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古诗讲解译文
赠刘景文 篇1
一、教材简说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二、学习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赠刘景文 篇2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⑴ 荷尽:荷花枯萎。
⑵ 擎雨盖:托住雨珠的叶子。盖:伞,诗中比喻荷叶。
⑶ 菊残:菊花凋谢。
⑷ 傲霜:不怕风霜。
⑸ 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
⑹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题解】
这是一首寄赠的诗。刘景文,字季孙,开封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做过饶州酒监。苏轼赞誉刘景文为“慷慨奇士”,将他比作孔融,并推荐他做官。全诗表面上只是在写深秋(一说初冬)时节的景色,但托物言志,深有寄托。
【译文】
冬天,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起的荷叶;菊花谢了,还有剩下不怕风吹霜打的枝条。人们都说:冬天怎么比得上花儿红草儿绿的春天。可是,你往结了果子的树上看看,橙子黄,橘叶绿,这不是一年里最美丽的景色吗?
【朗诵指导】
1、荷尽/已无//擎雨/盖,
读此句时要语调平直舒缓,声音稍低,表现冬景的萧瑟凄清。“已无”要适度强调,与下句的“犹有”形成对比。
2、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一句的声音稍高,注意强调“犹有”。重读“傲霜”,表现出菊花高傲不屈的精神。
3、一年/好景//君须/记,
语调高亢、热烈,重读“好”和“须”,表现出殷勤嘱咐、热烈期望的意思。
4、最是/橙黄//橘绿/时。
重读“最”和“橙黄橘绿”,读“橙黄橘绿”时速度要慢,四个字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歇,留下让人回旋想像的余地,表现对成熟丰收的冬天的赞美之情。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苏轼知杭州时。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今属河南开封)人,当时任两浙兵马都监,也在杭州。苏轼很看重刘景文,曾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诗酒往还,交谊颇深。
诗中所咏为初冬景物。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领风骚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苏轼用擎雨无盖说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花残了,枝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矣,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矣!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 “可以荐嘉客”。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难怪诗人要对它特别垂青!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作者说,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诗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赠刘景文 篇3
教学目标:能有节奏地朗读古诗,正确地书写诗句。
能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感受诗人达观的个性。
教学过程:
一 读诗。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出古诗的节奏。
指导方法:范读,领读,组织朗读比赛。
二 写诗。
要求:写正确,特别注意生字“擎 君 须”;
写规范,特别注意行款整齐。
指导方法:范写,个别指导。
三 解诗。
1 诗中写了哪几种景物?
2 分别理解诗中的荷和菊。
指导方法:比较学习。
回忆《荷花》,欣赏《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夏日荷花的盎然生机。
读诗中的荷花,板画理解“擎雨盖”。
体会诗中的荷花,谈自己的感受。
欣赏《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欣赏《不第后赋菊》,待到来年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气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说说秋日的菊花在诗中是怎样的模样。理解“残”“傲”。
3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可以推知诗中写的是什么时节?
4 此时此景,诗人为什么说是一年好景?感受“橙黄橘绿”的鲜亮和带给人成熟与收获的喜悦。
四 赏诗。
1 初冬时节还有哪些美好的地方?欣赏《山中》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2 你最喜欢哪个时节?用古诗回答理由。
五 背诗默诗。
赠刘景文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 。”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
(学生说不出时,可引导背诵《秋游景山》片断“这里的果树果实累累。……”)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
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3、阅读现代文《秋天的窗口》。
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没有春花的明艳,没有夏日的葱郁,但是秋天有 ,有 ,有 ,秋天是美丽的。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 、
、 ,秋天是美好的。
五、抄写古诗。
六、课外延伸。
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
赠刘景文 篇5
《赠刘景文》一文诗人从荷尽、菊残两个画面的描写,把秋天的萧瑟之感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一片生机,到现在早已不见踪影。即便是那怒放的菊,到了深秋,也不免开得残败。然继续往下读,“菊残犹有傲霜枝”,精神为之一振,那是一种怎样的风姿?菊花即便开得七零八落,但那支撑着花的枝条却依然在瑟瑟寒风中挺立着,坚强地傲立着!“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到此,眼前的色彩变得明快、亮丽。橙黄橘绿,一片生机!
这首诗从字面上来看,无一不与秋色相关。然而,这并不只是一首写景的诗。人的一生就如春夏秋冬一样。春,是人的一生最美好的开始,充满了憧憬,跃跃欲试;夏,正是人开始奋起的时候,充满了激情与干劲;秋,则是人生开始收获的季节,走向成熟的季节;而冬,往往较为沉寂。诗中描绘的景象是秋末初冬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行将暮年的时候,经历了人生的辉煌之后,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后,人不免有一些失意,有一些落寞。然,诗中要表达的并不是这些,恰恰相反,“菊残犹有傲霜枝,”“正是橙黄橘绿时”,读来哪还有萧瑟之感?
