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公司并购的案例(精选5篇)

2025-03-23人围观
简介一、以蛇吞象的公司并购类型与以往常见并购模式的比较 1. 与传统并购模式的区别 传统的公司并购类型从实力对比上讲主要有两类,一是优势大企业兼并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长期资不抵债的小企业,使得小企业或者起死回生或者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司并购的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司并购的案例范文第1篇

李红菊(1982—),女,汉族,四川资阳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

刘文斌(1985—),男,汉族,山西朔州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以蛇吞象的公司并购类型与以往常见并购模式的比较

1. 与传统并购模式的区别

传统的公司并购类型从实力对比上讲主要有两类,一是优势大企业兼并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长期资不抵债的小企业,使得小企业或者起死回生或者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大企业也可以借助于小企业的人才、市场资源、特色项目等获得整体发展层次的提升,可谓各得其所;二是两个势均力敌的企业主体自愿达成了合并协议,并获得了双方全体股东绝对多数的通过进而走向强强联合,短期内获得积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从而在和其他共同竞争对手的较量中获得更加有力的话语权。

如果我们以收购方的主观意图分析之,可以得知又可以分为善意收购与恶意收购,通常情况下的收购都是市场主体自愿协商一致的结果,是企业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正常生死存亡,但是个别大企业为了垄断市场,打击对手,抢占其他企业提供的基础服务,而实施恶意收购行为,例如,英伟达公司(NVIDIA)把台湾宇力公司(ULI)收购,导致劲敌冶天公司生产芯片组的南桥部分被截断,造成了冶天公司主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挨打的不利地位,直接影响了冶天公司公司的预期盈利收入。

纵观本次超微公司收购冶天公司案,我们无法将其强行塞入这大类传统的分类方式。首先,从实力上,超微公司自身并不具备吞并冶天公司的能力,因为两家公司的规模、营业额、品牌知名度等商业要素互有所长,且高达50多亿美元的收购成本,超微公司自身只能提供大约一半,而有25亿美元的巨额款项是通过贷款方式获得的,所以我们只能已蛇吞象来形容这种独特的兼并方式。其次,超微公司收购冶天公司也不属于恶意收购或称“敌意收购”,因为超微公司收购冶天公司并没有造成向NVIDIA收购ULI那样导致竞争对手的上游产品供应链条断裂,而且无论是超微公司在计算机处理器市场的占有率还是冶天公司在显卡市场的占有率都明显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收购并不足以导致新的垄断,况且从政策法规角度,已经获得了美国反垄断调查委员会的批准,故不属于敌意收购。

2. 与传统并购模式的联系

虽然我们不能把这桩并购案归入强强联合或大吃小的类型范畴,也达不到敌意收购的标准,但是通过分析超微公司的市场策略可以得知,我们可以用企业的“横向、纵向一体化或集团化”产品整合或集约增长的并购分类模式相对应,超微公司通过收购冶天公司获得了宝贵的GPU和主板芯片组设计实例,可以通过走“3A平台”的产品整合道路,提高电脑整机硬件的兼容性和稳定性,既有利于自己产品的市场认可度提升,也有利于消费者获得优质的套餐产品,所以说与谁都有好处,同时超微公司获得了支持其计算机处理器产品的配套产业链,让主板芯片的控制权不在成为超微公司的噩梦,降低了NVIDIA或INTEL等其他竞争对手敌意收购其他基础厂商而造成的供货中断或者商业机密泄露的可能。

二、经济法学视角论本类并购的是非成败

1. 收购失败论——超微公司收购冶天公司整一年,市值缩水到50亿美元

公司设立的首要目的就是盈利,公司虽然有自己的人格,但是从本质上依然是股东用来赚钱的工具而已,那么这么大规模的市值缩水到底要让谁来买单?公司、决策者还是股东自身?一些愤怒的投资者把怨气直指那次所谓“失败”的收购案,但这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实这种迫切关注企业的生存压力和合理要求自身利益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到2007年11月底,超微公司的市值远远低于一年以前。

2. 收购成功论——GPU+计算机处理器双收,超微公司扭亏为盈利润达2.57亿

战略家的眼光总是超乎常规的创造者企业并购的神话,在短短几年暂时亏损后,超微公司出现了奇迹般的业绩增长,而且通用计算技术把以前高高在上的竞争者抛在了脑后,引领了新技术革新浪潮,这充分证实了上市公司收购确实需要全面统筹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暂时的亏损可以看做是企业的低成本支出,当然是为了以后的高回报!根据2010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超微公司终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扭亏为盈,各项指标也都高于分析师此前的预计。

3. 不以暂时成败论英雄,该种模式实际上是收购方的长远战略投资

该种收购模式有益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有利于企业发展加速度的提升和发展潜力的充实,为此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驱使超微公司以蛇吞象的方式收购冶天公司:

第一,品牌优势的积聚和科技人才的发掘。我们知道企业品牌是维系企业发展的无形战略资源,高等级的品牌知名度代表了高水平的市场认可度,无疑会吸引众多的客户资源和上下游营销渠道,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缩短盈利周期。而人才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要素之一,更凸显了人的创造力在推动一个企业发扎方面的战略价值!如果直接把一个优秀的团队拿过来进行整体的直接利用,要比单个人通过长期磨合然后达到的“整合”成本低廉的多,见效也快,所以在企业收购中,人才的要素不仅以个别人的形式被发掘,而且更深层次上是以整个团队的发掘为典型。

