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小学语文优秀教师课堂实录集锦
大家都知道,在教学活动中,为了促进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都会开一些公开课请其他老师来观摩点评,小编这里就为大家找到了小学语文优秀教师课堂实录集锦。
小学语文优秀教师课堂实录集锦
《与众不同的麻雀》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吉林省 钟鹤童
整理:浙江省 徐灵敏
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初次见面,我们先来打个招呼。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你们真有礼貌!我姓钟,就是钟表的钟,你们可以称呼我为——
生: 钟老师。
师:一回生两回熟,我们再来打一次招呼,记住怎么称呼我哦
生:钟老师。
师:同学们好!
生:钟老师好!
师:同学们真是聪明!生活中你们喜欢读故事吗?
生:喜欢。
师:喜欢读故事的举手给大家看。真不少!快放下。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看图,猜一猜,这是哪一个故事,可以抢答哦。看屏幕。抢答!
生:哪吒。
师:哪吒——
生:闹海。
师:他第一个说出来的,一起读,一起答。
生:哪吒闹海。
师:跟老师一起读读这几个字:哪吒闹海。
生:哪吒闹海。
师:哪吒闹海。
生:哪吒闹海。
师:哪吒又四件宝贝,谁知道?你说。
生:有混天绫、乾坤圈、风火轮。
师:还有一样?
生:火尖枪。
师:真了不起,你知道的很多!他及时帮你补充了,给他点掌声鼓励鼓励。我们看一看,跟老师认一认:乾坤圈
生:乾坤圈。
师:混天绫。
生:混天绫。
师:风火轮。
生:风火轮。
师:火尖枪。
生:火尖枪。
师:很好,第一个就被你们猜中了。第二个我们一起抢答哦。
生:孙悟空。
师:对,孙悟空——
生:孙悟空大闹天宫。
师:都猜对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几个字,读。
生:大闹天宫。
师:不要拖长声。大闹天宫。
生:大闹天宫。
师:这一个故事选自一部古典名著,谁知道?你说。
生:西游记。
师:对了,西游记。我们来看一看这三个字。读。
生:西游记。
师:西游记还被拍成了动画片。里面有一首歌你们一定很熟悉。一起唱。你们真厉害,还都会唱。我们接着看下一个。
生:葫芦娃。
师:对了,大家一起读读这几个字。葫芦兄弟。
生:葫芦兄弟。
师:再读。葫芦兄弟。
生:葫芦兄弟。
师:好,我们看看屏幕。这三个故事的主人公给你留下哪些共同的印象?你说。
生:都有神力。
师:都有神力。这是你的想法,不错,还有吗?
生:他们都是英雄。
师:好的。他们个个本领高强,都能降妖除魔,他们都是勇敢和正义的化身。就像他说的那样,都是英雄。好,这些都是课外的故事,你们都猜中了。其实,在我们的课本中,也有很多故事。你们还能猜吗?
生:能。
师:那么接着猜。
生:司马光。
师:对了,读一读。
生:司马光。
师:司马光。
生:司马光。
师:这个故事中还有一句话,谁为大家读一读?咱们班谁朗读最好?谁是朗读能手?这么多有自信的。你怎么不举手?勇敢点,你为大家读读这句话。
生: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一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师:使劲,读一读,使劲。
生:使劲。
师:你读得真棒!那么有自信勇敢举手喽。好,司马光急中生智砸破水缸,救出了小朋友。我们看下一个图。猜。
生:乌鸦喝水。
师:读。
生:乌鸦喝水。
师:乌鸦喝水。
生:乌鸦喝水。
师:这个故事也有这样一句话。谁为大家读?你读。
生: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师:乌鸦就喝着水了。读。
生:乌鸦就喝着水了。
师:挺好的。小乌鸦想出了能喝到瓶底水的好办法,我们再看,难不到你们嘛。猜。
生:小白兔。
师:对了,看看,读。
生:聪明的小白兔。
师:聪明的小白兔。
生:聪明的小白兔。
师:故事中还有一句话, 谁来为大家读?你来吧。
生:小白兔两眼盯着那,盯着自行车那转动的轮子。又看看地上的大南瓜,对小灰兔说:“弟弟,把南瓜竖起来,像轮子一样在地上滚一定会省力。”
师:一定会省力。
生:一定会省力。
师:好多了。小白兔把又大又重的南瓜当成了车轮运走了。我们看一看屏幕。这三个故事的主人公又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你说。
生:他们总是会有想法。
师:嗯,这是你的想法。你说。
生:它们总是不慌。
师:遇到问题的时候都能够去想办法。你说得真不错。这三个故事是我们课本中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三篇课文。每一篇课文中都有给我们留下印象深刻的句子。这些课文,我们读过之后,也能够增长智慧。你们真了不起!学过的课文都还记得。还想不想猜?看
生:毛毛虫的故事。
师:这个人物是谁?
生:法布尔。
师:这个故事的题目,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毛毛虫的故事。
师:很好,在这个故事中,还有一句话。你为大家读。
生:在那么多只毛毛虫当中,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或许他们就会避免死亡的命运。
师:真不错。《毛毛虫的故事》是与众不同这一板块的第一篇课文。今天,我们将来学习这一板块的第二篇课文。这两篇课文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我们接下来的时间就去看一看。你们准备好上课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跟老师一起读课题。预备,读。
生:与众不同的麻雀。
师:跟老师读。与众不同的麻雀。读。
生:与众不同的麻雀。
师:真好,下面请大家把书打开。看课文,认真听老师读课文。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师朗读课文,生认真听课文。
师:这篇故事有趣吗?
生:有趣。
师:接下来,我先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大家继续认真倾听,看他能不能把课文读得正确,谁先来试试?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很认真!七嘴八舌,你再读一读这个词。
生:七嘴八舌。
师:七嘴八舌。
生:七嘴八舌。
师:这次读对了。谁还能读?一边听他读一边看第一副插图。指一指,哪些是一群迎风站立的小麻雀,哪一只是和大家站得相反的小麻雀?开始读吧。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请坐,读得真好!小麻雀们都在这里,谁在前面把它们摆放在相应的位置上?谁来试试?其他同学注意,一边看他摆,一边想一想他摆得对不对。
一生摆,其他学生看。其他学生及时提醒摆错。
师:你给大家指一指,哪些是一群迎风站立的小麻雀?
生:这三个是一群迎风站立的小麻雀。这个是反着站的小麻雀。
师:很好。大家掌声鼓励鼓励。我们看这里。这个故事讲得就是一群迎风站立的小麻雀和一只与众不同的小麻雀之间的事。我们接着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得更好,谁来试一试?
