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题100道三年级上册
混合运算 篇1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2.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3.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指导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沟通
1.练习:(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30-100÷5×3 (43+57)×(28-21)
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总结: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二、探索新知
1.引入新课:
要求学生将32+540÷18和100-(32+30)合并为一道题.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例1.100-(32+540÷18).
2.对照例1与复习题2,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题有什么不同?
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指名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 100-(32+540÷18)
=100-(32+30)
=100-62
=38
4.讨论: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让学生明确: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先算括号内的乘除法,再算括号内的加减法,最后算括号外的运算.
5.教师:在“100-(32+30)”外围画上虚框,表示计算时可以省略.
6.反馈练习:
(90-21×2)÷12 70+(750-65×11)
三、巩固发展
1.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改正过来.(投影逐一出示)
通过订正,强调:在计算时,除要注意运算顺序外,还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2.变式练习: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投影出示)
48÷4+2×4
然后利用抽拉投影片在式子的不同部分加上括号,分别形成:
(48÷4+2)×4
48÷(4+2)×4
48÷(4+2×4)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285-15+20×3 285-(15+20×3 )
285-(15+20 )×3 (285-15+20 )×3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24点游戏
游戏目的
培养学生四则运算的口算能力.
游戏准备
扑克牌一副,取出其中的J、Q、K和大、小王.也可以是自制的相应的数字卡片.
游戏过程
1.4个小朋友分为一组.把余下的40张扑克牌混在一起,轮流分给4个人.各人按发牌顺序把分到的10张牌摞好,但不准看牌.
2.每人都亮出最上面的一张牌后,马上根据牌上的数字进行口算,可以任意加、减、乘、除,还可以使用括号,但算出来的结果必须是24.例如4张牌上的数字分别是2、5、6、3,可以计算为6×5-3×2=24.
3.谁最先算出来,谁就可以得到桌上的4张牌(放在他面前,但不能和最先发的牌放在一起).
4.手中的10张牌都出完为一盘.每盘结束,谁得到的牌最多,就算谁胜.
注意事项
如果在1分钟内没有一个学生算出来,4张牌就放到一旁,重新出牌.
混合运算 篇2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2.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3.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指导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沟通
1.练习:(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30-100÷5×3 (43+57)×(28-21)
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总结: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二、探索新知
1.引入新课:
要求学生将32+540÷18和100-(32+30)合并为一道题.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例1.100-(32+540÷18).
2.对照例1与复习题2,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题有什么不同?
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指名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 100-(32+540÷18)
=100-(32+30)
=100-62
=38
4.讨论: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让学生明确: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先算括号内的乘除法,再算括号内的加减法,最后算括号外的运算.
5.教师:在“100-(32+30)”外围画上虚框,表示计算时可以省略.
6.反馈练习:
(90-21×2)÷12 70+(750-65×11)
三、巩固发展
1.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改正过来.(投影逐一出示)
通过订正,强调:在计算时,除要注意运算顺序外,还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2.变式练习: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投影出示)
48÷4+2×4
然后利用抽拉投影片在式子的不同部分加上括号,分别形成:
(48÷4+2)×4
48÷(4+2)×4
48÷(4+2×4)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285-15+20×3 285-(15+20×3 )
285-(15+20 )×3 (285-15+20 )×3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24点游戏
游戏目的
培养学生四则运算的口算能力.
游戏准备
扑克牌一副,取出其中的J、Q、K和大、小王.也可以是自制的相应的数字卡片.
游戏过程
1.4个小朋友分为一组.把余下的40张扑克牌混在一起,轮流分给4个人.各人按发牌顺序把分到的10张牌摞好,但不准看牌.
2.每人都亮出最上面的一张牌后,马上根据牌上的数字进行口算,可以任意加、减、乘、除,还可以使用括号,但算出来的结果必须是24.例如4张牌上的数字分别是2、5、6、3,可以计算为6×5-3×2=24.
3.谁最先算出来,谁就可以得到桌上的4张牌(放在他面前,但不能和最先发的牌放在一起).
4.手中的10张牌都出完为一盘.每盘结束,谁得到的牌最多,就算谁胜.
