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课堂小结
《雨霖铃》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 情感目标: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 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体会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诗话故事: 《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五引俞文豹《吹剑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1、柳七所指何人?
2、从答话中说明了诗歌鉴赏的那方面问题?
一 、作者简介
北宋词人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后世也有人称他为“柳七”。后来他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也被称作“柳屯田”。柳永年轻时到卞京应试,常常和歌妓们一起生活,为人狂放不羁。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听到柳永这个人之后,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士宦!”所以柳永落地了。到了景佑元年,也就是柳永在47岁左右的时候,他才进士及第。柳永终生潦倒,据说在他死后,家中没有多余的钱来安葬他,只能由几个歌妓一起出钱葬在了南门外。柳永的词作音律谐婉,词意妥帖;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中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后人对柳词的评价也较高。
二、题目和背景解说
n 《雨霖铃》这一词调,又名“雨霖铃慢”,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相传,唐安史之乱中,玄宗西逃入蜀。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死后,玄宗日夜思念。入斜谷后,遇上连日霖雨,在栈道中,又听见铃声阵阵,倍感凄凉哀婉,于是作《雨霖铃曲》,寄托思念之情,调极哀怨。前人称“一曲霖铃泪数行”,可见一斑。宋代成为词牌名。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便是柳永的这首词。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汴京(河南开封)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反映了柳永当时的这种复杂心情。下面请大家听一听课文的朗读。
三、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2、听完了词大之后,同学们感觉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凄切低沉(从文章中找依据:凄切、伤离别)
3、明确了词的感情基调之后,我们来齐读一遍,看看同学们对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把握的怎么样。
(过渡: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
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我们不防用我们的声音来表达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思,那个时候,你将会惊喜地发现,你获得了一种另辟蹊径的愉悦和享受。)
5、下面我们先把上阕一起来读一下。
(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词处理得更细腻一些。要想用声音更细腻地处理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这首词。让我们一起进入到这首词的血肉和肌理中去。)
四、词的鉴赏
1、上下两阕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上阕: 离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
(离别难)
下阕: 离别后孤寂凄清的情景
(思念苦)
2、既然是写离别时难设难分,就会有抒情,同学们看看上阕是不是都是全部是直接抒情啊?还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就要涉及到景物了,开篇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表现了什么情?
节令:寒蝉
地点:长亭
时间:晚
天气:骤雨初歇
渲染气氛:萧瑟凄凉
表达感情:词人与恋人将别未别时的痛苦心情
3、“都门”三句展现了什么场景?
明确:京城门外,情人设宴饯行,离别的愁苦使这对情人对佳肴美酒也兴味索然。正在难舍难分之际,船家催促出发,此时此刻,离别的痛苦达到顶点。
4、怎样理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明确:两手紧紧拉在一起,两眼被酸楚的泪水模糊,便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吐,只好无言以对,泪眼相看。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把彼此的眷恋之情、又无可奈何之心写的非常深刻.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以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衬托出词人前途的广阔。你认为这样的说法对吗?
明确:不对。作者选用三种景物来表达心情。用“千里”形容“烟波”,表明烟波的浩淼,去程的遥远;用“沉沉”形容“暮霭”,表明暮霭的浓厚,天地的苍茫;用“阔”形容“楚天”表明楚天的辽远无边。作者正是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以及如此浓密深重的雾霭,来表现离情之深之痛和自己前途的渺茫。
5、自由讨论
同学们自己鉴赏下阕,你喜欢下阕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由学生自己讨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确: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教师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课后作业
1.比较鉴赏:将柳词与苏词作比较
体会其风格的差异
2.熟读并背诵诗篇
附:上阕朗读指导
解读第一句话“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句话,一眼看过去,就是一句写景的文字。就这句话,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他说,这句话就好比是一篇日记的开头,仅仅是为了交代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所以我们应当以一种平和的叙述语气来读这句话(师用“叙述语气”范读),这样来处理好不好?
师问:为什么?
学生发言指出此句话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教师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
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随便抽一个同学。
(让他想象)现在,你马上要和你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分别,你到机场或车站去送他,两个人彼此握着对方的手,眼泪无声地落下,想开口安慰一下对方,可这一开口,到化成了一片哽咽唏嘘之声。
让学生深入到这种情景中去,并试着用此种感情来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所以读这一句,语调应该来得更凄切一些。
我想,这一句话由感情细腻的女生来读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女生朗读。
解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我想这样来读这句话,大家看行不行。
师以一种极有气势的,昂扬爽朗的语调朗读。
(学生对此反映极强烈,议论纷纷,均表示这样来读这句话不妥。)
在你们陈述你们的意见之前,我先来说一说我这样来处理的原因。此句景象阔大。大凡阔大之象,即有气势。我这样来处理就是为了表现一种气势。
我读出这种气势没有?
生答:读出来了。
那么这样处理好不好呢?
生答:不好。
我读出这句话的味道没有?
生答:没有。
那我们这里该读出什么味道来?
