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杜牧《清明》赏析

2023-10-25人围观
简介

《清明》杜牧清明时间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由于《樊川集》不收,仅首见于《后村千家诗》,《千家诗》继之,故近人多疑其伪.但宋初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十《昇州(治今江苏南京)》,已有“杏花村在(江宁)县理西,相传为杜牧之沽酒处”之记,可见至少在五代时就已将此诗的作者定为杜牧了.伪诗之说尚无确实证据.“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花红柳绿、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时期.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春雨的标准特色,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纷纷”两字除了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行人”,是出门在外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前两句交代了情景,情在景中,㬌即是情,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胜境.“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第三句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可供歇脚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是向谁问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没有告诉我们,妙就妙在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语——它补足了上句宾主回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遥”字面意义是远.然而这里不可拘守此义.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来.如果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如果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是指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那里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这首诗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人物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提出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方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附录《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杜牧《清明》赏析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