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的译文

2024-01-27人围观
简介《杨氏之子》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2、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美的语言。  3、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能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感受语言的魅力  1、板书课题《杨氏之子》,全班齐读。  

《杨氏之子》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2、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美的语言。

  3、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能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感受语言的魅力

  1、板书课题《杨氏之子》,全班齐读。

  2、指名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师相应点拔指导。

  3、师:通过对课题的理解: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小孩子,那么,为什么要写一个小孩子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自由读文,要求:

  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自己觉得读不准的字音做上记号。

  2、指名读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

  3、师范读,生注意师在怎样断句,随师的断句画出停顿符号。

  4、师纠正生读错的句子,让生把短文读正确读流畅。

  5、全班齐读

  6、读了这篇课文大家感觉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别之处吗?(生畅所欲言)

  7、师小结:这篇文章语言特别之处就是它是古代汉语,也就是文言文,那么你觉得这篇文章和我们所学过的课文有什么差别和不同吗?

  8、生讨论、指名回答:师予心点拔。

  三、熟读课文,读懂课文

  1、自由读文,并思考。

  a、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b、你读了这篇文章对杨氏之子了解了多少?

  (杨氏之子聪明、机智、礼貌……)

  c、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孔君平)

  d、他们说了什么?你从哪句中知道?

  2、指名回答,师给予引导和纠正。

  3、再读课文并根据课文中的注释理解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本文大意: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中有个九岁的男孩,他非常聪明,有一天, 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恰好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4、指名学生逐句理解句意,师相应指导。

  四、深入学习,整体感悟

  1、再齐读课文,你从每一句可以知道什么?感受到什么?

  2、集体讨论,指名回答,师相应点拔指导。

  ①第一句写了人物和人物的的特点,它也是本课的总起句。

  ②第二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家关系很好,与孩子很熟。

  ③第三句可以感受到杨氏之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第四句可以感受到孔君平很幽默风趣,杨氏之子很聪明。

  3、再读课文,读出这两个人不同的语气。

  五、拓展学习

  师: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知道了,杨氏之子用巧妙的语言来回答了客人孔君平的问话,看出他是一个很聪明、幽默的孩子。那么我们生产中有没有像这样精妙的语言呢?请同学们读课后的综合性学习,根据综合性学习中的内容,想一想?并举例说一说(比如:有些汽车车尾贴着:别碰我,我很容易受伤!还有注意交通安全的话语:安全才能回家,安全大于一切……等等)。

  六、总结

  本课让我们初步了解了文言文的语言的魅力,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学会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懂得积累和运用精妙的语言,让我们在精妙的汉语语言中遨翔!

  七、作业

  1、背诵、默写这篇课文。

  2、在生活中收集表现风趣、幽默的故事,语言。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孔君平 杨氏之子

  此是君家果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风趣 礼貌机智、幽默

《杨氏之子》 篇2

  一、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三、课时安排:1课时

  一、故事导入,感受幽默。

  师: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家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孩子马上回答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同学们,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风趣,幽默等)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这个故事。如果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如果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2.读题,解题。(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4.检查读通情况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 曰 禽 诣 为 应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3)反复熟读

  三、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1)梁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

  (2)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

  (3)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4)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5)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6)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7)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8)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比较:家禽和家/禽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四、体会语言精妙

  1.出示重点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思考:

  (1)孔君平为什么说“此是君家果”?

  (2)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3)全班交流:(“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九岁孩童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3.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指名学生和教师进行对话,分别用这两句回答,体会“未闻”之妙用。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你还能从那哪里看出孩子的礼貌?(为设果、夫子)难怪作者说杨氏之子甚聪惠。你还能从哪里体会到他的聪慧?(应声:想都不想就回答)

  4、同桌选择角色对话。

  5.想像: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怎么说?孩子会怎么说?以文言文的形式对话。

  孔君平赞曰:“君果真( )。”

  儿笑而答曰:“( )。”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拓展阅读

  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

  六、课外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活动要求,自选活动方式,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杨氏之子》 篇3

  教材解读: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但它以文言文的形式第一次出现在小学教材里,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质和量的保证。更何况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初步掌握读懂文言文的方法,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重点:

  理解句意,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题,认识文言文。

  1、说说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许多同学都说不太好懂。于是,我告诉他们,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文言文”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2、再读课题,理解意思(“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二、借助拼音,读对文言文。

  1、教师范读,向学生展示文言文的节奏美。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指名学生读,教师着重关注以下字的读音:惠 曰 禽 诣 为

  4、师生合作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抑扬顿挫。

  三、理解词句,读好文言文。(以学定教)

  1、读了课文,你知道什么了?从哪里知道?

  板块一:杨氏子很聪明。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重点理解“甚聪惠”。

  指名读,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古文里的字一般都是一个字独立表达一个意思,可以将这样的字进行意思的扩展。例如:聪惠是聪明和智慧;家禽是指家里的鸟。把字的意思经过扩展后连成一句话,就译成了白话文。你很会学习。

  板块二:杨氏子很有礼貌。

  “为设果,果有杨梅。”谁招待谁?用什么招待?你是怎么知道的?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但是他的父亲不在,于是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出,是这个孩子招待孔君平。

  古文惜墨如金,所以一般句子较短,我们可以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2、读了这课文,你知道的仅是这些吗?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板块三: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生读,生生读,师生读,读懂意思。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范读、引读、对应译文读,读出情感。

  孩子姓杨,孔君平借杨梅,就故意逗孩子玩的——“此是君家果。”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如果杨氏之子直接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比较读。

  孩子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孩子的礼貌和幽默吗?多中形式读。

  四、美读全文,引导学生设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突出孩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五、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 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想想它们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杨氏之子》 篇4

  【教材分析】

  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绝。

  《杨氏之子》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引领孩子走进这个故事时,我着力引导学生去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杨氏之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难道杨梅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我想,这样的故事必能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读通课文。

  2.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对话以及对“未闻”、“应声答曰”的辨析来体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古今文对照背诵课文。

  4.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会对“氏”、“未闻”的迁移运用。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学生吟诵古诗引课

  导语:同学们,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让我们一起吟诵古诗词。

  学生吟诵古诗后引出今天学习的一篇古文。(板书:文言文)

  【设计意图:一堂“文化”课自然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来引承。这样使学生未识课文,首先就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下,从而自然引出文言文《杨氏之子》。】

  一、揭示课题,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读读题目,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儿子)

  2.这是古人的说话方式,请你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张氏之子,董氏之女)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其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二、读懂字词,读准停顿,读通古文

