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大班数学《分类》教案精选
教案,是老师们在课前会提前进行准备的,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整理了一些关于大班数学《分类》的教案,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参考看一下。
大班数学《分类》教案1
1.活动目标
(1)复习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的认识;
(2)能根据这些图形的形状、颜色两种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3)愿意并喜欢进行分类活动。
2.活动准备
(1)猫、兔、蝴蝶头饰各一个,篮子两个;
(2)每人一个分类板;
(4)不同颜色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饼干图片及标记各若干。
3.活动过程
ⅰ导入
(1)玩《饼干商店》的游戏,引出活动。
提问:"仓库里有些什么样子的饼干?"
重点引导幼儿观察仓库里的饼干,说出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的图形的饼干。
ⅱ幼儿第一次操作
(2)游戏《送饼干》,学习给图形分类。
提问:"你会把什么样的饼干运到这个柜台?为什么?"
老师扮演经理,幼儿扮演营业员,经理引导营业员观察并说出其它柜台的标记是什么形状的,再把仓库里剩下的饼干按标记的形状运往柜台,看谁运得又快又对。
重点指导幼儿给图形分类。
ⅲ分享经验
(3)操作活动《分饼干》,说出分类的方法。
提问:①"为什么要把这些饼干放在同一个柜台?"②"它们除了形状一样,还有什么不一样?"
重点引导幼儿说出按饼干的形状、颜色分类。
ⅳ幼儿再次操作
(4)游戏《买饼干》,练习按形状、颜色进行分类。
玩法:请几个幼儿分别戴上小猫、小兔、蝴蝶的头饰,扮顾客来买饼干。根据幼儿的个体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方式安排三个水平层次的营业员帮顾客选购饼干。
重点指导幼儿按形状、颜色进行分类。
4.延伸活动
在数学区投放不同颜色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继续让幼儿练习按图形、颜色进行分类。
大班数学《分类》教案2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分类能力。
2.能够根据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图形的颜色、形状、大小进行分类。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图形卡片大的红色,兰色若干。
2.幼儿操作的小的图形卡片若干盘、图形积木若干篮。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昨天李老师带你们认识了很多图形宝宝,你们来说说都有谁啊?哦,有(长、正、圆、三),真是太棒了。李老师这里就有很多的图形宝宝,你们来看看,他们一样吗?哪些地方一样?请一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二、观察图形,按照图形颜色进行初次分类。
(1)师:看看李老师这里有两种颜色的卡纸,和这些图形宝宝的颜色是一样的吗?如果我们要帮图形宝宝分家可以怎么分?
(2)师小结:哦,原来啊,我们可以按照图形宝宝的颜色给它分家,你们再动动小脑筋,除了按照图形的颜色来分类,还可以怎么分?(按形状来分)
三、按照图形形状进行再次分类。
(1)师:请小朋友上来试一试。
(2)师小结:经过小朋友们的努力,我们用了两种方法帮助图形宝宝分家,一种是按照图形宝宝的(颜色)来分?一种是按照图形宝宝的(形状)来分。还有一种是按照图形宝宝的(大小)来分。
四、幼儿动手操作,根据图形的颜色和形状进行分类。
(1)师:现在李老师这里还有很多的图形宝宝没有找到自己的家,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这一次,听清楚老师的要求,你们不仅要按照颜色来分,而且还要根据它的形状和大小来,我们一起去试试。
(2)幼儿分组操作。
五、教师点评幼儿操作材料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图形宝宝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家,有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分类。
活动延伸
师:今天小朋友们都很棒,帮助了图形宝宝,那还有些没有分对的小朋友可以把我们的操作卡片带到区域活动中去完成它。
活动反思
《图形分类》是中班的一次数学公开课,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长方形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三种几何图形。活动前我对活动的内容进行了思考讨论,在确定这一内容时,觉得这一内容很简单,但经过对中班幼儿认知特点的分析发现,中班的幼儿已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能正确地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但他们不是从这些形状的特征来认识,而是将其和自己熟悉的物体相对照。因此,我们最终确定了《图形分类》这一活动,让孩子在游戏探索中对图形产生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动手等,感知不同图形的不同特征。
大班数学《分类》教案3
活动目标:
1、理解单数与双数的实际意义,有一定的数数、统计和比较等应用数学的能力。
2、学会观察树叶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树叶的认识。
3、在活动中能体验到同伴间学习的乐趣,培养合作的精神。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每人一份树叶(叶柄)、一张表格、一只笔、展示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客人。下面我请小朋友们竖起你们的小耳朵,仔细的听好了。听···,他来了。(听完后)接下来,有哪位小朋友已经听出,老师今天请来的这位小客人是谁呢?请小朋友们举手来告诉老师。
幼:风声、树叶、等。
师:大家都很聪明,都听出了这是树叶。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找一找 ,树叶里有哪些秘密呢?