但对于二年级学生,尤其是刚上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到这个深度是极为不易的。上午这节课光是初读古诗就用了二十几分钟的时间,要把这首古诗读正确读通已不是易事,更不用说去感受诗意了。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步骤逐步展开:
问题:前两句写了了秋天的哪些景色?圈圈“荷”“菊”。
一、荷的教学
1.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夏荷的图片,感受夏荷的美,适机理解“擎雨盖”
引导学生练习学过的古诗文来感受
2.再出示一张秋末荷之图,让学生进行比较。理解“尽”
3.指导学生读出一片萧冷的感觉
在感受夏荷的时候,如果能在欣赏图片的时候,在图片旁边附注一些古诗文,或者是一些好词,这更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二、菊
1.“菊残”引用图片理解。
2.通过与第一行的对比,感受“傲霜枝”的坚强。
3.对比朗读
导: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在前边
三、“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引读
指导读出一片果实累累的景象。
四、介绍古诗背景,问:苏轼写诗赠刘景文,说说苏轼想通过写诗跟刘景文表达什么?
这一步设计得很理性,到最后,由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过来的 。改进中……
赠刘景文 篇6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赠刘景文
教案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 点
学 难
重 点
识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小黑板,图画,磁带
板
书
设
计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 无 擎雨盖
菊残 有 傲霜枝
爱秋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5)
初读古诗(10)
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
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借助拼音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指名读
引出生字教学:, 出示本课10个生字,带拼音
全班交流,师做重点指导,必要时领读生字
自由谈论
背诵知道的有关秋天的古诗
学习生字:赠、刘
生自由读3~4遍
生自由练读,不认识的借助拼音朋友
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
齐读,开火车读
去掉拼音练读词
同桌互相读古诗,互相纠正
谈话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交流字词理解,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细读品味, 学习古诗(18)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听听老师哪里读的最美
抽读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师作评
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适时指导朗读
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
师作意境的渲染, 一边进行简笔画, 一边用赞美的语言描述这美丽的景色
生评价老师
生齐读
模仿读
四人小组轮读,读完后说说自己读懂了词语或者句子
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 ,“菊残、傲霜枝”
自由发表意见
学生说诗意,悟诗情
师有感情的范读,以夸张的节奏、韵律来感染学生。
运用图画的直观效果,想像古诗的画面,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书写指导(7)
面对这么美的景色,同学想怎么表达?那就快快读读古诗吧!(放古典的轻音乐)
多种形式的朗读
诵读
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师范写生字(边写边指导)
作评价、展示
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配乐读
看着黑板,边看图画,边跟老师一起背诵。
生自由练背。
比赛背诵,看谁背既准确又有感情。
学生认读
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生练习
采用激励方式,提高学习的效率。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乐于写字
作业布置
作
业
内
容
背熟古诗
积累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教
学
反
思
赠刘景文 篇7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所以我想谈谈自己对《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理解及教学思路,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尽,擎,残”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赠刘景文》是《古诗三首》这课中的一首诗,也是学生理解较难的一首诗,因此,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古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3、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利用画面再现,从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②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二、说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本课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说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营造气氛。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在课始让学生诵读有关秋天的古诗,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
2、掌握方法,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也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 ”悟“道”,因“道”学“文”。“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定数量的古诗,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本课教学中,我不打算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后主动学习。
3、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所以采用“想象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具准备:课件,古筝曲。
2、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
一、牵手秋天,诵读秋诗
二、研读诗句,领悟诗意
三、介绍背景,感受深意
四、指导诵读诗句
五、情境迁移,感悟深秋
赠刘景文 篇8
【教学要求】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难点】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
1、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许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苏东坡画像。
2、出示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
3、了解苏东坡:
苏轼:宋代文学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俱出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他写的诗。
4、出示教学挂图:
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
天高云淡、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春华秋实,秋收冬藏等。
5、导语:苏东坡是怎样用诗描绘这秋景呢?请自由朗读诗歌:赠刘景文。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2、组词、读准字音:
赠送 姓刘 擎雨盖 菊花 残枝 犹有 君子 必须 橙色 橘子
3、注音平舌音:
赠、残。
4、指导写字:
枝、记、刘,注意字的结构。
三、学习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朗读节奏: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3、自由读,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
⑴ 出示荷叶田田图解诗句1:
荷花开放了,巨大如盖的荷叶消失了。
⑵ 出示菊花盛开与衰败图解诗句2:
菊花干枯了却还留在枝头,似乎在斗寒霜。
⑶ 导语:
荷尽菊残的时候还有什么呢?
⑷ 齐读3、4句诗: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诗意:
一年中最好的景色,是橙子金黄、橘子飘绿的时候。
5、朗读诗歌:
⑴ 这么优美、这么丰富的秋天给人带来什么?
