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机电一体化的过程(精选5篇)

2025-03-23人围观
简介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Based on Process of Evaluation ZHU Guoyun (Shenzhen Second Senior Technical School, Shenzhen, Guangdong 518049) Abstract Application of automation equipment for the st...
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电一体化的过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电一体化的过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过程化考核 结果性考核 机电一体化 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Based on Process of Evaluation

ZHU Guoyun

(Shenzhen Second Senior Technical School, Shenzhen, Guangdong 518049)

Abstract Application of automation equipment for the status quo and maintain a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training course where mechatronics technicians colleges' students difficult to learn, difficult to teach the teachers ", using the process of assessment of teaching practice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assessment mission statement, the process of assessment training equipm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aculty evaluation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the process of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other aspects of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ummarized the process of evaluation of the assessment results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advantage of the method.

Key words process evaluation; result evaluation;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practice teaching

0 引言

过程化考核是依据教学考核要求,由任课教师根据既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和评价,改变了结果性考核一考定成绩的现状,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学习状况。我校的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课程是为考取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职业资格而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分为三菱模块和西门子两个模块,每个模块包含10个典型工作任务,教学过程将班级分为A、B两个班,交替学习两个模块。该课程综合了机械、电子、自动控制、气动技术、电控技术和传感技术等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强,难度大的课程。如何融会贯通,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又能掌握实操技能,采用过程化考核方式的一体化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传统的结果性考核方式过于简单粗放,教师仅给出课程结果成绩,无法体现教学过程的互动过程,其考核内容太过重视结果,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核较少,导致学生之间可以轻松复制结果和现象。过程化考核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多方面、多形式、分阶段的考核,既要跟踪评价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也要监督教师对课程项目的组织和实施过程,这种考核方式在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引导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课程的内涵开发建设①和课程改革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成效。

1 过程化考核实训任务书的开发

在技工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刚从大学毕业来到技工学校从事技能教育的年轻教师,既无相关的工作和教学经验,又缺少针对性的指导,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手忙脚乱,压力太大,合理开发一套实训任务指导书能够对新师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过程化考核任务指导书应具备实践和教学双重特征,要求目标明确,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可操作实现性,是专业知识与技术理论的有机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时要有明确的考核手段和实施方法。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探索并深入研究,是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项目任务书开发的好坏直接影响过程化考核教学的效果。过程化考任务训练书可以从现实工厂企业生产实际中提取出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典型工作任务,加以提炼加工,结合实训设备并综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融入电机正反转,伺服步进控制,过程控制,自动配方,PID调节等知识点。深圳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管理服务中心组织企业一线专家开发的一系列训练任务指导书,是非常好的过程化考核教材,值得借鉴和参考,它根据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考证大纲的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导,融入了考核大纲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采用I-OTAPE(改进的五步教学法)组织编写,即目标(Object),任务(Task), 准备(Prepare),行动(Action),评估(Evaluate),任务指导书条理清晰,指导性强,实训项目也非常典型,如三相交流变频电动机正反转运行与点动控制,交通灯运行控制,机械手循环运行控制,自动化生产线工件拆分调速运行,变频恒压供水系统运行等,贴近工作实际,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可操作性强,教学效果好。

2 过程化考核及实训设备的研发

实训场地和实训设备的不足一直是影响技能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从教仪公司采购的设备往往无法完全满足教学要求。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发设计综合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有必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自主研制实训教学设备,应多鼓励教师参与专业实训室建设,通过自行研发改造教学设备,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开发能力,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过程化考核实训任务书的要求开发出合理合适的实训考核设备,实训设备必须具有代表性、综合性和扩展性,在设备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开发或购置相应的实训教学设备,实训设备尽可能多地融合现代新技术、新工艺,同一套设备力争尽可能多地完成任务书上的实训项目,减少实训设备的资金投入,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因此过程化考核任务书的开发和相应实训设备的研发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脱节,任务书的开发应该尽可能地结合现有设备来进行,实训设备的开发则应以尽可能多地完成相关技能点和知识点的实训及考核为基础,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和可扩展性。