第二,技术融合加深和技术更新周期缩短的竞争压力。超微公司虽然多年前就已经涉足板卡制造领域,却是一直都是在低端发展,该公司试图投入很多资金来发展高端板卡制造业,但成效很低,再加上几乎陌生的市场认可度,让超微公司自家的主板和显卡远不如其他对手的市场占有率客观,这样就催生了超微公司借助兼并其他企业驶入快车道的念头。所以超微公司在收购冶天公司的同时,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看重冶天公司足以匹敌任何竞争对手的世界级顶端的核心技术。超微公司已经成功的收够了冶天公司的全部股份,这也就代表超微公司已经成功的收购了冶天公司能成为世界顶级板卡制造商的核心技术。

第三,营销网络的构建和纵深扩张的需要。说到超威公司收购冶天公司,超威公司除了想要冶天公司的核心技术之外,更看重的是冶天公司的品牌价值。通过对具有雄厚技术实力的国际著名品牌的收购,可以提升自己本国的品牌效益。

三、蛇吞象之争可以休矣

超威公司收购冶天公司以后,很多人认为超威公司收购冶天公司是蛇吞象,超威公司无法保证超威公司本身的正常运营的同时,让本公司扭亏转赢,甚至会降低冶天公司的质量和品牌,影响市场竞争力。但是冶天公司已经说明始终会把品质放在第一位,无论在哪儿都会按照统一的标准生产高品质的板卡产品。不但不会降低超威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反而会增加超威公司在板卡市场和通用计算技术市场的竞争力,甚至是未来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收购冶天公司就把冶天公司长久以来许多的核心技术归到超威公司旗下,这样超威公司不但本身的技术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冶天公司和超威公司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细分市场的品牌,超威公司得到冶天公司的核心技术可以更好的发展自己本身的产品,而冶天公司被超威公司收购也有利于冶天公司在全球市场包括中国市场更好更便利的发展,而此前加拿大冶天公司收购中国上海图诚XGI公司不是想要得到梦寐以求的更多中国市场份额吗?所以无论是其股东还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消费者,都会给予冶天公司更多的支持,所以超威公司在收购冶天公司以后,超威公司不但不会降低市场竞争力,反而会大大的增加超威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以期带给消费者更多实惠和更多惊喜,更好实现“融聚未来”的伟大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公司并购的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品牌经济学; 企业并购; 宝洁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1-0055-05

一、前言

近年来,市场的不断成熟和竞争的不断加剧导致了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出现,并表现出世界顶级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谋求共同控制资源和瓜分市场的格局,其特征是“强强联合,同业并购”。在以宝洁并购吉列为例的众多并购案例中,品牌整合的效果无疑是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品牌给企业并购行为带来的经济学效应越来越显著。因此本文以企业并购过程为主线,创新性地运用品牌经济学原理分析了宝洁并购吉列的案例,得出了可运用品牌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并购案例特征,为企业并购理论提供了新的分析角度。

二、品牌经济学与并购理论

(一)品牌经济学

品牌经济学是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描述、解释品牌为何以及如何影响企业、个体的选择行为,并引导企业、个体进行更好的品牌发展的一门经济学分支。自2006年孙曰瑶、刘华军将品牌引入经济学框架以来,品牌经济学已经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孙曰瑶、刘华军在《品牌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品牌(Brand)是与目标顾客达成了一种长期利益均衡,从而降低其选择成本的排他性品类符号。品牌经济学的品牌概念则是将商标与消费者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品类符号。品牌信用度(Brand Credit Degree)是通过品牌这个排他性的符号向目标顾客作出并做到某种品类承诺的程度。

根据品牌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当某个品牌成为单一品类的代言,即品牌信用度B=1时,该品牌商品的需求数量达到最大。因此,当某个品牌的品牌信用度提高后,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需求量也会增加,此时就会使得原来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同时,由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是以品牌品类度的提高为前提的,即某个品牌所代表的品类越少,其品牌信用度越高。而随着品牌代表的品类数量的减少,该品牌的替代品则越少,进而使得该品牌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变小,移动后的需求曲线的斜率比原来的需求曲线的斜率要大,移动后的需求曲线将更为陡峭(如图1)。

基础需求函数:Q=a-bp品牌修正需求函数:Q=a(1+B)-bBp

(二)企业并购理论

企业并购理论是企业理论、经济学以及公司财务理论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企业并购理论进展非常迅速。对企业并购的理论研究按照并购事件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并购动因研究、并购过程研究和并购效应研究。

由于企业并购动因的复杂性,从目前提出的各种理论看,还没有一种理论或模型能够高度概括经济生活中的企业并购现象。现阶段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效率理论、信息理论、问题和管理主义理论、过度自信假说、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市场势力理论、再分配理论等方面。效率理论虽然从经济学意义上对并购动因进行了解释,但该理论通常是指管理层业绩的提高或获得某种形式的协同效应。效率理论在解释企业并购的动机到底起因于何种意义上的协同效应和效率改进尚需深入讨论。本文认为基于品牌互补性的品牌协同效应,是企业进行并购的重要动因之一。

国内外针对并购过程的研究数量繁多,陈健(2005)等人对并购理论作出了较为全面的总结。Grossman和Hart(1980)提出了小股东的“搭便车”问题;Baron(1983),Giam marino和Heinkel(1986),Khanna(1987),Fishman(1988)等学者对多个收购者之间的出价竞争进行了分析;Kvle(1985)和Shleifer、Vishny(1986)对要约价格以及期望利润之间的关系作了解释;Bradlev、Desai和Kim(1988)通过实证研究对收购者是否获得被购企业的股份进行了研究。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对被购公司的反并购策略作了研究。