注意事项
如果在1分钟内没有一个学生算出来,4张牌就放到一旁,重新出牌.
混合运算 篇3
课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三步式题.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演示动画】
出示:
8+3×7 9×2+4×3 6×(50-46)
36÷3-5 63÷9×6 (48+32)+5
教师提问: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如果有小括号,先算括号内后算括号外.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1:计算74+100÷5×3
(1)请学生读题,教师提问:看到题目后你想给同学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①这道题包含哪些运算?
②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学生动手独立完成例1,全班共同订正:
教师提问:你能按照这道题的运算顺序读题吗?
请学生两人一组用数学术语尝试读题.
教师订正:74加10 0除以5所得的商再乘3的积,和是多少?
(4)教师将上题变成74+100×3÷5和74—100×3 ÷5两题.
教师提问:谁能按照运算顺序读出题来?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5)先说出下面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指名板演并订正)
65-6×4÷2 38+56÷7×3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演算这几道式题,你有什么发现?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出示例2:计算(440-280)×(300—260)
(1)学生自读题目:440减280的差乘300减260的差,积是多少?
(2)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含有哪些运算,与前边的习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
(3)学生试做.
可能出现两种不同解法,板贴出来:
让学生比较评议以上两种解法,哪种解法更简便?
教师提问:看到这道题的简便解法你联想到什么?这种格式与复习的哪道题相似?
(4)教师让学生先按照运算顺序用数学用语读题再独立完成.
(59+21)×(96÷8) (220-100)÷(15×2)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这三道题,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三、巩固提高.
1.计算下面各题(试着用术语读出下面各题)
700-8×5×4 (275-35)÷(17+43)
480÷(96÷16+6) (15×40—360)÷6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括号里有两级运算,同样先算乘除法,后做加减法,小括号要照抄下来.
2.按照各图制定的运算顺序,在□里填上得数.
填数后,根据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订正.
四、课堂小结.
要完成一道,它的计算步骤是:
①审题,看清运算符号、数字、有没有小括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计算.
③检验,包括运算顺序,计算是否正确.
五、布置作业.
14+16×4-50 74+(96÷6-8)
72-45+121÷11 2520÷18×(806-799)
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篇4
课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三步式题.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演示动画】
出示:
8+3×7 9×2+4×3 6×(50-46)
36÷3-5 63÷9×6 (48+32)+5
教师提问: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如果有小括号,先算括号内后算括号外.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1:计算74+100÷5×3
(1)请学生读题,教师提问:看到题目后你想给同学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①这道题包含哪些运算?
②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学生动手独立完成例1,全班共同订正:
教师提问:你能按照这道题的运算顺序读题吗?
请学生两人一组用数学术语尝试读题.
教师订正:74加10 0除以5所得的商再乘3的积,和是多少?
(4)教师将上题变成74+100×3÷5和74—100×3 ÷5两题.
教师提问:谁能按照运算顺序读出题来?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5)先说出下面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指名板演并订正)
65-6×4÷2 38+56÷7×3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演算这几道式题,你有什么发现?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出示例2:计算(440-280)×(300—260)
(1)学生自读题目:440减280的差乘300减260的差,积是多少?
(2)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含有哪些运算,与前边的习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
(3)学生试做.
可能出现两种不同解法,板贴出来:
让学生比较评议以上两种解法,哪种解法更简便?
教师提问:看到这道题的简便解法你联想到什么?这种格式与复习的哪道题相似?
(4)教师让学生先按照运算顺序用数学用语读题再独立完成.
(59+21)×(96÷8) (220-100)÷(15×2)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这三道题,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三、巩固提高.
1.计算下面各题(试着用术语读出下面各题)
700-8×5×4 (275-35)÷(17+43)
480÷(96÷16+6) (15×40—360)÷6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括号里有两级运算,同样先算乘除法,后做加减法,小括号要照抄下来.
2.按照各图制定的运算顺序,在□里填上得数.
填数后,根据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订正.
四、课堂小结.
要完成一道,它的计算步骤是:
①审题,看清运算符号、数字、有没有小括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计算.