3 过程化考核及教学师资的培养

基于过程化考核教法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每人一个工位,过程化考核任务训练书中的每一个任务都必须进行过程化考核,因此无形之中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经验证明,传统的大班制(40~50人)很难保证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一分为二的方式,即一个班分成两个班来教学,A班上西门子模块的同时,B班上三菱模块教学,因而对老师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更高。过程化考核和教学的师资应该优先考虑参与过程化实训任务书开发和过程化考核设备研发的人员,因为他们对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把握非常到位,另外可以由这些开发人员开展师资培训,参加培训的老现师要严格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完成实训操作,并通过考核。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环境和设备情况安排学生实训内容,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总结,并做好实训过程的辅导工作。

建立和完善过程化考核师资队伍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鼓励年轻教师通过脱产或寒暑假期集中到企业挂职锻炼一段时间,与工人师傅一起从事实际生产活动,掌握企业的工艺流程,在工程项目建设②过程中积累项目开发经验,了解工程项目开发过程所需要的实际知识,可将课程知识点与项目中各子模块结合,为以后的课堂教学准备丰富的素材,讲起课来也更加得心应手,这样的老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我校很多从企业一线来的教师都成了学校的骨干名师。另外应该发挥团队的作用,可以通过结对子的方式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可以通过老大新,集体备课,定期教研交流,承担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

4 过程化考核的实施与评价

过程化考核的实施采用任务引领型一体化训练模式,③分为理论考核和实操考核两部分。

4.1 理论部分

采用知识准备考核和计算机系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每个训练任务指导书的第三部分为知识准备,列出了完成该训练任务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自行完成。上课前,授课教师先收取过程化考核表,并在实训练习过程中完成知识准备的抽查和评分;在每个训练任务课程结束前,要求学生通过登录计算机考核系统进行考核,由计算机考核系统自动组卷和判分。

4.2 实操部分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过程考核表》的考核要求,对每个实训任务根据任务完成的质量、速度以及安全文明操作的情况,由授课教师评分并给出一个客观全面的考核评价。过程化考核模式④综合了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根据长期经常性考查累积的材料做出的评价往往比一次考试所得出的结论更客观真实,过程化考核采用工作现场考核评价方式,不追求表面上的考核成绩,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

过程化考核的评价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种方式相结合,力争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训练效果,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效果。

5 过程化考核效果分析

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课程在我校采用过程化考核教学从2011年在08自动化设备应用与维护G5班试点,2012 年在工业自动化系自动化设备应用和维护及计算机控制技术两个专业全面推开,至今已历时三载,2013年08级学生毕业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从整个过程的实施情况来看,效果也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5.1 课堂气氛活跃

过程化考核的任务和目标明确,课前同学们已经完成了知识准备,对任务的要求有了初步的理解,通过老师的引导,加上摆在面前的先进实训教学设备,驱动学生自发学习、研究和讨论,有的学生还围在老师面前问个没完,学生完成了由“厌学”到“乐学”的转变。

5.2 学生能力提升迅速

过程化考核教学要求老师只讲思路,不给出标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相互讨论,自行完成机电一体化项目的I/O分配,程序编制,调试运行,整个过程必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最终将遇到的问题各个击破,让学生明白“办法比困难多”的道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另外分组教学的模式有效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⑤沟通交流的能力,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6 总结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制,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过程化考核通过加强教学过程的控制,更为客观地评价了教学质量,对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注释

① 沈萍,万旭成.高职项目课程过程化考核信息化探索[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1):104-107.

② 马子余,王昕.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的教学改革[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115-116.

机电一体化的过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采矿工作;煤矿企业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1-0062-02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电子计算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自动化、智能化和遥感技术日趋完善和成熟。通过利用自动化技术,采矿行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显著增加了采矿产品的种类和提高了投入产出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采矿行业,机电一体化已成为主流技术变革方向,是加快矿山发展的重要促进元素,对我国采矿工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1.1机电一体化的内涵

机电一体化是最近几年新出现的自动化技术,并且很快得到了高速发展,成为许多行业技术改造的重点方向。所谓机电一体化,是指融合了电子信息、机械设备、电脑软件等多门学科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它综合了不同学科知识和技术特点,将它们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门独具特色而又具备广阔发展潜力的技术应用方案,能够有效提升工业生产效益和效率。

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已得到了十分广泛的行业应用,在轻重工业领域尤其普及。在采矿领域,机电一体化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它是推行矿山生产自动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加快矿山产业转型的重要促进因素,对于转变矿山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化生产具有长远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

