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黄道婆 黄道婆的简介

2024-01-01人围观
简介黄道婆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2.认识“媳、轧、卉、赢、祠”5个生字,会写“谣、筒、媳、虐、累、州、憔、悴、套、效、率、踏、卉”13个生字,掌握“歌谣、虐待、劳累、憔悴、效率、花卉、赢得、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百感交集、潜心研究、应运而生”等词语,理解“衣衫褴褛、乌泥泾布、衣被天下”等词语

黄道婆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2.认识“媳、轧、卉、赢、祠”5个生字,会写“谣、筒、媳、虐、累、州、憔、悴、套、效、率、踏、卉”13个生字,掌握“歌谣、虐待、劳累、憔悴、效率、花卉、赢得、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百感交集、潜心研究、应运而生”等词语,理解“衣衫褴褛、乌泥泾布、衣被天下”等词语。

  3.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媳、轧、卉、赢、祠”5个生字,会写“谣、筒、媳、虐、累、州、憔、悴、套、效、率、踏、卉”13个生字,掌握“歌谣、虐待、劳累、憔悴、效率、花卉、赢得、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百感交集、潜心研究、应运而生”等词语,理解“衣衫褴褛、乌泥泾布、衣被天下”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出示ppt(预习题):

  1.你认为黄道婆是怎样的一个人,举例说明。

  2.全文写了黄道婆的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读书,把词语读正确,句子都通顺。

  2.检查词语

  (1)听写

  虐待漂泊思念传授歌谣研究创造推动认真赢得

  (2)订正

  3.默读课文,从听写的词语中选择几个词语,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读课文,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段意。

  2.把段意连起来读读,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出示ppt:

  黄道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黄道婆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黄道婆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对她的功绩的追念。

  (1)读读这段话,有没有问题,想想怎样修改,就简练通顺了。

  (2)学生分组讨论修改主要内容。

  出示ppt(修改后的主要内容):

  黄道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她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随后她回到家乡,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很怀念她的功绩。

  (3)谁能总结出连接段意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重复的删去,啰嗦的地方要用词语概括。缺少连接词的地方加连接词。)

  3.本文主要写谁?她做了什么事情?

  (黄道婆在崖州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并回乡教给家乡的人民。)

  4.讨论一下,学会了几种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5.讨论结果

  (1)连段意,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2)抓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归纳主要内容。

  四、交流有关黄道婆的资料

  出示ppt:

  黄道婆(约1254—?)又名黄婆。我国元代著名的棉纺织技术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小时为童养媳,不堪虐待,逃离家乡后流落到崖州(今海南省的三亚市),向黎族人民学得纺织技术。1295—1296年间,她返回家乡,着手改革纺织生产工具,创造了轧花车、弹花弓、纺车,改革了织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她热心地把纺织技术传授给乡人,促使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繁荣发展,对当时植棉和纺织业起了推动作用。至今她的家乡仍建有黄母祠。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2.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谣……”

  1.听了这段民谣,你知道了什么?

  (黄婆婆能帮人织布,她是个织布能手。)

  2.还想了解什么?

  (黄婆婆为什么要叫这儿的人织布。两只哨子,两匹布是什么意思?黄道婆她自己织布的水平有多高……)

  二、初读课文,试着解疑

  1.自由读书,试着从文中找到答案。

  2.初读课文后,你可以回答哪些问题?

  生:她教的是自己的家乡人。

  生:她是在崖州学会了织布,并且生活得很好。

  生:她从小受公婆、丈夫的虐待所以……

  三、深入质疑,探究学习

  1.黄道婆好不容易从家乡逃了出来,学习手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她又回到了家乡,文章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新的疑问?

  (为什么她要放弃衣食无忧的生活回到那个让她受苦的地方?)

  2.读读文章,你能否找到答案。

  3.学生读句子

  出示ppt: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1)从这句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批注在自己书的边上。

  (2)指名有感情地读。

  (3)出示ppt: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对比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新的感受。

  (特别思念家乡)

  (4)是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想念.

  在中秋佳节的时候,她想念。

  (5)从中你觉得黄道婆是怎样的一个人。(爱家乡)

  5.从文章中什么地方感受到黄道婆爱家乡?

  6.你认为黄道婆是怎样的人?

  生:聪明,改进了纺纱的工具

  生:手艺高超,教大家织物上绘画。

  生:为家乡做了很大的贡献。

  生:杰出的人才

  7.资料补充

  (1)找有关黄道婆推动家乡变化的内容

  (2)出示ppt:

  各种各样布的图

  松江布的图

  (3)看到这一切,如果作为黄道婆的家乡人,你现在想对这位老婆婆说些什么?

  四、自主归纳

  1.出示ppt:

  黄道婆对家乡的爱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2.学生填写手中的小练习。

  五、读写结合

  1.出示ppt:

  我对集体的爱表现在:

  2.学生讨论发言

  六、布置作业

  把黄道婆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黄道婆 篇2

  黄道婆

  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虐待”等词语,积累“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道婆的经历以及她在棉纺织业的贡献。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体会黄道婆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讲述黄道婆的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

  教学难点体会黄道婆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 2.黄道婆的资料。

  导 学 过 程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黄道婆是哪里人?她是怎么学会的先进的纺织技术?搜集她的相关资料。

  2、为什么要在北京国家博物馆里陈列着黄道婆的塑像和松江布?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黄道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教师设置悬念,导读: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初步了解黄道婆的经历和事迹。那么,课文讲述了黄道婆的什么事情?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和同学交流读写生字上的注意之处。

