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美德故事(精选15篇)

2025-03-24人围观
简介美德故事(精选15篇): 美德故事(一): 魏王决定建造一座很高很高的台阁,它的高度恰好是天与地之间距离的一半,并将这座高台起名叫中天台。很多人明白魏王这个决定后,都觉得很荒唐,于是纷纷前来……

  美德故事(一):

  魏王决定建造一座很高很高的台阁,它的高度恰好是天与地之间距离的一半,并将这座高台起名叫“中天台”。很多人明白魏王这个决定后,都觉得很荒唐,于是纷纷前来劝阻魏王。魏王感到十分生气,他传下命令说:“谁要再来反对我的决定,一律杀头!”这样,大家都不敢再说什么了,只是在心里着急。

  一天,有个叫许绾(wan)的人背着筐,拿着铁鍬到王宫来求见魏王。他对魏王说:“听说大王要建一座‘中天台’,我愿前来助大王一臂之力。”

  见到这个前来帮助建造高台的第一人,魏王感到很高兴。魏王问他:“你有什么力气能够帮助我呢”

  许绾说:“我没什么了不起的力气,我只是能帮助大王您商量建台的计划。”

  魏王连忙高兴地问他说:“你有什么高见快讲来我听。”

  许绾不慌不忙地说:“大王您在建造高台之前,先得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魏王很不理解地说:“你这是什么意思”

  许绾说:“请大王听我分析。我听说天地间相距15000里,中天台的高度是它的一半,那就是7500里,要建7500里高的台,那么台基就得方圆8000里。此刻拿出大王的全部土地,也远远不够做台基的。古时尧、舜建立的诸侯国,土地一共才方圆5000里。大王要建中天台,首先就得出兵讨伐各诸侯国,将各诸侯国的土地全部占领。这还不够,还得再去攻打四面边远的国家,得到方圆8000里的土地之后,才算凑齐了做台基的土地。另外,造台所需的材料、人力,造台的人需要吃的粮食,这些都要以亿万为单位才能计算;同时,在方圆8000里以外的土地上,才能种庄稼,要供应数目庞大的建台人吃饭,不明白还得要多大的土地才够用呢。所有这些,都必须先准备好了,才能动工造高台。所以,您应当先去大规模地打仗。”

  许绾说到那里,魏王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之后,魏王当然是放弃了造中天台的想法。

  许绾劝说魏王,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使魏王明白自我所要建的“中天台”只可是是毫无客观基础的盲目蛮干,它当然不可能实现。

  美德故事(二):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在他年轻时,曾有过这么一段故事。

  那时的张良还只是一名很普通的青年。一天,他漫步来到一座桥上,对面走过来一个衣衫破旧的老头。那老头走到张良身边时,忽然脱下脚上的破鞋子丢到桥下,还对张良说:“去,把鞋给我捡回来!”张良当时感到很奇怪又很生气,觉得老头是在侮辱自我,真想上去揍他几下。可是他又看到老头年岁很大,便只好忍着气下桥给老头捡回了鞋子。谁知这老头得寸进尺,竟然把脚一伸,吩咐说:“给我穿上!”张良更觉得奇怪,简直是莫名其妙。尽管张良已很有些生气,但他想了想,还是决定干脆帮助就帮到底,他还是跪下身来帮老头将鞋子穿上了。

  老头穿好鞋,跺跺脚,哈哈笑着扬长而去。张良看着头也不回、连一声道谢都没有的老头的背影,正在纳闷,忽见老头转身又回来了。他对张良说:“小伙子,我看你有深造的价值。这样吧,5天后的早上,你到这儿来等我。”张良深感玄妙,就诚恳地跪拜说:“感谢老先生,愿听先生指教。”

  第5天一大早,张良就来到桥头,只见老头现已先在桥头等候。他见到张良,很生气地责备张良说:“同老年人约会还迟到,这像什么话呢”说完他就起身走了。走出几步,又回头对张良说:“过5天早上再会吧。”

  张良有些懊悔,可也仅有等5天后再来。

  到第5天,天刚蒙蒙亮,张良就来到了桥上,可没料到,老人又先他而到。看见张良,老头这回可是声色俱厉地责骂道:“为什么又迟到呢实在是太不像话了!”说完,十分生气地一甩手就走了。临了依然丢下一句话,“还是再过5天,你早早就来吧。”

  张良惭愧不已。又过了5天,张良刚刚躺下睡了一会,还不到半夜,就摸黑赶到桥头,他不能再让老头生气了。过了一会儿,老头来了,见张良早已在桥头等候,他满脸高兴地说:“就应当这样啊!”然后,老头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来,交给张良说:“读了这部书,就能够帮助君王治国平天下了。”说完,老头飘然而去,还没等张良会过神来,老头已没了踪影。