1.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

1)安全性高。机电一体化技术具备十分强大的应用功能,能够实现自动监控、实时数据传输、紧急预警以及自我更新和恢复等智能化操作,对于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任何意外情况,例如电路短路、工作负荷过大、电机失灵等问题,都能够及时检测并报警,可以有效防范事故风险的发生,不断提高生产安全性和稳定性,保证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提供企业的综合生产效益;

2)实操性强。机电一体化技术所采用的各种设备具有高智能化特点,大大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工作量,使得操作过程更加简单和规范,避免了由于人工操作带来的各种失误,显著提高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机电一体化生产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由于采用了规范的操作步骤和技术处理,使得产品规格和精度更加趋于一致性,能够有效提高整体产品的达标率,降低次品率,提高产出综合效益;

3)实用性大。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配套的各种设备和仪器,都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程度,能够有效提高日常保养和故障检修工作性能,可以通过提高相关配套仪器和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来加强整个一体化生产系统的自动化水平,降低人为因素对生产设备操作的不利影响,从而不断提高生产操作的规范化水准,保证更高水平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企业的总投入-产出比。

2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构成

通过对机电一体化概念及其特性的论述,那么对于机电一体化的构成,如何推动机电一体化在采矿过程中进行运用,这些都需要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予以重视:

1)机械本体技术。要改善和提高机械设备的总体工作效率,必须从三方面来努力:自身重量、加工精度和产出量。当前,机械加工对象都是各种金属材料,降低加工自身的设备重量,可以有效提升机械加工效率,一般考虑利用非金属材料配件来置换不重要的金属部件。通过降低加工机械设备自重,可以提高加工设备小型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工设备的工作反应速度,降低能耗,提高加工效益。

2)信息处理技术。机电一体化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程度正在不断深入和加深。为了提高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水平和生产力,可以通过信息化改造来实现。例如可以改进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来提高信息化对促进机械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利用信息科技提高工业生产综合效益,是未来工业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3)信息传感技术。机电一体化的传感技术主要是因为它可以通过光纤和电缆传感器能够提高其传感器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在采矿应用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能,对防止电磁干扰具有很大的抵抗功能。所以,机电一体化的传感技术在采矿中的应用就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和作用。

3机电一体化在煤炭生产中的应用

3.1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许多煤矿使用的监控系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传感器工作效率不高,在日常工作中,容易出现性能不稳定的情况,使用期限比较短,故障率较高。虽然有不少学者这对整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总体上看,还亟待继续提升和改造其工作性能。

在发达国家中,其科技水平相比发展中国家更高,这些国家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一直保持在国际领先前列。近年来,计算机及其网络发展极其迅猛,计算运行效率和速度不断提升,信息网络硬件不断发展,光缆替代了传统的金属电缆,信息存储格式也有单一的数字文字发展到图片、视频等更为先进的表达方式,上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煤矿安全行业技术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显著提高了煤矿安监技术总体水平。我国煤矿安监行业技术也获得了较快发展,在各种科研机构的努力下,机电一体化技术正在各大矿山推广和普及。

3.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的应用

国内矿山机电一体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采煤机的技术改造。1992年,北京煤炭技术研究所与捷克克莱亚公司合作,研制出了国内首台薄煤层强力爬底板电牵引采煤机,自此之后,国内电牵引采煤机得到了十分迅速的推广和普及,大大提高了采煤工作效率。与此同时,武汉机械厂、重庆机床厂、长春重型机械生产厂、宝鸡煤炭设备加工厂等都开始建造性能更好的电牵引采煤机,赢得了市场的追捧。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电牵引采煤机技术已日趋完善和成熟,极大促进了国内煤矿行业的综合生产效益的提高。

3.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

带式输送机在我国各大煤矿生产基地得到了十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它具有输送量大、性能稳定、工作周期短等突出优点,成为近年来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的重点对象。

当前,使用最普遍的是CST可控软启动装置。它具有良好的综合工作性能,能够针对煤矿、金属矿的开采提供超长距离运输,实践证明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由于技术条件限制,我国煤矿企业在使用带式运输机时,中间驱动点的设计通常不超过三个,这直接影响了输送机的单位产出和总体工作效率。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输送机采用的安监技术相对落后,在使用期限、精度、稳定性以及单位产出方面都稍逊一筹。

