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现代主义(精选5篇)
现代主义范文第1篇
(1)30年代到50年代,出现概念,但不清晰。按麦克尔·科勒的追溯,最早出现的概念即F·D·奥尼兹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o,1934),随后有D·费兹的“后现代”(Post-Modem,1942),A·汤因比的“后现代”(Post-Modem,1947),以及查尔斯·奥尔森在1950年到1958年期间经常使用这个词。但是,这些新名词概念不清,没有明确界定。(2)1959年到60年代中期,指美国的反文化。欧文·豪、哈里·莱文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美国50年代开始的现代主义的衰落,是一股改头换面的“反智性思潮”(antiinte-llectualcurrent)。莱斯利·费德勒和苏珊·桑塔格认为60年代的反文化大大倾向于艺术的通俗化,即与精英文化决裂。(3)60年代后期,更彻底的对现代主义智性的反叛。里查德·奥森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哲学本体论的强烈怀疑,是对现代主义预设的反叛,它否定统一性,崇尚偶然性。(4)1972年到1976年,存在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威廉·斯邦诺斯以海德格尔和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为后现代主义的源头,认为后现代主义是致力于真实性,致力于揭示人类的历史性和历史的偶然性的作用话语的阐释理论。(5)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走向综合与包容的后现代主义。如伊哈布·哈桑的“不确定性”与“内在性”,利奥塔德的反“元叙事”,梅苔·卡利内斯库的“新的(后现代)多元主义”等等。上述会议虽然主要以文学视角来审视后现代主义,但是它竭力涉及的是整个后现代主义现象,因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联系20世纪其他最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等的理论来看,“后现代主义”概念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种。
1、现代主义的延续或现代主义之后的时期
丹尼尔·贝尔把资本主义社会分为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他认为二者的区别在于,工业社会是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而后工业社会则是以知识技术为中轴的。但是他同时指出,后工业社会并不取代工业社会,而只是消除了一些东西,增加了另一些东西。对文化艺术上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是这样看的:(1)后现代主义不是新的文化逻辑,而是“把现代主义逻辑推到了极端”的表现。(2)后现代主义在艺术上实现了文化自治。这也是从现代主义文化艺术走出普遍性、强调个性就开始的,只不过现代主义的文化独立的思想在后现代主义这里实现了。(3)后现代主义反对美学对生活的证明。在这一点上,它可以被认为是传统的现代主义以美学对生活的证明来代替宗教或道德的企图失败之后的新出路。(4)后现代主义抹杀艺术与生活的区别,因此,它“溢出了艺术的容器”,而强调一种行动本身。这样,它打破了现代主义对有序形式的依恋,放弃了审美形式的表现原则。现代主义的革命与反叛只是纸上谈兵或预演,而后现代主义则将革命与反判付诸行动。(5)因此,后现代主义将所有文化特权下放到民间,以通俗化为一大特色,并具有反文化(反传统的主流文化)的意味。(6)与此相应的是文化市场(文化商品化)的出现或加剧。当然,贝尔并非是个完全的“延续”派,因为他谈到后现代主义形成传统“文化言路的断裂”。尽管这种断裂在现代主义那里就埋下了祸根。
哈贝马斯是捍卫现代性的主要人物。他始终认为“现代性设计”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具体实行的过程中。他明确阐明自己的立场:“我并不想放弃现代性,也不想将现代性这项设计看成已告失败的事业。”他所说的问题指社会各方面在历史造成分裂之后缺少有效的沟通,例如专家文化与大众之间的隔阂。对此,他的解决方案是指出新的行为交际理论。他以艺术为例,提出消除专家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的办法是,“一方面,享受艺术的俗人应当自身受教以成为一个专家;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个胜任的消费者。这种人运用艺术并将美学经验联系到他自己的生活问题。”总之,哈贝马斯虽然认为现代主义艺术如先锋派已经走到了尽头,耗尽了现代性的推动力,但是在他看来,贝尔等人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并不是一种可行的解决办法,因此他自己提出仅仅是修正偏差的行为交往理论。这样,他实际上是用现代性来对抗后现代性。