  2.勾画下列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歌谣 虐待 劳累 憔悴 效率 花卉 赢得

  举目无亲 衣食无忧 应运而生 百感交集

  3.标注自然段序号,思考:课文讲述了黄道婆什么事情?留给我们什么印象?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词语。

  ⑴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⑵全班齐读。

  ⑶教师:这一课生字较多,而且有些字比较难写,你能不能给大家提个醒?(指名说)教师强调“虐、悴、赢”的写法。

  ⑷指名逐段读课文,了解课文通读情况。

  2.指名反馈词语的理解。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应运而生: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举目无亲:比喻单身在外,人地生疏。

  百感交集: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的纺织革新家黄道婆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事。黄道婆是一位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人。

  4.教师:你们是怎么把课文分成四个意义段的?

  第一段(1):讲一首民谣所唱的“黄道婆”指的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黄道婆。

  第二段(2~4):讲黄道婆无法忍受公婆与丈夫的虐待,逃到了海南岛的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百姓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由于她思念家乡,在老年的时候,她回到了故乡。

  第三段(5、6):在家乡,黄道婆无私地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

  第四段(7):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建造了“先棉祠”来纪念她,北京的国家博物馆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以供后人瞻仰。

  四、初识人物,鼓励探究

  1.指名说说黄道婆留给我们的印象。(黄道婆:勇于反抗、热爱家乡、勇于创新、无私奉献。)

  2.教师:人物的性格及特点是由事情展现出来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刻画黄道婆的性格特征的?

  3.小组合作探究。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初步交流了自己对黄道婆的认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探究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组成词。

  州( ) 谣( ) 效( ) 虐( ) 筒( )籽( )

  洲( ) 遥( ) 郊( ) 虚( ) 桐( ) 仔( )

  2.补充词语。

  欲哭无( ) 百感交( ) ( )目无亲 ( )名全国 衣食无( ) 衣衫( )( )面容( )( )图案( )( )色彩( )(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歌谣 虐待 劳累 憔悴 效率 花卉 赢得

  举目无亲 衣食无忧 应运而生 百感交集

  2.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勇于反抗、热爱家乡、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黄道婆。课文是是怎样塑造这个人物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品读词句,感悟情感

  1.教师:找出课文中体现黄道婆勇于反抗、热爱家乡、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语句。

  ⑴年幼的她欲哭无泪,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定冲出牢笼。

  ①“牛马不如的生活”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她从小做童养媳,受到公婆和丈夫的百般虐待。有一次,因为劳累过度,黄道婆织布的速度慢了点儿,公婆和丈夫便把她毒打了一顿,锁在柴房里。)

  ②教师: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定冲出牢笼。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黄道婆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子?(是一个具有反抗、叛逆精神的女孩子。)

  ⑵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

  教师:“百感交集”是什么意思?(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黄道婆为什么会百感交集?(一是她在家乡度过了苦难的童年,不愿意想起往事;二是毕竟是自己的家乡,不能不思念;三是家乡非常贫穷,人们劳作非常艰辛,如果能传授先进的植棉方法和棉纺技术就好了,就不会那么穷,那么累了。这段话可以看出黄道婆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情感。)

  ⑶在家乡,黄道婆无私地向父老乡亲们传授崖的植棉技术,使当地的棉花产量逐渐提高。她耐心地教人们用新式的的纺纱织布。这两句话表现了黄道婆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的品质。)

  ⑷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她又潜心研究并创造出更先进的纺织工具,设计出了一套轧籽、弹花、纺纱、织布的操作方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黄道婆具有一种什么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

  2.有感情朗读这些语句,进一步体会黄道婆热爱家乡、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称赞、佩服、语气)

  3.教师小结:同学们,从课文的介绍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黄道婆热爱家乡、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

  4.教师:就这样,在黄道婆和家乡人民的辛勤创造下,图案生动、色彩鲜明的“乌泥泾被”应运而生,不久便闻名全国。黄道婆的努力极大地推动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的发展。到了明朝,乌泥泾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松江棉布远销全国各地,赢得了“衣被天下”的声誉。可以这么说,我国的棉织业的发展是建立在黄道婆的无私传授植棉技术、革新纺织工具的基础上的。

  5.当她去世后,人们是怎样纪念她的?

  (一是凑钱公葬她;二是建造了一座祠堂纪念她,题名为“先棉祠”;三是解放后,重修了她的坟墓,种了树,建了墓园;四是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以供后人瞻仰。)

  三、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她的故事

  1.提出讲述要求: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讲得流畅完整;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

  2.学生在小组内按要求讲述黄道婆的故事。

  3.小组代表在全班讲述。

  四、总结全文

  教师小结:同学们,黄道婆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

  五、布置作业

  是啊,黄道婆无私奉献、勇于革新的精神让人敬佩。同学们可把故事讲给父母听一听,好吗?

