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西游记前传

2023-10-30人围观
简介

,揭示了西游记作者是谁.

西游记作者是: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这部作品内容宏大而寓意深刻,故事生动幽默,文笔精妙,诗词清新脱俗.那么它是由一名作者完成的吗,如果是一个人独立创作完成,那此人真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极具才华之人.

但是,这样一本近乎天书的奇书,其作者到目前还是有争论的谜,要说其作者还要从其演化的过程谈起.

演变密码

在现存最早正式的西游记出版版本是刻版: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时间大约在1592年,即明万历二十年,壬辰年.此时,西游记的名称已经固定,就叫西游记,内容和目前人们看到的西游记基本一致.但是这部正式出版的西游记却没有署名作者是谁,而只是在封面留下了“华阳洞天主人校”.多少年来这个校对者以及作者引发了无数争议.

那么为什么这部书在正式出版时都没有署上作者的名字呢?这就是西游记的最大秘密:作者究竟是谁?

金陵世德堂本的出版年代确定的原因在于其有个署名陈元之作的序:《刊西游记序》,结尾有:时壬辰夏端四日也.由于甲子以六十为一周年循环,这个壬辰年没有直接肯定是万历年代,那么这到底是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年,还是1532年的嘉靖十一年的壬辰年呢?从书的内容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得到答案.

我们看书中的描述,里面有许多关于道家人物的故事描写,在取经途中所有的道士都是作恶的妖怪,最终有的被收服,有的被打死,并且在车迟国还有道教三清像被推到茅坑里的描述,这表明此部作品对道家有明显的贬义倾向,这如果在崇尚道教,尊崇道士的嘉靖年代公开出版是不可想象的,嘉靖时道士邵元节、陶仲文等官至礼部尚书,陶仲文还身兼少师、少傅、少保数职,这在历史上空前绝后.都源自嘉靖本人崇道,而嘉靖本人还封道号为: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玄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三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

明朝嘉靖年间的文字狱十分严苛,并且对于反对皇帝修道者重至处死,《明史•世宗本纪》记载有太仆卿杨最因反对嘉靖听信方士段朝用的谗言隐居修仙,而被打死:抗疏谏曰:“陛下春秋方壮,乃圣谕及此,不过得一方士,欲服食求神仙耳.神仙乃山栖澡练者所为,岂有高居黄屋紫闼,兖衣玉食,而能白日翀举者?臣虽至愚,不敢奉诏.”“帝大怒,立下诏狱,重杖之,杖未毕而死.”

这种反常崇道情况在嘉靖的继任者隆庆时期得到扭转,隆庆元年,杨最被追封为右副都御史,谥号忠节.同时隆庆废除了各种开销甚大的道教仪式.

至万历期间更加好转,尤其是在文化方面更是前所未有的宽松,政府的监管放开,百姓的言论自由空前高涨,只要是有人喜欢的,有市场的书籍都可以出版,不需要审核.在这样明显区别于嘉靖年间的文化氛围当中,有: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样文字的西游记才能够得以出版.

那么这个最终版本到底是谁写成的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其早期的一些版本开始.西游记的故事脱胎于唐朝玄奘取经故事,玄奘法师回到大唐后,在弟子辨机的协助下撰写完成《大唐西域记》,详细记载了其在西域的一些经历.在这个故事基础上,被其后来的弟子以及其他一些人不断神话,慢慢加入了神话成分,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已经有十余万字.其中记载有石磐陀的可疑行径:“少时胡人乃拔刀而起,徐向法师,未到十步许又回,不知何意,疑有异心.”是后来的六耳猕猴杀唐僧的情节的原始故事.此时取经的故事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在后来的历史中不断演变和衍生出各类作品.

南宋时出现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又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说经话本.作者不详.全书三卷,十七段.叙述唐玄奘取经故事,其中的主要人物已经从唐僧转变为猴行者,猴行者化作白衣秀才,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这是孙悟空的原型,猴行者为助三藏法师大显神通.此部作品的情节还比较简单,还没有齐天大圣,也没有出现猪八戒,有降伏深沙神的描写,可能是沙僧原型;有猴行者在王母的蟠桃园私自偷吃十颗蟠桃而遭铁棒笞打的故事情节,并且能通晓古今预知未来,这个特征和六耳猕猴“知前后,万物皆明”特征有些类似,可能是受其启发;有过狮子林狮王迎送情节和后来的狮驼岭老魔狮子精送唐僧情节有相通之处;有树人国“松栢如龙”的描写,与荆棘岭松树等树精故事相似;有大蛇岭故事,“见大蛇如龙”,是蟒蛇精故事前身;有“山头白色枯骨一具如雪”的描写,是白骨精故事前身;有九龙池故事,降伏“九条馗头鼍龙”,“千里乌江,万重黑浪”,是黑水河降伏小鼍龙的故事原型;有“定光佛,今来授汝《心经》”情节,是乌巢禅师授心经故事前身;并且有猴子在妖怪肚中杀妖情节;还有猴行者敲石出小孩问唐僧吃不吃,唐僧不吃,猴行者自己吃了,后吐核,称其地出人参,是人参果的故事前身.书中描写的故事发生地如狮子林、树人国、大蛇岭、九龙池、鬼子母国、女人国、沉香国、波罗国等已初具百回本《西游记》的雏形.

敦煌石窟的玄奘取经壁画,大约作于西夏初年,已经出现持棒猴行者形象.

金代有《唐三藏》、《蟠桃会》等故事作品,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等.

其中《西游记杂剧》,共六本,二十四出,综合了各种玄奘取经的故事传说,“江流儿”的故事情节与《西游记》中唐僧早年出身的故事情节极为相近,关于唐僧的身世故事,是作为主线,不像后来的西游记里,只作为一个附章.唐僧的出身故事,很符合当时流行的强盗抢了官女,把官女之夫推下水,自己上任.若干年后,官员之妻女或其子借机复仇的流行桥段.可以找到很多相似的版本.比较典型类似的有唐传奇《谢小娥传》、宋元话本《张舜美灯宵得丽女》.

孙行者与《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孙悟空已经极为相似,只是名字叫做“通天大圣”,同时有了“齐天大圣”的角色出现,是通天大圣的大哥,而深沙神则已经变成了沙和尚并成了玄奘的徒弟,猪八戒出现并成为玄奘的二徒弟,唐僧女儿国成婚,借芭蕉扇过火焰山的情节在此部作品中出现.

元代的《销释真空宝卷》中的取经故事为:

唐圣主,烧宝香,三参九转,祝香停,排鸾驾,送离金门.将领定,孙行者,齐天大圣,猪八界,沙和尚,四圣随根.正遇着,火焰山,黑松林过,见妖精,和鬼怪,魍魉成群.罗刹女,铁扇子,降下甘露;流沙河,红孩儿,地勇夫人,牛魔王,蜘蛛精,设人洞去,南海里,观世音,救出唐僧.说师父,好佛法,神通广大,谁敢去,佛国里,去取真经.灭法国,显神通,僧道斗圣,勇师力,降邪魔,披剃为僧.兜率天,弥勒佛,愿听法旨.极乐国,火龙驹,白马驼经.从东土,到西天,十万余里.戏世洞,女人国,匿了唐僧.到西天,望圣人,殷勤礼拜,告我佛,发慈悲,开大沙门.开宝藏,取真经,三乘教典,暂时间,一刹那,离了雷音.取真经,回东土,得见帝王,告我佛,求忏悔,放大光明,到东土,献真经,唐王大喜,金神会,开宝藏,字字分明.

这里面的故事已经具备了最终版本西游记的大部分,注意,这里没有镇元大仙,乌鸡国,比丘国,灭法国,玉华国,九灵元圣,凤仙郡的故事,这些没有的故事的共同特征都是没有妖怪掠走唐僧的情节,且大部分发生在国度郡县里和国王郡主有关.

明初朝鲜的汉语教材《朴通事谚解》提到有《西游记平话》,其中概述有

关于释迦摩尼佛有三藏金经欲送东土解度群迷,观音去大唐寻找取经法师的取经背景情节.齐天大圣闹天宫被二郎神擒获压入花果山石缝,唐僧西行时把他救出“以为徒弟,赐法名吾空,改号为孙行者,与沙和尚及黑猪精朱八戒偕往,在路降妖去怪,救师脱难,皆是孙行者神通之力也.法师到西天受经三藏东还,法师证果丹坛佛如来,孙行者证果大力王菩萨,朱八戒证果香华会上净坛使者”.有“车迟国斗法”一段:讲车迟国王信用“一个先生,唤伯眼,外名唤烧金子道人”,“使黑心要灭佛教”,孙行者和他以及他徒弟唤鹿皮的斗法,结果鹿皮被烧死在油锅里,伯眼比赛割头被孙行者变大黑狗把头拖去,“元来是一个虎精”,和西游记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回车迟国除虎力、鹿力、羊力三大仙故事十分类似,是其前身.并且记载了有:

今按法师往西天时,初到师陀国界,遇猛虎毒蛇之害,次遇黑熊精、黄风怪、地涌夫人、蜘蛛精、狮子怪、多目怪、红孩儿怪,几死仅免.又过棘鉤洞、火炎山、薄屎洞、女人国及诸恶山险水,怪害患苦,不知其几:此所谓刁蹶也.详见《西游记》.

