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古代书法家的励志故事推荐

2023-10-29人围观
简介

书法家在练习书法的时候有自己独有的见解与方法,书法家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家,少不了他们的努力与奋斗,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古代书法家的励志故事推荐吧。

书法家的故事一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 "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书法家的故事二

钟繇是东汉末年人,他对于书法学习非常的执着热衷,几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据说他曾经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有一次,他和曹操、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因为兴致浓厚,以致于睡前还不断地心摹手画,竟然将被子给划破了几个洞。

韦诞也是当时一位书法家,据说他手头有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笔论”,因此他的书法水平非常高,当时人都推崇他的书法,认为是当朝第一书法家。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绝,钟繇气得捶胸呕血,幸亏曹操用五灵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韦诞过世后,钟繇便派人从坟墓中挖出那本书,反覆研究,终于了解用笔的奥妙。

书法家的故事三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么不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运”。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必须痛下苦功。

书法家的故事四

1.赵孟頫临背唐人字帖

赵孟頫用笔得古法很多,结字尤其精熟,对古代名帖能烂熟于心。据他的弟子柳贯《跋赵文敏帖》载,柳贯在京师跟随赵孟頫,两人关系最亲近而且长久。有一年冬天,柳贯留宿在赵孟頫书斋中,赵孟頫论书法之余,试笔掭墨,背临(即不看字帖,凭记忆临写)颜真卿、柳公权、徐浩、李邕各人的字帖。临完后,叫人拿来颜真卿等四人的真迹个字一个字地对照,不仅转折向背,无不相似,而且神采飞扬,有些地方还超过了真迹。柳贯问赵孟頫说:“老师您怎么能达到这样的程度?”赵孟頫说:“也不过是临得很熟罢了。”对古代名帖必须勤奋临写,才能烂熟于心进而熟能生巧,这是赵孟頫教给柳贯的学书方法。

2.赵孟頫补米帖缺漏

明代汪珂玉《珊瑚网・诸名家评米书》载,据元代陶宗仪说,赵孟頫偶尔得到米芾书写的《壮怀赋》墨迹一卷,仔细玩赏,发现中间缺掉了几行,他感到很可惜,决心凭自己擅长临摹古人作品的本领把这几行补上。于是,他找来米芾书写的《壮怀赋》的刻本,钩摹刻石,再拓印下来用来补齐《壮怀赋》的缺漏,总共换了五至七张纸。他把自己钩摹的《壮怀赋》与米芾墨迹比较,最终还是感到不满意。于是他感叹地说:“现在的人在书法上远不如古人啊!”叹息之后,他又觉得米芾《壮怀赋》墨迹中间缺掉了几行,总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最后,赵孟頫只得用刻本中的字补充完整了米芾《壮怀赋》的墨迹。由此可见,临摹前人的书法,要达到逼真的程度是多么艰难!

3.赵孟頫厌人索书

赵孟頫年轻时喜爱临摹智永的《千字文》,所以能使自己的书法与智永《千字文》融为一体。自从赵孟頫登上仕途后,在书法上享有很高的名声,应酬日益增多,难以承受,就十分讨厌别人向他求字,碰到有人从衣袖里拿出丝绢或纸张请他挥毫,他就板起脸来,坚决拒绝。求字的人只好罢休,闷闷不乐地离开但是,当他遇到官场上那些志趣相投的好朋友和那些带有贵族身份的人,有时也会很高兴地挥毫写字。当他高兴地挥毫写字时,一些喜欢凑热闹的朋友倘若在一旁鼓劲起哄,

他心情更加轻松愉快,笔墨更加灵动潇洒。写到得意的时候,他也会自我夸耀,认为自己超过了古人。赵孟頫实在是元代书家中的一个奇才。

4.赵孟頫教子习字

元代孔齐《至正直记》载,赵孟頫教儿子学书法,自有一套家传的口诀,比如写“斜”字草书,认为“斗”旁的直下笔,用笔要先逆锋向左然后向下,并且要写成“屋漏痕”的形态。他的儿子仲先继承了这种写法。赵孟頫还检查过儿子赵仲穆习字时握笔的情况,仲穆小时候握笔练字,赵孟頫悄悄地站在背后,突然抽仲穆的笔杆,假如毛笔随着仲穆的手一起被拔起而不放松笔杆,赵孟頫就笑笑不做声;假如毛笔从仲穆的手中抽出去了,墨汁沾污了个手指,赵孟頫就要以打板子的方式教训仲穆。赵孟頫的这种做法,就是要使儿子把笔拿稳,把精神和气力都集中到笔杆上。

