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精选5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词句理解”的答题方法指导
中考现代文阅读“词句理解考点”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颇受出题者青睐的考查方式。
我们在回答此类题目时,要答出下面两个核心层次的意思:
一、还原表意晦涩的词句的本来意思
有些词句由于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而表意晦涩、模糊,这时,我们就要用直白的语言来还原词句的本来意思。例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引擎”这一句因为运用了比喻,所以想表达出的道理并不明确,但只要我们想到了“引擎”这个喻体是指能够为车辆、飞机提供动力的重要机械部件,它能推动车辆、飞机运行,我们就能还原出这个句子的本来意思:科学技术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答出词句的言外之意
有些词句如果只读本身,往往读不出什么内涵,但我们若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去读,就会发现词句背后隐含着言外之意。我们在理解这种类型的词句时,一定要答出它的言外之意。例如,《父亲的自行车》一文叙述了父亲用他的破旧自行车载着“我”和弟弟上、下学,直到“我”和弟弟读完了小学、中学,随后,文中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
我读大学时,母亲还告诉我一件往事:我刚一岁的时候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一次急病差点夺去了我的生命。远在千里之外矿区工作的父亲把已经转危为安的我抱在怀里,几滴泪水落到我的脸上,我哇哇地哭了。“那些山路,全是悬崖绝壁,想起来也有些后怕。”许多年后,父亲这样淡淡地提了一句。
出题者要求考生回答出文段最后一句中“淡淡地”一词的内涵。结合语境,我们可以揣摩出它的言外之意:“淡淡地”一词表现了父亲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反映了父亲对孩子深沉而朴素的爱。
我们在推敲词句的言外之意时,要结合句子的表达方式。比如,议论性的句子的言外之意往往是阐明了道理;说明性的句子的言外之意往往是说明了事理或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较为复杂的是叙述性的句子和描写性的句子,或者两者兼有的句子,它们背后有时既表现出了一个人的个性、感情,同时也阐明了道理,甚至是表现了景物或人的状态等等,比如上文中的“淡淡地”一词的理解就涉及到了人物的个性和情感。面对这类较复杂的句子,考生切不可点到即止,应深入思考,全面作答,才能踩准得分点。
另外,词句理解的答题除了要涉及“晦涩语言背后的本来意思”和“言外之意”两个层次的内容外,在答案中还要指明这个词句所使用的手法及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手法”在这里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包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包括说明文中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同时也包括议论文中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议论方式,还包括外貌、动作描写等描写方式,甚至包括长短句结合、正衬、反衬等语文知识点等等,所涵盖的范围很广。作者之所以运用此手法而不用彼手法,往往是因为运用的这种手法在表达意思的时候能起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风筝中的科学》一文在介绍俄罗斯物理学家制作的用来发电的风筝的大小时这样说“每个风筝伸展开来足有足球场那么大。”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风筝伸展后的大小论文下载。打比方说明的手法起到了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效果,风筝的大小借助有着一定表达效果的手法展现在我们读者眼前。文章为了说明牵扯这种风筝的绳索的长度,这样写道:“而牵扯这些风筝的绳索约有6000米长”,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牵扯风筝绳索的长度,列数字说明的手法起到了具体、准确的说明的表达效果。
总之,词句的内涵往往是借助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某种手法来表现的,所以我们在理解词句时一定要涉及词句所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综上所述,在作答“词句理解”时,我们的答案应包含四个层次的内容(按答题的先后顺序排列):
1、手法;2、手法的表达效果;3、晦涩语言后的本来意思;4、言外之意。
列成公式:
词句理解的答案=手法+手法的效果+本来意思+言外之意
当然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我们在理解词句时,有时词句没用手法或词句本身表意比较直白,那么我们的答案中就可以不答手法或词句的本来意思。但是,对于以上四个要素,我们答题时,能答出来的都要尽力答出来,否则就会失去得分点。
我们还是以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引擎”一句为例,结合以上公式,得出一个较为全面的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手法),生动形象地(效果)说明科学技术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本来意思),表现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言外之意)。这样的回答不是又准确又简洁吗?
相关链接:
词句理解这一考点的题型在试卷中是以不同的“面孔”出现的,它不可能只是以“请理解下列词句的含义”这种单一的形式出现。下列题型是词句理解考点的常见出题形式:
1、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品味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这句话包含了人物怎样的想法。
3、请谈一谈下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4、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5、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分析下面句子,说说它是怎样表达出某种感情(或传达出某种效果)的。
7、说说下面句子是如何运用想象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外婆做针线活的高超技艺的?
