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新闻学定义(精选5篇)
新闻学定义范文第1篇
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早在此前,受莫言可能获奖的猜测,新华传媒(600825)已在“莫言概念”的影响下一连三天股价上涨。数据显示,在11日当天,两市出版业公司中,仅有新华传媒一家逆市上涨,涨幅为4.81%,三个交易日内新华传媒累计涨幅超过9%,周五受相关消息影响,莫言概念股出现全面上涨,成为市场热点,下面重点跟大家介绍一下相关概念的龙头新华传媒和其它受益股,并对有关操作策略跟大家做个分析交流。
莫言概念股由于概念较新,被游资炒作的可能性较大。从游资炒作的逻辑看,出版类的传媒股将表现强于影视制作类的传媒股,拥有莫言相关小说版权的出版商将是莫言获奖的最大受益者。
新华传媒应为莫言概念股龙头,主要是因为早在去年,公司曾与上海文艺出版集团签约共同打造数字出版产业,而上海文艺出版了莫言18部作品,几乎将莫言现有作品全部囊括在内。公司并未拥有莫言作品的版权,但是,与拥有其作品版权的出版社有合作关系,主要承担其作品的发行、销售业务。新华传媒是全国最大的出版发行商,拥有可观的渠道。所以,如果莫言作品因获奖事项而销售火爆,公司也将随之受益。
莫言图书的出版社除上海文艺外,还有中国文史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等多家出版机构。所以,在A股上市的有关图书出版的上市公司也可以跟拥有莫言版权的出版社合作来共同拓展市场,并从中获益。传媒板块中的长江传媒、出版传媒等出版类传媒股也有望受益。
二级市场,新华传媒本周走势基本上没有跟随大盘,而是出现逐步盘升,在公布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夕周四更是出现异动,说明有资金提前布局此莫言概念龙头股,由于此股价格便宜,拉升前只有5元多,未来有出现持续拉升的可能。这跟笔者前期重点推荐概念龙头股如常发股份、光韵达有些类似,所以投资者仍可下周逢洗盘或震荡重点关注。
从本周市场表现看,诺贝尔奖概念被游资大肆炒作,如诺贝尔化学奖公布后,相关概念股安纳达涨停;诺贝尔医学奖公布后,中源协和等概念股出现大涨。
小盘股中部分受化工产品涨价影响的小盘化工股表现强劲,如卫星石化和江山化工等,创业板中的英唐智控因与泰国教育部门签订平板电脑大单,出现连续涨停。信隆实业因三季报业绩向上修正,也出现持续拉升。
操作上,重点布局三季报业绩预增的绩优股仍是投资者可重点关注的,节能环保、部分受益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及移动互联网高景气的电子信息公司可重点布局,周期类的券商和部分稀有金属绩优股也可关注。
新闻学定义范文第2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D)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祖国医学中没有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病名,但从历代医书记载来看,很早就有关于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症状的描述及相应的治疗方法。虽然冠心病心绞痛与胸痹、心痛、厥心痛等有部分交叉重合关系[1],但现代中、西医学界普遍将冠心病心绞痛归之于心痛、胸痹、厥心痛、真心痛、厥脱证、惊悸、怔忡等病症范畴内。
1 常见中医证候描述
《灵枢·厥病篇》有云:“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素问·厥论》云:“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素问·举痛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与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表现颇相符合。《千金要方》谓“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满痞急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俛仰,其胸前皮皆痛,手不得犯,胸痹幅幅而满,短气咳唾引痛,咽塞不利,习习如痒,喉中干燥,时欲呕吐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背痛……,”此描述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相类似。东汉·张仲景则列“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专篇论述了本病,其对冠心病症状的描述比《内经》更具体,“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历代医家多以此为胸痹心痛的主症。隋·巢元方论及“久心痛,”谓之“乍间乍甚,发作有时,经久不瘥”,这与UA病情复杂重笃、变化多端的临床特征基本符合。而对于心痛病位的认识,则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摸索过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有“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类证活人书》说“包络之通,痛于两乳之中,鸠尾之间,即膻中也”。《圣济总录·胸痹门》:“胸痛者……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肩胛,或彻背膂。”引文中言及的心痛部位与现代心绞痛的部位是基本相符的。但古代文献中亦多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胃病者,……胃脘当心而痛。”这里所言的心痛都是指胃脘痛。《外台秘要·心痛方》云:“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古方的“九种心痛”之说,亦多指胃痛而言,元代朱丹溪亦在《丹溪心法》中说:“心痛即胃脘痛……”。后世医家,根据各自实践经验,对胃痛和心痛有了明确的区分。《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云:“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亦云:“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2 病因病机及其证治