(二)、对叶片的统计与分析
1.教师示范
师:下面我请小朋友们来看一看、数一数,老师手上的这一根叶柄上有几枚小叶片?好现在请小朋友们来跟老师一起数一数,好吗?
幼:好。(幼儿跟着老师一起一瓣一瓣的摘下来,然后在数。)
师:好了,刚刚小朋友们与老师一起数了老师叶柄上的小叶片有几片。下面老师请小朋友们自己来数一数,然后把数好的小叶片数量记录下来。
2.幼儿示范
师:教师在一旁巡回观察,并且记录下,幼儿是怎么用自己的方法来数小叶片的。
师:教师在巡回完之后。教师问幼儿,这么多的叶片,你是怎么数的?
幼:我是一瓣一瓣数的、两瓣两瓣的,等一起数的。
师:小朋友用了很多种方法数叶片,你认为那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小结:生活中我们在数量较多的东西时,有很多种方法,小朋友可以采用最适合你的方法,将东西数得又快又准确。
3.分析探索叶片的单双数的规律
师:老师刚才发现让小叶片两片、两片做好朋友这种方法很有趣,我们一起用这种方法在来数一数。
幼:(把两片、两片放在一起,然后数一数,教师在一旁巡回指导)
讨论分析: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有的树叶,它的叶片两片、两片都找到了好朋友:有的还剩下一片没找到朋友。)
树叶分类:
师:这里有两张表格,我们把都能找到好朋友的叶片送到这张表格里.把还剩下一片没有找到朋友的叶片送到另外的一张表格里,看看会发现什么秘密。
统计数字:
师:都能两片、两片成为好朋友的叶片,上面小叶片的数量各是多少?还剩下一片没有找到好朋友的叶片,上面小叶片的数量又各是多少?
分析两类数字的特点:
师: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秘密啊。
幼:没有。
师:老师发现有些树叶宝宝都有一个好朋友,而有些只有一个人。你看数字6宝宝,他们有3对好朋友,而数字7宝宝,却多出了一个宝宝。所以你们觉得数字宝宝中有什么秘密呢?
师:你看6、8、10、12、14这些数是什么数?7、9、11、13、15这些数是什么数呢?他是不是能两个、两个的凑成相同人数的呢?还是不能。
师:小朋友都发现了这个秘密,老师觉得6、8、10、12、14这些数是双数,因为他们能刚好能两个、两个的分好。7、9、11、13、15是单数。
师:谁有不同的意见吗?(讨论10以上的单双数。)
讨论发现:已经学过的单双数规律同样适用于10以上的数字,拓展已有经验。
活动结束
出示叶片数量是1~5的树叶.建构完整的单双数序列。
师:这里还有一些树叶呢,请把它们放到单数或者双数的表格里去。
活动延伸:请小朋友们回家之后找找哪些物品也有这些规律。
教学反思:
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颜色的分类。这个环节感觉幼儿还行,兴趣还是挺浓的。最后把树叶宝宝送回家,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起到层层递进的作用,首先让孩子认识黄色和绿色,然后再区别这两种颜色,这个过程中,幼儿基本能区分出黄色和绿色,但有个别幼儿不能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清楚。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通过游戏巩固幼儿根据颜色进行分类,并体验树叶妈妈和树叶宝宝之间的情感。在最后的一个环节中,我运用黄房子和绿房子,让孩子根据颜色找到树叶宝宝的家。
上一篇: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简短(7篇精选)
下一篇:一个“以暴制暴”的案例【辽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