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报告范文
三峡教案 《三峡》教案【最新8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书包范文为朋友们分享了《三峡》教案【最新8篇】,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三峡》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古人叙事抒情的方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4、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要求学生对三峡有些了解
2、 收集有关长江或三峡的诗句
教师准备:1、网上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各个角度的精选一副
2、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诗句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认识作者郦道元,是在《中国石拱桥》,它提到了《水经注》,回忆书的内容,《水经注》是记叙我国江河分布的专著,提到我国的江河,长江与黄河最具代表性, 关于黄河的诗句我们学了不少,那么关于长江呢?(师生共同吟诵有关长江的诗句)
2、 长江确实壮美,尤以三峡为甚,让我们目睹一下三峡的美景。(多媒体展示三峡的美景)三峡指上游自重庆白帝城至湖北宜昌之间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都说瞿塘雄、巫峡绚、西陵险,下面的几句诗各是写哪个峡的?是否验证古人的说法?
多媒体展示:有关三峡的诗句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3、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7、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注】此设计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三峡的特征,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3、 看着现代的画面,读着古人的诗篇,我们知道,长江不仅壮丽于现在,更壮丽于过去,你觉得三峡最美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还是朗读过后再来解决。(学生齐读)
4、 复习生字词,再次齐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本文的生字、读音
quē xiāng yǎn zhǔ
阙处 襄陵 绝巘 嘱引
sù shù xī tuān
沿溯 飞漱 曦月 急湍
xiào zhàng
长啸 重岩叠嶂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切实抓好基础。
5、 师生带着寻美的眼光找寻三峡最美的所在,教师引导:在山水
(学生回答一有沾边,便及时鼓励:你们跟郦道元真是心有灵犀,他也觉得三峡美在山水)
6、 好的诗文不需要也不要求每个字都会翻译,因为美需要的是体会而不是肢解,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文中三峡的美景。(各组一名学生限时1分钟描绘)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7、 教师点评:这几位同学描绘的重点应该在哪些方面?(在山水)点出较好的同学给予鼓励
8、 山是雄奇、险峻的山,水是清幽、柔美的水,山美水美,面对美景,你总不能说好美好美,古人可没照相机,他如何传达目睹的美景,一是认真观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二是运用恰当的语言。联系你所见过的山,运用你脑中描写山的词库,你能说出哪些?
多媒体展示:总结描写山的词库
险峻 磅礴 嶙峋 峻峭 突兀
巍峨 峥嵘 连绵 逶迤
千山万壑 峰回路转 峰峦叠嶂
悬崖峭壁 深山幽谷 冰峰雪岭
文中如何写山?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引导学生积累词汇
9、 教师点评:我觉得是郦道元描绘的山美,他是针对山的高这个特点进行描绘,而你们还谈不上描绘,只是词语的堆砌,因为你们脑中并无一副完整的图画。现在,试想着有一副水的图画(瀑布、泉水、小溪),你能说出哪些词语来描绘?