引起胸痹心痛的病因,古人在实践中认为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等有关。《素问·举痛论》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晋《脉经》云:“厥心痛者,乃寒气客于心包络也”。《医门法律·中寒门》有云:“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张仲景则指出“阳微阴弦”当“责其虚极,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更详尽了,认为该病是胸阳虚极,阴寒之邪痹阻产生的正虚邪实证。《类证治裁·胸痹》也说:“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医学正传》谓是证是因“大寒触心君,导致气血凝滞、邪气上逆胸中发病”。《太平圣惠方》有云:“夫心痛者,由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夫卒心痛者,由脏腑虚弱,风邪冷热之气,客于手少阴之络,正气不足,邪气胜盛,邪正相击,上冲于心,心如寒状,痛不得息”。沈金鳌谓“夫心主诸阳,又主阴血,故因邪而阳气郁则痛,阳虚而邪盛者亦痛,因邪而阴血凝注者痛,阴虚而邪盛者亦痛”。由此可见,寒邪在UA发病中的始动作用,阳微失运则贯穿UA发病的病理过程。宋·严用和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认识到,此证“皆因外感六,内汩七情,或啖生冷果食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闭塞郁于中焦”所致。金元名医张子和认为胸痹心痛与饮食肥甘厚腻有密切关系,他说:“膏梁之人……酒食所伤,胀闷痞膈,酢心”,这与现代医学的高脂肪食物可以诱发本病的认识相同。
由上述可知,胸痹、心痛(心绞痛)是由于外邪侵表,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年迈体虚而致上焦阳气虚损,阳微不运,阴寒之邪客于心脉,导致脉道不利,血气虚损淤滞而产生的本虚标实证。
转贴于
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病机主要责之于心阳先虚,这一观点早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已有详尽的描述:“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指出上焦阳气极虚,造成阴寒之邪侵袭脉络之实,反过来脉络之实又能影响阳微之虚。张仲景用“阳微阴弦”简要地概述了冠心病的病机,以脉测证,“阳微”即寸口脉沉而细,是指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阴弦”即尺脉弦紧,揭示阴邪内盛,水饮内停。可见“阳微阴弦”是张仲景对冠心病本虚标实这一病机的高度概括。在治疗方面,篇中列有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桂枝汤、人参汤等,从宽胸、散结、通阳、祛痰着手,以温通阳气为其目的。正如喻嘉言所云:“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阴气上逆之候也。仲景微则以薤白白酒益其阳,甚则以附子干姜消其阴”。唐代孙思邈将胸痹分为13种方证,观其所列,仍以阴寒邪阻、阳虚阳郁为宗旨。而在治疗上增加了养阴通经活络的“细辛散”。可见孙氏在继承仲景的基础上,开始注意分析该病脏腑、气血的病理变化,不但注意了阳虚,同时亦在治疗上体现了阴虚、血虚、气阴两虚及兼有郁热的治疗,并开始使用化淤之品。更可贵的是,首创外用药“熨背散”热敷贴背以缓解心绞痛。该方温通辛散,对研究心绞痛的外用药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元·危亦林对“卒暴心痛”则用芳香开窍的苏合香丸以急救。而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其《医林改错》中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为淤”。制“血府逐淤汤”,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淤”之证的突然胸痛的“心绞痛”,更提出补气活血之法,在化淤方药中重伍黄芪以补益胸中大气。徐灵胎用“失笑散”治胸痛心痛,亦取法于活血化淤通脉。这一认识已被现代医学研究所证实。此外,古人的化痰开结与温阳、益气并用治疗胸痹的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
现代名医邓铁涛认为气虚乃冠心病的病机共性之一,胸痹之发生以气虚为本,血淤痰浊为标。“心阳,阳中之阳也”。邓氏在病机上十分重视心阳,心气又是心阳的具体表现。心阳亏虚,鼓动血脉无力而致心脉淤阻,脾失健运而致痰浊内生,因而气虚、痰浊、血淤构成了冠心病心绞痛病机的主要环节。在治疗上提出“通法”与“补法”两大原则,以益气化痰通淤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现代医家多从UA主要病机阳(气)虚血淤出发,或用经方,或用自拟方,以达到温阳益气、活血通脉的治疗目的,取得较好疗效。程丑夫教授在古方清·陈士铎《石室秘录》之“逐寒返魂汤”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研制的有效中药复方制剂“舒冠滴丸”,具有芳香通脉,益气温阳、豁痰化淤之功效,用于治疗心绞痛,总有效率89.3%,并具有较好的抗犬实验性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的作用[2];张氏[3]用补阳还五汤治疗UA 70例,缓解心绞痛的有效率、心电图改善的有效率分别为91.4%,84.37%,优于对照组。汪氏[4]以温阳通脉法为主组成温心汤(桂枝、党参、丹参、葛根、川芎等)治疗自发性心绞痛82例,6周后,心绞痛总有效率达95.12%,心电图有效率74.39%。孔氏[5]以温阳益气、祛寒通痹化淤法,用心痛舒宁口服液治疗UA 47例,结果心绞痛总有效率91.49%,心电图有效率44.68%,与对照组硫氮唑酮疗效相当,并认为其可在多个环节上影响UA的病理进程。龚氏[6]以温阳理气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222例,结果总有效率为87.6%,心绞痛疗效87.9%,心电图有效率72.8%。史氏[7]以具有温阳益气、行淤通络作用的心安宁滴鼻剂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现其可以有效的抑制内皮素(ET)分泌,促进NO释放,从而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