并且还有关于当时西游记已经十分流行的记录:“‘我两个部前买文书去来.’‘买甚么文书去?’‘买赵太祖飞尼记,唐三藏西游记去.’‘买时买四书六经也好,既读孔圣之书,必达周公之理,要怎么那一等平话.’‘西游记热闹,闷时节好看,有唐三藏引孙行者(孙行者:行者,僧未经关给度蝶者,谓之僧行,亦曰行者.《西游记》云:“西域有花果山,山下有水帘洞,洞前有铁板桥,桥下有万丈涧,涧边有万个小洞.洞里多猴,有老猴精,号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入天宫仙桃园偷蟠桃,又偷老君灵丹药,又去王母宫偷王母绣仙衣一 套,来设庆仙衣会.老君、王母具奏玉帝,传宣李天王引领天兵十万及诸神将,至花果山与大圣相战失利,巡天十力鬼上告天王,举灌州灌江口神曰小圣二郎,可使拿获.天王遣太子木叉与大力鬼往请二郎神,领神兵围花果山.众猴出战,皆败,大圣被执当死.观音上请于玉帝,免死;令巨灵神押大圣前往下方去,乃于花果山石缝内纳身,下截画如来押字封着.使山神、土地镇守,饥食铁丸,渴饮铜计.待我往东土寻取经之人,经过此山,观大圣肯随往西天,则此时可放.其后,唐太宗敕玄奘法师往西天取经,路经此山,见此猴精压在石缝,去 其佛押出之.以为徒弟,赐法名吾空,改号为孙行者,与沙和尚及黑猪精朱八戒偕往.在路降妖去怪,救师脱难,皆是孙行者神通之力也.法师到西天受经三藏东 还,法师证果栴檀佛如来,孙行者证果大力王菩萨,朱八戒证果香华会上净坛使者.”)到车迟国,和伯眼大仙斗圣的你知道么?……’”

此所谓‘刁蹶’也.详见西游记”.

这些都说明这部元末明初的西游记已十分近似后来的百回本西游记,并且已经广泛流行,这其中包括:如来欲传经东土,观音大唐寻取经人,唐僧身世,偷蟠桃,偷老君丹,偷王母仙衣,齐天大圣闹天宫,和二郎神争斗,观音请求玉帝免齐天大圣死,被压花果山下,吃铁丸,饮铜汁,唐僧救出,赐法名吾空,号孙行者,沙和尚,朱八戒,车迟国,狮陀国,黑熊精,黄风怪,红孩儿,白鼠精,蜘蛛精,蜈蚣精,狮子怪,火炎山,女人国等等这些最终版本的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已经创作完成,最终除孙行者是大力王菩萨外,其他唐僧和八戒封号与最终版一致.这里增加了狮陀国,狮子怪的故事.

明朝建立于1368年,此时距离西游记首个官刻版世德堂本出版年份1592年还有两百年之久.

明代《永乐大典》一三一三九“梦”字头中也记载有一段标题“梦斩泾河龙”故事,小字正文开头所标书名正是“西游记”三字,全文有一千二百多字,故事细节上已和百回本中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以及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的前半部分相近似.这一时期属于1403年至1424年间,距离世德堂本有一百多年.

后来的最终版西游记虽然对人物和故事内容作了比较大的修改和增加,但还保留有当初版本西游记部分内容和名称的痕迹,如:猕猴王,白衣秀才,大力王菩萨,都曾经还在最终版西游记中出现过,说明最终版的作者继承了当时的文字,受到启发.

这一些有关西游记以及西游记流行的记录虽然没有直接证明西游记的作者是谁,但是体现出了一个有关西游记作者的十分重要的信息:早在明朝初期就有了十分流行的以“西游记”为名的故事书籍,并且内容和后来的百回本西游记已经十分类似,这样一来,后人便难以将此书以西游记的名字归于自己个人的名下,或者说后人以此为名只敢说自己参与了此部作品的创作或增校,不敢说自己就是此部作品的作者,这对于论证后来因《淮安府志》中记载吴承恩作有《西游记》并将其作为人们熟知的《西游记》的作者的论点是否准确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为什么目前最早的完整的刻板西游记的署名是某某人校,而不是某某人作的根本原因.或者说对于一部一百多年以前就已经有以西游记为名的作品,后人是否可以或敢于将其归于自己名下是个问题,反过来说敢于将西游记作品归于自己名下的必然不是那部众人皆知,广为流传的作品,而很可能是其他同名作品,如游记类作品.

明代文人孙绪(1474-1547)《无用闲谈》中曾记载:

谬悠之说,本非儒者所宜言.然因其言之非而折之,使归于正,亦吾儒辟异端之所当留心者也.如佛殿中所塑诸像及佛经中诸说,亦皆有意存焉,人自未之讲耳.佛以男质面南坐火焰中,离卦也;观音以女质面北坐海水中,坎卦也—坎离交姤,水火既济之象也.文殊坐青狮子居东,青龙也,震木也;普贤坐白象居西,白虎也,兑金也——金木间隔之象也.罗汉之数十八,一降龙,一伏虎,四老者,四少者,四番人,四汉人,以见凡欲作佛不问老少华夷,但能降龙神,伏虎气,和合四象,攒簇五行,无不可者.藏经至于五千四十八卷,喻五千四十八日,金经发见之时也.《度人经》注度人须用真经度,若问真经,癸是、铅是也.释氏相传,唐僧不空取经西天—西天者,金方也,兑地,金经所自出也.经来白马寺,意马也.其曰孙行者,心猿也.这回打个翻筋斗者,邪心外驰也.用咒拘之者,用慧剑止之,所谓万里之妖一电光也.诸魔女障碍阻敌临期取经采药,魔情纷起也.皆凭行者驱敌,悉由心所制也.白马驮经,行者敌魔,炼丹采药全由心意也.追荐死者,必曰往西天.人既来亡,四大分散,何得更有所往?言往西天者,西乃兑地,为少女身中复生为人,不堕鬼道也.异端谬悠,本不足究,因与方外友谈之,漫识于此,不识明哲以为何如.

这个叙述是最早的揭示了西游记和丹道修行有关,并且有“心猿”“意马”之说.

至后来到明万历的1592年出现了和目前我们所见西游记内容一致的最早的署名“华阳洞天主人校”的版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西游记才完成了其最终的创作过程.但这部最终版的西游记内容丰富,篇幅宏大,情节复杂离奇,隐喻颇多,还有许多之前所没有的情节,并且其中有许多丹道修行的情节,甚至让许多人误以为这是一部主要讲述丹道的书籍,至今还有争论.另外这部最终版的百回本西游记洋洋洒洒数十万字当中还有大量的诗词描写,也是之前的仅有故事的版本所没有的内容.

尤其是这部最终的官刻版本并没有明确署名究竟是谁最终创作了这部作品,而只是署上了校对者的名称“华阳洞天主人”,这个华阳洞天主人也是没有明确记载来历的人物.好在这部西游记留有了一个秣陵陈元之所撰之序,其中可以找到一些有关其重要创作者的痕迹.

《刊西游记序》

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庄子曰;“道在屎溺.”善乎立言!是故“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若必以庄雅之言求之,则几乎遗《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余览其意近跅弛,滑稽之雄,卮言漫衍之为也.旧有叙,余读一过,亦不著其姓氏作者之名.岂嫌其丘里之言与?其叙以为:孙,狲也,以为心之神;马,马也,以为意之驰;八戒,其所戒八也,以为肝气之木;沙,流沙,以为肾气之水;三藏,藏神、藏声、藏气之三藏,以为郛郭之主;魔,魔,以为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颠倒幻想之障.故魔以心生,亦心以摄.是故摄心以摄魔,摄魔以还理;还理以归之太初,即心无可摄:此其以为道道成耳.此其书直寓言者哉!彼以为大丹丹数也,东生西成,故西以为纪;彼以为浊世不可以庄语也,故委蛇以浮世;委蛇不可以为教也,故微言以中道理;道之言不可以入俗也,故浪谑笑虐以恣肆;笑谑不可以见世也,故流连比类以明意.于是,其言始参差而俶诡可观;谬悠荒唐,无端崖涘,而谭言微中,有作者之心,傲世之意.夫不可没已!