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并购策略以及政府政策的选择、国外并购模式在国内的应用等方面。

国外对企业并购的效应分析,主要集中在并购完成后的企业效益和社会福利的变化上。陈健等人指出,Deneckere和Davidson(1985),Salant(1983)等学者对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的并购效应进行了分析;Matsusake(1993)通过对最新一轮兼并浪潮的案例分析得出了不同类型企业并购之后利润获取的情况不同的结论。

黄桂萍(2010)指出,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并购给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及并购之后企业之间的财务整合、人员整合、文化整合等方面。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对企业内部绩效评价的方法选择、整合的模式选择等方面。

由此可以看出,基于品牌经济学对企业并购的整个过程进行深入分析、讨论的研究非常少。这主要是因为品牌经济学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理论体系和相关研究仍较少。此外,企业并购过程的复杂性和企业之间的差异性也导致无法对所有企业并购行为以一种统一的模式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选取宝洁并购吉列的经典案例,创新性地从品牌经济学视角对并购动因、并购过程、并购效益进行分析,提出观察并评价企业并购的新视角。

三、并购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述

2005年1月27日,宝洁与吉列双方公司董事会达成一致,签下了并购合同。根据合同,宝洁以约570亿美元的代价100%收购吉列,包括吉列旗下各种品牌产品和加工、技术以及设施在内的所有业务。并购完成后,吉列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总裁詹姆斯·基尔茨将加入宝洁董事会,任宝洁公司副董事长,负责吉列业务。

具体的操作方式是换股,以0.975股宝洁普通股换购1股吉列普通股。根据2005年1月27日的股市行情,宝洁纽约收盘价55.32美元,这相当于将吉列的股份定为每股53.94美元,而当天吉列股票的收盘价为每股45.85美元,上升幅度达到18%。同时为了降低交易的稀释效应,宝洁计划未来12—18个月回购大约180—220亿美元的股票。这样看来,这起并购对宝洁的财务影响相当于以60%的换股和40%的现金完成的。按照这两大公司2004年的营业额计算,合并后宝洁将取代联合利华,成为全球日用消费品业最大的公司。

(二)案例分析

根据品牌经济学基本理论,宝洁并购吉列的并购动因,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对品牌互补性的考虑。通过对并购双方产品结构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宝洁公司经营的产品品类有洗发护发用品、护肤美容品等8个产品大类,旗下品牌超过300个,而吉列公司是世界刀片和剃刀产品的最大生产商,同时也生产9种其他消费者产品,旗下品牌超过100个。

通过对二者的产品结构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虽然宝洁和吉列的产品覆盖面均较广,但二者品牌并未出现大范围的重叠现象,适合采用品牌互补性的概念进行分析。孙曰瑶(2005),任晓峰(2011)等人提出,品牌互补性,即在一定程度上接近“能力互补品牌联合”的概念。“能力互补品牌联合”是指两个强势品牌在能力上具有互补性,它们的合作并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集中各自的核心能力和优势来共同生产一个产品或提供一种服务。本文在能力互补品牌联合的定义基础上,将品牌互补的定义阐释为两个强势品牌基于品牌互补战略,在能力上、方向上具有互补性,企业可以通过品牌之间的联合,实现扩充产品线、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

阎艳阁(2010)指出,“品牌互补”战略在本质上是一种顾客价值战略,使企业自身赢得了更大的价值创造和竞争优势,是一种超越了零和竞争的战略思维。这种战略把影响品牌发育的消费市场因子、社会生态因子以及企业生态因子恰当地结合起来,发掘市场潜在需求,建立顾客忠诚,扩大顾客价值。宝洁公司应用品牌互补战略在为顾客提供新的利益的同时,也使企业自身赢得了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是一种全新的战略思维。

品牌经济学视角下企业的并购效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财务指标评价体系的结果。在评价指标的选取方面,本文参考了陈健(2005)等人对国外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研究的理论综述,参照黄桂萍(2010),李梅泉(2010)等人对国内相关学者关于企业战略并购中的企业价值评估的文献综述,筛选了相关理论,综合考虑张维(2002),黄丽能(2006)的研究思路,建立了独特的绩效评价体系。童话(2006)从公司溢价并购着手,分析了溢价的理论来源和溢价定价模型,并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通过不同溢价并购后财务指标变化情况,论证不同溢价并购后的目标公司的实际效果。本文参考了其选取的部分财务指标,如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稀释每股收益等,对不适合宝洁公司并购事实的指标予以剔除和调整。冯海涛(2010)认为,恰当选取财务指标可以科学地评价并购效果,应按照并购企业的不同目标选取恰当的财务指标。本文借鉴了他提出的基于经营协同效应和多战略整合目的的企业并购评价指标,结合宝洁公司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指标做了修正,最终得到了从经营业绩情况、资产营运能力情况、偿债能力改善情况出发的财务效应指标体系。

根据宝洁公司年报,得到了2002年度至2012年度的评价指标基本数据(如表1所示),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自2004年开始,宝洁公司的营业收入以超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持续增长,收购吉列之后的2006年更是达到了20.23%的增长率。但是并购完成之后,其营业收入增长逐渐放缓,2009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主要原因是受经济危机影响,各项业务皆出现了萎缩。另一方面,即使金融危机的影响巨大,宝洁公司仍一直保持两位数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体现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而不断增长的稀释每股收益和普通股股利也体现了宝洁公司收购吉列公司之后卓越的盈利能力(如图2所示)。

