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语言理论论文(精选5篇)
语言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1.该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语言技能的学习不应该被分割成听、说、读、写,孤立地学习。教学应该从整体出发,使听、说、读、写技能同时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语言需要在整体的背景中进行学习,语言学习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然后再回到整体的学习过程。整体语言环境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整体语言教学重意义、重整体、重综合技能。对于EGAP教学而言,教学可采用语篇教学的方法,通过语篇学习,了解语篇结构和内容,熟悉学术语篇的构成方法。通过语篇的组织,熟悉和掌握学术语篇的宣讲技能。在这样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中,学术语言和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以同时发展。
2.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为交际目的而存在的社会现象。
语言知识不等于语言运用。不应人为地将知识和技能分割开来,孤立地培养,而应当通过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加以培养。有鉴于此,EGAP教学应努力使学生置身于学术交流活动的真实环境,提供学术讲座音频和视频材料,鼓励学生撰写学术报告并进行宣讲,组织学术讨论。通过这样一种模拟的真实的环境,使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学术英语交流中的语言知识和交流技能。
3.整体语言教学主张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考虑和尊重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有意义地、持久地学习。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团队合作和同学间的交际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EGAP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特长设计教学活动,布置学习任务,及时与学生沟通和协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确保学习任务的按时完成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学习效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交流能力。
二、整体语言理论的具体应用
整体语言教学理论强调语言教学的整体性、语言运用的社会性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观点,为非英语专业硕士生学术讲座听力、学术报告写作以及学术报告宣讲等学术英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学术报告宣讲是国际学术会议中主要的交流形式,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熟悉和体验学术宣讲过程,掌握学术宣讲语言和技能,笔者在教学中以整体语言教学理论为理据,进行教学实践并取得初步效果。
(一)教学的基本环节
1.理论指导(TheoreticalInstruction)。
开课之初,教师将对分散在教材各个单元的学术宣讲话语、宣讲技巧和方法进行整合,补充和丰富有关内容,按照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的流程,完整介绍学术宣讲的语言和策略,强调要点,布置理论自学,为学生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提供前期的理论指导。
2.讲前准备(ReportPreparation)。
