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医患沟通案例及小故事精选
现在越来越多的医患关系问题,影响着正常的医院、就医环节。不管是作为医生、还是患者,在面对未知的事情时态度、看法可能都会不一样,下面是几个医患沟通例子:
案例1
1.患者概要
患儿小玉,女孩,5岁,独生女。父亲为出租车司机,母亲为理发师,由于孩子得了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看病花了很多钱,原本不富裕的家庭经济更加拮据。
2.诊疗概况
小玉是个可爱的女孩,4岁那年不幸得了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3型),当时住院五个月,经化疗后诱导缓解。最近一次大剂量mtx、阿糖胞苷化疗后外周血象一直很低,wbc:1500×109/l,遂做骨髓穿刺,骨髓涂片检查提示白血病复发。本次入院将再进行诱导化疗。
3.患者及家属心理和表现
入院时,家长及患儿存在以下几种心理:①家长不相信也不愿意相信小玉的白血病复发。因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复发意味着预后不好,生存的机会大大降低。小玉能不能活下去?一想到这个问题小玉父母就痛苦万分。②化疗药物价格昂贵,如果并发感染使用抗生素又要化掉很多钱,还有营养费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上次住院时已把家里的大部分积蓄都花完了,而且小玉住院期间妈妈得天天陪着照顾,不能上班,家里的收入将明显减少。家庭经济拮据,家长心理压力很大。③小玉虽然只有5岁,虽然她不懂白血病复发真正的概念,但她不愿意再住院化疗,因为小玉知道这次住院后又要一个星期做一次腰穿,会很痛,天天得扎静脉针,不能到外面去玩,还有那好不容易留起来的短发,化疗后又要一把一把地落掉,变成难看的小光头。
4.沟通过程与成效
小玉心事重重地住进医院病房后,病区主任马上亲自查房,制定了详尽的化疗方案,临走前轻轻拍拍小玉的头:“小玉最勇敢、最听医生的话,打针吃药都不怕!”然后把小玉父母俩单独请到主任办公室谈话,明确告之小玉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复发,并详细介绍今后的化疗方案、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预后等。面对满脸愁容的小玉父母,主任鼓励道:白血病复发患者虽然预后较差,但也有存活治好的希望!尽管根据目前的医疗水平,全面治愈复发白血病的难度较大,但在临床实践中也有不少白血病复发患儿成功战胜病魔的例子。他们有着顽强的毅力,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最终将病魔降服。你们家属如有什么想法的话,可及时与我们医生和护士交流。”主任一席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大大增强了小玉父母救孩子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次化疗开始后,病房的医生、护士们每天都到床前,握着小玉的手,用亲切的话语对她说:“小玉,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每天安排经验丰富的医生查房,由操作熟练的护士打静脉针,做治疗和护理。小玉最怕做腰穿,每次做腰穿前,医生都会耐心地给小玉讲清什么时候做腰穿、为什么一定要做腰穿﹐并夸小玉勇敢,鼓励小玉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并安排有经验医生做腰穿。小玉是个懂道理、好强的孩子,知道做腰穿可以让白血病早点好,每次做腰穿时尽管很疼,但小玉都能配合医生顺利完成。一天,小玉化疗后吃不下饭,妈妈怎么哄她也不愿意吃东西。护士阿姨坐在小玉身边,轻声说道:“小玉乖,不吃东西病怎么会好呢?来,
配合阿姨,小嘴巴张开,咱们先吃一小口。”看着护士阿姨一口一口耐心地喂,妈妈在一旁舒心地笑了。化疗后一月小玉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外周血象 wbc仅300×109/l,合并肺部感染,高热持续一周不退,爸爸妈妈眼看着小玉不行了,开始悄悄地准备后事,买了“寿衣”,放大了“遗像”,医护人员得知后,向小玉父母及家属表示继续竭尽全力抢救,并不断鼓励小玉父母不要放弃,坚决与死神搏斗到底。经过十天十夜的抢救,终于病情有了转机,小玉顽强地活了下来,小玉父母握着医生护士的手,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5.沟通要点和分析