稀释每股收益和普通股每股股利都在并购吉列之后的1—2年时间内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比如2006年每股收益增长了4%,达到每股2.64美元。尽管因为收购吉列造成股权稀释了8%~9%,但这个结果比宝洁在2005年10月完成对吉列收购后预计的值要低。所以有理由相信,并购吉列这一战略为企业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作出了贡献。

宝洁并购吉列之后,对全球范围内的销售渠道进行整合,在并购初期(2005—2008年)因新构建渠道尚处磨合阶段,相应的存货周转率下降调整,而之后的数据(2008—2012年)体现出渠道整合的长期效应,并保持在6次左右,说明并购后该公司的存货周转速度较快,流动性较强,偿债能力进一步提高,且表明存货的占用水平较低,存货积压不明显(如图3)。

宝洁公司十年来的流动比率大部分保持在75%~80%之间,处于中等水平。2005年流动比率比之前突减,主要是因为2005年对吉列公司的收购支出了大量现金流;2005年并购吉列之后,流动比率大幅增长,达到了120%,主要是由于吉列公司流动资产数额较大,流动负债规模适中。在以后年度,随着各项业务整合的逐步完成,流动比率逐渐恢复到并购前水平,并趋于稳定(如图4)。

2006年之后的资产负债率有了明显下降,从0.6降至0.4左右,之后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主要原因是并购吉列之后的资产大幅增加导致了比率降低,说明宝洁公司拥有较稳定的短期偿债能力。

宝洁公司的品牌营销策略也可通过品牌经济学理论作出合理分析。数据显示,中国市场乃至世界市场对于宝洁产品的认可度都极高,因此消费者在进行选择时的选择成本几近为零。在考虑品牌选择因素的需求曲线刻画下,宝洁公司能够获得同等程度下更高的消费支持,进而获取更高的营业利润。并购吉列之后,吉列公司原有的重视消费群体并未产生巨大变化,由此带来的消费者认可度会进一步提升,从而导致其品牌效用度的进一步提高,最终会使宝洁公司持续保持零选择成本,获得更高的消费支持。

由于品牌效用度评价中的市场评价、企业形象等指标的不可计量性,本文根据刘丽芳(2013),钱海波(2006)等人的观点,结合案例实际,选取了商标、专利及技术、客户关系等重要的无形资产,反映并购给宝洁带来的市场方面的影响。

由表2可以发现,并购吉列之后,宝洁的商标、专利、技术等品牌的核心组成要素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并购第一年后,其商标价值增幅达到174%,专利技术增幅达到639%,客户关系价值变为原来的6.5倍多,之后一直维持相对稳定。这些数字充分体现了并购吉列公司对宝洁公司品牌、市场等各方面的显著提升,也对上述基于品牌信用度的评价理论作出了有力的支撑。

四、结论

宝洁公司并购吉列公司的并购动因、并购过程、并购效应等并购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可以运用品牌经济学理论作出合理解释,并可根据实际情况推广至同类企业类似的并购案例分析。本文认为,适合采用品牌经济学分析角度的并购案例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并购发生在集中度较高的市场中,这是因为此类市场的产品需求量与品牌形象正相关关系更加显著,并且以同行业企业并购为主,由于资源在不同行业之间的转移成本较高,因此品牌整合较适合于同行业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本身更倾向于以品牌整合为主要目标,通过并购可增强品牌之间的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并购双方均是以品牌价值作为经营支撑的企业且具有明显的品牌互补性,即双方企业的品牌所覆盖的产品类型、目标市场重叠度低,且品牌的发展战略、品牌定位不同,并购双方适合走品牌整合之路。

【参考文献】

[1] 孙曰瑶,刘华军.品牌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 陈健,席酉民,郭菊娥.国外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科学,2005(5):85-99.

[3] 黄桂萍,姜艳.企业战略并购中企业价值评估的国内研究综述[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8):111-113.

[4] 孙曰瑶.品牌经济学的任务、对象和若干基本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05(11):38-44.

[5] 任晓峰.品牌生态因子与企业“品牌互补”战略[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5):82-84.

[6] 阎艳阁.企业并购后的品牌资源整合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12):73-74.

[7] 李梅泉.国内外企业并购研究文献综述[J].时代金融,2011(6):28,45.

[8] 张维,齐安甜.企业并购理论研究评述[J].南开管理评论,2002(2):21-26.

[9] 黄丽能.美国企业并购的历史变迁与启示[J].经济师,2006(2):91-93.

[10] 童话.溢价并购若干财务指标分析[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1] 冯海涛.恰当选取财务指标,科学评价并购效果[J].市场研究,2010(10):52-53.

公司并购的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并购;动机;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政策的调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并购战略,在2007年爆发金融危机以后,全球性的并购浪潮逐渐蔓延。我国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加入了并购大军,推动了我国企业的国家化发展。如火如荼的并购热潮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二、相关文献回顾

1.企业实施并购的动机

并购作为一种企业发展战略,究竟是什么推动了企业实施并购行为呢?纵观众多学者的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1)管理层自大驱动。Roll (1986)首次提出管理者自大理论,认为管理层过度自信就会过高的估计企业的并购绩效,而外部投资者则会低估该公司,在满足并购资金的条件下,管理层就会实施并购行为。Heaton (2002)通过建立模型,发现管理层过度自信在现金流作用下会出现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的状况;Malmendier and Tate(2003)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越倾向于实施并购。我国的陆正飞(2009)等人经研究也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规模。

(2)追求协同效益。该观点能够被大多数学者和实务界接受。企业并购的实施,直观上企业规模的扩大,给企业带来了规模经济,具体而言包括财务协同、经营协同和管理协同。

2.企业并购绩效

到目前为止,全球已经发生了5次并购浪潮,并购成为众多企业迅速获得规模经济,实现战略发展的首选方式。实施并购以后的绩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一问题,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学者们把并购绩效按照所属主体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并购方、被并购方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绩效。