黄道婆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理解本课词语。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关于黄道婆的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展示资料,导入新课

  1、同学们,时间过得飞快,在快乐的学习旅程中,我们已来到了第3单元,这一单元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呢?请同学们赶快打开课本看一看吧!昨晚同学们经过预习,相信收获不少,现在请一位同学谈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2、学生介绍黄道婆资料。(师出示黄道婆像)

  3、师相机出示陈列于北京博物馆里的塑像和松江布。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刚才同学们在热烈的交流中初步了解了黄道婆的经历和事迹。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完成老师交给你们的任务。

  出示:

  (1)自学生字词,不懂的词语查工具书。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纺织革新家黄道婆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事)

  (3)你认为黄道婆是个怎样的人?(勇于反抗、热爱家乡、勇于创新、无私奉献)

  2、检查自学情况

  3、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初步交流了自己对黄道婆的认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探究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预习课后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授。

  1、听写下列词语

  虐待 憔悴 花卉 赢得 歌谣 媳妇 效率 举目无亲

  2、从听写的词语中选择几个词语,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

  3、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品质是由一件件事情展现出来的,课文是怎么将黄道婆这一形象展示在我们读者眼前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研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找出能体现黄道婆特点的句子。

  预设的句子有:

  (1)年幼的她欲哭无泪,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心冲出牢笼。

  A、“牛马不如的生活: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她从小做童养媳,受到公婆和丈夫的百般虐待。有一次,因为劳累过度,黄道婆织布的.速度慢了点儿,公婆和丈夫便把她毒打一顿,锁地柴房里)

  B、带点的字告诉我们少年时的黄道婆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儿?(具有反抗、叛逆精神的女孩儿)

  (2)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A、从“常常”一词看出了什么?(特别思念家乡)“百感交集”是什么意思?(无数感想交互汇集,形容感慨无比)由此看出什么?(黄道婆对家乡的热爱)

  B、有一句诗是这么写的“月是故乡明”,是啊,在中秋佳节的时候,她想念;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想念;拿起纱线纺纱的时候,她更想念,由此你觉得黄道婆是一个怎样的人?(热爱家乡、热爱人民)

  2、细读第5自然段,完成表格,想想表现黄道婆的什么精神。

  原来

  创造、改进

  轧棉籽

  用手剥

  制造轧车,不要用手剥

  弹棉花的工具

  用手拨的小竹弓

  用槌击的大弓

  纺纱工具

  只纺一根纱的手摇车

  能纺三根纱的脚踏车

  纺织品

  什么也没有

  把花卉、鸟兽等各式各样的图案织进织物中

  3、小结:正是黄道婆的这种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推动了家乡的变化,松江棉布远销全国各地,赢得了“衣被天下”的声誉(出示松江棉布)

  三、说写结合,升华情感

  1、当黄道婆去世后,人们是怎么纪念她的?(立祠修坟)

  2、出示各种各样布的图,问:看到这一切,你想对这位老婆婆说些什么?(畅所欲言)

  3、出示黄母祠,问:假如同学们去上海的“先棉祠”参观,面对黄道婆的塑像,你又有什么感想?请写下来(笔下生辉)

  4、总结:黄道婆无私奉献、勇于革新的精神令人敬佩,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棉神”。

  四、布置作业

  把黄道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附:板书设计

  11 黄道婆

  黄道婆 无私奉献、勇于革新

  革新棉纺工具

  1.精选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苏教版)

  2.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写作指导及范文

  3.《出塞》教学反思

  4.五年级语文《“香玉剧社号”》同步练习

  5.20xx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题

  6.20xx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S版)

  7.五年级下册语文暑假作业答案(苏教版)

  8.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9.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测试题

黄道婆 篇4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历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4、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二、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导学生了解我国历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1、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2、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出示演示文稿(预习题):

  1、你认为黄道婆是怎样的一个人,举例说明。

  2、全文写了黄道婆的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读书,把词语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检查词语

  (1)听写

  虐待 漂泊 思念 传授 歌谣 研究 创造 推动 认真 赢得

  (2)订正

  3、演示文稿:默读课文,从听写的词语中选择几个词语,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读课文,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段意。

  2、把段意连起来读读,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出示文稿

  黄道婆是中国历的“棉神”。黄道婆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黄道婆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对她的功绩的追念。

  (1)读读这段话,有没有问题,想想怎样修改,就简练通顺了。

  (2)学生分组讨论修改主要内容。

  出示演示文稿(修改后的主要内容):

  黄道婆是中国历的“棉神”。她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随后她回到家乡,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很怀念她的功绩。

  (3)谁能总结出连接段意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重复的删去,啰嗦的地方要用词语概括。缺少连接词的地方加连接词。)

  4、课文主要写谁?她做了什么事情?

  (黄道婆在崖州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并回乡教给家乡的人民。)

  5、论一下,学会了几种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6、论结果

  (1)连段意,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2)抓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归纳主要内容。

  (四)交流有关黄道婆的资料

  出示演示文稿:

  黄道婆(约1254—?)又名黄婆。我国元代的棉纺织技术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小时为童养媳,不堪虐待,逃离家乡后流落到崖州(今海南省的三亚市),向黎族人民学得纺织技术。1295—1296年间,她返回家乡,着手改革纺织生产工具,创造了轧花车、弹花弓、纺车,改革了织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她热心地把纺织技术传授给乡人,促使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繁荣发展,对当时植棉和纺织业起了推动作用。至今她的家乡仍建有黄母祠。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2、了解我国历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历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谣……”

  1、听了这段民谣,你知道了什么?

  (黄婆婆能帮人织布,她是个织布能手。)

  2、还想了解什么?

  (黄婆婆为什么要叫这儿的人织布。两只哨子,两匹布是什么意思?黄道婆她自己织布的水平有多高……)

  (二)初读课文,试着解疑

  1、自由读书,试着从文中找到答案。

  2、初读课文后,你可以回答哪些问题?