(小组竞争进行想象积累性的描绘)
【注】利用初中生好胜的心理,故意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激起他们思考的激情
10 这次是你描绘的水美还是郦道元描绘的水美?先看一下郦道元的水,万物因水而有灵性,水因季节不同而呈不同景象,郦道元在描绘水时是分季节来写的。
多媒体展示:水因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象
夏之景: 沿溯阻绝
春冬之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秋之景: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多媒体展示:总结描写各类水的词库:
潺潺 淙淙 涓涓 汩汩
奔腾 咆哮 澄清(澈)
汹涌澎湃 浩浩荡荡 波澜壮阔
惊涛骇浪 万丈狂澜 烟波浩渺
碧波荡漾 飞瀑溅玉
【注】此环节把文本和课外积累相结合,牵着他们带着好胜的心进入下一环节
11、教师点评:我觉得还是郦道元描绘的水美,水不可能脱离其他事物而单独存在,若是溪水,它有细沙、鹅卵石相伴;若是泉水,它有青松、绿柳相依;若是瀑布,它必与悬崖、岩石同时出现,作者没有只看到单纯的水,而是把水与周边的景物紧密相连,这样,有个性的水,三峡的水便活生生地出现在面前,而且,他多用四字对偶句,句势略有变化,这样读起来很有节奏感,语言显得精炼,充满生气。
12、 让我们再次欣赏本文的山美,水美和语言美。(学生齐读)
13、 多媒体欣赏图片:找出与之相符的诗句,体会文中简练的语言。
①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②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③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④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⑤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峦翠微。
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注】此环节为课外拓展,在欣赏放松的同时积累知识,增强文化底蕴。
14、 诗句再好,意境再美,终究是别人的,还好现在引用不用付专利。我们能否学着用优美简练的语言进行描绘。选定你想描绘的一副山水画,结合文中的句势,等下同学们一起对号入座,能对得上号,说明你观察仔细,对得上号,又能赢得同学的掌声的,证明你已学到本课的精髓了。
【注】此环节为课内兼课外的习作,训练学生的观察、书面表达能力。
15、 小结:点评学生习作,道出本节课重点,学习短小优美的文章,讲究手、脑、口、眼并用,让我们再次用自己美妙的嗓音诠释一下美。
【注】在朗朗书声中结束本文的学习,意犹未尽。
《三峡》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
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第二课时
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
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xx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xx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到20xx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
1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板书设计:
(山)-- 奇险
夏 湍急
三峡 --(美)
(水)-- 春、冬 清幽
秋 凄清
第三课时
一、背诵并墨写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后记: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能理解文意,领略三峡景色之美,并能展开合理想象,体味文章优美意境。
《三峡》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抓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辅助教具:计算机(数量1) 液晶投影仪(数量1)
投影屏幕(数量1) CAI课件 三峡风光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欣赏三峡风光片,导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题解;作家作品简介。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
五、疏通字词,了解文章内容。
六、分析文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归纳小结;课堂巩固。
八、指导背诵课文。
第一页
《三峡》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解表:
编号知 识 点学 习 水 平
识记理解应用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抓住特征写景√√
4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5正确、流畅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学习水平描述表:
知识点学习水平描 述 语 句行为动词
1识 记记住郦道元、《水经注》常识记 住
2识 记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记 住
3理 解了解文中先总写地貌,再分季节、抓特征描绘景物的方法领会归纳
应 用能多角度、抓特征对景物进行描绘(课外练笔)领会表达
4理 解了解字里行间作者流露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领会归纳
5识 记根据文脉“总写概貌—夏景—春冬景—秋景”背诵全文记 住
第二页
三、媒体选用情况表:
知识点媒体类型媒 体 内容 要 点资料来源媒 体 在 教 学中 的 应 用使用方法
1投影长江三峡风光自选导入新课播放
2投影长江三峡相关图片自制理解标题显示
3投影范读课文自制有感情朗读全文播放
4投影文意理解自制从局部到整体理解文意、体会思想感情分析
四、板书设计:
第三页
五、作业:搜集描述三峡的其它文学作品,小组交流。
《三峡》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2.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3.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4.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5.引导学生在想像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难点: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三峡》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峡》。
二、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下面老师先了解一下同学们已掌握的情况。先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评价:同学们读得不错。声音洪亮,字音、停顿掌握得也不错。请大家看屏幕,来做两个题。)
哪位同学来说说下面几句话的含义?
(对他们的答案,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吗?
(1)下面我们来看看文章的内容。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2)既然写四季的景色,那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
(3)的确,郦道元写文章正是为了突出三峡的特点。那这篇文章到底突出了三峡的什么特征呢?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看出来的?
(4)郦道元抓住特征,仅仅用155个字,就为我们展现三峡无穷无尽的美景。这篇《三峡》被称为我国山水游记的先导,被誉为千古美文!今天我们就要反复朗读,来品味它的美,最后要有感情地背诵它。
(过渡)要想品味文字之美,就必须学会运用想象,领略文中美景。做到“目中有景”。(板书:目中有景)
2、 品读三峡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色,准备用“三峡的 美”说一句简单的话。
(1)。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三峡?
(2)。如何描写三峡山的?抓住了山怎样的特点?
(3)。如何描写三峡的水的?
(4)。概括三峡不同季节的美。
三峡的水美。三峡的秋色美。哪位同学来说说?