4 机电一体化在采矿过程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促进下,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了高速发展机遇。近年来国产的机电一体化装备正逐步朝着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为矿山专门定制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具有小型化、功能简单化和稳定性等突出优点,大大提高了矿山生产加工效率,有效降低了人力资本的投入,大大减少了矿山安全事故突发率,为煤矿行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那么机电一体化未来发展趋势如何,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为了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矿业的广泛运用,这就需要进一步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比如在信息自控方面还需要加大技术支撑,不断使其得到完善;

其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升级,机电一体化在近几年技术日益成熟,并在各领域的运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所以未来采矿业将可能普及这种技术在采矿过程中的运用,以便于提高其生产效率;

其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机电一体化在采矿业的应用将十分普遍,机器人将有可能在采矿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中成为研究重点。

5结论

总之,通过本文论述,我们在对机电一体化这项技术逐步了解的前提下,我们深知:对于如何使其在煤矿企业中得到落实和运用还需要很多工作要做,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重视机电一体化在采矿中的作用,最大发挥其在行业中存在的潜在价值,在煤矿企业开采过程中尝试落实这些技术的应用,为提高煤矿企业生产效率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念超.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浅析[J].学术探讨,2008,8.

[2]程炜.无人化是煤炭信息化的主要目标[N].中国电子报,2008,10.

机电一体化的过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发展脉络 主旨的一致性 “本体一位性” 共通性 联系性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不同的艺术形式,从最终的无到有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从表面上看,一个是采用笔墨二维的形式进行创作;一个是用人工三维的实体进行建造,并没有直接的相连性。然而究其二者的思想精髓内涵,却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性和一体性。无论是在表象的发展,还是内涵的呈现上,都共生于一个体系中。本文将从几方面阐述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互相渗透联系性以及核心思想的一致性。

一、发展脉络的同步性与一体性

首先从中国山水画以及中国古典园林的不同发展历程和分期上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同时、同步性。

(一)山水画法发展的脉络

先秦至秦汉时期,中国还没有出现山水画。此时期的艺术作品多以青铜、雕塑、陶俑、壁画等实体性三维艺术为主。能见之表达山水线索的艺术品屈指可数。有的也仅限于壁画以及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中。在一些被挖掘的画像砖中可以发现树木、山体的元素。但大多只具有象征意味,人们的生产生活才是作品表达的主题。况且在那个时期造纸术还未盛行,直至东汉蔡伦造纸后,山水画才有其更大发挥空间的载体。而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国园林也处于探索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说是中华美术的关键时期,这阶段绘画艺术人才辈出,出现了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位画家――东吴的曹不兴,也出现了一些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品,如《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绘画艺术的主要题材多为肖像画、人物画,山水元素多出现于肖像画的背景中,且比例尚未准确。那时,山水画和花鸟画仍处于萌芽状态。与其他学者认为的山水画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观点不同,笔者认为,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种,登上中国绘画的历史舞台是成于初唐,展子虔的《游春图》是其论据所在,画面的比例关系和所表达内容已经达到山水画所具备的条件。

盛唐时期可以说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期。题材的多样、名人的辈出、宗体的确立,成为中国绘画全盛时期的特点。中国山水画也出现了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两种,奠定了中国山水画两大发展方向的基础。

五代宋元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成熟前期。五代绘画的承前启后、宋代绘画的繁荣兴盛、元代的士大夫绘画,都将中国的山水画推向顶峰。这一阶段以宋为代表的宫廷绘画极其兴盛,经过五代北荆南董绘画的过渡,宋元的绘画在技法上更加成熟,体裁的范围更加多样,绘画涉及的阶层更加广泛,意境更加深远。

明清时期,山水画在继承元绘画传统的同时,逐渐形成文人画家的职业化、职业画家文人化的趋势。明末清初的写意派,如明徐渭,清石涛、山人、髡残、弘仁和清初“四王”的正统派,以及清中期的扬州八怪,都说明中国山水画已达成熟。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脉络

可以将中国古典园林分成5个时期。启蒙期处于先秦和两汉。据历史记载,中国园林最早的形式是“囿”,而在园林里面的构筑物称之为“台”,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就是“囿”与“台”的结合。在其功能上主要是采摘、种植、狩猎、通神等生产和求仙功能。此时期以皇家园林为主,私家园林甚少。思想上受早期“比德”思想、“天人合一”以及神仙思想的影响。造园是对自然山水的崇拜和模拟,尚未达到艺术上的层次。