(1)并购方绩效。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并购公司的股东是否在并购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股利。Jensen and Ruback (1983)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成功的要约收购中竞价企业获得了超额收益,而兼并收购则为零。Loderer and Martin (1992)年通过研究对美国证券交易所发生的并购案例进行研究发,发现并购公司在短期内获得超额收益,但长期来看却逐步下降至零;随后Sarab Moeller (2005)、张宗新、季雷(2003)均得出同样的结论,李善民、陈玉罡(2002)利用事件研究法考察了1999-2001年发生的并购案例,发现并购方的股东会在窗口期获得超额收益,但是目标公司的股东并没有获得显著的收益。

(2)被并购方绩效。关于这一类绩效的研究,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几乎是一致的,被并购方的股东能顾获得并购所带来的超额收益。Jensen and Ruback (1983)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分析总结,发现无论是兼并还是收购都能给被并购方股东带来超额收益,前者稍微少于后者。陈信元、陈东华(2000)研究了清华同方合并吸收鲁颖电子的案例,发现并购双方都获得了显著的收益;张新(2003)年研究了我国1993―2002年发生的1216起案例,发现并购重组为被并购公司带来了收益,但是并购公司却发生了亏损。

(3)其他利益相关者绩效。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目前的文献比较少,理论上,学者认为并购中的债券持有人会因为联合保险的存在获得财富效应。但是Dennis and MeCinnell (1986)确认为并购公司的债权人获得是显著地负效应。Billett ,King and Mauer (2004) 则加入了债券评级因素的考虑,发现并购公司的效益是下降的,被并购公司却获得了显著为正的效益。

3.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

同样实施并购战略,为什么有的企业获得了显著的并购效益,但是有的企业却会走向下坡路?究竟哪些因素影响到了企业的并购绩效?根据学者们的研究,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

(1)支付方式。在并购中,采用的支付方式主要有现金支付以及股票支付两种,但是不同的支付方式会给并购企业带来不一样的影响。Gordon and Yagil (1981)、Travlos (1987)、Prank。Hards and Mayer (1987)研究发现,采用现金方式进行并购的公司会在并购以后获得较多的超额收益。但Lousi(2002),Woodliff(2003)等人研究发现股票支付能够带来显著的超常收益。

(2)行业相关性。根据并购双方之间所在行业的不同,并购可以划分为相关并购和非相关并购。根据众多学者研究发现,相关行业并购往往会因为相似的经营环境或者生产技术而更加容易获得并购效益,但也有一部分结论认为非相关的多元并购能够更利于企业的扩张,扩大市场份额,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3)盈余管理。Erickson and Wang (1999)年研究了美国1985-1990年之间发生的50个并购案例,发现并购公司在并购前会操纵应计项目,我国的黄建新(2007)研究了2003年我国发生的并购样本公司,发现上市公司在并购前一年会发生明显的调减操纵性应计利润的行为,并购当年会有所减少。

三、基本问题分析

虽然目前企业实施并购战略的浪潮在不断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并购行为还存在以下主要的问题:

(1)并购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整个市场环境相联系,如果企业产权不清,并购双方地位不平等,缺乏公平的谈判机制,是不利于市场化的产权交易的。我国实施的很多并购,或多或少会受到政府的干预,影响企业的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阻碍企业并购价值的创造。

(2)企业的并购实力也是取得并购成功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实施并购战略,往往要以强大的资金成本做后盾,企业不仅要在保持企业原有规模的正常运营的前提下,拿出资金进行并购,但是大部分企业是需要通过外部渠道进行融资的。已有研究表明,融资约束问题是我国企业实施并购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B.爱斯潘?埃克布著,杨丹译.公司财务实证研究,2011年8月版.

公司并购的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跨国并购公司价值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9.2;F271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工厂”。诸多的中国企业也实现了产品的国际化,但是仅仅是产品市场的国际化还是低级别的国际化,为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需要更高级别的国际化。而跨国并购作为推动公司国际化最为快捷的方式,成为我企业首选的国际化路径。而从投资者、公司经营者的角度来看,其最关心的是跨国并购是否能够增加公司价值。

一、研究假设

跨国并购能否提高公司价值,至今尚无确切结论。现有的研究也表明对于各种条件下的并购不能一概而论:处于不同法律环境、行业背景下的并购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显然不同;不同类型的并购所代表的协同效应也不尽相同,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自然也存在差异;不同并购主体有着不同的内部运营效率、资源整合能力自然不同,当然也是影响并购效率的因素。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尽管已有的研究表明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业绩并不好,更有报告指出中国每年的海外并购损失额高达2 000亿元,但是全球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只有善于走出去的企业才可能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可能性表现为国际化的期权,将包含在公司价值之中,故提出假设1。

H1:跨国并购对中国企业价值影响为正

企业有民营和国有之分是中国显著的特点之一。从经营外部环境来说,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经营环境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融资、市场准入方面国有企业均占据了优势。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等方面也存在不同。故本文将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国有公司的跨国并购多为体现国家战略的并购行为并非基于对公司价值的考量做出的并购决策,故在并购绩效上相对于民营公司更低,故提出假设2。

H2:跨国并购对民营企业的价值影响大于国有企业

企业跨国并购的动机是为了通过全球资源的整合获得协同利益,而横向并购的协同效益显然高于横向并购。跨国并购同国内并购相比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而跨行业的并购必将放大这种不确定性。基于上述两点,故提出假设3。

