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西湖雪景(精选5篇)
西湖雪景范文第1篇
届时,湖上游客如潮。但是,明人汪珂玉在《西湖拾翠谈》中却有惊人之语:“西湖之胜,晴湖莫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略湖山之绝色者,尘世有几人哉?”不难看出,先贤认为,西湖之胜,最佳时辰莫过于“雪湖”,也就是湖上漫天大雪时赏景,那才够味。但是,此一绝色景观难得,就是连作者也叹息:古往今来“能真正领略湖山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
古人认为:杭州风情,四时各异,晨钟暮鼓,阴晴雨雪,无时不宜,惟游者心会之,不限于一隅一角之状,此西湖景观之可贵也。
实话说了,一年四时。西湖游客如潮,想找几天清静的日子还真不容易。只有到了湖岸铺满银色雪絮的时候,才能享受到难得的宁静。雪天,湖光山色,轻描娥眉,淡装粉黛,银白的世界镶着墨绿的湖水,突显出超凡脱俗的风骨,那才有一种真正的非凡情韵。清《四时幽赏录》对于赏雪时辰有过这样的描写:“西湖赏雪,初霁最宜”。一个“霁”字,意为雨雪止、天空放晴之时。古人认为,那才是赏湖观景的最好时辰。
雨雪过后。晴空蔚蓝若洗,湖上景色又是怎样呢?
古人说道:“雪霁,湖山最为清秀动人,如绣如织。譬如美人,天生丽质,湖上飞雪之后,犹如美人出浴,骤然新装,盖见倾城倾国之丽也”。先贤对于西湖雪景的描述,可谓恰到好处。先贤们念念不忘的事,乃是雪天游湖的良辰美宵,漫天大雪时赏湖,才算是西湖旅游的最高境界,即所谓知景、知湖、知性之旅也。
想象一下,湖上漫天飞雪,湖水已经凝成深铅色的静波,水上雾气迷漫,一只孤雁掠过水面,远山在空的大雪中时隐时现,几叶扁舟飘泊湖上,湖岸玉树银装,沿湖翠花早已被白雪覆盖,仿佛置身于一幅意境深远的中国泼墨山水画之中,何等赏心悦目!
我有一位上海朋友,某日从报上获知,杭州次日大雪,大喜过望。一大清早,兴冲冲赶早班车来杭州,嚷着到西湖观雪景。未料,老天不美,晚上只飘了几片雪。翌日,天空放晴,湖上不见丝毫雪踪,此公只好败兴而归。
近年以来,全球温室化效应,杭州地处江南,雪期就更短暂了,湖上漫天飘雪的时辰已不多见。每到雪后,湖周银装素裹,白雪皑皑,便会营造出一种与常时迥然不同的湖上景色,显得极为珍稀。断桥是西湖赏雪的绝佳位置,瑞雪初霁,白堤上游人熙熙攘攘,赏雪者络绎不绝,仿佛生怕日高三丈之后,就赶不上观赏如此绝色美景了。
若是在附近宝石山上俯瞰湖山,桥踪塔影倒映水上,湖岸残雪覆盖,湖堤铺琼砌玉,晶莹朗澈,更令西湖生姿添辉。桥侧,有清康熙帝御笔石刻“断桥残雪”四字。相传,旧时桥顶有木栅门,每逢大雪过后,门下一截桥面片雪不存。从对面宝石山眺望桥面,水面浓雾滚滚,中间木栅门一段仿佛断了一截,断桥残雪由此得名。其实,“断桥”在民间故事中,还有许多与爱情故事相关的内容。民俗中的“桥”,隐含牵线搭桥。“过桥”喻为男女私情“断桥”则有爱情遭遇挫折,传说中往往会引出一曲缠绵幽怨的情节,并以催人泪下的剧情告终。古往今来,许多痴男怨女断桥望雪,常常徘徊不去,也是这个道理。
上下千年,无论是唐代的“钱塘十景”,还是宋代的“临安二十四景”,或者前清的“西湖十八景”,或民国的西湖十景等,都少不了有与湖雪景观相关的地方,诸如:孤山霁雪、北关雪霁、九松雪霁、断桥雪等。
文人津津乐道的西湖赏雪景观还有:雪霁孤山寻梅、西溪道中玩雪、灵峰踏雪探梅、湖心亭望雪、六桥堤上观雪、三茅山顶望江天雪霁、扫雪煮茶玩画,或雪后镇海楼观晚炊、雪夜煨芋谈禅、湖畔围炉听雪、山窗听雪敲竹等等。
历代以来,最著名的西湖颂雪诗词便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创了湖上冬季旅游的另一种超凡脱俗的独特意境。
西湖雪景范文第2篇
一、什么是互动性学习环境
互动性学习环境是把教师和幼儿的互动尽可能地转化成让幼儿与教师设计的环境互动,教师由直接的教变成让幼儿主动地在环境中通过对环境的感知、互动进行学习。
它不是简单的人和物,还包括环境中物和物的呈现方式、人和人的活动方式。教育造就的人的最大的差别来源于人在环境中怎么活动,人和环境的关系如何,人和人的关系更注重哪些方面。创设互动性学习环境,就是要创设可以与幼儿发生互动的环境,投放可以与幼儿发生互动的材料,固化可以增加幼儿间互动和分享的活动环节,让幼儿在互动中获得经验、分享经验。
二、物以及物的呈现方式对幼儿的影响
一个空无一物的教室和一个按区角方式摆满幼儿喜欢的玩具的教室,对幼儿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玩具是否分区,对幼儿活动状态的影响也不相同;公共、开放的活动空间与若干个小空间、一个可容纳三四个人的空间,活动效果也不相同。当幼儿三五成群地分布在各个区域里,区域里都有可以与他们互动的玩具,幼儿会被潜移默化地影响,慢慢地对这种方式习以为常,每天到幼儿园以后就会选择到自己喜欢的区角玩,自己管理自己的活动。幼儿在区角里进行操作的过程,就是幼儿探究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自己学习的过程。
教育质量的提高,更多的是依靠整个教育过程,依赖整个教育过程中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把环境规划好,让幼儿在环境中活动、与环境互动,环境的教育作用才能发挥出来。因此,我们必须关注环境布置的区域划分、家具的布置和玩具、学具、操作材料的提供。这些设施、设备必须安全,具有相应的教育功能,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相适应,同时还必须耐玩或易补充、替代。
三、让幼儿与环境互动