而到魏晋时期则成为园林发展的转折期,造园已经由原来的再现自然进而转入表现自然,原先的生产求仙功能已经成为象征性意义。佛学的兴盛以及士大夫阶级的兴起促使其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的突起。奠定日后中国古典园林的三大类型,即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然其在造园的探索中只在雏形阶段,等待进一步的升华。

隋唐可谓是造园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所本有的气派已经形成,唐诗的气质已经开始融入画中、园中。因画成景、诗画入园的做法已初见端倪,并有诗、画、园相互渗透的迹象。但在意境的塑造上处于朦胧状态。

园林的成熟前期为宋、元、明、清初,此时期的三大园林类型已经都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并且3种类型也互相渗透。禅宗与儒道的结合,江南园林以及文人的参与造园使园林艺术达到一定的高峰。意境的情趣已经显露。

清中期及清末为成熟的奠定期,中国的古典园林在这阶段各种造园手法已经完善确立。皇家园林以及江南园林并置发展形成各自风格。中国园林的体系及理法已经完备。

(三)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脉络的一致性分析与总结

从以上对于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态,可以发现一个规律:二者在其孕育到成熟的过程中是本着一条由象征抽象――雏形发展――成型繁盛――成熟――顶峰完备的线索进行发展的。从其各阶段的特点看,二者有着共性和一致性,且从这一发展的表象脉络中可以说明二者发展的同步性与一体性。

二、从艺术形式的特点看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相似性与联系性

(一)创作主旨的一致性

中国的古典园林,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造园时,在开凿的过程中虽然以原有自然地形为基础,却在营造中进行有意识的修整、加工、改造。园林中的山与水、石与草都是对真山真水的自然写照。其精神上呈现“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境界。理法上求得“以小见大”“以假成真”的效果。自然是造园的模本,人工开凿的园林是对真实自然的概括和提炼,从境界上给人真山水的感觉。正如中国山水画的创作道路一样,画者在游历各地名川大山之后,探究其自然山水的特点,并将其领会于心。归来后在案几上挥笔墨于卷册,写胸中之意气,取自然之灵气,给长卷于精髓。画者所画不是对原有山水的完全抄袭,乃是画对自然山水的主观认识。正所谓“外事造化、中得心源”。这种创作的手法和古典园林“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特点十分相似。只不过中国的山水画用二维的形式表达三维的艺术,而造园则是将自然山水和中国山水画,用三维的手段复现于真实生活中而已。二者在主旨的表达上是一致的。

(二)构图及营造法则的相似性

中国的山水画在其构图的法则上有个专有名词,名为“经营位置”,其最早由南齐理论著作家谢赫提出。他在著作《画品》中提出,好的绘画作品应具备六大特点,称之为“六法”,第五法为经营位置,中国山水画在画作中的构图要进行主次排列,即要“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以及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篇》中都曾阐述构图营造之法。中国古典园林在其营造法则上也先立主景主殿之位,次定宾堂之处,围绕其主殿布置宾堂、亭台楼榭。正如《园冶》中说,“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然后“择成馆舍,舍构亭台”。从古代著作中可以看出二者在营造法则上的相似性。

(三)表现手法与理景手法的共通性

中国山水画讲究用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推出画面层次和空间,“实”是其手段,“虚”乃是其目的。中国山水画中的“黑”“笔墨”都属于实的部分,白的地方属于“虚”。之所以用“黑”的笔墨,乃是用“黑”求得虚中的“白”。“白”的部分乃是其“画眼”所在。正所谓“计白当黑”。而相对于同样追求层次、空间甚至是时间艺术的中国古典园林来说,完全用实体的物质形态去表现有无相生的空间更有其难点。中国古代匠人,经过历代的积累和传承,总结出一套独具特色的理景手法,也称之为“理法”。在造园中运用各种借景和对景的手法,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来塑造园林虚实相生的层次关系。同时在园林“元素”的构成上也体现虚实相生的法则,如山与水的阴阳对比、山石本身的漏透、构筑物本身的虚实相间、不同植物配置的高低错落与时季变化等,都为园林的营造带来层次空间的变化。因此,从手法上看,二者有其共通性。