唐光禄既购是书,奇之,益俾好事者为之订校,秩其卷目梓之.凡二十卷,数千(十)万言有余,而充叙于余.余维太史、漆园之意,道之所存,不欲尽废,况中虑者哉?故聊为缀其轶叙叙之.不欲其志之尽湮,而使后之人有览,得其意忘其言也.

或曰:“此东野之语,非君子所志.以为史则非信,以为子则非伦,以言道则近诬.吾为吾子之辱.”

余曰:“否,否!不然!子以为子之史皆信邪?子之子皆伦邪?子之子史皆中道邪?一有非信非伦,则子史之诬均.诬均则去此书非远,余何从而定之?故以大道观,皆非所宜有矣.以天地之大观,何所不有哉?故以彼见非者,非也;以我见非者,非也.人非人之非者,非非人之非;人之非者,又与非者也.是故必兼存之后可.於是兼存焉,而或者乃亦以为信.”

属梓成,遂书冠之.时壬辰夏端四日也.

这个序给出了时间:壬辰夏端四日,就是万历二十年(1592)的农历五月四日.做此序之后不久就应该是西游记出版的时间,约为现在历法的六月底左右.

除时间之外,这个序还给出了十分重要且丰富的信息,其中提到:不知何人所为,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这几句的意思是指不知道是谁创作的,或是出自皇帝的王侯的藩国,或出自王侯的有学问的宾客,或是藩王身份的人自己参与创作的.还提到其原本的版本有序,但也没有著名作者是谁:旧有叙,余读一过,亦不著其姓氏作者之名.

在唐光禄购得此书后,认为是部奇书,便为之校订,理序卷目并将其出版,而请陈元之补充序:而充叙于余.

其指出原来的序讲述了修丹道的理念.并且指出西游记是一部充满寓意的小说,并且其表达方式委婉且切中要理:谭言微中,同时指出作者有“傲世之意”,并且表达方式肆意放纵,谐趣:滑稽之雄.

并且引用有些人的看法:以言道则近诬,即谈到了道但是却近乎于诬蔑.

并且有人认为:东野之语,非君子所志.就是说西游记是部民间闲散之作,不是君子(士大夫)所推崇的内容.这反映了西游记这样的作品不是当时主流意识和形式的作品,表明了其之前多在民间私下流传.

这里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唐光禄,就是购得此书,为之校订,理序重新分了其回目,并出版的人.那么唐光禄是谁,对于这部作品的最终成书就显得比较重要.

光禄是一个官职名,光禄寺卿,主管祭享、宴劳、酒醴、膳羞之事.古代人常用人的职务来称呼他,表示尊敬,那么明朝万历时代有没有一位姓唐的光禄寺卿呢?有,他就是唐鹤征,字元卿,号凝庵,为江苏武进人,曾作:万历《常州府志》序,后在南京也就是出版世德堂本的地方担任过职务.

唐鹤征还是明代古文大家唐顺之的儿子,并且考取过进士,以博学著称,他对王阳明的心学仔细研究过并有自己的新的批判性理论,而西游记中就充满了改造的心学理念:“三教合一”化了的心学,道家“修心炼性”、“佛家“明心见性”相融合的心学.多见“禅心”、“明心”、“修心”、“心猿”等直接的词汇.

在名称、时间、及学识上能说明唐鹤征能够为西游记做了校订后,则世德堂本上的“华阳洞天主人校”的华阳洞天主人就十分有可能是指唐鹤征.

唐鹤征虽最终校订了西游记,但是如同其前一版本的参与撰写者一样,也并不想留名,而请作序者使用唐光禄的名称,因而在另一个版本中唐光禄的名字被删去,改为“余友人”,即:我的朋友.

虽然唐鹤征并不想将自己的名字署在这部百多年前就以西游记为名的作品上,但是唐鹤征对西游记内容的贡献可能远远不止校订这么简单.

在西游记中有二十处“光禄寺”一词出现,凡是大型国度,安排筵席都会出现光禄寺,可见这参与创作者心中,光禄寺的重要性.包括:大唐,宝象国,车迟国,女儿国,祭赛国,朱紫国,比丘国,灭法国,天竺国,在最后一回,安排光禄寺款待唐僧师徒时,还极为详细地描写了酒宴的场景和菜肴:

太宗更喜,教:“光禄寺设宴,开东阁酬谢.”

你看那:门悬彩绣,地衬红毡.异香馥郁,奇品新鲜.琥珀杯,玻璃盏,镶金点翠;黄金盘,白玉碗,嵌锦花缠.烂煮蔓菁,糖浇香芋.蘑菇甜美,海菜清奇.几次添来姜辣笋,数番办上蜜调葵.面筋椿树叶,木耳豆腐皮.石花仙菜,蕨粉干薇.花椒煮莱菔,芥末拌瓜丝.几盘素品还犹可,数种奇稀果夺魁.核桃柿饼,龙眼荔枝.宣州茧栗山东枣,江南银杏兔头梨.榛松莲肉葡萄大,榧子瓜仁菱米齐.橄榄林檎,苹婆沙果.慈菇嫩藕,脆李杨梅.无般不备,无件不齐.还有些蒸酥蜜食兼嘉馔,更有那美酒香茶与异奇.说不尽百味珍馐真上品,果然是中华大国异西夷.

光禄寺的职务主要就是负责宴席和膳羞,这一段详尽的描写不但有具体的菜肴品种,而且还有其产地出处,包括餐具形式,体现了其出自一位有此经历的人的手笔.

不但是大的宴席,就连山野饭食书中也有详细描写,第八十六回樵夫家:

果然不多时,展抹桌凳,摆将上来.果是几盘野菜.但见那—古嫩焯黄花菜,酸蜱白鼓丁.浮蔷马齿苋,江荠雁肠英.燕子不来香且嫩,芽儿拳小 脆还青.烂煮马蓝头,白熝狗脚迹.猫耳朵,野落荜,灰条熟烂能中吃;剪刀股,牛塘利,倒灌窝螺操帚荠.碎米荠,莴菜荠,几品青香又滑腻.油炒乌英花,菱科 甚可夸;蒲根菜并茭儿菜,四般近水实清华.看麦娘,娇且佳;破破纳,不穿他;苦麻台下藩篱架.雀儿绵单,猢狲脚迹;油灼灼煎来只好吃.斜蒿青蒿抱娘蒿,灯娥儿飞上板荞荞.羊耳秃,枸杞头,加上乌蓝不用油.几般野菜一濩饭,樵子虔心为谢酬.

方言密码:

要想发现作者是谁,或者重要的创作者是谁,另一个研究方法,是根据书中的方言特征,研究表明西游记的作者当中一定有操江淮方言的人,其中淮安特征方言有5-10个,海州特征方言约10个,吴语方言约5个,另有如北方方言和南方川鄂湘一带方言.

较典型的淮安方言有:"捏脓"(糊弄人),"没头蹲"(全身没入水中)、"认此犯头"(故意冒犯作对头)

但同时书中也有许多北方方言,如:

“刺闹”(痒),邓沙馅,捏脓(糊弄人),则属于北方话

邓沙馅,不停当,相跟,胡说散道,扁食,我去也,捏脓在山西方言中出现较多.

夯(蠢笨)、弄喧(弄玄虚)、脱剥、含忖、头口(牧畜)、撺道(怂恿)都是晋南方言中有出现.

侮着(遮盖着)、花扑扑(很华丽)、相应(便宜)、捣硅、撒货(走走)、阁气、务脚(暖脚)是内蒙西部地区汉语方言

同时在《西游记》中还有较多的湘鄂方言.

“说哈话”即“说傻话”;罗唣”,(第八十三回用的是“罗噪”)意思说话啰嗦或麻烦;

“易得”就是“容易”;“有样范”说某人的样子;“阿绵花屎”形容说话办事不爽快、不利索;“刮毒” “刮”字作 “很”、“非常”的意思.

另外有几处出现了“识起倒(认识)、那么个、这么个、耍子”之类的四川方言.

明代的湖广省:北至均州,与河南、陕西界.南至九疑(湖南永州,古代叫零陵),与广东、广西界.东至蕲州(现为蕲春),与江南、江西界.西至施州,与四川、贵州界.”

这里有个明代王侯的府地,荆王,在明代诸王侯被封于全国各地.第一代荆王荆宪王朱瞻堈于正统十年(1445年)将自己的王府迁到蕲州.到第六代荆王朱翊钜(嘉靖三十四年1553年至隆庆四年1570年为荆王)刚好是出版西游记之前的时间.

