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零容忍心得体会(实用8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规划自己的未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零容忍心得体会篇一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零容忍已经成为了一种十分流行的治理理念。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在教育、工作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我们都会经常听到这个词语。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一些关于零容忍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对零容忍的理解。
零容忍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理念,也即是对于任何违法违规行为,都不进行任何的宽容和逃避,而是坚决采取法律、管理等措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行为的发生。这种理念所做的就是强调要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果断的采取措施,以确保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零容忍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有效地遏制犯罪行为的发生,并且根除恶劣社会行为的影响,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纪律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治理一些性质恶劣、构成犯罪的行为时,这种零容忍的方针更是显得尤为必要。
第四段:零容忍的缺陷。
当然,零容忍也有自己的缺陷。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一些人的思想和行为可能会因为零容忍政策而受到不公平对待。如果对某些小错误过于敏感,仍然会导致治理上的不必要的麻烦和麻烦,会引起负面的公众反应。另一方面,过度的零容忍可能会导致一种错误的心态,使得我们无法看到问题的复杂性,从而会产生错误的管理决策。
第五段:结论。
总而言之,零容忍虽然有其自身的缺陷,但在处理某些情况时,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而且还能够树立一个分明的、不容违反的法律和道德风范。最终,我们需要合理地运用零容忍政策,以应对不同情况下的应急情况。
零容忍心得体会篇二
自以来中央对反腐败一直都是保持着高压态势的,“零容忍”的态度,始终是“打虎拍蝇”同时抓,既让“老虎”无处立,也让“苍蝇”不乱飞。要知道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就如同满天乱飞乱撞的“苍蝇”一般,让人恶心、厌恶甚至是惊恐。
对于小官小吏的腐败行为,群众有切肤之痛的感受,因为他们的那些腐败行为是完全被群众看在眼里的。而且近几年来一些落马的“小官巨贪”涉案金额巨大,让人震惊,影响非常恶劣,极大的伤害了人民群众对官员的信任,损害了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好形象。俗话说“养虎为患”,现如今是“苍蝇”不除,也成大患。基层贪腐猛于虎,官位虽小,贪腐金额却很大,甚至将贪腐之手伸向涉农扶贫资金。严厉惩治腐败,坚决打击腐败分子让其无处下手是当下反腐败势在必行的。
有人说中国当下“零容忍”不现实,也会有阻力。这种判断完全是错误的。反腐败问题上,越容忍,腐败行为会越肆无忌惮;冲破阻力强硬地实行“零容忍”,用重大典型案例让公务员养成习惯,用铁腕将错误的预期扭转过来,过上几年,必有改观。如果一味退让,只会让反腐无解。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就需要领导干部从小事做起,从点滴抓起。慎初、慎微、慎行,方可确保忠诚、干净、担当;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修为政之德,才能筑牢思想防线,恪守法纪底线。一些官员曾以公正、廉洁、清正自诩,言犹在耳,却在实际行动中越过“红线”,因沾不义之财、染不正之风、干违法之事“落马”,教训深刻、值得深思。
“高飞之鸟,亡于贪食;深潭之鱼,死于香饵”。笔者在此提醒所有的党员干部:“国庆”将至,党员干部必须要防微杜渐,谨防他人以电子红包的方式向贿赂与你,谋求利益。只有守得住廉洁自律的底线,把持清正廉洁之风,对心怀不轨分子说不,才能真正的远离贪腐,远离锒铛入狱的悲剧。
“骥走崖边须勒缰,人至官位要缚心”。严以律己,是摆在所有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道永恒课题,值得时时警醒、事事谨记。
文档为doc格式。
零容忍心得体会篇三
零容忍,是指对违规行为或不良现象不偏袒、不姑息,坚持一严字管人,从源头抓起,力求做到从严从重从快处理,达到震慑警准的效果。近年来,由于社会问题的不断升级,零容忍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并实践。在我看来,零容忍不仅是一种管理措施,更是一种社会风气的构建。下面就我自己对零容忍的心得和体会谈一下。
第二段:零容忍的重要性。
零容忍是管理者用来维护安全、纪律的一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零容忍思想也需要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蔓延至我们的家庭和社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追求一个更安全、更公正、更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让违反法律规定的人付出代价,也是一种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措施。只有通过零容忍的方式,我们才能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第三段:零容忍的应用场景。
在生活中,零容忍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比如,对于违反交通规则的车辆进行罚款、扣分,对于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进行警告、惩戒,对于侵权、盗窃、山寨等恶习进行严厉打击。这样,我们才能够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人额好比匪徒、欺凌者和捉弄他人的人付出应有的代价。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形成更加安全、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四段:零容忍需要我们的努力。