  等到天亮,张良打开手中的书,他惊奇地发觉 自我得到的是《太公兵法》,这可是天下早已失传的极其珍贵的书呀,张良惊异不已。

  从此后,张良捧着《太公兵法》日夜攻读,勤奋钻研。之后真的成了大军事家,做了刘邦的得力助手,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著功勋,名噪一时,功盖天下。

  张良能宽容待人,至诚守信,做事勤勉,所以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这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加强自我修养是多么重要。

  美德故事(三):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岳母刺字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此刻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期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久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姚太夫人问:"小孩,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样去前线打仗!"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之后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历代人民所敬仰。

  美德故事(四):

  中国人是十分推崇“孝”这一传统美德的,并且还选拔出24位著名孝子,称为“二十四孝”。东汉人王祥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的是“卧冰求鲤”,这个故事颇多吊诡之处,似乎是古典版的荒诞派小说。

  王祥的母亲早亡,父亲王融迅速娶了一位姓朱的续弦夫人。和所有中的后妈一样,朱女士发自内心地嫌弃与厌恶王祥,并且寻找一切机遇对王祥进行语言攻击与人身暴力。朱氏的行为令人鄙夷,但却是贴合人性与常理的。

  王祥的反应就有些不可思议了,他对后母百依百顺。如果某一天朱女士顺手往他左脸颊招呼了一个耳光,他会龇着牙,奋力地挤出真诚的笑容,贴心地将右脸颊递上。

  后母生病时,王祥不是疯狂庆祝,也没有事不关己,而是衣不解带地亲奉汤药,连朱女士的亲儿子王览也只能在一边干瞪眼。

  王家有一棵大李树,树上果实累累,煞是喜人。朱氏给家里人分配了任务:王祥负责看护李子,其他人负责吃。感觉到信任的王祥心中洋溢着一股暖流,他乐不可支地坐在树下,忽然间,风雨交加,李子掉落一地,王祥抱着树哇哇大哭:我辜负了后妈对我的信任,我不孝啊!

  高潮的到来是一个冬天,朱女士卧病在床(朱女士似乎不是很健康,这大概是王祥未能英年早逝的直接原因),嘴里嚷嚷着要吃新鲜鲤鱼。王祥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之旅。

  严冬的沂蒙山区(王祥,琅琊人)朔风凛冽,沂水上结着厚厚的冰,在暖阳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王祥踩在坚硬如铁的冰面上,不由眉头紧蹙。在尝试了各种工具无果后,王祥急得两眼珠泪莹莹。

  情急之下,王祥三下五除二扒掉衣服一头倒卧在冰面上。他是想不开要自杀吗事情好像不是这样的。

  据汉朝的官方表彰记录说,王祥用他瘦小的身躯以及高达40度的体温,竟然融化了厚实的坚冰。从融化的冰洞中,还窜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看来,王祥不仅仅拥有火娃一般的超本事,还能和水族进行心灵对话。

  这个漏洞百出的故事,不但成为脍炙人口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被无数缺乏逻辑本事的小学生传颂,甚至还成为了“山东省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美德故事(五):

  中国是一个大国,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从小我们就听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必须要时时为别人着想,不能只顾着自我,而不去关爱和关心别人的道理.

  父母从小养大,很不容易,慢慢的我们也在长大,也变得懂事,也想为父母做一些事情,有一次,在冬天的晚上,天气十分的冷母亲上班回来,她的脸色不太对,也比平常虚弱,她感冒了,我一见到母亲回来就去接了一杯热水,看到母亲那虚弱的目光我就感到十分悲痛,害怕自我的母亲生病,母亲躺在沙发上,我去给她找来了感冒药,让她吃下,母亲吃完药后,我下意识的看了一下表,现已七点了,我问母亲吃饭了没有,母亲摇了摇头,母亲还没吃饭,我赶紧跑到厨房,翻来翻去最终找到了方便面,可是却仅有一袋,我前思后想,最终决定把这一袋方便面给母亲吃,我拿来锅点了火,特意多放了点水多打了一个鸡蛋,几分钟后,方便面熟了,我找来大碗把面一根不差的全部倒进碗里拿了一双筷子在端走前我还放了一点醋,因为醋喝了后身子会很暖和,我看着母亲吃面,母亲吃着吃着突然想到了什么,问我:“你吃点啊.”我摇了摇头好像回味似的说:“我吃过了.”看着母亲把面吃完,我还特意让母亲多喝点汤.喝完后我把东西收拾一下,让母亲早点睡觉去了.