那么这个荆王和西游记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世德堂本的西游记序中曾经说过,其或可能出自王侯府中,作为距离前一版西游记最近的观察者,又是在正式的出版时所做的序,这里可能不无证据,只是不愿意说得十分明显,其中的原因也可能出自之前所提到的多种原因的一种或几种,后来的参与者并不愿意署名自己是这一部数百年前就定名的作品的作者,因为仅仅是重新加以增减创作,或者因为内容,嘉靖年代是在1522-1566年,在这样一个年代创作成这样内容的西游记具有风险.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个荆王有三个王子,其中的两个后来曾经继承过王位.而更加有趣的现象莫过于吴承恩曾经在这个时期担任过“荆府纪善”,掌管荆王府的礼仪教诲,也就是相当于有三个小王子的老师的职责.

吴承恩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60岁左右时担任浙江长兴县丞,两年后因某种原因曾任“荆府纪善”,吴承恩是淮安人,这和作品中的淮安方言有所对应.

天启《淮安府志》卷十九《艺文志》一《淮贤文目》有: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四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但是未说明其性质,由于正式的地方志通常不收录小说,因此其究竟是否是小说不得而知.

又有清初著名藏书家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卷八史部地理类:唐鹤征《南游记》三卷 吴承恩《西游记》沈明臣《四明山游籍》一卷.这里吴承恩的西游记被归为地理类.

那么是不是就说明吴承恩不是百回本西游记的重要作者呢?还不能确定.但是有一个不太明显的证据却能从侧面说明吴曾经拥有过一本讲述千年内容的故事书.

在刘修业所辑《吴承恩诗文集》,其中一首题名《对酒》的五言古诗:

客心似空山,闲愁象云集;前云乍飞去,后已连翩入;回环杳无端,周旋巧乘隙.劳劳百年内,未省何时毕.闻古有杜康,偏工扫愁术.问愁何以扫?杯?能驱除.年时不能饮,对酒成长吁.剥琢闻叩门,良友时过余.延之入密室,共展千年书.顾愁忽已失,花鸟同欣如.

我们知道孙悟空从西游记开篇到成佛共约经历一千零五十年,刚好是一部讲述千年故事经历的书籍.

有记载的吴承恩的故事类作品还有《禹鼎记》,已失传,但是那是一部短篇志怪小说集,没有必要“延之入密室”才看.

再看西游记中有故事讲述乌鸡国、朱紫国和玉华国,其内容有荆王家族的影子在内.

第三代荆王朱见潚,无恶不作,和朱见溥是同父同母兄弟,.他怨恨母亲偏爱弟弟见溥,袭荆王后,将母妃魏氏囚禁起来,减少衣食供给,母亲被气死;朱见潚将朱见溥杀死,然后强奸了弟媳、都梁王妃朱见溥的妻子何氏.为了霸占堂弟媳茆氏,他凌辱了婶娘马氏,杀害了堂弟都昌王朱见潭;又将堂弟镇国将军朱见滏、朱见淲关押,将他们活活饿死;他还常带着一群人四处扰民.

樊山王朱见澋将其恶行密奏皇帝,明孝宗派人查清事实,将朱见潚抓到京城.九月,责令何氏自尽,削去茆氏的封号.朱见澋因检举不及时又不完全属实,被减禄饷.随后朱见潚被降为庶人,禁锢在皇城.孝宗本打算给朱见潚留一条活命,但不久,朱见潚上奏揭发朱见澋与楚府永安王图谋不轨;朱见澋反告检举朱见潚私造武器,与儿子朱祐柄一起阴谋造反.孝宗派人核查发现“见潚多置弓弩、筑土山、操演船马、广积生铁、收器械,其子祐柄相济为恶;见澋亦有淫虐诸事”. 弘治六年(1493)九月,明孝宗责令朱见潚自尽;由荆靖王朱祁镐的次嫡孙都梁王朱见溥的长子朱祐橺封荆王.朱祐柄和其他子女被贬为平民,迁居武昌,交楚王看管.对樊山王朱见澋从宽处置,这件事才算平息.

注意这里的因荆王被处死,到与西游记出版年代的荆王时不算这个荆王为五代王,西游记里玉华王说:况孤在此城,今已五代.

朱见潚被发现谋反赐自尽.而被他杀死的朱见溥的儿子继位荆王,朱见溥被追封荆王.这与乌鸡国国王被人杀死,王后被抢夺,后又被王子重新夺回王位的情节相一致.其中乌鸡国王和杀死他的那个人曾经:以兄弟称之.与杀死朱见溥的是其兄弟朱见潚对应.

在对乌鸡国御花园的描述里,有:青松紫竹似干柴,满路茸茸蒿艾.这是西游记里首次出现艾蒿的记录.荆王所在地蕲州有特产“四宝”,其中包括:蕲竹、蕲艾、蕲蛇、蕲龟,蕲竹色泽晶莹、有如琉璃、美玉;蕲艾的典型特征是植株高大,高1.5至2.5米,香气浓烈,被毛密而厚,是与野生艾草相区别的人工栽培品种,可做景观植物.这里的“满路茸茸蒿艾”正是体现了是一种作为花园路边景观的厚绒艾草.明代李时珍在蕲州著成《本草纲目》,专门记录有“蕲艾”,可入药,另外两种是野生艾草,“白蒿”及“白艾”.

在真假猴王之前打死盗贼之地的风景描绘是:但见那:熏风时送野兰香,濯雨才晴新竹凉.艾叶满山无客采,蒲花盈涧自争芳.这里竹与艾叶也是放在前后顺序紧连,是“端阳之景”.

在朱紫国时,国王讲述娘娘失踪时情形:国王道:“三年前,正值端阳之节,朕与嫔后都在御花园海榴亭下解粽插艾,饮菖蒲雄黄酒,看斗龙舟.这里也是御花园插艾草,端阳节.赛太岁,在“麒麟山”獬豸洞居住,而蕲州东北有麒麟山,乾隆版《蕲州志》有图:荆王府位于武襄门(今蕲州城北门)的右侧,麒麟山南麓,面向观澜门,座北朝南.

荆王朱慈烟元妃桂氏居住在麒麟山上沉香楼中,另修建了一座亭子,被称为“桂萼亭”.后来蕲州樊山王和其两个兄弟建有“花萼社”.

在荆王府西南还有个凤凰山.

隋大业年间,佛教禅宗四祖道信受蕲州信众邀请,从庐山东林寺来到蕲州凤凰山劈山建寺,是为四祖寺.四祖于此寺收了一个徒弟,唐武德中徙黄梅破额山,后授衣钵于他,是为五祖弘忍.五祖的衣钵传人就是禅宗最著名的六祖惠能,有: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为传六祖惠能衣钵,将手杖在当时还是挑水做饭工作的惠能面前在米袋上敲了三记.惠能,心领神会,到了夜晚三更天,惠能五祖的卧室,五祖弘忍为惠能开示说法.这个故事被写入书中菩提祖师传授孙悟空本领.

西游记中有一个大蛇精的描写,只是很简短的一段,而且大蛇没有说一句话,但却占据了一个妖怪的种类.第一代荆王从江西迁移到蕲州,就是以王府有大蛇为由,《明史•诸王传》载:“宫有巨蛇自梁垂地,或凭王座.瞻堈大惧,请徙.”

而朱紫国的国名有“朱子”的含义在内,意思是朱氏的后代藩国,暗示作品内容和朱氏王侯有关.朱翊钜未当荆王之前,与妓女相好,即位后,让她入王宫,而世子之母陈妃失宠,这与国王与王后“拆凤三年”有对应.

其后有个玉华国的故事:那老者闻言,口称:“有道禅师,我这敝处,乃天竺国下郡,玉华县.县中城主,就是天竺皇帝之宗室,封为玉华王.此王甚贤.

麒麟山上有白云深处亭,有诗:《白云深处》提到荆王有半仙之名,有贤王之名.

荆国半仙 宗室

远尘脱俗绝凡情,结彩迎春总浪名.

晴瑞漫堆天地白,幽居深洗肺肝清.

竹携瘦鹤松前舞,坐理璠琴膝上横.

宜是贤王真乐处,此生不遣利名惊.

玉华王称自己:况孤在此城,今已五代,不是大胆海口,孤也颇有个贤名在外.

朱翊钜世子朱常泠,因不贤良被朱翊钜上书废为庶人,这说明朱翊钜比较重视王位继承者的品性,也算有贤名,同时玉华王也是书中唯一一位被描述为贤明的王.

这个玉华县有个显著特征就是皇帝宗室,和荆王的皇帝宗室藩王地位相应.

荆王府总体格局为王城、外城两部分,外建高大城墙.四面城墙各居中位置修建正门.分别名—东为体仁门、西为遵义门、南为端礼门、北为广智门.

在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中有一个小和尚名唤广智.