③检验,包括运算顺序,计算是否正确.
五、布置作业.
14+16×4-50 74+(96÷6-8)
72-45+121÷11 2520÷18×(806-799)
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篇5
课题: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1.
(1)板书: 47-12+5
教师提问:观察算式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教师讲述: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还设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边说边板演)
教师板书:
47-12+5
=35+5
=40
(2)学生试算:
48+16-37 54÷9×7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再强调书写格式.
2.教学例2.
(1)板书:6×3+50 50-6×3
教师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观察左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先进行什么运算,教师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然后明确再算什么.
观察右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里先算哪一步,教师也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
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下面的法则.
勾画出法则并齐读,然后指名复述.
(3)反馈练习
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
19+5×3 7×8-29
提问: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什么?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订正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3.教学例3.
(1)板书54÷6-7 7+54÷6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除法.
引导学生明确:左边的算式,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减法运算.
右边的算式,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法运算.
启发学生试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课本例3上面的法则.
(3)反馈练习:
45÷5-8 36+49÷7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计算.
4.师生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随堂练习
1.根据算式,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5-9+36 63÷9×5
=( )+( ) =( )×( )
=( ) =( )
46-7×4 42÷6+39
=( )-( ) =( )+( )
=( ) =( )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9+6 24-16÷8
=36÷6 =8÷8
=6 =1
15-6×2 15÷3+2
=9×2 =5+2
=18 =7
3.计算.
7×2+16 30+56÷8 50-4×6 40-24÷8
布置作业
52-36+19 53-3×9
68+4×3 49÷7×6
63÷7-5 81-45÷5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智填运算符号
游戏目的
引导学生巧选运算符号,加强四则顺序的训练,培养计算技能和合作精神.
游戏材料
1.4开白纸8张,教师出比赛题用.
2.学生每人准备1支水彩笔.
游戏程序
1.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都知道+、-、×、÷、等都是运算符号,使用不同的运算符号可以取得不同的运算结果.巧妙使用运算符号,还可得到一些有趣的发现.比如在4个3中加上不同的运算符号,我们可分别得出0、1、2、3、4、5、6、7、8、9、10十一个结果.现在老师这里有两组题目,请同学们分组按要求添上运算符号,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2.分发第一组题目(教师自已出题)
例:4 4 4 4=0
3.讲评第一组题目,分发第二组题目(教师自己出题)
例:5 5 5 5=2
注意事项
1.出题后,可给几分钟让小组长进行分工,然后各组统一开始填.
2.只记小组成绩,鼓励同组内的同学互相启发、帮助.
混合运算 篇6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较难的三步式题,并在一道式题中有两步的二级运算.
(二)明确在式题计算中,两个小括号要同时进行脱式计算,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有小括号的顺序,脱式过程中不出现遗漏和不等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算:(卡片)
8+2×7 9×3+2×3 18÷3-4
81÷9×2 16+3×4 56÷8-2
7×6-10 38-5×5 3×9÷3
24÷4×3 100÷4-20 20-20÷5
最后一道口算题“100÷5×3”请说明运算顺序.(先算 100÷5等于20,再乘以3)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1:计算 74+100÷5×3
出示例1:计算 74+100÷5×3审题,根据下面问题进行思考:(投影)
(1)这道题包括几级运算?
(2)应该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桌同学讨论一下,然后在自己作业本上试做.(个别同学写在玻璃片上)
订正时,请讲出计算过程.
74+100÷5×3
=74+20×3
=74+60
=134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给予具体指导.
这是一道没有括号的四则式题,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在乘除法连继计算时中,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在脱式过程中要按运算顺序划出运算顺序线,还要做到“三核对”,一要核对从书上把题抄到作业本上数字、符号是否抄对.二要核对从横式抄到草稿竖式的数字、符号是否抄对.三要核对把草稿竖式上的得数,抄到横式上是否抄对,有无遗漏.