8、请对下面句子从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品评。
9、请分析下面句子所使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0、请分析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1、请谈一谈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的作用。
……
当然,词句理解考点的出题形式还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还将会有更多的新的“面孔”出现。但是,无论题型如何变化,只要我们能识别出它们的本来面目——词句理解考点,我们就能运用词句理解这一考点的答题方法和技巧来回答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高中语文新课改虽然已经实施几年了,但在一些环节上还存在着不和谐,甚至是激烈的矛盾冲突。我们没有回避的必要,只有正视这些问题,并积极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才是对学生负责、对教学负责。高中语文新课改到底存在哪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加以应对,这已经成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2高中语文新课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
2.1课程设置难以统筹新课改在课程设置时,将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课两个部分,目的是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学习的宽度,为教学提供更多种选择。在实际执行中,由于教师对选修课把握存在一些困惑,不知应该如何进行相应处置。选修课有五个系列: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新闻与传记、文化论著研读、语言文字应用。如何进行选择,开几个系列比较合适,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如此等等,都让教师感到束手无策,有的学校统一要求将选修课都纳入必修课的范畴,这无疑加重了教学负担。如果选择草率处置,其效果当然难以保证。
2.2学习模式适应较难新课改要求引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想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这对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当然是有帮助的。但是,在具体实施时,由于教师普遍缺失操作技巧和方法,自主学习变成“自由学习”,合作学习只见形式不见效果,探究更是无形也无实际内容。课堂教学变成“四不像”,教师掌控能力下降,课堂秩序自然是乱象丛生。学生素质能力提高成为美丽的理想。
2.3教学实践争议颇多新课改特别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教学实践的确可以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并通过社会实践获得课本、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像参加报告会、研讨会、社会调查、辩论会、出墙报等,都可以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但由于现实条件制约,这些实践活动的可行性真的是微乎其微。学校担心安全问题,当然不支持学生外出活动;家长担心成绩,更是不赞同什么实践;学生要迎接高考,当然也缺少参加实践活动的动力和激情。因此,教学实践难以正常开展,理想还停留在想象里。
2.4评价方式无法推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新课改要求实行学分制、等级制,就是通过积分的形式学习课程内容,达到一定学分就算达标,而等级制是对平时学生具体表现给予等级评分。像考试测验,用等级制进行评价。这样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革除唯分数论成败的弊端,为学生培养良好人格奠定基础。但是,现行分数评价方式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力,特别是高中还面临高考这个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改变评价方式的难度可想而知。家长不答应,社会不认可。新的评价制度面临尴尬,推行难度加大。
3高中语文新课改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应对策略
3.1全面整合优化课程学习资源高中首次实行必修和选修课程设置,目的是增加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为我们教学提供更多教材文本,我们不必在“必修”和“选修”这些字眼上踌躇。因为语文学习是很宽泛的,并不像数学有那么强的系统性,这些课程内容只不过是学习的载体和范本,无论选择哪篇文章,都不存在实质差异。因此,我们不妨对必修和选修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选编成属于自己的教学文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属于选修课程,可以适当选择其中内容作为必修内容来学习。像《长恨歌》、《登岳阳楼》、《西门豹治邺》、《狱中杂记》等,都比较有代表性,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历练机会。
3.2建立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引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要摒弃“一言堂”传统教学习惯。这是目前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改革内容。在建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接受能力等因素,对模式进行适当调整。如学习文言文时,要注意讲练结合,增加训练推演内容,让学生获得更多实战演练的机会。这对提升语文素质有重要帮助。