学生举手发言,他们认为老师的朗读处理方式违背了本词的基调,且这句话所写之景象仍是饱含愁绪的。
继续问:这里仅仅只有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吗?还有没有可能由其他什么原因引起其他什么愁绪?(提示结合前面看到的提示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得出结论: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教师总结,并提示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这句话由男生来读比较合适。
全体男生读此句。
好了,上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
生齐读。
下一阕,我把它交给大家。你们喜欢那一句或那几句就去读那一句或那几句,不过你得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样来读它,你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两个同学代表发言。一个同学负责朗读,一个同学负责解说他们这样来朗读的原因,他们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讨论。
结束语:送大家一句话: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文学作品,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生活,你定会收益匪浅。
《雨霖铃》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分析意象,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虚实结合的手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意象,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虚实结合的手法。
【考情分析】
1、考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考试题型:五选二的选择题、主观题
3、分值:11分
【课前学习案】
1、作者回顾: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柳永是的代表词人。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有词集。
2、基础知识
(1)字音。
雨霖铃( )骤雨( )凝噎( )呜咽( )
暮霭( )和蔼( )今宵( )云霄( )
(2)解释下列词语。
凄切:
无绪:
经年:
风情:
【课上学习案】
1、预习检查:
小组交流完成的所有内容,并用红笔在学案上进行补充。
(小组交流1分钟,展示1分钟)
2、知识讲解:
(1)整体感知全诗
①一读诗歌,注意字音和停顿。(读诗歌1分钟)
②二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听录音1分钟,读诗歌和理解诗意3分钟,展示3分钟)
③三读诗歌,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读诗1分钟,独立完成1分钟,展示1分钟)
(2)品读探究
①词的上片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和场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独立完成3分钟,小组探讨4分钟,展示结果5分钟)
②结合虚实的定义,说说上片哪些诗句运用了实写,哪些诗句虚写?有何作用?
(独立完成2分钟,小组探讨2分钟,展示结果3分钟)
3、知识应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钟)
琅琊溪【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此诗作于被贬滁州期间。槎,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句进行赏析。
4、知识拓展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4分钟)
少年游
柳 永
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①。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②。
【注】 ①蘅皋: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②兰桡(rá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结合本词内容具体赏析“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三句。
5、课堂小结(1分钟)
(1)梳理知识体系:
诗歌表达技巧:①抒情手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等)
②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烘托、比兴、虚实结合
(2)重点、难点回顾
1、分析意象,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虚实结合的手法。
(3)方法归纳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的答题方法:
①设题方式:
A、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B、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C、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D、诗(词)的中间两联(上片或下片)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②答题思路:
第一步:点手法(准确指出诗句用了什么手法)
第二步: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诗句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第三步:评作用(具有什么样的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6、达标测验
(1)下列字音、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骤雨(jù)暮霭(ǎi)和蔼可亲
B、都门(dū)凝噎(yī)因噎废食
C、良晨(chén)美景今宵(xiāo)直冲霄汉
D、寒蝉(chán)凄切(qī)捷报频传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起首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B、“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一句是虚实结合,刻画出人物的动作,表达出难分难舍的心情。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的意思是说伤离情别,自古皆然,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由个别到一般,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为虚写,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酒醒梦回。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树梢。不言离别之痛,而痛在其中。
E、“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作者用一“念”字写出离别时行人消逝在烟雾弥漫的江面上,暮霭低沉,楚地天空辽阔无边,令人不胜伤感。
(3)名句默写
(1)对长亭晚。
(2)都门帐饮无绪。
(3)念去去。
《雨霖铃》教案 篇3
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
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三、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只能通过逐字逐句的推敲分析才能深刻地体会得到一篇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
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自己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基于这种考虑,我想这样来确定我们这堂课的主题:声请并茂地品读《雨霖铃》。
下面,我就想来试一下,我想用我的声音来诠释我所理解的《雨霖铃》。
今天,我带来了三段音乐,请同学们帮我选择一个和《雨霖铃》的意境相应的配乐。选用背景音乐。
教师范读。
四、诵读不是比谁的气门长,不是看谁嗓门大。
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和润饰好我们的声音。正如我们不能把《满江红》唱得欣喜若狂,不能把《健康歌》唱得悲悲切切。所以,确定我们所诵读的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很重要了。
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信息--伤离别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离情别绪。好,请同学们酝酿一下情绪,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诵一下这首词。学生齐诵。
五、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词处理得更细腻一些。要想用声音更细腻地处理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这首词。
解读:明确:无比缠绵、无比依恋之际,天色已晚,雨刚停,无情的船夫催促上船。无心绪饮,却不能不饮,只能以酒消愁,希望将愁绪和酒一并饮下。本句在矛盾冲突中写出难舍难分之情。分析b句:为何凝噎?真的是无话可说吗?想说什么?明确:船夫催发,不得不发,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过渡:这是在凄凉、凄楚的氛围之下,所展现的离人离别时刻的动人场面。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的未来又将处于怎样的情景之中呢?我们看下阙。在文中找出留恋和催发说出想象之词
解读第一句话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句话,一眼看过去,就是一句写景的文字。就这句话,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他说,这句话就好比是一篇日记的开头,仅仅是为了交代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所以我们应当以一种平和的叙述语气来读这句话(师用叙述语气范读),这样来处理好不好?