(快乐,幸福、丰收……)
⑵ 这么快乐、幸福的秋天该怎么读?
(喜爱、快乐……)
⑶ 齐读诗歌,注童重读以下词语:
擎天盖、傲霜枝、君须记、正是。
6、背诵诗歌。
四、拓展学习
再背一,二首写秋的诗。
赠刘景文 篇9
【设计理念】
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本课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
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设计设计】
一、牵手秋天,诵读秋诗
1、现在正是金秋十月,瞧,深秋正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了.
2、出示关于深秋的图片。
3、看,这深秋时节,满山的枫叶红了,让老师想起了一首诗《山行》,我们还背过一些和秋天有关的古诗呢,谁起个头儿,带大家一起来吟诵吟诵。
(生吟诵《山行》、《暮江吟》。)
4、老师这儿还一首秋天有关的古诗,请你们来读读这首诗,多读几遍好吗?把诗读准确,读流利。
二、研读诗句,领悟诗意
1、指名朗读古诗。
2、再读古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3、请学生交流,可以是诗中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⑴ 观景感受深秋气息:
① 荷花谢:
引导一个“尽”字。(尽字表示没有了)这个尽字,在我们学过的一首《登鹳雀楼》的古诗中也出现过,“白日依山尽”,说的是太阳落山了。那么花没有了我们可以说是──谢了。
② 荷叶枯:
引导一个“擎”字。怎么样的动作可以说是擎?用手笔划笔划。
③ 菊花残:
寒冷的深秋让人忍不住缩成一团,可是诗人感受到了残菊的与从不同,你觉得诗人他感受到了什么?
虽然天气很冷,菊花可能都快凋谢了,但它的花枝像个小战士在和风霜在做斗争,它们一点都不怕冷。
(想像说话:这些残菊想跟这寒冷的天气说些什么呢?)
⑵ 说理领悟深秋美好:
① 你知道君表示什么?
是你的意思,对别人的尊称,因为这首诗是送给刘景文的,所以这里指的是刘景文。
② 引导“最是”的理解。
(可以认为是“就是”的意思,表示强调。)
③ 橙黄橘绿能分开来解释吗?
橙子黄了,橘子绿了。橙子、橘子黄了,绿了,说明它们在深秋的时候成熟了。
④ 你最喜欢秋天什么样的景色?秋天有这么多美景,诗人为什么认为秋天最好的景色是深秋时候,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出示图片,小组讨论:
a、它们颜色很漂亮,很鲜明,在深秋还有这么鲜艳的颜色的确让人眼前一亮。
b、还能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⑶ 因为橙桔成熟,桔子的味道十分清香,飘满于天地间,也让人不禁称赞。
4、试着读读整首诗,把深秋的味道读出来。
三、介绍背景,感受深意
1、读到这儿,让我们猜猜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吧,老师给你们三个提示。这是一位北宋的大诗人,大文学字,曾在湖州当过知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著名的诗词就出自他的笔下。
2、对了,苏东坡,苏轼。苏东坡的这首诗是送给一个即将远行的朋友,他的名字叫刘景文。读读他的诗,猜测一下刘景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⑴ 一个跟苏轼一样很有才华的人。
⑵ 从“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诗中体会出一个坚强、遇到挫折不肯屈服的人。
⑶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的景物,刘景文可能是一个年纪很大的人。
3、出示刘景文的文字资料,请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刘景文:苏轼在杭州当知府的时候,认识了刘景文,因为他很有才华所以受到了苏轼的赏识,两人的交情很深。苏轼写这首诗给刘景文的时候是元佑五年,此时的刘景文年纪已经很大了,差不多到了人生的中晚年了,可是还是没有受到重用,他的才华没有地方施展。
4、交流:
(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⑴ 苏轼想用这诗诗鼓励刘景文你虽然年纪不小了,都过了中年,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⑵ 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就会迎来收获的季节。
⑶ 劝刘景文不要泄气,你看秋天的景色也很美,你的前途一定也会很美好的。
四、指导诵读诗句
1、是啊,苏轼就是这样鼓励刘景文的,虽然刘景文离开了,但他每当想起远方的朋友,总会呤诵这首诗……
2、受到了苏轼的鼓励,刘景文终于崭露了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十四字的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3、多元吟诵:
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现在,让我们把这富有哲理的诗也送给你的同桌吧……
让我们也把这首勉励的诗送给自己吧……
也让我们把这首激励人们乐观向上的诗送给在座的老师们……
五、情境迁移,感悟深秋
1、谁说深秋就等于悲凉,谁说深秋就不美丽了,又是谁说深秋没有了芬芳。教师配乐范读根据这首古诗意思编写的小诗:
在那方荷花池里,花儿谢了,叶儿枯了,是深秋来了。/在那层寒霜中,菊花败了,可是你看,那花枝还是顽强地在风中舞动。是深秋来了。/是橙子黄了,是橘子绿了,是深秋来了。/淡淡的清香弥漫在你我之间,这不是最美丽的时候吗? /我爱深秋,是深秋告诉我, 。
2、你想到了什么,请你们把它写下来,让我们继续在深秋中畅想。
3、请几位同学上台组成一支小诗队,畅谈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深秋感悟。
4、是啊,是深秋告诉我们: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篇10
教学目标 :
1会认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插图和背景资料,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注释及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托物言志,劝慰朋友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同样是人生大有作为的时候,当努力不懈的积极乐观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描写荷花和菊花的语言、古诗背景资料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古诗诵读:赠刘景文(板书)
1解题:“赠”是什么意思?(赠送)一般大家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用这个字?这里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赠的——[一首诗]给谁呢?——[朋友刘景文]。
2简介苏轼。你们知道苏轼是什么人吗?