经过理论学习,学生对于如何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将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兴趣确定报告的主题,收集资料,根据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的理论知识,组织和完成学术报告的发言稿和PPT。教学班学生来自学校农学、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管理、园艺、食品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专业,学术报告主题丰富。教师在这一环节将与学生充分协商报告主题,帮助学生完善报告内容,确保教学后续环节的顺利进行。
3.学术宣讲(AcademicPresentation)。
学术报告宣讲人将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在课堂上宣讲报告。报告的主题和点评的要点将提前交给学生听众。报告宣讲中,学生听众不仅要听取报告内容而且要留意报告语言和技巧的运用。报告宣讲后,学生听众与宣讲人先就报告的内容进行目的语的口头交流,然后进入讲后点评环节。
4.讲后点评(AudienceEvaluation)。
澳大利亚课程中心主任DavidNunan认为讲后点评不仅包括评价本身(Assessment),还包括了对评价结果的理解和依据该评价结果应该采取的行动。因此,我们采用讲后点评法,组织和引导学生对宣讲报告的开场、结尾、结构话语的使用、PPT的辅助效果、图片图表的解释、声音的运用和体势语的使用等进行讨论和评价,直观地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学术宣讲的语言和技能。
(二)教学结果与讨论
收集资料,撰写、宣讲和点评报告的实践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宣讲的技能。在宣讲报告的准备阶段,学生通过报告内容的组织以及宏观表达(Macro-structureSignals)和微观表达(Micro-structureSignals)的实际应用,加强了写作的逻辑性、连贯性和一致性。宏观表达和微观表达的学习和使用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这些表达的不同作用,较好地掌握了学术宣讲语言,而且帮助他们建立了形式图式,使他们在学术讲座中得以更好地把握讲座内容的整体结构。教师在这一阶段针对学生报告中核心内容比例失当以及报告内容一致性不够的问题,运用美国专业演讲者Morgan和Whitener的组稿方法,指导学生从核心问题出发,向外扩展来组织讲稿,删除了报告中不必要的细节,进而突出了报告的要点,完善了报告的内容。点评和讨论宣讲报告让学生明确了理论学习阶段的模糊认识,改进了报告宣讲阶段的不足,真正掌握了学术宣讲话语和基本技能。正如美国应用语言学专家MichaelRost在论及学术讲座研究方法时所指出的那样,让听众来评价学术讲座的效果,尤其是讲座中的不足,是一种有效的学术讲座研究方法。通过点评,学生明白了怎样简化PPT演示文稿、如何确定幻灯片的数量以及演示文稿与宣讲的配合问题。宣讲人对自己的表达速度有了更好的掌控,更加注意自己的体态语言。对图片图表解说的点评和讨论,发现并解决了宣讲人图表解释前不提示、图表中解释部分不明示以及讲解与听众理解不同步等问题,帮助学生熟练了图表解说的基本方法。
三、结语
语言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首先是为识字开拓了广阔的语言环境。把识字寓于阅读之中,阅读时,儿童的心理活动必然与文定的生活和科学知识相联系,识字便与认识世界结合了起来。儿童在语言环境中,通过语言的实践提高了理解能力,所学得的字就会扎根于语言的沃土之中,既有利于儿童语言的丰富扩展,又有利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二是可调动儿童识字的主观能动性。阅读,是儿童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需要对语言文字有准确的感知,只要儿童有了阅读的积极性,那么,在阅读中识字的意识便是自觉的。当儿童感到识字能对获取新知识有用处时,识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就一定会伴随着阅读能力和兴趣的提高而日益增长,这是孤立识字无法与之相比的。
三是有利于抓住语言的根本,分散识字难点。汉字是音、形、义三个因素的结合体。字义代表客观事物,了解字义就是认识事物,这是语言的根本。字音是代表字义的声音符号,有了音和意的结合,就形成了口头语言。
