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滕王阁序》的经典名句推荐

2023-10-29人围观
简介

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值得人们好好赏析与回味,其中的名句更值得一一品味,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滕王阁序》的经典名句推荐吧。

滕王阁序名句一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一句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精华之作。作者化用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好似齐飞.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句式上下句相对。

作者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历来被奉为写景的精妙之句,广为传唱。

对此名句,历来公认绝句。本句首先,对仗工整,几近"工对"。上句的"落霞"、"孤鹜"与下句的"秋水"、"长天"都是名词性短语,对仗考究。而更绝地是,上下句中又各自成对,其次,上句写动,霞、鹜"齐飞";下句写静,水、天"一色"。一动一静,以动衬静。上句侧重于目随景而动,突出景物神态;下句侧重于心因景而静,突出景物色彩。画面和谐,美不胜收。再次,巧化成句,别出新意。

关于《滕王阁序》的由来,唐末的《唐摭言》有一段生动的记载。原来阎公本意是让其婿孟学士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阎公初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专会人伺其下笔。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公闻之,沈吟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滕王阁序名句二

1、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2、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3、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5、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7、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8、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9、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10、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滕王阁序名句三

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晋书•张华传》记载:牛、斗二星之间常现紫气,张华请南昌人雷焕来看,雷焕说那是宝剑的光芒上通于天。后来果然在南昌的丰城地下掘出了双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宝剑出土后,星间紫气也消失了。文章借此来夸赞洪州地方很灵异。(出自历史故事的典故)

2、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后汉书•徐稚传》记载:徐稚是洪州高士,“陈蕃为(豫章)太守……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文章借此夸赞洪州人物俊美。(出自历史故事的典故)

3、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中华古今注》说,吴大帝孙权有宝剑六,其二名紫电。据《西京杂记》卷一云,汉高祖斩白蛇剑,每十二年一加磨,锋刃常莹若霜雪。文章借此夸赞王将军。(出自神话传说的典故)

4、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西京杂记》卷二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又说杨雄作《太玄》,梦见自己吐出凤凰,飞集书上。文章借此形容孟学士文章之美。(出自神话传说的典故)

5、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相传衡山有回雁峰,雁至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归。文章借此说明水边断断续续地传来一阵阵惊寒的雁声。(出自神话传说的典故)

6、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彭泽,指陶渊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这两句意思是说,滕王阁的宴集,胜过隐士的独乐。《水经注》记载:“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水次绿竹荫渚,青青实望,世人言梁王竹园也。”

7、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曹植《公宴诗》有诗句:“秋兰披长坂,朱华冒绿池。”钟嵘《诗品》记载:“宋临川太守谢灵运,其源出于陈思(曹植)。”这里是借曹植来比拟与会的文士将对后代文坛产生影响。(出自文人词句的典故)

8、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日下,指京都,云间,指江苏松江。《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张华)坐。张令其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口:‘日下荀鸣鹤。’”文章借此表现作者期望自己被召见的心志。(出自历史故事的典故)

9、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出自《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溟),南冥者,天池也。”“天柱”,传说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经·神异经》:“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员周如削,铜柱下有屋,壁方百丈。”天柱,极言其高。“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托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文的感慨。

10、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史记•贾谊传》记载,汉文帝时,贾谊迁谪长沙,四年后,文帝把他征回长安,召见于宣室。作者借此表达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出自历史故事的典故)

滕王阁序名句四

(一)动静结合、天地合一。

“落霞”本是静态,却被“孤鹜”带着齐飞,“齐飞”两个字把静态的“落霞”夕阳活跃起来,使整个滕王阁周围的景色活化起来。“秋水”倒映着“长天”的景色,天地一体,使人耳目一新、气血沸腾,景象包围、浮想联翩。

