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精选5篇)

2025-03-22人围观
简介一、启发想象,入境懂诗意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小学生想象能力极为丰富,在教学中要善于将古诗词凝练的语言在学生头脑中化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生活画面,启发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古人世界,透过具体语言,展开丰富想象,在再造想象中,品味诗的...
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范文第1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是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仍只将着力点放在重点字词解释、整首诗及诗意抄写背诵上。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陷入了一个误区——背诵、默写。教师这样的教学易于操作,却是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无疑把鲜活的诗句缢死于苍白的解释中。学生难以用心灵去捕捉古诗词的意象和境界,难以根本体会古诗词最美的情感,也就失去了对古诗的传承和再创作的源泉。

因此,要真正读懂古诗就需要我们引领学生徜徉在诗词营造的意境里,走近诗人,放飞想象,用心感悟古人世界,使得读者、诗人与诗词文本三者合一,产生强烈共鸣。

一、启发想象,入境懂诗意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小学生想象能力极为丰富,在教学中要善于将古诗词凝练的语言在学生头脑中化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生活画面,启发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古人世界,透过具体语言,展开丰富想象,在再造想象中,品味诗的意境,读懂诗意。

《清平乐·村居》是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十册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描写乡村生活的著名词作。词人尤喜小儿,“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形象刻画出小儿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可掬憨态。教学时,紧抓“卧”字引导学生想象入境。

教学感悟:卧

1、小儿卧在哪,在干什么?(溪边,剥莲蓬)

2、想象一下,小儿的“卧”会是什么姿势?(躺趴侧)

3、想象画面,体会童年快乐:看图,小儿趴在溪边剥莲蓬,他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还会有怎样的表情呢?(音乐轻起)(学生娓娓描述)

4、一个“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小儿生活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5、好一个“卧”字,衬出小儿“无赖”的形象。让我们把小儿的顽皮可爱朗读出来。(生有感情朗读)

小结: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了解了千年以前儿童的生活,分享了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这是一幅什么生活情景图呢?(卧剥图、剥莲图等)

6、古人描写儿童生活乐趣的诗还有很多。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诵读《所见》、《池上》、《小儿垂钓》,再次感受古代孩童活泼可爱的形象。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紧抓“卧”字想象小儿“卧”时的姿势、心理活动、表情、动作,“顽皮小儿”画面便栩栩如生地立在学生面前。想象是通往意境之金钥匙,想象让古诗词凝炼语言中较为抽象的部分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想象放飞了学生的思维,营造出多彩的课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二、情音相系,入境味诗情

古诗词本身就是音乐,二者密不可分。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诗人心中流淌的“情”与美妙动听的“音”相连。古代诗圣杜甫的激情之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生动传神地再现了诗人闻知河山收复的喜讯后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态。收复蓟北消息传来,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如何让孩子理解诗人此时“涕泪满衣裳”“喜欲狂”的复杂心态呢?

教师轻点媒体,一段音乐骤然响起,悲伤,激动,振奋,杜甫心中流淌的“情”化为可听觉、可想象、可理解的“音”的旋律,师问:

1、你从音乐中听到了怎样的旋律?(生答)

2、从音乐中你感受到杜甫闻知喜讯后的心情有哪些?(生答)

3、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复杂的心情呢?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回到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的体会。(悲怆的音乐再次扣响学生的心门,教师随着画面讲解“安史之乱”中老百姓的痛苦生活。)

4、同学们,如果你生在那个年代,面对这一切时,你的感受是什么?(生答)

小结: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呀!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八年的战乱终于平定了,诗人能不“涕泪”吗?能不“喜欲狂”吗?这复杂心情交织在一起,可谓“悲—喜—交—加”。

5、音乐再次响起,学生们体会这种心情吟诵起来……

音乐就是流泻情感的一把钥匙,教师要善于借欢乐与悲伤、清新与凝重、抒情与激昂的音乐魔力,创设意境,引导学生读文入境体味诗词文字的精妙。

三、了解背景,入境淀文化

一首诗词就是一段历史。读一首诗词,就如踩着历史的脚印一路走来。每一首诗词都是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要想走进诗境,必要先了解背景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诗词时的生活环境、诗词创作中的典故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趣,感悟诗境,在自主探究中积淀诗词文化。