  关爱他人时,被关爱的人会感到温暖,关爱别人的人也会感到温暖,如果你有这个意念就必须能让别人体会到被关爱的温暖,而你自我也能感到关爱别人的温暖.

  美德故事(六):

  不管怎样样,朱女士还是如愿以偿地品尝到了美味的鱼汤,她十分感动,于是决定弄死王祥。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王家的院子里悄无声息地掠过一道黑影,大病初愈的朱氏脚底生风,欺身闪入王祥房内,只见点点寒光迸出,朱女士出手如电,刹那间便在王祥床上砍了七八十刀。

  不巧的是,当晚王祥并未在房中(真的是凑巧吗),所以朱氏一击不曾得手,立即疾风般遁走。

  朱氏回到房中,气呼呼地啜了口茶,只见王祥一言不发地走进来(怎样这么快),扑通跪下,咚咚咚磕头如捣蒜,大声喊道:母亲,你要杀我,我竟敢不在,真是太不孝了,此刻我来了,请你动手吧!

  按照官方口径,朱氏被王祥感动了,双方抱头痛哭,从此成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那时候的主流价值观比较抗拒依法治国,崇尚的是道德教化,也就是用道德光环让坏人感动,然后主动改邪归正。王祥用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痴心,成功让继母撕下恶毒的面纱,露出贤妻良母的本来面目,这个正能量的故事不胫而走,感动了整个大汉朝。

  父亲去世后,王祥也长大了。他继续呕心沥血地伺候朱氏,整整三十年。王祥可能患上了现代人所谓的斯德哥尔摩症,对伤害自我的人有一种莫名的依靠。

  但真相可能并不简单。汉朝是一个盛产孝子的朝代,并不是那个时代的人素质异常高,而是汉朝当孝子不仅仅是一项道德品质,也是一种职业技能。

  汉朝还没发明出科举制,想进入体制内,就得“察孝廉”,也就是推荐制。推荐的几条标准里,什么“经中博士”、“明习法令”,都是要天道酬勤的,唯有一条“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也就是品德高尚,很有遐想的空间,而所有的道德里,最易于操作的,大约就是做一个孝子了。

  王祥名声在外,天然也引起了官方的注意,于是他毫不意外地步入仕途。作为曹魏的一员,他既没上阵和吴蜀两国大战几十回合,也没能当个谋士,像荀彧、贾诩一样提点建设性意见(所以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存在感极低),但他的官却做得很大,位列三公——可能高位比较适合他,毕竟不用干活嘛。

  美德故事(七):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小孩,十分聪明,也十分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母亲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觉 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父亲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小孩刚刚四岁,却懂得应当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当拿个最小的,大的应当留给哥哥吃.”

  父亲之后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当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当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父亲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小孩,好小孩,你真是一个好小孩,以后必须会很有出息.”

  美德故事(八):

  孔子既注重礼貌,又很强调要有真情实感。他很富有同情心。本来孔子好唱歌,可是遇到人家办丧事的时候,这一天他就不再唱歌了。在死了亲属的人旁边吃饭,他不曾吃饱过。他看见盲人、穿孝服的人,即使对方年轻,也必须站起来;路上碰到的也赶快迎上前去。一天,有位盲人乐师来见孔子,孔子赶紧迎上去。乐师走到台阶边的时候,孔子就告诉他:“这是台阶”。当走到席子边的时候,孔子就告诉他:“这是席子”。等乐师坐下以后,孔子又向他一一介绍屋子里的人,说:“某某坐在那里,某某坐在那里”。送走乐师以后,学生子张便问道:“这样不是太麻烦吗”孔子回答说:“接待盲人就应当这样”。有一次马棚失火,孔子赶紧问:“伤着人了吗”并不问伤没伤马。孔子的一个学生因事被捕,进了监狱。孔子并没有嫌弃他,认为“他虽然进了监狱,但并不是他的罪过”,还是把自我的女儿嫁给了他。

  孔子也很爱惜动物。据说孔子养的一条狗死了,便叫子贡给埋起来。他对子贡说:“我听说,破帐子别扔,好埋马;破车盖儿别扔,好埋狗。我连车盖儿也没有,你拿我的破席子把狗盖上吧,别叫他脑袋露着啊!”

