二空,所填入的词语应体现出“细微的改变”在过程中的反应,因此不会是“歪曲”,更不会是“变异”,根据下文中的“从而”可知“偏差”合适,与“极大差异”构成因果关系。故正确答案为C。
14.正确答案是 B
来源 200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C类)第72题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根据提问方式可知考查表面主旨。由转折词”但“引出材料重点,三个疑问表明环保是个需要多方面参与配合的综合性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B。
A、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企业只是主体之一,D项仅提到了“企业”,说法不够全面选。
15.正确答案是 D
来源 2006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第22题
考点 态度理解题
解析 本题属于态度理解题。
文段从“超女”说起,第一届冠军还未走红,又推出了第二届,无疑是揠苗助长,最后用张曼玉的“熬”做例证,说明人才培养不能着急。由此可知,作者的观点正是D选项”演艺人才早就是急不得的“,故正确答案为D。
A选项”以稀为贵”表述错误,文中说的不是稀少的问题,而是不能“快餐化”的问题;B选项“才华将要被扼杀”表述错误,文中只是猜测,没有确定表示一定要扼杀她们;C选项“等于”表述错误,文中说的是“未必不是”是一种猜测,不是直接划等号。故排除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