生读第一自然段的句子:我们全都是迎风站立,为什么只有你跟我们站得相反?
师:读得真好!看一看,如果你就是这群麻雀中的一员,你怎么读这句话呢?它的标点是?
生:问号。
师:带问号的句子就是疑问句。要读出什么语气?
生:疑问的语气。
师:你听听老师怎么读?注意红色的词语。
教师示范读。
师:听清了吗?谁来试试?看他模仿老师读得像不像。
生模仿老师读。
师:掌声鼓励。听老师读。
师再次示范读。
生再次模仿老师读。
师:谁还想读?
生模仿老师读。
师:这一回谁还能读?跟老师读得不一样。带着你自己的体会去读。你们自己练一练。就这句话,练一练,开始,大声地练一练。
生读。
师:好,看一看,这么多只小麻雀,他说,他也说,他也说,他也说,他们都来说这一只站得相反的小麻雀,用第一句话中的一个词,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
师:读。
生:七嘴八舌。
师:跟老师读,七嘴八舌。
生:七嘴八舌。
师:七嘴八舌。
生:七嘴八舌。
师:面对大家七嘴八舌的指责,小麻雀说什么了呢?我们读第二自然段。把书端好。谁为大家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非常好!这一段中,有两个生字,看一看,你们说,我来写。是哪两个字?
生:妨碍。
师:第一字,说。
生:妨。
师:提起小手,跟老师书空。
师写,生书空。
师:读。妨。
生:妨。
师:第二个字是?
生:碍。
师:对了。
师写,生书空。
师:读。
生:碍。
师:我们看看这个字,谁能用最简单的办法记住它?
生:妨碍,“妨”就是记住消防车来了。就是这个“妨”。
师:不是这个“妨”,你再想一想。最简单的办法来记一记这个字。
生:就是女字旁加一个“方”。
师:对了,女字旁加一个“方”,就念“妨”。加一加就是我们识记生字的好方法。读,妨。
生:妨。
师:妨。
生:妨。
师:我们看看这个字,读。
生:碍。
师:看屏幕,“碍”和我们学过的一个字很像。
生:得。
师:对了,得。请仔细观察这两字有什么不同呢?
生:偏旁不同。“碍”是石字旁,“得”是双人旁。
师:很好,他很善于发现,请坐。我们看看这个“碍”字。一个人在路上行走,突然遇到了一块大石头挡住了去路。大石头多碍事呀!所以这个“碍”字就用石字旁。读,碍。
生:碍。
师:碍。
生:碍。
师:它们两个放在一起还可以组成一个词,一起读。
生:妨碍。
师:再读。
生:妨碍。
师:再来读一读句子,争取读得更好。还是那个男孩子,你争取比刚才读得更有感情,明白吗?
生读句子。
师:有进步,给他掌声鼓励鼓励。看一看,这一句,是不是带了感叹号?要读出感叹的语气。跟老师读。
师示范读。
师:谁来试试。
生读。
师: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面对大家七嘴八舌的指责,小麻雀说自己没有妨碍大家,读。
生:没有妨碍大家。
师:我们看这里,这只小麻雀为什么说他自己没有妨碍大家呢?观察一下。
生:因为他觉得他迎风站立,人家没有关注到他。
师:就是没有关系,是不是这个意思?这是你的想法,很好。还有吗?看这里。为什么他说自己没有妨碍大家呢?
生:因为都是小麻雀,跟那些迎风站立的小麻雀没有区别,他只不过是跟他们站反了一个方向。
师:对呀,站得很远,也没有挡住他们呀!也没有阻挡阻拦着他们呀。没有阻挡,没有挡住,这就叫什么?
生:没有妨碍。
师:对了,再读。
生:没有妨碍。
师: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再读一读。预备,读。
生齐读句子。
师:我们继续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大家把书端好。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你读得很认真。我们来看一看,这一自然段中有三个生字,你们说,我来写。第一个字。
生:谴。
师:举起小手。
师写,生书空。
师:注意看这个字笔画比较多。读。
生:谴。
师:谴。
生:谴。
师:谴。
生:谴。
师:第二字是?
生:责。
师写,生书空。
师:读。
生:责。
师:再读。责。
生:责。
师:还有一个字是?
生:毫。
师:读好。
生:毫。
师:我们看一看这个字,它是什么偏旁?
生:言字旁。
师:谴,跟什么有关?
生:谴,就是言,就像是嫌别人。
师:就是嫌弃别人,是这个意思吗?这是你的想法。
生:谴字跟话有关。
师:对了,谴字跟语言有关。谴这个字就表示用语言去责备别人,所以它用言字旁。读。
生:谴。
师:谴。
生:谴。
师:谴。
生:谴。
师:这个责,谁能给它组个词?
生:责,谴责。
生:责,负责。
生:责,责怪。
师:它们两个也能组成一个词,就像他说得那样,我们一起读。谴责。
生:谴责。
师:谴责。
生:谴责。
师:再大声读一遍。读。
生:谴责。
师:看看这个字。读。
生:毫。
师:同学们经常用的格尺在这里。格尺上最小的一段格是多少,知道吗?
生:毫米。
师:对了。“毫米”的“毫”就是这个“毫”。我们把它放到句子中,再读。读。
生齐读句子。
师:丝毫,就表示一毫米的力量,只有一点点,极少,极小。学习了生字,我们再来读读第三自然段。这次争取比刚才读得更好。谁来试试。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很正确。我们看一看,上面的是课文中一句话,读。
生:和我们大家不一样。
师:再读。
生:和我们大家不一样。
师:下面的是课题中一个词。读。
生:与众不同。
师:再读。
生:与众不同。
师:上下一找,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不一样的,与众不同,都是指完全不一样。
师:就是它们的意思是?
生:相同的。
师:给他掌声鼓励鼓励。他很善于发现。我们看一看,一起来看一看。词语中的这个“与”
就是上面的?
生:不一样。
师:“与”的意思就是上面的“和”。“众”的意思就是上面的?
生:大家。
师:对了,就是大家。“不同”的意思就是?
生:不一样。
师:与众不同,在文中的意思就是指?
生:和我们大家不一样。
师:它还是一个成语。跟老师再读,预备,读。
生:与众不同。
师:与众不同。
生:与众不同。
师:它就是指跟多数的不一样。再读。与众不同。
生:与众不同。
师:与众不同。
生:与众不同。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里的话。把它读得更有感情。谁来?
生读句子。
师:读得真好!我听出来了,他呀,是在指责这只小麻雀,但是他读的语气不太对。我们看看这里,如果你就是这一群麻雀中的一员,你就是这只小麻雀,你观察一下他的表情。他的眼睛都怎么样?