三峡的春冬美。你看,雪白的急流,回荡着粼粼的清波;碧绿的深潭,晃动着秀美的倒影。还有那绝壁上的怪柏,苍劲嶙峋;还有那 “悬泉瀑布”,水声阵阵,细沫飘洒,让人心驰神往。
3、赏读三峡:
三峡美景让人赏心悦目。请同学们带着对美景的想象,出声朗读课文。
(1)。写景是为了抒情,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在写山、水、四季的时候,文中表达的感情一样吗?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知道本文动静结合。摇曳多姿的写作风格
(4)。体会语言准确,精炼,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4、吟诵三峡:
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不过,要想感动别人必须先感动自己。读的时候,一定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用心体会山的高峻,水的湍急,春冬的静谧,秋的凄凉,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情”。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背课文。
三、拓展练习:
水是三峡的灵魂,请仿照文章写景方法描写你见到过的最美丽的水。(50字左右)
《三峡》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三峡的具体方位,在头脑中形成总的印象。
B、让学生掌握游踪顺序。
C、作者对三峡三处景点的介绍方法并不相同,比较三个景点描写方法的不同之处。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培养更加热爱祖国的感情。
B、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事业。
C、通过自然景物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
了解旅游景点方位并掌握游踪顺序,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 :
让学生比较不同景物的不同写法以及作者渗透在文章中的感情,品味作者鲜明的语言风格。
教 法:
本课以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自主等多种方法。以学生介绍三个峡为重点。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了解游踪以及景点方位。
教学课件:
运用了Authorware技术,并将在网络上下载的图片以及有关三峡工程的资料应用于课件中,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认了解生字、解词进行基础认知自由认知,了解生字、解词
1、生字注音
鲤鱼(lǐ) 怒吼(hǒu) 恐怖(bù) 渺小(miǎo)
玲珑(líng) 潇洒(xiāo) 袅袅(niǎo) 情绪(xù)
短促(cù) 崆岭峡(kōng) 谚语(yàn) 浣妆(huàn)
秭归(zǐ) 壑(hè) 耸立(sǒng) 蔚蓝(wèi)
峰巅(diān) 瞿塘峡(qú) 夔门(kuí) 滟滪堆(yàn yù)
2、词语解释
怒吼:怒,气势盛。形容发出巨大的声响。
恐怖:害怕,畏惧。
渺小:微小。
惊异:奇怪。
绵延不断: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险恶:(地势、情势等)危险可怕。
险峻:山高而陡。
青葱:深绿色或浅绿色。
袅袅不断:形容烟雾缠绕上腾,不间断的样子。
即景:当时或当地的景色。
短促:时间很短。
谚语: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的话反映出普遍而深刻的道理。
转弯抹角:抹角,挨着墙角绕走。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晴爽:天空中云少或无云,很清亮。
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迷蒙:昏暗看不清。
二、导入 导入 课题切入课件
三峡地图及简介看课件,初步了解三峡地理位置。
三、探究学习(多媒体显示)
1、作者简介
刘大杰(1904~1977),湖南岳阳人。曾在上海大东书局做编辑,在安徽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校执教。1949年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全国文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参加过《辞海》、《中国文论选》的编写,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专著有《托尔斯泰研究》、《易卜生研究》、《德国文学概论》、《德国文学简史》和《东西文学评论》(全三册)《魏晋文人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另有《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与讽刺文学》等论文多篇。
2、结构探究
全文共十段,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船尚未行时的所感、所想。