(四)画面的内容与园林构成要素的一致性

中国山水画在其画面内容的组合上,以山水、植物为主,村居、野渡、建筑点缀其中。人则既在“画中”又在“画外”。中国的古典园林有4个主要构成要素,即山、水、植物配置和建筑。山为园中之“骨”,水为园中之“魂”,植物为园中“肉”,建筑为园中之“脏器”,而人则为园中之“灵”。正是由于人的游览,使整个园林贯穿于整体,浑然于天成,形成“五位一体”的画面格局。因此,从客体的构成要素,以及主体在两者艺术中“点睛”的作用,说明两者构成范围内容的一致性。

三、山水画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一)南北宗派对中国园林两大体系形成的影响

中国在唐代就形成了以李思训父子为代表的青绿山水画派,以及王维、张为代表的水墨山水画派。两派的发展为日后的南北宗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中国的园林体系产生了一些影响,如青绿山水的“金碧辉煌”影响到皇家园林的“气势恢宏”;北宗的设色浓重,影响皇家屋顶色彩中黄色、绿色的琉璃瓦,以及屋身中红色、暗红色的梭柱和门栏。而南宗画派的无色系,注重皴法技巧的运用,以墨求五色、以无色中求有色、以无色中胜有色的特性,影响了江南私家园林的清秀雅丽、平淡天真,注重色彩中的黑白相间。

(二)山水画的文人化影响

中国园林究其功能上的形成要早于山水画,对于自然界的简单模拟和探索也相对往前。可以说,造园的实践先于山水画。而当山水画形成之后,其对中国园林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山水画从早期形成到成熟都有着文人士大夫从画的趋势。诗人、文人、士层阶级甚至是帝王上层阶级也多有从画、尚画的传统。此等人群多有机会和底蕴从事山水的创作,为以后山水画的文人化打下基础。历来的文人、画家都有造园的风气,或为自己营造,或为他人出谋划策,甚至不少园林作品直接以画家的笔意或流派的画风引为造园的粉本。重大的皇家园林以及私家园林在营造时,也先以山水画的形式绘制出蓝图,再进行建造。因此,足可见二者之间的联系。明清之后,私家园林多呈现出文人化倾向。

四、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本体一位性”问题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在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中固然受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支配。但究其根本,二者的发展乃是在一种思想哲学的体系影响下,逐渐由幼稚转向成熟的,这也是命题所在。一种思想趋势下,分化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而这种思想不是简单、单一的思想。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出现过许多哲学思想体系,虽在统治之术上以儒家学派为主,但在艺术文化等多方面的领域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最使人感叹的是,思想的多样性却未形成“乱”而“杂”的现象。中国的艺术形式是用一种“多元中和”的方式呈现给世人的。中国的哲学思想是经过华夏民族多年探索和积累“中和”而成,最终将多元化的文化思想体系融为一体,形成中国独有的哲学体系,即“多元中和”,并以多元和谐的处理方式融入不同的艺术载体之中。这也是为什么华夏民族之艺术给世人虽在表象上呈现出多样的态势,而在实质的心灵感触上却给人一种统一“气质”的根源所在。正如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上所表现的那样,中国的宫廷建筑及城市规划布局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体系的严肃规整,而在园林艺术上多呈现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禅宗“不二法门”的空灵超脱以及道教思想的神仙方术等境界。具体到细节上,建筑本身开间上的对称形式是儒学之风的表现,而在举折之法推出的屋檐曲线上则体现道家的思想。中国所固有的四合院格局乃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中间的“天井”乃是建筑本体的核心,是人活动的中心。山水画中儒家的文人化传统以及在画中寻求道家的层次仙境,可以说,无论从建筑规划,还是从诗画书文艺术上,中华文化都在寻求一种与自然、与天地、与“道”、与“法”相融合的境界。中华之艺术正是在“多元”而又“中和”的思想体系中孕育出多样的艺术形式。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正是在这种体系影响下形成的中华文化之瑰宝。二者本是出于“一体”,正所谓“本体一位性”。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3]朱良志.中国美术十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机电一体化的过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创新;发展方向