生:他在瞟那只小麻雀看。
师:多好呀!他的眉毛呢?眉毛都怎样了?
生:扬上去了。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看看他的手?
生:也是指着他的。
师:我们能不能也带上表情和动作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你就是这只小麻雀,老师给他戴上,好不好?用上动作和表情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看看他能不能读好。
生读句子。
师:掌声给他鼓励鼓励。这位女孩子,起立。还是带动作和表情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好吗?看看他学得像不像?
生读句子。
师:掌声鼓励鼓励。还有想读的吗?我们大家都练一练,好不好?一定把动作和表情都带上了,老师看一看谁读得好。我还有头饰要奖励给你,练一练,开始。
生自由练读。
师:这只小麻雀究竟给谁呢?还有哪只小麻雀也想读,都起立。老师配合你们读,我来演这只小麻雀,好不好?我们配合一下。你们都这一群麻雀。
师生配合读。
师:挺厉害的,眉毛都竖起来了,还指着我。其他同学都起立,你们一起再来演,坐着的同学再来试试。
师生再次配合读。
师:你们都来谴责,用邻居的那个词是什么?你们都来谴责我。
生:一致。
师:对了,一起读。
生:一致谴责。
师:再读。
生:一致谴责。
师:跟老师读,一致谴责。
生:一致谴责。
师:一致谴责。
生:一致谴责。
师:那只小麻雀是怎么做的呢?一起读最后一句话。预备,读。
生读句子。
师:没有丝毫改变,也可以说成是?
生:丝毫未变。
师:预备,读。
生:丝毫未变。
师:丝毫未变。
生:丝毫未变。
师:丝毫未变。
生:丝毫未变。
师:我们接着读课文的下一个自然段,谁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很正确。这一段中有三个字,你们说?
生:继。
师:看老师把它写在这里。读。
生:继。
师:继。
生:继。
师:继。
生:继。
师:第二字是什么?
生:续。
师:看老师,举起小手。读
生:续。
师:再读。
生:续。
师:最后一个字是?
生:刮。
师:读。
生:刮。
师:我们看看前两个字,看看这两个字你有什么发现?
生:他们可以组成一个词。
师:对了,读,继续。
生:继续。
师:再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它们都是绞丝旁。
师:非常好,我们看看这里。带有绞丝旁的字,都跟丝线有关。继续,就表示像丝线一样连下去,延长下去。读,继续。
生:继续。
师:继续。
生:继续。
师:再看看这个字,谁来给它组个词?
生:刮子。
师:这是一种工具对吗?爸爸每天早上起来都干什么?
生:刮胡子。
师:就是这个刮,一起读。
生:刮。
师:刮。
生:刮。
师:刮。
生:刮。
师:我们把它放在句子中,读这句话。
生读句子。
师:同学们看看屏幕,“刮”这个字是要求我们写的。它是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左边是一个?
生:舌。
师:右边是一个?
生:利刀旁。
师:还有一个字也是左右结构的,也要求我们会写,这个字是?
生:悄。
师:悄是什么偏旁?
生:竖心旁。
师:最后一个字读?
生:救。
师:看这里了。请你仔细观察,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但是在书写时却不一样。看看屏幕,谁能说一说?哪里不一样?
生:刮字的是左大右小。
师:他明白这意思,是左宽右窄。他很善于发现。快给他掌声鼓励鼓励。接着说。悄字是?
生:悄字左窄右宽。
师:很好!救,这个字呢?
生: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这就叫?
生:左右等宽。
师:真善于观察。下面大家看屏幕。跟老师书空,就看这个字。我们汉字的书写就讲究一招一式,请你认真观察老师。特别注意老师写这个字的时候,每一笔的笔画走势,预备,撇,横,竖,竖,横折,横,竖,竖钩。看见了吗?老师把这个字写在田字格中,你再观察一下。这样左宽右窄,横写得稍长。请大家拿出学习单,拿出铅笔。将这三个字,每个字写一个,注意它们在结构上要有所不同,开始。注意书写的姿势:头正,肩平,背直,足安。
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师:写好了你就坐直。好,请大家看屏幕,先写到这里。看看这位同学写的。谁写的,起立,示意大家。我们一起来看看。如果这个横折写得直一些,会更好了。他做到左宽右窄了吗?基本上做到了。如果这竖钩这个竖能再长一些,再直一些,就更好了。写得不错!再看这个“悄”字,这边写得有点弯了,再直一点就更好。再看看最后一个字,基本能做好左右等宽。如果反文往上一点就更好。故事后来又发生什么呢?我们一起读一读,五六七三个自然段,谁来给大家读一读?第五段,你来。第六段,你来。第七段,你来。其他同学注意一边听一边思考,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开始。
生读五、六、七自然段。
师:谁来说一说,后来发生什么了?
生:后来发生了,有一只猫悄悄地来到树丛后面,想抓那几只小鸟,可是那几只小鸟迎风站立没有看见后面有只大花猫要来抓它们。那只站得和其他的麻雀相反的小鸟及时看见,大叫“猫来啦,猫来啦!快逃!”其他的麻雀也飞走了。是那只与众不同的小麻雀救了大家。
师:对啦,就是他救了大家。他说得真好!一起读。
生:救了大家。
师:再读。
生:救了大家。
师:跟老师读一读这些词语。
与众不同 七嘴八舌 没有妨碍 一致谴责 丝毫未变 救了大家
师:这个故事讲得就是一只与众不同的小麻雀,因为和大家站得相反,所以他遭到一群小麻雀七嘴八舌地一致谴责,可是他认为自己并没有妨碍到大家,所以他丝毫未变。最后,就是这只小麻雀救了大家。有趣吗?我们看一看题目。与众不同这一板块,一共有三篇课文。第一篇《毛毛虫的故事》我们知道:在那么多的毛毛虫当中,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或许他们就会避免死亡的命运。今天,我们又读了第二篇课文,与众不同的麻雀,把表格里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第二个表格的句子:是那只,预备。读
生:是那只与众不同的麻雀救了大家一命。
师:读了这样一篇课文之后,你有哪些想法吗?分享给大家。
生:我的想法是,如果有一只与众不同的毛毛虫找到食物了,就可以避免死亡的命运。
师:这是你的理解,挺好,尤其对第一个故事有想法。我们一起看看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它们都有“与众不同”这四个字。
师:对,我们一起把这个词再读一遍,与众不同。
生:与众不同。
师:但是,第一个故事中,有一只这样与众不同的毛毛虫吗?
