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炉火阅读答案(精选5篇)

2025-03-21人围观
简介这类题的答题模式基本是: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句子的语境。 如鉴赏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个句子所写的是作者的愁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而比喻本身的作用就是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再结合...
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炉火阅读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炉火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分析关键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近年来高考的关注点,对于考查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考查形式不拘一格,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等题目不同程度均有体现,难度也相对较大,但不是说这类题无药可解、无规律可循,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的例子,就分析句子含义的基本方法做粗浅的尝试,和读者共勉。

一、关注句子使用的修辞。

这类题的答题模式基本是: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句子的语境。

如鉴赏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个句子所写的是作者的愁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而比喻本身的作用就是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再结合语境分析春水的特点是涨溢恣肆、奔放倾泻、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就可以很轻松根据上述答题模式得出本道题的答案:运用比喻的特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愁情之深之重之浓。

再如,分析“此地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季羡林《月是故乡明》)在文中的作用。其中句子中“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而排比修辞本身具有句式整齐的特点;再分析一下这个句子的语境,作者之所以把月光描写得如此之美,是欲扬先抑,为写看不到故乡月亮的怅惘做铺垫,从而突出对故乡月亮的怀念。由此我们根据上述答题模式,可以得出这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运用排比的修辞,句式整齐,描写生动,欲抑先扬,突出了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

二、关注句子所出现的位置。

1)位于文章的开头,或引起下文,或奠定文章感情基调,或设置悬念。

如:臧克家的《炉火》第一自然段写秋去冬来的句子,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文章写作中心“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下文游荷塘作铺垫,并为下文抒发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交织的感情奠定基调。

再如,2007年高考宁夏语文卷阅读题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犯人介绍牢营的句子,一方面概括介绍了牢营情况,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另一方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2)位于文章的中间往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2010年湖南省高考试题语文卷阅读题《一朵午荷》中有这样一道题,分析“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这次我是诚心去植物园看荷的,心里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跨进园门,在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这一文段在文中的作用。因为这一文段处在文章中心的位置,所以,我们首先考虑它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事实上,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所写去年夏天九月间的下午观荷的事情, “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为下文写读懂荷做铺垫,确实如我们推测的那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既节约了答题时间,也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答案。

3)位于文章的结尾往往会起到深化主旨的作用,或者起到照应前文的作用。

如2002年四川高考语文卷《焰火的变奏》结尾“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卒章显志,作者用一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再如2007年浙江高考语文卷《泰山之恩 》结尾“站在雾中的泰山上,四顾茫然,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就照应了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的内容。

三、关注语句中的关键词。

炉火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书是净化心灵、愉悦心性、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了解政治、洞悉历史的宝典。我读书,我快乐。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温暖的劈柴文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温暖的劈柴肖复兴

①那一年,父亲病故,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还不到三十岁,也还没有结婚。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母亲已经老了。那时候,我还年轻,心像长了草,总觉得家狭窄憋屈,一有空就老想往外跑,好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可以让自己散心,也能够让自己成材,便常常毫不犹豫地把母亲一个人孤零零地甩在家里。母亲从来不说什么,由着我的性子,没笼头的马驹子似的到处散逛,在她的眼里,孩子的事,甭管什么事,总是大的。

②都说年轻时不懂得爱情,其实,年轻时最不懂得的是父母。

③那时候,我在一所中学里当老师,有一次,放寒假了,我没有想到有时间了,可以在家里多陪陪已经老迈的母亲,相反觉得好不容易放假了,打开了笼子的鸟,还不使劲儿地飞,便利用假期和伙伴们到河北兴隆的山区玩了一个多星期。

④回来的那天,到家已经是晚上了。推门进屋,屋里黑洞洞的,没亮灯。正纳闷,听见一个老爷子的声音:“是复兴回来了吧?”然后听见火柴噌噌响了好几声,大概是返潮,终于一闪一闪的,点亮了炉膛里的劈柴。正是冬天,我才感到屋里一股冷飕飕的寒气。