荆王府宫殿宅第总计有:中华正阳门、东华门、西华门、朝殿、考思殿、东宫、西宫、慈宁宫、长庆宫、护身宫、玉华宫、迎春宫、避暑冰山雪洞、射圃、暖阁.除朝殿、考思殿和七宫之外,还有一些未命名的宫、殿、楼、亭、台、榭、廊、庑、厩等.其内有房屋138间.朝殿、考思殿后为后宫.分为东宫、西宫、慈宁宫等,后宫均面阔9间.7座后宫均是四合院式建筑格局.宫门两厢共有房屋99间.西游记玉华的地名可能来自玉华宫.

王府内有前、中、后三座大殿,三大殿的后面,是荆王府花园,分东花厅、西花厅.荆王府的两侧按明朝王府建造的“左庙右学”制,有儒学、文庙、武庙、守备署、州衙、进膳场所以及三宫、沐浴、更衣、良医所等场所.荆王府房屋在几百间.

玉华王府,府门左右有长史府、审理厅、典膳所、待客馆.

嘉靖《蕲州志》说到荆王府配置时,有“长史司”、“审理所”、“典膳所”,与西游记的玉华王府描述一致.

玉华王有三王子,朱翊钜也有三子,玉华国有为师授徒情节,而吴当时也曾经做过三个王子的相当于老师的身份职务.

那么朱翊钜是第几代荆王呢?从第一代荆宪王到他这一代一共是八代荆王,但是第三代荆王朱见潚被废赐死,其间还有两位是死后追封的,因此到他刚好五代荆王.

同时期蕲州还有荆王府的支系王府,第四代樊山王朱载埁及三子:朱翊𨥌、朱翊鏖、朱翊錾.《明史•诸王传四》中记载:朱载埁(?—1597)于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袭封樊山王府王爷,“尤折节恭谨,以文行称”,喜“读《易》穷理,著《大隐山人集》”.“以文行称” 就是以文章和德行著称于世.有三王子,“翊𨥌、翊蓥、翊錾皆工诗,兄弟尝共处一楼,号‘花萼社’”.长子朱翊𨥌(约1557—1626),字孟尝,号震岳,又字龙洋、匡鼎,自号隐真子.“博学工诗文”,熟悉道学,著有《道德经说奥》,《广宴堂集》都被《四库全书》收录,还有诗文《震岳诗话》.后承袭王位,《人物志》“文苑传”记载,他小时候聪慧过人,读书一目十行,长大后,学问渊博,擅长吟诗作文,他不喜欢荣华富贵,而羡慕古代淮南八公那些人一样的神仙日子.世德堂本序说西游记作者时说: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他和其父亲同时符合这三个特征.

朱翊蓥,被封为镇国将军,被任命为楚王府宗正.

朱翊錾,被封为镇国将军.

隆庆二年至三年(1568-1569)吴承恩曾任荆府纪善,吴65岁,朱载埁约35岁,朱翊𨥌12岁.1592年世德堂本西游记出版时朱翊𨥌35岁,唐鹤征54岁,吴承恩去世10年.

西游记中过玉华国时盗走师徒三人兵器的黄狮精的祖翁九灵元圣所呆的地方叫“竹节山”,蕲州环山,盛产特产“蕲竹”.

蕲蛇又叫白花蛇,属尖吻蝮蛇,是世界药用蛇中的珍稀品种,是我国著名的特产中药材.蕲春产的“蕲蛇”最为名贵.《本草纲目》记载“花蛇,湖、蜀皆有,今唯以蕲蛇擅名”.

西游记第十七回,孙悟空见到黑熊精等三个妖怪时:只把个白衣秀士,一棒打死,拖将过来看处,却是一条白花蛇怪.

蕲州地区流传着一首民谣:“白花蛇,谁敢教尔辟风邪?上司索尔急如火,州中大夫直逼我,一时不得皮肉破…杀尔种类绝,白花不生祸始灭”.意思是白花蛇被杀绝种了.

《朱氏宗谱》记载的《荆王府重修昭化寺碑记》,系“赐进士第大中大夫顾问敬撰”:

“蕲城北有山,岿然逶迤,茂林修竹,清泉瀑左,奇石距右,白云横峤,丹霞映谷,翠柏撑空,长河盈渎,背赤东湖,面江南麓,层峦叠嶂,形胜可录;此亦武夷、武陵、终南、太行、大泉之余胜也.昔成化时,有僧悟空,悦其山明水秀,结草为庵,朝夕诵经,坚守法戒,盖佛沉香身、石莲座,原自建昌,随荆王迁蕲,向在内宫供奉,奉令回录,请至本庵,日久庵倾,僧佛露处.居民具启国主,主上素抱与人为善之心,捐金千许,命匠构成,题名昭化.延及嘉靖年间,寺为风雨倾颓,近侍启知国母刘,刘请启主上,仍宏施慧力,赐金五百,传令内使,督工修理...焕然一新.

大意是蕲州城北有层峦叠嶂苍松翠柏奇石茂密树木竹林的高山,有一名叫做“悟空”的僧人随第一代荆王迁徙到蕲州,建昭化寺,后来倾倒,在嘉靖时期重修一新.这里的悟空和孙悟空同名.

昭化寺是荆王宗庙家庙,大殿按照王府建制,一共雕刻十六条龙.只有皇家建筑,才敢在雕刻装饰龙纹.昭化寺大殿神龛正中佛像的头顶浮雕了一个非常特别的图案,人面、双掌合十、有双翼,与如来收大鹏时的情形一致.

根据明嘉靖《蕲州志》记载,这八景是:麟阁江山、凤山晓钟、太清夜月、龙矶夕照、城北荷池、东湖春水、鸿洲烟雨、龟鹤梅花.

西游记中常使用龙凤麒麟龟鹤组合形容圣景:

花果山:

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

灵山:

金龙稳卧,玉虎安然.乌兔任随来往,龟蛇凭汝盘旋.丹凤青鸾情爽爽

彩凤鸣;灵龟捧寿,仙鹤擒芝

这三个喜好并具有文学才华的王子及其父亲更有可能是西游记最终版的重要创作参与者,他们和吴共同完善和创作了西游记后续的情节以及用自己的方言词汇修订了西游记的内容,并加入了几代荆王的重要故事情节.吴承恩也因此拥有西游记接近完善的版本的抄本,从而和友人在密室共展千年书.

巧的是朱载埁的父亲朱厚焌也有三子:朱载埁、朱载土永、朱载和.多个三王子的出现,多次与玉华国三王子的故事人物相吻合.

朱载埁可以请求让自己的女儿女婿坐享国家俸禄,但他却没有这样做,认为是浪费国家钱财.其与当时文坛“后七子”重要成员有密切交往,包括最终任南京刑部尚书藏书过三万卷的江苏太仓人后七子之首王世贞(1526—1590),曾为《本草纲目》作序,被认为是和《西游记》并称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最有可能的作者,与唐鹤征父亲唐顺之为莫逆之交,崇佛信道,其父亲被嘉靖冤案处死;还有最终任河南左参政的今湖北阳新人吴国伦(1524—1593),曾被严嵩贬官.这两个人一个在金陵世德堂本出版地,一个在河南周王所在地.王世贞称赞樊山王朱载埁:“礼士若折,爱贤若渴,虽处朱门,而等若蓬户”,文章,“概及千载,慷慨用壮,一唱三叹,使我忘聋瞽而跃然起矣!”;吴国伦称赞樊山王“好学不倦,甘士如饴“,为人谦逊,常头戴斗笠,一身老农打扮,“等若蓬户“.

王世贞给樊山王的书信两篇,《答荆府樊山王以文章求订》,这里透露出樊山王属于荆王府.

后张献忠攻陷蕲州,樊山王府与荆王府一起被焚.

王世贞给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写序从李时珍提出请求到写完共计十年,序的字数不多,为什么要等这么久,这和明朝文字狱有关系,在弘治十六年还有另外一部由太医院四十六个太医编撰的有关“本草”的书《本草品汇精要》,明孝宗做序,修成二个月,孝宗突然死亡,有人怀疑谋逆,书成了禁忌,一直封禁.从弘治到万历,70年,也没人敢触碰,万历十八年1590年,王世贞已经辞官归家,才敢将序完成,当初李时珍请王世贞做序也有为了能够顺利出版的目的,现在等到了这个序,《本草纲目》才得以被书商出版,南京书商花了四年才刻完这部190万字的巨著,可见工程浩大.

相比较西游记大约80万字,也是一项浩大的出版刻印工程,同时内多有对皇帝对道教不敬的言语,必定曾经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私底流传和隐匿.

西游记中长安城外泾河岸边,有两个贤人:一个是渔翁,名唤张稍;一个是樵子,名唤李定.他两个是不登科的进士,能识字的山人.

