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精选5篇)

2025-03-21人围观
简介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肘内翻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它可以发生于任何治疗方法,根据近年国内外文献报道,如何降低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的发生率至今对临床医生仍是个富有挑战性的难题[1]。近年来,作...
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第1篇

【摘要】 [目的]探讨在康复锻炼中采用肘外翻练习在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中的作用。[方法]将133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术后采取骨科常规康复锻炼方法;肘外翻练习组术后除常规功能锻炼外同时遵循桡侧嵌插,尺侧分离的原则行肘外翻练习。[结果]所有病例都得到1~2年的随访,平均1.5年,治疗效果:肘外翻练习组优良率91.2%,对照组优良率78.5%;肘外翻练习组肘内翻发生率7.4%,对照组肘内翻发生率20%,无论是优良率还是肘内翻发生率,2组间都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肘内翻; 康复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肘内翻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它可以发生于任何治疗方法,根据近年国内外文献报道,如何降低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的发生率至今对临床医生仍是个富有挑战性的难题[1]。近年来,作者对康复锻炼中采用肘外翻性练习在降低肘内翻发生率中的作用进行了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00年6月~2004年10月间在本院治疗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133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为非开放性骨折,无血管、神经损伤,且均为尺偏型。2组患儿的一般情况、伤情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肘外翻性练习组。

表1 2组患儿接受治疗方法比较(略)

注:*2组同项比较经卡方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卡方值:2.53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方法的选择

对所有病例均先试行手法复位,复位成功后使用石膏外固定或经皮穿针内固定后石膏外固定。若属难复型骨折不强求多次手法复位而改行切开复位双侧克氏针交叉内固定。若就诊较晚,肿胀严重局部皮肤条件较差的病例待3~5 d水泡吸收后再行整复固定。

2.2 操作要点

(1)伸直型骨折复位后固定肘关节于屈曲90°~100°,屈曲型骨折复位后固定肘关节于半屈伸位40°~60°位置2周,以后逐渐将肘关节屈曲至90°。所有病例均前臂旋前位固定。要密切关注患儿末梢血运及感觉变化情况,高度警惕Volkmann缺血挛缩和神经损伤等不良后果;(2)穿入内侧克氏针时,应与肱骨干纵轴呈40°,向后倾斜10°以避免损伤桡神经。2克氏针应在骨折近端数毫米的中部,而不是在骨折处交叉,以获得坚强的固定。应遵循矫枉过正的原则,维持固定在轻度桡偏。

2.3 术后康复锻炼

对照组:第1阶段:石膏固定术后1~7 d,因骨折处尚不稳定,水肿较重,以握拳运动为主。第2阶段:8 d至拆除石膏前:骨折水肿已基本消退,如有必要,可更换石膏。可以进行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以及小范围的旋转运动,以及腕关节的掌屈和背伸。第3阶段:拆除石膏后:以肘关节的屈伸锻炼为主,开始由住院医师或护士帮助患者行肘关节的被动屈伸,并指导家长进行正确的操作。避免用力的整复训练并鼓励患儿多进行主动锻炼,过多或强力的被动训练会使患儿产生恐惧以影响康复效果。伸屈活动应保持5~10次/ d,20~30下/次。

肘外翻练习组:第1及第2阶段康复锻炼与对照组相同,第3阶段除进行肘关节伸屈活动之外,还进行肘关节的外翻练习。方法:(1)在保持对肘关节的外翻性应力状态下伸屈肘关节;(2)在肘关节呈伸直位时间歇性的外翻肘关节,每次使肘关节在过度外翻位保持3~5 s,间断1~2 s后继续下一次练习,保持5~10次/ d,20~30下/次。应根据复查X线片仔细测量提携角和Baumann角变化,酌情加大或减少练习次数。

3 结果

评定标准:按Flynn评定标准[2],丢失提携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在0°~5°为优,6°~10°为良,11°~15°为可,>15°为差,所有病例都得到1~2年的随访(表2)。