3.3把握教师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不是弱化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通过身份转型,发挥的作用更大了。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主宰者”,现在要转变为课堂教学中的服务者。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参与、合作,都对开展课堂教学发挥重要作用。以往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教师处于检察官或者旁观者的位置。如果教师能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学生学习热情必然高涨;如果由学生提出问题让教师来思考回答,恐怕会带来轰动效应。既然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服务者,就应该把课堂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如一些课程内容的选择、训练内容的设置等,不妨多采纳学生意见。
3.4注意教学方法运用的实效性教无定法,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要增加课堂的层次性多元性,这势必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提出更高要求。针对性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教法,这样才能发挥其主动效应。为了让学生能够有学习的冲动和欲望,我在课堂内采用“情境描述法”、“生活矛盾举例法”、“文本剧情演绎法”、“横向桥接插入法”等,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能够在实情实景氛围中获得更真切体会,透过直观视觉、听觉冲击,产生同感共鸣。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师可以利用“横向桥接插入法”,将林冲作为八十万禁军总教头的相关画面桥接进来,让学生进行对比,看人物服饰、肖像、神态的不同。林冲原来是盔明甲亮、威武雄壮、风流倜傥、锦衣玉食、春风得意,背景是华丽的校场、宫殿;现如今已经是时过境迁,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整天是愁眉不展,冰雪下的草场更是凄凉不堪。这样前后对比,自然能够感知人物命运的变化。通过横向桥接插入比较,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人物命运有清晰把握,也让学生在细节分析解读中获得更多感知手段。
3.5正确处理好对学生行为评价新课改要求用学分制和等级制对学生行为进行量化评价,其实我们应该正确理解这种评价制度,在具体实施中还要考虑一个过渡的问题,学生对新型评价体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考试时还是要注意分数制和等级制的并行,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还是要注意激励为主。要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表现采用委婉的手法,巧妙引导,或者让学生自评互评,也可以采用激将法、对比法、举例法等特别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学习鲁迅作品时,学生大多感觉难度较大,教师需要用合理的评价措施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像《祝福》这篇小说,中心人物是祥林嫂,对这个人物的认知,学生肯定会存在很多分歧。因为在那扭曲的社会背景下,祥林嫂作为一个弱女子,没有与社会抗衡的能力,悲惨命运早已注定。要让学生能够达成思想共识,还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果教师能够深入到小组讨论之中,将学生看法中的“亮点”都集中到黑板上,并适时给予积极评价,或者是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一并列入,即使这些观点存有局限性,教师也要肯定其思考价值,相信学生一定会受到极大鼓舞,参与讨论学习的热情也会大增。
3.6做好教材与生活实践的链接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多采用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实践体验的方式获得真知,但由于条件所限,很多教学实践难以实施。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秦王约会赵王,这本身就是一个计谋,如果赵王不敢赴约,就表明赵国的软弱,秦王便会采取更大胆的行动。这就叫做“投石问路”。赵王准时赴约,而且蔺相如在酒会上请秦王奏缶,对秦王形成步步紧逼之势,突出蔺相如的“智勇”。如此,我们自然会想到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险境:遇到骗子,受到威胁,或者被坏人绑架。在这种危险的情境下,我们不仅需要沉着冷静,还要注意讲究策略,巧妙和对方周旋,赢得时间和时机,就可以顺利脱险。在“智勇”较量中,“智取”往往是最好的选择。
4结语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标的。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练习的题材内容可直接或间接或有所侧重或兼而有之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爱国主义;大理想;传统美德;奉献精神;弘扬正气;见义勇为;艰苦奋斗;健康心理与热爱生活;望子成龙与家庭悲剧;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市场经济与腐败现象;环保意识的增强;做人与处世;以自“我”为中心与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这些题材的设置,并非一陈不变的,可在此基础上删削,增多,也可交融。要完成此项工作,指导者一人足可胜任,但付出艰辛努力的是时却带有极大的刻板性,可适当“抛砖”(明确方法,做出示范),而“引玉”(要求学生参与进来,争做确定题材内容的先锋)题材内容一经确定,就要围绕它做好系统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给学生,分任务到组别,成块状收集材料;教师只负责划分并审订材料而成册,把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二、拟题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阅卷中,改卷人对没有文题的作文是深恶痛绝的。而没有一个新颖,别致的文题,读者对于整篇文章,从心理上说,一开始就有一种慵懒,困倦的情绪。文题拟得好,对一个有一定学养,训练扎实的高中学生来说,文章已成功了大半。比较下面一组同一题材不同文题的拟定,即可看出一些端倪。
题材:热爱家乡
文题:a.我的家乡b.托起黑太阳的地方
同是写我的家乡——一块产煤的地方。两文都写煤矿工人为了家乡,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在暗无天日,充满险情的矿井中不辞辛劳,默默奉献的生活实况后,发肺腑之言而成文,抒写了一曲赞美煤矿工人的颂歌。但比较文题,b显然更胜一筹。如何拟题,使之更具丰富的美感效应呢?
