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故都的秋》(郁达夫)

2023-11-02人围观
简介

文档内容预览:

《故都的秋》(郁达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领略大自然,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这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刚刚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本文虽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视,因此,继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教学目标:

1.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 鉴赏并学习本文写景技巧.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1. 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 引导学生推敲文中的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任务:

第一教时重在分析怎样写景,从而借鉴其写法.

第二教时重在分析情感和语言,在诵读中体味散文的美.

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

1. 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 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3. 研究性阅读:如对“黄酒之与白干……黄犬之与骆驼”中四对喻体的本体的探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整体感知本文内容与情感;

2、分析怎样写景,从而借鉴其写法.

教学步骤

一、 导语设计:

古语有云:“女伤春,士悲秋.”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骚人墨客.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在高处,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那么,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来到久违的北平,又会看到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

二.感知文题

问题:从文题中你看出了哪些信息?

明确:“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 学生听录音(电视散文欣赏),让自己沉浸在文章的情感氛围中.

2. 教师范读或指定一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全文.

四.讨论:

1、 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 明确:总领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板书:清、静、悲凉)

2、 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明确:主要是刻划了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板书: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3、品味词句: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 ①示范分析“清晨静观”段:(多媒体展示)

写秋院----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一种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 (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的衰竭与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境的悲凉.)

作者认为牵牛花的颜色“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

②分组赏析其它段落: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③总结:

我们不妨来找一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本文的“形” 、“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④学生齐声朗读写景文字.

五、迁移拓展

1、思考:如果以“故乡的秋”为题,你会怎样写?

2、展示学生习作(多媒体展示)

秋,来了!

杜伟

举目四望,朗朗万里晴空;侧耳倾听,飒飒西风吹落叶.习习凉风,片片落叶.秋,来了!

风,凉了.水,静了.一张小小的红叶儿,听了狡猾的西风的劝告,私下离开母枝出来顽玩,走到半路上,风偷偷儿地溜走了,他便一跌跌在了溪水里.大地母亲并没有责备他,而是给了他一个新任务――当秋的使者.看到秋的使者,人们便知道,秋,来了.

秋,是静美的,是醉人的!

一水一山,一柔一刚,一影一光,一阴一阳.西风徐来,波光点点.阳光照时,千点碎银拥波;倒影显处,万粒宝石铺翠.气柔而涧静.静得仿佛能听到秋风掠水的气息声.如秋风恋叶,似晨露吻花.想叫人不醉都不行!

秋,是丰硕的,是充实的!

棉花想对秋表白些什么,刚想开口,却为秋绽放了一片洁白.稻谷笑得涨红了脸,羞得再也抬不起头来.雪白的棉花刺痛了你的眼,金黄的稻谷扎疼了你的手,你却全然不知,因为你已沉浸在这秋的丰硕里.

秋,自然坦荡.秋天的满月,更像一位天真无邪的姑娘,揭去了神秘的面纱,在明净的天湖里忘情畅游.

秋天的天更高,地更阔,日月更温柔多情.纵使草将枯萎,叶将凋零,但生命的进程和希望永远不会结束,生命的梦幻和想象永远展开!

秋来了!带着静美,带着丰富,带着梦幻.

秋天带着些许凉意来了,它赶走了酷热的夏,它把秋色开始撒向人间.

秋化成一只只可爱的桔子挂满枝头.立秋不久,桔子还是深绿的,让人怀疑今年的秋是不是来晚了,然而望着这些桔子仍有想吃的冲动,于是随手摘一个剥去皮,桔子肉还显得白白的,咬一口满嘴都是酸.大人很少去摘桔子吃,小孩子们却满园子跑,这有啥酸?从小就是这么吃的.这才是秋天的味道.

秋化作金黄的稻谷出现在田间.收割机的出现让田里多了不少生机,大人在忙着把谷子装进麻袋,小孩子追着收割机看.秋天的太阳永远没有夏天的火辣,这可让大人着急,他们担心谷子没法晒干,幸得秋风是慷慨的,多多少少给人们帮了忙.

秋化作大街上人们穿着的外套.花花绿绿,各式各样,好一派秋景.天气转凉了,这是逛街的好日子.大街上人来来往往,我在人群中寻找自己走过的道路,在人群中寻找自己说话的回声,在人群中寻找我微笑的回应.秋这个平常的季节给了我们许多好奇的欲望.

秋化作了校园里的第一片落叶.我偶然从地上拾起它,它那未了的绿色依旧润泽,我还能感觉它和树一样的气息.这让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枯枝败叶的季节.“一叶飘落而知秋”, 这是没错,然而我却不觉秋悲凉.我以为学习繁忙,生活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在笔下抚平,但是秋的到来还是能把我的心思引开,让我不自觉地偷闲.

秋是个收获的季节.带着过去一学期或多或少的成绩,我们投入另一个收获的学期.我们用温暖的心感化一直被蒙上悲凉的秋.即使冬之寒风凛冽,我们还会害怕吗?

3、 讨论:这此文章在写景方面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讨论后多媒体展示:

①景与情是交融的,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②调动多种手法写景,如远近、动静、高低等

③从各种具体可感的景物入手.

六、教学反思

1、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扩充了课堂容量,丰富了课堂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一学时既听了名家的朗诵,分析了本文的写景片断,又赏析了学生的两篇习作,总结了写景的方法.这与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分不开的,可见,恰当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补充传统方式的单一性,更能在表现形式上更加自由.

2、设计有新意,切入点好,重点突出.这一课时要解决写景的问题,从题目探究入手,直接引入对秋的描写段落的分析与鉴赏,入题快,简捷,然后听名家朗诵,进入到一个特定的氛围中,接着借助ppt,选用北京秋天的图片有针对地示范分析一个画面,后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分析,最后再鉴赏两篇有关写秋的习作,这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的.

3、注重方法介绍,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维方式.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效课堂的构建,应该回归“教学生学”的本质,引导学生解决“学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本堂课的设计分两个层次:首先分两个层次讲解,先赏析课文,从课文学习写景的方法,然后比较学生的习作,运用知识赏析,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这有利于学生以后独立鉴赏同类作品.

但本节课在实施过程中也还有较多不足:一是容量过大,学生习作可删去一篇,留足时间给学生讨论.二是学生研讨的深度不够,这一方面是时间不够充裕造成的,但与学生思维的深度也不无关系,以后多引导学生想深想透,不宜停留在表面上.三是学生的参与面欠广,有部分学生只是旁观,完全没有参与进去.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