例如,《清平乐·村居》中对诗人的历史背景解读要从翁媪的“醉”开始。

教学感悟:醉

1、两位老人边喝边聊,慢慢醉了。这个“醉”是什么意思?(喝醉?陶醉?)引导学生讨论:可能是老夫妻酒醉,可能是老夫妻被窗前美景陶醉,可能是老夫妻为儿子勤劳陶醉……

2、仅仅是这对老夫妻醉了吗?引发学生讨论:也可能是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和谐优美的画面之中。

(此时悲壮的音乐响起,宋朝国土被外族侵占的地图赫然在目)教师缓缓介绍诗人生活的历史背景: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从小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长大后,他征战沙场,抗金保国,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

同学们,人生有多少个18年呢?看到眼前这宁静、和平、安适的乡村生活情景,他会怎么想?(要是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多好啊!要是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多好啊……)

是啊,诗人对和平生活的的渴望化成了安宁和谐的《清平乐·村居》,我相信,现在大家一起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全班有感情朗读这首词。(出示词及图,配乐朗读)

四、细品“诗眼”,入境悟诗魂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面部中最传神的地方,如果拿它作比较,“诗眼”就是一个统领诗篇的关键字词,是古诗词意境之桥梁。因此,教学必须要抓住“诗眼”,品味“诗眼”,让文字灵动起来,鲜活起来,从而感悟诗之灵魂。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思亲的千古绝唱。“独”便是全诗的诗眼,诗中每一句话都抒写着诗人身处繁华,却倍感孤独的思亲之情。如何抓住“独”,打开意境之门,感悟文字背后的诗魂呢?

抓诗眼:“独”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齐读古诗后,师问:

1、同学们,读了古诗,你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孤独、思乡)

2、学生朗读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解词:独是什么意思?(孤独,独自一人)

3、从哪里看出诗人是独自一人呢?(异乡:他乡;异客:漂泊在外,陌生的客人)

想象:同学们,当我们身在异乡为异客,倍感孤独寂寞时我们可以做什么?(打电话和家人聊天;电脑视频、手机短信聊天;坐动车、飞机返家团圆;看电脑电视解闷等等)

讲解:王维15岁一人离开家乡,两年多来,为了在长安进取功名,他一直过着有家不能回的寂寥生活。古代没有现在这样发达的通讯设备和交通工具,家显得那样遥远,杳无音信。同学们,就是这个“独”字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诗人的身份和处境,这个“独”字是诗人内心的剖白。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心中的那份孤独与寂寞。

评价:“独”读得很有味道,王维是漂泊远方的人呀,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

4、我们还能从诗句的哪里读懂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呢?

生:“遥望”一词说明他在重阳节这天一个人站在高山上远望家乡。

生:“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是说家乡的亲人唯独少了他一个人,可见他是多么寂寞孤独呀!

生:诗人王维到了佳节加倍思念亲人,可见他乡没有朋友,生活是多么孤独!

想象:家乡的亲人在重阳登高节这天也在思念着远方的王维。想一想,他的爸爸、妈妈、亲人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悟诗魂:情

如果王维能听到亲人的声音,看到亲人为他做的事,他的内心会多么难过!全班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孤独”最根本的是诗人心底的什么情感在牵绊着他呢?(浓浓的乡愁;思念家乡和亲人)

总结:诗人心中最难割舍的情结便是思乡怀亲的浓浓乡愁,这永远挥之不去的情感由“独”而生,铸就了这千古佳句。让我们体会王维的心境,读出这令人荡气回肠的思乡情!(全班感情朗读)

品诗眼就是要抓住诗中最传神精炼的词语品味,品出诗人情感的表达,品出诗深层次的意境,品出诗的灵魂。

五、朗朗诵读,入境化诗理

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化不在于一朝一夕,要长期坚持。“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教学巧妙融“趣”,更能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在朗朗书声中,表演中悟出言中之意,文中之情,诗中之理,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第二册《所见》:

1、(媒体《所见》图)瞧,小牧童原本坐在高高的牛背上,清脆的歌声响彻了整个树林!咦?歌声突然停止了,(师做嘘的动作)怎么了?(他发现了鸣蝉,突然闭上了嘴巴。)他想着捉蝉,屏息凝神望鸣蝉,那神情是多么专注啊!