整篇课文,作者都是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虽然写本文时作者一定是去过三峡的,但他还是在第1段安排了尚未去时的所感、所想,这样写的作用:一是使文章读起来层次井然,先后有序;二是设置悬念,“猴子现在虽说看不见了,三峡中山水的险恶形势,我想同往日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好比我自己,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只有赞叹,只有恐怖。”读到这些,我们不禁产生几个疑问:“现在的三峡同往日一样吗?”“那里的山,那里的水怎么样?”如此,牵引着大家继续往下读,寻找答案。当然,作者也不忘发表自己对自然界的崇敬和向往:“到了这种地方,无论什么人,没有不感到自己是过于渺小,自然界是过于奇伟的。”接下来,作者开始根据行程向大家展示大自然的奇伟了。
第二部分(第2~9段),根据船的路线分景描写三峡的山山水水。
第2段,游程开始,简括路线,引出三峡,宜昌→重庆→三峡→巫峡,从宜昌到重庆,以三峡为最险,三峡以巫峡为最奇。
第3段,第一站——西陵峡,西陵峡分四段,第一段黄猫峡,无险奇之处,“山虽高,然不甚险;江水虽急,然不甚狭。”作者笔墨轻轻一点,移至他处。
第4段,西陵峡第二段——灯影峡,因为作者“最爱黄陵庙”,故笔墨停留较多,还有他即景的诗句:“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可见爱之甚深。既然喜爱,必有理由:一是因为此为古庙,环境甚好,一面枕江,三方绕树;二是竹子潇洒,花儿艳丽多姿;三是与山水相调和,带着浓厚的江南风味。
第5段,西陵峡第三段——崆岭峡,这里有两处风景,牛肝马肺峡和崆岭滩,这里的山水很有特色,因此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来描写,牛肝马肺峡“两旁的山,像刀削成似的,横在江中,成一个极曲折极窄的门,船身慢慢地从那门中转折过去”,崆岭滩也极险,“水从高的石滩上倒注下来,形势极可怕。上水船在这里都得特别小心。”为了让读者对其险可想而知,作者接下来引用了一句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这是对内容的极好证明和点缀。
第6段,西陵峡第四段——米仓峡,又名兵书宝剑峡,这里的距离不长,水势没有以前那么急,因此作者紧紧抓住富有特色的东西——山崖来写,后面的文字都是为了这个特点做铺垫。引用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方面极赞“赴”字所用之妙,一方面又从侧面烘托了此处山峰多而富于变化,这种间接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很精妙。
第7、8段,过了西陵峡,到了巫峡,文章开头就交待过巫峡,这里是三峡最奇险最美丽的地方,因此作者着墨最多。对于巫峡,作者是围绕三种景物来写的:山、水、云。“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山的妙处,在不单调”。云呢,作者没看到,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云进行描写,而是转述老先生的话让读者对云也有大概的了解,“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
对山水的描写中,作者的语言很精彩,“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一个“咬”字,将静的事物写活了,不由地在读者面前浮现出一幅山山环抱,山山紧连的情景。“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子非鸟,焉知鸟“拼命”?但作者知道了,而且也努力想让读者知道,因为山那么险峻,他“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第9段,过巫峡即入瞿塘峡。这里的山水倒没有什么可写的了,但借着历史的沉淀,作者重点着笔白帝城,“古刹”、“苍冷”、“隐约”、“钟声”、“断断续续”、“凄凉”等一系列冷色调词语的使用则使人们不禁抚今追昔,默默伤感起来。
第10段,也就是课文的最后一段,三峡游完了,课文也该结束了,但作者仍未忘记再次点明主旨,“满船的人,一到这地方,都感到一种‘脱去危险’的愉快,心灵中自然而然地生出来一阵轻松,好像一个人从险峻的山顶上走到了平地,从一个黑暗的山洞里走出了洞口似的,大家都放下心来,舒舒服服地喘了一口气”,游客们此时才真正放下一颗心来,可见经过三峡时,那种山险、水急的情景多么让他们紧张了。
附:文章结构提纲
《三峡》教案 篇六
总体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读生字,熟练朗读课文。
2、 正确解释关键词语,句子。
3、 描述三峡壮美的景色。
4、 抒发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
二、 教学重点:
学习简练、生动的语言。
三、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四、 教学手段:
图片投影。
五、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我们中国河山壮丽,每一处自然景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貌,你都对哪些景观有了解呢?
