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2023-10-30人围观
简介

授课时间

课 题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引导学生把握作者于文中描绘的故都秋的特点

3、品味作者对秋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来的孤独悲凉的情感

教学难点

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诵读引导法、探究谈论发.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同时通过诵读提示的方式,让学生注意把握本诗的朗诵情感和节奏,从而更进一步的品味散文感情.

教学工具

《故都的秋》的课文朗读录音、ppt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见 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诗句传情,激趣导入

二、蜻蜓点水,自读感知

1、自读课文,梳理内容

2、点拨讨论

四、解剖麻雀,品读细究

1、问题引导,探究品读.

2、教师总结,点出灵魂

3、播放录音,重温情感

五、能力提升训练

六、作业布置

【幻灯片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引言】

秋天犹如一本情感丰富的书,有人读出感伤,有人读出欢乐,也有人读出壮丽、豪迈.可以说,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它撩拨起文人们的无限而又不同的情思.今天,我们就从《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看他之于秋,品味到的又是什么?

幻灯片二】

(出示课题)

【幻灯片三】

提问:文中写了“故都的秋”的哪些特色?哪些段落集中写秋景?

【讨论明确】

特点:清、静、悲凉

段落:3—11段集中写秋景

【幻灯片四——十一】

【问题一】课文3-11段中,哪些词语描绘了“秋色”?哪些词语描写了“秋声”?分别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点拨】

(1)观秋色

①词语:芦花、柳影、夜月、天空、牵牛花、灰土、落蕊、青布、枣子

②特点:冷清

(2)听秋声

①词语:虫唱、钟声、鸽声、蝉鸣、风声、雨声、人声

②特点:寂静(以动衬静)

【问题二】从课文中,能品出怎样的“秋味”?

【点拨】

秋味——悲凉,置身于冷清的环境中,寂静的天空下,怎能不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悲凉”呢?这正是郁达夫所要深蕴与文中的“秋味”.为什么郁达夫要极力描绘这种秋天的“悲凉”呢?

【补充】

①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②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课文第十二段)郁达夫也感染上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问题三】文中描绘了南国之秋的特点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点拨】

①特点:慢、润、淡

②作用:对比,突出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更够味,更合作者的心境.

【归纳概括】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郁达夫将他心中的孤寂与悲凉,倾泻于他笔下的“故都的秋”中,将“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尽现读者眼底,景物世界就是郁达夫的心灵世界,全文完美的将景与情统一,情驭景,景寓情.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为主,教师与学生互动探究,适当的时候,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幻灯片十二】

根据郁达夫写的秋景,仿写句子.

例句: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墙内外;

在 ;

在 ;

在 ;

在 ;

【参考】

①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中

②在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

③在秋雨的每一滴雨滴中

④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中

1、熟读全文

2、四人小组合作,整理归类有关“秋”的诗句或成语.

【板书设计】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快速浏览出示的一些诗句,体会诗人对秋的不同感受.

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一遍,标出课文的段落序号,并画出写特点的句子和找出集中写景的段落.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在文中划出描写“秋色”“秋声”的词语,并感知它们各自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品出郁达夫与文中所注入的那浓浓的“秋味”.

学生找出“南国之秋”的特点的同时,学习文中表现“故都的秋”的一个重要手法——对比衬托.

学生认真听课文朗读录音,细细品味“清、静、悲凉”感情.

学生要理解题目的要求,独立完成仿写句子练习.

引导学生品味写秋的诗句,体味其中不同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通过作品,走进郁达夫内心世界的兴趣.

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既可以解决生字词,同时,也有目的的梳理了课文的内容,为下面的分析埋下伏笔.

通过三个问题的讨论,既简化了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一目了然,同时学生通过教师引导,真正的品出郁达夫在这篇文章中里要表达的情感和写作的独特之处,并加强了合作,调动了课堂的气氛.

通过朗读录音,能让学生对全文情感有更清晰的把握,提高他们朗读抒情散文的能力.

与高考题型结合,学以致用,并且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题目的理解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