利奥塔德虽然旗帜鲜明地否定现代主义,但是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应是现代主义的前期状态,也就是创新、反叛和“川流不息”。就这一点而言,他还是把后现代主义秉承现代主义初始时期创造性、反叛性的一面勾画了出来。
2、对现代性的否定或超越
利奥塔德指出“雄辩法”和“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合法化的证明本身得不到合法化证明,因此这些“宏大叙事”应该祛除。后现代主义的口号就是“向统一整体开战”。从传统到现代的所有体系化的东西都应该被打破。
与此相似的是罗蒂的“后哲学”观点。他认为现代主义企图以大哲学替代大神学的地位是行不通的,因此应该以后现代主义的“小型叙事”替代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
F·杰姆逊的“文化分期”理论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分别对应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晚期(多国化)资本主义。他认为两次世界大战使资本主义世界发生很大变化,工业化、现代化使战争更令人恐惧,战争的破坏性也使人对工业化承诺失望,这样,现代主义的进步性消失了,现代主义也就成了“历史陈迹”。“这样,他便认可了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否定这一点。
米歇尔·福柯将知识与权力联系起来考察,以此作为分析主体与真理之间关系问题的工具。他以“疯癫”、“犯罪”和“性”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否定西方现代文明,指出由于现代性进程中形成“理性独白”或“理性疯狂”的一边倒,致使人的另一面(非理性的一面)受到扭曲和压抑。因此继尼采“上帝死了”之后,福柯喊出“人死了”的警言。“人之死”的含义即人的中心地位的丧失。福柯认为自己不是非理性主义者,而是“反结构主义者”。所有现代主义的东西都是结构主义的,因此,反结构主义就是反现代主义。这样,福柯把自己摆到了后现代主义以文化边缘批判现代主义文化中心的位置。
德里达作为西方当代哲学界一位反现代主义斗士,最醒目的标志是他的“解构”观。他的目的是反对西方有史以来统治哲学思维的“罗各斯中心主义”。“罗各斯”在希腊语中具有说话、思想、规律、理性等含义。在赫拉克里特哲学里表示世界万物的本原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它体现为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罗各斯中心主义通过柏拉图对整个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基督教《圣经·约翰福音》中,罗各斯是上帝的话语,是一切真理的终极源泉。总之,它是一种静态的、恒定的、抽象的、封闭的结构的中心。因为这种中心具有假定性,是与动态的、变化的、具体的、开放的历史事实相悖的,所以要加以拆解。
后现代主义也可以按“反叛的”、“建设的”和“中庸的”(带有中国古典哲学的“中庸”的含义)这三种来划分。反叛的后现代主义否定传统与现代主义的任何中心或本质观、形而上学或普遍性、封闭结构或形式,否定整体性或一切体系化的东西,否定连续性的历史观如线性进化论,否定一切深度模式等,而强调多元、断裂、局部或碎片、离散或弥漫、解构或开放性、平面或能指游戏等等。它们的特点是批判、摧毁多于建立。由于它的旗帜鲜明的革命性,也被称为“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建设的后现代主义力图破中有立,在否定“机械还原论”的同时,实现对存在于现代主义的个人主义、人类中心论、机械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摆脱或超越,代之以后现代的“整体有机论”(这里的“整体”指世界各部分联系的或相关的层面,如宇宙论和生态圈)。中庸的后现代主义往往持客观认识的立场,力求准确、公正地看待一切。它强调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历史与逻辑及其二者的关系上。
当然,各种形容意谓本身是次要的,关键在于把握“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显然,这个概念是多元的、不统一的,有些地方甚至是矛盾的,就象它所涵盖的现象一样。
二、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中的音乐