儿童在入学前,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已初步掌握了大量的口头语言材料。口头语言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基矗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汉语拼音的训练,为向书面语言的学习架起了桥梁。我在教学第一册“看图读拼音识字”,“看图学词学句”之前,进行过一次字义的摸底,得出的结果是:儿童在入学前,对这部分教材所包含的生字在字义方面,几乎没有陌生的。这时的教学方法只需以图画和具体事物为媒介,再凭借汉语拼音这根拐棍,字音字义就联系在一起了。这时识字的难点侧重于字形的教学应教给儿童一些笔画、笔顺、基本字、偏旁,以及由基本字的偏旁、基本字与基本字结合构成汉字的知识。在字形教学时,一定注意尽可能多地与语言结合,防止为识字而识字。当儿童的识字量达到一二百字之后,阅读的愿望就明显地表现出来。教师要通过学句来满足儿童的求知要求,为下一步的看图学文和学习讲读课文、阅读课文打下基矗
识字教学应注意儿童识字能力的变化,不失时机地逐步向字义、字音方面转化。加强朗读训练,充分调动儿童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器官,使之共同参与阅读和识字活动。在阅读中要加强主动识字的意识,自觉能动地把生字分为两类。对字形简单、特征明显、易于同化的字,要随时纳入记忆的储备之中(对这些字在基础训练中、写字课中,还要加强书写指导,在写话中反复运用、巩固)。对于字形生僻,一时不便记住的字,只要能知其音义,对字形只要能留下一个整体感知的轮廓和印象,即可放过,待再次遇到它时便会进一步去熟记字形。由于汉字是表意性质的音节文字,只要掌握了字义和字音,阅读和思维便能畅通,这二者必须在阅读中随时解决,但不可因此产生误解,不能认为阅读中识字是不要字形教学。汉字不仅是音节单位,而且是书写单位,音、义、形缺一不可。不在难繁字上纠缠字形,以减轻儿童强记符号的负担,就是为了转化识字的难点和重点而采取的音、义、形分步走的方法。
语言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雷雨》戏剧冲突语言特色悲剧意蕴
创作的《雷雨》堪称中国戏剧的杰作,发表至今始终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其原因主要在其深刻而丰富的文化意蕴:悲剧人物的人性光辉,人类的心灵困境,人生困境与命运之谜等人生哲学命题,及其思想给人的深刻启示。剧中所有人物无一例外地都是悲剧,而《雷雨=》绝不仅是周、鲁两个家庭的悲剧,也绝不仅是个社会悲剧,同时也是一部人性的悲剧。本文通过分析其戏剧冲突和极富特色的语言艺术,探讨其深刻而丰富的悲剧意蕴。
一、异彩纷呈的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指最足以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特征、高度典型化的矛盾冲突。在《雷雨》中,表现为多方面:
1、戏剧线索的明暗交互,决定着《雷雨》的戏剧冲突
剧中情节线索纵横交错,侍萍、周朴园、蘩漪、周萍、四凤,五个人当中有四层婚恋关系,如此关系决定了矛盾冲突的尖锐复杂。剧本中周萍同蘩漪、四凤两人的爱情纠葛是一条明线,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则是一条暗线。起初是由明线牵动了暗线(蘩漪为了想从四凤手中夺回周萍的爱,而把四凤的妈妈侍萍招到周公馆),此刻明线占着主导地位:最后却是暗线决定了明线(蘩漪抢爱人的计划失败,周萍正要携四凤出逃,突然周朴园出现,承认了与侍萍早年的暧昧关系,完全打乱了已定之局),此刻相反是暗线占了主导地位,统领后篇。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相影响,互相牵制,推动剧情向着悲剧发展。
2、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体现出《雷雨》的戏剧冲突
《雷雨》在塑造人物中充分设置矛盾冲突。剧中八个主要人物可以归结为四个三角关系的爱情、婚姻矛盾:侍萍、鲁贵同周朴园的关系:周萍、繁漪同周朴园的关系:繁漪、四凤同周萍的关系:周萍、周冲同四凤的关系。这四个三角关系相互交织,矛盾冲突愈演愈烈。同时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错位的情感。蘩漪爱上了前房的儿子,但周萍却懦弱、畏手畏脚,惧怕严肃的父亲还有旗帜鲜明的道德观念,对她始乱终弃,最终使她变成“后妈不像后妈,情人不像情人”的“疯婆子”,因此蘩漪跟周萍的冲突也越演越烈,并最终导致整个悲剧的发生。周萍为逃脱自己的罪恶,与佣人鲁贵的女儿,单纯美丽的丫环四凤产生了感情。四凤应该有她的爱情,却鬼使神差地重蹈了她母亲的覆辙,她爱上的周萍原来是自己同母异父的哥哥,并已有了身孕。周冲最无辜他是一个在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他富于幻想,生性浪漫。他对家庭、社会,以至于爱情都有许多憧憬I他一厢情愿地爱四凤,而这只是一个渺茫的梦。