  1.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指名读,组织交流,呈现难点。

  导语: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做一件事:注意听,把几位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老师随机在黑板上划出。)

  【设计意图: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而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定格。让学生在下面的朗读中能不遗余力地直指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让学生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

  3.聚焦难读的句子,建议关注解释。

  导语:同学们,这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读懂句子,了解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4.解决难点,以不同方式展开。

  ●孔君平诣其父。

  ①指名学生读。

  ②学生结合注释知道:“孔君平”是一个人名,“诣”指的是拜访。

  ③学生再读句子,同时老师划出停顿,齐读。

  ●乃呼儿出。

  ①学生联系上文,“父不在”:父亲不在家。结合注释知道“乃”是“于是”的意思,继而了解句子大概。

  ②再读句子,读准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

  老师根据学生的释义,同时在句子上划出相应的停顿。

  ①学生结合注释,说句子的大概: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对他说。

  ②指名读,齐读,再次强化正确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学生理解现在的“家禽”:家里养的鸡、鸭、鹅等。

  ②学生结合语境,对文中的“家禽”分别释义:“家”指夫子家。“禽”:鸟类。“家禽”指的就是夫子家的鸟。故而明白中间应停顿。

  【设计意图:对于古文朗读中的停顿,其实是借助在读懂古文的基础之上。这一环节把读准停顿和疏通词句相糅合,使两者能相辅相成,相互推进。要读通古文,必得先疏通词句,所以在这个环节上,聚焦难点,充分展开。】

  5.注意停顿,读通古文:现在就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注意停顿,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通顺。

  6.了解故事大概:课文读通了,对发生在杨氏之子身上的事也一定有所了解了。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概。

  【设计意图:读通了古文,对意思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已是水到渠成。到此完成了对古文第一层面的解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进步:从读不通到能读通,再到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说这个故事,真是步步晋阶。】

  三、定格对话,品味聪慧,读出韵味

  1.师生对读,体味巧妙。

  (1)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定位后合作对话。

  (2)结合情境,对词句再解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课文,引导学生逐字理解。)

  “此”──学生:这个(杨梅)。

  “果”──学生:水果。

  “君家果”──学生:你家水果。

  “此是君家果”──学生: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3)对读词句,体味聪慧。

  导语:果然是对答如流,不过我现在不是整句说,我一个字一个字地说,看看你们能否对上来。

  我说“果”,学生对:禽。

  我说“君家”,学生对:夫子家。

  我说“君家果”,学生对:夫子家禽。

  我说“杨梅是君家果”,学生对:孔雀是夫子家禽。

  (4)引导学生从对话中去发现巧妙之处。((①都是以姓作文章②孩子漂亮地回击)从而体会其机智智慧。引读第一句: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学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随机点击:“惠”通“慧”,通假用法)

  【设计意图: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需要一个情境,一个语境。在师生之间的一次次对读中,为学生搭设一个语言实践的平台。在这样一个由情境与语境共同搭设的平台之中,没有老师生硬的说教,有的是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真切的体验。】

  2.对比朗读,品味“未闻”,迁移运用。

  (1)比较朗读:对比读体味语气的不同。

  导语: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对上了,而且对得很工整,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杨氏之子在回答孔君平时,还有两个字──未闻。

  学生对比着读:

  “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说话硬邦邦的。)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

  (2)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

  (3)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

  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板书:柳)

  我手指着杨梅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果然聪明!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板书:梅)

  手指着杨梅对你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设计意图:学习古文,一味单独地解词释句,只能引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倦怠,从而失去对学习古文的兴趣。本课在这个环节中加入了对“未闻”的品读,而后再有滋有味地读。在此情境中,迁移运用“未闻”这样一个古文中较为典型的语言现象,增强了学习古文的情趣,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了很好的诠释。

  在这样的情境中,尝试变化不同的角色。再次进行对读,在语言实践中悄然走近杨氏之子,体会他的机智与智慧,为古文的学习更添一缕情趣,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3.品味“应声答曰”,回击聪慧,念出“韵味”。

  (1)同桌对读对话,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指名读后,着力在语气、神情上点评,让对话更有情趣。(继而在评价中引出“应声答曰”)

  师生合作读,读出“应声答曰”的感觉。

  (2)由“应声答曰”,再次回扣到孩子的聪慧。

  引:一个九岁的孩子,就有这般机智,这般聪慧,让我们由衷地钦佩,难怪作者在开头这样写道──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3)回归整体读全文,读出韵味。

  【设计意图:古文与孩子们在感觉上毕竟有一段“距离”。回归整体读、背古文时,如何做到读出韵味?我考虑从形式上先去靠近古文:摇头晃脑地读背课文。事实证明:“摇头晃脑”地读,不仅是古人读书的一种形式,更是古文词句内部的一种节奏。如此一来,学生读古文的语调平稳了,不再急促,不再匆匆而过,从而培养学生感受古文的语感。】

  四、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

  1.对照古今文,试背古文:老师是用现在的话来说,我说一句,你们对一句。老师逐句说现代文,全体学生试背。

  2.同桌对练,齐吟诵。

  【设计意图: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考虑有二:1.以今文作拐杖辅助学生背诵。2.之前对古文的赏析是停留在重点词句上的。以这样古今文对照推及到吟诵全文,相信在学生心中留下的不仅是古文的意蕴,还有古文中一缕浓浓的情味。】

  五、引出《世说新语》,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了解出处。今天学习的《杨氏之子》选自于南朝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该书以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2.拓展阅读。推荐《口中狗窦》。结合注释自己读读,争取读懂,然后讲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你阅读的快乐。

  口中狗窦

  张吴兴,年八岁,口中缺一齿。人因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耳!”人莫能答。

  【注释】

  1.张吴兴:即张玄之。字希祖,东晋人。曾做过吴兴太守,故被称为张吴兴。

  2.因:因此。

  3.窦:孔,洞。

  4.耳:语气词。

《杨氏之子》 篇5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六个生子,以及新词;

  3、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4、 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教学难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背诵

  《竹石》《赠花卿》,带领学生走进古文

  二、 导入新课

  你知道哪些古代聪明的儿童?(引导学生走进聪明机智的儿童)。今天我们来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再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儿童——《杨氏之子》(杨修)

  学生理解课题《杨氏之子》,之是什么意思?