幼儿参与布置环境的过程也是与环境发生互动的教育过程。让幼儿参与创造环境、维护环境甚至补充、维修环境,都是教育。布置环境不应该在幼儿不在时教师做,而应该由教师带着幼儿一起做。教师应考虑怎么让幼儿参与、让幼儿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或身份参与。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需要教师对环境有一个整体架构。教师带领幼儿做的过程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思路做引领,而不是让幼儿随意做。更高明的教师还会让幼儿一起讨论一个思路,然后大家按讨论出来的思路做。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环境创设的质量不是比哪一位教师的手更巧、干得更辛苦,而是比谁能让幼儿更有效地参与,动手和动脑。
四、交流和分享的重要性
当幼儿已经有了零散的经验时,教师要告诉幼儿怎么使用材料,帮助幼儿扩展经验。但幼儿之间的水平不同,每个幼儿活动的区角不同,所以每个幼儿的经验各有侧重,他们之间就有了交流分享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让幼儿的个别经验变成共同经验,经验分享是重要的过程。分享的方式一是幼儿把自己的经验讲给别人,让没有进入这个区角的幼儿也能获取一定的经验;二是让已经活动过的幼儿引导别的幼儿进入这个区角。区角只是学习管理的一种形态,它更像班级里的小功能室,使幼儿更容易沟通和交流。有些幼儿园有很多功能室而没有区角,有些幼儿园设计了很多操作盒,无论哪种形式,无论大小,只要互动和实用,都是可以的。
五、教师的作用
区角的核心是幼儿自主地在操作中学习。区角材料投放成功,就能够吸引幼儿来到区角。当材料的新鲜劲过去后,区角是否还能继续吸引幼儿玩呢?不断用新鲜的材料吸引幼儿是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比较机械、被动,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有广度但没有深度。怎样提升幼儿操作和探究的深度呢?材料要设计出不同的操作难度,让幼儿在完成一种操作难度后,挑战一个更高的操作难度;教师要设计出更多的玩法,让幼儿努力去尝试新的玩法。比如筷子夹豆,我们就可以通过调整豆的大小、筷子的材质和长短等,让这个游戏更具有难度变化。
从长期的发展来说,幼儿最终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动力。设计区角环境让幼儿自己玩、自己探究发展,并不是因为这样获得的知识印象更深,而是让幼儿经历自学的过程,形成自己的学习能力。活动、探索和犯错误都是幼儿学习的必然过程。如果把这个过程忽略了,幼儿的学习能力就很难提高。
教师要想让幼儿学习能力强,就得学会一个本领――会的装不会,开口向幼儿“求教”。在区角里,应该是幼儿自己教自己,幼儿之间互相教。如果有幼儿跑过来向教师求教,教师应该说:“这个我也不知道,一会儿咱们试试。”“我也不知道。他知道,问他去。”……让幼儿自主学习,教师要做到16个字:搭建平台、备好材料、闭上嘴巴、再退一步。教师向后退一步,让幼儿自己学习或者让幼儿互相学习,跟以往相比损失的是幼儿获取知识的速度和数量,但幼儿获得了更为重要的学习的经验、方法以及自己能够胜任的满足感。教师只是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帮助者、陪伴者。当你想做一个指导者的时候请想一想,自己会是一个指导者,还是干扰者?当你确定自己不是一个干扰者、对幼儿有所帮助时再去做指导者。如果你想做一个指导者,反过来却成了干扰者,那就得不偿失了。
西湖雪景范文第3篇
【 关键词 】心理学;经济学 ; 互涉关系
随着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发展,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生产效率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主题,“分工”和“专业化”同时也顺势而生。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物质生产领域,学术研究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好处,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术研究更加细致化、深入化,从而更容易研究出事物的本质。但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必然有着各方面的联系,综合性、跨专业、跨行业等都有可能,绝对不是靠着某种单门别类的知识就可以解决。因此,在经历几千年的发展之后,科学在继续深度分门别类的同时,又在向着综合性、整体性社会性方面发展,“跨学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的热议话题之一。伴随着经济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现象,经济学也成为现阶段研究的热门议题,而自古以来就与之有联系的心理学更被更加深入的进行研究其与经济学之间的联系。
一 、 经济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概况
1.1、经济学与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心理学和经济学都有着共同的起源,二者产生于十七到十九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在经过休漠等人德尔经验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学被视为“正宗经济学传统”,经济学是受到英国经验主义影响后从而产生的一门学科。而心理学是受到实证主义、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影响而产生的,因此,经济学和心理学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科学心理学建立后,经验主义所感兴趣的问题形成了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同时,在这个时期的经济学和心理学并未向后世的那样泾渭分明,相当一大部分的英国经验主义的思想都对二者产生巨大的影响。