口算:500-400÷4
(500-400)÷4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不同)为什么?(第2题加了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
出示例2:
计算(440-280)×(300-260)
师:这道题有两个小括号 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有人写在玻璃片上)
让学生自己尝试,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1)(440-280)×(300-260) (2)(440-280)×(300-260)
=160×(300-260) =160×40
=160×40 =6400
=6400
订正时,引导学生讨论.
师:同学们在脱式计算时,有以上两种脱式计算形式.(1)题是一步一步脱式计算,
(2)题是两个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同时脱式计算.两种形式脱式都是正确的,可以比较一下,哪一种脱式计算的方法简便?为什么?
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两个小括号同时进行计算比较简便”的结论.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440-280)×(300-260)
=160×40
=6400
做一做:
(1)65-6×4÷2
(2)38+56÷7×3
(3)(59+21)×(96÷8)
(4)(220-100)÷(15×2)
订正时,请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三)巩固反馈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投影)
(1)700-8×5×4
(2)840÷6÷7+630
(3)(15×40-360)÷6
(4)(26+19)×(49÷7)
2.判断.(准备“√”“×”反馈牌)(投影)
(1) 45+55÷5-20 (2)130+60-90×2
=100÷5-20 =190-90×2
=20-20 =100×2
=0 =200
( ) ( )
(3)48+20÷4×5 (4)320-15×4+40
=48+20÷20 =320-60+40
=48+1 =200-100
=49 =200
( ) ( )
3.在□内填上得数,然后列出综合算式.(投影)
4.根据下面两组题目列出综合算式.(投影)
(1)96÷8=12 (2)12+24=36
12+18=30 36÷9=4
84-30=54 4×5=20
列式:________ 列式:________
5.在下面的算式中,适当地加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1)12×6+8÷4=20
(2)12×6+8÷4=42
(3)12×6+8÷4=96
师生共同总结
今天学习的,是三步,而且在三步中出现了两个小括号.所以,在计算式题时也和解应用题一样,要先审题,看看题目中含有哪些运算,有没有括号,决定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进行计算.计算之后,要进行检查.
作业:第92页1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小资料〔四则运算顺序〕
在四则运算中,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的算式,通常称为.加、减、乘、除的也叫做四则.在四则中,规定的计算先后次序,称为运算顺序.数学上规定的四则运算顺序如下:
(1)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应按照从左到右的次序进行运算.这就是说,只含有加减法,或者只含有乘除法的,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既含有第一级运算又含有第二级运算,那么,应先算第二级运算,后算第一级运算.即“先算乘法和除法,后算加法和减法”,简称“先乘除,后加减”.
(3)如果要改变上面所说的运算顺序,就要用到括号.常用到的括号有三种:小括号,记作( );中括号,记作;大括号,记作{ }.使用括号的时候,要先用小括号,再用中括号,最后用大括号.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几种括号,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大括号里面的.在计算时,应该先把括号里面的式子按照前面所说的顺序进行计算,再把所得的结果和括号外面的数按照同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乘加(减)乘,除加(减)除及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两步的法则,在运算顺序上不会出现学习障碍.
本节课根据具体内容,重点放在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并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计算之后检查的良好习惯.
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篇7
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计算较容易的三步式题.
(二)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会按算式的意义读出算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掌握运算顺序.
(二)难点:同时脱式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练习(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回答)
48+36
88÷4
300+190
75-29
60+70
21×3
150-90
640÷2
60×8×0
4000÷5
560-80
2.说一说下面各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用投影仪打出)
16×4+18 (先算乘法,再计算加法)
=64+18
=82
69÷3-14
=23-14 (先算除法,再计算减法)
=9
23+42÷3
=23+14 (先算除法,再计算加法)
=37
教师小结: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或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减法.以上这一组题,大家做得很好.今天,我们还要研究“混合运算”,看谁能最快的掌握其中的技巧.(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板书例1)
例1:16×4+6×3.