生答:不好。师问:为什么?学生发言指出此句话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教师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现在,大家想象,你马上要和你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分别,你到机场或车站去送他,两个人彼此握着对方的手,眼泪无声地落下,想开口安慰一下对方,可这一开口,到化成了一片哽咽唏嘘之声。
让学生深入到这种情景中去,并试着用此种感情来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所以读这一句,语调应该来得更凄切一些。我想,这一句话由感情细腻的女生来读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女生朗读。
解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我想这样来读这句话,大家看行不行。师以一种极有气势的,昂扬爽朗的语调朗读。
我读出这种气势没有?生答:读出来了。那么这样处理好不好呢?生答:不好。
我读出这句话的味道没有?生答:没有。那我们这里该读出什么味道来?学生发言,认为老师的朗读处理方式违背了本词的基调,且这句话所写景象仍然饱含愁绪的。
继续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这里只有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吗?还有没有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其他什么愁绪?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得出结论: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教师总结,并提示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这句话由男生来读比较合适。全体男生读此句。
好了,上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生齐读。
下片,我先把它交给大家。用你自己的理解去表达。(作一个课下作业)
分析下一阕:大家已经品读了上片,我们看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明确: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所设想的今宵和此去经年将面对怎样的情景。
重点分析一下---杨柳岸晓风残月[千古名句]。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但是,离别之人又偏偏遇上残月,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里我们在谈以下“酒”和“愁”,李白曾有诗句“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念奴娇》“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自古以来,酒与愁就是相联系的。词人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b、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明确: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六总结扩展(整体回顾,强调情与景的关系):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欣赏北宋婉约派其他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
2、预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豪放旷达《念奴娇》,婉约缠绵《雨霖铃》----苏柳词比较赏析
八、板书设计:
《雨霖铃》
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情景交合
情语实写:寒蝉雷雨虚实相济
别后(虚)--景语虚写:烟波暮霭
《雨霖铃》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继续感悟婉约词风。
2、品味语言,理解意境,从而体味其中浓浓的离愁别绪;
3、体味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4、背诵全词。
学习方法
1、因声求气,以声传情;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一、知人论世:
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原名三变,人称柳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
二、文体知识:
1、婉约词:词的一种流派,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意;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的方法表现情绪。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晏殊、李煜等。
2、“雨霖铃”词牌简介: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无比凄切,勾起往事,当时,杨贵妃已死,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可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宋人倚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三、写作背景:
雨霖铃是一首写别离之情的佳作。当时柳永虽中了进士,但只做了个工部屯田员外郎,是个地方官,仕途不顺。再加上要离开心爱之人去赴任,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心情郁闷,更觉得痛苦万分,就挥笔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四、文本探究:
1、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概括本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词中哪些语句是景语?哪些语句是情语?
4、欣赏文中写景的文字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6、本词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
五、练习巩固:
1、《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柳永本是南方人,在汴京仕途失意,内心充满惆怅,决计离京赴外地。但一想到要与恋人分别,将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凄苦万种,无以名状。
B、全词基调极其低沉。诗人又善于借助人物的神态来烘托心情,如“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等,使低沉的基调更显低沉。
C、诗人擅长移情于景,擅长渲染氛围,使人物情感明朗化。像“对长亭晚”与“兰舟催发”,都是情化了的语言,产生了鲜明的美学价值和诱人的魅力。
D、诗人充分发挥想像,进行了精心构思。上阕面对秋天的傍晚,乃是实事、实景、实情;下阕设想别后情景,无疑为虚写。全词正是运用这种实虚结合的手法,塑造了完美形象,提高了艺术品位。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1)上阕的景物描写对抒发感情有什么作用?
(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雨霖铃》教案 篇5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感受词的意境,情韵;
2.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
1.柳永词的特点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备:教材《雨霖铃》、朗诵视频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思路: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柳永是一座无论如何都迈不过去的丰碑。这不仅居于它和歌妓传奇的故事,更多的是他在词的发展上不可磨灭的贡献。
词的基本知识: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现存词213首,编为《乐章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门还会学到他的词作。今天我们先学习柳永《乐章集》的压卷之作《雨霖铃》。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二、内容讲解
这首词是词人离开汴京时与所爱的女性话别的作品。“雨霖铃”词牌名。
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句点明时令,“长亭”句写分别的地点和具体时间,“骤雨初歇”则写离别时的天气,同时为下文之“兰舟催发”张本。“蝉”,尤其是秋天的蝉,在古诗词里是一个具有定性指意的意象。其形象既具有着风餐露宿的清高,其鸣声复充满生命短促的哀怨。词人以这个悲剧性的意象作为全词的发端,以“凄切”二字状其悲苦之鸣叫,则听蝉人心中的种种凄凉与悲切自在不言之中。“长亭”是行人休憩和饯别的处所。“长亭”分袂,本来就令人难以忘怀,加之眼中所见,不过骤雨之后的一派萧瑟;耳中所听,不过黄昏时刻的一片蝉鸣,这就益发令人黯然销魂了。所以发端三句,虽不见“离别”字样,但离别所有的凄凉悲切的气氛,却是已经酿造好了。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
这三句正面描写离别时的心理。“帐饮”原指在郊外张设帷帐,宴饮饯别,这里即指长亭送别,不一定另设帷帐。事属离别,且所闻所见,无非凄凉,所以虽然把杯,而心情灰白。根由都在“留恋”二字。正要离别,一场骤雨,似乎天从人愿,离别之人正好延挨片刻。岂料正在留恋之际,而骤雨止歇,“兰舟”主人催促开船了。驾船的,‘催发’,乘船的,‘留恋’。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相看”,已经表现出难舍难分的深痛,但“兰舟催发”,唯有以泪洗面了。一般来讲,在这种时刻,彼此之间应该有许多话要说,但是情到深处,气堵咽喉,偏偏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一个“竟”字,道出了那种想说、该说而终于没能说出来的全部伤痛和惋惜。“无语”是因为悲极而说不出来,然而说不出并不等于没有想到,下面的大段文字便全是词人的想象之辞。