从中世纪开始的西方专业音乐史,在音乐型态上可以分为三个范式:传统、现代和后现代。传统范式即大小调体系,现代主义范式即各种除大小调体系之外的有体系和没体系的结构样式,后现代主义的范式包括解构的和多元的两种样式。这三个范式的区别是足够明晰的:传统型是有序的,但是只有大小调体系这一种结构;现代型也是有序的,但是却有许多种非传统的人工结构;后现代型是无序的,无论是反形式或多风格拼贴。另外,后现代主义的“多元”还包括通俗音乐、文化工业中的音乐和综合样式的音乐,它们的存在型态和存在方式都不同于传统型和现代型。当然,就象后现代主义是非“主义”的主义一样,后现代范式也是非范式的范式。
后现代主义样式的音乐或者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的音乐可以大致划分为下列两大类型。限于篇幅,这里只简单提出基本样式,而不展开分析。
1、专业音乐领域:“无序”、“解构”、“反形式”、“多元混杂”等等。
第一种是无序、解构或反形式。如噪音音乐、具体音乐,材料为无序声波,结构也无序化。偶然音乐,通过反人工控制达到自然解构(局部的或全部的),结构亦无序化。电子音乐,它是20世纪的新生事物。作为一种特殊手段,它可以创作很传统的音乐,可以创作现代主义音乐,也可以用于后现代主义样式的音乐制作或带偶然性的表演。实际上它在实践领域更多地被用于后者,因此把它列于后现代主义样式名下。概念音乐,采用文字谱只是现象,它的实质是一种观念指导的行为艺术。“行为”体现了贝尔所说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艺术范围的革命“在现实中重演”的性质。此外还有环境音乐等,它们把音乐当作和现实事物没有差别的东西,从而消解了“艺术高于生活”的等级观念。典型作曲家如约翰·凯奇、施托克豪森等。
第二种是多元混杂。不同风格的拼贴、无机组合,或者不守被模仿对象的规则的模仿,即“拙劣模仿”。如拉迪斯拉夫·库普科维兹的《为我的自杀而作的挽歌》(1982),是对肖邦作品的拙劣模仿。复合风格的无机拼贴将既有的音乐当作一种并非高于现实事物的“现成品”,以此作为拼贴组合的材料,或进行歪曲变形的原形。例子如施尼特凯的《第三弦乐四重奏》(1983),将拉莫、贝多芬、萧斯塔克维奇和的音乐拼贴在一起。这种消解艺术与生活的差别和等级、使作品无中心或多中心的做法,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典型特征之一。
2、大众音乐或综合领域:世俗性、综合性、商品化、虚拟真实、广场效应等等。
第一种是文化工业中的音乐。艺术的通俗化是后现代主义的一大特征。在音乐领域,20世纪的录音棚制作是音乐工业的基础。它往往与音像业、各种传媒连成一体。它们的对象是全社会的大众。它改变了传统和现代的音乐厅方式,产生了新的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对文化工业的问题,本雅明指出机械复制使艺术“韵味”消失,F·杰姆逊指出了它的“复制、类像与虚假化”特征,阿多诺和马尔库塞等人则对它的商品化、非艺术化、工具化和庸俗化进行了尖锐的批判。电脑系统的介入,又产生“机人互动”的虚拟真实现象,再次解构了作为确实的创作结果的音乐作品,而使音乐作品成为机人方式中主体参与过程所展现的可变事物,突出了观众参与性、音乐作品事件化和行为化,从而使音乐“溢出了艺术的容器”(贝尔),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性质。
现代主义范文第2篇
Cylinda-Line
Cylindo-Line其实是一个产品系列,它囊括多种不锈钢家庭用具,包括刀叉、咖啡壶、烟灰缸、茶具、托盘、冰桶等。它由创立于1960年的Stelton公司推出,这一公司致力于推广不锈钢餐具。1967年由Jacobsen设计的首款Cylinda-Line产品上市,简洁实用的特点让它迅速得到市场的青睐,随后该系列更多的产品上市并出口到世界各地。1971年Jacobsen去世之后,Sfelton公司与青年设计师Erik Magnussen合作,继续推出CylindaLine系列产品,将经典延续至今。
Ant Chair
“蚂蚁椅”是Jocobsen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早期的家具设计作品之一,现在类似这样的椅子已是随处可见。这款椅子形象地模拟了蚂蚁的形态,并且无论是三腿或四腿的造型,坐起来都是一样的稳固。当然它最令人称道的是在保证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了绝对简约,椅子主体只有一块一次成型的模压弯曲多层板,坐面和靠背都设计出了一定的弧面,而看似单薄的椅身还与钢管腿一起,共同保证了椅子的强度。另外,蚂蚁椅的这些特点还让它成为了丹麦第一件工业化量产的家具产品。
Egg Chair
如果要细数史上最经典的座椅设计,“蛋椅”一定可以名列前三,至今它仍然是各类时尚杂志上的明星,在包括居家在内的所有环境当中它都是完美而奢华的象征。蛋椅的主体由玻璃钢压模而成,表面则采用高级羊绒或真皮包裹,美妙的弧度可以将人的整个地包容进去,再配合铝质可旋底座,稳定性也无需担心。蛋椅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座椅的认识,它对于气质与功能的完美融合堪称无与伦比。要知道,这是Jacobsen早在1958年的作品,距今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