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工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仅仅改变了传统机械行业的弊端,同时在机电一体化中应用了现代新型的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和光子技术等。但是,由于受传统机械理念的影响和约束,我国在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方面始终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机电一体化技术并没有完全改变传统机械的弊端,因此,不断的改革并且创新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了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更好的实现机电一体化的创新,我们必须要不断的发展新技术,加大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

1发展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机电技术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的成就,尤其是在知识理念和技术方面更是取得了令人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目前我国许多行业方面也已经开始渐渐地引入并且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大大的促进了这些行业的经济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仍然比较低,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始终存在着诸多传统机械技术的弊端。

2机电一体化的创新方向

(1)机电一体化产品将实现造型和功能的创新。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机电一体化将在在造型和功能方面实现更好的创新,这样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需求。例如,在产品的造型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将会大大的增加产品造型的美观程度,满足人们对于产品造型的需求。另外,在功能方面也会得到全面的创新,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将会越来越多样化,以满足用户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实现产品功能的全面化和多样化。(2)将会采用更加适宜且绿色、轻便和性价比高的材料。除了在造型和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在原材料的选择方面,机电一体化也会有巨大的突破。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将会渐渐的采用更加适宜并且绿色、轻便以及性价比比较高的原材料。在原材料选择完毕以后,还会根据所选择原材料的特性来对所有的产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选择,这样可以更好的确保所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质量。最后,还会将更加新型的材料应用到机电一体化中,如一些智能材料、纳米材料以及高分子材料,这些创新高并且功用高的材料都会被广泛的应用到机电一体化生产过程中。(3)机电一体化将实现控制的便捷性、自动化和高效化。众所周知的是,传统的机械设备操作比较复杂,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人手工进行操作,然后手工操作的危险性比较高。而机电一体化可以更好的改变传统机械的弊端,更好的实现控制过程中的便捷性、自动化以及高效化。

3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绿色化。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以及广泛利用可以更好的保护环境,实现环境的绿色化。在利用机电一体化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了保护环境的这一要求,并且在其中引入了保护环境这一理念,进而使得我们在利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时候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并且也可以更好的进行回收利用。(2)智能化。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机电一体化将会渐渐地实现智能化。与普通的产品相比较,智能化产品具有一系列的优点。例如,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能够更好的进行观察和推理判断,并且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及时的采取一些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另外,机电一体化实现智能化还可以大大的为人们节省时间。(3)网络化。在当代这样一个网络时代,机电一体化实现网络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在机电一体化中应用网络技术,可以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可以使得机电一体化利用远程控制技术和监视技术对整个生产过程中更好的监督和了解。(4)微型化发展。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微型化技术也会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行业中,而机电一体化作为现代新型的技术,也会渐渐地引入并且应用微型化技术。微型化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可以使得所有产品实现微型化,加快整个生产过程的移动以及运输,这样不仅仅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后,微型机电一体化拥有体积小和耗能少等优势,能够广泛运用到微型化需求较高的军事和医疗等领域中。

4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的办法

(1)应当加强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为了更好的实现机电一体化,我们应该加强技术的研究和创新。而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引进并且应用国外先进的技术手段,或者也可以聘请专家来参加这一研究。另外,在研究过程中还应该不断的引入其他学科和专业的理论知识,将所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统一和整合。(2)应当重视机电人才的培养。在培养机电人才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加大对于所有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在培训过程中邀请专家对他们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作为培训的重点,在培训结束以后,还应该进行考核。另外,还应该积极的引进其他地方或者企业的优秀人才,并且对这些人才进行重点培养。

5结语

总而言之,机电一体化的出现和应用不仅仅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加快了工业的生产和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的发展机电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尽快采取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丁树成.试论机电一体化的创新及发展方向[J].科技视界,2015(24).