⒈抓关键句拟定文章题目
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80年代中期,《送你一只金凤凰》问世。作者反映的是随着党的政策好转,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社会现实。作者把如此宏大的主题放在一件极小的家庭生活矛盾中来深化。家景不好的莲姑向狭隘自私的桂嫂借春花牌自行车一用,在自行车出小毛病之后,桂嫂扬言要莲姑赔偿损失费;文中有莲姑一句气话“秋收结束,我送你一只金凤凰。”一句平淡的话,被作者别具匠心地用来做题目,却显得极有深意,把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日渐走上幸福之路的主题深刻反映出来。
⒉依材料来拟定文题
名家作名文,离不开想象和联想两种心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大部分学生常写出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的文章。这些联想不丰,味道不足,干巴,瘦弱的羸弱体文章,有如先天气血不足,后天有失调养的少年,蔫瘪而列丝毫生气。这是指导者的心头大忌。而联想却加强了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如余秋雨《腊梅》这篇散文,文中体现了某医院护士小姐们凭着高尚的敬业精神,以极富生活情趣的具体活动——雨中护花,雪夜护花,雪地数花等感人至深的情节,拨开了弥漫在众多身患绝症的病人心灵天空上的厚实阴云,使他们在朵朵含笑绽放的腊梅花下重新激起了对生命的强烈渴求。最后全都病愈出院。文章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基础材料(病人在护士小姐的精心护理下病愈出院)与联想材料(梅花不屈从于恶势力,与风雪相抗争的高洁可喜之性情),通过联想结合在一起,紧扣住材料之间的类比性,围绕联想材料来拟定文题。这样拟题,从内容上讲,可以加重加厚作品内涵,使主题得以较大幅度的凸现;从修辞角度上说,这种具有类比性材料的反复叠加,本质上对主题就有鲜明的强调作用。此类文题的设置,因为它在形式上隐含了基础材料,读者对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带有较大的模糊性。也正是这种模糊性,使文题本身具有较大信息张力的同时也为读者了解全文主旨设下悬念。而从读者欣赏作品的角度来说,其思维过程为: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主题。这一过程与作者的创作思维过程恰好相反。作者看到文题后,最先关注的是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而涉及基础材料;读者在对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行分析感悟之后,才能叩响文章主题之门。也就是说,读者思维过程要历经一段漫长曲折的路途。从这个意义上说,围绕联想材料拟定文题,可以使主题得到深化,增添作品亮色。
三、转未知入已知领域,娴熟运笔
前文强调了平时收集素材的重要性,并提出成块状收集整理素材的方法,形成有形的战时军需。但由于近几年高考命题走向有远离现实生活热点,命题内容呈现多向化走势的特点,学生往往望题兴叹,无所适从,硬着头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笔者认为,作文命题的形式和内容是无形的,虽然我们加强平时积累,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形成块状的知识结构体系,但面对几乎没有规律的命题形式和内容,平时的积累就变得格外疲软。此时,转未知入已领域,娴熟运笔,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面对陌生的命题范围,难以下笔,这是现实,是必然。但我们可在不超出命题范围的情况下巧妙转换拟题,并在文中充斥进我们熟悉的素材,娴熟运笔,写成文章。如1999年全国考题要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范围,自拟题目,写出文章。
有不少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记叙科学家不辞辛劳,终于完成人类记忆移植的发明过程,最后讴歌了这一伟大的发明创造。
这样写,固然可以,但难出佳作。试想,一些中、小城市、农村的学生,有多少人能对这一涉及科技发明的文章作淋漓尽致的发挥,但倾向于这一主旨的学生不在少数。于是,他们必然陷入握笔难书,举“脑”艰难的境遇中去。而一位考生,自拟题目《伤心儿女》,叙写三位不孝儿女,原想通过移植记忆,摸清母亲遗留下来的家底,可记忆移植之后,儿女们看到的是母亲的艰辛,母爱的伟大,母亲的忍辱负重。这样,作品就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考其原因,作者完成转未知领域入已知领的思维过程,对平时训练的“传统美德”题材中“孝”这一古老而年轻的话题进行重新审视,并取得较大成功。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话是其中一个不可缺乏的途径。对话质量高低可间接对教学实效造成影响,因此不少教育专家纷纷指出应该适当精简课堂对话。所以,教师应该依文章重点与难点,选择合适的话题,并且按照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进行有机地整合,由此通过精简教学流程,打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和时间赛跑》文章中,难点主要为父亲的话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按照“父亲的话对作者的影响”设计讨论话题,提问学生父亲的话为什么会让作者产生迷惑。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因为作者还不清楚时间里事物不可回来的原因。教师可以继续再提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会害怕,学生指出作者之所以害怕是因为某天作者也会像外婆一样逝去等对话。通过围绕某个话题对教学内容进行变序整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难点。
二、找出关键内容整合教学目标