(出示课件: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和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
3 看题质疑:带着问题读书,可以培养我们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通常诗文的题目就揭示了诗文的中心内容,那么读了诗名《赠刘景文》之后,你们心里有什么问题吗?
(重点把握住两个问题:1苏轼在赠给刘景文的诗中写了些什么?2为什么赠这首诗给刘景文?)
二 初读古诗
1师:带着这些问题读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这首古诗,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通顺。
2 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学生间随机正音、点评。
3读了这首诗,你从诗句中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4 说到“荷花、菊花”同学们脑海中出现的是什么?〈可以是画面、词句、诗文〉
(出示课件:菊花和荷花的绽放的美丽画面)
三 感受诗意。
过渡:在苏轼笔下、刘景文眼中的荷花和菊花又是怎样的呢?
1 学生读诗,回答。
抓住:荷尽:荷花枯萎。菊残:菊花凋谢。
(出示课件:秋末冬初的荷菊画面)
过渡:此时已是秋末初冬的时节,荷花已经不在有夏天那像雨伞般铺展开的荷叶,更没有婀娜多姿的花朵,菊花虽说是在秋季开放,而秋末初冬的时候也已凋零,只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了。
2为什么苏轼要写这些给朋友呢?
(简介刘景文生平:刘景文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也是刘家唯一的后人,但身为名将后代,刘景文虽然也很有才华,却一直没有受到过朝廷重用。苏轼在杭州做官见到刘景文,就向朝廷竭力推荐,刘景文才得到小小升迁,而此时刘景文已经五十八岁了。如果把人的一生比喻成四季,同学们可以说是春季,老师这个年龄的人,可以说是夏季、四五十岁的人是秋季,而五十八岁的刘景文就像四季中的这秋末冬初的时节了。)
3此时,五十八岁的刘景文看到这残荷、败菊回想到什么?会对自己的朋友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4苏轼对他说了些什么呢?读后两排诗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5 苏轼为什么要对刘景文说这样的一段话?
(教师小结:诗人的三、四两句是朋友的劝勉和鼓励,是要刘景文认识到前景还是大有可为的。“橙黄橘绿”才是人生最成熟的收缘结果之期,希望朋友不仅看到荷枯叶尽的一面,更要看到傲霜雪抗严寒和收成果实的一面,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坚持下去。)
四 诵读古诗
1对好的一对朋友啊,同学们苏轼会怎样把这首诗吟诵给自己的朋友?来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
2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 苏轼是在与朋友饮酒谈话时,吟诵出的这首诗,当然不会是念诵出来的,(教师擦去黑板上的诗),看还能把这首诗送给朋友吗?