渔翁道:“你山青不如我水秀,受用些好物,有一《鹧鸪天》为证,仙乡云水足生涯,摆橹横舟 便是家.活剖鲜鳞烹绿鳖,旋蒸紫蟹煮红虾.青芦笋,水荇芽,菱角鸡头更可夸.娇藕老莲芹叶嫩,慈菇茭白鸟英花.”

菱角,慈菇,莲藕,都是水生,不是长安(即现在西安)所产,而湖北水乡之地都有出产,尤其是蕲州产藕为多,并且蕲的意思即是芹.《尔雅翼》:“蕲地多产芹,故字从芹,蕲也音芹.”《太平寰宇记》记载:“蕲春县以水隈多蕲(即芹)菜而得名.”

嘉靖四十一年,冯天驭返里捐资在麒麟山北建阳明书院,阳明书院在全国仅两所.有场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以传授王阳明心学为宗要;蕲州的大学问家顾问、顾阙在阳明书院作主讲.麒麟山在西游记朱紫国出现过,而心学贯穿西游记始终.

王守仁,号阳明,心学大成者(1472-1529嘉靖八年)

那么有没有可能吴承恩是因为曾经拥有过扩展版的西游记从而被天启《淮安府志》记录为西游记的作者呢?也存在这种可能,原因就是吴承恩的好友有一位名叫陈文烛,他曾经担任过淮安知府,在吴承恩的晚年还又和其一同交往过,陈文烛撰写过《淮安府志》,如果是陈与吴密室共展千年书,则有可能陈在《淮安府志》中记载了吴曾经大量参与补增修改西游记这部作品,并被天启《淮安府志》沿用.但后来在清代咸丰重刻的《淮安府志》删除了有关吴的西游记的记录,这又表明,人们认为熟知的西游记不应该是某个人如吴的作品,而吴也并没有声称或没有证据证明其主要创作内容归其所为,因此后被删除.而吴又的确可能因为从江苏西行至湖北蕲州荆王府写过游记类的西游记而被混淆.

西游记初次大规模刻板世德堂版正文每卷首第二行下题:“华阳洞天主人校”;第三行下题“金陵世德堂梓行”,其中卷九、十、十九、二十则题“金陵荣寿堂梓行”,卷十六则题“书林熊云滨重锲”.

判断这并非“初刻”古本.在它之前可能有“官版大字西游记”,而“官刻”是其原本.

明代官刻本包括:两京国子监,中央各部、院,内府各监,各藩王府,各布政使司,各府、州、县,各级各地学校;

综合陈元之序: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显然,《西游记》最早版本应当出于“官刻”(王府刻本).

官刻本书籍,由于财力雄厚,一般书品都比较考究.具有字大行疏,开本宽大、纸墨精良、装潢铺陈等特点.

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全书正文今存不含图共1029页,实际字数约近六十万,这在当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这里需要提一下盛于斯所读本,周邸九十九回抄本,周邸百回本

盛于斯,字此公,复号休庵.南陵人,出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于思宗崇祯十一年(1638年),其幼时大约在1610年左右,距离世德堂本出版1592年去约20年.

盛于斯所作《休庵影语》的文字如下:

余幼时读《西游记》,至“清风岭唐僧遇怪木棉庵三藏谈诗”, 心识其为后人之伪笔,遂抹杀之.后十余年,会周如山云:“此样抄本,初出自周邸,及授梓时订书,以其数不满百,遂增入一回.先生疑者,得毋是乎?”盖《西游记》作者,极有深意:每立一题,必有所指,即中间科诨语,亦皆关合性命真宗,决不作寻常影响.其末回云:《九九数完归大道三三行满见真如》……三三九九, 正合九十九回.而此回为后人之伪笔,决定无疑.

这段描述说明盛于斯所见周邸本有两种版本:一是九十九回抄本,二是一百回刻本,.

其中“清风岭唐僧遇怪,木棉庵三藏谈诗”这一回,在世德堂本中为第六十四回,回目为“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其中“清风岭”既不见于流传的西游记故事,世德堂本也没有.“木棉庵”也和“木仙庵”不同但类似.末回为《九九数完归大道,三三行满见真如》,大致和世德堂本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相同,同时和世德堂本九十八回目“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也有相同之处.由此可见,盛于斯所读本和世德堂本既有不同,又有着明显的类似对应关系.

周如山,字文炜,大梁(开封)人,经营过书坊,刻印过古代小说和通俗演义.

邸是指高官住所,“周邸”即是专指明代大梁藩王周王府邸,亦即曾经有一个刻本出自周王府的抄本,也是一百回本.这与世德堂本序所提: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其所说出自王府或王府人之手有共通的地方.世德堂本出版时曾“为之订校,秩其卷目”,修订过回目,这也与世德堂本与周王府刻本的回目有差异相对应.因此世德堂本有出自周王府版本的可能.

世德堂本出版之前的参照版本已经比较完备:唐光禄既购是书,奇之.其已经让唐光禄倍感惊奇,说明已经写得比较完善和具有各方面很高的艺术境界.那么究竟将西游记这部作品推向艺术高峰的版本是完善于荆王府还是周王府还是个未解之谜.有人考证西游记里面有部分河南方言,不过从历史记录看,对于周王和周王府并没有太多记载,而且年代属于西游记世德堂本的出版年代的周王朱在铤(万历十一年1583年去世)在位长达三十一年,其子朱肃溱更在位长达49年(1563-1635),直到去世,似乎都没有讽刺皇帝的思想基础.但周王第六世孙中有一位学者和大藏书家:朱睦楔(1518-1587),属于哪个年代的人,朱睦楔,字灌甫,号西亭,学称西亭先生.明代王侯宗室,居于汴梁(今河南开封),封镇国中尉,精通《易》学.藏书极为丰富,将全国私人藏书最丰富的江都葛氏,章丘李氏两家藏书全部收购,建有五间书堂,名“万卷堂”.著有《易学拾遗》、《明帝世表》、《革除逸史》、《四库总目》.从其藏书之丰富看,盛于斯听周如山说:出自周邸,很可能出自朱睦楔,而从其才学和方言看存在参与完善西游记的可能.

相对于周王世家,荆王府的几代荆王经历离奇曲折,有将母亲囚禁至死的,有父王被其兄弟杀死的等等,同时同时代的荆王府及其支系王府的王子十分具有诗词文章才华.

之前我们看到西游记的故事早在明初就已经十分丰富,接近于最终百回本的故事,后来者将其系统性增加完善,整理,并加入自己的思想甚至方言,融入了修道、佛学和心学思想,暗讽皇帝昏庸,道士乱国,并创作了大量的诗词,还兼具幽默之意.这与纯故事版本的西游记前身有很大不同,西游记经过了数百年无数先人的联合持续创作,最终西游记的系统性思路的完成是谁从人文和艺术特征来判定比较合理.

西游记的主体思路的作者还没有定论,但从贯穿整部作品的特征性内容上来看,则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明朝中后期人

作者博学多才

十分擅长诗歌

有丰富且曲折的人生经历

痛恨昏庸的皇帝

反对道教占据主导皇帝地位

通晓丹道学说

精通心学

风趣幽默

将西游记故事阐述得完整精致

将取经的缘由与国家以及一个宗教对一个大国的渗透规划联结在一起,使取经故事的意义提高到了国家和一个宗教整体的层面

大学士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指出,《西游记》中祭赛国之锦衣卫、朱紫国之司礼监、灭法国之东城兵马司等名词是明朝专有的,因此主体作者出自明朝的可能性最大.

一般来说作者会把自己的经历和思想融入到作品当中,作者的经历和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在嘉靖年间,皇帝佞道,宠幸道士,炼丹修行以求长生,不理朝政,甚至以宫女之血来炼制长生丹药,荒淫无度.这和西游记里的国王形象一致.

作品所显示的风格即是“跅弛滑稽之雄,厄言漫衍之为”“浪谑笑虐以恣肆”“諔诡可观,谬悠荒唐”,作者的个性即有“傲世之意”“委蛇以浮世”.那么究竟是谁让这部作品有了显著特别的“跅弛”,“滑稽”“諔诡”“傲世”“丹道”的贯穿始终的个人风格呢?之前的版本并没有明显的这一特征,而只限于讲故事.

这也就是最终完善此部作品的人的一个重要区别性特征.

而从故事中所讲述的地理环境看,大部分是描写的高山密林,这和玄奘取经途径之地雪山荒漠戈壁有很大区别,可以看作是作者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改写.

根据以上描述,在嘉靖年间有几个人具有以上特征:

一、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曾号“洞天真逸”,四川新都(今成都)人,明代文学家,被誉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

杨慎老家四川,小时候起就在京师生活就读,应该操北京地带的北方方言,同时其父亲操四川方言.