  生:她教的是自己的家乡人。

  生:她是在崖州学会了织布,并且生活得很好。

  生:她从小受公婆、丈夫的虐待所以……

  (三)深入质疑,探究学习

  1、黄道婆好不容易从家乡逃了出来,学习手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她又回到了家乡,文章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新的疑问?

  (为什么她要放弃衣食无忧的生活回到那个让她受苦的地方?)

  2、读读文章,你能否找到答案。

  3、学生读句子

  出示演示文稿: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1)从这句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批注在自己书的边上。

  (2)指名有感情地读。

  (3)出示演示文稿: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对比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新的感受。

  (特别思念家乡)

  (4)是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想念 。

  在中秋佳节的时候,她想念 。

  (5)从中你觉得黄道婆是怎样的一个人。(爱家乡)

  4、从文章中什么地方感受到黄道婆爱家乡?

  5、认为黄道婆是怎样的人?

  生:聪明,改进了纺纱的工具

  生:手艺高超,教大家织物上绘画。

  生:为家乡做了很大的贡献。

  生:杰出的人才

  6、料补充

  (1)找有关黄道婆推动家乡变化的内容

  (2)出示演示文稿:

  各种各样布的图

  松江布的图

  (3)看到这一切,如果作为黄道婆的家乡人,你现在想对这位老婆婆说些什么?

  (四)自主归纳

  1、出示演示文稿:

  黄道婆对家乡的爱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2、学生填写手中的小练习。

  (五)读写结合

  1、出示演示文稿:

  我对集体的爱表现在:

  2、学生讨论发言

  五、教学结束:

  布置作业

  把黄道婆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黄道婆 篇5

  结构分析

  本文结构比较特殊。先用一个自然段作导语,由3个故事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每个故事各立标题。从大的结构看,应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徐向前元帅始终保持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这是本文的“导语”。

  第二部分(3个小故事),写徐向前元帅保持朴实无华的3个小故事。这是本文的“主体”。

  第一个故事,“一块地毯”。写徐向前让秘书把自己家里配发的地毯送到三座门招待所,表现徐向前元帅不讲求待遇,处处想着国家利益的克己奉公的优秀品质。

  第二个故事,“看门老人”。写一个干部带妻子来访,把徐向前元帅误作看门老人,表现徐向前元帅不居功自傲、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优秀作风。

  第三个故事,“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写徐向前元帅教育子女不要依靠父母,要自立做人,表现徐向前元帅不搞特殊化、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

  语意理解

  “徐向前元帅革命一生,功高盖世,但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办公室墙上,他亲笔书写的‘人民的公仆’5个大字的横幅,就是他一生品质的写照。”

  这两句新闻导语性质开篇的话,概括了徐向前元帅一生的业绩与优秀的品质。第1句是一个转折复句,先概述“功高盖世”,再一转笔锋,赞扬他“朴实无华”的本色。“功高盖世”,盛赞功劳居世人之上。“居功自傲”,认为某件事情的成功是由于自己的力量,产生骄傲自大情绪。“朴实无华”,朴素踏实而无华丽的炫耀。“本色”,物体原来的颜色,本文指原本的品质。第2句是个单句,指出徐向前以“人民的公仆”为座右铭,并身体力行,最终成为真正的“人民的公仆”。“公仆”,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横幅”,横的字画、标语。徐向前自书横幅“人民的公仆”,表明他用“人民的公仆”来提醒自己保持革命者本色,坚持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公仆”是徐向前“一生品质的写照”,是说“人民的公仆”正描绘出徐向前的言行与品质,也就是徐向前做到了人民公仆的要求。

  “买块新地毯要花好多钱呢。”“现在国家还很穷,每元钱都应该用到建设上!”

  这是徐向前教育、动员秘书把地毯交给三座门招待所的两句话,是徐向前见到家中铺上地毯后“不高兴”的原因。第1句说明买地毯很贵,买地毯要花许多钱,因而不该买地毯铺。第2句进一步指出国家穷,要节约开支,把有限的钱用在国家建设上。这是讲要处理好国家和个人的关系,把国家建设放在第一位。这是《一块地毯》这个故事的关键句,表现徐向前元帅不追求物质享受,时刻关心国家利益的品质。这是徐向前元帅“朴实无华”本色的第一方面。

  “做梦也没想到元帅会是这样,比普通人还普通呢!”

  这是新娘子自言自语的话,也是她内心活动的揭示。前文提到新娘子心目中元帅的形象:很威风,车马盈门,卫兵不少。这是她按过去元帅的形象猜想出来的。一是盛气凌人(很威风),二是宾客及办事人员繁多(车马盈门),三是戒备森严(卫兵不少)。正因为如此才产生了两次错误判断,误以为徐向前是“看门老人”。当她确认这个布衣老人正是元帅后,才会惊诧不已。“比普通人还普通”是不正常的,这种感慨是对徐向前的颂扬,这句话是“看门老人”这个故事的关键句,表现徐向前元帅生活俭朴,平易近人,不搞特殊化的品质。这是徐向前元帅“朴实无华”本色的`第二方面。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徐帅常常告诫自己的子女,不要靠爸妈去‘铺路’。”

  这两句话是讲徐向前元帅教育子女如何做人。这是一个科学的教育方法。徐帅反对为子女“铺路”的做法,他主张“路是自己走出来”,即靠自己的才智和辛勤努力,开创自己的事业。这两句是并列关系,先肯定,再否定,否定是为强化肯定。这两句话是“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这个故事的关键句,表现徐向前严格要求子女不搞特殊化,不仅自身“朴实无华”,也要求子女不搞特殊化,让“朴实无华”的好品质代代相传。这是徐向前元帅“朴实无华”本色的第三方面。