4 总结。
赠刘景文 篇11
学习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先来一个实话实说好吗?一年四个季节里,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师:古代大诗人们也爱写诗赞美自己喜欢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师帮助指正读中出现的问题。(赠与景是后鼻音,擎、残、犹、橙比较难读。)
三、反复朗读、尝试理解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擎雨盖
出示多媒体视频,引导学生想象荷花在夏季的样子和作用,指导观察搜集夏季荷花的图片,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
(2)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3)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4)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秋季丰收图)
出示图片
2、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3、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4、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5、孩子们,你觉得作者写这首诗送给一个朋友,目的仅仅是为了赞美秋天的景色吗?(引导:秋天橙黄橘绿,收获的季节,菊花的傲霜,做人要有坚韧的品格。)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教学反思: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先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浮现出相似的画面,顺应诗境的朦胧,再根据诗句中词语的提示,按照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同时,学习这首古诗时节正好是秋季,我让孩子结合自己的观察谈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从景中感悟作者的情。尊重了孩子的个性观点和见解,对于掌握诗意、感悟诗情有重要的意义。
赠刘景文 篇12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识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课古诗两首,板书课题(要求学生抬起右手,跟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师对“首”作强调:下面是“自”不是“白”),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上我们在识字一学过的成语来形容这些美丽的景色。(生回答:层林尽染,山河壮美……)不光我们现代人喜欢秋天,赞美秋天,在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苏轼他也写了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送给他的好朋友刘景文。题目叫:赠刘景文(板书)齐读。大家想读读吗?快快打开语文书第15页。
二、初读古诗
1、生借助拼音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生自由读3~4遍)
2、同桌互相读古诗,互相纠正。(生互读1~2遍)
3、四人小组轮读,读完后说说自己读懂了词语或者句子?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交流字词理解,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识字
1、出示本课6个生字,带拼音。生自由练读,不认识的借助拼音朋友,读完以后,有哪些字比较难读,你在刚开始读的时候就读错了,需要提醒一下大家。(生自由读,全班交流,师做重点指导,必要时领读)
2、组词、读准字音。(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 刘景文 菊花 残枝 君子 橙色 橘子(齐读,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练读词语。
4、保留生字,抽读。
5、这些生字大家都读的非常准确,相信大家也有自己能很快的记着这些生字,你把哪个字记的最牢?在小组里跟同伴说说。(小组合作记着生字)然后全班交流。(鼓励好的识字方法)
6、齐读生字。(师檫掉生字)这些生字现在跑到古诗里去了,赶快打开书,读一读吧。
四、学习古诗
1、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听听老师哪里读的最美。(师有感情的范读,以夸张的节奏、韵律来感染学生。)生评价老师。师:“大家想不想学学老师,把古诗读的有感情?”生齐读,抽读(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师作评),模仿读。
2、师作意境的渲染。
请同学们把书合上,(师在黑板上一边进行简笔画——焉而低垂的荷叶、枯萎的菊枝、黄澄澄的橙子、绿油油的橘子,一边用赞美的语言描述这美丽的景色。)
(运用图画的直观效果,想像古诗的画面,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
3、面对这么美的景色,同学想怎么表达?那就快快读读古诗吧,边读边看看黑板上的画。(师放古典的轻音乐)
4、多种形式的朗读。(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配乐读)
5、诵读:①看着黑板,边看图画,边跟老师一起背诵。②生自由练背。③比赛背诵,看谁背既准确又有感情。(采用激励方式。)
五、写字
1、小黑板出示本课要求学生会写的3个生字:首、刘、记。生自由认读,抽读,小老师带词语教读。
2、我们看到一个生字能不能马上就动笔写?对,要先观察。观察什么呢?(生:观察它是什么结构,观察它的重要的笔画,观察发生变化的笔画……)那就请大家仔细观察吧,呆会儿看谁观察的仔细,提醒大家的最好。(生观察生字,并全班交流。)
3、师范写生字(边写边指导)
4、生练习,师作评价、展示。(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乐于写字。)
赠刘景文 篇1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 10 个生字,会写 6 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之外的古诗。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体会诗的韵味和意境。
[教学准备]
有关文中重点词句的影像资料、字词卡片、田字格。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导入新课
1.背诵诗文。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精练,含意深刻,读后令人回味无穷。谁愿意绘声绘色的背诵一首古诗?(自由背诵)谁会背诵苏轼的诗?
2.了解诗人。
你对苏轼了解多少?随便说一说。(苏轼,号东坡居士,人们又叫他苏东坡,我国宋代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有名的大诗人。)
3.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
二、激发兴趣,初步感知
1.理解诗题。
(1)齐读课题。(注意“赠、景”的读音。)
(2)你想怎样学会“首、刘”两个字?(学后汇报交流,书写,并扩词。)
(3)说说诗题的意思。
2.播放课件。
(1)仔细观察画面,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教师讲述诗歌的写作背景。(有一天,苏轼和朋友聚会,其中的一位叫刘景文,学问渊博,诗写得非常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看到外面美丽的景色后,诗兴大发,便提笔写下这首诗,赠送给刘景文。)
3.配乐朗读。
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这首诗?听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初读课文,了解诗意。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标出,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
(2)反复读记,易错字音。(圈画出易错的字音,多读几遍,并让同一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采用多种方法识记。)
(4)自读课文,圈画词语。(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
(5)小组合作,理解词义。(反复朗读,结合画面理解词意,重点理解“擎雨盖、傲霜枝”。)
(6)汇报交流,质疑问难。
①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目的。
②读字卡:刘 首 菊 残 君 橙 橘 枝 记
③读词语:姓刘 首先 首长 秋菊 残花 君子 国君 橙色 橘子 树枝 记住
④编字谜:以小组为单位,看哪组编得又多又好。
⑤质疑问难,探讨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
2.反复朗读,感受意境。
(1)教师配乐诵读,感受韵律、节奏、意境美。
(2)学生模仿朗读。自读、同桌互读、组内比赛读。
(3)指名读,师生一一评价、导读,学生再练读。
(4)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棒!