要想在社会中实现零容忍,同样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只有广大公民清醒认识到法律的顶层设计和对个人行为的约束作用,才能自发地遵循法律和司法制度的设定,我们才能形成一个健康的文化氛围。同时,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我们还应该积极地举报、揭发,那些违法的个人和企业也应该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只有大家共同推动零容忍的实施,才能够构建起更加理想的社会环境。
第五段:结尾。
从以上的几个角度,我认为零容忍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的理念。只有通过零容忍的方式,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更安全、更公正、更和谐的社会环境。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地拥护零容忍,遵守法律、遵守道德、尊重规则,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从而铸就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零容忍心得体会篇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受到网友广泛关注,网友纷纷表示,总书记讲话中传递出的许多反腐倡廉新信号,让人耳目一新,一些形象的提法,如“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颇具新意和深意。
腐败无大小,反腐败绝不能只打“老虎”,满足于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更要拍“苍蝇”,解决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腐败。这是因为,领导干部腐败固然可恨,基层人员腐败更是影响深远。征地拆迁中的贪污问题、各类学校办学中乱收费问题,以及基层干部作风粗暴、欺压群众、奢侈浪费等种种腐败问题,都直接侵害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着党群干群关系,损害着党和政府形象。正是看到了惩治“苍蝇”的重要性,习近平提出了反腐败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真可谓掷地有声。
当前,我国反腐形势依然严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指出,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在“打老虎”的同时,不能忽视“苍蝇”的存在,因为他们直接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在数量上要大得多。反腐败既要“打老虎”,也不能放过“苍蝇”,不打苍蝇,势必成虎,只有“老虎”“苍蝇”一起打,才能彻底遏制腐败。
改革开放,反大贪小贪是最大的切入点,人是第一位的,只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能发现人才,用好人才。“老虎”“苍蝇”一起打,不但是从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的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政治目标着眼,也是从腐败行为会按照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量变到质变滋生蔓延的规律出发而做出的科学决策,彰显了中央注重防微杜渐、从严治吏的坚强决心。有了最高领导最高的政治决心,贪者势必会因畏惧而在腐败面前怯步,从而出现公职人员“不愿贪、不敢贪、不能贪”的廉政局面。
一直以来,反腐倡廉工作是我们党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这次提出“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更是彰显了新一届领导人的反腐决心,反腐就要“一竿子捅到底”,要不得半点虚功,反腐就要立说立行,不可“温水煮青蛙”,反腐要坚持“零容忍”,不可做成“夹生饭”。
习近平总书记22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强调:“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显强化了对腐败的“零容忍”和指向性。长期以来,隔靴搔痒的反腐机制及制度性建设和党内监督不但没有杜绝腐败现象,局势反而进一步的恶化失控,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强调“抓大不放小”的根源。
普通人眼中,老虎是个凶猛的动物,其睥睨天下的霸气使得其可以在自己的地盘里随心所欲、不按规则的去行暴虐苟且之事。长久以来,领导干部由于其掌握的资源和信息的优势,使得其更容易在一个缺少监督的环境下走向腐败。这种腐败现象普遍呈现出“组团化”的窝案倾向,社会影响极其不好,对于社会的危害是极大。这类高级领导干部的腐败,如不能强力惩处,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民不聊生、社会不稳定。
就目前暴露的打虎案件来说,小范围的腐败和领导干部堕落已经成为目前政治管理中的严重问题。俗话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习近平总书记今次提出的“打虎论”也是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气魄。既然我们将这类干部称为“虎”,那就表明其必定在局部范围内拥有各种整合资源的能力,各种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使得“撼虎”时必然面临不小的阻力,毕竟仰“虎”鼻息生存的狐狸们、豹子们也都不会甘心情愿的吐出自己的既得利益。
既然面临如此的阻力,为什么还要打虎呢?就目前来看,是因为这个虎已经严重影响了民众的正常生活、已经严重干扰正常的市场经济建设、已经严重的破坏了社会道德。以一己之私将权利凌驾于百姓之上,将民众赋予的权利当做自家的家规,这种老虎不打,委实是社会的悲哀。“打虎还需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的“打虎论”不仅仅是对腐败分子的警告和震慑,当然还有的就是对于执法部门的喊话。