  孔子很喜欢结交朋友。对于朋友之情,他很珍惜,就是和自我作风不一样的人也不肯轻易绝交。他和原壤的交往就是如此。原壤是鲁国人,孔子早年的朋友,为人狂放,不拘礼节,思想作风和孔子很不一样。可是孔子和他相处得很好,直到老年仍坚持着密切交往。孔子给人的印象是谦和的,可是他对于认为应当做的事,便坚决地去做,百折不挠。他说:“看见道义上该做的事而不去做,这就是没有勇气”。他还提出“当仁不让于师”

  美德故事(九):

  周文王的夫人太姒,是有莘国姒姓的女儿,是周武王和周公旦的母亲。太姒仁爱和顺而又深明大义,在娘家时,每一天都专心致志地做女子应做的工作。她的生活很俭朴,用度十分节省,对她的女教师更是恭敬。文王十分仰慕太姒的美德,亲自到渭水去迎娶她。渭水没有桥,文王把舟和舟连起来,造了一座浮桥,把太姒接到了彼岸,体现了他真挚的深情。

  太姒成为文王的夫人之后,性情仍然没有改变。她十分仰慕祖母太姜和婆婆太任的德音,继承了婆婆完美的德行。她早晚勤勤勉勉,很尽妇道。她遵守媳妇应尽的礼数,做得一点过失都没有,还用相当的时间回家探望和安慰父母,每次都事先让女先生去转告文王。太姒能够以妇礼妇道教化天下,被人们尊称为“文母”,文王治外,而文母治内。

  太姒的夫君文王姬昌,人称“西伯”,他秉承先祖的遗风,以仁德治国,敬老爱幼,对贤者谦虚礼敬,为了接待他们,自我常常都顾不上吃饭,很多贤德的士人都来归附他。历史上有名的长者伯夷、叔齐,听说文王对老人很敬重,也特地前来归顺于他。

  虞国和芮国的国君争夺土地,争夺了很久都没有结果,于是就想去找文王来主持公道。他们来到周国边境,看到农夫相互让田,路人相互让路。来到城镇,看到男女分开走路,头发斑白的老人不负重上路(表示尊老)。来到朝廷,看到士人礼让大夫,大夫礼让卿相。于是就很惭愧地说:“我们所争的,正是周朝人所羞耻的。像我们这样的小人,怎样能来践踏君子的厅堂呢”于是他们把土地全都让了出来。这一美谈,体现了周文王不言而教的深远影响。

  文王的夫人太姒共生了十个儿子,包含讨伐商纣的周武王,以及巩固了周朝基业的周公旦。太姒教育小孩十分成功,使他们从小到大,都没有做过邪僻不正的事情。儿子长大之后,文王继续教导他们,从而成就了武王、周公的圣德。

  周朝人以往写诗来赞颂太姒的贤德:“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太姒继承了太姜和太任的美德,以妇道来化导天下,成就了文武周公的旷世伟业。周朝王室母仪天下的德范,确实是超今迈古、万世流芳。

  美德故事(十):

  诗曰:臧氏义保,护公子称,以儿代死,鲁国复兴。

  周朝时,有一个很有义气的女仆臧氏,她是鲁国公子称的奶妈。那时候有个名叫伯御的人造反,杀掉了鲁国的国君懿①公,篡夺了君位,差人四处寻找公子称,要把公子称杀掉。臧氏就叫自我的儿子穿了公子称的衣服,睡在公子称所睡的地方,于是伯御错把臧氏的儿子杀掉了,臧氏抱了公子称逃了出去。鲁国里的大夫,明白公子称在臧氏那里,就请周朝的天子杀了伯御,立公子称,之后成为鲁国里的孝公,鲁国人很敬重臧氏的义气,就叫她“义保”。

  【注释】①懿:yì,美,好,(多指德、行)。

  美德故事(十一):

  诗曰:杜后治家,夙有礼法,教子君难,得绵宋业。

  宋太祖赵匡胤①的母亲杜氏治家严谨,并且很有礼法。宋太祖是她的五个儿子中的二儿子。之后太祖做了皇帝,尊了杜氏做皇太后,太祖就在宫殿里拜母亲,臣子们跟着道喜,可是这位杜太后却变了脸色,心上并不觉得欢喜,左右的人就问她:“我们听说做母亲的因为儿子显贵而显贵。此刻你的儿子做了皇帝,真是富贵极了,为什么你的心里还感觉着不欢乐呢”杜太后说:“我听古话说,做皇帝是不容易的事,因为皇帝的位置居在万民之上,若是他把国家治理得不错,那么这个位置,当然是很尊贵的;若是没有做好,失了驾驭的方法,那么就是要想做一个平民小百姓,也是办不到的,这就是我所以忧愁的原因。”宋太祖恭恭敬敬地理解了母亲的教诲。

