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的主要内容
1.新的课程观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2.新的学生观
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3.新的发展观
以学生发展为本.“发展”的涵义: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学生为本”的涵义: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
4.新的知识观
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主观创造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知识有多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书本知识与经验知识;规范知识与本土知识.
5.新的学习观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者的学习是第二次创造,自主理解就是创造.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构起来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生活中的“对应物”.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而且在于信,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
6.新的教学观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a、整合教学;b、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c、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系(结论和过程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d、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7.新的教师观
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a学习者,b研究者,c组织者(学习)d引导者(学习),e催化者(学生),f促进者(学生),g实践者(反思性),h开发者(课程)
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a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b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c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d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e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f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g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8.新的课堂观
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
9.新的“课标”观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深层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是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习阶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也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是教学方案积极设计者.
10.新的教材观
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工具.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教材是课程的“肉体”.标准是“罗马”,教材是“道路”(条条道路通罗马).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反对“教总比不教好,教多总比教少好,教得越多越好”的经验主义做法.
11.新的评价观
评价是一个过程,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共建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评价是民主、平等和科学的过程.
12.新的作业观
在作业功能上,应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在作业内容上,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在作业形式上,应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在作业容量上,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在作业评判上,应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
13.新的目标观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4.新的方法观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倡导有利于形成这三种学习方法的教法. 十年的课程改革,使我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再是运用传 统方式 来教书育人,而是 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有了更好的发展 .
1、课堂生态理念:课堂应是生态环境.学生是其中最具活力的鲜活生命体.教育教学活动应是生命体之间的情感交流、生命融合、思想沟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满活力.
2、合作学习理念:每个教师与学生间都存在差异,都有潜能.承认差距,发挥潜能.
教师学生都有个人人格和尊严.在教学活动中,每个人的人格都应得到尊重,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张扬.
教育教学过程应在师生间特别是学生间产生互动,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合作中:师师(全员)师生(全程)生生(全域)
教育教学过程不仅是个体活动,更是体现一种团体精神.
3、生本教育理念:尊重每个学生,使之充满自信,抬头走路;
相信每个学生,相信他们通过努力,会发现自己的潜能;
关爱每个学生,保持其脆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导每个学生,帮助其合理设计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欣赏每个学生,为他们的每个进步而喝彩;
4、探究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带领学生探究问题、主动认知的过程.课堂教学以探究为切入点组织活动,学生是教师的探究和合作伙伴,师生一起研究解决问题.
教师应做激励学生探究的人.为学生提供咨询,平等交换意见.帮助学生发现矛盾,但并不拿出现成答案.
5、研究性学习理念:让学生获得来自研究的积极体验;提高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人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道德;以学生参与研究为基本形式.
6、创新思维理念:创新思维是一种独特新颖、有价值的思维,它具有深刻、广阔、跳跃、模糊、不确定性.它产生的过程往往是非理性、非线性、非逻辑性的,有时是一种直观感觉,有时是一种异想天开.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展个性,开发求异、发散思维;丰富想象力,开发形象、直觉思维;优化知识结构.
7、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科知识的综合化,注重知识、情意、能力的一体与整
上一篇:蜗牛与黄鹂鸟串词范文(6篇)
下一篇:2014年最流行的祝福短信大全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