H3:横向跨国并购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大于其他类型并购

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将超过10%的股权在国际间转让定义为跨国并购,然而并购最为直接的目的就是获得控制权,故只有在控制权转移之后并购对公司价值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故提出假设4。

H4:控制权转移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为正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设计概要

对公司价值变化的研究,首先需要对公司价值进行衡量。对公司价值的衡量主要基于其财务数据,然而公司财务数据存在失真性等,且存在较大的时滞性。故本文采用市场交易数据对公司价值进行衡量。

(二)分析方法说明

1.公司价值变化的衡量

传统的现金流折现理论认为公司的价值就是未来的现金流折现,而并购作为一种风险行为,要么增加公司获得现金流的机会,要么减少公司获得现金流的机会。由此看来,预测公司的现金流对公司价值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但是准确预测现金流在现实生产中机会是不可能实现,同时现金流模型没有包含管理柔性带来的价值增加等都使得其应用受到巨大的限制。随着股票交易市场的发展,其为股权的定价带来了一个全新市场定价方式,也使得公司价值得到了最为直观的反应――股价。尽管目前的研究表明,存在强有效、半强有效和弱有效的股票市场,并且诸多的学者认为我国股市是属于弱有效的市场,但是股价的变化仍然是一个衡量公司价值变换的有力工具。

假设我国的股票市场有效,公司价值将最终反映在股票价格上。因此本文以反常收益AR和累计超额回报CAR作为短期内公司价值的变量,采用事件研究方法跨国并购对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进行分析。

(1)研究窗口的确定。确定窗口期的目的是为了捕获研究事件对股票价格的全部影响,较长的期间可以保证捕获到全部的影响,但容易受到不相干因素的干扰。本文采用的窗口期为【-10,10】。

(2)反常收益AR(Abnormal Return)的计算。股票的反常收益是实际回报与期望回报的差异,即为没有预期到的收益的部分,因而也就是由于事件引起的当日公司价值变动的估计值。即:

ARit=Rit-Rmt

其中:第i家公司t日的反常收益率,第i家公司t日的日收益率,第i家公司t日的日正常(预期)收益率。本文采用市场调整模型进行计算,即以总市值加权的日市场收益率作为预期收益率的估计值。

(3)累积超常收益CAR。将一定事件期内每一天的超常收益加以汇总,得到累积超常收益CAR,即

三、样本和变量定义

(一)研究样本

本文的样本期间涵盖了1999~2009年共计11年进行过跨国并购并成功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

数据筛选条件如下:

1.并购中的买方为A股上市公司

2.并购中的卖方主体注册地为非中国大陆地区

在以上的筛选后,本文还对数据样本进行了如下的处理:

3.剔除金融类企业发起的跨国并购案例

4.剔除以资产为交易标的并购案例

5.剔除了在并购发生时并购主体为ST/PT类上市公司的并购案例

6.剔除了数据不全的并购案例

7.对同一企业同一时间对多家企业的并购合并为一起并购案例

(二)研究变量设计

根据本文假设主要涉及5个变量。控制权转移变量TPWCHG,发生控制权转移TPWCHG= 1,否则为0;并购公司是否是国有控股企业变量CONT,主并企业是国有控股公司CONT=1,否则为0;并购类型变量TYPE,横向并购TYPE=1,其他类型并购TYPE=0;

(三)数据来源

并购数据来源为CSMAR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数据库和CASMAR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数据库;股票交易数据来自于CSMAR中国股票时间交易数据库;在对同一公司同一时间的多起并购合并,同时查阅了巨潮资讯网、《上海证券报》等。

(四)数据描述性分析

经过筛选一共有97笔并购满足上述条件,在所有满足条件的海外并购中,有32笔是由非国有企业发起的,65笔是由国有企业发起的;在所有97笔并购中,有30笔没有发生控制权转移,有67笔发生了控制权转移;在所有97笔并购中有17笔是非横向并购,80笔是横向并购。可见,目前我国海外并购的仍然主要是由国有企业发起的,而且我国企业发起的海外并购大部分是以取得控制权为目的,且多数企业进行的是横向并购。

四、研究结果

从表2可见,并购企业的平均异常收益率的统计显著性不高。另外平均异常收益率显著的天数也比较少(21天中仅有8天)。分析其结构在并购发生后的十天中仅有并购当天AR显著大于零;并购后10天中有第三天、第六天、第七天、第十天AR显著小于零,本文假设1并没有得到检验。

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另一个值得研究的是CAR在事件窗口期内是如何变化。窗口期内97笔并购的平均CAR变化趋势如图1.由图1可见异常收益率在公告日之前为正,之后为负,因此CAR知道公告日上升至最大值,随后开始下降。当然引起上述变化的可能是有市场模型回归公式代表的收益表现发生的结构性的变化。我们进一步利用邹氏检验的一个版本来检验各并购案例是否存在结构性变化。

在进行结构性检验是就将整个120天的观测期分为公告前和公告后期两阶段。首先假设不存在结构性的变化。

表3反映了目标企业的假设检验结果。结果表明约有1/3的企业发生的显著的结构性变化。

由表4可见控制权的不转移预示着更低的并购后的异常收益,买方经济性质为非国有的预示着并购后有更高的收益。而控制权对此影响则不达,没有出现显著的差异。

用模型2来检验企业特定因素的和并购特定因素与观察正的异常收益率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