3.朗读品味,体会诗情。
(1)播放优美的古筝曲,学生随着优美的音乐朗读,边读边想象诗情画意。
(2)组内读,评价、指导,再读。
(3)分组读,分男、女生读,指名读等形式练习读。
4.想象诗境,背诵诗文。
(1)边想、边读、边背。
(2)指名背、齐背。
(3)配乐有感情的朗诵、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背诵苏轼的诗、词和描写秋天的诗词。
2.背一首李白的诗《子夜吴歌》。
子 夜 吴 歌
李 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教师介绍时代背景,朗诵这首诗。
(2)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里“首、刘、枝、记”的结构和应注意的问题。
2.学生说一说,怎样书写。
3.教师指导范写,学生观察。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六、教师小结,学生质疑
1.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2.谈谈收获。
3.学生质疑,引导解答。
七、作业
1.背诵李白的《子夜吴歌》。
2.搜集杜牧的资料。
赠刘景文 篇14
教之前:原先觉得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学生会背会填空就算完成任务了。但是觉得这样教了之后,学生不会对古诗产生兴趣,对古诗意境的体会也相当概念化。所以这次想好好背背课,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让学生产生爱上读古诗。
首先自己对这首古诗要有体会,有看法。我反复读着古诗,发现自己对这首诗的背景不了解,连“刘景文”是谁也不知道。所以上网查了资料,知道刘景文是宋朝名将之后,他一直不顺利,但是始终保有高尚的情操,曾被苏轼赞誉为“慷慨奇士”。“赠刘景文”这首诗用傲霜开放的菊花来表示对刘景文的敬佩。同时用“橙黄橘绿 ”鼓励好友,要他不要忘记秋天也是个丰收的季节。
苏轼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我查找了一些苏轼的资料,并且用自己的话把它改成学生看得懂的句子,重点介绍苏轼和苏轼父子三人。三字经里面有一句“二十七,始发奋”,说的就是苏老泉。苏老泉那时候发奋,刚好给苏轼提供了很好的家庭读书氛围。我想这些虽然跟课文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一句话带一下也好,让学生对苏轼、对读书有更多的认识。
全诗的理解难点应该是前两句,特别是对“擎雨盖“和”“傲霜枝”的理解。本来想用书中的插图的,但是发现插图比较写意,对学生应该没什么帮助。所以上网查找了一些图片,准备借助直观的情境让学生走入诗的意境。
思考完毕,便动手做了简单的ppt。现在喜欢自己做ppt,因为是顺着自己的思路下来的,所以对教学有辅助作用。网上找的或是买的,虽然漂亮,但是不实用。
准备把整个教学分三个板块,一是读题导入、了解背景;二是读通古诗,学习字词;三是自读感悟,质疑解疑;四是背诵古诗,体会意境。
教学时
读古诗题目的时候,发现有些孩子有两字一顿倾向,“赠刘”“景文”。于是问孩子们:“你知道什么叫赠吗?”聪明的孩子就说了:“赠就是把东西送给别人。”我又问:“你会给你的朋友送什么呢?”学生就说了我会送贺卡,送鲜花,送祝福等等。我接着说:“是啊,我们用贺卡、鲜花表达我们的情感,而古代的文人一般喜欢用自己写的诗送给自己的朋友。送给谁就叫“赠——”。现在谁能再来读读题目?”再读的时候,就没有学生出错了。
接着,我让他们当当苏轼,试着把这首诗吟诵给你的好朋友听。学生听了这话,便开始自由拼读。为了让学生把古诗读准确、读流利,我把里面难读的词语抽出来先让学生读。再让学生读去拼音的,然后读单个的生字。发现“君须记”,学生容易读成“居须记”,“犹有”读成“优有”,“残”字错误率也很高。然后出示整首诗让学生拼读,一开始学生读得很不流利,接着便慢慢读顺了。看看时间已经过了一大半,我赶紧请学生再去读读,看看有什么地方不懂的,用——?标出来。大部分孩子不懂“擎雨盖”和“傲霜枝 ”,这是在我预料之内的,因此我给孩子们看夏天的荷叶,请他们谈谈荷叶有什么作用,再给他们看秋天荷叶落尽的样子,请他们说说。学生自然就理解了擎雨盖。同样的方法理解了“傲霜枝”。后两句理解了“君”字的意思,因为我觉得这是比较常见的字,应该让学生知道。古人称“你”为“君”。大致的意思学生自己能读懂,关于“橙黄橘绿”,就让孩子们学着“秋天的图画”说说这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如果叫你用一个词语来说,你会选择哪个词语?学生自然就想到了“果实累累、瓜果飘香、丰收”等。然后跟孩子们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请你看着这些景象,来当当小诗人。”课件出示荷叶密密麻麻的、荷叶凋零的、菊花傲霜的、橙黄橘绿的图片,请孩子们吟诗。吟完就下课了,一个字也没写。
教学后:
一、让学生了解背景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我告诉孩子们古人送别喜欢赠诗,请他们当当苏轼,试着把这首诗吟诵给好朋友听。孩子们摇头晃脑,读得很开心。
二、图片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擎雨盖”的理解,采用夏天的荷叶和秋天的荷叶对比的形式进行教学,既使学生理解了擎雨盖,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己觉得这个环节不错。