表2 2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略)

肘外翻练习组优良率91.2%,对照组优良率78.5%;肘外翻练习组肘内翻发生率7.4%,对照组肘内翻发生率20%,无论是优良率还是肘内翻发生率,2组间都有显著性差异(P

4 讨论

4.1 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目前闭合复位石膏(小夹板)外固定仍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用的方法。该方法简便快捷,但复位成功率难以确定,复位后有再移位的可能。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目前已被大家广泛采用,它可以使骨折端得到可靠的固定,但该方法会造成新的血管、神经损伤,遗留肘部畸形及肘关节功能障碍,在克氏针的配置方式和最佳入路上也存在争议。切开复位内固定因创伤大、并发症多,其手术适应证要严格把握。作者认为单纯石膏外固定只用于无移位或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容易复位的移位骨折首先使用克氏针内固定,固定时要确保复位满意,避免固定在错误的位置上,至于开放手术,只用于难复性骨折。复位后前臂固定位置维持在旋前位时,外侧桡骨对肱骨的作用是压力,内侧尺骨对肱骨的作用是拉力,符合桡侧嵌插、尺侧分离的原则[3]。

4.2 肘内翻的发生机制

目前认为肘内翻是肱骨髁上骨折后由于肱骨远折端尺偏、尺嵌及内旋引起[4]。目前各种试图降低肘内翻的方法都是为了避免以上情况发生。首先公认为术中良好的复位和术后坚强的桡偏固定是预防肘内翻的关键,但即使完全达到解剖复位也会发生肘内翻,这是因为在骨折同时尺侧骨皮质受到挤压而塌陷,虽从骨折面来看呈解剖复位,但因塌陷而发生的尺偏倾斜并未得到纠正。因此有学者指出复位时应遵循桡侧嵌插、尺侧分离,矫枉过正成轻微桡偏的原则,以恢复骨折端的正常轴线作为判定复位优良的标准[3]。但另有学者认为在理论上要求采用矫枉过正以纠正相应的角度看似可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达到要求[3]。作者也发现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尤其对于难复性骨折。徐英杰等同时提出为预防肘内翻的发生而将尺侧末端骨膜切断,复位至偏桡倾位再以钢针固定,对于尺侧骨皮质塌陷明显者,复位后尺侧骨折端遗留间隙较大者,采用截除部分桡侧骨折端骨质[4]。这种方法显然对组织的损伤较大,操作过程繁琐,并且手术中难以明确桡倾桡偏多少才能有效预防内翻,有可能造成肘外翻[6]。

4.3 康复锻炼的应用

综上所述,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种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的方案能完全有效的预防肘内翻的发生。并且以前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治疗方法的改进上。而作者试图从术后的康复锻炼方法上取得突破。目前已公认由于尺侧骨皮质塌陷的发生,即使解剖复位也难以完全避免肘内翻的发生,作者赞同在闭合复位时遵循矫枉过正的原则,但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手术治疗同样面临很多困难。作者认为应根据复查X线片所示尽可能较早的去除石膏,早日进行功能锻炼。在功能锻炼时,除常规的施行以恢复肘关节伸屈功能为目的的活动外,同样应进行肘外翻性练习,其根本出发点仍是为纠正尺侧骨皮质塌陷带来的影响,骨折端尺侧边缘的加压应力要比桡侧高出很多,肘外翻性练习能明显减轻这种差别。与手法复位时矫枉过正的方法相比,虽然从理论上看并未能产生持续性的使骨折桡偏的作用力,但显然产生的作用力更加可靠,并且避免手术治疗带来的诸多并发症。从作者的随访资料来看,接受传统康复锻炼方法的患儿肘内翻发生率为20%,除接受传统康复锻炼外另接受肘外翻练习的患儿肘内翻发生率为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之,作者认为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患儿在康复锻炼中采用肘外翻练习能有效降低肘内翻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陈述荣,陈昕.鼓励性功能性活动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康复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304-306.

