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精选5篇)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范文第1篇
张 娜
摘要:本文探讨了FDI与山西省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山西利用FDI与经济增长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并且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正向相关。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当期的FDI对当年GDP的产生的作用不明显,而长期来看则对GDP的影响明显。
关键词:FDI,山西省,经济增长,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
1 山西利用FDI的状况
山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历程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1984年批准成立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到2005年底全省累计批准设立“三资企业”2506家,项目总投资128.8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金额为51.7亿美元,外资实际到位27.9亿美元。“十五”时期累计利用外资10.7亿美元,其中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75亿美元。进进“十一五”起来,山西的招商引资更是取得突破性进展,2006年全年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50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1.5%。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山西的FDI已经呈现出投资规模不断增加,尽管从1985~2006年间山西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但递增的趋势非常明显。从图1中可以看出,1999年和2006年山西出现了两次利用外资的高峰,1999年当年实际利用FDI达到39129万美元,比1998年增长60%;2006年当年实际利用FDI达到47199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71.53%。
图1 山西1985~2006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
资料来源:山西省统计局。
2 计量模型与检验
笔者将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对FDI与GDP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基本步骤如下:①由于本文各变量均为时间序列数据且具有非平稳性,因此我们先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平稳性检验;②存在若为非平稳,就采用协整检验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系;③最后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进一步确定GDP和FDI两个变量之间到底有没有确切的因果关系。
2.1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ADF检验)
(1)模型的建立
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变量的平稳性作检验,只有变量在一阶平稳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协整分析。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经济变量都是非平稳的,应用回回分析往往会导致伪回回现象,从而导致分析的结论无效,应先进行单位根检验。
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运用统计量进行统计检验是比较正确与重要的。单位根检验是统计检验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检验方法。对单位根过程进行假设检验主要包括两种方法,一种是迪基—福勒检验法(Dickey-Fuller),简称为DF检验法;另一种是菲力普斯—配荣检验法,简称为PP检验法。
早在20世纪70~80年代,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授Dickey,D.A和衣阿华州立大学教授Fuller,W.A在他们的一系列文章中,建立了一种用来检验单位根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检验时间序列数据的天生过程中是否为单位根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为了保证DF检验中随机干扰项的白噪声特性,Dickey和Fuller对DF检验进行了扩充,形成了ADF(augment Dickey-Fuller test)。ADF检验是通过下面三个模型完成的:
模型一: (1)
模型二: (2)
模型三: (3)
模型三种的 是时间变量,代表了时间序列随时间变化的某种趋势(假如有的话)。虚拟假设都是 ,即存在一单位根。模型一与另两种模型的差别在于是否包含常数项和趋势项。
实际检验时从模型三开始,然后模型二,模型一。何时检验拒尽零假设,即原序列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何时停止检验。否则,就要继续检验,直到检验模型一为止[2]。
本文采用 ADF(Augmented Dickey Fuller)方法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假如ADF统计量为负且尽对值很大,表明序列是平稳的。假如ADF统计量的值比报告的临界值大,可得出序列非平稳的结论。
(2)数据的选取
本文分析所采用的样本数据为1991~2005的年度数据(表1),FDI表示外商直接投资累计额,取实际利用外资额,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反映宏观经济总量,其变化反映经济增长。
表1 山西1991~2005年相关经济数据
单位:万美元
年份 GDP 累计FDI 国内投资 进口总额 出口总额
1991 862164.152 2368 274735.423 50944 8096
1992 991133.519 7752 295015.861 58334 12356
1993 1173120.690 14790 426168.897 63830 22707
1994 978411.646 17960 341131.101 80264 17740
1995 1293460.752 24343 348900.087 115600 21300
1996 1557134.249 38145 388065.920 134800 25300
1997 1782824.013 64737 454625.538 163964 31268
1998 1945983.814 89188 621387.869 145204 34091
1999 2013648.991 128317 537716.030 83951 44799