⑤说话的是邻居赵大爷,年龄比母亲还要大几岁,身板很结实。我摸到开关,打开了电灯,才看见母亲蜷缩在床上的被子里。赵大爷对我说:“你妈两天没出门了,我担心她一人在家别出什么事,进你家一看,老太太感冒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炉子也灭了,这么冷的天,人哪儿受得了呀。这不赶紧找劈柴生火,连灯都没顾得上开。”

⑥炉火很快就生着了,火苗噌噌往上蹿,屋子里暖和了起来,被子里的母亲也稍稍舒展了腰身。赵大爷一身的灰和劈柴渣儿,母亲对我说,多亏了你赵大爷。我连忙谢他,他说街里街坊的,谢什么呀,快给你妈做饭吧。母亲连连摆手,说嘴里一点儿味儿没有,不想吃,让我先坐壶开水。我往水壶里灌好水坐在炉子上,回过头看了一眼瘦弱的母亲,心里充满愧疚。

⑦赵大爷出门前,回头对我说:“你要不先到我家拿点儿劈柴去,你家的劈柴没有了,我刚才找了半天,才找出一点儿,刚刚够点着火炉子,明天火要是又灭了,你没的使。”

⑧我跟着他走到他家,他抱来满满一怀劈柴放到我的怀里,送我走出他家院门的时候,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他说:“复兴呀,原来孔圣人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别说是你们年轻人了,就是搁谁也做不到,但改一个字,父母老,不远游,还是应该能做到的。”

⑨那天的晚上,没有星星,天很黑,很冷。走在回家的夜路上,耳边老响着赵大爷的这句话。心里很惭愧,怀里的劈柴很沉,但很暖。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1.通读全文,说说标题“温暖的劈柴”中的“温暖”的含义。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4分)

(1)我往水壶里灌好水坐在炉子上,回过头看了一眼瘦弱的母亲,心里充满愧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里很惭愧,怀里的劈柴很沉,但很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赵大爷的人物形象。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父母老,不远游”的理解。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是指赵大爷的帮助所带来的温暖;

二是指“我”愧疚后感到了沉甸甸的亲情。

2.这句话写屋里冷,从侧面写出母亲在家里的无助与孤单,也为作者的自责埋下伏笔。

3.(1)看到母亲蜷缩在被子里,不想吃东西,“我”的心里既难受又自责。

(2)赵大爷的一席话触动了“我”的心扉,使“我”感到内疚,对不住母亲。

47.赵大爷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他照顾“我”生病的母亲,送劈柴给“我”;

他还是一个心思缜密、考虑周全的人:他能发现母亲生病,叫“我”去生火,带“我”去他家拿劈柴。

炉火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小学语文教材的许多课文中,巧妙独特的结构、形象生动的语言、别具一格的写法,无不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认真挖掘这些地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创造性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在学习创造的过程中学会创造,无疑对培养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大有好处。

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情况下,教师都可以根据新教材的开放性,挖掘教材中的闪光点、空白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创设情境,包括创设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活动情境等,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又是教师、教材、学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要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并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与需求,也就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语文教学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语文学科发挥其独特魅力的优势所在。如《赵州桥》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读的基调是自豪赞颂的,语气是骄傲、舒展、亲切的。语调是上扬的,声音虚实结合,表情自豪,眉宇舒展,面露喜爱之色。

二、启发质疑,教师要创造性地引导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并拥有了创新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质疑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比如在《穷人》一课的教学中,如果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开始问学生:“为什么说小屋‘温暖而舒适’?”学生一定会就小屋的布置和环境来回答,诸如地面干净、炉火未熄、食具发亮、小孩熟睡等方面。这个问题在这里提出,学生的回答往往仅止于现象,停留在表面。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课文即将结束时,即学生思维的点进行提问,答案就会覆盖整篇课文,不仅仅停留在家居布置上,更会从人的品质和感情方面考虑,并根据全文内容做出正确、合理的思考和判断,死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三、展开想象,学生要创造性地思维

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最初一般保持复制或再现的性质,逐步发展为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美化“语言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学语言对儿童的感知、情感、思维的活动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人类教育最微妙的工具――言语可以触及人的心灵最敏感的角落。”

炉火阅读答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问题的生成;问题的布局;问题的解决

语文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在阅读教学这一块,多种多样的阅读教学模式得以建立。各种各样的活动,互动、交流、讨论在课堂上呈现。从外表看很热闹,但就本质而言,学生缺少思维活动,课堂有形无实。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笔者认为问题教学法的运用是可行的。