  【注释】①胤:yìn。不饮酒酒是狂药,饮必乱性,醉则反常,越礼犯分。

  勿吃,免致大喝,聪明智慧,常保清白。

  美德故事(十二):

  诗曰:崔氏知礼,诫子名扬,夜分犹绩,媲美敬姜。

  隋朝时,郑善果的母亲崔氏,她的儿子做了大官,袭了爵位,但她仍然亲自纺纱织布,每一天一向做到半夜里才睡。郑善果见母亲这样辛苦,就对母亲说:“儿子现已做了官,封了侯,所得的俸禄,也是很富足的,母亲为什么要自我辛苦到这般田地呢”崔氏听了就说:“我从前以为你现已懂得天下的大道理,此刻听你讲出这番话来,道理还是没有明白,怎样能够去办理国家的公事呢你要晓得这些俸禄,是皇上回报你的上代丢掉了性命的功劳,照理说你把这些俸禄,应当先去分散给那亲戚人家,表示是先人的恩惠,至于纺纱织布绩麻等等,都是做妇人的份内应做的事,上自皇后、下至做官人的妻子和读书人的妻子,都应当尽她应尽的职责,如果有懒惰的人,这就是骄逸的行为了。我虽然不懂得礼法,但怎能够自我破坏自我的名誉呢”

  美德故事(十三):

  诗曰:宋有包拯,出知端州,制贡足数,一砚不留。

  北宋有一个的清官叫包拯,字希仁,天圣年间进士,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后任龙图阁大学士,官至枢密副使。他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知州时,此地向来出产一种做砚台用的名贵石头。从前在那地方做官的人,都借着进贡皇上的名目,总要多取几十倍,拿去送给朝里面有势力的人。而包拯叫砚工只要做到进贡的砚数够了。等到他离任的时候,也不曾拿一块砚石回去。

  他做开封知府时,为官公正,执法严明。他处处以身作则,从不为自我谋私利。有一次,他的舅舅犯了罪,他照样依法论处。此后他的亲戚朋友再没有人敢依仗他的权势为非作歹了。当时的百姓都十分尊敬、爱戴他,称他为“包青天”。

  他平生没有私下的积蓄,以往警诫子孙们说:“我的后代做官的,有犯了贪赃的人,这个人就不准回到自我家里来;死的时候,也不准葬在祖坟里,倘若不照着我的志向做,就不是我的子孙了。”嘉佑六年(公元1016年)他任枢密副使,转年去世,谥号“孝肃”。

  【注释】①砚:yàn,砚台,写毛笔字研墨用的文具。

  美德故事(十四):

  诗曰:晦翁庄重,敬慎威仪,自少至老,须臾②未离。

  南宋时,有个的大学者朱熹,字仲晦,别号晦翁。他的为人,很端庄稳重,在朝廷里讲话很正直,有一次,在巡视中看见许多饥民外逃,经调查是州官盘剥百姓太厉害了。他六次写奏章向皇帝报告。可是,前几次奏章都被小人给扣下了。皇帝看后,便免去了州官的职务,叫朱熹去代替州官。朱熹上奏说:“这个人不光上头有人,下头的人更多,只好辞职回乡。”

  他在平日家居的时候,每一天天色还没有亮,就起来了,穿好衣裳相连的制服,戴了幞头,着了方头鞋子,到家庙里和先圣神位前去跪拜,行了礼以后,退回到书房里,几案必定摆得很正,一切书籍器用,必定很整整齐齐的,有时候疲倦了休息,就闭着眼睛端端正正地坐着,休息完了起来,就整齐了脚步慢慢地走,他的威仪和容貌举止的法则,从少年时一向到老始终没有放弃。

  【注释】①朱熹(xī):朱夫子。②臾:yú,须臾,一会儿。

  美德故事(十五):

  诗曰:晋郄②缺妻,馌夫冀野,相敬如宾,德之聚也。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郄缺,夫妻两个人互相敬重,好像宾客一样。有一天,郄缺在冀邑的郊野里耕田,他的妻子送饭到田头,双手捧了饭菜递给丈夫,十分地恭敬。郄缺也和颜悦色地理解了。刚巧这个时候,晋国大夫臼季走过这个地方,看见了这样情形,回去就对晋文公说:“恭敬就是德性凝聚的表现,一个人能够恭敬,就必定有道德,有了道德,就必须能够治理百姓的,所以请君侯任用他。”晋文公就叫郄缺做了三军中的下军大夫,之后在箕地方打仗,郄缺捉住了白狄国的国君,晋襄公就叫郄缺做了公卿,把冀邑这个地方赐给他。

  【注释】①馌:yè,往田里送饭。②郄:xì。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