参考文献
[1]黄修涛,程如海.冠心病中西医病名立体网络关系探讨[J].新中医,1999,31(1):3.
[2]谭元生,谭圣娥,程丑夫,等.舒冠滴丸抗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0,9(1):29.
[3]张 华.补阳还五汤治疗冠心病7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1995,27(9):19.
[4]汪晓芳,史大卓,涂秀华,等.温心汤治疗冠心病自发性心绞痛82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4):201.
[5]孔繁立,尤松鑫,成启予,等.心痛舒宁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1994,3(3):106.
新闻学定义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要求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性质,充分体现了新语文教学对学生特定的心理特征的尊重。
立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 ,以中学语文课 “教什么 ” “怎么教 ”为落脚点;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方法论;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素质 ,增强自我反思、 自我发展能力等,为中学输送合格语文教师为目的。另外还要结合本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比如师资情况,当地中学情况等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关注高中新课改,提高学生理论素质
作为中学新课改引领者,通过教法课帮助大学生了解当代教育新理念和语文课程新理念。这将开阔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站在理论的最前沿。让学生了解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即教育终身化、教育民主化、教育个性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 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要学习 ,更要学会学习,在走出校门以后,也要自己去获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满足社会需要。 教育终身化理念,对那些为了就业而对学习有浮躁情绪的中学生无疑是当头一棒。可见,终身学习是 时代赋予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也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本 要素之一。培养师范生们牢固的终身学习的意识,这是新课改的根本,因为他们是新课改的未来。帮助大学生了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所需要形成的教育基本观念以及语文课程新理念。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主体性的学生观,专业化的教师观,民主、科学、开放的课程观,发展、交往、生成的教学观等。随着语文课程教学研究的深入,关于语文课程的理念出现了新突破。语文科应以具性为基础,以人文性为价值取向;没有纯粹的言语能力,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化,二者相离两 害,相融两利,必须实现言语个性与人文共性的统一。另外,语文读写听说智能和谐发展观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观等课程新理念, 对师范生将是很大的触动,他们必将弥补不足,全面发展。
二、重视课堂教学实践 ,培养学生语文课程教学技能
目前中学教改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的问题也摆在大学教育面前。中学一线老师常常抱怨,大学老师没有教会我们 “如何教语文”。细心研究起来, “如何教语文”一语包含两层意思:语文课教什么 (内容);怎样教(方法 )。语文课教什么就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问题 ,新的课程资源理念告诉我们:课本要教,社会人生也要教;知识、 技能要教,经验 、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要教 。
三、新课程背景下关于汉语言文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不同于以往汉语古文学教学更多得将听、说、读、写作为终板目标,在汉语言文学新课程标准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日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奄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 汉语音文学教学不仅增加了新的内涵,而且凸现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 ,不仅体现了教育自身发展的趋势,更好地回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基本索质的需要。而要达成这一同标,就要求当前的汉语在文学教学中发生彻底转业。