Oxford Chair
“牛津椅”也同样不是一款产品而是一个系列,不过该系列的椅子都有着鲜明的特点:靠背和坐面一气呵成,超薄的皮垫既简约鲜明,同时也能够提供足够的舒适感,它的铝质底座具备旋转和前后倾斜一定角度的能力,足够的强度也让使用者对椅子的耐用性放心。直到今天,在写字楼里仍然随处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这可是Jacobsen在1960年前后的设计,一代宗师对美的理解和前瞻性由此可见一斑。
Swan Chair & Swan Sofa
和蛋椅一样,“天鹅椅”和“天鹅沙发”也因其造型而得名,这是Jocobsen在1958年为丹麦哥本哈根皇家酒店的休息室和观景室所设计的。它们其实就是蛋椅的变体,靠背和扶手相对分离,整体仍然和谐统一,椅子表面采用织物或皮革进行覆盖,铝制框架坚固且具有一定张力。现在这两款设计拥有了大量的复刻和后续作品,旷世之作的美誉名不虚传。
Guly地灯
这是Jacobsen在1957年为哥本哈根SAS皇家酒店所设计的落地灯,直线、圆锥和圆柱共同组成了奇妙但百看不厌的视觉效果,倾斜的灯柱也不会对使用者的空间造成影响。在50年后的今天,它对落地灯的设计还有着足够的借鉴意义。
Table Series
Table即为“桌子”,简单的命名也和该系列本身的风格完全吻合。十字形桌腿和桌面框架呈现出异常和谐的视觉效果,也保证了足够的稳定性,而有着夸张圆角的正方形桌面让桌子四周的人都能感到自然和放松。
Series 3300 Chairs and Sofas
这又是一个现在仍然火热的经典设计,金属框架和厚厚的皮质沙发垫构成极具现代主义的沙发结构,既与室内环境完美匹配,也让人有“坐坐看”的冲动。这一数十年前的设计现在仍然是很多高端家居厂商借鉴的重要模板,市场上的跟风之作更是数不胜数。
现代主义范文第3篇
当现代设计发展到现代主义设计之前,经历的种种设计运动,或主张设计应“师从自然”、或呼吁与传统形式相决裂,其实质仍是一种在传统装饰层面上对于新的装饰风格创造的追求,而这种追求的造型表现仍然是一种自然主义的造型样式,而且也不适应当时的机器大生产方式。机器时代的设计产品需要寻找自己的设计形式语言,立体主义推崇的几何化、结构化的抽象形式表现无疑于工业生产中对于理性、秩序的要求更相适应。立体主义艺术家们在塞尚的“用球体、圆柱体和圆锥体来处理大自然”的理念指引下,无意于空间的再现,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和透视的约束,以无序的视角将各种来源于自然或是艺术家主观想象的各种造型元素,自由组合。并且还表现出对于几何形体的浓厚兴趣,追求物体交错迭放形成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以及将形体分散为由正面、侧面、底面等若干几何截面的组合体。为现代主义设计从传统造型表现手法的束缚中解脱,提供了全新的造型手法。帮助完成从自然主义的装饰纹样转向抽象几何形态的塑造,藉以扫除艺术与工业结合的障碍。
2未来主义———促成机器时代美学观的诞生
现代主义设计首先源于对机器生产的肯定。但是人们对于机器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工业革命后机器在生产中的使用,使原本可以在手工制作中自得其乐的手工艺人沦为流水线上做着重复劳动的工人,机器也夺取了许多人的饭碗,所以此时人们对待机器的态度更多是恐惧和厌恶。随着机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对机器的态度也在变化。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在《人是机器》一书中,就把人体生理机能比作精密的机器。风格派、构成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都有关于“机器美学”的论述,但关于机器美、机器美学的最早论述应归功于意大利的未来主义。未来主义者认为“随着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本身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而,他们否定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实际上就是对在工业革命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现代工业文明成就的承认和肯定。因此他们狂热的相信工业文明能给人类带来积极后果。其代表人物马里内蒂在《未来主义宣言》中说:“我们要歌颂手握方向盘的人类,他用理想的操作杆指挥地球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他们明确宣称对机器文化的拥护,赞美机器生产,热衷表现机器所带来的征服世界的速度和产生速度的力。