2000 2229669.002 150789 639716.935 123687 52751
2001 2451715.390 174181 832412.243 147000 47098
2002 28087 47.131 199097 987854.327 166161 64993
2003 3449595.264 221132 1307987.955 227202 81811
2004 4317978.479 230153 1736717.121 403447 134802
2005 4965301.205 257669 2212604.482 352900 201700
资料来源:《山西统计年鉴》,其中GDP美元值按中国外汇通提供的历年美元兑换人民币汇率换算所得。
(3)检验结果及分析
由于对数变换并不影响原始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而且对数变换往往可以消除异方差现象,所以对GDP与累计利用外资额进行对数变换,并分别用LGDP和LFDI表示对数变换后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额。
表2 对变量GDP和FDI单位根的ADF检验
变量 ADF检验统计量 (C,T,K) 1%临界值 5%临界值 10%临界值
LGDP 0.406541 (C,0,0) -4.0113 -3.1003 -2.6927
-1.084825 (0,0,1) -2.7989 -1.9725 -1.6307
-5.300783 (0,0,1) -28270 -1.9755 -1.6321LFDI 3.321671 (0,0,0) -2.7570 -1.9677 -1.6285
-1.626868 (0,0,1) -2.8989 -1.9725 -1.6307
-3.446008 (0,0,0) -2.7889 -1.9725 -1.6307
检验结果表明(表2):LGDP,LFDI在 =10%的明显性水平下是非平稳序列,一阶差分后的序列 、 在 =10%的明显性水平下是非平稳序列,二阶差分后的序列 、 在 =l%的明显性水平下是平稳序列,即为二阶单整序列。由于检验统计值均小于不同明显性水平时的临界值可以对两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下一步协整检验。下面我们对GDP与累计利用外资FDI进行协整检验。
2.2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条件是假如两个变量都是单整变量,只有当它们的单整阶相同时,才可能协整。当两个变量协整时,则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反之,当两个变量不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就不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由表4.2的检验结果可知LGDP与LFDI同阶,下面对LGDP与LFDI是否协整做进一步检验,若二者协整表明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若不协整则不能证实他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下面对LGDP与LFDI用OLS方法做回回: ,其中 、 为待定参数, 是LGDP的估计值,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得 =4.63, =0.35。
则所得方程为:
LGDP=4.63+0.35*LFDI (4)
(23.5) (8.5)
设e为LNGDP与LNFDI回回模型的残差,下面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表3 对模型4的残差e进行单位根检验的结果
变量 ADF检验统计量 (C,T,K) 1%临界值 5%临界值 10%临界值
e -4.370170 (0, 0, 1) -4.8870 -3.8288 -3.3588
单位根检验结果(表3)表明:残差e在5%临界值水平下为平稳序列。即LGDP,LFDI为(2,2)阶协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检验结果及分析:从回回方程的数据可以看出,1991~2005年山西省FDI增长l%,带动GDP均匀增长0.35%,外商直接投资对山西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积极的、明显的。
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自回回分布滞后模型旨在揭示变量的变化受其自身及其他变量过往行为的影响。然而,很多经济变量有着相互的影响关系。首先考虑FDI与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的双向关系。一方面,FDI的引进可能会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即先有FDI增长后有经济增长;另一方面FDI可能会先被吸引到经济增长快速的地区,由于增长远景使这些地区对FDI更有吸引力。这时的情形是先有经济增长后有FDI。这里用Granger因果性检验方法来分析上述因果关系。该检验的基本依据是:假如变量X是变量Y变化的原因,则X的变化先于Y的变化。因此,在做Y对其他变量的回回时,假如把X的过往或滞后期包括进来能明显地改进对Y的猜测,我们就可以说X是Y的格兰杰原因[3]。为了揭示FD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将构造如下的计量模型:
和 (5)
运用软件检验结果如下表(表4):
表4 LFDI和LGDP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零假设 滞后期数 F统计量 概率
LFDI对LGDP不存在Granger因果性 1 0.00050 0.98261
LGDP对LFDI不存在Granger因果性 1.91323 0.19404
LFDI对LGDP不存在Granger因果性 2 0.25465 0.78124
LGDP对LFDI不存在Granger因果性 0.35571 0.71122
LFDI对LGDP不存在Granger因果性 3 12.6750 0.00698
LGDP对LFDI不存在Granger因果性 0.70363 0.58946
LFDI对LGDP不存在Granger因果性 4 1.98293 0.36220
LGDP对LFDI不存在Granger因果性 0.44369 0.77894
检验结果及分析:在检验过程中,滞后期数分别取1~4来考察LGDP和LFDI的关系,当确定10%的明显性水平时,滞后期数为1、2和4时,LGDP与LFDI彼此独立,相互间没有影响。滞后期数为3时,LFDI在0.698%的水平上为LGDP的Granger原因,是一种单向的关系。表明滞后期不同,FDI与GDP之间存在不同的Granger因果关系。这就说明当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当年GDP的产生的作用不明显,而长期看则对GDP的影响明显。
3 结论
从以上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利用FDI与山西省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固然它们各自得增长是非平稳的,但是假如从长期来看的话,它们之间却构成均衡关系。
(2) 利用FDI和山西省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而且它们之间呈现正向相关关系,表明FDI对山西省的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具体而言,1991~2005年间山西省FDI存量增长l%,带动GDP均匀增长0.35%。