  写作特点

  1.文风朴实无华。

  文章是用朴实无华的风格写“朴实无华”的徐向前元帅的。本文思路朴实。一开头就开门见山直点主题,接下去写3个小故事印证主题,使人信服,敬服。其次,语言朴实。全文平白如话,很像一个普通百姓在娓娓讲述心目中崇敬的老元帅。无华词,无赘句,也不夸张、形容,很少修饰。因此,读者读起文章来毫不费解。

  2.构思有创意。

  文章虽平白易懂,但也不失艺术化的记叙。比如,文题用的是一个老词去表现当代英雄,这是艺术的“老词新用”。结构新颖,简短开场白后,并列写3个小故事,成为开场白观点的例证,大有“君若不信,有事为证”之意。3个小故事,都拟了小标题,标题短小精悍,都是故事内容的浓缩,第3个小故事还以主人公的名言为标题,更为醒目、深刻。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徐向前元帅俭朴、自律、甘为人民公仆的优秀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叙述课文中这几个小故事。

  3.认识3个生字,会写本课的12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三个小标题的含义,理解本课是怎样通过三个具体事例来突出本文中心的。

  2.从徐向前元帅的言行中体会其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1.读书指导。

  (1)板书课题,明确题意。

  ①板书课题。

  ②齐读课题后,引导学生们说说在字面上是怎样理解这个题目的意思。可以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对文中的人物做必要的介绍,然后让学生真正弄清“布衣元帅”的含义,从题目的分析加深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2)初读正音,读通课文。

  ①学生自由读课文,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小声读,还可以默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②指名读课文,再次正音。

  (3)提出质疑,讨论交流。

  ①质疑:指导学生带着疑问再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在读文前考虑一下这篇课文在记叙的形式上与我们平时所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主要让学生谈出本课是在本文的大标题下又立三个小标题,讲述了三件事情来说明一个中心的结构)或者让学生们带着疑问初读课文,用多种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画出疑难的句子。可以通过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提出来大家解答。

  ②合作交流: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

  A.文中的三件事,每件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概括地说一说。

  B.为什么把徐向前元帅称为布衣元帅,课文中的哪件事给你的印象最深。进而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中心。

  C.课文用了三个小标题写了三件事,要让学生仔细体会三个小标题各有什么含义,体现了徐元帅的什么品质。

  以上三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要给四人学习小组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讨论研究;然后每个小组找代表同学来回答问题,在全班交流。

  (4)指导朗读。

  对于心理活动的描写和人物的对话,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如“一块地毯”这个故事中,秘书前后的心理变化描写,先是“心想:一个元帅家里铺块地毯,谁也不会说过分”;然后又写了“秘书很不情愿。他想:一个高级干部招待所,也不缺这块地毯呀!”最后写“秘书感动得说不出话,当天就把地毯送到了三座门招待所。”在朗读训练中要抓住秘书感情的变化。同时对徐向前与秘书的对话,也应该加强朗读指导。又如在“看门老人”这个故事中,则应抓住新娘前后不同的想法与感受进行朗读指导。在“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这段中重点抓住人物的对话进行朗读指导。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挥示范作用,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在评价时,既要鼓励学生指出优点,又要提出不足,在师生共同评价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积累内化。

  ⑴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

  ⑵完成文后练习。

  ⑶搜集、积累体现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精神的资料,全班交流。

  3.认字写字。

  (1)认读生字。

  ①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含有生字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巩固识字。

  ②可以让学生们讨论后让学生自由举手,喜欢教哪个字就教哪个字。

  ③“开火车”认读生字。

  (2)学写生字。

  本课中的“帅、徐、婚、漆、祥”等字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祥”的偏旁是“礻”不是“衤”。

  在书写“剥”这个字时要注意左宽右窄,并且这个字的左半部不要写成“录”而是“录”的变形。

  写“革”这个字时不要将上半部写成“艹”。

  4.练习。

  收集徐向前元帅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黄道婆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理解本课词语。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热爱家乡、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收集关于黄道婆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授。

  1、这篇文章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

  2、第二部分讲了黄道婆的几件事

  二、研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请同学们细读第二部分,找出能体现黄道婆性格特特点的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做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深入体会

  预设的句子有:

  (1)年幼的她欲哭无泪,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心冲出牢笼。

  (2)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3)结合表格体会黄道婆的创新精神

  3、黄道婆给家乡带来了哪些发展和变化

  三、升华情感

  1、当黄道婆去世后,人们是怎么纪念她的?(立祠修坟)

  2、出示各种各样布的图,问:看到这一切,你想对这位老婆婆说些什么?(畅所欲言)

  四、总结写法,以督促写

  1黄道婆一生经历了那么多事情,为什么作者只写了她这三件事呢?(典型事例)

  2小结:我们在写人物的时候也要抓住任务的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的品质

  3爱学习的小红,选择事例。

黄道婆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虐待”等词语,积累“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道婆的经历以及她在棉纺织业的贡献。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体会黄道婆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讲述黄道婆的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

  教学难点

  体会黄道婆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黄道婆的资料。

  导学过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黄道婆是哪里人?她是怎么学会的先进的纺织技术?搜集她的相关资料。

  2、为什么要在北京国家博物馆里陈列着黄道婆的塑像和松江布?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黄道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教师设置悬念,导读: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初步了解黄道婆的经历和事迹。那么,课文讲述了黄道婆的什么事情?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和同学交流读写生字上的注意之处。