2、我们能把这一静一动的有趣场景读出来吗?前两句该怎么读,后两句又该如何变化?想一想,请同学们自己先诵读起来,体会体会。老师给大家提供道具(笛子、草帽、竹竿),供你们选择。(生自由诵读、表演)

3、好,《所见》古诗PK赛现在开始!我们请选手现场吟诵。(配乐)

评价:牧童机灵敏捷的动作,看到蝉时神态刹那间的变化,你们在朗读及表演时都注意到了,你们表演的牧童捉蝉就是诗人勾画的生动形象的“捕蝉图”。在这幅图中,大家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活泼机灵、天真可爱、机灵敏捷)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古诗教学;运用

中国古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无时无刻不散发着精炼隽永之美、古风悠远之韵,同时它也是文人墨客抒发内心情感的载体,是社会生活的写照,更是诗人们智慧的集中体现。古诗,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让它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下去,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值得思考和努力的。诗歌的个中神韵不是单单靠教师反复的讲解可以言表的。然而信息技术有着神奇的魔力,他能穿越时间,空间的阻隔,它将声,形,画集中在一起,只要运用的好,将会使学生在直观美妙的声、光、形、色组成的画面中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理解内容,探究内涵,体悟情感。

一、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古诗教学的原因

(一)时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环境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1]4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中外,大家对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都有着一致的认可。而古诗,他所描述的事物,表达的情感,由于时间的久远,与现实生活的脱节,词句的生涩让很多学生对其敬而远之。但是,小学学生处于童年期,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对直观、具体、形象的东西有着浓厚的兴趣。信息技术中的音乐、图片、声音和视频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这些恰恰迎合了这一学段孩子的特点,将古诗的基调用音乐传达,将描述的场景,久远的物品等等用图片展示,将古诗当时的背景用视频介绍……这些都大大激起了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二)启发学生思维,突破难点,更好理解体会。

小学学段的孩子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在教授古诗时,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迅速启发他们的思维,帮助孩子突破古诗的难点,使其更容易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如:学习古诗《悯农》,如何让大多数从未见过农田的都市孩子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是本诗的重难点。在教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时,我通过展示在烈日下,农民伯伯辛苦耕作的一幅幅图片,孩子们很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诗人的感叹,我通过视频展示一粒种子到餐座上的米饭这一过程,让孩子们体会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产生了与诗人同样的感慨。由此,本诗的重难点在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中得到了完美的突破。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已贯穿于教学的方方面面,下面我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来阐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信息技术在课前的运用。

收集信息,自主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媒体学习语文。”[1]7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出:“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1]14现代信息技术信息量大,资源丰富,让学生在学习古诗之前,通过各种信息途径,自主学习,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课前查找,学生能从网上查询到所要学习的古诗的作者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对于自己感兴趣或疑惑的地方再查找,再学习。课前的信息技术运用,让孩子的自主性,个体差异性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培养。顺应了教改的方向。

(二)信息技术在课中的运用。

1、下载录音,感知韵律美、节奏美。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1]13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要加强诵读指导,通过对诗文朗诵中语调、韵律、节奏等指导,引导学生感知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2]网络的资源丰富,让我们能很容易找到教材中古诗的优秀朗读材料,学生在这样的跟读中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内容,体验情感。在听读时,可分三步进行。第一遍播放录音时,要求孩子认真听,边听边想象画面。第二遍播放时,可要求学生跟着录音默读古诗并注意录音中的重音和停顿。播放第三遍时要求学生跟着录音高声齐读,同时强调在朗读中尽量呈现抑、扬、顿、挫。这样的录音跟读,有效激发了孩子的模仿欲,促进了孩子的朗读欲,使枯燥无味的朗读有了趣味性。

2、展示图片,发现欣赏画面美。

中国的古诗语句精炼,多一字不可,缺一字不行。这一字一句中,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面。这些画有的暗淡无光,有的花红柳绿,有的暗香疏影,有的浓墨重彩,有的精密幽远,有的动静相宜……正如诗人苏轼所言,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诗句中的画面美,对于生活经验不足,形象思维见长的学生,让他们通过想象去发现从而欣赏是有一定困难的。叶圣陶先生指出:“图画不单是文字说明,且可以开拓儿童的想象。”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帮助学生想象,让他们易于发现古诗中的画面美。如:教授古诗《望庐山瀑布》时,诗句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而对于大多数未曾去过庐山的孩子,他们难以感受体会这幅雄壮的画面。因此,在教学中,我出示了庐山香炉峰初晨和庐山瀑布从上喷涌而下的真实图片,学生们不禁发出连连赞叹,体会到了诗句中描绘出的壮丽景象。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而这些,对于缺乏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的孩子,又是另一难点。因此,我出示一尺的长度图片,让学生想象诗中“三千尺”的长度,体会其夸张的比喻。出示浩瀚宇宙中银河的美丽画面,让学生寻找银河和瀑布的相似点,引导孩子们体会诗人比喻和想象的精妙。图片的运用,启发了学生产生联想,帮助他们理解了古诗内涵,感受到那无与伦比的意境美,在他们脑中留下深刻的影响,使他们久久不能忘怀。这样的学习方式与在黑板上板书诗意让学生记忆,反复让学生对着文本启发联想的陈旧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动态演示,视频播放,理解感受意境美。