  三、 学习新课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找同学介绍《世说新语》,教师全面介绍,引导学生课下借阅

  2、 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 检查字词,指名朗读课文

  4、 分男女读课文,齐读课文

  5、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6、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二)理解语句

  1、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甚”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为什么把这句话放在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2、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呼”是什么意思?再句中应该怎样读出感情?

  这句话的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3、 为设果,果有杨梅。

  “设”应该怎么解释?

  谁为谁设果?可以看出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4、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以”“示”“曰”“君”各是什么意思?

  从而可以看出孔君平是怎样的一个人?

  应该怎么读出来?

  5、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应声”“未”“闻”“夫子”应该怎么解释?

  从应声可以体会到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根据练习2 回答。

  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你会怎么回答?

  (三)感情朗读,试着背诵

  四、 总结拓展

  1、 你在这节课中收获到了什么?

  2、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回答?(教师举例)

《杨氏之子》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读懂读准课文。

  2、正确理解和书写生字词。

  3、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4、能在生活中发现精妙的语言,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体味文中语言的精妙。

  2、在生活中运用精妙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关于语言的小故事,大家想听吗?

  繁华的街道上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家。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很多行人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便离开了。后来一位法国著名诗人也经过这里。他看了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

  盲老人叹息地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的神情非常悲伤。

  诗人听了,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开了。

  晚上,诗人又经过这里,问那个盲老人下午的情况。盲老人笑着回答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诗人听了,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下午给钱老人家的人多了呢?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有非常浓厚的情感色彩。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中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你们说诗人的语言是不是很精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语言也是同样精妙的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注音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

  2、抽读,指名读,齐读,引导学生读准课文。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三、理解课文,加深认知

  1、小组讨论,根据注释,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习理解生字词

  3、重点讲解文中与今义相差较远难理解的词语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4、请说说人物语言的巧妙性,你更喜欢哪个人物的语言?为什么?

  (孔夫子“此是君家果”;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让学生充分体味语言的风趣幽默)

  四、有感情品读课文,背诵课文

  1.带感情美美地读全文。

  2.小组互相背诵全文。

  五、课堂表演

  小组内用白话文表演课文的剧情,请一些同学上台表演,演出人物语言的风趣。

  六、拓展

  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像课文这样精妙的语言运用,如:一些提示语、广告词、幽默故事、谚语等等。你还知道哪些,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七、作业:

  1、默写课文。

  2、收集整理一些生活中关于语言精妙的例子。

  板书设计: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 杨梅

  语言风趣幽默

  孔君平 孔雀

《杨氏之子》 篇7

  一、教材解读: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课文很简单,简单到只有55个字;情节更简单,简单到只三两句话就能把“故事”讲完,是典型的“微型小说”。

  杨氏子聪惠在哪里?一、会听——能听出孔君平的“话中话”,孔是拿他的姓开玩笑的。孔君平的言外之意是:你姓杨,“杨梅”也“姓”杨,看来杨梅就是你家的水果喽!二、反应快——对方话音未落,他就反应过来,“应声答曰”,予以“回敬”。三、“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您用我的姓开玩笑,我也用您的姓做文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个小男孩还很有教养。何以见得?“为设果,果有杨梅。”是一种水果吗?不是,至少两种。于是我从中读出了热情、大方。这个小孩懂得待客之道。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从一个“未闻”中,我读出了小孩的说话得体、懂礼貌。这样回答,既“回敬”了孔君平,又不失礼节!多么有教养的孩子呀!对文本有了这样的解读,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

  二、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孩子的“甚惠”。

  4、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故事创编,让学生学会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想象以语言文字的形式物化出来。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再经加工。

  三、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四、教学过程:

  ★课前背诵论语。

  (一)谈话引人:

  刚才我们背的句子跟我们平常说的话一样吗?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给他起个名字,叫“文言”。(板书)用这样的语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板书:杨氏之子(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一文。)因为之前对古文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大家会学得更快,更好!

  (二)通读课文

  1、课文会读了吗?谁先来试试?

  2、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师适时点评。如:你读得很流利,很不错,只是古文有自己独特的味道的,什么味道呢?(对大家)联系自己平时看到或听到的古文诵读,想想,要读好古文需要注意什么?(读得慢点,读出抑扬顿挫。是的,读古文要从容,要读出音乐感。比如可以这样读:师范读——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 /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学生自己练习。

  4、指名读,出现错误,纠正,再指名读,齐读。

  (三)了解文意

  1、知道这篇文章是什么意思吗?有不懂得地方么?真好,同学们都读懂了。但是,我有不懂得词句,你们读读课文,猜一猜,我可能不懂哪个词?哪句话?

  2、学生认真读书,同桌交流。

  3、在不断的猜测中交流中落实词义,句义。预设: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预设1:你可能不知道:甚:是很,非常,十分的意思。举一反三了解“甚”的聪明。我说他十分聪明,可以说——甚慧;我说她长得真漂亮,可说—— ;我认为你读书得非常非常棒可说——你们真了不起,知道甚字不能重复使用。在这句话中我还有一个字不懂?能猜一猜吗?

  预设2:“惠”的意思?在古代它与“慧”是同一个意思。这个字我知道,它是个通假字,我还要给大家写一写。师示范,请大家伸出手再写一遍。

  预设3:“杨氏子”你可能不知道。它指的是:一个姓杨人家的儿子。师附和:具体不知道这个当家人的名字。师:如果这户人家姓张呢?姓周呢?哦,我知道了一个人只知道他姓什么,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时候也可以叫氏。

  继续猜,我还有哪里不懂的?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预设1:诣的意思是“拜见,拜访” 。师:不会吧,我们经常用到一个词“造诣”,说这个人书法水平高,我们就说他“书法造诣很深”,说这个人对音乐很有研究,就说他“音乐造诣很深”。怎么会是“拜访”呢?你搞错了。生可能会说:两个字的意思不一样的,注释里写着这个诣是拜访的意思。师:噢,对照着注释就能把古文读懂,真是一个好方法,多亏同学们提醒。那对照注释我可以知道“父不在,乃呼儿出。”的意思——小孩的父亲不再,就把他的儿子叫了出来。对不对?