1.2、经济学与心理学互涉研究的近况
心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越界”行为,随着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其研究领域也在逐渐扩张,从而在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相同之处,并且心理学的深入研究与发展也使得心理学家门逐渐关注经济学领域的课题。心理学中大量的实验方法给经济学带来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学时的博弈实验对心理学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经济学家对心理学实验方法的改造也值得引起心理学家的注意。两者之间的联系随着日益频繁交流的变得越来越紧密,各种新奇的理论也越来越多。
二、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互涉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2.1、经济学与心理学互涉研究的局限
尽管经济学与心理学互涉的研究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了巨大的影,给各行各业起到了参照作用,但是,在进行研究中一些现象的分析都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有复杂的身体结构、大脑构成等。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类是复杂的聚合体,不同人的成长经历会对自身产生不同的影响,或许情感、性格、为人处世的准则等。在研究过程中,这些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使结果产生偏差,从而影响最终理论的产生。并且,世界万物不可能一成不变,即使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但也是在总体方面,一些细枝末节方面总会有所偏差,以前得出来的一些理论可能对自己现阶段面对的问题起到相反的作用。
2.2、经济学与心理学互涉研究的不足
在经济学与心理学相互关系的研究之中,很多问题明显超出了自然学科科学的界限,不是科学和哲学所能呈现出来的。这就造成了研究方法的不足,这就不是很小的个人力量所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和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并且在进行大量的消耗之后很有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不可预见性比较大。因此,研究时需要有很好的心态和耐心。
2.3、经济学与心理学互涉研究的展望
心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越界”行为,由于经济学的自身不断发展和有关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他与心理学的研究方面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相同之处,心理学的深入和发展,使得许多心理学家的目标转移到了经济学领域方面来。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给经济学带来了重大的理论革命。更为重要的是功能性脑成像技术的逐渐成熟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神经经济学的出现,并且,经济学中常用的博弈实验范式对于心理学研究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心理学的进步也为经济学带来了相当重要的变革。两者相互渗透,相互研究在未来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总结
由于受到从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当一大部分人对于的生存安全感的体会越来越淡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学家对社会稳定和增加人们信念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所以,“信心经济与心理学家的社会责任”在近日成为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的主题。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国家对这个往大说关系国家稳定、社会繁荣,往小说关系人民家庭幸福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因为这事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宗旨就是使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定,关系到民生的就是大事。并且,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进步,心理学越来越被国民所看重,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投资、税收、保险、储蓄等经济活动中涉及到的心理活动规律也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入。在符合中国国情的情况下,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响经济活动的心理机制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何大安. 理性选择向非理性选择转化的行为分析[J]. 经济研究. 2005(08).