杨慎的父亲是明朝首辅杨廷和,曾一手扶植嘉靖成为皇帝.后因“大礼议”之争,杨廷和被罢免削职为民,杨慎曾担任过经筵讲官,算是皇帝的老师在 大礼议事件中被嘉靖廷杖差点打死,嘉靖三年1524年被贬云南永昌今云南保山.西游记中有九头狮子被打的情节.从京都到被贬地,一路被人追杀,原因是其父亲曾消减锦衣卫人员,被人憎恨.

嘉靖年间曾有六次大赦,而杨慎终身未获大赦,杨慎因此纵酒,放浪形骸,闲暇时脸上抹粉,头上插花,歌妓持酒器随同一起在街上游行,符合西游记世德堂本序关于作品内容“跅弛,浪谑笑虐以恣肆,傲世之意,滑稽之雄”的特征.

杨慎著述众多,极为擅长诗赋,有著述29种,留诗2300首,诗篇中描写云南风光,山河景色,十分有特色,同时又多有描述和歌颂历史英雄、忠臣义士以及耕夫樵叟的诗,有大义情节,有人评价:才学卓越,人品俊伟;称其诗“三百年来最上乘”.杨慎深入研究过心学,理学,倡导“心即理”,同时杨慎还对丹道十分有研究,并著有《丹铅录》.这些显著的特征和西游记的作者特征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杨慎的一首诗,是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被贬后,有巡按郭楠,御史王懋上奏疏欲救杨慎等参与大礼议事件之人,嘉靖大怒,全部都将他们下狱、削职为民.

杨慎经湖南贵州进入云南,嘉靖四年1525年,正月初一,杨慎从贵州镇远出发到新添.

镇远有世界上唯一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并存,背靠青山,面临绿水的青龙洞贴崖古建筑群,山上有中元洞、紫阳洞、青龙洞、万寿宫,统称青龙洞.附近有棵黔东第一松.

镇远、万寿宫和镇元子,万寿山有近似,万寿山五庄观依山而建,书中描述:“宫殿森罗紫极高,楼台缥缈丹霞堕.真个是福地灵区,蓬莱云洞.”,“门前池宽树影长”,镇元大仙本身为道家,是佛家金蝉子的故人.

当年正月十五日,杨慎经威清抵达贵州平坝.适逢元宵节,有词《踏沙行•贵州尾洒驿元夕》记录着一段,其中有:罗甸林中,新盘山下.村灯社鼓元宵夜.说明这里周围环境山林密布.在金平府元宵节观灯时有描写:“一派峰峦迭翠”,“几处鳌峰高耸”.平坝在朱元璋时期以“‘卢唐三寨及今金筑府地’置平坝卫”,“以金筑府地置平坝卫”与“金平府”相似.

这一年,杨慎在安宁居住时,此地有洛阳山(又称青龙山,金平府三个犀牛精在青龙山玄英洞) 法华寺石窟,山上还有“晒经石”摩崖刻字,西游记师徒取经最后一难时曾晒经,还有释加牟尼涅磐雕像,是南诏时期古卧佛雕像,杨慎自嘲如卧佛“退位”,作《卧佛》诗:“金仙疲津梁,云卧姿天行.菩萨叹退位,未尽区中情.二谛凭谁解,松风与水声.”传说从前在卧佛旁还有副对联:“望穿千八百图,未尝合眼;睡到十二万年,乃大翻身.”西游记说玉帝是历经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十二万九千六百年.

杨慎被贬之地云南省保山地处群山,最高海拔3780米,气候“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被誉为“天然植物园”,云南省保山市西庄村,有全国唯一的八戒寺,祭拜猪八戒,还八戒箐,是八戒喝水的地方,八戒河,村后山梁上有块地,叫八戒地,村后有座山,叫八戒山.明朝初年有高姓移民此地,有传说一个力大无比的王姓青年入赘高家,后突然失踪,又有传说是跟僧人西行,如同猪八戒从高老庄及之后的情节.这里还有有玉皇阁,卧佛寺.

嘉靖五年1526年,杨慎三十九岁曾身穿戎装参与平定叛乱.相对于纯粹的文人,更加熟悉打斗情节过程.

1554年六十七岁时,杨慎创作《山海经补注》,是志怪类作品.

在杨慎“居滇一十七载”的时期,嘉靖十六年1537年,杨慎创作《洞天玄记》,1542年杨悌在出版时撰《洞天玄记前序》中说道:“吾师伯兄太史升庵,居滇一十七载,游神物外,遂仿道书,作《 洞天玄记》 ”,指出《 洞天玄记》乃是杨慎“ 游神物外” ,欲向尘外寻求解脱的 “ 阐道”之书,并提到了其与西游记的对比.

亦有西游记之作,其言荒诞,智者斥其非,愚者信其真,予常审思其说,其曰唐三藏者,谓己真性是也,其曰猪八界者,玄珠谓目也,其曰孙行者,猿精谓心也,其曰白马者,谓意,白则言其清静也,其曰九度至流沙河,七度被沙和尚吞噉,沙和尚者,嗔怒之气也,其曰常得观世音救护,观世音者,智慧是也,其曰一阵香风还归本国者,言成道之易也.人能先以眼力,看破世事,继能锁心猿,拴意马,又以智慧而制嗔怒,伏群魔,则成道有何难哉?什氏之用意密矣,惟夫道家者流.虽有韩湘子蓝关记,吕洞宾修仙等记,虽足以化愚起儒,然于阐道则未也.吾师伯兄太史升庵,居滇一十七载,游神物外,遂仿道书,作洞天玄记,所谓西游记者同一意.其曰行山者身也,昆仑者头也,六贼者心意眼耳口鼻也,降龙伏虎者,降服身心也,人能如此,则仙道可冀矣.此书当与西游记并传可也.

这里的《 洞天玄记前序》讲述了杨慎在1542年创作的《洞天玄记》有六意,心猿意马的概念,可与西游记相比.这透露出的重要信息是:一、在此之前的西游记版本已经有了完备的“心猿意马“概念,以及修行理念如“六意“等内容;二、杨慎十分熟悉西游记,包括他的亲友.

《洞天玄记》继承了道教丹鼎派鼻祖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所开创的隐秘晦涩、神诡的风格,通过大量使用隐喻性语言描写形山道人收昆仑六贼、降东蛟、捉金虎等一系列故事情节,从人物、情节、意象、语言表述等建立了一个诡谲怪诞又寓意深远的隐喻体系.张天粹在为此所作的跋中强调 《洞天玄记》“于戏,记义之陈,微辞奥旨,意在言外”.这与西游记中大量的修行丹道内容和隐喻是异曲同工.

杨慎借道人之口阐述了自己对儒、释、道 “三教宗一”的观念,如“六贼”即来自道家“六根”“六贼”也源于佛家“六情”.他认为“夫天地之始,道本无名...儒、释、道三教均归宗于天地之始的“无名”之“道”...三教皆着眼于“性”,“意颇云同”,故而“为教虽三,其道则一”,三教只是所做具体事务和人物不同.这种三教归一的思想和西游记里的思想一致.

杨慎的生平有其好友简绍芳在《赠光禄卿前翰林修撰升庵杨慎年谱》有记载,简绍芳先于杨慎去世,其七十以后的事迹由其子侄增补,关于生平和著述记录的比较详细.其中并没有见到有关于西游记的修订记载.

二、吴承恩

吴承恩(约1500或1504—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出身于一个小官吏降为小商人的家庭,著有志怪小说集《禹鼎志》、《二郎搜山图歌》等.少而好学,《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喜读野言稗史、志怪小说,屡试不中,60岁左右任长兴县丞,不久隆庆元年1567年受诬告入狱,出狱后返回故里,受封荆府纪善.隆庆二年至三年(1568-1569)吴承恩65岁任荆府纪善,世德堂本出版时吴承恩去世10年.

吴承恩受诬告的原因是,长兴县当时征收税粮主要由任里长、甲长的大户承担,大户征收不利则要自己承担,是份苦差事,有两家贫户就这样被推到里长、甲长的位置上,沉重的负担使使他们受罚,典妻卖儿,弄到家破人亡的境地.吴承恩到任后发现了此事,为革除时弊,要求让真正的大户担当征粮职务,这样最终导致那个大户诬告吴承恩,使其被下狱.最终吴承恩被无罪释放,因此才得补“判府纪善”的虚职.这里的大户受到税负重负的事与金平府大户被征酥和香油的沉重负担有相对应.

吴交友甚广,好友有宰辅李春芳,九江知府朱曰藩,大理寺卿陈文烛,都是有才华的人.