(3)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则表明当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当年GDP的作用不明显,但从长期来看则对GDP的影响明显。
参考文献
[1] 马树才、郭万山等,宏观经济计量分析方法与模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西瓜(Citrullus lanatus);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产量;多元回归分析;通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S651;Q244;S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0-4953-03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Path Analysis between Chlorophyll Content, Fluorescence Kinetic Parameters and Watermelon Yield
HUANG Xiang,HONG Juan,ZHANG Li-hong,GE Mi-hong,YE Li-xia,WANG Lei,CHEN Tao,CHEN Gang
(Wuh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345,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watermelon variety Zaochunhongyu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nitrogen on photosynthetic traits change and yield of watermelon leaf, leaf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kinetics parameters were investigat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itrogen concentration and yield were analyzed during seedling, cranberry and blossom period, swelling frui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very significant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nitrogen concentration, chlorophyll content,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kinetics parameters and yield, with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Y=
-3.018+0.012 Xnitrogen -0.004 3 XSPAD-0.017 0 Xthe initial fluorescence -0.001 0 Xvariable fluorescence -0.002 8 Xmaximum fluorescence +0.015 0 Xpotential activity+5.070 0 Xconversion of light energy efficiency. Nitrogen concentration, potential activity,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yield. The initial fluorescence, SPAD, variable fluorescence and maximum fluorescence had negative correlaed with the yield. The influence of each parameter on watermelon yield ranking from big to small as follows: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the initial fluorescence, maximum fluorescence, nitrogen concentration, variable fluorescence, SPAD, potential activity. The effects of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the initial fluorescence and maximum fluorescence on yield were direct. The effects of potential activity, variable fluorescence and SPAD were indirect. Nitrogen concentration had strong direct action and indirect action on yield.
Key words: watermelon(Citrullus lanatus); chlorophyll content;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dynamics parameter; yiel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path analysis
西瓜(Citrullus lanatus)为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果实甘甜,清爽解渴,是盛夏佳果;不含脂肪和胆固醇,含有大量葡萄糖、苹果酸、果糖、番茄素及维生素C等物质,是一种营养丰富、食用安全的食品[1]。目前,叶绿素荧光作为光合作用研究的探针,在农业上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2,3],前人在作物营养元素上也做过大量类似研究[4-7],但有关西瓜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动力学参数对其产量的影响报道较少。因此,拟通过不同氮浓度下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之间的回归与通径分析,研究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对西瓜品种早春红玉产量的影响,分析各个参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大小,旨在为西瓜的高产稳产、合理施肥及营养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试验设置
供试西瓜品种为早春红玉。将西瓜种子置于塑料瓶中晒种12 h,清水冲洗干净,在35 ℃恒温培养箱中催芽3~4 d。2012年4月5日播种,待种子发芽后,选取萌发一致的种子播种于塑料钵内(钵内装满细沙)。播种7 d后出芽,14 d后开始施营养液,用改进的Hoagland营养液配方[8],营养液用去离子水配制,各种养分元素均用分析纯试剂。
设8个施氮浓度(纯N):50(N1)、100(N2)、150(N3)、200(N4)、250(N5)、300(N6)、350(N7)、400(N8) g/L,每处理4次重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1.2 叶绿素含量、荧光动力学参数及产量测定