  ◆为设果,果有杨梅。

  师:再猜。“为设果,果有杨梅”。

  预设1:你可能不知道谁为谁果的意思。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里有杨梅。

  师:你怎么知道的作者怎么就没写清楚。老师,不用写,我们对照这前文知道孔君平来到杨家,把杨氏子叫了出来招待自己,那水果一定是杨氏子给孔君平摆出来的。

  师:这样说来,古文真得很简练,把该省的都省掉了,真是惜字如金。不过,我们联系上下文就能把他没写出来的补充出来,真好,又一个读古文的方法!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再猜。你可能不懂“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

  预设1:未闻是“没有听说”的意思;禽是家养的一种动物。这里的“禽”不是家禽,“禽”指的是鸟,飞禽走兽嘛。用今天的话来说——鸟

  预设2:这句话里我 还有一个词不懂:夫子。师:太好了,我真的不知道“夫子”指的是谁?(是指“孔君平”)

  如果来的不是孔君平,是何孔君平一样的一位男士,还能称为夫子么?如果来的是一位阿姨呢?比如,张老师来了,还能称为“夫子”么?不能,因为,武老师是女人,夫子只能称呼男人。哦,原来还有这讲究。他也是一位男士,能成为“夫子么”?不能,因为他年龄太小,还是一个小男孩。哦,要成为“夫子”还有年龄限制呢!那如果来的是一位老农,年龄也不小了,就是不认识一个字,甚至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能成为夫子么?不能,因为他没有文化。这么说,要成为“夫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使成年男人。第二要有文化。

  预设3:你怎么知道孔君平时有文化的人呢?(因为他看到水果以后,指着杨梅对孩子说:“此是君家果”。他看到杨梅就想到杨氏子姓杨,杨梅也有一个杨字,所以,就说,杨梅是杨氏子家的水果。)师:反应快,而且联系得这么好,有文化的人才这么聪明是么?(对!而且,他还用了一个“君”字,这是对人的尊称,他对一个九岁的小孩都能这么尊重,说明他有修养,只有有文化的人才会这样称呼。)

  小结: 同学们的推断很有道理,关于孔君平的身份,我也查了一些资料,知道后来他做到一个很大的官——廷尉,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4、真谢谢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这篇文章我读懂了。不过我还想考考大家,愿意么?古文本来是没有标点的,如果把标点去掉了你们还能读通,那说明你们真的懂了这篇文章。

  (出示没有标点的文章,生练习。朗读。)

  (四)品读文本

  1、了解了这篇文章的意思,我相信你们也认识了这个孩子,用一个词形容形容他。(聪明)

  说话是要有根据的,说他聪明要在文章中找到理由。(生默读)

  预设1:他聪明在反应很快,孔君平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他马上想到了孔君平他的姓和孔雀这个动物,马上就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板书(反应快)

  他的聪明还表现在哪里?

  预设2:会听。他是怎么会听的?从哪儿看出他是会听的?(在孔君平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的时候,换了别人,可能会想:这不就是我们家的果子吗?这有什么可说的。可是他却从中听出了另有意思。听出了孔君平是拿他的姓及杨梅的“杨”跟他开玩笑的。)

  师:拿他的姓和杨梅的“杨”字跟他开玩笑。你姓杨,杨梅也“姓”杨,这么说杨梅就是你们家的果子了!真会听!他听出了话里有话。能听出话中话的人是会听的。听话听音,锣鼓听声,你们看聪明不聪明?紧接着回应一句——,再把下一句读一读,齐读,未闻——

  师:除了聪明他还是怎样一个人?

  预设:“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他很乖,很懂事,有教养。师:他乖在什么地方,说清楚。他很会招待客人。哦,以礼待人啊!非常热情,非常好客,非常大方,不只端一种杨梅果,而是拿出好多水果装在一个大盘子端出来了。热情吗?还从哪里能看出这个小孩乖,有教养?这一点很难看出来,看出来了我一定给他掌声。

  从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未闻”看出,因为他要是不乖的话,他就直接说:“那孔雀也是‘姓’孔的,它也就是你家的鸟儿了!”加上“未闻”就有礼貌。

  很好,他如果不礼貌,对孔君平不尊重的话呢,就会说:“如此说来,孔雀就是你家的鸟儿啦!”是不是?他表达的时候拐了个小弯——我可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儿啊!很巧妙地“回击”了他。加上“未闻”多么得体呀!多么尊重长辈呀!

  师:读书要读出里面的味道来。不要放走关键的字啊!抓住它,思考它,你的收获就很大。要好好读书,带着思考读书,带着思考走进课堂。读出味道来,才能体会出读书的乐趣。让我们再把课文读一遍。

  (五)读写结合

  1、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写的。有人考证说,杨氏之子叫杨修,但不是三国时期的那个杨修。这是一家之言。这个杨修也聪明过人啊。《杨氏之子》是记叙文,下面于老师请后面三排同学——一、二、三,把第一句话,改写成一段话。杨修九岁了,他长得什么模样?想象一下?外貌、穿戴,都写下来好不好?当中的一、二排同学,从“孔君平诣其父”到“果有杨梅”,写一段话。杨修家是大户人家,谁来招待,谁来开门呢?小孩子出来是谁叫出来的?小孩出来以后,会怎么样跟孔君平见面?发挥想象。这个是重点。前一排,从“孔指以示儿曰”到结束,小杨修拿出水果以后,他们怎么说的,不会只说两句话,要展开想象,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利用5分钟时间构思一下,写一段话,发挥想象力,来个“故事新编”(板书:故事新编)加油吧!快写吧!

  2、(生写文,师巡视,辅导。)

  3、最后2分钟,抓紧时间进行修改。写好了,朗读一遍,声音放开。先请写外貌的这一排读。师:把杨修的特点写出来了,尤其是他的嘴和眼睛,描写得很生动,我读了都有点爱不释手了。请回。第二段老师要请——请你来读吧!师:很好!语气多自然啊!写得多通顺啊,描写得多生动啊!往下听!

  这一排谁来读?——好,你来。

  师:同学们,你们真不简单,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就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太棒了。我国古代的许多文章都很有趣,你们要多读。愿读吗?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课就上到这儿。课后修改一下自己写的短文。

《杨氏之子》 篇8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 “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2)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二、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三、教学建议

  1.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举例如下: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建议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

  (1)学生尝试读文,根据学生读文情况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2)在读通课文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如:“为设果”是说谁为谁摆放水果?“家禽”是现在说的“家禽”吗?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3.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体会九岁孩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交流对这个问题的体会。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么不一样,体会这个孩子回答的委婉和机智。

  4.拓展阅读:《世说新语》上的其他关于言语表达的小故事。

  5.课文中要求写的字有三个比较容易出错,要格外注意,根据书写的实际情况提醒学生注意:“曰”不能写成“日”,“惠”和“禽”不仅要把结构写匀称,还要注意把笔画写正确;有两个多音字要指导学生读准,一是“为设果”中的“为”读“wèi”,二是“应声”的“应”读“yìng”。

  6.关于“综合性学习”

  本课课后编排了综合性学习的提示,目的是提示教师此次综合性学习应从本课教学开始,把综合性学习贯穿全组学习的始终。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外去发现、搜集精妙的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积累并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美好!

