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论持久战》读后感范文集

2023-10-30人围观
简介

读完一本书,如果能静下心来,认真的写一写读后感,我想效果一定很好。整理了一些大家读完《论持久战》的读后感,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来看一看。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1

读罢《论持久战》,谈谈对该书的直观认识,大致分为以下几点:毛泽东杰出的军事著作;八年抗战证明了其思想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该书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始终,最终指引了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该书所阐释的诸多理论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毛泽东科学地预言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毛泽东还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

其次——该书的《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可以说《论持久战》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他对中日战争作如此分析: “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之间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其中,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段极为艰苦的历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各种战争资源的加速消耗,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在这里,毛泽东充分运用客观、全面、辩证、联系的哲学方法,击碎了“亡国论” 和“速胜论”这些没有根据的、夸大了主要矛盾的、唯心论和机械论。

最后——放眼当今中国,在统一问题上遇到巨大的挑战,包括来自日本帝国主义的恶意阻挠。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自问,应该如何解决。重读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我想该书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模式。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实际的情况、把目光放得更长远、脚踏实地的同时仰望星空,通过比较当今中日国情和实况,有序地正确地解决问题。具体到个人,如果一件事情相对于一时的实力来说难度太大,但自己实力的增长可以快于该事情难度的增长,即自己于未来的某个时刻可以具备完成这件事情的实力或可能性,而且这件事情重要到自己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这就是运用持久战策略的先决条件。只要此先决条件具备,运用此策略能干成常人所不能的事。实际上,持久策略是所有一时实力不济的弱小实体做成大事的根本指导策略。在伟大的事业面前,任何人或团体的实力都不是从来就强大的。这也是做成任何伟大的事业都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原因。而做事情的实体正是利用长期的时间实现了实力的积蓄,使自己的实力与事情难度的对比发生了转化。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2

原来只知道《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今天查了相关资料,看了原文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是毛泽东在1938年写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稿。当时抗战全面爆发,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针对这些言论和战争的具体情况,毛泽东作了具体分析并且对于战争也作了预测和战略部署。可以说是一部超前的战略分析著作。

文中首先对于"速胜论"和"亡国论"予以否定并提出抗日战争将是持久战。中国不会亡,中国人不会沦为亡国奴,我们必然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全文总结起来原因有四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由于敌强我弱,所以这场战争一定不会很快结束。而后三点则可说明我们一定会胜利,只不过要经过持久战。文章条理清晰,娓娓道来。据理力争的推翻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无科学理论,使人们对这场战争持正确的态度。同时,条条阐述我们会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我们对战争的信心。

随后文中阐述了我国将采取的战略,分析了战争趋势。我们的战略方针是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同时强调"兵民是胜利的根本",应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人民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可见他把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放在人上面而非武器,也许日本在武器上比我们先进,但是胜利最终还是属于我们的。而历史也足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也指明了中日都不会妥协以结束战争。与日本方面,他们的胃口很大,单纯几个省份的割让并不能满足他们的狼子野心;对于中国,我们也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我们是绝不会妥协的,战争也是必然会进行下去的。

最后,而对于战争的趋势,他预测将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总体趋势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一点是我最为佩服的,当时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时刚处于战争初期,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对战争的推测准的让我们吃惊。足以显示了他对战争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和他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这篇文章会被奉为经典,成为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同时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在文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在文中所展示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使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学习这篇著作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3

在战争的岁月里,总是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发生,我们现在的电影总是在更新着人们的视觉,泪与血的挥洒,叙述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顽强抵抗的精神,为中国而战,为民族而战,为了四万万同胞的幸福生活而战。

革命期间的人们抱着同一个理想奋斗着。

毛泽东一代无产阶级的领导人,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在我们最黑暗的时刻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论持久战》的发表,激励了一代革命先辈的自强不息,排除了战略思想上的矛盾与迷茫,讲一个澄清的战争本质展现在人们眼中,让人民了解、并积极的投入到抗日中去。为中华民族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论持久战》中详尽的.分析了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敌人的优势与不足。明确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要被速胜论和亡国论愚弄了,指明我们只有坚持持久战才能获得胜利,速胜论与亡国论是不符合实际条件的。并一步一步的说明了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根据、驳亡国论、驳速胜论以及提出持久战的可行之处可行之理。

毛泽东同志比作出进一步的规划与实施的具体步骤,具体的作战方案: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并根据军事力量的对比采取适当的战争形势,指出不同情况下作战的意义,阐述这样的原由,使人民更进一步地了解到我们的抗战是有规划有组织的,更加坚信我们一定会取得胜利。强掉建立全国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统一战线,发展政治教育,主张团结就是力量。并结合国内外,以及日本国内的政治矛盾,指出时间的重要性,国际形势的严峻,以及进一步强调持久战的正确性,让人们更加信服。

我们不得不承认,毛泽东同志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其理论中的经典的论述包含了各个领域的高尚思想,战争的艺术是与所有的艺术相同的。

崇高的理想成就崇高的人,我们能仰望,也需要思齐。《论持久战》中最令我着迷的是思想理论的优劣转换,平衡一词,更是让人觉得深奥。那种可以掌控一切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充满了面对挫折的力量!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无疑起到了这么一个作用。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4

利用下午的时间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几万字的文章看完了,写下个人感想。

《论持久战》是中国领袖毛泽东在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稿

看完之后,写得很有水平,写得非常好,很佩服毛主席毛爷爷思考的深度,在敌强我弱,战局未定的情况下,在卢沟桥事变不到一周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战十个月的情况下,深度剖析了战争的形势,用理性的观点和哲学理论驳斥了“亡国论”,“速胜论”的观点,并得出”日本帝国主义必败,中国将取得最后的胜利“的清醒客观的结论。

提出抗日战争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日本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很强,这是敌方发动战争的优势,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水平差,军事组织能力不如敌方,这是我方的劣势。但日本地盘小,资源少,越是消耗对敌方越不利,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这是敌方的劣势,中国地大,人多,可以撑起长期的持久战,这是我方的优势。东北的丢失让敌方认为我方还会是一盘散沙,一击即溃,扬言三个月内灭亡我国,经过十个月的抗战,反抗能力超出了日本的预料,要打长期的持久战,拉锯战,将敌方陷入战争的泥潭,直至灭亡。当然这个过程会是艰苦的,将付出很大代价,党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最后的胜利必将属于中国。

毛主席毛爷爷提出了抗日战争将分为三个近段,我方防御阶段,战势的相持阶段,我方反攻阶段。第一阶段日军进攻势头最强,我方战略防御,时间长了将会消耗战力,到了第二阶段将会是相持阶段,这一过程将最为艰苦艰难,随着日本战力不断消耗,我方凝聚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国际势力的援助,到了第三阶段日本消耗不起我方将会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将会在漫长的斗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可能在当时一切还没有结果的情况下,人们不知是否相信,但最后的结局和历史的走向,证实了毛主席的观点以及战略眼光的伟大。

总而言之,《论持久战》中毛泽东阐述了抗日战争为什么要打,怎么打,打多久,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样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发展走向。毛主席毛爷爷分析问题的水平和深度高于常人,说是战略的天才不为过。

毛爷爷不愧是中国的伟人,虽早已离去,但永远地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