1、重新定位教师职业角色,成就学生,成就教师自我
普通高中教育是继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和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而要使学生能终身发展,就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在汉语苦文学专业理论、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等多元知识和能力结构,师德素养、人文关怀及科研创新等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准,拓展自己的素质,使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成为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使自己的工作展现出一种研究状态下的生存姿态。教师不只在关注、成就学生,也在享受工作,享受人生,感受幸福,获得尊严,充满自信地生活,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人生理想,因为这复杂而高尚的工作使自己高尚起来,获得自己的人生美的体验。
2、新课改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师面临新的要求和任务
汉语言文学教师要扎实而彻底的贯彻新课改精神和要求,达到成就学生、成就自我的目的,还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和提高自身素养。具体来讲,可以从如下内容做起:改变传统的师德标准,转变“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观念,变“师道尊严”为“平等中的首席”。从习惯的话语权威到走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交流,并从学生成长和实际出发,从学生的整体素养着眼,给于具体的引导和辅助;有广博的社科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知识构成应突出“杂”、“精”二字,既是一位杂家,熟知生活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历史、政治、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等,并且了解理利的一般知识,又要通晓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理论、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与现状 ,这样在工作中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四、新课程理念下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转变的的具体措施
新课程理念在全力解决我 现阶段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存在弊端与问题的基础上,对于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指导意义。
1、积累.整合:加强语文积累,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素的融汇整合,提高语文素养。
2、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提升审美的境界。陶冶情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道德修养。
3、思考.领悟:通过阅读思考,领悟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养成独立的学风。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而永恒的内容,不是三言两语就能作出判断的。不过,课程改革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人,落实到每一堂课,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憧憬课程改革远景时,上好每一堂课。我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时时以以上“六度”为标准,要求自己上出真实的、有效的、有意义的课,那我们的课程改革就会生机盎然。
参考文献:
[1]张德伟.当代教育新理念 [M].北京出版社,2O0 5.
[2]郑强.实施高中新课改前沿论坛 [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
新闻学定义范文第4篇
一、 书中大多为传播学的内容
通读这部教材,大多只是传播学的内容。如“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新闻媒介的性质”、“新闻媒介的功能与效果”、“大众传媒与社会”、“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新闻媒介的受众”、“新技术与新媒体”,多是传播学内容,不过是加上了“新闻”两字。全书如果说有新闻学内容的话,第十三章的“新闻选择”,才是新闻学所研究的对象。