“念去去,千里烟波,怒霭沉沉楚天阔。”
“楚”,古国名,原在今湖北和湖南北部,后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这里泛指南方。“楚天”下是沉沉暮霭,江面上是渺渺烟波,在这烟波暮霭所组成的迷蒙的空间,是一只行行不已、漂泊无依的扁舟,扁舟上则是一位“谙尽宦游滋味”的孤孑的行人。在这里,作为客体的暮霭和烟波对主体的行人有一种几乎透不过气的压抑感,“沉沉”二字足见其份量;在这个广漠无际的空间,抒情主体被一种深刻的孤独和怅惘层层包围着,“念去去”三字,正流露出他对这行行不已的漂泊生涯的忧虑和惶惑。很清楚,这是一个倍主观化的空间,作为一个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人,他会由这沉重的压抑和难挨的孤独,想到幻灭的苦难人生,于是便有了这片刻的这里的抒发。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人生最大的苦痛莫过于离别,而离别又有生别与死别之分。“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死别以吞声,生别长恻恻。”死别不过一次撕心裂肺的悲伤,时间的流水会冲淡一切不幸的记忆,而生别则是一种长期性的精神剧痛,如流泪蜡烛,成灰则已;似作茧春蚕,不死不休。自古及今,多情总是为生别所苦,更有甚者,这种离别往往倍安排在请求时节。秋天,是一个摧败一切生机的季节,其色惨淡,其意萧条,其声凄切。悲秋与远别的双重苦痛,互为交织,互为生发,构成人生最大的不幸。词人由自己的不幸想到自古以来所有情人的不幸,这就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理性内涵,升华了自己的爱情品格。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如果说,“多情”两句是因己及人,由特写而泛写的话,这两句便由泛写而收拢到自身。“酒醒”二字,遥承发端之“帐饮”。词人有今日之“帐饮”想到“今宵“之“酒醒”,“帐饮无绪”,毕竟还有所爱之人“泪眼” “相看”,而“今宵酒醒”之后,就只有衰杨孤柳,晓风残月相伴了。“杨柳岸”,写其衰飒与空旷;“晓风残月”,写其凄清、寂寥和残缺的美,寓情于景,妙合无垠。既成功的衬托出词人心境之孤寂,由生动的象征着词人命运之凄惶。今宵如此,往后若何?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即便有远胜于“晓风残月”的良辰美景,于我来说也是形同虚设。为什么,结拍两句做了真切的回答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美景”写主观时景,“千种风情”写主观情怀。“良辰美景”之形同虚设,正在于“千种风情”之无由申说。长时间的远距离的分别,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构成了主观与客观的深刻的矛盾。就章法而言,“此去经年”以下,尽情抒写,笔墨纷披,不嫌重拙。由“今宵”而及“经年”,由“千里烟波”而“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而“更与何人说”,两两相对,又极见层折。
作为《乐章集》的压卷之作,这首词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诸如情景交融的表情方式,声文并茂的美学效果等等。都给千百年来的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化用此词之意境,承袭此词之语句者更是代不乏人。这一点在上面的分析中大家已经领略了。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带着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去细细的体会词人自理罕见的深情厚意。
三、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词
课堂小结:
《雨霖铃》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 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
二、关于柳永 :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整体感知:
1 、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 、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柳永的诗歌进一步赏析。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鉴赏:
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
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
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 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
(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师:这句写什么?
生: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师:“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生: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师: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师: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生: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师:“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二、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学生齐背《雨霖铃》。
三、作业
1、诵读
2、选一句诗,做幅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
板书设计:
雨 霖 铃
上片,离别中悲痛:
饯别景----饯别宴 ---饯别情 ----饯别景
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凝噎-- 烟波、暮霭
下片,离别后悲愁:
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伤、那堪---杨柳、晓风、残月--- 虚设、与何人说
教学反思:
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雨霖铃》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体会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教学方法
美读法 讨论法 问答法 诵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模式
双主导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曾在网上的对联雅座里和一位朋友对对子的时候,他出给我一副上联:“狂风大作雨淋淋(雨霖铃)”,初看此联好象很简单,仔细琢磨才发现里面有个“机关”,我对了一个下联:乌云漫卷天尽沙(天净沙)”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其中的“机关”是什么了吗------由此引出词牌名-
二、检查预习
1、了解词牌(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教师简要概括后提出疑问过渡: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是受歧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那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与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贱?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2、 了解词人(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出示多媒体课件教师简要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他的很多佳作中,很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3、 预习字词疑难生生对答
教师预备内容:帐饮、无绪、竟、凝噎、暮霭、堪、纵
三、听读全词 感受离别
第一步: 教师范背全词
第二步: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
第三步:师生听多媒体范读
师生共同探讨诵读要注意的问题: 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断句
语意的连贯
(学生集体朗读全词)
四、品读全词 体味感情
1、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板书:《雨霖铃》
叙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 情景交合
情语 实写:寒蝉 骤雨 长亭 兰舟 虚实相济
思别后(虚)--景语 虚写:烟波 暮霭 杨柳岸 晓风残月
2、 学生观看FLASH图片,进一步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3、 根据词上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送别场景或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惜别事件。
4、 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什么情感?他和我们的情感相同或是相似吗?(学生再次集体朗读全词,注意读出感情,然后回答问题)
五、赏析名句 体会意境
1、 本词抒发了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从哪些词句最容易看出这种情感?