每份材料选取生长一致的3片功能叶,分别于苗期(6月10日)、伸蔓期(6月24日)、开花期(7月9日)和膨果期(7月23日)采用SPAD-502 DL叶绿素仪(日本美能达公司)测定叶绿素含量(SPAD值),用OS5-FL调制式叶绿素荧光仪(美国Opti-science公司)测定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3片功能叶的平均值为该处理的测定值。测定叶绿素荧光时,叶片预先暗适应20 min,然后直接读出初始荧光(Fo)、可变荧光(Fv)、最大荧光(Fm),计算代表PSⅡ潜在活性的参数(Fv/Fo)以及代表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的参数(Fv/Fm)。待果实成熟后,每个株系混合收获,称量果实总重量。
1.3 数据记载及处理
生长期间进行田间观察记载,所测定的项目编码如下:氮浓度(X1)、SPAD(X2)、初始荧光Fo(X3)、可变荧光Fv(X4)、最大荧光Fm(X5)、代表PSⅡ潜在活性的参数Fv/Fo(X6)、代表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的参数Fv/Fm(X7)和产量(Y)。数据使用Excel 2003和SAS 10.0进行整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回归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3.018
+0.012 X1-0.004 3 X2 -0.017 X3 -0.001 X4 -0.002 8 X5 +0.015 X6 +5.07 X7,P
2.2 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简单相关与偏相关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得到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简单相关系数及偏相关系数(表1)。从表1可以看出,氮浓度、初始荧光、潜在活性参数、光能转化效率参数与产量呈显著相关,而其他参数对产量的作用较小。在这些显著性参数中,氮浓度、潜在活性、光能转化效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初始荧光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从表1还可以看出,在偏相关系数中,只有氮浓度对西瓜产量的偏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氮浓度对产量的间接作用也较大。
2.3 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反映了各指标在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对产量的综合效果,不能真正反映各指标对产量的直接或本质的作用[9,10]。因此,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通径分析,对相关系数进行剖析,估算出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一步揭示这些参数与产量相关的原因。
通过对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通径分析(表2),从表2可以看出,各参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是不均等的,作用从大到小为光能转化效率、初始荧光、最大荧光、氮浓度、可变荧光、SPAD值、潜在活性。在所研究的参数中,光能转化效率、氮浓度、初始荧光和最大荧光对产量的通径系数较大,表明这4个参数对产量的影响力较高;氮浓度和光能转化效率对产量的通径系数为正,表明它们对产量的正效应比较明显;初始荧光和最大荧光对产量的通径系数为负,表明这两个参数对产量有明显的负作用。
3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氮浓度、光能转化效率和初始荧光是对西瓜产量影响较大的3个参数。保持合适的氮浓度,提高植株光能转化效率,降低初始荧光,有利于西瓜产量的提高。光能转化效率、初始荧光和最大荧光对产量主要是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影响不大;潜在活性、可变荧光和SPAD值与产量的相关主要是由间接作用产生,直接作用较小;氮浓度与产量的相关是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共同的影响,但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表明此研究所涉及的参数对西瓜产量的影响具有综合性,在实际生产上应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植株的生长环境,提高西瓜产量。如适当的氮用量,特别是营养最大效率期氮肥的用量,提高其氮肥的利用率;提高植株的光能转化效率,增强植株光合效率,这些变化都有利于西瓜的高产稳产[5,11,12]。
试验仅考虑了西瓜生育期内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对产量的影响,剩余通径系数仍然较高,表明还有其他影响产量的外界因子没有考虑进来,外部气候条件、土壤情况、试验环境的不同等均有可能对产量造成影响[6,13],具体还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郑高飞,张志发.中国西瓜生产实用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李 晓,冯 伟,曾晓春.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及应用进展[J].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0):2186-2196.
[3] 徐德聪,吕芳德,潘晓杰.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J]. 经济林研究,2003,21(3):88-91.
[4] 夏 乐,于海秋,郭焕茹,等. 低钾胁迫对玉米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08,16(6):71-74.
[5] 王 伟,李兴淘,綦左莹,等. 低钾胁迫对不同效应型大豆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8,27(3):451-455.
[6] 谭雪莲,郭天文,张国宏,等. 氮素对不同小麦不同叶位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调控效应[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3):437-441.
[7] 马博类,徐礼根. 供氮水平对香根草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园艺学报,2007,34(2):469-472.
[8] 陈 钢,黄 翔,洪 娟,等.氮对西瓜生长及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 果树学报,2011,28(4):657-661.
[9] 汪宝卿,张礼凤,慈敦伟,等.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J].大豆科学,2010,29(2):255-259.
[10] 汪修奇,邓小军,李晓忠,等.湖南烤烟化学成分与焦油的相关、通径及回归分析[J].作物杂志,2010(2):32-35.
