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介绍(通用3篇)
第1篇: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介绍
1、祭月
老扬州在遵循着传统的祭月习俗。这天晚上,女性们都要竟相在阳台、庭院,陈设果品糕点,点燃香烛,向月祷拜直至深夜。在扬州,敬月的供品十分丰盛,有菱角、嫩藕、莲蓬、柿子、石榴、芡实、栗子、芋头、南瓜等,还有一盘鱼,加上“月宫饼”,举凡中秋时节成熟的瓜果都可以上供,越丰盛越好。这是妇女的节日,男性当然不应参与其中。
2、月饼贴纸
在扬州民间传说中,吃月饼与农民起义是联系在一起的:元代末年,老百姓想起义造反,但统治者监视严密,采取了十户连坐的制度,老百姓不敢公开约定起义日期,有人提议把写明起义时间的字条藏在饼馅里,分送给大家,届时一呼百应,揭竿起义,约定的时间是八月十五日。至今,扬式月饼的底部还贴有薄薄一小块方形纸,其来源就出于此。后来,民间就一直有八月十五吃月饼的习俗。
3、瘦西湖赏月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扬州人自古就有中秋赏月的习俗。传说中秋月圆之夜,在瘦西湖畔看五亭桥下,每个桥洞都能看见一个月亮,一共可以看到15个月亮。因此,每到中秋扬州人都争着到五亭桥边看这一月亮奇观。
4、照月求子
在扬州,有“照月求子”的旧俗,认为久婚不孕的妇女,在中秋圆月当头时独坐院中,清沐月光,此后便可怀孕。婚后的.夫妻,也必须双双携带中秋月饼等礼物,向父母回报养育之恩。但是妇女又必须在中秋月夜之前返回夫家。凡外出办事的人也都要尽可能在中秋节前返家,以便与全家中秋节团聚。
5、点亮“宝塔灯”
老扬州人认为月亮是一位神明,尊称为“月亮公公”,而在祭拜“月亮公公”的时候,不光要摆上祭品,还要点亮“宝塔灯”(由铜丝将玻璃片扎成宝塔形的灯),必选购藕节相连、小枝不缺的“子孙藕”和籽粒饱满、无空房的“和合莲蓬”,还要供西瓜,并把瓜镂刻成城垛形,谓之“狗牙瓜”,寓意吉祥,祈求“月亮公公”的护佑。
6、包圆烧饼
中秋当天,家家忙着包圆烧饼,应该是扬州城乡一个特别的食俗。圆烧饼,顾名思义,寓意团团圆圆,另蕴含庆祝秋熟丰收之意。至今,许多老扬州包烧饼,还分供饼和食饼两种。供饼是五只大小不同的圆饼,到敬月时垒成宝塔形;食饼的大小和数量不等。
7、分食月饼
扬州人拜月后分食月饼,又讲究由家中主妇掌刀,按全家人口计算,不论在家或外出的人口,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块,每人一块,既不能破碎,又不能少切,未归家者由其子女代食,如家中有孕妇,还要增加一块,由孕妇之夫代食,以示家庭生活和美之意。
8、吃“馊月饼”
古扬州还有一个有趣的风俗,就是八月十六,出嫁的女子带着小孩回娘家吃“馊月饼”。同样的风俗还有端午节的第二天,出嫁的女子带着小孩回娘家吃馊粽子。
9、吃烂面烧饼
在扬州,还有一种在中秋前后非常盛行的吃食,那就是烂面烧饼,由于制作精细,吃起来唇齿留香,松软味美,所以广受欢迎,不过由于烂面烧饼制作费时费力,且需要一定的技巧,所以现在会做烂面烧饼的市民已经不多了,只有一些老扬州还保留着这个传统习俗。
第2篇: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介绍
由来
中秋节,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节日别称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古时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故称“月夕”或“祭月节”。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中秋节月亮圆满,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在广府地区,中秋节俗称“月光诞”。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称“果子节”。侗族称为“南瓜节”,仫佬族称为“后生节”等。
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文学作品。《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习俗
祭月、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玩花灯等
第3篇: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介绍
1、广州:树中秋
在广州,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
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2、湛江:编猪笼
把做成小猪形状的月饼,装进竹篾编的小笼子中,中秋节时用红线戴挂在孩子们胸前、脖子上或小竹杆上,笼子一头是红色一头是绿色,有的还绑上彩带或碎花,既是旧时中秋节的应节食品又是小孩子的玩物。以这种方式迎接庆祝中秋节是粤西湛江中秋节时的传统习俗。
每年农历五月,吴川、雷州、廉江、麻章等地的村民们就开始编竹笼,一直持续到八月十五,这段时间,各村可热闹了,家家户户都忙碌着买竹子、开篾、浸柱、织笼、着色、扎彩,一家大小围在门口的大树下,邻里串门,你帮我编,我帮你织,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村里的.中秋气氛也越来越浓。
3、惠州:驳山歌
对歌(也叫“驳山歌”)是中秋节惠州人的传统娱乐形式之一,以前西湖边时有中秋之夜驳山歌(对唱)娱乐活动。入夜,一些喜唱山歌的人自动集中到预先约定或适宜对歌的场所,如西湖边。对唱时,以“今夜山歌我开始,哪个敢对我就来”开始,随后对方必须随声相应,否则,即算落败。
对唱内容十分广泛,叹命苦者有之,揭人隐私者有之,猜谜者亦有之;对歌者不分男女,有歌就唱,以唱惠州话山歌为主,间或出现少量客家山歌,直至月过中天,歌声渐歇,人们才尽兴而归。
4、佛山:舞青火龙
狮山松岗万石村有中秋夜舞青火龙的习俗。当日扎好的龙身放在祠堂,等天色逐渐入黑,村里面的青年吃完团圆饭之后,就会舞起长龙,先到村附近的东风水库,把龙头和龙尾沾一下水,寓意采水。
完成青龙采水后,青年又舞动青龙就回到村中,拜过祠堂后就开始穿街过巷,为村民祈福。青龙舞到巷口的时候,村民纷纷上前在青龙上插香添烛,变成火龙。村民还会给舞龙的人送上红包,并从青龙身上拿回一柱香插在家中神位前,祈求得到保佑。
5、梅州:捧菜篮姊
梅州客家传统的中秋节除赏月、吃月饼外,还有一习俗:叫“捧菜篮姊”又叫“捧月华姊”(捧即抬也),这一习俗在客家农村长盛不衰。每到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有的地方廷长至至八月十六)月圆之夜,明月从东方升起,银色的光普照大地之时,便是赏月的最佳时候,各家各户男女老幼在皓月当空,一家人喜气洋洋,摆上月饼、果品之类焚香祈祷、化财帛(这一过程叫中秋赏月接月华姊)之后,一家人团坐分吃月饼、饮茶,共享无伦之乐。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