每一首古诗,都有着独特的意境美。在教学时,巧用视频,能帮助学生感受古诗所诠释的意境。视频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身,易于表现诗的意境。孩子们在观看视频时,各种感官同时得到了调动,兴趣得到激发,注意力充分集中。如教学古诗《绝句》时,“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份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用视频展现了这样一段画面: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四野青绿,溪水映日,春风和煦,百花初放,芳草如茵,春暖花开,泥融土湿,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在观看的过程中,孩子们被这一美妙春色深深吸引,纷纷发表着自己的看后感。回过头来看诗句,孩子们惊讶于诗人的描述,短短几句,初春的美丽景象尽在其中,再读古诗,那份悠闲,那份清新的意境令人神往。

4、配乐诵读,营造氛围,感受,抒感美。

每一首古诗,都饱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有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深深的思乡之情,或是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正因为如此,每一首古诗有了不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的朗读是体会诗中情感美的必要条件。音乐的加入,能迅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或快或慢的音乐与古诗或激烈或绵长的情感相应,让孩子们在音乐渲染的不同氛围中,感受诗歌的美。当古诗抒发作者对大自然和谐之美的赞美时,我们可以选择舒缓或是轻快的音乐,当古诗抒发了诗人精忠报国的大无畏之情时,我们配上慷慨激昂的音乐,在配乐诵读的同时,在诗句中用醒目的斜线划出诗句的节奏,在这抑扬顿挫中,孩子们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相关联的艺术画面,在想象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这如此强烈的艺术氛围中,孩子们怎能不有所体会,有所思考?

(三)信息技术在课后的运用。

金圣叹说:“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去。”学习古诗词,就是要实现文本和读者间的真正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获得对文本更深入的理解。而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孩子们在课后继续专研。通过课后的拓展,孩子们的拓展思维得到了培养。这种思维的养成,促使他们以后再次学习古诗时,不仅仅满足于眼前的文本,而是对文本背后更多信息的收索和探寻。在这个过程中,每一首高度浓缩凝练的诗句将膨化开来,诗中的情意将如喷发的的火山岩浆,火光四溅,壮美华丽。

1、吟唱古诗,升华情感。

鄂教版低年段教材中的古诗大多数为诗人们的经典诗作,他们中的很多都被后世的歌者编成歌曲,广为传唱。在学完古诗后,可让孩子们上网查找对应的歌唱版,跟唱吟诵。随着音乐的节奏,孩子们在吟唱中,走进诗人内心,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如古诗《静夜思》、《游子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都能在网上找到歌唱版。在教学中,我曾开展过古诗新唱诗歌会,孩子们在歌声中唱出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验,令人映像深刻。

2、横纵向迁移,走近古诗,走近诗人。

横向纵向的迁移,能开阔学生的思维,扩充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孩子们享受到知识带来的快乐。横向拓展主要指寻找描写内容相同的古诗,比如描写春天的古诗,描写植物的古诗,描写送别的古诗等等。在学习古诗《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划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像这种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古诗还有很多,我列举出了一些,随后让孩子们回家上网查阅更多类似古诗。通过这样横向的拓展,孩子们在朗读中,了解了古时儿童的生活状况,被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童真童趣吸引。纵向的迁移主要是比较同一位诗人,他在不同时期所写古诗,初步体会他个人风格。这一迁移让孩子对某一位诗人留下更深的印象,帮助他们在学习该诗人其他名诗时,更好体会人物情感。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古诗教学,可使图、音、像并茂的情景代替静止的画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变枯燥为有趣,为学生创设出需要的学习情境,从而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主体作用,照顾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得到更多的信息资料,增添课堂教学的活力,更好地学习掌握古诗,使古代文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精选5篇)

下一篇:食品安全卫生的重要性(精选5篇)

文章评论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