[2] Pirone AM,Graham HK,Krajbich JI.Management of displaced extentiontype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in children[J].J Bone Joint Surg(Am),1988,70:641-650.

[3] 徐英杰,张根伟,张子元,等.210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改进的探讨[J].中华骨科杂志,1998,18:463-466.

[4] 郭跃明,王志远,邹勇根,等.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畸形病理形态学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725-727.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第2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89-01

自1997年至2012年对43例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治疗,经中远期疗效观察,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43例,男14例,女29例,年龄58-85岁,平均73、5岁。左肩26例,右肩17例,致伤原因:摔伤19例,车祸24例。按Neer分类标准分型[1]:43例均为2部分骨折〔外科颈骨折〕。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查血尿常规,生化检查;患侧肩关节创伤系列X线片,包括肩胛骨正位片,肩胛骨侧位片,腋位片;必要的做CT检查。仔细检查血管,神经功能。

1.2.2 手术方法 患者取半卧位或仰卧位,全身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止麻醉后,上臂置于内收,前屈及轻度内旋位,牵引前臂,根据X线片判断,内收或外展,内旋或外旋上臂使骨折复位,用C型臂透视机检查复位情况。确定骨折复位后,用3-4枚直径2、5mm的螺纹针自不同方向固定骨折块,注意避免损伤桡神经和腋神经,进针后在正位和腋位X线透视下确认螺纹针未进入关节内。

1.2.3 术后处理 术后三角巾屈肘悬吊,2周后被动锻炼,6-8周拔除螺纹针后主动功能锻炼。

2 结 果

本组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除外未获得随访病例〕,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7-14周。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肩关节僵硬,无肱骨头坏死。Neer评定标准[2]:总分为100分。疼痛占30分,功能使用情况占30分,活动范围占25分,解剖位置占10分。总分大于89分为优。大于80分为满意。大于70分为不满意。70分以下为失败。本组患者优22例,良16例,不满意5例,优良率88、37%。

3 讨 论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3],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最常见老年患者,其发生明显与骨质疏松有关[3]。Neer在Codmon分类基础上,根据肱骨近端四个解剖部位,既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肱骨干,四部分骨折块分离移位大于1cm或成角45度作为骨折分型的依据,现已在临床普遍采用。其中两部分骨折有四种类型,即解剖颈骨折,大结节骨折.小结节骨折和外科颈骨折,其中外科颈骨折最常见[4]。本组病例选取了43例两部分外科颈骨折。

两部分外科颈骨折的治疗方法,①经闭合复位后,用颈腕吊带固定。②经闭合复位后,经皮穿针固定治疗。③切开复位“T”形钢板或改良Ender针加张力带固定。

3.1 三种治疗方法比较

3.1.1 经闭合复位后,用颈腕吊带固定 创伤小,血运破坏少。缺点:需要严格的外固定,易松动,引起二次移位。且制动时间较长,不能早期功能锻炼,肩关节挛缩,僵硬较重。

3.1.2 切开复位“T”形钢板或改良Ender针加张力带固定 固定稳定,可早期功能锻炼,但创伤较大,破坏血运,老年性骨质疏松病例不是首选。同时老龄患者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切开手术风险较高。

3.1.3 经闭合复位后,经皮穿针固定治疗 属微创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风险低,术后仅需三角巾悬吊,可早期康复锻炼,骨折愈合时间相对较短,肩关节挛缩,僵硬不重,功能影响较小,患者满意。

3.2 技术要点

3.2.1 手术适应症的选择:两部分外科颈骨折。

3.2.2 复位 肱骨外科颈骨折后由于三角肌及胸大肌的牵拉,往往出现成角畸形,复位时,上臂置于内收,前屈及轻度内旋位,放松胸大肌,牵引上臂,同时将上臂压向后方并前屈,以纠正向前成角。复位后用C型臂透视机检查复位情况。