  2.勾画下列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歌谣 虐待 劳累 憔悴 效率 花卉 赢得

  举目无亲 衣食无忧 应运而生 百感交集

  3.标注自然段序号,思考:课文讲述了黄道婆什么事情?留给我们什么印象?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词语。

  ⑴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⑵全班齐读。

  ⑶教师:这一课生字较多,而且有些字比较难写,你能不能给大家提个醒?(指名说)教师强调“虐、悴、赢”的写法。

  ⑷指名逐段读课文,了解课文通读情况。

  2.指名反馈词语的理解。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应运而生: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举目无亲:比喻单身在外,人地生疏。

  百感交集: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的纺织革新家黄道婆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事。黄道婆是一位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人。

  4.教师:你们是怎么把课文分成四个意义段的?

  第一段(1):讲一首民谣所唱的“黄道婆”指的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黄道婆。

  第二段(2~4):讲黄道婆无法忍受公婆与丈夫的虐待,逃到了海南岛的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百姓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由于她思念家乡,在老年的时候,她回到了故乡。

  第三段(5、6):在家乡,黄道婆无私地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

  第四段(7):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建造了“先棉祠”来纪念她,北京的国家博物馆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以供后人瞻仰。

  四、初识人物,鼓励探究

  1.指名说说黄道婆留给我们的印象。(黄道婆:勇于反抗、热爱家乡、勇于创新、无私奉献。)

  2.教师:人物的性格及特点是由事情展现出来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刻画黄道婆的性格特征的?

  3.小组合作探究。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初步交流了自己对黄道婆的认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探究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组成词。

  州( ) 谣( ) 效( ) 虐( ) 筒( )籽( )

  洲( ) 遥( ) 郊( ) 虚( ) 桐( ) 仔( )

  2.补充词语。

  欲哭无( ) 百感交( ) ( )目无亲 ( )名全国 衣食无( ) 衣衫( )( )面容( )( )图案( )( )色彩( )(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歌谣 虐待 劳累 憔悴 效率 花卉 赢得

  举目无亲 衣食无忧 应运而生 百感交集

  2.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勇于反抗、热爱家乡、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黄道婆。课文是是怎样塑造这个人物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品读词句,感悟情感

  1.教师:找出课文中体现黄道婆勇于反抗、热爱家乡、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语句。

  ⑴年幼的她欲哭无泪,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定冲出牢笼。

  ①“牛马不如的生活”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她从小做童养媳,受到公婆和丈夫的百般虐待。有一次,因为劳累过度,黄道婆织布的速度慢了点儿,公婆和丈夫便把她毒打了一顿,锁在柴房里。)

  ②教师: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定冲出牢笼。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黄道婆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子?(是一个具有反抗、叛逆精神的女孩子。)

  ⑵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

  教师:“百感交集”是什么意思?(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黄道婆为什么会百感交集?(一是她在家乡度过了苦难的童年,不愿意想起往事;二是毕竟是自己的家乡,不能不思念;三是家乡非常贫穷,人们劳作非常艰辛,如果能传授先进的植棉方法和棉纺技术就好了,就不会那么穷,那么累了。这段话可以看出黄道婆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情感。)

  ⑶在家乡,黄道婆无私地向父老乡亲们传授崖的植棉技术,使当地的棉花产量逐渐提高。她耐心地教人们用新式的的纺纱织布。这两句话表现了黄道婆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的品质。)

  ⑷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她又潜心研究并创造出更先进的纺织工具,设计出了一套轧籽、弹花、纺纱、织布的操作方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黄道婆具有一种什么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

  2.有感情朗读这些语句,进一步体会黄道婆热爱家乡、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称赞、佩服、语气)

  3.教师小结:同学们,从课文的介绍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黄道婆热爱家乡、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

  4.教师:就这样,在黄道婆和家乡人民的辛勤创造下,图案生动、色彩鲜明的“乌泥泾被”应运而生,不久便闻名全国。黄道婆的努力极大地推动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的发展。到了明朝,乌泥泾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松江棉布远销全国各地,赢得了“衣被天下”的声誉。可以这么说,我国的棉织业的发展是建立在黄道婆的无私传授植棉技术、革新纺织工具的基础上的。

  5.当她去世后,人们是怎样纪念她的?

  (一是凑钱公葬她;二是建造了一座祠堂纪念她,题名为“先棉祠”;三是解放后,重修了她的坟墓,种了树,建了墓园;四是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以供后人瞻仰。)

  三、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她的故事

  1.提出讲述要求: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讲得流畅完整;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

  2.学生在小组内按要求讲述黄道婆的故事。

  3.小组代表在全班讲述。

  四、总结全文

  教师小结:同学们,黄道婆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

  五、布置作业

  是啊,黄道婆无私奉献、勇于革新的精神让人敬佩。同学们可把故事讲给父母听一听,好吗?

黄道婆 篇8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认识学习本课的生字,掌握本课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了解我国历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我国历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具准备:

  演示文稿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预习准备

  1、 你认为黄道婆是一个怎样的人,举例说明。

  2、 全文写了黄道婆的几件事?