问:谁能按意义读出算式?(有的同学读: 16乘以4加上6乘以3是多少;有的同学读:16乘以4的积,加上6乘以 3的积,和是多少)
这两种读法,哪种读法是正确的?(分组讨论.第二种读法正确,读出了算式的意义)
请同学们按算式的意义正确读出算式.(用投影仪依次打出)
9×4+7×3 28÷4+36÷9
18×2-5×6 45÷3-42÷7
588÷7-29×2 96÷6+45×9
刚才,你们能够按意义读出算式,那么,在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全班同学 动笔试做:16×4+6×3,请一、二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一般来讲,大部分学生会这样做:
16×4+6×3
=64+6×3
=64+18
=82
老师指着黑板上的算式讲:这题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但在计算过程中,哪一步可以省略?(小组讨论.老师引导学生从算式的意义入手去考虑)
师生共同总结出:由于题目是求两个乘积的和,要算出两个积之后,才能相加,所以后面的乘法可以和前面的乘法一起脱式计算.
这个算式应该这样写:
16×4+6×3
=64+18
=82
2.学生试做下面各题:
(1)把上题中“+”改为“-”应该怎么做?(全班笔算,老师巡视)
16×4-6×3
=64-18
=46
(2)把“×”都改为“÷”,又该怎样计算?(先口述做题方法,再动笔计算出来)
16÷4+6÷3
=4+2
=6
16÷4-6÷3
=4-2
=2
老师启发:观察上面4个算式,进行比较,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两步可以同时脱式计算.(求两个积的和或差,两个商的和或差时,可以把乘法,除法运算同时脱式计算)
(三)巩固反馈
1.下面两道题,哪一道可以同时脱式计算?
(1)16×4-6÷3
(2)16×4-6+3
2.按照各图指定的运算顺序,在□里填上得数.
3.找出下面各题的错误,并把错题改正.
(1)196-6×8-8
=196-6×0
=196-0
=196
这道题是运算顺序错,应该先算乘法:6×8,然后,再按运算顺序计算.正确计算是下面的做法.
196-6×8-8
=196-48-8
=148-8
=140
(2)50+50÷5×4
=100÷5×4
=20×4
=80
这道题是运算顺序错,先算50+50得出100后,再按顺序计算的,应该先算50÷5,再乘以4,最后再求和.正确计算是下面的做法.
50+50÷5×4
=50+10×4
=50+40
=90
4.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脱式计算.
54×2-31×3
136×3-408÷2
6028÷4-167+5
小结 这节课,大家进一步明确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应该先乘除,后加减.当求两个积的和或差,两个商的和或差,一个积和一个商的和或差时,乘除可以同时脱式计算.这些知识,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略)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教师板书:
同级运算按顺序,混合运算先二级.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讲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求两个积的和或差,两个商的和或差时,乘除可以同时脱式计算,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例题都采取了让学生试做、设疑、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在练习设计时,又通过判断、填空、改错、说一说、做一做等形式的练习,深化了混合运算的正确顺序,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篇8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2.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3.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指导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沟通
1.练习:(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30-100÷5×3 (43+57)×(28-21)
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总结: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二、探索新知
1.引入新课:
要求学生将32+540÷18和100-(32+30)合并为一道题.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例1.100-(32+540÷18).
2.对照例1与复习题2,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题有什么不同?
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指名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 100-(32+540÷18)
=100-(32+30)
=100-62
=38
4.讨论: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让学生明确: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先算括号内的乘除法,再算括号内的加减法,最后算括号外的运算.
5.教师:在“100-(32+30)”外围画上虚框,表示计算时可以省略.
6.反馈练习:
(90-21×2)÷12 70+(750-65×11)
三、巩固发展
1.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改正过来.(投影逐一出示)
通过订正,强调:在计算时,除要注意运算顺序外,还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2.变式练习: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投影出示)
48÷4+2×4
然后利用抽拉投影片在式子的不同部分加上括号,分别形成:
(48÷4+2)×4
48÷(4+2)×4
48÷(4+2×4)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285-15+20×3 285-(15+20×3 )
285-(15+20 )×3 (285-15+20 )×3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24点游戏
游戏目的
培养学生四则运算的口算能力.
游戏准备
扑克牌一副,取出其中的J、Q、K和大、小王.也可以是自制的相应的数字卡片.
游戏过程
1.4个小朋友分为一组.把余下的40张扑克牌混在一起,轮流分给4个人.各人按发牌顺序把分到的10张牌摞好,但不准看牌.