3.2.3 固定 本组均为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所以固定的稳定性成为手术的关键。首先我们采用的固定针为直径2、5mm的螺纹针,进针点在三角肌止点上〔防止损伤挠神经〕,第1枚针自外侧逆行进针,穿针点与肱骨干在冠状面上呈45度角,在矢状面上呈30度角,可确保穿至肱骨头下正中。第2枚针自前方逆行进针,第3枚针自前内侧逆行进针,第4枚针自大结节顺行向内下进针。必须在X线透视下确认每一枚针至肱骨头下0、5-1cm,未进入关节。这种多角度不同方向的系列针可牢固的固定骨折。

3.2.4 术后康复 治疗的目的是恢复一个无痛的,活动范围正常或尽可能接近正常的肩关节,所以术后康复是重要的治疗环节。一般情况下术后2周后被动活动,6-8周拔除螺纹针后主动功能锻炼。合理的功能康复可防止肩关节粘连,僵硬及肌肉萎缩,同时恢复肩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

总之,根据老年人骨质条件差,制动后关节易粘连的特点,老年性肱骨近端2部分骨折的治疗应选择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相对稳定,术后功能保存好,康复快的治疗方法。因此我们认为经皮穿针固定治疗是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一个较理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Neer CS 2nd.Displaced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I.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J].J Bone Joint Surg〔Am〕,1970,52:1077-1089.

[2]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96.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康复治疗;Pilon骨折;踝关节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93-02

临床上,Pilon骨折是属于踝关节损伤的一种比较常见的下肢骨折,一般是由于受到严重的暴力袭击所致,常伴有大范围的组织损伤,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后,患者会合并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严重的还会造成踝关节僵硬和肌力下降等,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术后的生活和工作[1]。本文主要就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Pilon骨折手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现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院胫骨骨折患者60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研究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4:6;年龄为28~56岁,平均年龄为(42±2.78)岁;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5:5;年龄为26~57岁,平均年龄为(43±2.16)岁;给予研究组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手术后支具固定患肢,24h内根据足部正压顺序进行循环治疗,30min/次,2次/d;术后6周拿掉支具,患肢部分负重,进行踝关节的屈伸训练;术后8周完全负重。研究组则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具体操作如下:

(1)手术治疗方法:手术前出现踝关节松动或脱位现象的患者采取跟骨牵引复位踝关节使伤肢长度恢复;手术中首先应该恢复外侧柱,也就是腓骨外踝的原有结构,腓骨外踝采取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治疗。胫骨穹窿部给予内侧弧形踝穴切口,并复位骨折部位,使踝关节的节面恢复平整;具有下胫腓分离的患者则使用常规的从外向内三层皮质螺钉,使下胫腓关节固定;闭合伤口应该注意下胫腓前方的屈肌支持带能够保留及修补。

(2)术后处理方法:术后不用支具固定患肢,24h内根据足部正压顺序进行循环治疗,30min/次,2次/d。把患侧肢体抬高(远端比近端高,近端比心脏水平高)。从第2天起,引导患者进行髂腰肌、股四头肌、绳肌、小腿三头肌及胫前肌的等长收缩训练,其中每个动作需要持续5s/次,10―20次/组,每个动作需要训练10组/d。手术后3―4d,如果踝关节肿胀程度没有加重,则经过物理治疗师来对患者的踝关节进行屈伸训练,15min/次,3次/d。与此同时,需要指导患者主动进行背屈、跖屈踝关节和足趾屈伸,300次/天。手术后6周,在拐杖的辅助下进行部分负重,负重为15kg。手术后8周完全负重,再进行本体感觉的训练(当患侧下肢进行单腿站立时,则健侧下肢开始晃动),10次/组,5―10组/天。

1.3评定指标:手术后1年,依照下肢关节活动程度的测量法,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患侧踝关节的主动跖屈及背伸的活动度,依照Olerud-Mo-lander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踝关节功能评定[2]。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其中,一般资料采用标准差( 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且当P