三、出示情境图请孩子们吟诗这个环节也不错。看着图片吟出诗句,既是检查学生当堂背诵情况,也是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
四、环节安排不够紧凑,尤其前面对作者的介绍和对题目的理解,应该抓紧点,加在一起5分钟解决,而我用了10分钟。其实有些东西可以叫学生去预习一下。虽然说读通课文要在第一教时体现出来,但是适当的预习也是必要的。它能让课堂更经济有效,不至于被几个“小尾巴”拖得走不动。
赠刘景文 篇15
人教版第三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教学目标:
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诵诗导入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古诗为我们呈现美的意境,让我们有美的享受。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题目)
看图感悟
教师出示课文动画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意:深秋时节,荷尽菊残,然而“橙黄橘绿”。并伴以和谐优美的古筝曲子。
看后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从图入手,便于图文结合,感悟诗意,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3、提出不认识的字请大家想办法帮助解决。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生读古诗)
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读时注意这些字的发音,现在同桌互相当小老师,认真听对方读课文,如果他完全读对了,就为他鼓掌,如果他有不对的地方就帮帮他。
4、互帮互学,同桌拼读。
5、请一组同桌读、读后评价。
6、齐读。
过渡:现在大家都会读这首诗了,如果把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请出来,你还能准确地认出他们吗?
7、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请一组学生开火车认读。
一组学生开火车读。(火车出现两次故障)
师:哪列火车能开得又快又稳?(学生纷纷举手)
8、再请一组学生读。
另一组学生开火车读,(读后响起掌声)
师:你们读得不错,大家的掌声是最好的评价。
9、抢读。
师:逐张出示生字卡片。
学生抢读,气氛很热烈。
10、合作交流识字方法。(采取多种方式识记)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不错,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呢?
学生纷纷举手,说出各自的识字方法,比如:小老师教认字:姓刘的同学就可以教大家认识“刘”;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菊、橙、橘”;编顺口溜:“自言自语——记”;生活中的广告标语识记“残”字。
再读感悟,了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全认识了宝宝,现在我们把他们送回家,再来读读古诗。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诗句。
想象画面,领悟诗情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诗歌的画面。
2、秋天在你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
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自由朗读古诗。
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生1:我觉得他读时没有感情。
生2:声音有点小。
指导朗读。
(结合古诗内容辨别语调)
现在老师想读读这首诗,你们愿意吗?
老师范读(掌声)
师:谢谢!
学生评价。
生:老师读得有感情。
生:老师读得声音亮。
生:老师发音正确。
生:老师读时句子中间有停顿。
师:谁敢向老师挑战?
指名读。
评价。
师:他读得怎样?
生:他读时句子中间没有停顿。
师:你听得很认真,你有信心读一读吗?
(生摇头)
师:句中怎么停顿呢?看来有困难,不过没关系,我再来读一次大家听听在哪儿停顿,边听边在书上用“︱”标出来好吗?
生:好!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用“︱”标出句中停顿的地方。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学生自由体会读。
学生个人比赛读,小组比赛读。
学生齐声朗读。
师:会背了吗?谁来背一背。
老师指名背,找学习伙伴,互相背诵。
学生齐背。
课内延伸
过渡: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歌,背给大家听听,好吗?
指名背诵,教师相机指导,背得好为他鼓掌,背得不好,指导后再背一遍。
师:还有许多同学想背,可是现在没时间了。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去背。下周我们举行一次古诗朗诵比赛好不好?