2.每人都亮出最上面的一张牌后,马上根据牌上的数字进行口算,可以任意加、减、乘、除,还可以使用括号,但算出来的结果必须是24.例如4张牌上的数字分别是2、5、6、3,可以计算为6×5-3×2=24.
3.谁最先算出来,谁就可以得到桌上的4张牌(放在他面前,但不能和最先发的牌放在一起).
4.手中的10张牌都出完为一盘.每盘结束,谁得到的牌最多,就算谁胜.
注意事项
如果在1分钟内没有一个学生算出来,4张牌就放到一旁,重新出牌.
混合运算 篇9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2.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3.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指导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沟通
1.练习:(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30-100÷5×3 (43+57)×(28-21)
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总结: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二、探索新知
1.引入新课:
要求学生将32+540÷18和100-(32+30)合并为一道题.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例1.100-(32+540÷18).
2.对照例1与复习题2,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题有什么不同?
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指名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 100-(32+540÷18)
=100-(32+30)
=100-62
=38
4.讨论: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让学生明确: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先算括号内的乘除法,再算括号内的加减法,最后算括号外的运算.
5.教师:在“100-(32+30)”外围画上虚框,表示计算时可以省略.
6.反馈练习:
(90-21×2)÷12 70+(750-65×11)
三、巩固发展
1.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改正过来.(投影逐一出示)
通过订正,强调:在计算时,除要注意运算顺序外,还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2.变式练习: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投影出示)
48÷4+2×4
然后利用抽拉投影片在式子的不同部分加上括号,分别形成:
(48÷4+2)×4
48÷(4+2)×4
48÷(4+2×4)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285-15+20×3 285-(15+20×3 )
285-(15+20 )×3 (285-15+20 )×3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24点游戏
游戏目的
培养学生四则运算的口算能力.
游戏准备
扑克牌一副,取出其中的J、Q、K和大、小王.也可以是自制的相应的数字卡片.
游戏过程
1.4个小朋友分为一组.把余下的40张扑克牌混在一起,轮流分给4个人.各人按发牌顺序把分到的10张牌摞好,但不准看牌.
2.每人都亮出最上面的一张牌后,马上根据牌上的数字进行口算,可以任意加、减、乘、除,还可以使用括号,但算出来的结果必须是24.例如4张牌上的数字分别是2、5、6、3,可以计算为6×5-3×2=24.
3.谁最先算出来,谁就可以得到桌上的4张牌(放在他面前,但不能和最先发的牌放在一起).
4.手中的10张牌都出完为一盘.每盘结束,谁得到的牌最多,就算谁胜.
注意事项
如果在1分钟内没有一个学生算出来,4张牌就放到一旁,重新出牌.
混合运算 篇10
探究过程十分重视形象思维教学和推理思维教学。如我在教《连加、连减》时,在学生看图(左边3只小鸡,中间2只小鸡,右边1只小鸡)讲图意并列式计算后,我让学生观察3+2+1这个式子里有几个运算符号,3、2、1各表示什么?整个式子表示什么?从而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我们用加法计算,而这种加法式子我们叫连加;接着让他们小组讨论3+2+1这个算式应该怎样算,最后让他们思考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在探究教学中,我用思考题启发学生说话,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并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给予肯定、纠正或补讲,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形成探究能力。在教连减时,我让学生观察比较:前面的式子(3+2+1)我们把它叫做连加,那这个式子(8-3-1)叫做什么呢?此时,我紧扣“旧”知识,捕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训练点,给学生探究时间,让他们观察、比较、思考、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进而形成初步的探究氛围。
教学设计综述: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第一册中的“6到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一节计算教学课。它是学好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关键。计算是一切数学活动的基础。因而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项最基础性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3点:一、懂得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二、理解并知道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三、会正确口算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由于计算教学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显得十分枯燥,以往学生对这类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知识掌握不扎实。基于以上情况,教师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教学:1)情境激趣,引发思维2)网上探究,合作交流3)强化练习,拓展运用4)全班交流,总结评价。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资源以其它媒体和手段无法替代的情境再现、超时空交流等功能与优势,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提供了理想的学习环境和操作性平台,为学生呈现了仿真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了学习兴趣,并为他们提供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引导他们积极体验,在特定的环境中主动积极地建构自己的学习经验。在多媒体网络环境支撑下的数学基础性课程教学,可以有效地缩短学生认知的过程,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促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得以牢固地掌握,并达到灵活运用。
教学策略分步阐述(教案模板):
课 题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学科 年级
教学目标
一、懂得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二、理解并知道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会正确口算加减两步计算式题。
重、难点
信息环境及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分 步 策 略
谈话引入:“小朋友,都乘过公共汽车吗?”