(由全国各地的自然风貌引入对三峡的了解、向往)
出示三峡投影片。
二、 整体感知。
1、 请学生默读课文,注意作者,读谁字音。
2、 请学生介绍作者、作品。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人。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还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情录;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3、 出示生字投影片,让学生注音。
quē zhng xī xiāng sù yǎn zhǔ
阙 嶂 曦 襄 溯 属引
4、 学生练习自读,并进行指导,达至熟练。
三、 文意理解。
1、 小组共同解释文意,教师答疑。
2、 出示投影片,指出解释重点。
<1>词语:
自;阙;嶂;曦;至于;襄;沿;溯;或;虽;以;疾;湍; 漱;良;肃;属引;
<2>句子
①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②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 至于夏襄陵,沿溯阻绝。
④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⑤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⑥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⑦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四、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熟练解释词,句。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指名四位学生各背一段课文,然后齐背。
二、 分析课文。
1、 讨论:文中描绘了三峡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归纳并板书:
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三峡 夏:急
水 春冬:清荣峻茂
秋:哀婉凄异。
2、 体会本文语言特点,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1)动静结合。
(2)有张有弛。
3、 再次齐读课文,读出韵味。
三、 作业:搜集描述三峡的其它文学作品,小组交流。
《三峡》教案 篇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三峡的奇丽风光、新建的三峡工程及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配乐朗读。
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了诗的美妙,也领略了景的秀美。面对三峡,你想说些什么吗?
2、介绍作者,导入课题
导语:我国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亲自考察全国的水系后,写下了《水经注》,《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郦道元的《三峡》,感受一下这位见多识广的地理学家为我描述的1400多年前的三峡景观。(板书:27、三峡 郦道元)
①通过展现三峡美景和雄伟的三峡工程,让学生获得直观的知识,调动学生情感。
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把握结构美
1、学生听朗读,看风景,领略山水之美。
课件: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屏幕上显示与课文各段内容同步的三峡风景。
2、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想一想:课文介绍了三峡的哪些情况?各有什么特点?(相机板书)
①依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通过看风景和听录音,创设与课文相应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对这篇较难懂的文言文有了感性的认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②学生已有了前一个单元的文言文的基础,所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及相关资料,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③领悟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的结构特点。从而整体把握课文。
(二)推敲字词,体会语言美
1、自主探究,品味语言。
①再读课文,想想:《三峡》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自然景观的?
明确: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隐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 水上涨,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还用对比烘托出水流湍急;春冬之时,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怪柏悬泉,还以“素”“绿”“清”“影”等表现色彩的美;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等表现悲凉情感的文字。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②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抄下来,同时写上鉴赏性的文字。(体会用词简洁精当。)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3、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质疑,教师组织点拔、引导。
①以上教学环节,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索其艺术特色,对文中难懂的字词进行推敲。这些过程既是阅读积累文言词语,也是训练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过程。
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③在新课标中,教师只是个解难释疑者,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阅读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帮助者。这个程序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三)美读,感受情感美
1、学生讨论诗歌的朗读基调,四个自然段的语调、语速情感的变化。(第二自然段速度要快,突出水流湍急;第四自然段则是悲凉的情调;其余是欣赏性的读。)
2、配乐朗诵。
3、把自己当作郦道元,感受他面对三峡时的情怀,在音乐中自由背诵全诗。
①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的形式多样化,使学生想读、乐读,从而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情感的共鸣。
三、虚拟剧场,试做导游
1、让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长 三峡雄伟壮丽景观。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介绍春、夏、秋、冬中风格迥异的三峡四季风光。
2、各组交流课前收集的三峡风光、三峡工程或与三峡有关的传说、故事等资料,并设计好本组的导游词。
3、学生讲述,屏幕上播放相应的三峡景观。
让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三峡四季的景观,既能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课外拓展
1、从网上查阅有关三峡旅游及大坝资料,对长 三峡有个全面的了解。
2、将本文与刘大杰的《巴东三峡》相对照,体会记叙文与游记的区别。
①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②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课外延伸。
《三峡》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赏析“散文中三峡的神韵”。
2、借助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人们常用“亘古未变”来形容山川河流,现在,山川河流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明年的6月1日,三峡这条古文明的大通道就要消失了,永远的消失了。三峡是灵异的、浪漫的、富有诗意的,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用心去认读三峡、研究三峡。
二、播放三峡风光片
1、学生谈从“风光片” 中获得的信息。(风光片中的三峡过于文静、单薄)
2、学生补充自己收集的资料。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深深地感到,人们的心中存在两种三峡:一个是自然的三峡,一个是文学作品中的三峡。那么,到底哪个更具魅力?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