他没有韧性,对封建制度的顽固性认识不足,这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当在那个电闪雷鸣的雨夜,所有的血缘关系、一切最残酷的事实都被揭开时,一场大悲剧发生了:狂乱中冲进雨夜的四凤触电自杀了: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身亡周萍无法面对一切,开枪自尽:繁漪疯了;侍萍痴呆了。从悲剧的冲突来看,悲剧人物对爱和自由的追求是符合顺应历史潮流的,但是由于他们所面对的势力和主观条件不很成熟,所以他们的活动也是失败的,他们的命运也以灭亡作结。周朴园让周萍认妈的那一会儿,四凤:“(昏乱地)妈,这不会是真的。(与周萍互视怪笑,忽然忍不住)啊,天!”说不清楚为什么在一个遵循道德秩序的世界里。竟会出现这样悲惨不幸的事情。他们都可悲,他们都失败,他们都在苦苦挣扎中演绎一场场悲剧。
3、从属阶级的尖锐对立,昭示着戏剧冲突
《雷雨》中周鲁两家有着很明显的阶级对立关系。周朴园、周萍与鲁大海是有着血缘关系的父子、兄弟,然而剧中更直接的关系是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周朴园是一个靠榨取工人血汗发家的资本家,鲁大海,一个率直、嫉恶如仇的工人代表,他们隶属于两大对立的阶级,是水火不相容、冰炭难同器的。剧中鲁大海为了矿上工人的利益,硬碰硬地到周家讨公道,周朴园在未见他之前就已经从侍萍那里得知。在门房中等着要见自己的罢工代表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可是见到鲁大海后,先是明知故问。继而耍笑他,最后宣布将他开除。他丝毫不为亲情所动,没有半点父子情意,在这里金钱、利益超越了人性、亲情。认清了周朴园面目的鲁大海气得破口大骂,并在随后发生了“流血事件”以及兄弟俩的“短刃相见”。父子、兄弟关系发展到这种份上,不能不让侍萍大放悲声,这哭声在人的心灵上引起强烈的震颤。周鲁两家,除了掺杂着骨肉亲情,浪漫哀伤的儿女私情之外,还存在着工人阶级同资本家的尖锐阶级对立,这是最不可能调和的矛盾冲突。
4、人物心理的跌宕起伏,展示了《雷雨》的戏剧冲突
在整部戏剧里,心理冲突也是个重要的方面,深刻显示出人物内在的复杂性。例如。鲁四凤在母亲要求她一同离开周家之际,她的内心十分矛盾,一边是崇高的爱情,一边是不能违抗的母命,究竟该如何取舍?虽然后来她决定放弃爱情,从母命。可她优柔寡断,尽忠尽孝,毫无主见的人性特点还是一览无余,给广大读者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
《雷雨》这部剧作在两个场景、在不到24个小时内,三个女人和五个男人以悲来化解所有的主要矛盾。以异彩纷呈的戏剧冲突来展现悲剧的进程,透过明暗交叉的线索,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不同阶级的对立,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读者(观众)似乎可以触摸到这个悲剧链条上的每个环节。作者向读者(观众)集中展现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人世间爱情、亲情的苦涩酸甜,演绎了一段人生悲剧。一出人性悲剧。而这悲剧正是通过异彩纷呈的戏剧冲突来酿造和显现的。
二、富有特色的戏剧语言
《雷雨》那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
1、高度个性化的语言
所谓人物语言个性化,就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语言成为人物性格、心理的声音外化。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刚才还是一个温情脉脉,俨然在感情中不能自拔的性情中人,但一经知道眼前的四凤妈就是昔日的梅侍萍时就立即撕破了多情的面纱,露出了冷酷的嘴脸。这个转变完全是人的本质使然,语言无法掩饰得了。而个性化的语言也正好把周朴园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形象揭示出来了。在与这样一个伪君子的交往中,善良的侍萍的悲剧角色是注定的。
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由内衣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无情又无义,再也伪装不下去了,便化为语言,绝!摆架子,显威风,即使在不是自家人面前,也无法自持。在这里,语言是灵魂的直裸。语言不需经过修饰,本质而又本能,非他莫属,这就是高度个性化。个性化的语言把周朴园的居高临下,鲁侍萍的无比愤怒揭示出来。话不投机半句多,这是两个无论如何再也说不到一起的昔日恋人的相见场面,包含着多少人生悲叹在里面啊!