计算机显示屏上出现了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可以清晰地看到车上有8名乘客,随着刹车声响,汽车到站。这时老师问:“汽车到站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教师通过切换、演示功能,把学生操作后的结果进行展示交流:“原来有8个人,到站后,上来×人,下去×人,车上还剩×人”。接着老师请学生们用一个式子表示出刚才交流的结果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设置了内容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学会应用。
选择学生三个板块的练习题上传至教师机进行展示教师帮助引导学生作总结评价。
有人上车,有人下车
用鼠标移动电脑图像中的人物上车与下车”。
把车上的几个人“拉”下来,再把马路边上的若干人“拉”上了车。
小组同学的合作讨论下,列出了各自的算式,
学生自主地选择点击相应的板块
由学生自己介绍进行全班交流
多媒体技术把生活场景搬进课堂,通过形象、具体的移动变化、静态的图像与音频构成了仿真的学习情景,激发了兴趣,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引发思维。并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形象地再现出来,使学生在新鲜的操作活动中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
发挥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的
运用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经验的重组建构
通过对经验的唤起,学生在操作和思维活动中理解了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原理等意义,通过意义的建构,感悟并理解了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概念的掌握和巩固,关键在于应用。
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进行强化新知识的练习巩固和应用。
学生在信息技术呈现的图像、声音的激励下,不断体验成功。在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中掌握知识,获得技能。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混合运算 篇11
课题: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1.
(1)板书: 47-12+5
教师提问:观察算式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教师讲述: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还设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边说边板演)
教师板书:
47-12+5
=35+5
=40
(2)学生试算:
48+16-37 54÷9×7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再强调书写格式.
2.教学例2.
(1)板书:6×3+50 50-6×3
教师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观察左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先进行什么运算,教师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然后明确再算什么.
观察右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里先算哪一步,教师也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
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下面的法则.
勾画出法则并齐读,然后指名复述.
(3)反馈练习
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
19+5×3 7×8-29
提问: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什么?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订正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3.教学例3.
(1)板书54÷6-7 7+54÷6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除法.
引导学生明确:左边的算式,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减法运算.
右边的算式,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法运算.
启发学生试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课本例3上面的法则.
(3)反馈练习:
45÷5-8 36+49÷7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计算.
4.师生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随堂练习
1.根据算式,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5-9+36 63÷9×5
=( )+( ) =( )×( )
=( ) =( )
46-7×4 42÷6+39
=( )-( ) =( )+( )
=( ) =( )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9+6 24-16÷8
=36÷6 =8÷8
=6 =1
15-6×2 15÷3+2
=9×2 =5+2
=18 =7
3.计算.
7×2+16 30+56÷8 50-4×6 40-24÷8
布置作业
52-36+19 53-3×9
68+4×3 49÷7×6
63÷7-5 81-45÷5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智填运算符号
游戏目的
引导学生巧选运算符号,加强四则顺序的训练,培养计算技能和合作精神.
游戏材料
1.4开白纸8张,教师出比赛题用.
2.学生每人准备1支水彩笔.
游戏程序
1.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都知道+、-、×、÷、等都是运算符号,使用不同的运算符号可以取得不同的运算结果.巧妙使用运算符号,还可得到一些有趣的发现.比如在4个3中加上不同的运算符号,我们可分别得出0、1、2、3、4、5、6、7、8、9、10十一个结果.现在老师这里有两组题目,请同学们分组按要求添上运算符号,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2.分发第一组题目(教师自已出题)
例:4 4 4 4=0
3.讲评第一组题目,分发第二组题目(教师自己出题)
例:5 5 5 5=2
注意事项
1.出题后,可给几分钟让小组长进行分工,然后各组统一开始填.