2、 还有几句不能直接看出与情人难舍难分之情,那么这几句到底有没有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赏析名句,准确把握词中景物描写所起的作用)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教师明确:开首这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2)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教师明确: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教师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回想整首词,指名背诵)
六、集体背诵 反复涵咏
七、课下作业:
学生分组为本词写一个脚本,然后交流
《雨霖铃》教案 篇8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幻灯1:“音乐”)
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 柳永。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可歌柳词”。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目标“品鉴艺术手法、体味作者情感”。(幻灯3:【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好,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直接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幻灯4:“文本、录音”)(播放曹灿范读)
2、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并提醒同学在书上标画出来)(幻灯5:【整体感知】 “多情自古伤离别”)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3、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心境是怎样的呢?
伤心,凄凉。
4、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其中最苦是“爱别离”。“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大家还知道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除了同学们说的,还有这些经典句,齐读。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5、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我们投入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品品柳永独特的离别情。
(齐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6、大家品出柳永与众不同的情感来了吗?想好了,请和大家分享一下。
柳永的“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真是双重的痛苦啊!
三、重点探究
1、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板书)
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渲染了送别时凄凉氛围,词人此刻到了长亭,正值“骤雨初歇”,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凄清,他听着凄切的蝉声,看到河两岸的柳树和河边的小舟,离情自然更浓,作者将离别的伤感寓于景中,寓情于景。
3、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
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路途中的苍茫,结合起来,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更能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
4、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品味。
(1)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2)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
(3)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此时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你能否试着代他说两句?展开想象写一写,和大家分享。(幻灯6:【重点探究】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三个问题)
(就上述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和大家交流。)(请大家不要笑,如果你笑着说,说明你没有换位思考,未将自己当做柳永,自然也体会不到他说此话时的伤心。一个和自己心爱的人即将分别,山高水远,不知何时再聚,此种情景,怎会有笑声?)
6、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大家丰富的想象填充了柳永留下的艺术空白。那么,与恋人离别后,作者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呢?请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词的下片。
7、好,读得很有感情。思念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痛,而柳永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哪句最能代表柳永的心声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作者直抒胸臆,把离别后的痛苦酣畅淋漓地说出来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幻灯7:【重点探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想象,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烘托出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经你一分析,当之无愧啊!“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清凉,“残月”凄迷,作者的心自是悲苦的。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尘万丈,我非你不爱。恋人离开,百无聊赖,连“良辰美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正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的无奈与孤寂在里面。以问句作结,引人思考,余味无穷。
8、能用所学知识相印证,并有自己的感悟。很好!我们无论选哪一句,都能体味到柳永那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的离别情和相思苦。带着柳永的离情别绪,我们再一次来齐读这首词吧。
四、综合领悟
师: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假设让你为它取个题目的话,你会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请说明理由。(幻灯8:【综合领悟】 “问题:拟题目”)
秋别。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秋天的关于离别的故事。
伤别。因为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就是“伤离别”。
“相思”是不是更好呢?我觉得柳永和恋人是彼此思念,这样更能说明两人情深意长。
五、总结
有人曾在《忆柳永》中这样写道:“忍把浮名换浅唱,只为儿女道情长。烟花巷陌君常在,倚翠偎红平生畅。奉旨填词无冕王,井水歌罢美名扬。多情最是雨霖铃,至今想念柳七郎。” (幻灯9:【总结】“《忆柳永》”)什么是经典呢?我想应该是指那些历经时光打磨和岁月淘洗而依然名之为典范的作品。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读这首词,我们知道,人世间有一种情感叫离别,有一种感觉叫心痛,有一种心情叫相思。字里
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在这样的经典里沉醉千年又何妨!让我们投入地走进《雨霖铃》,用我们的深情诵读向那位伟大的词人柳永致敬吧!(师生齐读)
六、拓展应用(幻灯片10)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阑 通 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阅读柳永的《蝶恋花》,该词的词眼是什么?是怎么表现的?