[11] SHANGGUAN Z P,SHAO M A,DYCKMANS J. Effect of nitrogen nutrition and water deficit on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in winter wheat[J].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2000,156(1):46-51.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定义;科学性;不精确性;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F0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一、计量经济学的含义
1.计量经济学的早期含义
在17世纪时期,计量经济学第一次在戴夫南特和金的研究中出现,但当时,计量经济学这个专业术语并未出现,直到挪威的一位名叫弗里希的经济学家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概念。计量经济学表示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在研究中发现在统计学和数学以及经济学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发现这个发现的发现者将其命名为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对理论政治以及纯经济学的主观抽象法则进行试验和数据检验并由此来将纯经济学最大化的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1933年,计量经济学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通过经济学与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这个定义表现了计量经济学是由统计学数学以及经济学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数学在经济理论领域的应用,也不能笼统得以为是经济理论问题的简单统计,只有将三者构建在一起才能发挥出特定的效力。
2.计量经济学的现代含义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早期目的在于科学化经济理论研究,因此在随后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的不断拓展完善中,计量经济学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其定义变的更加具体也更加具有内涵。第一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是利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学理论数据,将经济学的经验理论包含在内一起分析,通过分析来证明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第二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的目标是建立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学中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模型来确定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对其他变量会造成多大影响。使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工具来解决发生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变量变化问题,并引导人们对此类问题分析和了解并解决。
小结:发展至今,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但其基础和目标并未有多大改变。还是将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三者合一共同解决和推断经济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可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因此,计量经济学也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自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其后果影响至今。作者认为这不一定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其可归结于应用计量经济学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计量经济学的滥用和理解的不透彻所以才无法从理论计量经济学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计量经济学的特性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可以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独特一面。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当然,对于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质疑也从未间断过。凯恩斯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统计的炼金术”,“蹩脚的魔术”。他认为计量经济学到目前为止还算不上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此作者统计出了科学标准并表现了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1.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哲学标准为: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标准:其核心是事物的可证实性。包括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柏林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亨善尔”逻辑主义。证伪主义科学标准。这种证伪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证实和证伪之间的逻辑不对称。凡是可以被证伪的那就不是科学的。
其次,我们可以在计量经济学中发现逻辑实证主义的特性:重视证实,观测,反对因果关系的存在,反对理论实体。从计量经济学中我们更能找到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影子,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就在于对原有的经济理论或问题进行模式分析,不断假设推断,通过证实和证伪发掘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在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
2.计量经济学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首先,计量经济学具有不精确性。其实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从基础来源上来看,庞大的经济数据本身就具有不精确性,通过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也只能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我们能得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未来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商榷。统计学也是计量经济学的构建者之一,这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个随机事件,是否得到想要的结果还需要共同的努力,这与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并未冲突。
其次,与其它学科一样,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从研究方法上而言,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验实证的模型方法。这既是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所在也是其局限性所在。从经济学的语言层面而言,以统计学和数学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的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有着其自带的局限性。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的气息太重,这种以不平衡的逻辑为出发点的方法论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
三、结论与展望
时代在进步,人民富有了,消费提高了,伴随的经济危机也爆发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更加重对计量经济学的质疑。无法准确预测经济危机的到来,在解决经济危机上的能力不足都存在于人们疑惑中。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模型,在此模型中我么能够看到理想的世界,能够正确预测经济的走向,但是计量经济学中的统计学成分决定了其理想结果之外还存在其他结果。我们应当做的事理解透彻计量经济学并不滥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证明其是科学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经济领域中变量的变化以及影响的大小并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或有制定对策,那么应该会有效的应用计量经济学。
参考文献:
[1]洪永激.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经济研究,2007(5):139-156.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范文第4篇