2.只记小组成绩,鼓励同组内的同学互相启发、帮助.
混合运算 篇12
探究过程十分重视形象思维教学和推理思维教学。如我在教《连加、连减》时,在学生看图(左边3只小鸡,中间2只小鸡,右边1只小鸡)讲图意并列式计算后,我让学生观察3+2+1这个式子里有几个运算符号,3、2、1各表示什么?整个式子表示什么?从而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我们用加法计算,而这种加法式子我们叫连加;接着让他们小组讨论3+2+1这个算式应该怎样算,最后让他们思考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在探究教学中,我用思考题启发学生说话,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并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给予肯定、纠正或补讲,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探究能力。在教连减时,我让学生观察比较:前面的式子(3+2+1)我们把它叫做连加,那这个式子(8-3-1)叫做什么呢?此时,我紧扣“旧”知识,捕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训练点,给学生探究时间,让他们观察、比较、思考、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进而形成初步的探究氛围。
教学设计综述: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第一册中的“6到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一节计算教学课。它是学好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关键。计算是一切数学活动的基础。因此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项最基础性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3点:一、懂得加减的意义。二、理解并知道加减的顺序。三、会正确口算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由于计算教学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显得十分枯燥,以往学生对这类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知识掌握不扎实。基于以上情况,教师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教学:1)情境激趣,引发思维2)网上探究,协作交流3)强化练习,拓展运用4)全班交流,总结评价。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资源以其它媒体和手段无法替代的情境再现、超时空交流等功能与优势,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提供了理想的学习环境和操作性平台,为学生呈现了仿真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了学习兴趣,并为他们提供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引导他们积极体验,在特定的环境中主动积极地建构自己的学习经验。在多媒体网络环境支撑下的数学基础性课程教学,可以有效地缩短学生认知的过程,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促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得以牢固地掌握,并达到灵活运用。
教学策略分步阐述(教案模板):
课 题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学科 年级
教学目标
一、懂得加减的意义。
二、理解并知道加减的顺序。
三、会正确口算加减两步计算式题。
重、难点
信息环境及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分 步 策 略
谈话引入:“小朋友,都乘过公共汽车吗?”
计算机显示屏上出现了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可以清晰地看到车上有8名乘客,随着刹车声响,汽车到站。这时老师问:“汽车到站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教师通过切换、演示功能,把学生操作后的结果进行展示交流:“原来有8个人,到站后,上来×人,下去×人,车上还剩×人”。接着老师请学生们用一个式子表示出刚才交流的结果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设置了内容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学会应用。
选择学生三个板块的练习题上传至教师机进行展示教师帮助引导学生作总结评价。
有人上车,有人下车
用鼠标移动电脑图像中的人物上车与下车”。
把车上的几个人“拉”下来,再把马路边上的若干人“拉”上了车。
小组同学的合作讨论下,列出了各自的算式,
学生自主地选择点击相应的板块
由学生自己介绍进行全班交流
多媒体技术把生活场景搬进课堂,通过形象、具体的移动变化、动态的图像与音频构成了仿真的学习情景,激发了兴趣,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引发思维。并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形象地再现出来,使学生在新颖的操作活动中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
发挥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的
运用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经验的重组建构
通过对经验的唤起,学生在操作和思维活动中理解了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原理等意义,通过意义的建构,感悟并理解了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概念的掌握和巩固,关键在于应用。
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进行强化新知识的练习巩固和应用。
学生在信息技术呈现的图像、声音的激励下,不断体验成功。在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中掌握知识,获得技能。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 推荐阅读:
- 四则混合运算(精选14篇)
- 混 合 运 算(精选17篇)
- 混合运算(精选13篇)
- 《混合运算》(精选16篇)
- 混 合 运 算(精选16篇)
- 《混合运算》(精选12篇)
- 四则运算教案
- 混合运算教案
-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