生:没有。
师:所以他们都——
生:死了。
师:可是第二个故事中——
生:第二个故事中,有与众不同的麻雀,与众不同的麻雀救了大家。
师:说得真好!掌声给他鼓励鼓励。我们一起把这两句话再来读一读。
生读表格中的两句话。
师:这一板块,还有一篇课文,读一读。
生:小老鼠旅行。
师:读,小老鼠去旅行。
生:小老鼠去旅行。
师:其实生活当中,只要我们没有妨碍大家,没有影响大家,我们就可以稍有与众不同,就可以稍有创新,这样,我们或许会有更多的收获。相信,我们读了《小老鼠去旅行》这个故事以后,还会有更多想法和感受。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活见鬼》课堂实录
执教:广西 何 刚
整理:山东 王继红
师:活见鬼,世界是五彩的,我们生活当中经常遇到,比如吧,好像听见有人敲门,打开门一看,影子都没有一个,你会感到非常地疑惑,说出这三个字—
生:活见鬼
师:明明放在桌子上的东西,…再也找不到了,你会感到非常地纳闷,说出这三个字—
生:活见鬼
师:还有的人在生活当中真地以为自己欺骗了自己,心里面非常地害怕,说出这三个字—
生:活见鬼
师:你们声音这么响亮(1分)…………说出这三个字—
生:活见鬼
师:同学们你们看普普通通的三个字被你们品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味道,那么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就出自于冯梦龙的《活见鬼》,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和平时不一样,它是则文言文笑话,文言文比较难学,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学好?
生:有。
师:有信心吗?
生:有。
师:那么现在请大家借助拼音快速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文中六个会认的字。自由朗读,开始。
生自由读文。
师:怎么样?课文中不认识的字都会读了吗?
生:会
师:我们来读字,预备起
生齐读:趋 趋字 炊 炊字 沾 沾字 踉 踉字 跄 跄字 愕 愕字
师:读准了文中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现在把生字放回到课文中你们还能够读准确吗?活见鬼,预备起
生齐读:活见鬼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师:刚才老师发现,在读这个词(俄顷)的时候没有读准确,俄顷
生齐读:俄顷
师:第一次读课文就把课文读得正确,很不错,但是老师也发现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有些字的读音有些犹豫,请同学们根据字下文注释,判断一下这些多音字应该选择哪个读音?考虑一下,开始。
生读、选择。
师:怎么样?心里面有答案了吗?现在看看大家的选择。
第一个(撩),你们的选择是一还是二
生:liáo
师:看来没有异议,在这里的选择是试探,撩试,正确。
师:第二个多音字,您们的选择是——
有异议了,大部分同学选的是第二个,说说理由。
生1:我选第二个因为……奔入其门,第二个意思是投向,直奔家门
师:直奔家门前面有个字,发现了吗?直奔家门前面有个字,什么字?
生:(6分30秒)……
师:……老师查《辞海》有这样的发现,这个字的两个读音都有跑的意思,难以判断,但是bèn这个读音在具体的语境当中举了例子,所以我们把它读作bèn。第三个
生:háo
师:没错,号:拖长声音大声呼喊。现在请找到这些多音字,快速地把读音写在上面。
生写。
师:都写完了吗?请看屏幕,读这三句话,以足撩之,预备起
生齐读:以足撩之,偶不相值。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踉跄而至,号呼有鬼。
师:现在我们再一次读课文,不仅要读准生字,读通课文,还要读好文章中的多音字,有赴饮,预备起
生齐读: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师:发现两个多音字大家不熟练,跟我读
师领读:亟奔入其门,号呼有鬼
生:亟奔入其门,号呼有鬼
师:同学们,你看短短十分钟的时间,这么难读的一篇文言文,我们基本读正确读通顺了,给自己一点鼓励的掌声吧!
生鼓掌。
师:对于这则文言文笑话,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直什么意思?
师:他发现了生字上不明白的字,还有吗?还有其他方面吗?除了字义之外的
生2:…………(10分)
师:具体的问题,正是我们有了这么多的问题,所以学习语文读准读通只是第一步,我们还要借助书上的注释译文读懂文章的意思,现在请大家借助译文,对照文言文,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什么意思?开始。
生读文。
师:都读完了?
生:读完了。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的问题,什么叫做直,那么读了下面的译文,你明白这个问题了吗?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直是什么意思?
生1:我觉得应该是正巧、正好的意思。
师:结合译文的解释,你看同学们,借助译文让我们更容易地读懂了文章的大意,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我来读下边的译文,同学们找出相对应的文言文,我们来个现代文文言文对读,敢不敢接受挑战?
师:有个人深夜赴宴后回家
生:有赴饮夜归者
师:正赶上天下着雨
生:值大雨
师:就撑起伞来遮雨
生:持盖自蔽
师:看见一个人站在路旁的滴水檐下
生:见一人立檐下
师:那人跑过来一下子钻到自己的伞下
生:即投伞下同行。
师:(13分)…………
生1:应该读到即投伞下
师:这样才正确
师:那人跑过来一下子钻到自己的伞下
生:即投伞下
师:和自己一块走起来
生:同行
师:这样对就正确了,剩下的部分还能继续往下对吗?
生:能
师:请大家像刚才这样对读的方式同座之间做好分工,自由练习对读。开始。
生练习对读。
师:(15分50秒)………通过刚才对读让我们更加了解了文章的大意,古文的学习如果只是读准读通读懂意思那还是不够的,古文还要读出味道, 何老师毛遂自荐,为大家做一下范读,大家听一听,我是怎么读出古文的韵味的?
师范读:活见鬼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谢谢大家。
生鼓掌。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17分40秒)…………
生1:老师读得非常有感,情。
生2::…………
师:(18分10秒)…………时而时而快时而慢,我们把这些语音的变化就叫做抑扬顿挫,这么读就能读出古文的韵味来,请大家试着像老师这样夸张一些,带上自己的表情动作,争取读出古文的韵味来。
生读。
师:你们在读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位同学读得特别(20分12秒)……我请这位同学来模仿一下,大家给他掌声。
生到台前面向同学有感,情地读全文。
师:给他一些掌声,虽然前面有点紧张,但后面(21分50秒)……拖长声音……现在全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有赴饮夜归者,预备起。
全班齐读全文。
师:把掌声送给自己,同学们我们读了那么多遍,也对了那么多遍,大家比较一下,下边的译文与上边的文言文相比,你发现文言文语言怎样?
生1:我发现文言文语言简炼(23分24秒)…………。
师:一语说到点子上,大家看到这么长的现代文,仅仅两行文言文就表达了它的意思,语言精炼就是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平时就记录在羊皮或(23分40秒)…上,因为这些材料不易获得,所以写的时候要力求…,就像这篇文言文…作者省略了很多的描写,但是就是这些省略,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作者笔下的雨夜,一人深夜喝了酒,独自一人撑着伞走在漆黑的雨夜,本来心里面就有些发毛,突然一个人冲过来躲到自己伞下,这时你会怎样?