(二)意境高远、跨度缩短。

“落霞”与“孤鹜”、“秋水”与“长天”实际上远离千万里之遥,现在却印在了同一个平面图上,一下缩短了二者的距离,对照感、亲切感跃然纸上。

(三)互衬互映、比翼齐飞。

“落霞”有了齐飞的“孤鹜”,便不再“落”。“孤鹜”有了“落霞”为伴,便不再“孤”。“秋水”与“长天”在水面阴阳对称,相互为伴,妙不可言。

(四)由人及天、由天及人。

作者从自己写到天上,又从天上回到眼前,一句话的瞬间就在乾坤之间转了一个轮回。视线能放能收,把滕王阁上下远近的天、地、人时空景观勾画得淋漓尽致。

(五)以物喻人、爱情流露。

自古诗词都是借物喻人,“落霞”与“孤鹜”暗示着作者对人生美好的向往,对爱情比翼齐飞的追求,流露出了年轻人特有的共性。

(六)抒发志向、激发奋进。

作者人生道路虽然坎坷不顺,官场屡屡失意,但却不坠青云之志,没有对前途绝望。自己虽然象一只“孤鹜”,但有远方的“落霞”为伴,“秋水”给自己添彩,仍要砥砺前行。“长天”之间依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七)人皆上品、驾驭万物。

草木无情人有情,自然景观虽然万般美好,但也是古有的造化,只有人才能把美好的事物随意描绘。作者的诗文只是给滕王阁作了个《序》,而周围的文儒众卿还在等待着显露身手,他们各有各自的一套,可以进一步把滕王阁的壮观美景讴歌一番,他们会和自己的这只“孤鹜”一齐飞翔。

(八)穷且益坚、诗与远方。

作者回想自己一路走来,寸功未立,还累及自己的父亲、家人、朋友,羞愧难当,唯有手中的笔才是他唯一能够施展的天地。长期的压抑、失落、对黑暗势力的不满、自己的无为、对美好的向往一齐发泄到手中之笔,灵感飞迸、酣畅淋漓,一气呵成、一吐为快,“九天揽月、五洋捉鳖”,然后象“孤鹜”一样诗与远方。暗喻着自己将要去一个美好的“圣地”去……

到这里,我们自然能想到一句话:“人生如梦如诗”,你的人生阅历就是你的诗,你的诗就是你的“命”,王勃自己也说过:“诗,本来就是天籁之音”,天意即人意、人意即天意。他这只“孤鹜”需要去远方,需要“落霞”的陪伴,离开了“落霞”,“孤鹜”将孤掌难鸣,“落霞”一“落”,“孤鹜”无回。王勃后来的人生也正是如此。

人,有“才气”就会有“霸气”,有“霸气”就会有“傲气”,有“傲气”就会有“怨气”,这些,在王勃身上都发生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些也在王勃身上应验了。王勃天生确实悟性很高,而且勤奋努力,再加上他生在文儒世家,受祖上遗留下的许多优秀文化成果之熏陶,使得王勃少年便成了天才。除了他的祖父王通,他的爷爷辈王绩当年就是一个写诗的名家、写骈体文的高手,王勃从小受此影响自然是出口成章,非常人可比。他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瞬间挥笔而就也就在情理之中。而《滕王阁序》整篇巨诗骈文能在众目睽睽之下信手拈来、自然而成为即兴之作,这不仅与王勃经常运用骈体文写诗的习惯有关,重要的是与他坎坷的经历以及看破红尘重新做人的强烈愿望有关,更与他桀骜不驯、叛逆孤傲的性格和愤世嫉俗的压抑心理有关。

武林大师说过一句话:“绝招是什么?绝招就是让人的所有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一齐迸发”。其实写文章也是如此,即人平素积累的知识、思想、素养、追求的目标、人生阅历、性格、心情、境界、强烈的愿望等等,瞬间在大脑里灵感地闪现、及时地捕捉、瞬间合成的化合物。象王勃这样气盛孤傲的人,越是别人怀疑他的能力,贬低他、耻笑他的能力时,他反而越能爆发出潜在的合力,豪言壮语、拂袖而去。所以《滕王阁序》不仅是王勃骨子里能量积累的杰作,更是一种“亮剑精神”的全面迸发,是向黑暗世道的告别宣言。

是“滕王阁”促成了王勃的《滕王阁序》,反过来《滕王阁序》也成就了“滕王阁”千百年的经久不衰。正如王勃所说:“诗,本来就是天籁之音”,王勃用他亲身坎坷的经历在写诗,他的诗也就是社会的缩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美好的境地不属于平民百姓,却是“滕王”当年为了饮酒作乐、娇驰淫逸的佐证,也是官场争相虚荣、明争暗斗的场所。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