机电一体化的过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电接口技术;机电一体化;发展;电子技术;机械技术

前言

近年来,经济社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效渗透和融合。科学技术的不断渗透和融合在研究方向方面会发生改变,因而出现新的技术。例如,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多种学科融为一体的学科。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包含着自动控制技术、机械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等,因此,在对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行设计时,要对多种学科之间的特性进行研究,同时,对这些特性之间的各种物理关系要进行清楚,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对各个学科特性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内在联系进行正确分析,能够更好的解决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设计方面出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机电接口技术应运而生,运用这项技术能够更好的将机电和其他领域技术融合在一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并且将更好的机电产品研究出来。

1 机电接口技术的内涵

机电接口是机电一体化产品中控制微机和机械装置之间的接口,其产生的基础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接口根据信息传递的方向不同可以分为控制输量输出接口和信息采集接口。机电一体化产品中比较常用的设备是传感器,在信号输出时,其通常采用的是模拟量的形式,实现一些检测功能,主要是对发电机的转速进行掌握,同时,对差动变压器的位置进行检测。但是,在对控制量进行输出时还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形式,就是数字系统。

机电接口技术是对机电系统中的各项组成技术和各项组成部分的子系统的连接问题进行研究,其中包含着对电子技术、机械技术、信息技术等功能技术进行融合的综合系统,这些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实现了信息能量的融合和交互,同时,对机电系统的设计方面也实现了最优化。

机电接口包含着硬件以及软件两个部分,机电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和环境以及操作者之间建立了一种非常有效的连接,相应的物理通道在运行过程中要进行能量和信息的输入、转换以及传递。系统信息在转换过程中,要进行交互和调整,并且对机电一体化组成技术要进行综合和协调,促进各个系统能够形成整体,保证各种功能能够实现。

现阶段,机电接口主要分为智能接口、人机接口、机电接口和动力接口。智能系统在应用方面比较复杂,不同的技术会形成不同的信息形式,同时,在使用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改变,智能接口在进行各种信息传递和转换的过程中,要保证不同的技术和子系统能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人机接口是操作人员和机电系统之间存在的接口,利用这个接口,系统的运行状态能够很好的显示在操作者的眼前,同时,操作者能够对系统进行很好的监控,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实现了更加人性化的操作。机电接口的主要作用就是有效的连接各种驱动系统,同时,能够将驱动信号转换为执行结构要求的信号,在转换过程中满足了传感器的要求。动力接口能够将动力源和机电系统进行有效的连接,然后给机电系统一定的驱动动力。在机电系统中,动力存在着不同的类型,包括交流电、直流电和液压等,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动力的类型不同,与之相应的动力接口形式也要不同,这样才能保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2 机电一体化发展现状

所谓机电一体化指的是将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运用的一种综合技术,在综合应用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机械,自动监控、接口、传感测试、信息、电力电子以及电力等多项技术。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逐渐得到普及,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与行业中,在各领域与各行业中,机电一体化的运用也逐渐增多。比如机床、量具、低压电器、机器人、量仪、电动传动装置、军事装备、电站控制系统、焊接设备、急用电器等都对机电化一体技术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这种状况下,机电一体化也正朝着网络化、微型化、智能化、模块化、绿色化、系统化等方向发展。

3 机电接口技术对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人们对一些事物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经济的快速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机械技术在应用方面已经慢慢出现了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技术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机电一体化技术应运而生,其中包含了电子技术、机械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出现更加符合时展的需求。机电一体化技术刚刚开始发展时,其只是将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进行了简单的融合,在接口方面非常的方便和简单。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不断要求,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现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而是慢慢发展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在系统内部的接口也越来越复杂。目前,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各项组成技术的研究已经实现了深入和成熟发展,但是,研究人员在工作中要对各项组成技术进行简单的研究也不能更好的保证系统的运行,因此,要对其复杂性进行很好的重视。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不能只是单纯的研究其系统设计以及相应的集成理论,这样没有实现对系统进行具体研究的目的。对机电接口技术进行研究能够更好的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进行研究,并且在设计方面也能更好的将相关的理论进行融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正在向着网络化、微型化、智能化以及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其对接口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保证接口技术和系统技术进行融合,在信息传递方面保证顺畅。

4 结束语

机电接口技术是指机电系统中各项组成技术和各项组成部分的连接接口,其在连接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能够更好的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信息能量要进行不断的融合,同时,也实现了不断的交互,这样能够实现机电系统设计的最优化。机电一体化是将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技术,在综合过程中对机械技术、自动监控技术、接口技术、传感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电子技术进行了很好的运用,对机电接口技术进行研究,能够更好的推动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同时,也能更好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霍志璞.机电系统虚实一体化的创新设计自动化理论与技术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2(4).

上一篇:真心话大冒险刺激问题(精选5篇)

下一篇:情绪心理学(精选5篇)

文章评论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