[2] 何大安. 行为经济学基础及其理论贡献评述[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4(12).
[3] 赵周华. 行为经济学述评[J]. 前沿. 2004(07).
西湖雪景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30-02
如何抓住课堂教学的契机、培养学生“爱学、会学、学会”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开发全面素质是21世纪护理教育的目标追求。为此,笔者几年来对《社区护理学》理论授课内容采用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取得较好效果,同时,对该模式应用过程中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
1对象
我校2009—2011级护理专业的大专学生共计85名,均为女性,年龄20-22岁,基础文化高中。
2方法
2.1教学方法。该模式基本结构为:自学—讨论—启发—练习和总结。
(1)教师课前48小时将自学内容下达给学生,使其利用课下自学和查找资料。
(2)随机将85名学生分成4组(各组人数不等),讨论30分钟。
(3)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观察各组讨论情况,对学生疑问进行相应启发和答复。
(4)以上3个环节后,各组派代表1名在15分钟内汇报讨论结果,组内同学补充,最后教师利用10分钟总结,指出各组优点及不足之处。
以上(2)(3)(4)均在课堂上完成,两节课连上,课时100分钟。
2.2评价方法。
(1)采用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效果评价量表:共8个项目,采用赞成、中立、不赞成三级评价。
(2)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评价量表:实验教学完毕,以开放式问题形式征求学生对该模式应用过程中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的意见。要求学生课下匿名填写,共发放问卷85份,回收85份,回收率100%。
3结果
3.1对模式效果问卷调查情况。赞成模式者65人,占76.47%;持中立态度者14人,占16.47%;不赞成者6人,占7.06%。8项内容调查结果见表1。
4讨论
4.1模式效果。
一是被调查的85名学生中赞成该模式的有65人,占76.47%,充分反映了学生对教学探索和改革的欢迎。因为该模式强调教学活动中师生“合作互动”以保证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又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及学生“主体”作用。
二是对8个项目的调查结果也表明模式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优势。学生们在课上积极思维,各抒己见,求新求异;课后反映模式形式新颖,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自信心,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分别有77.65%和71.77%的学生赞成以上两点(见表1项目2和6)。
三是在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为将来从事其他教学工作打基础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共同促进。项目1和4项结果对这方面给予了肯定,赞成率分别达到了78.82%和70.59%。
四是学生们认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疑点和难点,通过独立思考和到图书馆查证,既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学能力,又锻炼了分析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表1项目3、5、7、8均反映了这一点。而以上各种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可见,该模式在护理专业大专以上学生素质培养上具有重要意义。
4.2模式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在知识和经验储备方面,调查发现有93.5%的学生认为由于缺乏临床经验,讨论缺乏说服性和生动性(见表2存在问题1)。主要原因是我校课程设置的安排使一年级学生学习《社区护理学》前缺少接触临床,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其他年级学生普遍反映,由于缺乏临床实践,理论知识有限一些内容无法结合实际讲得生动形象,也调动不起听课同学的兴趣。针对该问题的改进措施为: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占97.2%)及增加实践课(如到医院、社区见习等)的学时数(占95.8%)。同时,我校也应考虑护理学生《社区护理学》的开设最佳时间最好是放在相关临床课后。