生1:我感到很害怕。
师:你会怎样?
生:我会大叫一声。
师: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是谁都会感到害怕,更何况这个人还—
生:久之,不语。
师:这么久不说话,撑伞的人又会怎么想呢?
生:(25分)…………
师:心里面在想一个字
生:害怕
师:害怕,因为久之不语,所以害怕,心里以为(25分25秒)…心中越想越怀疑,这才有了—读
生读: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师:这段中有动词用得特别精炼。
生1:我认为是挤字
师:确实…,但挤之前他还做什么动作?
生1:撩
师:就这个字撩,前面知道他的意思就是轻轻触碰试探,但这样说…老师想请一名同学到前排来演一演。
请你到前面来。
师:我先采访采他,刚才你撩试的是谁?
生:我撩试的是你。
师:我的身份是谁呀?我是何老师呀!
生:故事里边的你
师:故事里的你,其实在你心里面就是文字中的—
生:鬼
师:应该做什么样的动作?
脸上非常地——
生:恐慌
师:心中恐慌脸上紧张。请你做好动作,准备
师:你一个人喝完酒后,独自撑着伞,一个人走在漆黑的雨夜中,突然,一个人从滴水的檐下,一个箭步冲到了你的伞下,和你一块儿走起来,走了很久,久之,不语。于是你就——以足撩之,同学们,你发现了没有,刚才他结结实实地踢了我一下,如果是鬼,肯定会把你一口吃掉,撩试、试探,以足撩之,(28分5秒)……还敢再撩吗?
生:不敢
师:掌声送给他,请回
师:刚才这一同学不敢撩试我(28分26秒)………敢不敢?………
师:文中的这个人敢吗?
生:不敢
师:为什么不敢?他心里怎么想的呀?
生1:他当时心里很害怕,担心鬼把它吃掉。
师:自己害怕就是愈益恐,
正是因为许久不说话,所以心里面怀疑是鬼,又因为正是怀疑是鬼,所以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所以就认定了是鬼,心中就愈发恐慌,如此慌张如此狼狈如此恐慌的两个人来到了糕点铺,他们却是——读
生: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师:这两人为何愕然?
生:(30分)…………
师:…………那两人为何又大笑呢?
生:他们两人误会了
师:误会了,想想当时的样子,踉跄而至,这是笑什么呀?
生1:他笑自己
师:笑自己当时的情况非常的狼狈,仅仅是笑自己的狼狈吗?还笑自己心里的什么呀?
生1:还笑自己心里的恐慌,还笑自己的开玩笑。
师:两人不光是笑对方的狼狈,还在笑自己心里面叫自己的(31分14秒)…………
师:我们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品读升华,更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那么写到这里,活见鬼这篇文言文让我们明白了:世上本无鬼,心里才生鬼的这么一个道理,学习活见鬼,带给我们这么多欢乐的笑声,之前我们说文言文难学,现在对于文言文,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生1:我觉得非常有趣
生2:很好笑
生3:(32分5秒)…………
师:文言文让我们体会到语言的魅力,还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笑声,何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项特别有趣的练习。
请看清题目要求,你可以同桌之间读一读,也可以(32分40秒)……来仿写这篇文章。
生练习师巡视指导。
师:好,让我们停下来,我发现我们班同学特别敢于挑战非常有难度的挑战,请这位同学读读作品,俗话说得好:三分写七分读,读的时候像前面读文一样夸张一些。
生:活见鬼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踉跄躲雨,(37分37秒)…久之,不语,………两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师:这位同学写了踉跄躲雨,加了自己的想象,将复杂的…更加生动。因为时间关系何老师不能在这里展示其他同学的作品,没关系,回到教室,互相学习,看对方是怎样把文言文笑话改写的………?
师:学到这里,我们这节课即将进入尾声,但是我们文言文的学习却才刚刚开始,大家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又记住了哪些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呢?
生1:把课文读通
师:这是第一步
生:第二部我们要明白文言文的意思,第三步,还要读出韵味,还可以进行改编。
掌声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首先借助拼音读通课文,接着我们对照译文读懂意思,接着把握节奏读出韵味,最后抓词品读升华对文章的理解。我们可以用上这样的方法来学习五年级的《………》摘自于四大名著当中的文言文节选,还可以用上这样的方法学习六年级的语言精悍短小的寓言,课外还可以学习作者冯梦龙写的………,当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笑话,希望大家借助今天我们学的学习方法探索文言文的奥秘,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老师再见。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北京市 张聪
整理:四川省 龚蕾
课前问好:
师:好!上课!
值日生:起立!
生齐:老师,您好!
师:好,同学们好!同学们请坐!
正式上课:
师: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伯牙绝弦》这篇课文,这节课,让我们用心感受一下这篇杰作。
(生自读课文)
师:好,你看,这句话能读好吗?(师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嗯,你仔细看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自己的知音了。
(师范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就能读好这句话,自己再读读。
(生自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长句子读好,我们读文言文,侧重它的字字句句。你看——
师:你发现了什么?请你。
生:我发现在一篇课文里面,一个字可能出现了很多次,但是它不一定是同一个意思。
师:你能继续说下去吗?比如说善字,
生:比如: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两个善字是表示他们两个都很擅长的意思,善哉的善字我觉得应该是语气词。
师:都是好的意思。同一个字表达的意思却不一样,这就叫一字多义。
师:看一看,发现了吗?……是什么意思?
生:它们都是想的意思
师:就像你所说的那样,不同的字表达了同一个意思,这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还会遇到。不同的意思。
师:故事为我们留下了这样的结局,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不少的同学保证一定有问题想要问?
生:我想问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要破琴绝弦?
师:想得好,问得好,还有吗?
生:我想问,什么叫复鼓?
师:为什么伯牙一定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古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两个问题。
生:我想问,伯牙为什么觉得,这世上本来就没有知音嘛。我想问,为什么伯牙觉得子期死了就没有知音了?
师:为什么世界上再无知音?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几个问题。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这句话就能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认为应该是伯牙觉得,他在这世界上已经再也没有知音了,所以弹琴对他已经没有意义了,所以他就破琴绝弦了。
师:你说对了一个关键/词——知音,我就把你说的这个词写在黑板上。(板书:知音)
师:在这里,知音是什么呢?我们都来看课文,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知音是什么?可以把你的想法写在学习单上。
(生动手在学习单上写上自己的理解。)
师:好,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看,我们高年级要求同学们写字要写得正确、美观、还要有一定的速度。怎么样?心灵相通,心有灵犀……这边的同学要继续加油,啊,我们再来看看所写的内容,有的同学写了知心,有的同学写了心灵相通,还有的人写了心有灵犀,词语表达了自己对知音的理解,……同学们写的……大家谁理解了他们其中一个人的想法,愿意说说。来,你说。
生:我根据课文想说说(学生名)的意思。因为……所以他写的是心灵相通。
师:你是结合了课文内容查到了自己对知音的理解。原来知音还是一种情操,还有对对方的用心。其他同学呢?你理解了谁的想法?