《宣言》中的“我们宣称这伟大的世界已因一种新形式的美———速度之美———而更添其光彩”,是对机器美学的最初表达。未来主义绘画作品的主题,是通过由几何形体组成的物象做有节奏的反复、重叠、延续,表现力度和重量感。如在率先试图把马里内蒂的未来主义宣言的思想以视觉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波菊尼的作品中,为了表达运动、能量和连续镜头感,他首先把同时性用在视觉艺术,表达同时存在或同时出现。在圣•埃利亚设计的关于未来城市和建筑的设计草图(图1)中,充满着完全由钢铁、水泥和玻璃构成的城市和城市中运行的立体交通网络,一方面表现出他对技术的狂热迷恋,这种技术至上论直接影响到了现代主义设计对于技术的崇拜;另一方面表现出他理想中城市建筑的设计理念,即随工业发展而变化的没有任何装饰的、纯粹理化的建筑联合体。他的“只有适应了这种变化尺度的人才是符合时代特点的人,从前只是由人所设定的建筑格式,现在则是由人连同机器共同来限定”,可以看做是柯布西耶“房屋是居住的机器”理论的直接先声。
3风格派———纯粹主义形式观念的培养
风格派是由杜斯伯格于1918~1928年间,在荷兰发起组织的一个由画家、建筑师、设计师组成的松散的艺术团体。风格派在艺术创作方面的独特性表现在其对一切具象元素的拒绝使用,追求一种“纯而又纯”的创作理念,以纯粹的几何形抽象构图来表现纯粹的精神。风格派的代表画家蒙德里安认为:“绘画是由线条和颜色构成的,所以线条和色彩是绘画的本质,应该允许独立存在。只有用最简单的几何形式和最纯粹的色彩组成的构图才是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绘画。”在风格派的绘画作品里,以抽象的“元素”作为组成作品的基本点,把传统形态特征完全抛弃,成为最基本的几何结构,组成几何结构的单体。所表现出的对简洁风格的拥护,对结构和功能的逻辑性的强调,与机器生产的批量化、标准化要求正相吻合,为现代主义设计提供了观念和形式上的借鉴。在色彩使用上,风格派同样表现出纯粹主义主张,放弃五彩缤纷的色彩表现,只使用红白蓝三原色和黑白灰三非色。这是在格拉斯哥四人小组代表人物麦金托什首次在现代设计中唤起人们对于中性色彩和简单色彩的美学关注之后,在艺术领域的进一步探究。利用面积和块面分割对色彩进行调和,在色块的空间混合中达到一种简洁而又丰富的视觉效果,这正契合了现代主义设计所追求的“净化”、“少即是多”的审美主张。风格派为了追求视觉的和谐,在造型和构图的视觉效果方面进行试验性探索,将艺术和设计从历史、传统、装饰的束缚下解放出来。除此之外,风格派在其相关主张中还提出实用艺术应吸收纯艺术的精神,为把日常用品提升到艺术的高度,强调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合作。这就促成以利特维尔的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致力于对能够以工业化方式批量生产的,代表工业时代特征的新设计的直接探索。其代表性作品红蓝椅(图2),将风格派绘画的理性视觉效果直接运用到设计中,以最简单的木板、木条搭接形成基本的结构空间,所有的构件都是标准化的,设计中追求的制作流程与批量生产的吻合、理性审美与技术标准的协调,直接对日后包豪斯相关产品的造型产生影响。
4构成主义———推动现代主义设计对结构、功能的关注
发源于立体主义的构成主义,是一个由前卫的俄国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在1917年后发起形成的现代艺术流派,因作品像工程结构物而得名。在作品的艺术形式上,构成主义着力探索纯粹几何形态的形态关系和构成,相信简单结构的力量,并把结构当作设计的起点。这一观点和现代主义设计对待结构的态度不谋而合。现代主义设计的一大贡献就是唤起了人们对于结构的关注,有序、稳定的结构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表现。格罗皮乌斯设计的法古斯鞋楦工厂厂房(图3),以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将建筑本身结构直接呈现,开风气之先。莫霍利•纳吉在负责包豪斯基础课时,也十分注意学生对于严谨结构的关注的培养,锻炼学生对于几何结构的非对称性平衡的处理,使得这一时期的学生作品没有对装饰细节的可以关注,简单明晰的抽象形态,具有简洁的有美感和极强的时代感。构成主义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于功能的重视。《构成主义宣言》中呼吁艺术家对设计新的物品负责,号召艺术家们停止创作只有空洞审美价值的形式,设计有益于正在新兴的苏联社会的实用物品。表现出明确的功能主义观点,从个人主义的艺术表现立场转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理想探索。
5结语
现代主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浪漫主义 现代主义 反传统
一、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