赵孟頫\书法创作的五个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五

米芾(1051―1107),初名黻,41岁后改名为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祖居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以其母阎氏曾为英宗高皇后接生过,他凭着这种“藩邸旧恩”步入仕途,得补浛光尉、临桂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崇宁元年(1102),徽宗诏立书画院,召米芾为书画学博士,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米襄阳”。米芾家藏晋代以来的古帖很多,自名其居为“宝晋斋”。米芾还是一个诙谐洒脱、不受世俗礼法约束的人,传说他冠服效唐人,好洁成癖,不与人同巾器,拜石称兄,故人称“米颠”“米痴”。米芾书画俱绝,山水人物自成一家,作山水树木简略,烟云掩映,世称“米家云山”

米芾的故事

关于米芾诙谐倜傥的文人性格,还有三个故事可以说明。

一是米芾跪请徽宗赐砚。宋代何薳《春渚纪闻》载:米芾特别喜爱砚台,他在担任书学博士期间有机会与宋徽宗接触,欣赏到宋徽宗收藏的各种砚台。有一天,宋徽宗与蔡京在御花园艮岳谈论书法,又召唤米芾到达,命米芾书写一幅大屏条(即大条幅),为了调动米芾的书法创作激情,宋微宗指着御案上的端砚,叫米芾用这方珍贵的砚台扬墨挥毫。米芾兴奋无比,笔走龙蛇,一气呵成。书写完毕,米芾特别想得到这方端砚,于是出人意外地捧着端砚下跪请求说:“皇上,这方砚台经过我的沾染,弄脏了,不能再把它送回到皇上的书房里,请皇上赐给微臣吧。”宋徽宗哈哈大笑,就把这方珍贵的端砚赏赐给米芾了。米芾手舞足蹈地道谢,随即抱着端砚急速退了出去。端砚中剩下的墨汁沾污了米芾的衣服,米芾脸上却露出了非常得意的神情。米芾离开后,宋徽宗对蔡京说:“米芾被人们称为‘米颠’,果然名不虚传啊!”蔡京趁机进言说:芾人品确实高雅,真是大臣们所说的“当今朝中不能没有一个米芾,但又不能有两个以上的米芾’呀。”蔡京的言外之意是,像米芾这样性格癫狂的文人可以给皇上取乐,但如果这样的文人多了,皇上的威严就会受到影响了。

二是米芾抱砚山而眠。米芾爱收藏古砚,到了如痴如“米醉的程度。明代毛晋《海岳志林》载:僧人孜周有一块端州产的石头 【广东的书法家www.shufaai.com】,即端砚石。这块端砚石形状像一座高高耸立的山峦,石头底部就像山脚下的曲折溪流,可以蓄水磨墨,所以又称为“砚山”。米芾得到后,兴奋难抑,抱着这块砚山石睡了三天,并叮嘱大文豪苏轼为砚山石写几句铭文,以作纪念。

三是米芾居陋室把玩书画。宋蔡肇《故宋礼部员外郎米海岳先生墓志铭》载:米芾家里原来很有钱,做官以后,他把财产全部分给同族的人。后来生活日渐贫困,他也不因此而后悔。他酷爱古字画,只要碰到名帖、名画,必定要尽力买到手才罢休。蔡肇曾经在京城与米芾相遇,见米芾租住一间破屋里,客人来了就烹茶吃,并拿出各种珍贵的书画作品,与客人一起把玩,在悠闲自得的吟赏中度过一整天。米芾把精神寄托在艺术世界里,所以他对物质生活并不讲究,能因陋就简,随遇而安。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