  二、 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 自由读书,把词语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 检查词语

  (1)听写

  虐待 漂泊 思念 传授 歌谣 研究 创造 推动 认真 赢得

  (2)订正

  3、默读课文,从听写的词语中选择几个词语,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读课文,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段意。

  2、把段意连起来读读,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黄道婆是中国历的“棉神”。黄道婆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黄道婆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对她的功绩的追念。

  3、 本文主要写谁?她做了什么事情?(黄道婆在崖州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并回乡教给家乡的人民。)

  4、 讨论一下,学会了几种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5、 讨论结果:(1)总结段意,归纳文章主要内容。(2)抓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归纳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播放民谣)

  1、 听了这段民谣,你知道了什么?(黄婆婆能帮人织布,她是个织布能手。)

  2、 还想了解什么?(黄婆婆为什么要教这儿的人织布?)

  二、 初读课文,试着解疑

  1、 自由读书,试着从文中找到答案。

  2、 初读课文后,你可以回答哪些问题?

  三、 深入质疑,探究学习

  1、 黄道婆好不容易从家乡逃了出来,学习手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她又回到了家乡,文章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新的疑问?

  2、 读读文章,你能否找到答案。

  3、 学生读句子。

  演示: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1)从这段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批注在自己的书上。

  (2)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演示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1) 从中你感受到黄道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4、 从文章中什么地方感受到黄道婆爱家乡?

  四、 自主归纳

  演示:黄道婆对家乡的爱表现在 、 、 、 、等方面。

  五、 读写结合

  1、 你对集体的爱表现在什么地方?

  2、 学生讨论发言。

  六、 布置作业

  把黄道婆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黄道婆 篇9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借助资料书掌握本课的生字及生新词,并理解积累。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条理。

  3.了解黄道婆的经历以及她在棉纺织业的贡献。

  教学重点:

  了解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谣……”

  1.听了民谣,你知道了什么?

  (人物:黄婆婆)师板书课题

  2、生出示课下搜集的资料。(师评价)

  出示幻灯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1、你从这两小节知道了什么?

  生:黄道婆是中国历的“棉神”。

  生:人们为黄道婆建造了一座祠堂纪念她,并提名“先棉祠”。

  生:国家博物馆里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以供后人瞻仰。

  2、读完这两小节,你有哪些疑惑?(生讨论交流,提出疑惑)

  三、深入质疑,探究学习

  1、学习课文第二段,出示幻灯片,

  年幼的她欲哭无泪,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心冲出牢笼。(“牛马不如的生活”指的是怎么样的生活?“决心冲出牢笼”看出她又怎么样的性格特点?)生说师板书:勇于反抗的精神

  2、出示幻灯片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百感交集”是么意思?她为什么会百感交集?她在家乡度过了苦难的童年,不愿意想起往事;毕竟是自己的家乡,不能不思念;家乡非常贫穷,人们劳作辛苦,如果传授先进的植棉技术和纺织技术就好了;体现了她热爱家乡和人民。)

  3、学习课文第五段,出示幻灯片

  a、在家乡,黄道婆无私的想父老乡亲们传授崖州的植棉技术,使当地的棉花产量逐渐提高,他耐心的教人们用新式的工具纺纱织布。(突出她无私贡献的品格)

  b.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她又潜心研究并创造出更先进的纺织工具,设计出了一套轧籽、弹棉、纺纱、织布的操作方法。(勇于创新)

  4.教师总结:就这样,在黄道婆和家乡人民的辛勤创造下,图案生动、色彩鲜明的“乌泥泾被”应运而生,不久就闻名全国,赢得了“衣被天下”声誉。出示幻灯片欣赏松江布

  5.当黄婆婆逝世后,人们怎么纪念她的呢?出示幻灯片

  (生说师总结:凑钱公葬她;建造了一座祠堂;重修她的坟墓;种树、见墓园;北京博物馆里陈列她的塑像和松江布。)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黄婆婆无私奉献、勇于革新的精神让人敬佩。希望同学们能把这个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或者讲给父母听,有机会还可以去瞻仰黄婆婆的塑像和看看松江布。

  板书设计:

  黄道婆

  棉神

  传授棉纺技术无私奉献

  革新棉纺工具勇于革新

黄道婆 篇10

  教学目标:

  1. 通读课文,借助资料书掌握本课的生字及生新词,并理解积累。

  2. 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条理。

  3. 了解黄道婆的经历以及她在棉纺织业的贡献。

  教学重点:

  了解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谣……”

  1.听了民谣,你知道了什么?

  (人物:黄婆婆) 师板书课题

  2、生出示课下搜集的资料。(师评价)

  出示幻灯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1、你从这两小节知道了什么?

  生:黄道婆是中国历的“棉神”。

  生:人们为黄道婆建造了一座祠堂纪念她,并提名“先棉祠”。

  生:国家博物馆里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以供后人瞻仰。

  2、读完这两小节,你有哪些疑惑?(生讨论交流,提出疑惑)

  三、深入质疑,探究学习

  1、学习课文第二段,出示幻灯片,

  年幼的她欲哭无泪,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心冲出牢笼。(“牛马不如的生活”指的是怎么样的生活?“决心冲出牢笼”看出她又怎么样的性格特点?)生说师板书:勇于反抗的精神

  2、出示幻灯片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百感交集”是么意思?她为什么会百感交集?她在家乡度过了苦难的童年,不愿意想起往事;毕竟是自己的家乡,不能不思念;家乡非常贫穷,人们劳作辛苦,如果传授先进的植棉技术和纺织技术就好了;体现了她热爱家乡和人民。)