浪漫主义这个词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而现代主义本身则具有很复杂的背景,严格地说,现代主义不是一个什么流派,而是由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派别汇成的一股文艺思潮(包括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等等)。这种流派的产生有它的历史和地域因素:现代工业的兴起,涌现出一批中产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冷漠,孤僻,社会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用人类发明的枪支弹药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的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的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的,现代主义的审美意识有着复杂的倾向。许多作家对丑和恶采取愤怒的态度表现在作品里。他们认为,个人无法改变世界,因此在作品里表现出颓废或玩世不恭的倾向,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这些作家倾心表现荒谬、混乱、猥琐、邪恶、丑陋等意识,使作品中的场景总有梦魇的特征。他们的理由是表现“诚实的意识”。表现“诚实的意识”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精神。他们肯定美好的东西的存在,但他们又不愿意用那种虽然极为善良却是非常简单的眼光来认识这个世界,社会的不完美和恶势力的存在,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如果还用一种正直善良的眼光把这个世界说得如何善美,即使不是有意的,至少是无力把握现实的结果,所以现代主义强调“从着魔状态下清醒过来”,是“天真状态的结束。”
西方浪漫主义艺术家,常常论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理论主张和文学创作。他们以‘返回自然’为口号打开了思想的闸门。这不仅意味着返回人类的原始生活状态,返回朴素美的大自然,更重要的是要返回人的自然本性。它是以承认人的自由,承认自我,承认个人意志为基本内涵的。人与自然的对立既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人作为主体的可贵和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依照自己的想象力去改造自然,当然与此同时也改造了人自身。人依靠想象形成自己的理想。而理想总是比现实更善更美更好。理想成了人作为自我的宝贵财富,成为人之为人的重要的特征和能力。依靠想象力去表现自我的理想,这可以说是一切浪漫主义作品所普遍追求的艺术原则。这样的创作在浪漫主义作品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大仲马的名作,《基督山伯爵》中爱德蒙?唐泰斯可以说是人物理想化的的最典型代表,它在作品中精心策划,心计重重,一步一步将自己的仇人逼向绝境。所有的人都成了他操作之下的玩偶,基督山伯爵简直成了上帝的化身。因此,‘自我’是西方浪漫主义者在解体时代找到的新的出发点和中心。由“自我”出漫主义者着力强调感情性,感情性是一切文学艺术所具备的特征,所有的美学理论也绝不会否定它。而这里关键在于,只有浪漫主义者才把感情在文学艺术诸要素中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才把感情当做自己全部美学理论的出发点和根本的基础。假如说浪漫主义者是情感的代表,那么古典主义者则是理性的代表。在现代艺术中,有人崇尚现实主义的真实描绘,有人膜拜古典艺术的优雅理性。但却只有浪漫主义以主观感情为本。当然,比起现实主义作品艺术描写有所本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浪漫主义的艺术形象往往存在概念化,以至成为时代精神的简单话筒这般现象。
二、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之关系
而与浪漫主义向继承的是表现主义,在艺术本质问题上,表现主义者接受了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观念,认为艺术是作者的主观表现。但是他们之间也存在根本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对文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从自然中解放出来,是表现主义的口号。这与浪漫主义者‘返回自然的’旗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我们读到卡夫卡小说中人变形为虫的辛辣嘲讽;在法国新小说家以物来取代人的地位的寓意深长的描写中,都能强烈的感受到他们对物质世界,对自然的敌视态度。可以说它代表了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根本态度和精神。