一门学科的存在,在于其独特研究对象的存在。新闻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新闻行为,它与一般传播行为是有差别的。但是本教材第一章“新闻活动”探讨的内容恰恰是传播活动。第一节:“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第二节:“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第三节:“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作者是这样论述新闻活动的:“不管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是公开的还是秘密的,人们获取新闻、交流信息的渠道,可以归纳为三类。”这三类分别是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作者又说:“需要说明的是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是人们和外界沟通的三种形式或三种渠道。通过这三种渠道获得的当然不全是新闻,但人们从外界获取新闻或交流新闻,就是这三种渠道。”(P21-22)
新闻学研究的对象是新闻活动。可是在教材中,新闻活动的渠道变成了新闻传播的渠道,而新闻传播的渠道最后又变成了“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这样的基本传播渠道,因而“研究新闻学”自然变成了“研究传播学”。但这是不合逻辑的,新闻活动的外延要比一般的传播活动的外延要小得多。新闻活动应当是传播活动的一个局部,在传播活动中,传播新闻的活动与传播其他信息的活动是有区别的。
二、书中关于“新闻”的定义与规律
由于本教材中“新闻活动”的外延甚大,导致第二章“新闻”中只好重新界定之:“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点是两个:一是真实,二是新鲜,由此而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P23)说白了,就是三个特点:真实、新鲜、及时。可是作者似乎不愿意把“及时”定为特点,因此紧接着说:“这两点是新闻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规律。”
这里把“两点”界定为最基本、核心,姑且就算没有问题吧,那么把两个特点界定为“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规律”,似乎还是有问题吧?“特点”怎么突然变成了“规律”?新闻的规律就是“真实”、“新鲜”?教材在说明了这一条规律之后,就古今中外地论证了新闻的“真实和迅速”的特性(在这里“新鲜”似乎不再是最基本的规律了)。
新闻的规律找到了,接下来便论述新闻的定义(按理,应当是先有“新闻定义”,然后才可能有“新闻规律”的探寻),教材告诉读者:“新闻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定义。”
新闻定义1: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新闻定义2: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P25)
作者评析说: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新闻是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其实,两个定义所表达的意思有较大差距,在教材中“并行不悖”,反而无法界定准确的新闻特质。
三、“新闻定义”的新议
这里,我试将新闻的定义合二为一: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变动事实的选择性报道。新闻是什么?是“信息”?是“事实”?还是“报道”?这是新闻定义中最重要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要反过来提问:什么是新闻?信息是新闻?事实是新闻?报道是新闻?这样一问,答案就明显多了。
“信息”不是新闻。信息的外延比新闻大,新闻只是信息的一部分,而且信息的定义本身也存在许多种说法。因此,用“信息”定义新闻,无法给定义对象以明确的概念内涵。
“事实”也不是新闻。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但事实并不等于新闻,新闻应是人对事实的反映,如果没有人去认识、反映、报道、传播,即使这个事实的新闻价值极高,也不能成为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是客体;而新闻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事实被报道出来才是新闻,否则不是。
“报道”才是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在中国新闻学中,的这一新闻定义的影响罕有所匹。它强调,新闻不只是事实,而是事实的报道或反映。但这一定义仍有不完善处,首先“事实”的外延应当确定为“新近发生、变动的事实”,其次对“新近发生变动的事实”还应有一个范围的限制,使外延更明确。报道固然不能没有事实,但报道必然有自己的立场。选择什么,如何报道,都反映了新闻的倾向性。因为不是任何新近发生、变动的事实都能得到报道;其次,任何事实都无法完全被报道,人类只能有选择地报道。所以说,任何报道,本质上都是经过了报道者对事实的选择,任何报道其实都是选择性的报道。
四、事实的选择性是新闻报道的关键属性
除了事实客体本身的原因,还有主体、受体、载体(含文体)的原因,导致新闻报道必然是选择性的。报道主体(即传体)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他都会对事实有所选择。人的社会性导致他会主动地选择事实,人的认知局限性导致他会“盲目”地选择事实。何况新闻的报道主体从来都不是任何单一的人,还受到一种集体性有意识或集体性无意识的影响。
任何新闻报道也都会受到受体的影响。传、受是一对范畴,没有受体就没有传体,没有受体的需要,就没有新闻报道的必要。受体的需要状况和变化,影响着新闻报道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影响新闻报道对事实的选择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载体。载体包括两个层次:媒体物质性和文体规范性。不同媒体选择不同的事实,或选择事实的不同方面、部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不同媒体对事实的选择会有很大不同。同时,进入任何媒体的事实都需要文本化,而任何文本化总是一种文体化:新闻内容也会受到文体规范的影响。消息和通讯对事实的选择加工是不同的。