同样鲁大海的语言是他倔强、鲁莽、幼稚的个性的写照,也蕴含着他的人生悲剧。
这些个性化的语言展示了人物各自的内心世界。尤其是侍萍含悲带苦的血泪控诉,让人感到痛彻心肺。产生出惊人的悲剧力量。
2、内涵丰富的潜台词
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意思。通过潜台词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周朴园:(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我姓鲁,老爷。
“你姓什么?”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怎么知道的这么多?也是同样的道理,还有后来的“你是谁?”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又如:
下面的潜台词。鲁侍萍同时扮演着两个角色。一实一虚,一口—心,很有意味:
鲁侍萍: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①
周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亲戚?②
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③
周朴园:怎么?
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④
另一个角色的意思就是:
①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②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亲戚。③她没有死。现在就立在你面前。④那次她母子被人救起了。
潜台词之所以与戏剧特别有缘,是由戏剧的特点所决定的。欧洲古典戏剧的“三一律”可以为之注脚:时间一律,地点(场景)一律,情节一律。集中的戏剧在语言上要求精练、含蓄。《雷雨》正是依托着这种简练而有味的潜台词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使悲剧步步深化。
3、富于动作性的语言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或称动作语言、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
第二幕的结尾,繁漪与周萍的对话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繁漪:(冷笑)小心,小心!你不要把一个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①
周萍:我已经准备好了。②
繁漪: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暗示着恶兆地)风暴就要来了!③
①暗示了情节的发展(后来她确实把什么都抖出来了),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周萍对繁漪的背叛使矛盾激化),③暗示了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一语双关,让观众明白悲剧即将到来。
这种动作语言不全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更多的是作者的叙述语言(环境描写也在其中)。这种语言,有时是不经意,不露痕迹的,有时却是经意的: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情节发展下去。
《雷雨》中人物的动作语言有时也带有作者很强的主观动机,让读者很明显的感觉到“人为”的痕迹。
鲁侍萍:我前几天还见着她!(暗示周朴园,使情节继续)
鲁侍萍:老爷,您想见~见她么?(推动情节发展)
鲁侍萍: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强烈的暗示:不问也行)
周朴园: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侍萍:说不定,也许记得的。(推动:几乎是提醒周朴园)
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推动:几乎要明说了)
周朴园: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想要看看对自己始乱终弃的周朴园三十年后再见到自己时到底会怎样,同时也很想见到她的儿子,因此带着幻想对周朴园不断地提醒,暗示,这些当然合情合理。但她这些每每在情节快要中断时候的语言,却不单是她的心思的合情合理所能解释得了的,而最重要的,是恰好地起到了暗示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步一步地把剧情朝着悲剧的终极目标推进。
最典型的例子要数下面两个:
鲁侍萍:哦,——老爷没有事了?(暗示)
周朴园:(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7(直接推动)
鲁侍萍: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
周朴园:啊,你顺便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衫也捡出来。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接下去的鲁侍萍开窗户的动作,如果没有她精确的说出衬衫的件数和绣有“梅”字的衬衫,试问情节如何发展下去?周朴园的语言,就是典型的动作语言。它的作用,又不仅仅在于推动情节发展。同时还蕴含着悲剧之意。30年过去了。鲁侍萍对于过去和周朴园在一起生活的往事还记得那样真切,用情之专令人感动,而换来的却是当年的被遗弃,而今的纵然相逢也不认识,即使说破也仍然得被赶走,这是人生怎样的悲哀啊!