词眼是“愁”。
第一,通过动作写“愁”。(登楼。因愁登楼,登楼更愁)
第二,通过意象、环境写愁,借景抒情。(风,草色,烟光,残照。) 第三,通过生活行为写愁。(疏狂,对酒,强乐)
第四,通过人的形象写愁。(衣带渐宽)
《雨霖铃》教案 篇9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本词抒发的情感,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并学会运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运用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柳永词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2学情分析
本课是对人教版教材必修四宋词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二首》中第二首《雨霖铃》进行学习。本班学生是整个年级中上层次学生,基础比较扎实,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学生在《望海潮》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词的相关常识,初步了解了词人柳永,了解了其词的一些风格特点。因而《雨霖铃》的学习,把学生鉴赏、探究、运用作为课堂目标,进一步感受作者细腻的情思,精妙的艺术手法。本课字词、知人论世、基本内容的学习放到了预习的微课中,也要求学生提前能背。本课的教学点有很多,比如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意向的叠加、名句的赏析等。我选取了虚实结合作为本课的教学点,把虚实结合的赏析、运用作为重难点。原因是学生在必修二散文单元,必修三唐诗单元中已经多次接触到情景交融的手法,这些名篇中也不乏名句赏析,而高中必修篇目中虚实结合的手法本篇是一个典型,且近年高考诗歌鉴赏的考查中虚实结合是一个常考点。针对本层次的学生,本课力求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达到能鉴赏也能在写作中运用的目标。设计了两道作业题,一道鉴赏题,来源于高考;一道扩句题,以必修四已学《苏武传》为素材进行虚实的运用。此设计,是引导学生巩固和扩展本课所学内容。
3重点难点
1、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学会鉴赏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本词抒发的情感,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并学会运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运用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柳永词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评论(0) 学时重点
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评论(0) 学时难点
学会鉴赏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预习活动微课学习
《雨霖铃》预习指导
一、解决字词
骤( zhòu )雨 留liàn(恋 )处 凝( níng )噎( yē ) mù( 暮 )ǎi( 霭 )
那(nǎ,通哪 )堪 良chén( 辰 )好景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骤雨: 急雨 初歇:刚刚停下 凝噎:因为悲伤而喉咙梗塞得说不出话来。 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暮霭:傍晚的云雾
那堪:怎能忍受 经年:年复一年
三、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及金元戏曲、明清小说有重大影响。
推介阅读: 梁衡《读柳永》
四、《雨霖铃》的由来
雨霖铃:词牌名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銮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
虚实结合的手法
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的一种艺术手法。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回忆,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作用:古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这可以形成对比反差,使诗意含蓄委婉,又可以激发想象,大大丰富诗歌的内容,开拓诗歌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示例: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诗歌一二两句是实写,橘柚飘香的季节,诗人江楼与友人饯别,以酒解愁。江上凄风带着冷雨,侵入舟中,天凉心也凉。诗的三四两句是虚写,诗人从对面落笔,想象了朋友离别后,在潇湘明月下愁卧舟中,短短的梦竟也被猿的悲啼侵入情景。全诗虚实结合,表现出离别的难舍与分别后的牵挂。情感真挚曲婉动人。想象的情景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六、语文学习小组,分组讨论赏析这两首诗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七、课外补充阅读梁衡《读柳永》
活动2【导入】古诗词导入
江淹在《别赋》中写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也!” 欧阳修在《踏莎行》中吟道:“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长亭送别》中也有这样的句子“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阔别家乡,远离亲朋,在人生中是一件沉重的事情,但我们中国的诗人携着才情,借着文字把哀婉的离别变得浪漫,真挚,动人,于是一座长亭回响起一曲离歌,一支柳条挽着一叶扁舟,一杯清酒倒映着一弯残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这美了近千年的离别。
活动3【活动】诵读入境
师生诵读,感受词人的离情别绪。
活动4【讲授】介绍本词写作背景
柳永仕途坎坷,长期过着漂泊的生活,他和歌伎、乐工们感情很好,在他的词中常抒发离别之痛,羁旅之苦。《雨霖铃》即是描写他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
活动5【讲授】整体感知本词抒发的离情别绪
本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离情别绪?
离别在即的烦乱 无绪 留恋
离别时的悲痛、难分难舍 执手、泪眼、凝噎
离别后的哀伤 伤离别
离别后的借酒难消愁,无依孤独之感 酒醒 何处
离别后的孤独,苦闷、无奈 虚设、与何人说
总结:词人以时间顺序抒写了离别前后心理情感的变化,深沉而哀伤。那么词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活动6【讲授】深入探究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学生二读本词
1、抒发离情,词人在词中描绘了哪几幅图景或场景?
别前:寒蝉、长亭、骤雨 残败、凄冷
别时:执手、泪眼、凝噎 凄婉、缠绵
别后傍晚:千里烟波、暮霭、楚天阔、清秋节 清远、凄迷
别后拂晓:酒醒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清冷、孤寂
别后多年:良辰好景、千种风情,无人说 孤寂、凄凉
2、别前和别后的图景或是场景有何不同?
别前别时实写凄凉之景中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别后是虚写,对分别后的情状进行想象预设。
3、请思考别后的虚写词人为何写了三个场景?
(1)以时间的变化(暮霭——傍晚,晓风——早上,经年——年复一年)来写离别从开始到多年带给词人的孤独苦痛。
(2)预设的三个不同场景,抒发的离情侧重不同。
A、第一个场景侧重在写天广地阔、前程茫茫,独身一人,不知归处,未来难卜的落寞茫然。
B、第二个场景侧重在写难忍分离的悲伤,以酒解愁,但酒醒之后更添愁绪。
C、第三个场景侧重表达多年之后,时间也不能淡去这种离愁,良辰好景,千种风情无人分享也变得索然无味,孤独苦闷之情自然流泻。
4、词人这样实虚的安排有何艺术效果呢?