(一)合班教学内容不当受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因素影响,新疆部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较多采用合班授课形式。由于民族和汉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异显着,这就使合班教学中的学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分化现象。最重要的问题是,合班教学时需要兼顾教学内容设计和编排、课时数量和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这势必增加教学内容设计的难度。一是民汉合班导致设计教学内容存在一定难度。与新疆高校各专业中的民考汉学生相比,汉族学生的数学和统计学功底和理解能力要明显好于民族学生,这就使民汉合班的学生出现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功底两极分化的现象,这种合班授课形式导致教师出现教学内容偏多或偏少、难度偏深或偏浅的问题。这就需要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调整。二是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计量软件实践操作的讲解,忽视了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在这种验证式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用法,但是从理论层面上看,学生并不理解案例操作背后的原理,从理论上不能阐述操作步骤中暗含的相关计量经济学原理,更有甚者根本不会结合实证结果对所研究的问题给予专业的解释。三是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由于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材选用国内权威教材,教学案例大多是摘录国内经济发展的数据,缺少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无法让学生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不协调目前,在新疆高校的此类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之间的不协调性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受师资力量的影响,同一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由于教师所教授计量软件的类别不同,再加上教材的多样化,一般很难统一成一种教材。二是对于新疆高校学生来说,根据主编的学术声望和出版社级别所甄选的教材有的内容过多且难度较大,增加了授课难度,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三是在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中,有的学院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为教材甄选的主要依据,有的高校则注重某种计量软件操作的实践指导性为教材甄选原则。
(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新疆高校特别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是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其本身语言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且他们本身对数学和需要数学基础的统计学课程缺乏兴趣,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非常低。这与计量经济学的连贯性要求有差距,因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必须有良好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而且其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在一些前期内容上“卡壳”后,如得不到及时解决,会明显影响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有的学生听不懂的内容累积到一定程度,往往会产生放弃本课程学习的念头;有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对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这样的课程自我效能感特别低,有的学生从开始就彻底放弃了学习此类课程。所以,在民汉学生合班的计量经济学授课过程中,民族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学习状态和掌握程度呈现两级分化的状态。
(四)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教授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有深厚的数学背景、经济学和统计学基础,还要具备计量经济学软件操作的应用能力。目前,新疆高校从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具备这样要求的明显偏少。这就导致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教学与经济模型脱离、与实际案例脱节、与相关计量软件分离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有的高校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教师是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科背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虽然能够讲授计量经济学,但由于学科功底不够深厚,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计量软件分析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弱。第二,有的高校理论教学与软件教学完全由两个学院的教师承担,理论教学由经济类专业的学院负责,而计量软件由数学或计算机学院的教师负责。从学科融合角度看,导致计量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讲授产生脱节,影响教学效果。第三,有的高校仅注重某种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学生根本不了解经济计量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缺少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导致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不能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五)验证式实验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目前,新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讲授、验证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该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填鸭式”地向学生展示软件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仿教师所展示的内容。第二,此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少考虑学生统计思维和解释数据能力及其运用计量模型解释经济社会现象的统计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下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改进
(一)根据学生差异调整教学内容
1.加强统计学内容与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统计学原有基本内容应该保留,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要注重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
2.针对民汉合班教学形式,建立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授课教师之间教学沟通机制。注意三门课程教学的前后顺序,避免内容重复讲授,而且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基础,对于涉及的数学基础与概率论及数量统计部分,如有必要可适当多分配一些课时。对一些重要但难度较大或因课时受限的内容,应予以简单介绍,以满足“吃不饱”的学生,同时要注意提高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设计中应多引用有关新疆经济发展的案例,这样既可以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编制《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和习题库》,使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其中,案例库由教师负责编制,习题库由优秀学生的实践调查报告和国内最新习题组成。
(二)教材和软件甄选应体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1.在计量经济学教材管理方面,学校应建立教材质量及其使用价值的评价机制。教材应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理念,不仅要注重理论和统计方法,注重数学推导,同时还要增加计量经济学软件的教学课时数。
2.教材甄选应突出“理论+实际案例+软件”的特色。同时,根据长期的实践积累,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综合各类软件优势,编写实验教学手册,提纲挈领地向学生介绍各类软件,给出相应的参考资料和网站,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弥补教学软件单一的弊端。
(三)调动自我效能感较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计量经济学章节体系内容一般是按照“概念———前提假定———理论推导———统计检验推导———案例”的顺序安排的。针对基础较差且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设计教学环节可以从实际例题出发,调整该顺序,即采取“案例———统计检验推导及验证———理论推导———再举例———前提假定———概念”的方式展开,结合案例来讲解相应的理论推导及概念内涵,然后再通过举例进行巩固,最后使学生系统掌握章节的核心内容。