一、什么是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起的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它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围绕着阅读文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就是要力图转变教师施教者的角色,让教师回归到课堂组织者,引导者的本位。通过问题教学法组建的课堂,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向学生展示的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展示思维活动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或分析或综合,或归纳或演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应该去思考什么,以及怎样思考。

二、问题教学法实施的策略

我们姑且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结构,来阐释问题教学法在语文课堂的实施。

第一步:问题的生成

提问一直以来就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平时我们在教学中提问随意,导致问题多、问题无效、问题难等现象,以致于学生在课堂中越来越不愿意思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明确课堂中问题的设置应有利于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能启发学生思考,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一般是针对文本的思想内容,情感思路,写作方法等提出。我们称之为主问题。这样的问题从哪儿来?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在课前由教师预设。要求教师在解读文本确定教学内容后,预设问题;二是在课前或课堂上由学生生成。让学生提问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也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自己的教学起点。

问题的布局。问题生成好后在课堂中的布局也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用一个问题统率其他问题。二是问题串的方式。在生成问题后将之设计成一个问题组,由浅入深,层层铺展。

教师要做好以上两个步骤得做好充分的准备:

1.对文本进行深入正确的解读

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定位。初中语文教材中八年级下册选编了不少说明文。内容涉及园林,古建筑群,现代科技。仅仅考虑作者意图,那在这儿极易误入教学歧途。我们要明白编者把这些文章集录到这儿是为什么?结合课程标准,加以思考,我们会发现编者是用这些文章来让学生学习说明性的语言文字。这样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才不会偏离方向。

2.围绕教学目标提出问题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在语文课堂中实施问题教学法,不能对文本进行脱离学生实际的解读,更不能提出脱离教学目标的问题。如八年级上册朱自清的《背影》,文中他的父亲的情感既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又有特殊的家庭背景,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年龄和生活阅历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理解成年的朱自清对父亲的那种感情。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要降低难度,只要求在情感上学生们能理解自己的父亲就行。

3.问题设置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或探究欲

问题的生成要考虑学生的兴奋点,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大题“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了人的活动,体会她和本文在描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该问题表述方式缺乏生活感,学生一看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我们考虑到初中生的特性生成另外一个问题,情况可能不一样。“假设张岱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遇到了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你觉得他们会一见如故吗?”交友是学生最爱的社交活动,最能激发他们的生活经历。这种假设性情境对话,能够唤起学生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对作者经历,心境和他作品的理解。同时可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阅读能力。也能在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综上,我们可知,问题的生成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要求教师潜心钻研教材,深入领会课标。同时还要求教师目光敏锐,思维敏捷,把握学情。

第二步,分析问题

教师在课堂不能用自己的阅读体验去替代学生的感受。问题生成布局好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悟”、“交流”。自悟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的起点。也是教师点拨的起点。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到学生思维阻滞处去点拨,或在其思维盲点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去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学生在教师的这种引导下会有更深层的发现,领悟。也会激发更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自悟,交流其思想火花将更加深邃,表达将更加精美,学生更易产生共鸣,思想、艺术水准将更易获得大面积的提高。

炉火阅读答案范文第5篇

进入高三,很多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虽整天埋头于书山题海,但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佳,很是苦恼。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是没有找到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实际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问题。因此,高三阶段,在加强学法指导的同时,还应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

1.什么是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有多种定义,一般是指人们在正式学习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下,自我求知、做事、发展的能力。狭义的学习能力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会学"。广义的学习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能够引起行为或思维方面比较持久变化的内在素质,并且,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学习实践才能形成和发展"。

国际爱迪乐教育研究机构经过十多年的教学研究,逐步形成了评价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六大指标:学习专注力、学习成就感、自信心、思维灵活度、独立性和反思力。中国教育家协会、中华教育研究交流中心联合广州市特级教师协会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能力表现可以分为六项"多元才能"和十二种"核心能力"。这六项"多元才能"指知识整合能力、社交能力、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理财能力、策划与决策能力。十二种核心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理解力、语言表达、操作能力、运算能力、听/视知觉能力。