调子再高,如没有一支敢于上山的队伍,这个虎还是打不下来的,搞不好的话打虎队伍反而会“为虎作伥”的。因此制度范围内的法律完善和持续的破缹沉舟的勇气就显得必要,毕竟很多时候,这个“虎”会打扮成温驯的小猫,混在欢呼的人群之中使得我们不能轻易的辨识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打虎的同时不忘拍苍蝇,为什么苍蝇如此的讨厌呢?这是由苍蝇的本性决定的,苍蝇总是叮咬腐朽的东西,并且不断的在耳边嗡嗡,苍蝇不拍的话,就不会有一个政治清明的世界。
对于关系民众平常日常生活的各种权力部门,通常会利用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公权为自己谋取一点私利,这种私利是从百姓身上吸得血,如不及时的拍打的话,被其污染和传染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苍蝇会将其卵拉在任何一个适合生存的环境下,这样的话,更多的部门就会逐步的呈现“家族化”的趋势,毕竟苍蝇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想必我们都领会过在基层办事的难度,各种的“卡、拿、吃、要”使得普通的百姓如坐针毡,此种危害积聚的愤怒往往以小范围的官民冲突为结果。“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现在的的某些苍蝇小官们,各种骗财、骗色、卖官的事情层出不穷,在各自的舞台上演了一幕幕现代版的金瓶梅、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丝毫不亚于专业的演员。
无论是老虎还是苍蝇,其都是将公权私用为自己谋私利,当腐败的问题已经严重到公众麻木不仁、社会无计可施时,仅凭单向的“玉石俱焚”的告状和全民狂欢的“网络反腐”是远远不够的,毕竟老虎凶猛、苍蝇太多,民众参与的危险系数实在太高,弄得不好会被虎伤、被蝇叮,制度层面的规范与架构才是反腐的根本出路。
零容忍心得体会篇五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根本。而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有些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却逐渐淡化弱化,走入“四风”歧路,蜕化成昏、懒、庸、贪“四官”,为人民群众所唾弃。已病当治,未病当防。坚守理想信念,当筑牢干部自身、基层组织、纪检监察“三重防线”。
自身过硬方“百毒不侵”。党员干部若得了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的“软骨病”,自然受不住“糖衣炮弹”,注定会不攻自破。想抵御侵害,就要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强健精神筋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敢于对自己下狠手,拿出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检视查摆自身问题,立查立改、即知即改。同时,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底线,坚决不做政治“两面人”。
教育管理须抓早抓小。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至关重要,要经常敲敲警钟,打打预防针,对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批评教育,防微杜渐。经常性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让党员干部“红脸”“出汗”,明确自身不足,及时纠正。定期组织开展“党性体检”,对认定党性“亚健康”“不健康”党员帮助“康复提升”。经常组织开展警示教育,观看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让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
监督执纪当宽严相济。有些党员干部沉迷“四风”,不但自甘堕落、执迷不悟,更容易成为侵染同事、下属的“病原体”,形成“破窗效应”,荼毒政治生态。纪检监察部门当精准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既要坚决打虎拍蝇,铲除害群之马,还广大党员干部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更要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坚持思想教育、政策感化、纪法威慑相结合,在“治未病”上积极作为,持续强化不敢、知止的氛围。
零容忍心得体会篇六
透过观看学习零容忍专题片,我切身感受到:大国监察日益完善,党心民心深入汇聚,正义之风大行其道。作为一名深扎在教育一线的普通共产党员,我深知反腐倡廉的核心是要保持一颗一直向党的心,保持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保持一份不被诱惑的纯洁。
其中,保持一颗一直向党的心应该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加强政治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而非身在党组织,心却不在!而保持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应该落到实处,要切实把对人民的政策解释清楚,落实到位,同时做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人民树立起良好的引导榜样,让为人民服务不会成为一句口号。此外,保持一份不被诱惑的纯洁要求我们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总结来说就是自律,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和社会公德,维持我们内心的一杆秤。
时刻牢记:
1.腐败误事、误国、误自己。
2.要端正思想,勿以恶小而为之。
3.须自觉抵制诱惑,增强党性修养。
4.定要加强自我约束,以实际行动反腐倡廉。“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过分的追求物质生活的结果是心为物累。抵制腐败、加强作风建设务必构成艰苦勤俭的好风气。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务必自觉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在实践中刻苦磨练,经受困苦的洗礼,在经风雨、见世面的过程中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教育战线的艰苦奋斗、崇尚自身节俭,成为自觉的行动,成为永远不变的精神风貌和政治品质!