  组织这次综合性学习,首先要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明确任务与方法,落实小组分工与活动安排等。可以根据学习提示,自主确定某一活动方式:如,搜集熟语、短文;搜集提示语和广告词,写广告词;搜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并演一演等。其次,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掌握信息,适时调控指导。可以通过与学生日常交流、召集小组长汇报活动进程,与课文学习有机结合,适时小结等方法,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活动心态。并且要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与“回顾·拓展”中的 “展示台”相配合,结合语文课、语文活动积极创造展示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四、教学案例

  一、谈话导入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板书课题,解释课题,理解 “氏”“之”的意思。对“氏”的解释可能发生分歧,学生可能认为“杨氏”是称谓杨家的女人,而理解为“杨氏的儿子”,“氏”在字典上也确有这样的意思。可以先存下这个疑问,在读文的时候自然会迎刃而解。

  二、读通课文

  1试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读音的字做上记号。

  2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通过教师的范读,纠正读破的句子。

  3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三、熟读课文,读懂故事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的内容。可出示这样的思考提示:

  你对杨氏之子了解了多少?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谈了些什么?你从哪句中知道的?

  学生能感知多少,就感知多少,先不强求正确,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主要是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课文。教师相机在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点拨。结合课文的理解,说说课题怎样理解更为准确。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妙处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体会孩子语言的妙处,从而读出孩子的聪慧和机智。

  2设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突出孩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拓展阅读

  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

  五、相关链接

  《世说新语》中小故事两则: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章的事。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中撒盐勉强可以比方。”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用柳絮因风飞舞来比方。”谢太傅大笑,非常高兴。

  (二)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杨氏之子》 篇9

  学习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课时布置

  1~2课时

  A案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受幽默

  师:俺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俺们有效地与人勾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协助俺们解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俺们的身心,活跃俺们的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小朋友,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小朋友叫出来。杨家小朋友为他陈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家小朋友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小朋友马上回答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同学们,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

  反馈:同学的回答可能是:风趣,幽默等。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导语:今天,俺们一起来这个故事。假如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文言文。俺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文言,叫文言文,这么多年来俺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文言文。今天俺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假如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0课──杨氏之子(板书)。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

  (2)引导同学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5.让同学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以下字词或者比较陌生或者古今差别较大,同学可能提出:

  (1)梁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

  (2)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

  (3)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4)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陈设,摆出。

  (5)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6)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谓。

  (7)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8)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谓。禽,鸟类。

  以上的问题,可以让同学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自身获取答案,假如同学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同学是怎么知道的。同学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同学明白字词义。有些字词义可以与同学熟知的成语熟语等相联系,以加深理解,如,“此”可以与“原来如此”联系;“闻”可以与“百闻不如一见”联系。

  6.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三、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局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四、朗读全文

  五、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同学交流)

  六、课堂扮演

  让同学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分小组根据课文内容演简短的课本剧。然后推荐一组面向全班扮演。及时组织评价。

  七、安排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想想它们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同学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异,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异和不同。

  同学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根据同学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方: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同学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同学,了解同学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小朋友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俺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小朋友,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高傲、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身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考虑: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示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俺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俺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方: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杨氏之子》 篇10

  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为、家禽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之处,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杨氏之子聪慧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哪儿

  教学过程:一 聊愚人节导入:看窗外阳光明媚,阳春三月即将过去,后天4月1日,你知道是什么节吗?现在好多人利用着这个节日开玩笑,来给生活找点乐子。然而玩笑不能开得太过分,为此沈老师送你们几句话:

  课件出示: (1)、精炼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别人沟通。

  (2)、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

  (3)、机智巧妙的语言,可以摆脱困境或尴尬的局面。

  二.1.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感受杨氏子巧妙机智的语言的魅力吧。

  2.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本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生交流:孔君平开玩笑似的说,杨梅是他家的果子。杨氏子机智巧妙地做出了回答。)

  3.师导:学古诗要理解字词句的意思,首先要读的有节奏,心里得明白什么地方该做停顿,才能读得有味道。谁来第一个读?(其余同学仔细听:停顿是否恰当,字音是否准确,不当处家问号。)

  4.你有什么发现吗?(为和应的读音)(最有一句的停顿在家和禽的中间)

  5.讨论为什么应该分开来读。出示课件(两句不同的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学生举例说明,老师随机引导:文中的禽指孔雀这种鸟,而合起来指家中驯养的鸡、鸭、鹅等。

  6.老师小节:看来学古诗真得咬文嚼字啊!不同处停顿意思也居然不同。但学古文与现代文也有相似之处。文中都围绕一个中心句来写,你能找到这个句子吗?这句话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7.生交流后出示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1)谁会读这句话,为什么这样读?(赞赏的语气)

  (2)其中的“甚”可以换成那些词?

  (3)那么杨氏子的甚聪慧表现在哪儿呢?(找句读)

  (4)想象孔君平夫当时是怎么逗他玩的,会是什么语气?什么神态?杨氏子 回答是又是什么心理?什么神态?

  (5)师生表演读:现在老师来客串孔君平,你们就是甚聪慧的杨氏子,准备好了吗?语气和表情要到位哦!(连续3遍)

  (6)读着读着,你们为什么笑了?(生交流:这玩笑开得很有趣)

  (7)这玩笑开在那两个词语上?(生交流;此和君家各指什么?板书:杨梅 杨家果)

  (8)让我们琢磨一下,孔君平要诱导杨氏子的意思是什么?(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人)

  (9)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就听出来了,怪不得文章开头说——(学生接)

  (10)杨氏子不仅会听,更会巧妙回答,从哪儿看出来?(玩笑开在哪两个词上)

  板书:孔雀——孔家禽

  师引: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其人之身。

  (11)如果当时面对孔君平的是你,你会如何回答?(生回答)

  (12)沈老师也替他着急,回答了这样一句,比一比和他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岂闻孔雀是君家禽乎?

  –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3)比较这两句话的语气,你发现了什么?(同桌练读)

  (14)哪两个词用的得体,委婉,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个词看出他有足够的机智?