《雷雨》中,作者运用了高度个性化的、内涵丰富的、富于动作性的戏剧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性格在激烈的戏剧情境得以显现,带来了感情表达上的那种令人心惊欲碎的力量,形成了《雷雨=》中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悲剧情结。
语言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140例患儿均为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患儿。在这些患儿中,有82例男性患儿,有58例女性患儿,其年龄为2~13岁,平均年龄为(6.5±2.5)岁。将这些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患儿。在观察组的患儿中,有32例肠炎患儿、有20例肺炎患儿、有18例手足口病患儿。在对照组的患儿中,有33例肠炎患儿、有21例肺炎患儿、有16例手足口病患儿。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为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主要用语言与患儿进行沟通。为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注意通过肢体语言与患儿进行沟通。用肢体语言进行沟通的内容如下:(1)当护理人员为患儿进行治疗时,要面带微笑。医护人员用亲切自然的笑容对待患儿,可增加其安全感,使其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缩短护患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将来的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2)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保持仪表的端庄整洁,举止优雅大方,护理人员的这种表现可给患儿留下可敬可爱的印象。护理人员与患儿及患儿家属沟通时,应灵活运用微笑、点头、手势等动作来调节交流的节奏和氛围,从而使患儿及患儿家属更全面的了解治疗过程,并让患儿感到护理人员很在意患儿的感受和其对疾病的了解,减少其对治疗的恐惧感。(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护理人员要注重和患儿进行眼神的交流。患儿住院后,患儿及患儿家属在心理上会产生恐惧感。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的眼神要亲切友善,面部表情要自然柔和,护理人员通过眼神的交流可以向其传递友善和亲切的态度,从而使其更好的配合治疗。(4)抚摸是一种重要的肢体语言,经常对患儿进行抚摸,可以增加患儿与护理人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安抚其情绪,使其平静下来接受治疗,让其感到更安全。
1.3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儿接受护理治疗后,根据患儿对护理的依从性进行评分,其评分标准为:(1)完全接受(10分)。患儿对护理人员的护理不排斥,并能遵守护理人员的嘱咐。(2)部分接受(6分)。患儿对护理人员稍有排斥,但能遵守护理人员大部分的嘱咐。(3)部分抵触(2分)。患儿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多半进行排斥,遵守其小部分的嘱咐。(4)完全抵触(0分)。患儿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完全排斥,不遵守护理人员的嘱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观察组患儿中,有32例患儿完全接受护理,有26例患儿部分接受护理,有8例患儿部分抵触护理,有4例患儿完全抵触护理。在对照组患儿中,有23例患儿完全接受护理,有19例患儿部分接受护理,有17例患儿部分抵触护理,有11例患儿完全抵触护理。观察组患儿对护理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肢体语言也被称为姿语,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下使用身体动作、姿态来传递信息的体态语言。肢体语言虽不是语言,但具有可视性、真实性和相随性,将其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可弥补语言沟通“言不尽意”的不足。儿科护理工作与成人护理工作相比更加复杂。患儿的年龄较小,自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有些患儿无法正确表述自己的症状和需要,有些患儿不愿与护理人员进行交流,从而导致其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种种困难。本研究表明,在对患儿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经常运用肢体语言与其进行沟通可以有效地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患儿和护理人员之间的信任感和亲切感,消除患儿与护理人员之间的隔阂,进而可对其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对护理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4结语