2.结果

手术后1年,两组患者患侧踝关节功能比较,研究组Ole-rud-Moland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主动背屈角度及跖屈角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目前,外科治疗Pilon 骨折的技术有了较大的进展,但预后仍不容乐观,手术后可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使得踝关节功能下降。其中主要表现在踝关节跖屈背屈度受到限制,平衡功能障碍及关节疼痛等。因此,Pilon骨折术后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恢复踝关节功能的治疗显得十分必要[3]。

本次研究发现,手术后1年,给予早期康复治疗的研究组患者患侧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且主动背屈角度及跖屈角度均比对照组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治疗在Pilon骨折术后能够能够有效促进踝关节功能的康复,被证明是安全可靠的,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欣,王磊,陈先,等.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Pilon骨折手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3):269-271.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骨折片;钢丝缝合固定;内外固定;胫骨粉碎型骨折;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48-01

随着社会的发展,车祸、高空坠落、打击等高能量损伤的发生率日益上升,胫骨严重粉碎型骨折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1]。传统的对于胫骨严重粉碎型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拉力螺钉固定法或环扎钢丝固定法,但均难以达到良好的疗效[2]。本文通过研究证实,骨折片间钢丝缝合固定结合其他内外固定对于胫骨严重粉碎型骨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因此将治疗方法与疗效进行归纳与总结,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胫骨严重粉碎型骨折患者共40例,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为20岁至6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3.5岁。患者左侧骨折共27例,右侧骨折共13例,开放性骨折8例,闭合性骨折32例。对患者进行AO分型可得,其中B型共8例,C型共32例,患者从受伤到接受手术用时为3小时至48小时不等,平均为20.0小时。

1.2 治疗方法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采取平卧位,于其大腿根部安装气囊止血带。以其骨折部位作为中心,于胫骨前外侧作一弧形切口,切口的长度根据患者骨折部位的长短决定。对于开放性骨折患者首先进行清创处理,对于闭合性骨折患者则首先探查其骨折段。用止血钳将骨折段块剥离,注意剥离过程中动作尽量轻柔,以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由近端开始将两端骨折碎片向中心靠拢,并于每一块骨折片的边缘处作一约1mm的骨洞。使用直径为0.6mm的钢丝穿过骨洞对骨折片进行缝合与固定,直至骨折复位满意。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用带锁髓内钉或钢板进行内固定,也可使用支架进行外固定。患者手术完成后,将其患肢放置于托马氏架上,并于其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主动训练,以改善其关节伸屈能力,预防肌肉发生萎缩。患者术后5周可根据其恢复情况开始进行负重训练,待患者通过X摄片复查确认骨折愈合良好后,可在家属的看护下进行自行负重行走。

1.3 评价标准

对40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分析患者术后X摄片结果,以了解其骨折愈合情况。并统计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调查患者是否出现骨髓炎、愈合延迟、愈合畸形、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等情况。

2 结果

对40例患者进行随访后得知,所有患者的骨折愈合均良好,总愈合率为100.0%。患者愈合时间为12周至18周不等,平均为15.0周。在住院过程中以及出院后,患者均未发生骨髓炎、骨折愈合延迟、骨折愈合畸形以及皮肤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但存在1例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通过积极的抗感染处理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并最终康复出院。

3 讨论

胫骨骨折在临床上非常常见,通常车祸致伤主要造成的骨折类型即为胫腓骨骨折。胫骨严重粉碎型骨折在近年来的发病率逐年上升[3],主要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于交通安全的忽视有关。由于胫骨严重粉碎骨折的骨片数量较多,且对于周围软组织的破坏严重,因此在进行固定时存在诸多困难。传统的方法如保守治疗、内外固定等对于胫骨严重粉碎骨折的临床疗效较差,且容易造成术后骨不连、切口感染、延迟愈合等。骨折片间钢丝缝合固定结合其他内外固定对于胫骨严重粉碎骨折能够达到理想的复位目的,并能够有效预防骨不连与畸形愈合。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采取该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获得显著的疗效,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说明该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对于胫骨严重粉碎骨折采取骨折片间钢丝缝合固定结合其他内外固定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并促进患者康复,且具有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因此值得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江竹生,陈敬英,徐仁峰,等.胫腓骨严重开放性粉碎骨折的临床处理[J],中国骨伤,2007,20(5):345-346.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髌骨骨折 空心螺钉 环扎