  3、学习课文第五段,出示幻灯片

  a、在家乡,黄道婆无私的想父老乡亲们传授崖州的植棉技术,使当地的棉花产量逐渐提高,他耐心的教人们用新式的工具纺纱织布。(突出她无私贡献的品格)

  b. 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她又潜心研究并创造出更先进的纺织工具,设计出了一套轧籽、弹棉、纺纱、织布的操作方法。(勇于创新)

  4. 教师总结:就这样,在黄道婆和家乡人民的辛勤创造下,图案生动、色彩鲜明的“乌泥泾被”应运而生,不久就闻名全国,赢得了“衣被天下”声誉。出示幻灯片欣赏松江布

  5. 当黄婆婆逝世后,人们怎么纪念她的呢?出示幻灯片

  (生说师总结:凑钱公葬她;建造了一座祠堂;重修她的坟墓;种树、见墓园;北京博物馆里陈列她的塑像和松江布。)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黄婆婆无私奉献、勇于革新的精神让人敬佩。希望同学们能把这个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或者讲给父母听,有机会还可以去瞻仰黄婆婆的塑像和看看松江布。

  板书设计:

  黄 道 婆

  棉神

  传授棉纺技术 无私奉献

  革新棉纺工具 勇于革新

  先棉祠

黄道婆 篇11

  教学内容:

  语文出版社s版五年级下册第11课《黄道婆》的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了黄道婆的几件典型的事例。

  2.了解纺织技术的演变及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1.同学们,在上海一带的劳动人民世代相传这样的一首民谣,大家一起来读一遍吧。你知道这首民谣上的黄婆婆指的是谁?(板书:黄道婆)她还有一个著名的称号叫做——棉神(板书)。一般什么情况下我们会把人称之为神?对了,就是非常厉害的人。(这首民谣和这个称号都说明黄道婆当时传授的纺纱技术非常高超。)黄道婆这个被称之为棉神的人在去世后,当地人民凑钱公葬她,还在镇上建造了一座祠堂纪念她,提名“先棉祠”,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重修了她的坟墓,建了墓园,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出示黄道婆的公墓、祠堂),看到这些,你产生了什么样的疑问?

  2.引导质疑:黄道婆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会让人民如此纪念她呢?想知道这个问题吗?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找到答案。

  3.在学习课文之前,回忆上节课的学习,文章讲了黄道婆的几件事?(板书)

  (1)少年黄道婆做童养媳时受到了百般伤害;

  (2)冲出牢笼之后就流落崖州;

  (3)在崖州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4)回到家乡传授技术。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根据问题自由读文,并在文中作批注。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两个小故事进行学习,思考:黄道婆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你是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注意学习技巧:边读边画出句子,然后在旁边作批注(可以是人物的品质或自己的感受、收获)。

  (二)小组内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三)刚才各个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都交流得很热烈,相信各组都有了自己的学习成果,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逐个故事进行学习。

  1.有哪些小组是选择第一个小故事的,请学习第一个小故事的分享你们的学习成果。你们小组是抓住哪些词语或句子进行体会的?(公婆和丈夫的残暴与狠毒、黄道婆的敢于反抗的精神)

  A.汇报学习成果。

  B.感情朗读。

  2.黄道婆流落崖州之后,生活得怎样?哪些小组来汇报一下?请没有选择学习这个故事的小组一起通过朗读感受黄道婆坚强不服输的品质。

  3.就是在这种坚定的信念下,黄道婆在崖州生活得怎样啊?(衣食无忧)我们一起学习第三个小故事。学习这个小故事的小组请举手。

  A.汇报学习成果。

  B.引导学习理解“百感交集”一次,通过体会黄道婆的矛盾心理来突出她很热爱家乡。

  4.还有最后一个小故事,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学习收获。好第六小组派代表来汇报:哦,你从这句感受到黄道婆的无私精神,谁还有补充对黄道婆还具有创新精神。她都在哪些方面进行创造和改进呢?

  A.集体口述完成表格

  b.嗯,完成得真不错,大家看通过对比发现,经黄道婆的创新与改进后,不单效率提高上去了,织品的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c.带着崇敬的心情来读这个小故事吧。

  (四)默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思考:在黄道婆的影响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乌泥泾从事纺织业的人日益增多,极大地推进了松江地区棉纺职业的发展。松江棉布远销全国各地,赢得了“衣被天下”的声誉。

  三、应用创新,体验生活

  (一)接下来,老师要带着你们一起去参观黄道婆的墓园和展馆。

  (二)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大家为如此地爱戴黄道婆了吗?对呀,正因为黄道婆这样一个坚强、无私、勇于创新的人,为当地老百姓造福,才会得到了大家的爱戴。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具有这样精神的人,你能列举一两个吗?

  四、总结反馈,拓展延伸

  (一)谈收获和感受。

  师过渡:看了这些名人故事,你有什么感悟?(自强不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多为祖国家乡做贡献。)

  (二)接下来大家阅读一个名人小故事,你通过阅读告诉老师短文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吗?噢,你们真是阅读小能手,这么快的速度就了解了文章的主旨。相信平时的写作一定也不差。

  (三)迅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和刚才的阅读,作者都是怎样写出人物的品质的?

  (四)课后作业。

  1.阅读名人小故事,感受人物的品质。

  2.小练笔(选做)模仿文章的写作方法,写身边熟悉的人,注意抓住典型事例来体现人物的品质。题目自拟,字数在400字以上。

  • 推荐阅读:
  • 黄道婆(精选5篇)
  • 五年级下册语文《晏子使楚》优秀教案(精选12篇)
  • 我教《早》的两处收获(精选16篇)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