从表5拟合度指标和C值来看,笔者认为模型你和的是可以接受的。在所检验的4个变量中有3个是显著的。可见假设2和假设3均不成立,假设4得到了很好的检验。

五、结论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事件研究法考察海外并购对我国企业公司价值的短期影响。考虑到近年来由我国公司发起的跨国并购,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规模上都在呈快速发展的趋势,因此了解企业并购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变化方向和规模显得非常重要。同目前较为公认的研究结论一致,跨国并购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不显著了。公告期前的CAR的增加表明了存在信息的泄漏。应用邹氏检验表明收购企业在并购前后存在结构性变化。

通过分别对公司特定因素和并购特定因素的分析,发现公司所发起的并购是否为横向并购对公司价值影响不大,非国有企业发起的并购对其公司价值的影响要显著大于国有企业,只有发生控制权转移的跨国并购对公司价值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二)体会与不足

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还很多,需对此进一步的分析。本文仅仅用AR和CAR对短时间内公司价值的衡量进行衡量,而公司并购是一个长期决策行为,并购价值的体现很大一部分是依赖于并购后的资源整合,因此在公司价值衡量方面还需改进。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不断深入的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跨国并购将成为我国企业今后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相信随着我国企业并购案例的不断增多,对并购中影响公司价值变化的因素将不断的被揭示。

主要参考文献:

[1]何先应.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海外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J].财经视线,2009,(21).

公司并购的案例范文第5篇

医药行业演绎并购“花样年华”

医药行业是我国并购市场最活跃的行业之一。医药行业间并购重组,包括收购方主营医药,或上市公司主营医药,在历年各季度医药类上市公司并购中,今年第二季度并购数量创下了历史最高记录(见表1)。

表1:历年各季度医药类上市公司并购数量时间事项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Ⅰ季度Ⅱ季度全部并购披露(家)33 70 84 103 119 168 42 51医药类并购披露(家)1 6 3 6 8 13 5 9医药类/全部并购(%)3.03 8.57 3.57 5.83 6.72 7.74 11.9 17.65医药类并购披露(家/季度)0 2 1 2 2 3 5 9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今年第二季度医药类上市公司并购发展是延续了过去的一种趋势,自1997年以来,医药类企业并购重组情况一直比较活跃,所占比例在全部并购中的3%以上,其原因何在?我们的观点是:行业发展的差异性,以及行业整合的迫切性导致了医药行业间的并购重组有加速的趋势(见下图),而这种趋势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医药类并购与全部并购的比例从5.83%一直增长到17.65%. 3大因素加速医药行业整合1)行业发展的差异性由于行业发展差异化,各行业的投资回报率也不一样。在市场经济中,社会资源总是处于不断优化配置的过程当中,由投资回报率低的行业流向投资回报率高的行业。自1990年以来,我国医药行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之中,根据统计,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都在11.91%以上(见表2),高于全国同期工业年增长速度,根据专家预测,中国医药行业在未来3~5年内将以12%以上的速度增长,由此可见,在我国各个工业行业中,医药行业从1990年以来一直是投资回报率较高的行业,而且这种高回报率将持续一段时间,自然导致社会资源的群集涌入,而上市公司收购则是整合社会优势资源的最佳手段,因而医药行业并购重组活跃。

表2:医药行业历年工业总产值及其增长率单位:亿元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医药工业总产值392 502 634 746 862 1060 1251 1400 1630 1946 2332增长率(%)28.06 26.29 17.67 15.55 22.97 18.02 11.91 16.43 19.39 19.84 2)行业整合的迫切性医药行业虽然在我国虽然发展很快,但我国医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实力依然较弱。把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医药企业市值前5位(见表3),与我国医药上市公司(西药)中总股本排名前5位(见表4)对比,情况如下:表3:美国纽约交易所医药行业总市值前5位的公司情况单位:亿元人民币(数据截止于2001年12月31日)

公司名称总市值市盈率每股收益(元)总资产股东权益总销售收入净利润Pfizer Inc 14753.68 19.34 12.40 3237.95 1512.83 2667.81 644.06 Johnson &Johnson 13554.53 25.34 18.02 3182.95 2004.06 2729.43 468.74 Merk & Co 9436.07 16.19 25.96 3639.29 1327.33 3946.03 602.05 GlaxoSmithKline plc 9080.46 16.93 19.68 2907.57 961.64 2666.24 -14.14 Novartis AG 7170.09 20.10 14.30 4147.40 2624.40 1965.78 292.09平均- - - 3423.03 1686.05 2795.06 398.56

表4:国内医药上市公司(西药)中总股本前5位的公司:单位:亿元人民币公司名称股票代码总股本(万股)流通A股(万股)每股收益(元)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总计股东权益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华北制药600812 116939 46927 0.12 5.73 73.35 24.40 28.37 1.4哈药集团600664 63693 41554 0.53 10.73 57.66 26.45 53.68 2.84百科药业000627 59479 17111 0.07 5.41 9.89 6.89 3.56 0.37新华制药000756 45731 7615 0.18 6.03 18.37 13.41 10.99 0.81浙江医药600216 45006 13215 0.04 2.73 15.65 6.0 8.67 0.16平均- - - - - 34.98 15.43 21.05 1.12

从表3、表4的对比可知,国内医药前5位的平均规模在总资产、股东权益约是纽约交易所医药行业总市值前5位的1%、而销售收入、净利润方面却约是他们的7.5‰、2.8‰。在规模与赢利能力方面,国内企业需要快速增大,方能在全球竞争当中有一席之地。

