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六度分离理论的简介及真实例子推荐

2023-10-29人围观
简介

六度分离理论指的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只要通过5个人就能认识,这个理论是真实可靠能够成立的,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六度分离理论的介绍吧。

六度分离理论简介

六度分离(六度区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五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根据这个理论,你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之间只隔着五个人,不管对方在哪个国家,属哪类人种,是哪种肤色。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提出了一个“六度分离”理论。

简单地说,该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脉络中,任意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亲友的亲友”建立联系,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五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这个看似非常简单,却又很玄妙的理论引起了数学家、物理学家,以及电脑科学家们的关注。他们研究发现世界上许多其它的网络也有极相似的“六度分离”结构,例如经济活动中的商业联系网络结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甚至人类脑神经元结构,以及细胞内的分子交互作用网络结构。

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始在互联网上进行了这个实验。他们建立了一个实验网站,终点是分布在不同国家的18个人(包括纽约的一位作家、澳大利亚的一名警察以及巴黎的一位图书管理员等等),志愿者通过这个网站把电子邮件发给最可能实现任务的亲友。结果一共有384个志愿者的邮件抵达了目的地,电子邮件大约只花了五到七步就传递到了目标。这个活动现在还在继续。

美国的一个脱口秀节目有一次请了三个大学生来参加,主题是证明好莱坞的任何其他明星与演技派男星凯文·贝肯之间都能通过五个人联系起来。他们甚至成功的把已经去世了的卓别林与凯文·贝肯之间通过三个人建立了联系。节目引起了巨大反响。

六度分离理论告诉我们,有时候小数字,却蕴含着巨大的威力。就像我问你,如果你想象一下把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50次,会有多高?如果你告诉我100米,这并不是你的错。有些东西是想象不出来的。真正答案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它的高度能把你送到太阳的肚子里。

有人把世界65亿人开了7次方根,结果是25.2257,从不科学方式说,我们每个人只要认识20几个人就可以满足此理论。

有一个数学领域的猜想,名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中文翻译有以下几种:六度分割理论、六度空间理论以及小世界理论等。

20世纪60年代,耶鲁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就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实验。他将一套连锁信件随机发送给居住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160个人,信中放了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个收信人将这套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后照此办理。最终,大部分信在经过五、六个步骤后都抵达了该股票经纪人。

六度分割(也叫“六度空间”)的概念由此而来。这个连锁实验,体现了一个似乎很普遍的客观规律:社会化的现代人类社会成员之间,都可能通过“六度空间”而联系起来,绝对没有联系的a与b是不存在的。这是一个更典型、深刻而且普遍的自然现象。

那么,怎样用数学理论揭示“六度分割现象”?这是现代数学领域又一个重大的数学猜想。这有点儿像地图的邻接色问题,只不过邻接色问题是通过数学方法可以精确证明的(即最多只需要使用4种颜色即可),而6度分割理论我个人估计只能通过不完全归纳来形成假设了吧,社会的模型还是比二维地图模型要复杂莫测得多啦!

六度分隔的现象,并不是说任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都必须要通过六个层次才会产生联系,而是表达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任何两位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显然,随着联系方式和联系能力的不同,实现个人期望的机遇将产生明显的区别。

六度分离理论的例子一

“六度分离”理论可以算是社交网络研究中最著名的理论之一:生活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平均只需要通过6个中间人就能与全世界任何一个人建立联系。在网络社交逐渐发达的今天,“六度分离”理论的论证变得容易起来,最近yahoo联合facebook一同开始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名为“小世界实验”的再度验证。

facebook高达七亿五千万的用户群是最好的调查对象,这些用户平均每人拥有130个facebook好友。“小世界实验”的具体流程是:参加调查的用户a会被分配一个他不认识的目标对象x;然后选择自己认为最有可能认识“目标对象”的一个facebook好友b,系统会发出信息给b,让b去选择好友c,一环扣一环,最后找到目标对象x。最后,经过大量的筛选和统计我们就能验证“六度分离”理论在当下的正确性了。这个实验的最后结果会作为重要的社会学研究成果发表在相关的科学杂志上。

facebook的首席数据科学家卡梅隆•马洛告诉媒体,“facebook依靠的是用户之间的连通性,这种连通性推动了许多信息的传播,这也正是当今广告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小世界实验’是我们测量社交网络图基本模块的最好机会,越多的用户参与实验,最后的答案就会越明确。”

领导这个实验进行的首席研究员邓肯•沃兹说:“只有到了现在这样的网络时代才能真正验证这个理论,50年前,我们只能去想象和假设,根本没法得出准确的答案,哪怕15年前,我们也没有这样庞大的平台来进行实验。”

“六度分离”理论的最初假设是由匈牙利作家考林西(frigyes karinthy)在小说《枷锁》中提出的,故事中猜想随着交通与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现代社会将会逐渐“缩水”,因为人际关系网密度的增大将会填补地域上的距离。考林西借故事中的角色之口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两个完全陌生的个体可以通过不超过五个人产生联系。从这之后,无数的数学家、社会学家甚至物理学家都开始了对这个假设正确性的验证。