本词虚实结合,并预设三个场景,激发了我们的想象,丰富了本词的内容,拓宽了本词的意境,让我们感受词人因离别而不舍、孤独、苦闷、无奈的情感历程,看到了词人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离情别绪层层深化,曲折哀婉,缠绵悱恻,让人与之共伤,与它同悲。
5、准确把握情感,三读诗歌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通过本词虚实结合手法的学习,我们感受了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尽管词人仕途坎坷,未能遂愿,但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却占据了醒目的位置。因而梁衡在《读柳永》一文中写道:“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记住了柳永。”
活动7【讲授】小试身手——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看多样虚实,感诗歌魅力。
1、快速阅读下面诗歌,找出诗中虚实结合的手法,说说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小组讨论修订预习鉴赏文字)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2、生生、师生交流两首诗虚实结合艺术手法的鉴赏
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的一种艺术手法。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回忆,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作用:古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这可以形成对比反差,使诗意含蓄委婉,又可以激发想象,大大丰富诗歌的内容,开拓诗歌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教师示范)鉴赏:前两句实写冬至在邯郸驿站里,形单影只的孤独凄凉,后两句虚写了家中亲人夜深灯下说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全诗虚实结合,从对面落笔加以想象,丰富了内容,拓宽了意境,婉曲的表达了思家思亲的浓重情感。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教师示范)鉴赏:诗的一二句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客居天涯的潇洒豪迈,第三句虚写自己灯前梦到江南,表达自己离家的苦闷。诗歌末句再用眼前实景山月西沉来映衬自己别家的孤独惆怅之情。全诗虚实结合,用梦境来强化了思乡别家之愁,拓宽了诗歌的意境。(1分)
总结:鉴赏既要有手法的判定,也要有内容的概括分析,还要有术语的定位,评价。
活动8【作业】巩固扩展鉴赏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琅琊溪①[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6分)
2、请以“苏武牧羊”为内容,扩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字数不少于100字。
《雨霖铃》教案 篇10
(一)读中感悟
展示配有音乐、词文的画面,先请2个学生分别朗读,接着播放多媒体课件范读共同感受这首词的魅力后,再认真欣赏节选的“离别”动漫画面,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上下片的情景
(二)思中感悟
1这三个令人潸然泪下的写景离愁句都抓住什么景来写?
明确: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烟波、暮霭、楚天(实景)
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虚景)
2离愁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仅仅是写景吗?
明确:气氛——凄清,目的不仅是写景,更多的是烘托情感,情景交融
为加深体会情景交融诗句的写法,分别展示课内和课外例子……
3离愁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出了什么样的愁绪?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学生答后展示答案
明确:愁绪——像浩渺无际烟波般的绵长,像沉沉傍晚云雾般的浓重,像楚地天空般的空阔辽远
好处:这种比喻手法的运用,具有把无形的愁绪化为有形的事物,产生生动形象的作用
请学生举例,并展示相关例子,体会这种写法: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
4从离愁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请学生举出有关酒、杨柳、月的名句,并展示相关例子
酒: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将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肮楼饯别校书叔云》)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5作者把最能触动离愁的几个景物放在一起,构成一个凄凉的意境,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世界?
明确:伤感、凄美的离愁
(三)唱中感悟
在欣赏并学唱多媒体课件中的古词新唱的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强化背诵记忆
《雨霖铃》教案 篇11
【组织教学】(1分钟)
师生互致问好,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复习提问】(3分钟)
回忆学过的词,并说说词的特点
【导入新课】(3分钟)
1、听乐曲说出曲名《送别》
2、导入别离之情诗词中历写不衰的主题,如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今天来学习一首关于离别的词《雨霖铃》(板书
【讲授新课】(72分钟)
一、走近作者
1、学生介绍柳永概况。
2、教师补充: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对北宋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慢词长调,对宋代慢词的发展颇有影响;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韵和谐美。柳词在宋代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处,既能歌柳词。”
二、背景资料
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一生任途坎坷。这首词写的就是他任途失意心情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又不得不和心爱的人痛苦分离的思想感情。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
(一)齐诵《雨霖铃》
(二)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语调(悲凄低沉)
(三)学生随录音带自由读全词理解词义,在音乐中进入词所描绘的情境,并使词的意境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从而把握词的景与情领悟意境。
(四)赏析词的意境
1、让学生把上下篇内容生动地描述出来。
2、教师示范:一个秋天的傍晚,一场暴雨刚刚停歇,蝉凄切地鸣叫不已,词人面对着长亭,心情更觉悲凉。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蓬帐里他的心爱之人为他送行,两人面对美酒佳肴却毫无心情,正在恋恋不舍之际,船夫催促着“开船喽——开船喽——。”两人双手紧握,泪眼相对,有千言万语要说却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词人想在即将踏上的旅途中只有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霾,空旷的天空。
小结:上篇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篇紧承上篇:是词人想象别后的情状,小船临岸,词人酒醒只见习习晓风吹拂杨柳,一弯残月挂在天空。词人现在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总结:全词凄凉的意境让我们感觉的浓浓的别离之情。
过度:我们的生活里也有别离的苦痛,如何把它用文字表达出来。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雨霖铃》的写法。
(五)鉴赏要点(先读后赏,在探讨)
1、融情入景的写法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长亭”“骤雨”词人一开头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寒蝉”透着秋意,而蝉的叫声更让人感觉的悲凉,骤雨过后天气陡然变凉,更使人感到凄切冷落,所以这首词不仅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是在写心情。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字表明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空阔的楚天这些景物在南方是很平常的。可是这些平常的景物注入深沉的情感之后就变得不平常不了。那浩渺的烟波,另人惆怅;沉沉的暮霭让人压抑忧伤,那空阔的楚天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对景物的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一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拿它代表柳词。这没有一个字写情,而没有一个字不写情。李白诗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就似乎有必然的联系了。借杨柳抒离情成了常用的手法。如白居易“杨叶比愁眉,愁长比柳丝。”因为有这种习俗的存在,所以离别的人一看杨柳就会涌起离愁别绪,因而“杨柳岸”三个字明写前景,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韵味。词中“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秋月的风是凉的,秋日的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凉冷落之感。
这样在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一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而这幅凄清的画面又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
酒醒之后的惆怅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交融在一起,这情景是多么的凄凉难耐的啊!