  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他果然-——(生齐答。)

  这也应证了老师送你们的一句话:生读第3句——机智巧妙的语言化解尴尬的局面。

  三.语言训练,品味回答的妙处。

  1课件出示:

  如此巧妙的回答:一妙在杨氏子回答得( );二妙在他委婉地( )了孔君平的说法,其实想告诉他既然( ),那么( )。

  或如果( ),那么( )。

  2.同桌讨论,指名交流。

  3.如果来客姓杜,那你想替杨氏子怎样回答呢?(改姓黄,白等,学生练说)。

  4.老师小结:真不错,,看来我们也学会了机智又委婉地回答长辈的问话了。

  四推荐故事,当堂练习

  师: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还有这样聪慧的小儿故事,你想读吗?(见每课必练24页)

  1.学生练习,当堂交流{哪个孩子的表达妙?}

  2.老师总结:我们的母语的确魅力无限,有妙语连珠的语言智慧,有唇枪舌剑的语言战争,更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让这样美妙的语言一直伴随我们的学习之旅吧!

  板书设计: 孔君平(开玩笑) 杨梅 杨家果

  杨氏子(机智、有礼) 孔雀 孔家禽

《杨氏之子》 篇11

  【设计理念】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这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古典语言的韵味,,在读中体味这简练的语言中蕴涵的情味,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3、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体会杨氏之子的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听相声片段:牛年牛、说说牛群的话妙在哪里?师引导: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那么机智巧妙的语言呢?)

  二、疏通课文

  (一)初读古文

  师:(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一文。)

  这是我们小学阶段学的第一篇古文,请大家各自放开声音读一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谈(语言简短、难懂)

  师:一起读读课题——杨氏之子(理解氏、之)题目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拓展:生结合实际说氏之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杨家小儿的故事。

  请大家打开课本,谁来把他的故事读一读——

  师:他有没有读正确呢,我们一起来听一遍! 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一遍课文。学生自己读文,特别要读准两个多音字,再请个别学生读,把文章读正确,齐读。

  (二)猜读古文

  师:古文也叫文言文,古人写的文章,我们现在的文章叫白话文,怎么说就怎么写,说的跟写的一样。而在古时候,把用书面语写在竹简上的文章成为文言文。,为了节约纸张,写下来的语言很简练。这篇古文虽然只有55个字,向我们描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你能不能想象一下,大概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请2名学生猜讲故事的内容。

  (三)细读古文

  同学们想的到底对不对呢?有句话说的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谁来说?说错了没关系。

  生: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人家有个男孩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你也真聪明!有个生字我们写一下,(板书“惠”)惠就是“慧”,聪明的意思。聪慧就是——,甚就是很,非常的意思,这个小孩不是一般的聪明。(读出很聪明)

  师:——他姓什么? 生:杨——

  师:接着往下说。“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生: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叫他的儿子出来。

  师:诣就是拜访, “乃”就是“就”,呼就是叫,我们推想一下,可能是哪些人开门,谁叫的?请学生学一学当时的场景。我们知道古文十分简练,像这篇文章中它省略了一些叙述文字,这要靠思考和想象去补充。

  第一种可能是妈妈见孔先生来拜访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不在家,她把孩子叫出来的。妈妈还可能会说——哎!孩子,快出来!快出来!你孔叔叔来了,你先过来陪孔叔叔坐一坐。

  第二种可能是佣人开门,譬如说,他一开门,一见孔先生忙说,对不起,孔先生,我家主人不在家。(以不同角色描述)孔君平问:“哎!他小孩在家吗?我就喜欢那小孩。”“在在。哎!快出来!快出来!孔先生来了!”

  师:再往下说。“为设果,果有杨梅”。

  生:孩子为孔先生端上来一盘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

  师:这里省略了很多话,是谁为谁摆出水果?

  师:水果里面有杨梅。特别强调了杨梅。你看这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怎么样?生:一样。

  师:“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先说请“示儿”,指以示儿是指着什么呢?“君家果”指的是什么?

  生:杨梅

  师:为什么说杨梅是君家果呢?

  生:因为他们都有一个“杨”字

  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小儿看,并说:“这杨梅和你一个姓,是你们家的果子。”

  师:你觉得孔君平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像孔君平那样幽默地说一说。(学生练习说)

  师:那这杨家小儿又是怎么对答的呢?读: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先说说这句话的理解。再反复读读小儿的回答,细细地体会,你觉得他回答得怎么样?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生:回答得快(应声)、很巧妙(孔雀、孔君平、未闻)。回答得很有礼貌。

  你看,一个才9岁的孩子,不光能听出孔君平话中有话,而且能巧妙对答,对答如流,你想用什么词语夸一夸他?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读出夸赞的语气)!如果来的是李君平,毛君平、骆君平,他也能机智对答吗?我们也能对答如流,因此我们也甚聪慧。

  三、感情朗读

  文言文本来没有标点,是后人加上去的,即使加上,有些地方还需要注意停顿。现在我们要把这篇古文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来,(指导该停顿的地方)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练读。谁先来。如果读得好,请大家左手拍右手,向他学习,读得不够好,也请大家左手拍右手,给他鼓励。

  四、背诵积累

  师:聪明的孩子,不光能有感情地朗读古文,还能飞快地把文章背下来,给大家2分钟,看谁最聪明!现在就会背了,站起来,勇敢试一试,考一考记忆力。 自信一点来。

  (请3-4位学生背)

  师:大家一齐来背。(生一起背)

  五、说《故事新编》

  师: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记载的都是文人言谈轶事的故事,其中有很多描写言语的故事,推荐同学们读一读。

  附: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未闻 孔雀 夫子家禽

  惠

  孔君平 杨梅 君家果

《杨氏之子》 篇12

  【江西省九江市长虹小学 赵红英】

  〖让语文走进学生的心里──第十册教学例谈·抓住文眼,激疑促思〗

  课堂是有生命的,语文课堂的生命在于通过教师情感的投入与智慧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体验思维活动的快乐,让学生的生命在课堂中悄然成长。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教师要有一双语文的眼,善于去发现语文之美;有一颗语文的心,善于去感受语文之情。以师情促学情,领着学生在言语世界与精神世界中游历,这样才能让语文走进学生的心里。

  一篇课文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总会有让人注目的东西,也许是表达形式,也许是内容,但因为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解读文本的方式不同,因而所能读出的感受也不同。教师应在仔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内容,然后对问题进行梳理,找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眼”(也许这样的文眼不止一个),以它们为切入点从不同的角度走进文本,引导学生去品读文本,积累语言,内化语言。