生:我觉得我理解了曹雪的心有灵犀,因为我觉得心有灵犀的意思就是,不管他还想着最想的,他的知音都会知道。
师:你想的。你想的我能知道,我想的你也知道。两颗心贴在了一起,这不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嘛。还有吗?
生:我了解了(学生名)说的知音。意思是因为是——
师:你了解了知心。谈一谈对他的理解。
生:知音就是一个非常了解自己的人,而且里面伯牙和钟子期有共同语言,所以就是知心。
师:有共同语言,你想的和我想的能交融在一起,这就是知音。刚才这几个同学说的,说到你的心里去了没?我想你们也一定有话想说,谁来最后一个?来,小雪。
生:我觉得知音就能迫切地感受到他人所想的,就叫知音。
师:哟,都不用语言了。你想的,我就能默契的知道,这就是心灵相通。伯牙和子期就是这样,心与心的交流,我们来合作的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好吗?
生:好!
师:我来做伯牙,你们来做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齐: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子期,我的心在这里呀!(播放音乐:高山)子期,你会怎么说?
生:我会说,峨峨兮若泰山!
师:你的心是在这峨峨高山之中!子期,你会怎么说?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我的心在这里(播放音乐:流水)子期——
生:我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真是伯牙所念。
生齐:钟子期必得之。
师:伯牙子期会念些什么呢?有高山有流水,还会念些什么?你们想象开始,来,(学生名)。
生:我觉得他会想象些清风明月,
师:皎皎明月,徐徐清风,可能会出现在伯牙的旋律之中。
生:他还有可能会想到大自然,
师:大自然中勃勃的生机,也可能会出现在伯牙的乐曲之中,
生:我觉得他还可能想到春雨。
师:绵绵春雨也可能会出现在伯牙的琴里。可是,课文中却只写了,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知道这个志字在古代的写法很有意思,我们来看看——(多媒体出示“),下面是一颗心,上面是一只正在行走的脚,志的意思就是心所去往的地方,伯牙和子期的心到哪里去了?
生:我认为他们两个人的心都来到了他们的心中。
师:都来了高山流水之中,我们的古人常常借高山流水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胸怀。杜甫写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借山来抒发自己的志向;李白也曾写过“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借水来抒发自己的心。……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峨峨兮若泰山!说出了我怎样的志向?
生:说出了我想象泰山,说出了俞伯牙想像泰山一样的……情怀。
师:说出了想象泰山,你说得好,就是说出了我高远的志向,……伯牙抚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洋洋兮若江河!又抒发了我怎样的胸怀?
生:说出了伯牙宽广的胸怀。
师:说得好,知我者,子期也!此时,你对知音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可以补充修改你的学习单,开始——
(学生修改学习单,再次写下自己对知音的理解)
师:好,我们来看这几个同学写的。这两个字写得又大又工整,真漂亮!……对于知音的理解是越来越深了。有的同学写了重聚,有的同学写了志向相同,有的同学写了志同道合,我们对知音的理解从心到志,子期就有这样的知心者,知志者呀!刚才,提了个问题,伯牙为什么在子期死后,一定要破琴绝弦?是呀,那样的知心者、知志者死了,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别着急,上节课,我们借助资料了解了伯牙子期,这节课我们手边的资料也能继续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打开课文,看看下面的资料——(生看资料)
师:好,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此时,你对伯牙绝弦又有了怎样的理解?伯牙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
生:因为,因为伯牙的琴艺很高超,只有钟子期一个人能够理解他的心意,
师:只有钟子期一个人能理解他的心意,这个关键/词你抓得好,独一子期呀!
生:子期现在死了,伯牙认为,能够适当听出,再没有可以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所以他弹琴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他就破琴绝弦了。
师:这是你根据资料获得的感受,是吗?还有吗?来。
生:因为俞伯牙认为钟子期都死了,还弹给谁听呢?
师:根据资料说说,你从哪儿获得这样的感受?
生:我是从第一……里面获取的。
师:……
生: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因为千百年来,两个知音在一起是非常不容易的,当时是古代交通又不发达,也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通讯发达,所以,即使有俞伯牙这样的知音,也非常难遇到,所以钟子期好不容易,呃,钟子期和俞伯牙好不容易遇到了,现在钟子期死了,俞伯牙伤心欲绝,所以再也不弹琴了。
师:好一个知音难逢!说得好,还有吗?
生:……我觉得伯牙心中有高远的志向和宽广的胸怀,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子期能了解他心中的志向,
师:只有子期,再无二人,其实课文中也写到这个问题,哪个词写出了再无二人?
生:我觉得应该是再无知音。
师:是啊,再也无知音,你看资料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刚才有位同学问道:为什么伯牙认为世界上再没有知音了?是(学生名)问的吗?我想听听你读过资料之后,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觉得千金易得,千金万两非常难求,知心一个也难求,
师:说得好,知心一个也难求,(学生名),你把难求二字写在黑板上,我们一起把这个词语补充在学习单上。
(生板书,其余生补充学习单)
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他志在流水时,只有子期会对他说:
生齐: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所以,子期死了,
生齐: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所以伯牙此时满腔的悲痛,就化成了课题中的一个字
生齐:绝
师:痛失知音的朋友,再所难痛,当他志在高山时,再也听不到子期对他说:
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他志在流水时,再也听不到子期对他说: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山河依旧,物是人非,面对子期的墓碑,伯牙思绪万千,(老师播放音乐:忆昔去年春, 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筼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伯牙绝弦发生在春秋时期,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被遗忘,(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同时出示诗词,)这是两千多年前汉代的诗人写下的诗句,这是1700多年前魏晋诗人发出的感慨,这是1300多年前唐代诗人对知音的佳话,这是800多年前宋代诗人对知音的赞赏,这是400多年前明代诗人写下的诗,这是100年前毛泽东主席为悼念自己的好友而写下的诗,从这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他们对失去知音,好友这样的事感到悲痛。
师:这样的悲痛震撼着一代一代人的心灵,还有吗?