2、虚实相济(简单介绍)
词的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虚写中所着意描写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宵好景也排遣痛苦。读完下片回过头来看上片,便会懂得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的确是难舍难分啊!
(六)再次齐背《雨霖铃》
四、板书设计
寒蝉长亭骤雨实
烟波暮霭楚天虚
杨柳晓风残月虚
【课后作业】(1分钟)
预习现代诗二首
《雨霖铃》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巩固诗歌鉴赏的方法。
2、培养感知意境的审美能力。
3、通过情景合一的意境引起共鸣,熏陶情趣 。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训练巩固诗歌鉴赏的能力,掌握诗歌鉴赏的简单方法。
2、通过朗读品味情感,分析作者用通过景物塑造意境表现情感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综合导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古代曾有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说法。但生活是现实的,人的一生中不可能都是顺境总要经历一些磨难与坎坷,悲伤与离别,尤其是离别,南朝的江淹在他的《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家人团聚是幸福的,情人相会是甜蜜的,朋友相逢是欣喜的,然而一旦这些顷刻间就要离你远去的时候,你会怎么样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柳永的《雨霖铃》就是一首写离别的词,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情感世界。
二 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词牌
1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的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词集有《乐章集》。
2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3词牌:《雨霖铃》,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这也就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三 整体感知诗歌,把握主旨。
1教师朗诵,学生感受
2 学生朗读,把握生字词
3思考讨论以下三个小题:
(1)本词写于哪个季节的哪个时间段,当时的氛围是如何的?
季节:秋季 地点:长亭 时间:晚上
全词凄凉的意境透出浓浓的别离之情
(2) 在脑海中勾勒一下当时的画面。
找出实写和虚写的景物,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上片: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融情入景,虚实相生)
下片:想象中的别后情景(以情带景,情景交融)
上阙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阙紧承上阙是词人想象别后的情状,小船临岸,词人酒醒只见习习晓风吹拂杨柳,一弯残月挂在天空。词人想到这一别后自己的万千风情竟无人可说不禁感慨万分。
四 名句欣赏: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要点:“自古”二字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自古以来多情的人为离别而伤心,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下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要和恋人痛苦分别,所以说“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要点:
①选取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象征离别的典型景物,集中在一起,构成为一幅凄清的画面,最能勾起离人对往事的回忆,让人倍感孤单,产生共鸣。
“杨柳岸 ”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晓风” 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晓风意味着离别。清秋的晓风是凉的,和人凄凉冷落的心境相吻合。
“残月” 圆月象征团圆,而残月相对而言就是离别了。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②特定情境
画面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经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昨晚“执手相看泪眼”的情景尚历历在目,而自己却在“千里烟波”之外,离爱人越来越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交流互动:
生活中我们也遇到过别离,结合学习本词的感受谈谈你对别离的看法。
五:写作方法:
融情入景的写法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寒蝉” “长亭” “骤雨”词人一开头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寒蝉”透着秋意,而蝉的叫声更让人感觉的悲凉,骤雨过后天气陡然变凉,更使人感到凄切冷落,所以这首词不仅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是在写心情。
虚实相济
词的上阙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虚写中所着意描写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宵好景也排遣痛苦。读完下片回过头来看上片,便会懂得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的确是难舍难分啊!
总结: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全词情景交融,词韵谐婉,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不愧为宋代词坛上的一件精品。
六 板书设计:略
七 拓展阅读,送别名句:
1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 [隋]无名氏 )
2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3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唐]高适 )
4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
八 课后要求:
一背诵全词并写篇读后感。
二比较阅读《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尝试归纳出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特点。
- 推荐阅读:
- 《雨霖铃》教案(通用15篇)
- 《雨霖铃》教案(精选13篇)
- 《雨霖铃》教案(通用14篇)
- 雨霖铃教案(精选16篇)
- 《雨霖铃》教案(通用22篇)
- 《雨霖铃》教案(精选20篇)
- 雨霖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