在课堂效果方面,该模式教学中各组都按讨论-汇报的方式,遭到72.4%学生的反对,她们认为课堂自始至终一种形式较单调,不利于调动同学的积极性,83.1%学生认为在汇报阶段应鼓励形式多样化,如反驳式、辩论式等,值得教师在模式应用中尝试。
总之,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在大专以上护生素质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护理教师应不断研究成人学习的特点,不为模式所限制,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上勤于探索,充分调动护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发挥该模式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正仪,王钰.社区护理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2005,08,01
[2]王强,等.社区康复.人民军医出版,2007,07,01
[3]陈依华,梁燕.21世纪素质教育目标与创造型教育和教学.实用护理杂志,1999,15(2)
西湖雪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护理;血液净化;应用
血液净化技术是治疗终末期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该技术也被应用于药物和毒物中毒患者的解救,它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1]。然而由于血液透析患者病程长、预后不良且由于长期患病导致的经济能力、家庭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转变等,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忍受着疾病本身和心理因素的双重折磨[2-3]。在对血液净化患者进行护理时,不仅要延长患者的生命,还要对其心理问题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血液透析室接受血液净化治疗需要血液净化护理的患者8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24~77岁,平均年龄(45.1±16.7)岁,其中急性肾衰竭18例,慢性肾衰竭48例,急性中毒14例。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血液净化护理,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健康指导。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具体操作为:①成立护理小组,与患者进行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②对患者进行血液净化知识的普及,使其了解到自身病情的进展,针对不同的原发病,采取不同形式的心理治疗和护理,并告知患者遵医嘱按时血液净化,可以长期生存,帮患者树立信心;③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使患者的到来自家庭的爱护和体谅,缓解患者的悲观情绪;④由于血液净化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应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尽可能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减轻其焦虑情绪。
1.3评价指标 根据症状自评表(SCL-90)评价患者心理症状的严重程度。SCL-90评分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疾病及其他方面,每个问题分为0~4五个等级(0为无,4为严重),按照国家常模结果,总分超过7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数超过2分,即可考虑为阳性[4]。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在进行心理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CL-90相当,P>0.05(见表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理护理后,观察组的SCL-90评分低于对照组,P
3 结论
在新的医疗模式下,护理工作逐渐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以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恢复健康为目标的整体护理模式。心理护理能够显著改善血液净化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其焦虑抑郁程度,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谢淑娟.血液净化患者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J].中外医疗,2011,28:16-17.
[2]蒋明月.对血液净化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12:316.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