医护人员与患儿及家属沟通的成功之处在于:①虽然患儿白血病复发对家长造成很大的思想负担,但是医生如实交代了病情,在化疗之前即明确告诉父母患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复发,实事求是地讲清疾病的严重性,解除家长的疑虑和侥幸心理,使其正视现实。②化疗之前详细介绍今后的化疗方案、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预后等。③医护人员对患儿富有同情心,与之进行语言交流时,注意运用体态语言传递同情和爱心。④鼓励患儿及家属正确对待疾病,鼓励他们表达真实的感受,树立与白血病作斗争的信心。⑤医护人员医疗技术水平高超,最终将患儿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案例2
有一个老年妇女病人拿着在各大医院做的冠状动脉的超高速螺旋ct结果来找我,让我帮她决定是否做冠状动脉造影。我看了一下她的检查结
果,很难决定是否应当做冠状造影和放支架。我要求她把全身其他器官的检查结果拿给我看后再做决定。但是她可能觉得我很可笑,“我让他帮我看一看冠状动脉结果,他却让我拿全身结果来。”殊不知,冠状动脉是心脏的血管,也是全身的一部分。不了解全身的状况,何来对冠脉结果有个判断呢?从此事可以看出,把身体情况简单化、局限化,不仅存在于某些医生的头脑中,也存在于许多病人的思想中。这真是我们保健宣教的悲哀。
案例3
一个病人去看心内科门诊,拿着几大本心电图给医生。病人说:“我在单位体检时查出有早博,去了好几家医院,做了好几本的心电图,就是治不了根。”
医生问:“查出有其他心脏病吗?”
病人说:“没有。"医生说:“那不用治,你这是良性早博。”病人说:“但我很担心。”
医生有些不耐烦地说:“没事,良性早博一般不需要吃药。"病人将信将疑地离开了,医生觉得病人大惊小怪。医生肚子里一堆关于“良性早博不能滥用药"的知识也只简化为两句话:“你这是良性早博"“良性早博一般不需要吃药”。这两个人显然都在自说自话,结果两个人都很懊恼。
如果换成两个知道点沟通技巧的人,情景会变成:病人说:“我在单位体检时查出有早博,去了好几家医院,做了好几本的心电图,就是治不了根。
医生问:“我能理解你的苦恼。你这种情况不少见,你查出有其他心脏病吗?”
病人说:“没有。有没有其他心脏病和早博有什么关系?”
医生说:“是这样的,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早博一般没什么事,又叫良性早博。良性早博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也不需用抗心律失常的药。有时候,过度治疗反而会产生医源性症状,让你焦虑。用药越积极,精神压力更重,症状反而越明显。”
病人说:“但我还是很担心。不吃药能自己消了?”
医生说:“你知不知道?美国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导致的意外死亡大大超过其民航空难与战争中死亡人数的总和。从今天开始,不妨把你关心早博的精力放在其他更有意思的事上。正常生活、正常工作,每年来复查一次。”
病人的疑虑被打消了,医生也让病人理解了不用药的意义。可惜的是,这一幕多是理想境界,医生在拥挤的门诊哪有这么充裕的时间给一个没什么事的病人解释这么多,我们的病人又哪有这么积极的态度努力去强势地要求解决自己的问题?
我在北京西单的一家医院走廊里看到这么一条标语:“换位思考——假如我是患者。"心想总算有家医院已经开始认识到了同理心对医生有多重要。但去他们的门诊和病房看看,不谙沟通技巧的场景时有发生,当场吵起来的也不在少数。在医生和病人的关系里,似乎无时无刻不面临着沟通的难题和困境。是因为我们都缺少有效沟通的常识——首先去了解对方,然后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真正做到“知彼解己”。
上一篇:教师自查自纠报告精选3篇
下一篇:入党培养考察情况怎么写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