零容忍心得体会篇七
作为现代社会,我们不仅需要追求繁荣富强,还需要追求公平正义,为此,一些重大的事件和问题也在不断涌现,如针对性别、种族、宗教、性取向等方面的歧视行为,这被称为“年零容忍”现象,意为“年度零容忍歧视行动计划”。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不仅需要思考自己的价值观,还需要尽己所能,不容忍任何形式的歧视行为,为公平正义站出来。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我对年零容忍现象的看法。
首先,要想真正实现年零容忍,我们必须对每个人保持高度关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让我们不满、不爽,甚至觉得受到了歧视待遇的情况,但是因为一些客观或主观原因,无法及时大声抗议,或者在面对歧视时感到无助或失落。这时候,我们就要静下来,想想自己是否理智、合法地表达了自己的反感,是否有又错过了一次当好公正人的机会。我们要对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时刻铭记自己应该坚守的是什么,使自己处于公正和平等的立场上,传递正能量,抵制负能量。
其次,我们需要秉持务实的心态,从自身做起,做出积极的反应。许多人常说:“零容忍不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或者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之间,有些用词或表达方式是我们难以接受的,但是咱们要学会互相理解、包容、尊重。”这种说法固然有道理,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要无视歧视存在或者放任不管。相反,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和方法从自身做起,去加强教育力度、弥补知识空缺、方向舆论导向,以及建立规范的社交场合,为减少或消除各种歧视问题做出有益贡献。
此外,我们也应该敢于站出来为别人说话。在外面走路,路边随处都能看到歧视的现象,可能是对一个老人的无礼、对异性情侣的诅咒、对黑人或同性恋的歧视、对残疾人的同情或者模糊的道路规划标志等等,很多时候这些问题没有尽可能多的人发声质疑,很可能会给危及旁人的生命安全或压制别人的自由。作为当代人,作为我们的使命,我们不能忽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种种歧视问题,采取不持保证自身公正立场、加入道德谴责行列的态度,为那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受害者说话。
再次,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零容忍歧视法》,这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一部专门有关歧视行为的立法条例。法律有法律的权威和可靠性,有法律的教育意义,我们需要了解它、遵守它。尽管我们生活的环境和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但只要我们已获得相关法律知识,就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并避免受到不合法的歧视待遇,而再广泛地推广这部法律,也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最后,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歧视的原因和解决方式。歧视现象的产生,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而跟相当一部分社会或制度结构有关。这种结构不仅会经常使人们在言论和行为中体现出种族或性别歧视,而且可能会导致深层次问题的出现,如贫富差距、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并抵制对个人的歧视,还需要对结构因素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期望从社会、制度、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广泛和具体的探讨和解决。
从上述观点中可看出,推行“年零容忍”不仅需要我们个人从微观角度去积极原则、坚守公正态度,奉行公正为人根本价值,更需要我们以一种系统和全面的视野,积极想办法减少或消除对社会、种族、宗教、性别、年龄等多种不同方面的歧视问题。同时,也必须深入探讨歧视的成功因素,并着眼于改进长期决策和管理方案,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由此可见,“年零容忍”并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一种具体动作,这种动作的实现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切实改善现代社会的歧视状况。
零容忍心得体会篇八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断增强。然而,高压态势下,少数患有“特权病”的官员仍久病难愈,有些明的不敢了,暗的却出现了;有些惯用的没有了,新花样却出现了。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员干部本是服务群众的“先锋”,为民服务的“公仆”。然而,从大到乘飞机必坐头等舱,小到设专属厕所的个人享受“高标准”,到对下属吆五喝六,需要人端水倒茶拎包的“高人一等”,部分领导干部顶着特权的“光环”,摆出“官僚主义”的作派,损坏了领导干部形象,更带坏了党风政风,拉响了加强干部监管的“警报”。
试问,在“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新常态下,缘何一些官员的“特权病”总是久病难愈?一是习惯使然的主观因素。一些领导干部在“高位”上坐久了,看惯笑脸,享惯尊荣,行惯特权,将一切“特权行径”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习惯。二是人为献媚的外在原因。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盯上的是领导手中的“权力”,跟领导干部攀亲戚、讲交情,献谗媚,尽其所能拉近与领导干部之间距离,希望提到提拔重用,利益眷顾。
如此以来,便产生了“你情我愿”“狼狈为奸”的“利益同盟”,即使是在从严治党的高压态势下,一些官员仍然照享各种“特权服务”,从“矿泉水瓶”装“茅台酒”,到虚设工作员座位让领导独享超标的办公室,再到虚开发票解决领导干部的额外支出等等“新变种”,更是屡见不鲜。而这一切的“荒唐行径”最终都由“一把手”手中的“一支笔”的“特权”,盖上了隐蔽的“遮羞布”。归根结底,还是领导干部手中“脱缰的权力”惹的祸。
说到底,任性的权力才是“特权病”的“病根”所在。要根治“特权病”,还得从源头上抓起,加强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教育和廉政法规教育,让领导干部树立起对权力的敬畏自觉是“药引”。不断补齐制度“短板”,加大约束决策权力、执行权力及资金的行使权力的制度建设,加大对领导干部的信息公开力度和综合检查考核力度,加大对各单位的财务管理、监管和审计力度,将权力真正置于“玻璃屋”更是一剂“猛药”。而唯有高扬处罚的利剑,以零容忍的态度,零死角的深度,零界限的力度,将作风建设进行到底,将反腐倡廉进行到底,才是根治“特权病”的“对症良方”。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