我们都知道,高中语文教材当中的文章篇幅很长,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文顺序采取段落讲解法,需要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因此,对于篇幅比较长的文章,教师应该适当从文章写作顺序跳出来,找出文章的某个关键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制定教学主线,从而对多个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比如,教师在讲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时,因为该文章是阅读课文,若教师一段一段进行品读,不仅缺乏阅读课的精髓,同时可造成课堂节奏非常刻板与拘谨。对此,可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提炼出文章中的“拦路虎”以及“下马威”这两个字为关键词,直接开展重点教学,制定教学主线,指导学生对铁路修建存在的难点进行品读。具体步骤为:首先,教师让学生通过查阅字典理解两个关键词的意思。第二,分析文章比较难理解之处,两个关键词有什么含义,主要代表什么?最后,取两个关键词当中的一个,写一段与课文相关的文字。通过依关键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可以省略教学时间,还能够保证教学质量。
三、对文章内容加以拓展整合教学资源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和孤立的句子相比,一个较为完整的语篇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够提供给学生丰富的上下文语境,而对于一些语法点而言,这些学生所能够获得的语境知识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些语法点的涵义,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将一些容易混淆的语法知识进行辨别和区分。因此,在语法教学设计过程中,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较为完整的语篇来创设语法教学的语境,从而能够有效地实施语境语法教学。比如,在对英语中的一个重要语法点,即时态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语境语法教学的方法,先为学生设置一个具有针对性的语篇。这样,通过这一个语篇,学生可以体会到某种时态运用的较为真实的语境,并且也能在语篇中接触到大量的有关该种时态的例子。因此,学生就可以将某个时态的语法规则,以及其具体的含义和用法进行结合,从而能够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理解某个时态的用法,并且提高自己在实际的语境中真正运用该时态的能力。比如,在讲解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这两种时态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如下的一个语篇:LittleRobertaskedhismotherfortwocents.“WhatdidyoudowiththemoneyIgaveyouyester⁃day?”askedthemother.“Igaveittoapooroldwoman,”Robertanswered.“You’reagoodboy,”saidthemotherproudly.“Herearetwocents.Butwhyareyousointerestedintheoldwoman?”themotherasked.“Sheistheonewhosellscandies.”通过阅读这一个语篇,学生可以体会到运用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的真实语境,并且能分辨出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之间的差别。整体而言,通过语篇进行语法教学远比通过一个个孤立的句子进行语法教学更为有效。
第二、利用现实中的真实情境来创设语法教学的语境
为了尽量避免传统的语法教学的弊端,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境中恰当自如地进行语法学习,教师还可以在高中语法教学过程中利用现实中的真实情景来创设语法教学的语境,从而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学习相关的语法知识,使学生能够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掌握语法。比如,在讲解高中英语中的一个重要语法点虚拟语气时,为了能够让学生了解虚拟语气的含义和用法,教师可以这样为学生设计语境:“Boysandgirls,now,let’simaginethatifyouwere80yearsold,whatwouldyouthinkanddo?”通过设置这一情景之后,学生便可以想象当自己80岁时的情景。由于这是一个虚拟的情景,因此,学生便可以利用虚拟语气来进行会话。在会话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理解虚拟语气的使用场景,还可以重点把握虚拟语气的有关法则,可谓是一举两得。
第三、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来创设语法教学的语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多媒体设备的广泛运用,教师在平时的高中语法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来创设语法教学的语境。这是因为,现代的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文字、声音、图像的一体化,从而能够打破语法规则的枯燥性,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动态的环境中,不仅能够关注这些语法知识,还能掌握有关语法的用法。比如,在讲解情态动词can、could、may、might和must时,由于这几个情态动词都有表示可能性的意思,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设置几组简单的动画,并且每一个动画要展现不同的场景。在讲解must表示可能性的用法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一个动画场景:学生A准备去找学生B,正好发现学生B的家里的灯是亮着的,这时,学生A用情态动词must进行了表达:“Hemustbeathome.”通过这个场景的设置,学生便可以掌握在什么的情景下可以使用情态动词must,并且能明白must和其他几个情态动词在表示对某事的猜测时的区别。
第四、结语
上一篇:房地产公司财务预算(精选5篇)
下一篇:个人理财产品(精选5篇)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