有《天启淮安府志》卷十九艺文志—“淮贤文目”记载有:“吴承恩《射阳集》四册、《春秋列传序》、《西游记》.”但未说明是什么类型的作品.清初的《千顷堂书目》就将其列入了史部舆地即地理类.

对于一部一百多年以前就以“西游记”为名成名流行的作品,是否还会被后人明确署名归于名下也存有疑问,而明朝的四本《西游记》完整版本均不署作者姓名.

有人认为从吴的流传作品中看不出其对丹道学问的研究痕迹.但其故乡淮安的方言和西游记中部分方言吻合,同时因曲折的经历和善谐谑的性格和作品的风格一致.只是其只做过八品小官,是否对于皇帝的行径十分痛恨,并且表达如书中所整体阐述的宏大思想观念不太相符.

明代孙绪(1474-1547)所著《无用闲谈》中的有关西游记的记录已经强调了其丹道修行内容,和整篇所穿插的“心猿意马”等心学思想,孙绪去世时吴承恩才刚刚40岁,因此吴对于西游记所做的贡献究竟有多少,需要深入研究.

三、第五代荆王的支系王第四代樊山王朱载埁的三个儿子:朱翊𨥌、朱翊鏖、朱翊錾,或荆王朱翊钜的三个王子.

朱翊钜本人为王,有贤明的名声,曾经因过被嘉靖罚俸禄四年,是否因此痛恨皇帝不得而知,毕竟其去世时还是王,是否具有此类文学创作爱好和才华也不得而知.其三个儿子中两个儿子曾继承王位,是否十分想讽刺皇帝没有依据,是否又有王侯身份,又愿意丰富自己的文学才华不得而知,是否有常见于社会底层的为排解人生中苦难而形成的谐谑性格不能肯定.荆王府有大型藏书楼.

樊山王朱载埁喜“读《易》穷理”,“擅写文章”,著有《大隐山人集》,三个儿子有文学爱好和才华, 长子朱翊𨥌 “聪颖博学,擅长诗文”,曾经组建文学社“花萼社”.樊山王家族名字最后一个字的组成部分是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

吴承恩曾任同时期的王府纪善.荆王系位于蕲州,根据记载,荆王府迁入后,有99座寺庙道观,有佛寺有道观,是佛道共存的地方,周围有凤凰山、麒麟山两座山.

乌鸡国,朱紫国,玉华国故事与之相应,另外朱翊钜上奏皇帝废自己世子的行径和西海龙王上告玉帝自己三太子小白龙故事一致.

四、唐鹤征(1538-1619)

字元卿,号凝庵.明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隆庆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工部郎、尚宝司丞、光禄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南京太常等职.百回世德堂本有唐光禄一名,据考证是指曾任光禄寺少卿的唐鹤征.其父唐顺之,嘉靖八才子、嘉靖三大家之一,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曾受嘉靖宠信的张璁压制,后被嘉靖罢黜回乡.

唐鹤征本人也有才华,小时候以博学闻名,性格豪迈,由于早早就失去父母依靠,遇有人持强欺负,就与他玉石俱碎,才不至于沦落败灭.曾编纂《武进县志》,为《常州府志》做序,任太常寺少卿时被弹劾,回南京任职,后辞官,至东林书院讲学.唐鹤征为人豪迈,学识广博,天文地理不所不包,研究过周易,著有《周易象义》、《周易合义》,周易的理念在西游记中曾经在第三十七回乌鸡国的故事中出现过.

唐鹤征的心性之说具有特色.他认为心“心之官本思”,“心与行非有二也,自其浑含谓之心,自其运旋谓之行,唯其心 之生生不已,故其行之运旋不息”.心的妙处在“方寸之虚”,是容纳“性”的宅所.此“方寸之虚,实与太虚同体,…是心之灵 即性也”.他强调“自得”和“悟”.认为君子深造之道,舍自得别无出路;欲自得,舍悟别无得路.“悟”为禅宗术语,在西游记中是唐僧三个徒弟的称号.西游记中处处有心学痕迹,须菩提祖师所在地为“灵台方寸山”,这里的方寸既是指的“心”.

唐鹤征订校了后世最常见的世德堂本西游记,包括整理了卷目,在订校过程中具体的参与和修改完善程度不得而知,从才华角度和方言角度看具备深度修改可能.本人是否憎恶皇帝、反感道士、性谐谑没有见记载.

隆庆二年至三年(1568-1569)吴承恩曾任荆府纪善时,吴65岁,朱翊𨥌12岁,杨慎去世10年.后吴承恩返回故乡,15年后吴承恩去世.1592年世德堂本西游记出版时朱翊𨥌35岁,唐鹤征54岁,吴承恩去世10年.

其他一些可能的创作参与者:

由于作品中整体贯穿始终的丹道修行内容,又有道教丘处机的《长春真人西游记》简称《西游记》作品存在,因此丘处机曾被认为是西游记的重要创作者.但是书中到处是关于道士作恶的描述,甚至直指“钟南山全真道士”,甚至还有三清像被掷茅坑的情节,因此其可能性不高.

和吴承恩交好的青词宰相李春芳也曾被认为是《西游记》的重要参与者,但李春芳官职宰相,受嘉靖青睐,没有讽刺皇帝的心理基础.

西游记成书过程漫长,经过长期的多人的创作积累和演变,历经了唐、五代、宋、元、明几个朝代,不同时代的创作者都为其增添了重要的内容,最后定型.

在明代(1368起)初期已经有具备大部分故事内容的平话,包括:如来欲传经东土,观音大唐寻取经人,唐僧身世,偷蟠桃,偷老君丹,偷王母仙衣,齐天大圣闹天宫,和二郎神争斗,观音请求玉帝免齐天大圣死,被压花果山下,吃铁丸,饮铜汁,唐僧救出,赐法名吾空,号孙行者,沙和尚,朱八戒,车迟国,狮陀国,黑熊精,黄风怪,红孩儿,白鼠精,蜘蛛精,蜈蚣精,狮子怪,火焰山,铁扇仙,女人国.

从明初至明朝中期约150年间,这部西游记作品沉寂,但并未失传,也似乎正是在这一期间丹道修行内容被添加进去,似乎其被修丹者所传抄修改.从杨慎的作品记录和评论看,在1537年(嘉靖十六年,吴承恩35岁左右)以前心学和丹道修行内容已经被添加进去.

按照明朝几个时代的背景来看,与皇帝息息相关,嘉靖本人极度崇道,嘉靖之前的皇帝,依次向前推:

正德,好佛,自称“大庆法王西觉道圆明自在大定丰盛佛”

弘治,崇尚儒家

成化,儒、释、道三教合一

正统,无

景泰,妻女信佛

宣德,无

洪熙,无

永乐,儒家,初期重佛

建文,儒家,限制佛、道

洪武(朱元璋),民间佛道都兴盛

因此,刻意描写道家人物大部分为反面形象的时代最可能是嘉靖.

至最后大规模出版的1592年的世德堂本之间,被添加到内容可能是:镇元大仙,乌鸡国,朱紫国,比丘国,灭法国,玉华国,九灵元圣,荆棘岭,凤仙郡,金平府等.乌鸡国,朱紫国、比丘国和灭法国、凤仙郡都明显说明君主国王昏聩,玉华国君贤明,与明荆王系历史上的几位王侯经历相似.整体来说全书所描述国王大部分昏庸,国王多有崇敬道士行为,且道士大都是反面人物,与嘉靖崇道相一致,所增添的故事大部分为国度郡县里发生的故事,其和社会、政治相关的内容在当时是禁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书中内容描写的道士都是反面人物,但是对道教推崇的道祖太上老君比较尊崇,保留了其“过函关,化胡为佛”的身份.并且通过书中主要人物之口说出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

这是部是跨时代集体智慧创作的集大成作品,是几代古人的智慧结晶,因此出版时无人署名.

在明朝初年以前有许多人根据唐朝玄奘法师西域取经的经历编写了取经的故事,后来有人添加进去了神话的内容,到了明初那些个神魔妖怪的大部分人物已经出现,并初具雏形.再后来的百十年过程当中,此部书仅仅是作为神话故事在民间流传.到了嘉靖年代被杨慎发现,在被皇帝贬黜期间或是自己或者也包括之前的修道之人将丹道和修心的内容添加进去,又添加了大闹天宫的故事,还有了许多昏庸的国王和大量的诗句,后来此书流传到了荆王府,在荆王府的王侯对此书产生了兴趣,留下了抄本,并根据当地的风光和历代荆王的事迹创作了许多有关君王的故事,此书被后来任荆府纪善的吴承恩在王府发现,并加以再创作,加入了本乡方言词汇,后保留了一本抄本,并与好友分享,最终在唐鹤征的手中最后一次进行了修正和校订得以出版.这就是这部奇书的传奇故事.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