生:刚刚读了,我读了毛泽东主席写给他已故知音的诗句,我觉得他和俞伯牙非常有共同,因为他们都痛失自己的知音,觉得非常痛苦。
师:是啊,伯牙绝弦已成经典,知音琴真已成文则,当我闻到此时高山流水,伯牙钟期之妙旅时,你会想到课文中的哪些语句?
生:我会想到: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牙琴从此绝时,你又想到什么样的语句?
生:我读了那两句诗后,我又想到课文最后的一句: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一幕又一幕,仍然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打开课文,我来表现一个人物,你们来……我说:伯牙善鼓琴,
生齐:钟子期善听。
师:我说的是: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齐: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我说的还是伯牙,你们,志在流水,
生齐: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我说的又是伯牙,你们,伯牙所念,
生齐:钟子期必得之。
师:下面,我来表现子期,子期死,
生齐: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就在我们这一答一应之中,你发现了什么?我说的是,你们说的是?
生:我们说的是子期的话,你说的是伯牙的话?
师:一句伯牙
生:一句钟子期,
师:有伯牙必有子期,有子期方显伯牙,真是知音难追啊!相信伯牙绝弦这篇课文,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真情,已经凝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让我们一起背一遍,伯牙绝弦——
(师生齐背课文。)
师:将课文打开,今天我们的第一项考验,让大家测试已经完成了,伯牙绝弦这个故事出自列子中的……篇,在……篇中,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比如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纪昌学射》等等等等,在本单元的语文园地中,这样一篇成语故事《响遏行云》,也出自列子汤问篇,今天的第二份作业是推荐大家阅读列子中的汤问篇,我为大家买了列子这本书,我把这本书送给咱们班的同学,希望大家能够在课下继续阅读。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值日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谢谢同学们!
生齐:老师再见!老师们再见
《写导游词》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浙江省 臧学华
整理:广西省 张 燕
课前交流互动:
1、我们是中 小学48班,是不是?(是)
2、第一次见面,自我介绍一下:我姓 臧 ,名学华,很多人写我的姓都会加上草字头,加上草字头是什么字?(如果加上草字头的话是就是西藏的藏字啦!)还可以读什么?(还可以读成cang藏字)做迷藏的藏。没有草字头读什么(臧)再读一遍,我的名字叫(臧学华)。看到了我的样子,知道了我的名字,我们就算(认识了),通过一堂课的学习,相信课堂结束之后,我们就成了(朋友)。我来自浙江,浙江和广西桂林相隔一千四百多公里,熟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的缘分还真不浅,26号那天,我一抽签,就抽到了你们班,我们就有了这个缘分。很高兴和我们同学一起学习交友。
3、桂林这个地方,山清水秀,洞奇石美,闻名天下,你们在这学习生活,可真幸福!桂林的什么地方最好玩?你说(桂林的象鼻山最好玩)什么景点令你印象最深?你说(我对两江四湖的印象最深)他特别喜欢两江四湖。你说,你哪儿印象最深刻啦?(我对。。。。印象最深)非常壮观是吧?还有,你最喜欢哪里?你说(我最喜欢。。。。象鼻山)是我们桂林市的城徽对不对?(对)
4、除了桂林,你还去哪游玩过?请你(我还去泉州玩过)你说。。。指名回答。看来同学们去过的地方真不少,下面我们欣赏一些我国的名胜古迹,如果,你认出是哪,可以大声的说出来。(出示课件)这是(北京故宫)北京故宫,这是(指名回答)对这是杭州西湖。这是。。。。。这里呢?(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就是它。这是呢?(福建土楼)福建客家的土楼被美国误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这是(峨眉山)峨眉天下秀,(黄鹤楼)李白曾经在那为孟浩然送行,对吧?这是哪?宝岛台湾。再看(长江)很正确,长江三峡。(出示图,学生直接说景点名字)都认识,美吗?(美)
5、1985年,中国旅游报发起并组织全国人民评选了什么呢?(名胜古迹)排在前三位的是这三个地方:桂林山水,杭州西湖,万里长城。你猜猜,排第一的是哪?(我认为是桂林山水)自己的家乡,很有底气。你呢?(我认为是被应在二十元人民币的地方)就是桂林山水了,被印在二十元的人民币上。你说呢?(我认为是长城)都是猜的,没关系,有认为是桂林山水的,有认为是长城的。有为是我的家乡杭州西湖的吗?(我认为排名第一的是杭州的西湖)你觉得那特别美是吧?(是)刚才猜对的是这位同学,是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万里长城。你们的家乡桂林排第几?(第二)对,排的是第二,也非常了不起,你们骄傲吗?(骄傲)自豪吗?(自豪)那带着这份骄傲、自豪,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两天,全国各地的老师来桂林参加活动,同学们推荐了桂林特别值得游览的景点,还完成了资料的收集,真好。我对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有27位同学推荐了象鼻山,有9位同学推荐了漓江,今天我们要为推荐的景点写导游词。
二、认识导游词,区分导游词和课文的相同和异同。
1、导游词该怎么写呢?我们来先听一听导游的讲解好吗?(好)
(播放赵州桥的导游讲解: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赵州桥。我们先来欣赏栏板上优美的图案。大家看到了什么?对,是龙,一条条栩栩如生,请跟着我一幅一幅观赏。看,这两条龙相互遥望,水里吐着水花,是一幅双龙在天,两条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这副就是大家熟悉的双龙戏珠,请大家仔细看,这些龙游什么特点?是的,这些龙都是四爪,有的细长,没有鳞片,比较短小,这是隋朝龙的特点,有没有觉得,这些龙像是在游动?像活了一样。接下来自由观光,请注意保护文物,不要乱涂乱画。)
2、介绍的是哪?(赵州桥)还记得吗?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课文——(赵州桥)。还记得吗?课文的片段,描写赵州桥栏板上的图案,是这样写的,刚才视频,导游是这样讲解的,导游词和课文的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吗?
3、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这个问题。合作学习的任务有两个,一、(比一比导游词和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第二个任务:(比一比导游词和课文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课文片段和导游词就在我们的桌上,好,我们四人小组开始探究吧!(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4、好了,我们开始交流。先来交流相同点,你觉得,课文和导游词相同点在哪?
(我觉得课文和导游词的相同点都描写了赵州桥的景点。)
哦,都描写了赵州桥的景点是吧?
(我们小组觉得他们都把这个景点的主要的细节说清楚。)
这个景点的主要是什么呢?
(这是在介绍景点有几条龙,刻的是。。。。)
(我认为这几条龙,就是这个景点的特点)
用一个词说是景点的什么?
(概括的说是它的风光)给他掌声。
不同的事物,概括的时候给它的称呼是不一样的,人物我们可以说外貌,动物我们往往说外形,景点我们就说是(风光)就是你们发现的相同点。我们小组的合作和大家的交流,慢慢我们就弄懂了,明白了。
5、接下来交流不同的地方在哪?谁先说?