  《杨氏之子》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教学本文,我主要采取了问题激趣法:读了这篇文章,你认识了一个的小孩?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这样就很自然地抓住了这个文眼。然后又追问:“你怎么知道?”或“从哪里看出他的‘甚聪惠’?请你读一读。”读着读着,一个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的杨氏子就活化在学生的语言世界里。

  是“此/是君家果”还是“此/是君家/果”──《杨氏之子》教学有感 

  湖北省宜昌市大公桥小学 曾凡琴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一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语言幽默,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人家里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是一篇文言文,这也是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因为文言文特殊的表达方式,学生读起来比较拗口。因此在开课之初,我告诉学生这是我们在小学阶段所接触到第一篇文言文,它与我们所学的过的文章都不一样,到底不一样在哪里,掉起学生的胃口。然后对学生简单介绍了《世说新语》,让学生在整体上对这篇文章有初步的感知。

  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课文读通、读顺,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放慢速度,慢慢体会文章的节奏,教师重点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和第五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个地方进行指导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尝试根据自己的朗读来划分文章的节奏,学生一边读,一边划,摇头晃脑,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师生共同合作划出了课文的节奏,再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学生再读时就读出了课文的韵味。在师生共同划分文章的节奏时,发生了一点小插曲:‘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根据注释以及网上查找资料,我们给这两句是这样划分节奏的,“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学生划分节奏后又读了一遍,这时有学生举手发言,学生说:“老师,我认为这个地方的节奏划分的不够准确,因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是把家禽划分开,表示是家里的鸟,那么‘此/是君家果。’这里的‘君家果’也应该划分成‘君家/果’这样前后才是一致的,朗读起来也才更顺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也都纷纷表示赞同。这是我在课前没有预设的,也是没有体会出来的,我和学生又反复朗读,对比读,觉得学生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就按照他所说的节奏来划分,这时我看到了一丝得意与自豪爬上了他的笑靥。我想这也是学生感受到的学习的快乐吧。

  把课文来回读了几遍以后,引导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理解了课文,感受到课文里巧妙应答的人物语言。最后老师又出示《世说新语》里的一则文言文《咏雪》,让学生进行课外的拓展。学生在读过两遍《咏雪》后,居然没有注释也能够听懂个大概,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随即我又推荐学生看一看《世说新语》,把课内的学习引向外延。

  结合注释自学《杨氏之子》教后记

  福建省南安市康美中心小学 李冬梅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举例如下: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要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

  1、学生尝试读文,根据学生读文情况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2、在读通课文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如:“为设果”是说谁为谁摆放水果?“家禽”是现在说的“家禽”吗?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体会九岁孩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交流对这个问题的体会。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么不一样,体会这个孩子回答的委婉和机智。

《杨氏之子》 篇13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读了不少书,增长了不少知识。现在我想来考考大家,考什么?考古诗。能接受我的挑战吗?你可得把题目给听清楚了。在你知道的古诗中有哪些诗篇写到了小孩子,你能背给大家听吗?

  刚才,我们背的都是古诗,古诗语言简短,但是意韵丰富。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古代的孩子,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杨氏之子)学生齐读课题。

  (这个“氏”怎么理解?)这个“氏”啊,在古代是家族的意思,那么“杨氏”就是——“杨家”的意思。

  认识他了吗?谁来说说他是谁?(杨家的小孩子)

  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题——(生读)杨氏之子。

  课文中的小孩是杨氏之子。请问你姓什么?那么在古代你就是——(可以连续问两个学生)(同学们活学活用,真不简单!)

  二、接触文本,读通课文,理解句子意思

  1、这个题目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古文,古文是古时候的人写的文章。第一次接触古文,同学们试着来读一读,看看古文与现代文有何不同?

  2、刚才我们算和古文有了第一次接触,说说她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怎么样?(难读,很拗口,难理解)

  第一次接触古文,碰到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困难,其实都非常正常,现在由老师带着大家来读一读这古文,我念一句,你们也念一句。

  看样子,大家读着很用心,要不自己学着老师的样子,再找找刚才的感觉,碰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争取把它读通顺。

  3、刚才有很多同学都读了三遍了。老师问问,有不认识的字吗?有难读的句子吗?

  诣。谁知道这个“诣”是什么意思?拜见。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位同学真是个善于学习的人。学习古文,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对照下面的注释进行学习,等下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用上这个方法。

  4、解决了这些问题,同学们再准备一下,一会儿老师要来检查检查大家课文读得如何?

  检测:请两生来读,相机指出读的不当之处。引导如下:

  第一次接触古文就读的这么好,读得字正腔圆,停顿得当,把生字都念准了,把掌声送给他。谁还想再读?

  老师最喜欢他读的这个地方“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他把“家禽”分开来读,的确,这里的“家”和“禽”各自表示独立的意思。现在的“家禽”指的是家里饲养的鸡、鸭、鹅等动物的总称。

  5、文章主要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杨氏子),一个是(孔君平)。看看课文中5句话,分别写了谁?同学们来读写杨氏子的话,老师来读写孔君平的话。

  读到这里,有哪位同学能试着说说,这篇古文大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说的真好!)

  同学们自己来对照着下面的注释来学习学习,看看能不能把每个句子意思自己学懂。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甚:很。聪惠:聪明有智慧。

  说说你是怎么学懂的?(看来这位同学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利用注释来学习古文的方法)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其”在这里是“他的”,“他的”指谁的?

  (3)为设果,果有杨梅。(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 )为( )设果,果有杨梅。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此”指的是什么?(杨梅),你怎么知道的?(这位同学联系上下文来学习古文,也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君家指谁家?君家和下文的夫子家都是尊称,夫子家就是您家(孔家)。(板书:杨梅 杨家)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知道什么是“应声”吗?(如学生说不知道,可以追问:到底知不知道?像刚才同学们这样的就叫应声答。现在懂了吗?)

  “未闻”是什么意思?(“耳闻目睹”、“百闻不如一见”中的“闻”都是“听到”的意思。)

  6、弄清楚了每句话的意思,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有滋味。

  三、深究文本,深化主题,感悟语言巧妙

  同学们读得真投入。谁来说说: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地方?

  出示: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同桌来读读两个人的对话。

  2、想象一下孔君平当时的神态和动作,一起做做动作带上表情来读一读。

  3、怎样的回答是应声答?(脱口而出、飞快地、接着声音,不假思索)从应声答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怎么样?(反应敏捷)

  4、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感受孩子敏捷的反应。(师:“此是君家果。”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感觉你们好像缺了点什么?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自信、机灵、微笑着、眼睛咕噜一转、淘气可爱、故作疑惑状。)

  再次角色练读。

  5、现在大家推荐一位我们班课文读的好的同学而且反应敏捷的同学,和我一起来演一演。现在老师就是孔君平,那么你就是——杨氏子。哈哈,我们现在都是古时候的人了。准备好了吗?