表现主义与浪漫主义它们有时是相互对立的,但也是关系最为密切的。象征主义是直接从浪漫主义的基地上发展起来的。如同一个大潮的的第二个浪头一般。而表现主义也接受了浪漫主义对艺术本质的基本认识,把艺术看成作家的主观表现。但表现主义也并不是完全与浪漫主义相等,从作者和观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两者就有这明显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状态――浪漫主义作家都与他们的读者保持着密切精神联系,作者把自己身边的事实告诉读者,读者就会立刻对这种与他熟悉的生活内容做出反应,引起共鸣。维克多?雨果写就的《悲惨世界》即使今天的我们在阅读它的时候依然会被故事的宏大和感人所震撼。德拉克罗瓦的画作《西奥岛的屠杀》即使是今天的我们看起来依然可以从画面中看到残暴的土耳其侵略者强加给希腊人民的惨无人道的灾难。
现代主义范文第5篇
后现代主义艺术论文
摘要:由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而引起的网络艺术,标志着在新的文化时代,科学与艺术的又一次完美的融合。网络艺术的发展和特点的形成与后现代主义存在着重要的关系。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和解读网络艺术的特点。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网络艺术 特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迅猛的发展,这一发展带给人类文化的推动力量是难以估计的。当电影叩响艺术大门的时候,人们并未意识到它将成为21世纪所有人的艺术宠儿,随后广播电视艺术的蓬勃发展,使现代声、光、电技术一举步入艺苑中心,从而使历史久远的传统艺术为之失色。然而,最令人惊奇的是6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80年代以来的网络艺术,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挺进人类的艺术领域,使艺术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来源
1966年,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图里发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他肯定了现代建筑对人类居住空间的贡献,但指出国际主义风格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不同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来满足社会生活多样化的需求。[1]
20世纪70年代,英国艺术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最早在设计领域提出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出版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等著作。
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斯特恩在他的《现代主义运动之后》一书中提出“所谓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新的侧面,并非抛弃现代主义,建筑要重返‘正常的’途径在于探索一条比现代主义运动先驱者们所倡导的更有含蓄力的途径。”[2]
罗伯特文图里、查尔斯詹克斯和罗伯特斯特恩这三位大师的学说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
2 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
受哲学思潮与社会文化趋势的带动,后现代主义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传统构件的非传统组合。对传统的题材采用各种非传统的工具、技巧进行非传统的重新组合。二,理性与非理性的互补。三,历史主义。对传统的要素实行“戏弄之”的原则。四,俚俗化倾向。通常表达的主题往往倾向于通俗文化和市井文化。例如将七个小矮人的形象作为建筑立面的浮雕。五,接受美学的特征。艺术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在著作《本文的召唤结构》中提出了“召唤结构”的概念。他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3 网络艺术所体现出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网络艺术由于其独特的艺术样态和传播手段,呈现出其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3.1 无限重复创造性