同时具备以上指标或才能的人必定是非常卓越的,作为一般学生,要想更加优秀或决胜高考,至少应该在高中阶段或在高三的复习备考阶段着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和审读能力、自学能力和学习的专注力。

2.如何提升学习能力

自学能力和学习的专注力是对学生正常的学习而言,培养自学能力能让学生更好的利用自主支配的时间,提高学习的专注力则能够提高学习效率。逻辑思维和观察深度能力是应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三学生而言,有为重要,因为考试是检验学生能力的最主要手段。根据,观察和思考,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

2.1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三部曲)。高中阶段的课程不像小学、初中那么浅显易懂,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听老师讲课,顶多只能懂些"鸡毛蒜皮"的东西,想要做到彻底理解,几乎不可能。真正有效的"上课",必须是积极主动的听课,就是把自己事先做过或思考过,但又不怎么理解的问题,放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去求得解答的线索,然后再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积极主动听课就要做好预习,知道自己重点应该听什么,怎么去听。

2.1.1预习第一阶段。先把教材通读一遍,在不甚了解的地方作个记号,上课时就针对这些疑点去听老师的讲解,还不明白的提出问题,直到了解为止。这样有重点的听讲,事半功倍。当然也要注意,不能因为预习明白了的问题就不认真听讲了老师的思路更科学、更合理,会从中得到启发。

2.1.2预习第二阶段。根据预习课本的情况,进一步研究课本后的问题或习题,把会做的先快速的解答出来,上课时将答案与老师讲解的正确答案对照,检验复习的效果,这样做可以检验预习效果,提高自学能力。

2.1.3预习第三阶段。利用参考材料,将没有学过的内容(后几课)做一番预习,能做到这一步,不仅预习的兴趣会迅速增加,而且预习的功夫也会渐渐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当然在预习阶段遇到不太明白的地方,你得立刻回过头来复习以前的部分,所以"预习"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复习"因素,兼有双重功能。正如有人曾说过的"七分预习,三分复习"。

2.2培养良好的复习习惯。(复习三策略)

2.2.1把课堂上学过的内容重温习一遍。很多人的复习是把上课老师所讲、自己所学再看一遍,这是最简单、基础的复习方法,但往往是"点到为止",效果一般。最佳的复习方法是回想,即把上课所学在脑子里回想一遍或不看课本把知识点再写一遍,想不起来的自然是需要强化的地方,这样的复习有的放矢,效果更好。

2.2.2摘录或整理笔记。把课堂上学过的重点摘出来,整理在笔记本上,这是较为系统的复习方法,也为以后复习积累素材和资料,但要注意提高效率,否则会消耗大量的时间。

2.2.3做练习巩固提高。回想完知识、整理好笔记,然后再做作业或做练习,这个过程是将运用知识的过程,能够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是真正将知识内化的过程,只有这一阶段过关了,才真正把知识学到手了。

2.3培养学生高效学习的习惯。

2.3.1训练学生管理时间的能力。管理时间就是做好时间规划,高效率的学习。时间管理好的人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间管理不好的人,整天忙忙碌碌,还觉得时间不够用。其实,归根到底,时间管理就是提高时间利用率的问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时间管理办法,叫金币时间管理法。就是把每天从早上起床到晚上休息的时间分段,每段半个小时或根据自身实际确定,每段时间对应一枚金币,如果利用好了,就得到一枚金币,根据每天得到金币的多少来掌控自己利用时间的效率。这种方法很好的诠释了时间就是金钱的观点,有利用提高实践利用率。

2.3.2培养学生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学生经常制定学习计划,但很少有学生真正会制定计划。制定学习学习计划首先要分清楚计划的种类,例如有正常上课学习的计划,有复习备考的计划,有自主学习计划,有增分的计划,等等。制定计划要具体,什么时间、什么内容、什么要求,如何落实,都要计划清楚,否则无法落实,形同虚设。学生制定的计划要有人监督执行,可以是同学之间,也可以由老师监督,也可以将计划进行公示,共同监督完成。

上一篇:黄豆发芽观察日记天 黄豆发芽观察日记(通用10篇)

下一篇:自我推荐信300字(十一篇)

文章评论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