因此,当人们接受新闻报道时,这个新闻报道已是由具体的报道主体对“新近发生、变动事实”进行了“选择”的“报道”。
新闻报道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的统一,就构成了新闻的基本内核,由此内核出发而构建的一门科学就是新闻学。一个科学的定义包含该学科的主要范畴,从这个定义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派生出其他众多新闻研究范畴,诸如研究事实本源、观察与调查事实、认知事实、选择事实、报道事实等,研究新闻报道与新闻目的对政治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由此而来,新闻自由、公众舆论、舆论监督、舆论导向、新闻职业道德等问题,也包括在其中。
总之,新闻学有独特的范畴体系作为研究对象。新闻学可以借鉴传播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营养,但是这些理论应当紧紧结合新闻实践的特殊性,来促成新闻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肇庆学院中文系)
新闻学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闻评论写作;逻辑;应用价值
本文主要针对逻辑在新闻评论写作中的应用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因为逻辑能够提供一些评价论证与构建论证的技巧,它的价值体现在新闻评论写作之中的多个环节,并且要求新闻工作者也需要有一定逻辑素养,才能更好的进行新闻评论写作。
一、逻辑写作与新闻评论的关系
1.新闻评论的定义。(1)新闻评论属于作者或者媒体编辑部门对于有价值新闻事件或者具有普遍意义问题进行讲道理或发评论,是一种有很大指导性与针对性的新闻文体,同时也是新闻传播普遍所应用的评论、社论、短评、评论员文章以及论述的一个总称,归属论说文范围内。(2)作者个人或新闻媒体对房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普遍现象或者思想倾斜以及最近发生的事情进行观点与立场阐述的一种新闻文体。新闻评论在广播、报纸、网络电视等不同方式表现出来,这在新闻的传播中有着重要意义。
2.逻辑写作与新闻评论的关系。从上面新闻评论的两点定义能够看出,所谓新闻评论就是对于新闻事实来发表议论或者讲道理,这表明新闻评论构成的因素主要由两个:第一是发表议论或者评论;第二是新闻事实,评论者通过这两点对新闻事实进行主观的判断,并表明自身的意见与态度,也可以说成对新闻事实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进行评论与分析,同时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与逻辑上的论证与推理不可分割,所以在新闻评论写作进行的时候,有效发挥出逻辑推理的作用,就能更好的将问题分析透彻,评论写作做到有理有据,更好的解决所发生的问题。
二、逻辑素养对新闻评论工作者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新闻评论者,最基本的素养有敏锐的发现判断能力与理论功底,没有这两种素养就很难对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与解决,而需要具备理论功底也就是要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论证能力与判断。想要拥有更好的逻辑能力,不仅要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更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能力,不然就很容易受到表面假象的蒙蔽,然而广义上的判断性思维同样属于逻辑思维的一种。
三、立意环节逻辑写作在新闻评论中的应用
立意指的是新闻评论作者对于所阐述问题或者事物提出自身看法,并表示出自身见解,也就是确定评论的主要意思,来构成文章的中心思想。它关键在于对所论述的题目进行细致的说理与分析。立意主要的任务是对所阐述问题进行条分缕析,同时在分析之后进行综合考虑,提出问题所属性质,并找到解决办法。从逻辑的角度来讲,就是将写作的思想进行分解与组合的过程。思想属于一个整体,由论证、推理、判断以及概念所组成,对于新闻评论的工作者来说,想要更好的完成写作阶段立意任务,就需要对所写论题进行综合与条分缕析,也就是对所写论题的逻辑进行一个有效的组合与分解。
四、论证环节逻辑写作在新闻评论中的应用
新闻评论写作的第三个步骤就是论证,也是写好新闻评论的一个关键步骤,写作的前两个步骤主要是确定中心论点,而论证这个步骤是应用一些论据来阐明分析的论点,让其能够有理有据的一种逻辑论证的过程。美国逻辑学家帕特克里·赫尔利的《简明逻辑学导论》里指出,学习逻辑之中得到的直接益处,是构建自己评价他人与可靠论证论证的时候需要的重要技巧。在目标成就的过程之中,逻辑学有效培养在语言形式中的敏感要素,并且有效把握有意义交流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逻辑可以定义成评价论证的科学依据或者知识体系。一名新闻评论者如果想要自己所构建的论证有效,一定要掌握形式逻辑、归纳逻辑以及非形式逻辑基础知识,如类比推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复合命题的推理以及三段论等等。
一般逻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规则的学科,然而写作与语言都属于人类思维的一种反应,要遵从人类基本的共同思维规则。在新闻学中新闻评论属于评论文体,不但需要逻辑学方式的巧妙运用,同时还要遵守逻辑学的基本原理,逻辑的巧妙运用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中可以使作者保持清晰的思路,进行透彻有力的说理,所以逻辑在新闻评论写作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任怡.新闻评论写作的有效策略研究——以“归真堂上市时间”新闻评论为例[J].中国语文.2010(10)
上一篇:纪念屈原的诗(精选5篇)
下一篇:纪检监察干部自查材料(精选5篇)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