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感受
本文选自《中国风景散文三百篇》,是作者游览完青海湖后而写的一篇游记。
二、再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 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青海湖风光的?
明确: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
2.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明确:
相关语句观赏顺序
青海湖到了,……到达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观赏草滩
在着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观赏湖水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观赏乌云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观赏万里晴空
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观赏草滩与山峦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观赏鸟岛
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观赏结束
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方法: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
三、细读课文,分析结构
1. 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 讨论交流:
(1)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从哪几个部分具体描写了青海湖?
(3)如何理解题目中的“梦幻”二字?
明确:(1)本文按游前、游中、游后自然分为三部分。
结构图表如下:
(2)文中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l 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湖水之蓝。首先,直接用赞美
的语言描写,如“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其次,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再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湖水之蓝描绘得晶莹可爱,如“蓝锦缎似的”,像“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此外,还从蒙语藏语的音译,从青海湖所处的地理位置,从科学角度来说明湖水蓝得出奇的原因。
l 写环境氛围清新幽静,无比优美。雨后,晴空,凉爽的空气,碧绿的草滩,金灿灿的油
菜花,悠闲的牦牛,连绵起伏的山峦,这样幽美的环境如诗如画,令作者及读者“在美中陶醉”。文中还适当地引用神话传说,更为画卷似的环境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l 写神奇的鸟岛及丰富的鱼类。文中分析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原因,气候适宜,鱼类丰
富,正是鸟类生存、繁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写鸟,突出了色彩、品种之繁多,聚集地之广阔,云集之鸟不计其数。写鱼,用“满湖”“成群结队”来形容,足见其数量丰富。写夏季与冬天的情景,尤其写冬季冰上取鱼,不仅说明鱼类之丰富,而且也显得有趣。
l文中最后写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
坏,则从环保的侧面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珍爱。
(3)梦幻是神奇美丽的,而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所以文题中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是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首尾呼应,是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课文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接着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如“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因而“梦幻”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暗线。
3/6
- 推荐阅读:
-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精选8篇)
-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通用15篇)
-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