2.针对民汉学生基础差异分化的实际情况,加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较强的课程,可设计PBL型的案例题,将学生置身于实际问题情境中,通过“讲解+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软件操作和实证分析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应减少对概念、理论推导等内容论证的时间,侧重对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步骤和背后暗含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针对不同计量分析数据进行相应处理的方法及实证结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能力。
3.教师应与学生多沟通,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学习活动。根据授课内容教师可安排专题性讲座,及时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计案例习题,由学带领组内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计量分析,同时组织小组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并由组内选派一名学生讲解案例分析过程及相应的结论。
(四)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师资的专业能力
1.注意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衔接。师资队伍中应包括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专业的教师、统计学教师和计量经济学教师,并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以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各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专业性及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设计符合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提高计量经济学专业教师的经济理论水平。教师只有较深的理论功底,才能带领学生借助经济理论对所研究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经济模型的构建,运用经济理论知识处理数据和模型检验,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和经济理论解释经济现象。这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灵魂所在。
3.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根据本校经管类专业特点,选派教师参加主要计量经济学软件与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五)革新教学方法
1.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结对子组建实验小组”、“好帮差”等形式,引入PBL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开展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为学生设计基于现实经济世界的真实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通过分工协作、分析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范文第5篇
【摘要】选择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公正、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的客观实际,充分体现出现代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高等院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因此,构建科学的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推动大学体育教学评价工作的健康发展,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和专家访谈法,通过网络资源查阅了相关资料,并对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这些学校实施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具体方法、手段和评价指标,并对资料并进行了统计、汇总和比较分析,力求科学、完整的表达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本文从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评价方法的运用、评价主体的选择以及具体评价指标的选择等几个方面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进行研究与归类。1.1现行评价体系中各种评价方法的归类与研究。通过查阅多所高校的体育教学文件发现,在现阶段,不同的体育项目呈现出不同的教学特点,采用的评价方法也有不尽相同,通过比较,归纳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法。1.1.1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指对学生通过学习所取得的最终成绩进行测定和评价的一种方法。表现在体育教学方面就是评价者通过对接受体育教学的学生体育成绩进行测试,判断和测试学生跳得多高、跑得多快、投得多远等最终成绩或某些具体量化指标,最终通过量的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打分,以此来确定学生体育课成绩。当前,终结性评价不仅应用于百米、铅球等田径教学项目中,而且在篮、足、排、乒、羽等体育教学项目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授课教师通过对一些关键技术如定点投篮、脚背颠球、双手垫球、定点发球等指标进行量化,以此来衡量学生的成绩。终结性评价是当前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运用的最广泛、最透彻的评价方法,测试指标的直接量化可以更为直接的反应出学生的体育成绩及分布状况;但是,这种直接量化的评价方法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与当前教育部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相违悖。1.1.2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又被称为教学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所谓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所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表现在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中就是通过对学生某一段时期的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态度和学习策略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期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过程性评价在当前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各高校开设的体育健身班和学生的体育平时成绩这一块,授课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学习态度、健身参与等方面做出综合性评价,并给出相应得分。这种评价方法体现出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但是在评价过程中,往往由教师的主观给分直接确定学生成绩,评价缺乏足够的客观依据。1.1.3潜代性评价。潜代性评价,是近几年来欧美高校普遍采用的评价方式,指在真实情境下运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评价方法。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就是通过在真实的比赛环境或特殊设定环境中对学生运用各种所学体育技能的能力进行评价,以确定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运用各项技术的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目前国内的普通高校中对潜代性评价的运用较多体现在户外运动和素质拓展的教学与评价上,即通过设定一定的情境,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技能完成一定的任务,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打分。这种评价方法更多的表现在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上,教师的教学和引导都是为了促使学生能动性的完成相应的任务。但是这种评价方式无论是在项目的情境设置上还是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都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各个项目中的具体运用都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置和体系改革,因此在国内的常规体育教学项目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1.2现行评价体系中评级主体的选择及比较。现行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评价的主体包括领导、专家、同行、学生等,选择不同的评价主体往往体会现出不同的评价侧重点,无论是学生、领导、专家还是同行在评价中都会从自身的观点出发,找出合适的切合点对某一位教师的体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1.2.1专家评教。专家评教是指由学校聘请的专门人员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以及学校教学文件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一般由专家通过看课、听课等形式,对某一部门或者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方位评价。从实践效果看,这种评价对学校宏观控制教学质量、掌握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的确有帮助,对指导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也有一定好处。但是专家的人数和听课次数有限,且体育教学中不同的授课班级和不同的教学项目往往体现出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特点,专家可能会由于体育知识的局限性而不能正确理解某些项目的教学情况。