从目前全球医药行业来看,医药企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截至2002年,世界前10大制药公司垄断了全球46%的药品销售,而这一数据在1992年时仅为28%,1992年以后,医药业出现了多起大规模的并购浪潮。例如:2002年7月,辉瑞出价540亿美元,与法马西亚换股合并,获得欧盟委员、美国联邦商务委员会的批准,成为全球最大制药公司。因此,为加速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力,医药企业利用医药行业在国内发展机会,加快医药行业之间整合的步伐,如东盛科技(600771)在本季度收购潜江制药(600568),吉林金泉宝山药业收购恒和制药(000545)等等,从而出现医药行业并购数量增加的现象。

并购模式创新是趋势在我国医药行业并购重组活跃的同时,使用了多种并购重组手段,如无偿划拨、吸收合并、直接购买股权、承债兼并等等,主要并购手段介绍如下:1.上市公司母公司增资的模式华润收购东阿阿胶案例。案例过程:2003年9月4日,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就香港华润集团对东阿阿胶集团增资扩股事宜提示性公告:公司接到山东省聊城市政府的通知,聊城市政府与香港华润集团就合作发展东阿阿胶集团事宜签订了《关于香港华润集团对东阿阿胶集团增资扩股的合作草案》:双方同意以增资扩股的形式就东阿阿胶集团项目进行合作,聊城市政府以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29.62%的国家股和东阿阿胶集团全部净资产,折合约3亿元人民币作为出资,占合资公司49%股权;华润集团以现金的形式,向东阿阿胶集团增资扩股,占合资公司51%股权。并购前后的图示如下:

并购前2.直接购买股权的模式东盛集团收购潜江制药案例:西安东盛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经营中药中医药、西药、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开发(以上不含生产、销售)、中药材种植(仅限分支机构经营)。2003年6月23日,东盛集团以每股6.44元的转让价格,收购湖北省潜江市制药厂持有的潜江制药(上市公司)2150万股,占其总股本的29.51%,成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如下图示。

3.吸收合并的模式案例过程:2002年3月1日,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吸收合并方式对万东医疗(600055)的控股股东北京万东医疗装备公司进行重组。博奥公司对万东公司进行整体吸收合并,承担万东医疗装备公司的全部债权债务和现有在职职工等其它企业要素。此次重组以万东公司经审计评估后的净资产为基准,在抵扣人员安置费用对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剥离及抵扣非经营性资产代管费用后经营性资产作为医药集团的出资投入到博奥公司成为博奥公司的股东,博奥公司相应增加注册资本。如下图示:

4.承债兼并的模式案例过程:北京万辉药业集团隶属于北京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经营范围:制造、加工化学制剂、中药材、中成药、营养补剂、医疗器械、化学原料药品等。2000年6月,北京万辉药业集团与北京制药厂签署了《关于北京万辉药业集团兼并北京制药厂协议》,万辉药业以承债式兼并北药,取消北药法人资格,北药原持有双鹤药业17524万股、占双鹤药业总股本57.33%的股份转由万辉药业继持,兼并后万辉药业成为双鹤药业第一大股东,如下图示:

并购前

并购后

5.收购母公司的股权案例过程:2002年8月21日,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正式签约,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和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将各自拥有的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20%股权转让给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完成后,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持有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40%股权,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和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持有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30%股权。

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是上海医药(600849)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数仍为104152878股,持股比例为39.688%,并购前后的图示如下:

并购前

并购后6.多手段并用的模式案例过程:在争夺丽珠股权期间,太太药业动用了二级市场吸筹、协议转让、大宗交易、股权托管和质押等多种收购手段,触及A、B股两个市场,而东盛科技则采用托管方式,具体过程如下:2002年3月30日,太太药业通过协议转让,获得珠海丽士投资有限公司所持的7.31%丽珠集团股权;2002年4月9日,太太药业通过二级市场吸纳A、B股票,所持丽珠集团股份增至12.54%. 2002年4月12日,东盛科技成功托管光大集团所持12.72%的股权,一举超过太太药业所持股份。

2002年4月25日,太太的全资子公司天诚公司通过大宗交易获得光泰集团持有的5.06%,在丽珠集团的股权争夺战中,为保护太太的话语权,儿子立下关键的战功!

2002年5月9日,通过丽士集团间接协议获得广州保科力所持1.98%丽珠股票。此前,保科力将股权托管和质押给丽士集团。

并购前

并购后(注:股权结构以2002年年报为准)

7.资产置换的模式――东盛科技整合医药产业案例过程:同仁铝业(600771)的第一大股东青海省同仁县国有资产管理局将其持有的同仁铝业52.46%国家股股权,分别转让给西安东盛集团有限公司和陕西东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完成后,西安东盛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同仁铝业28.92%的股权,为同仁铝业(600771)的第一大股东,陕西东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同仁铝业23.54%的股权,为同仁铝业(600771)的第二大股东。

2000年,同仁铝业将其所属的铝冶炼、铝型材加工及销售相关的资产、负债及对黄南铝业有限公司、中色(南海)恒达发展有限公司、青海省庆泰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投资,与同仁铝业的第二大股东陕西东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部分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累计17150.08万元进行置换,差额部分由同仁铝业以现金补足。2000年3月10日,同仁铝业正式将股票简称更名为“东盛科技”。

并购前

8.改制整合的模式――新昌县昌欣投资整合浙江医药(600216)

案例过程:2002年9月20日,新昌县国有工业总公司已改制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名称为新昌县昌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张正义,注册资本为人民币6925.61万元,企业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为:实业投资、销售日用工业品及化工原辅料等。如下图示:

整合前

9.股权拍卖的模式――洋浦吉晟实业整合隆源双登(000835)

上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精选5篇)

下一篇:海底冒险记(精选5篇)

文章评论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