生:好!(声音响亮)
作业:把诗中描写的内容用彩笔画出来
教学评析:
借助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受,形象感知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从而让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自主读和互动听读相结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课文,做到不漏,不添,读得准确。
学生通过开火车,抢读的形式巩固了生字。抢读时,不仅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声音响亮,活跃了课堂气氛,由此可知是一种收效好,深受学生欢迎的认字形式。
读读背背,重在培养语感。低年级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在指导朗读时,采用带表情范读,学生听后直观感悟应该用什么的语气读,然后让学生模仿表情与语气朗读来体会文感,培养语感。
在学生背诵课外学会的古诗时,把课堂上学到的朗读方法运用到其他古诗的朗诵上,进一步巩固了古诗的朗读方法,也使学生感受到朗读古诗与朗读别的文章是不一样的。
本节课融视听、认读、朗诵于一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上出现了多次高潮。学生在民主、快乐的气氛中学懂了古诗,增长了技能。
程万海 作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赠刘景文 篇16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本课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一、牵手秋天,诵读秋诗
1、现在正是金秋十月,你们喜欢秋天吗?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夸夸你所喜欢的秋天。
2、我们还学过一些和秋天有关的古诗呢,谁起个头儿,带大家一起来吟诵吟诵。
(生吟诵《山行》、《暮江吟》)
3、老师这儿还一首秋天有关的古诗,请你们来读读这首诗,多读几遍好吗?把诗读准确,读流利。
二、研读诗句,领悟诗意
1、指名朗读古诗。
2、再读古诗,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3、请学生交流,可以是诗中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1)观景感受深秋气息
△荷花谢。引导一个“尽”字。(尽字表示没有了。)这个尽字,在我们学过的一首《登鹳雀楼》的古诗中也出现过 。“白日依山尽”,说的是太阳落山了。那么花没有了我们可以说是——谢了。
△荷叶枯。引导一个“擎”字。怎么样的动作可以说是擎?用手笔划笔划。
△菊花残。寒冷的深秋让人忍不住缩成一团,可是诗人感受到了残菊的与从不同,你觉得诗人他感受到了什么?(虽然天气很冷,菊花可能都快凋谢了,但它的花枝像个小战士在和风霜在做斗争,它们一点都不怕冷)想像说话:这些残菊想跟这寒冷的天气说些什么呢?
(2)说理领悟深秋美好
△你知道君表示什么?(是你的意思,对别人的尊称,因为这首诗是送给刘景文的,所以这里指的是刘景文。)
△引导“最是”的理解(可以认为是“就是”的意思,表示强调。)
△橙黄橘绿能分开来解释吗?(橙子黄了,橘子绿了。橙子、橘子黄了,绿了,说明它们在深秋的时候成熟了。)
△ 你最喜欢秋天什么样的景色?秋天有这么多美景,诗人为什么认为秋天最好的景色是深秋时候,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出示图片,小组讨论。(1、它们颜色很漂亮,很鲜明,在深秋还有这么鲜艳的颜色的确让人眼前一亮。2、还能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3、因为橙桔成熟,桔子的味道十分清香,飘满于天地间,也让人不禁称赞。)
4、试着读读整首诗,把深秋的味道读出来。
三、介绍背景,感受深意
1、读到这儿,让我们猜猜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吧,老师给你们三个提示。这是一位北宋的大诗人,大文学字,曾在湖州当过知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著名的诗词就出自他的笔下。
2、对了,苏东坡,苏轼。苏东坡的这首诗是送给一个即将远行的朋友,他的名字叫刘景文。读读他的诗,猜测一下刘景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1)、一个跟苏轼一样很有才华的人。
(2)、从“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诗中体会出一个坚强、遇到挫折不肯屈服的人。
(3)、这首诗写的是深秋的景物,刘景文可能是一个年纪很大的人。
3、出示刘景文的文字资料。请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刘景文:苏轼在杭州当知府的时候,认识了刘景文,因为他很有才华所以受到了苏轼的赏识,两人的交情很深。苏轼写这首诗给刘景文的时候是元佑五年,此时的刘景文年纪已经很大了,差不多到了人生的中晚年了,可是还是没有受到重用,他的才华没有地方施展。
4、交流
(1、苏轼想用这诗诗鼓励刘景文你虽然年纪不小了,都过了中年,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2、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就会迎来收获的季节。
3、劝刘景文不要泄气,你看秋天的景色也很美,你的前途一定也会很美好的。)
5、刘景文离开了,但他每当想起远方的朋友,总会呤诵这首诗,刘景文会怀着一种怎样的情会来呤诵这首古诗,请你们试试。
6、受到了苏轼的鼓励,刘景文终于崭露了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十四字的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把这富有哲理的诗也送给自己好吗?
7、谁说深秋就等于悲凉,谁说深秋就不美丽了,又是谁说深秋没有了芬芳。教师范读根据这首古诗意思编写的小诗。
在那方荷花池里,花儿谢了,叶儿枯了,是深秋来了。/在那层寒霜中,菊花败了,可是你看,那花枝还是顽强地在风中舞动。是深秋来了。/是橙子黄了,是橘子绿了,是深秋来了。/淡淡的清香弥漫在你我之间,这不是最美丽的时候吗?/我爱深秋,是深秋告诉我,
。
8、你想到了什么,请你们把它写下来,让我们继续在深秋中畅想。
9、请几位同学上台组成一支小诗队,畅谈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深秋感悟。
赠刘景文 篇17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情感目标: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 推荐阅读:
- 赠刘景文(通用12篇)
- 赠刘景文
- 赠刘景文
- 赠刘景文(苏轼)
- 赠刘景文
- 赠刘景文
- 赠刘景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