  预设效果如下:

  师:(师作指状)“此是君家果。”

  生:(生作摆手状)“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师作指状)“此是君家果。”

  生:(生作摆手状)“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杨梅是你家的水果。

  生: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没有听说孔雀是孔家的鸟。

  师:(师作指状)“此是君家果。”

  生:(生作摆手状)“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此儿反应甚敏捷!尔等皆须学之!

  6、你们觉得文中小儿的回答巧妙在什么地方?(1、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2、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7、如果你就是孔君平,听了小儿的一番回答,有什么感想?是啊!这九岁的小孩真是了不起啊!实在太聪慧了。再读这充满着智慧的对答。

  8、大家记住杨氏小儿吗!看看能不能把文章背下来?

  请一生背。(配乐)

  全体同学一起来背一背。

  9、《杨氏之子》这个故事出自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全书共有一千多个故事,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像这样聪慧的小孩子在《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记载。这些故事后来也演变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不少成语呢?如:七步成诗、道边苦李、咏絮之才等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读《世说新语》。下课!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杨氏子 孔君平

  孔雀 杨梅

  孔家 杨家

  甚聪惠

《杨氏之子》 篇14

  一、开场白

  各位专家和领导,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十课,课题是《杨氏之子》。

  二、说教材

  本课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全文共55字,语言简洁、浅显,主要讲孔君平到杨家拜访,主人不在便叫出杨家九岁的儿子。孔君平故意指着杨梅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而杨氏子却以“没听说孔雀是你们孔家的鸟”予以回敬。中心句便是“甚聪惠”。而小杨修“聪惠”之表现主要有四:

  1、能听出言外之意。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杨修能明白这是孔君平拿他的姓和杨梅同为杨字开玩笑。

  2、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小杨修也以孔君平的姓做文章,来回敬他。

  3、反应敏捷。“儿应声答曰……”,“应声”即为接着人家的话,不需耽搁地做出回应,可见小杨修的反应之敏捷。

  4、措辞委婉,懂礼数。“未闻”二字使语气委婉,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做到有礼有节。

  另外从“为设果”、“夫子”等处也可见小杨修深谙礼数。

  本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文。像这样短小、浅显的古文,小学阶段一共有两三篇,主要的编入目的我想应该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建立一个初步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吧。当然还为了感受祖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

  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词学习的基础在,但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学生对本文的理解上肯定存在不小的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

  本文又被安排在第十册的第三组第一篇。本组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因此本课的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读懂本文,还要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人物特别是杨氏子的语言的精妙。在此过程中还要指导学习方法,体会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

  根据拟定的学习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读懂故事,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难点是品味杨氏子的语言之精妙。

  四、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策略上要坚持以生为主,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我要站在课堂的二线,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只是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学习的方向,困难的地方给予帮助。

  方法上还是以读为主,因为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富有节奏韵味的古文更需要反复诵读。所以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和朗读感悟法。

  五、说教学流程

  我为本课的教学设计了这样的流程:

  (一)导入,初步认识古文特点。在谈话导入揭题之后,课件出示课文,让学生说说本课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相比有哪些特别之处。根据学生回答,点出这是文言文,并引导归纳出文言文的特点——精炼、难懂。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时候建立初步印象。

  (二)读通,不仅正确流利还要读出韵味。先让学生连读三遍,提醒其读准文中生字和两个多音字“为、应”。再标出节奏老师范读一遍,让学生感受古文朗读的韵味,然后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在这个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实现了朗读的提升,也对古文的意思形成了一个笼统的模糊的印象。

  (三)读懂,明确故事内容。先让学生说说大概讲了什么事,以训练学生对古文的整体把握能力。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及联系上下文试着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用我们的话来说一说,实在无法理解的标出来问老师。大概五分钟之后,让学生先提出无法理解的地方,尽量由学生自己互相讨论解答,实在不行才由老师解答。估计理解难点主要是以下几处:1、为设果,果有杨梅。重点帮学生搞清楚谁为谁设果。2、孔指以示儿曰……3、夫子。之后,逐句让学生说说意思,期间相机纠正语病,引导学生把句子讲通顺,并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故事补充丰满。如“父不在,乃呼儿出。”一句,引导学生想象可能是谁呼儿出,为什么要呼儿出,会怎么呼?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文言文语言精炼,省略了很多内容,也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需要我们去想象补白。另外在解释“孔指以示儿曰……”一句时,要反复强调孔是指着杨梅对杨氏子说,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让学生意识到孔说这句话是别有用意,是在用杨家的姓与杨梅的杨一样开小孩的玩笑。这是为后面品味杨氏子回答的精妙做铺垫。因为不明白孔的用意是很难体会杨的回答的精妙的。

  (四)、品读,体会杨氏子的聪惠。全文55个字是围绕哪三个字写的。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甚聪惠”。板书惠字,同时指导惠字的书写。再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聪慧的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的两句对话,引导学生体会出杨氏子聪慧的三方面表现:1、答得快,应声答曰;2、答得妙,也用孔的姓回敬孔。3、有分寸,未闻的语气委婉客气,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其中第三点有分寸较难体会,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比较有无未闻两字句子的微妙变化。也可用两种句子进行师生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加以体会。

  (五)、背诵,想象拓展。先练习有感情的朗诵全文,特别是对话的句子要读出孔的逗小孩语气和杨机智委婉的语气,再试着背诵。最后让学生想象孔听了如此精妙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写下来。并做交流。

  (六)总结全文,指导写字。告诉学生古文和唐宋诗词一样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多读多背。写字重点指导曰、梁。

  六、说板书。

  本课最后的板书是这样的……重点是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学生明晰文言文的特点和学法,以及课文重点。

  七、总结陈词。

  纵观本课的教学,首先我对本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所处的位子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制定了比较合理科学教学目标。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坚持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本课教学不仅是教懂了课文,更是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鲁迅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 推荐阅读:
  • 杨氏之子(精选17篇)
  • 《杨氏之子》(精选15篇)
  • 10杨氏之子(精选14篇)
  • 杨氏之子(精选15篇)
  • 杨氏之子
  • 杨氏之子
  •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 杨氏之子教案
  •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