(我认为。。。。。不同的地方是:导游词前面有开场白)还有吗?(还有导游词上面加上了警示语)导游词前面有开场白,是对游客进行什么(欢迎)喔,是在欢迎他们。还有什么?
(导游词还有导游和游客的互动)欢迎是互动的一种方式。导游和游客互动交流有很多地方,我们找一找好不好?哪些地方是互动?找得出来吗?
(互动应该是:请一幅一幅的观赏。)
(对,这是龙。)先问一个问题:大家看到了什么,再说:对这是龙。这也是交流互动。
(请大家仔细看这些龙有什么特点。)这也算互动,还有吗?
(是的,这些龙都是四爪,有的细长,没有鳞片,比较短小。)前面导游先问了,然后再答,这也可以是互动。
(接下来自由观光,请注意保护文物,不要乱涂乱画。)这也是对游客进行互动,还有刚才大家提到的,开场跟游客打的招呼,是不是?(是)很好!刚才我们讲了,导游跟游客互动交流的时候,会跟游客打招呼欢迎,有的时候还会提示,有的时候,用一些问题引导游客们参观游览。是不是这样?(是)课前交流,我们去过很多地方,你们到了一处景点,导游除了跟我们介绍那里的风光之外,还会跟我们说些什么?
(我觉得还会跟我们说景点的传说。)你到哪个景点听过传说?
(导游还会介绍景点的历史。)传说会介绍,讲一点故事,讲一点传说,是不是这样?
6、(小结:)通过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对比课文和导游词,结合我们的旅游经验,我们发现,导游词的内容可以写景点的风光,也可以介绍有关景点的故事和传说,还有同学说的,相关的历史。是不是?导游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跟游客的互动交流。要跟游客有礼貌的欢迎,要引导他们参观游览,有的时候还要提示一些注意事项,是不是?(是)好,那明白了导游词的特点,现在写有底气了吗?(有)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为自己推荐的景点写导游词。
7、根据我们的课前资料收集单。这两位同学:李嘉琪和张耀明,这两位同学的资料收集单整理得很好,而且干净整洁,书写漂亮。给他们鼓鼓掌!还有这些同学,他们收集的景点风光很吸引我;这些同学收集的故事传说,让我印象深刻;还有这四位同学整理的其他方面的资料让我很感兴趣。资料收集得好,写导游词就方便了,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写导游词。我们用大约十分钟的时间来完成,好吗?(好)
三、生写导游词,师巡堂指导。
四、生评价。
1、写好的同学,我们发现,下面有一张评价清单,你可以读一读你自己写的导游词,对照评价清单,给自己评一评,打上勾。
2、自评好了,小组每两个同学互相交换,给对方评一评,在互评栏里打上勾。
3、好,停笔了。没有写完的同学,等下讲评完了以后再写,好吧?两人之间的互评没有评完,赶快评一下。
4、我们班同学很会写,洋洋洒洒,格子都不够,是吧?
五、老师点评:
1、好了,我们来看这位同学叫张悦池,我们来看看他的导游词,对照评价,给他评一评,并给他提提修改意见。我们先听他读一读。
(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张悦池,今天由我带领大家游览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一个a级景点——漓江。它以桂林市为中心,北起兴安灵渠,南到阳朔,一水相连,贯穿南北。千百年来,漓江的百里画卷,江水清澈,奇洞美石,绿树环江,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今天由我带领你们的旅程到此结束,你们一定觉得我的讲解很精彩吧,下次有时间,一定要来这山美水美的小城市喔!谢谢大家!)
还有点小导游的味道,那我们来评一评,他重点介绍了什么?你说。
(我认为他重点介绍了漓江的风光。)
风光重点介绍,他把内容讲清楚了吗?
(我认为,他没有把主要内容讲清楚。)
主要内容讲清楚了,可同学觉得不够具体,是不是?那是臧老师给的格子太小了。我本来觉得四年级不会写那么多,没想到你们那么厉害!好,我们再来看他的互动交流,哪儿体现了?
(我举得互动交流他的开场白体现了。)还有吗?
(还有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体现了。)这里有,是不是?那么对他的导游词,你还有什么修改建议吗?
你讲!(我给他提一点修改建议:多了“一定”。)“一定觉得”多了“一定”,用词要。。。。一点更好,他的建议,你接受吗?(接受)还有吗?
(你为什么马上写了:各位游客下次再来?)游客还意犹未尽呢。我们来看,刚才他读的时候,这个地方漏字了,是不是?漏字了,下次补好。
看来写导游词不仅要关注导游词的特点,还有注意用词的准确,语句的通顺对不对?很好,谢谢你,掌声!
我们再来请最后一位同学。
(大家好!想认识桂林的风光吗?那就和我一同走进象鼻山吧!象鼻山。。。。,位于桂林市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是一个。。。。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象鼻山以神奇著称,它的神奇首先是。。。。。。看桂林风光是多么美丽呀!你们喜欢吗?)
他给自己三个勾全打上了,你们同意吗?
(不同意,他没有讲什么传说故事,我没有听懂他在说什么。)
他介绍的也是象鼻山的风光,你觉得如果加上传说故事,就更好了,是不是?(对)好,你接受吗?(接受)
有没有介绍象鼻山的,觉得自己讲得比他还好的?请你吧!
正好,臧老师26号也到桂林的景点走走,给你配上图,现在,我也是其中的一位游客了,请你为我们讲解一下。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导游李清。。,现在我们来到了桂林的城徽——象鼻山,它位于桂林市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由于象鼻山像一只大象,在江边畅饮,被称为象鼻山。来,我们上船吧,小心一点,别滑倒了。大家先听我朗诵诗歌,猜猜我说的是哪首诗?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好,猜吧!对了,是《河水月洞影》大家小心下船,别掉入水中,大家注意一下,不要到水边玩,不要乱画。好自由活动吧!)
你看,老师们都给你掌声了,谢谢你的导游,相信下课之后,老师们迫不及待都去到象鼻山游玩一番。
六、
同学们的导游词写得好,讲得又出色,相信老师们都比较信了,桂林的山水非常的秀美。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我们桂林就接待了122.38万的游客,多吗?(多)我相信以后,说不定以后在座的同学就会成为一位优秀的导游。到六年级,我们还有一项活动,口语交际活动,要担任旅游大使,到时候我们根据自己设计的游览线路,介绍风景名胜,或是景点风光,相信到时候你们会更加出色。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谢谢中华小学四年级48班的同学,谢谢你们的刘老师。下课。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