髌骨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以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多见,治疗方法有多种。2007-2010年,我们采用空心螺钉结合钢丝环扎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20例,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0例均为闭合性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23~64岁,平均35岁;左侧8例,右侧12例,所有病例均为新鲜骨折。

1.2 手术方法 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取膝前纵行切口,近端起于髌骨中部,远端止于髌骨下极,长约4-5cm,显露髌骨中下部。清除骨折端血凝块和关节内积血,骨折碎片保留,将碎骨块手法拼接复位。在髌骨中下部距骨折端近端约1cm处用克氏针横穿髌骨钻入,距髌骨关节面深度以髌骨中后1/3为宜。然后取合适长度空心螺钉通过克氏针穿髌骨。拔出克氏针,18号钢丝穿空心钉后环扎髌骨下极固定。最后用可吸收线缝合股四头肌扩张部和髌前腱膜。

1.3 术后处理 常规膝关节伸直位固定4周,术后第2天开始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4周后去石膏行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6-8周后逐渐负重。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陆裕朴评定标准[1],优:膝关节功能正常,无疼痛,无肌肉萎缩,行动自如,屈曲及下蹲无困难;良:膝关节功能接近正常,无疼痛,轻度肌肉萎缩,行走自如,下蹲稍差;可:有时疼痛,有肌萎缩,屈伸受限,但>90°,平地行走无跛行,上下楼梯及下蹲不便;差:有肌萎缩,屈伸受限<90°,上下楼和下蹲困难。

2 结果

本组病人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复查X线均达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骨折全部愈合。按陆裕朴评定标准,本组20例,优15例,良2例,可3例,优良率85%。

3 讨论

髌骨骨折目前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如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空心螺钉加压/张力带固定、聚髌器固定、钢丝环扎、髌骨部分切除等。克氏针张力带以其力学结构特性及临床效果得到骨科专家的推崇。对于骨折块较大的病例,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牢固,动态加压,可早期功能锻炼[2]。但其有明显不足之处:切口大、出血多、住院时间长等。且对于粉碎程度较重的骨折,克氏针无法固定。

空心钉加压/张力带固定仅适用于骨折粉碎程度较轻的横行骨折。

聚髌器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固定可靠[3],但创伤较大,费用较高,再次取出时创伤较大。

钢丝环扎固定的原理是将钢丝环绕在整个髌骨周围,从而产生相等的周边平衡力和多向内聚力,使骨折向中心会聚起到骨折复位的作用。该设计髌骨拉力环有效地承担了作用于髌骨上的拉力[4]。但其缺点是固定欠可靠,且钢丝在髌骨周围软组织中穿行距离较长,钢丝不易收紧,而致骨折移位,手术中显露范围也较大。

我们在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中,经过严格筛选,对于克氏针张力带无法固定的病例,采用了空心螺钉横穿髌骨结合钢丝环扎髌骨下极的固定方式,改良了钢丝环扎固定,减少了术中显露的范围,并使钢丝易于收紧,避免钢丝松动引起的骨折移位。经过随访效果优良。其存在的缺点同钢丝环扎固定一样是非牢固固定,术后需辅助外固定。对于传统张力带无法固定的髌骨下(上)极粉碎性骨折,空心钉结合钢丝环扎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参 考 文 献

[1]陆裕朴,胥少汀,葛宝丰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679.

[2]谢扬,祁奇,杨扬震,等.不同内固定方法对髌骨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4,8(20):3924-3925.

上一篇:2021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5篇)

下一篇:怎么写病假条

文章评论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