至今为止最具效力的验证是由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完成的。1967年,他在内布拉斯卡州的奥马哈市随机挑选了大约 300 人,并向他们寄出了寻找目标人物的指示信。这个目标人物是一个波士顿的股票经纪人,米尔格拉姆将他的姓名与地址告诉了实验志愿者,这样他们可以将信件寄给他们认为最接近目标人物的朋友。最终,有64封信件寄到了目标人物手中。米尔格拉姆教授通过统计发现美国人大约只需要通过 3 个人就能联系到 1 个陌生人,但是当时他并没有将实验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

之后也有许多其他研究者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主要集中在美国范围内。在我们现在看来这些实验都不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因为在之前实验样本数始终无法达到很高的水平。

那么这次,yahoo和facebook能否得出关于“六度分离”理论的最后验证结果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六度分离理论的例子二

前些日子被一学姐拉进拉进大学青岛校友会微信群,有40个人了,有天想了解一个政策,居然真有这个领域的公务员校友解决了问题。

这群里我就认识3个学姐,今天与一个学姐搭了一句话,结果引来群主加我好友,群主问我单位名字(我与学姐的搭话并没涉及我的工作单位及工作),原来他与我一个同事是本科的同学!群主就在我单位附近的证券公司上班。

稍后通过我这个最近3年一直被借在中国银行工作的同事得知,这个证券公司的校友还通过一个会认识了我公司的常务副总。

今晚与一个最近搬到我家附近住的20年前的同事出去聊天3个小时,回家发现大学群的一同学让关注他老婆开的微店,我进去逛了逛,顺便开了店,因为最近从温哥华回来的anna姐想与我合作做代购,我就姑且先把店准备好了。

然后,我去浏览朋友圈,赫然发现白天刚加好友的证券公司校友赞了我一个上市公司董秘朋友的贴子。记不记得有个“六度分离理论”?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5个,就是说,最多通过5个人你就能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我与这个校友可以通过他的本科同学也就是我的同事认识,

还可以通过我公司的副总认识,

还可以通过我们共同的客户-上市公司董秘认识,

当然早就可以通过青岛校友分会聚会认识,只是上次我没有去。

六度分离理论的例子三

六度分离理论是米尔格伦在1967年的时候提出的一种理论,这个理论提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五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根据这个理论,你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之间只隔着五个人,不管对方在哪个国家,属哪类人种,是哪种肤色。这个理论认为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最多只需要6度的关系就可以认识任何人。换句话说,如果你想要认识一个人,只需要通过除了你之外的五个人就可以达到目标。

“六度分离”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匈牙利作家考林西在他的短篇小说《枷锁》中就写到,两个陌生人最多通过5个人就能建立起联系。但理论的提出和成形,还得归功于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兰姆,斯坦利通过一个著名的试验,最终系统地提出并证实了“六度分离”理论。

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的米尔格兰姆随便招募了300多名志愿者,请他们邮寄一个信函,目的地是一位住在波士顿的股票经纪人。由于几乎可以肯定信函不会直接寄到目的地,米尔格兰姆就让志愿者把信函发送给他们认为最有可能与目标建立联系的亲友,并要求每一个转寄信函的人都回发一个信件给米尔格兰姆本人。出人意料的是,最终有60多封信到达了目标股票经济人手中,并且这些信函经过的中间人的数目平均只有5个,也就是说,陌生人之间建立联系的最远距离是6个人。如果把这个理论充分的利用到社工的过程中,那么我想这会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而且这正是被大部分社会工程师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或者说是手段。那么在社工中究竟应该怎么利用好这个理论就应该好好研究一下。

社会工程学利用的是人性的脆弱点,甚至可以说是缺点,我相信不会有完美的人存在,所以社会工程学的攻击真的可以说是防不胜防的。那么六度分离理论的实用价值到底怎么样呢?

大家都知道社会工程师们会利用各种不起眼的信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怎么收集信息就是最重要的一步了。怎么收集信息,怎么才能知道你想知道的。有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一把拽住那个人然后直接问你想要知道的事情。但不是什么事情都能用这个办法,至于原因大家都懂。要是有人问我银行卡密码是什么,我肯定也不会说的。这个时候,六度空间理论就能派上大用场了,你可以透过一个毫无关系的人来了解你想知道的事情,比如你邻居的二表妹的小叔子的儿子的同桌的三姨太。。。不要怀疑这里到底行不行,如果你去做了,我相信你可以发现奇迹。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社会工程学的一些案例来找找六度空间理论的影子,事实证明当你没有办法直接达到目的的话,六度分离理论会给你很大的助力。具体怎么操作,这就需要大家来摸索了,也可以借鉴一些别人的案例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