语言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采用的B/S系统结构,系统拟实现以下六大功能:车辆基础数据记录及实时显示;车辆行驶里程、加油管理信息化管理;维修管理等管理功能记录数据化和即时查询功能;用户等级划分,管理员可掌控部门车辆整体运行情况,通过长期的数据记录分析,确保车辆安全高效运行。由于交付使用用户非专业用户,对于系统的部署和维护不熟悉,因此系统在配置和部署上需要尽量简便。
2系统设计与实现
2.1系统架构
本系统采用Go语言开发,采用B/S架构。虽然Go语言内建了对HTTP服务的支持,但是为了快速开发,本系统使用了基于Go语言的BeegoWeb框架。数据库的选择上,为了保持系统的简洁,使用了可内嵌的数据库tiedot。
2.1.1Go语言
Go语言是一种静态语言,语法上类似C语言,同时增加了现代编程语言的新特性:垃圾回收、动态类型、跟多的内建数据类型、以及内建的多核处理的支持。笔者作为多年的C语言使用者,在使用Go语言开发本系统时,也感受到其高效、便捷的特性。首先,语法简洁,代码风格简练优美;内建的切片、map等数据类型也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由于是开源技术,相应的库函数和外部库的代码全部开放,对问题的排查分析也十分有帮助。同时,Go语言的跨平台编译有较好的的支持。本系统在32位的linux系统上开发调试,但是通过简单的配置,就可以交叉编译出在64位Win系统上运行的程序。
2.1.2Beego框架
Go语言内建了对HTTP服务的支持。目前使用Go语言构建的web引擎也有数十个。选择BeeGo首要的原因,是因为Beego是一款由国人主导开发的开源项目。根据Beego官网的信息,目前国内的各大网络公司均有使用Beego技术,如淘宝、腾讯等,也说明了该框架的可用性。Beego是一个轻量级的web框架,主要由8个独立的模块组成。模块间的耦合度低,开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要使用的模块。用户即使不使用Beego的HTTP逻辑,也依旧可以使用这些独立模块。
2.1.3tiedot数据库
Tiedot是github上的一个开源项目。与传统的SQL数据库不同,tiedot是一个文档数据库,使用json作为文档描述的接口。其自身可以作为独立的数据库运行,采用HTTP交互,此时可以和任何语言配合使用;也可以内嵌到Go语言的程序中运行。虽然传统的SQL数据库亦能胜任本系统的开发,但是考虑到tiedot可以和Go程序的精密结合,方便部署。
2.2数据库的设计
Tiedo属于NoSQL数据库,即非关系型数据库,在数据表设计时有一定区别。主要在于:NoSQL数据模型设计一般从业务应用的具体数据查询入手,而不是数据间的关系;数据冗余、反规格化、聚合。反规格化(Denormalization),即可以被认为是把相同的数据拷贝到不同的文档或是表中,这样就可以简化和优化查询;聚合(Aggregates),文档数据库是一种层级式的“去Schema”的存储,允许嵌套式的内部数据方式来存储一组有关联的业务实体。遵循反规格化与聚合的设计原则,以及功能需求的分析归纳,本系统分解出车辆信息表、运维信息表、用户信息表、信息汇总4个表。其中运维信息表的包含:里程记录,维修记录,保险记录、油耗记录等子数据结构。实际操作中,运维信息可以灵活地根据情况进行填充,每条运维记录可以包含多种类型的记录。这也与用户的实际操作习惯相符。
2.3系统主体的设计
系统采用典型的MVC的模式进行设计。主要的模块划分为以下几个:
(1)Model模块:抽象出系统中所需的数据结构。负责页面数据的载体、数据格式的转换、内部统计处理、以及数据库的交互。在数据处理上Go语言的一些特性给实现带来了便利。Go语言支持struct成员的tag定义。通过tag定义以及反射机制,可以实现对数据的泛型转换,在数据结构修改后依然可以使用,减少了维护的成本。
(2)Controller模块:负责页面逻辑的对应实现。又分为车辆信息、运维信息、统计信息、系统管理几个子模块。采用自定义的session处理来实现用户认证功能的实现。用户的密码取md5存储到数据库,用户登录时通过比照用户名及md5的密码进行验证。通过验证后,存取用户ID到自定义的session进行保存,在页面prepare阶段对session中的用户ID进行检查,决策用户是否可以访问页面。
(3)View模块:配合Controller模块,对页面内容进行呈现。在开源的bootstrap框架基础上进行开发,能够很好的兼容各种终端设备。另外,在统计数据呈现时,采用了开源的Chart.js库,能够以友好的动态效果呈现出车辆油耗,维护费用等数据。
2.4系统的部署
部署的易操作性是本系统的一大特色。由于Go语言内建的http服务支持及tiedot嵌入式数据库,整个系统编译产生的可执行文件没有任何外部依赖。只需要将可执行文件连同静态文件(html/js/css)及数据库文件一并拷贝到要部署的服务器上,保证对应端口有使用权限,运行可执行文件即可。
3结语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的论文(精选5篇)
下一篇:酒业公司销售工作总结(精选5篇)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