因此,有时专家评教并不能准确的反映出每一位体育教师的教学情况和教学质量。1.2.2同行评教。同行评教是指从事相同工作的人员之间或同一部门的同事之间相互进行的教学观摩与评价。由于同行之间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相互比较了解,评价结果相对比较准确,对于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学研究、集体备课、统一课程标准和要求有好处;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科研负担较重,难以使这种评价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而且教师之间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可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评价倾向。此外,高校教师的组织结构比较松散等特点也决定了同行评教这种评价方式难以长期有效的坚持下去。1.2.3领导评教。领导评教是指直接掌握课程教学实际情况的领导深入教学一线查课、听课,并形成一定的制度,每次听课都有专门的评价和记载。由于评价主体的行政权威性,其评价的影响力也比较大的,但是缺乏足够的专业性。1.2.4学生评教。学生评教是指由学生对本班级的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示范等教学情况进行评价的方法。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直接面对的就是学生,因此这种由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评价的方式也是现行评价体系中被普遍采用的一种评价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监督教师的教学情况,另一方面也对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学生对于课程体系了解的局限性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特殊利益的关联性,决定了这种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学生可能在顾及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或者对于课程体系了解不完整、不准确的情况下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做出不公正评价;教师也有可能为了取悦学生而放低教学要求和教学难度。1.3现行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的分类与权重。指标体系中不同的侧重点反映出评价单位和评价主体不同的主导方向,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监测、激励、定向、引导”等一系列功能决定了教学评价体系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评价指标的内容和评价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成为了左右教师教学行为和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指挥棒。现行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具体指标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3.1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在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是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的,与其他公共课相比,体育课需要教师在运动保护和关爱学生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另一方面,体育课的室外教学组织和实施对体育教师的敬业爱岗、言传身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行评价体系中要求对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仪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等职业道德方面的具体表现做出评价。1.3.2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的核心部分,也是评价体系中体现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体系。现行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体现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指标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实施、教学组织的调控与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中的生理负荷与心理负荷、教师的语言表述和动作示范、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教学中是否因材施教、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及应变能力、是否给与学生联想创新的启迪、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讲解是否到位等。这些评价指标一方面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和课堂的驾驭能力,另一方面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贯彻和实施能力。1.3.3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当前的教育环境和教育体制不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科学研究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现行评价体系中,很多评价单位将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列入了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体现在教学指令评价体系中的具体指标就是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是否将最新的教学研究理论贯穿到教学实践中等几个方面。2.2现行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缺陷与不足。2.2.1教学评价方法过于单一,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略了过程性评价尤其是潜代性评价。从当前的评价体系中可以看出,占主导性的评价方法还是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只是体现在占整体成绩比例很小的平时成绩中,而潜代性教学评价方法基本没有在常规体育教学项目中使用。2.2.2部分教学评价主体的评价缺乏有效性和全面性。在现行体系中,领导、同行、专家等评价主体一学期只对相应的教师进行一次评教,采用的方式往往只是看课听课的形式,而单次的教学评价并不能反映出教师教学情况的全貌,缺乏有效性和全面性。2.2.3现行评价体系过于注重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而忽略了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有重教轻学的倾向。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当前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显然没有将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上,可以说是重视了“教”而忽略了“学”。2.2.4评价的具体指标过于公式化和程序化,过于注重体育教学的共性特点,而没有体现出体育教学的项目差异性和教师教学的个体差异性等特点。
三、结论与建议
1.树立科学、全面的质量观。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教师“教”和学生的“学”割裂开来,不能客观的反映出高校体育的整体教学水平。因此,树立科学全面的质量观不仅对于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影响着高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2.加强过程性评价和潜代性评价在教学评价实践中的运用研究。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持续性评价,而潜代性评价则是对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能力的客观评价,这两种评价方法更能体现出现代高校教育的特点和“以人为本”的宗旨。3.建立长期有效的评价机制。现行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只能反映出教师在短期教学中的某一方面的情况,而不能长期、全面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规划、教学实施、教学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也不能体现出体育教师在不同教学项目中的个性和教学特点;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套长期、有效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保证能够全面有效的反映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桑志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J].教育管理与评价,2000,(14).
[2]李文艺.胡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和科学化初探
[J]四川体育科学2007(2).
[3]刘刚.体育教学形成性评价的特点与机能类型
[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2):112-114.
[4]张玉霞.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析
[J].安徽体育科技,2006,27(4).
上一篇:落实工作措施(精选5篇)
下一篇: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精选5篇)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