网络艺术作品的题材往往都来源于传统的题材,但是以新的方式进行重新构思,通过网络传播后,具备了被无限次重复创造的可能性,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传统构件的非传统结合”特点。在传统艺术中,艺术作品一旦被创造出来,就被永久的固定下来了。但是在网络艺术中,艺术作品被人们进行各种重新创造,得出一些异于原始作品的新作品。例如,艺术大师杜尚在蒙娜丽莎的脸画上两撇胡子,这幅新的作品被命名为《LHOOQ》。
3.2 嬉戏性
网络艺术的“嬉戏性”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对被奉为经典题材的戏弄,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历史主义”特点。在网络上,许多人在“据说已经完成”的艺术作品上,进行各种数字化操作,将作品随心所欲地涂抹和删改。例如《CEO李煜的悲惨世界》、今何在的《悟空传》,众多古代文学名著中的人物都在网络文学中被改写和戏弄。约翰杜卡斯在《艺术哲学新论》中说:“有些美的东西并非是艺术品,而有些东西是艺术品但却不美。依此看来,无论美与艺术这项活动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多么密切,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任何本质的关系。”[3] 可见在网络艺术,不美的艺术品越来越多,显示出当代人的审美范围不断扩大的倾向。
3.3 大众化
在传统艺术中,精英文化处于主导地位。网络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为网民提供了自由平台,网民可以相对自由地畅所欲言。网络艺术不再是艺术家的专利,一元话语霸权被解构。
网络艺术的大众化特点使公众成为艺术的主体创造者,同时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俚俗化倾向。创造者考虑到作品要面向大众,网络艺术的主题往往倾向于通俗文化。例如在第17届韩日世界杯期间,大小网站遍布足球的“酷评”。当中国队冲击16强出线未果时,网上出现戏仿任贤齐经典歌曲《心太软》的球评:“你总是腿太软,腿太软,把所有好球都射不进网,头脑总是简单,配合太难,不能出线,就别勉强。”
3.4 互动性
互联网结束了艺术审美的私密空间,却创造了交互共享的网络艺术。在作者、作品和欣赏者这个三角形中,欣赏者不再是被动的,是形成作品的又一股力量。
弗杰姆逊曾说,现代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时间性的模式,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空间性的模式,从时间向空间的转变使时间的历史感被挤压到平面中,导致历史深度感的消失。[4]这种后现代时空观的变化在网络文学中得到鲜明的印证。网络文学没有时间的概念,它将时间化为空间,用在线空间改变或延伸时间。网络文学没有终止的概念,因为作者失去了终止自己作品的权力,而是把这种权力交给了在线空间的网民。
这种互动性同时还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的“接受美学”特点。接受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作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创作者通过作品与欣赏者建立起对话关系。网络艺术的互动性引起读者的接受审美,引起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总之,网络艺术所独特的无限重复创造性、嬉戏性、大众化和互动性,都在各个方面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可以说,在上述的这些特征中,网络艺术是后现代主义的必然延伸。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去看待网络艺术,更加有利于认识和分析网络艺术。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文图里著;周卜颐译.《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 (美)罗伯特斯特恩.《现代主义运动之后》,原文见《建筑师》15,第204页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