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精选5篇)
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雾霾;雾霾天气;大气污染;防御措施
Abstract: With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ontinues to develop, more and more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any economically developed cities, industrial cities, such as air pollution and deteriorating further serious trend. As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ursuit of GDP growth over the neglec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lution control measures in our country lags behind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ir pollution worsening trend. Thu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adual deterioration of air quality, fog and haze phenomenon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 Haze generation there are many causes, which is the root cause of air pollution. With the increase in fog and haze phenomenon harm also increased. Haze is not only caused harm to human health, but also have an adverse impact on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So here's to the mechanism of haze, hazard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to explore and study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China'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haze; fog and haze; air pollution; defens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426.4文献标识码:A
随着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许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工业城市等大气污染逐渐恶化并有及进一步严重的趋势。这是人们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的环境保护所造成的。因而,近些年来,随着空气质量逐渐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危害也逐渐加重。
从中国气象局2013年2月新闻会上获悉,入冬以来,中东部大部地区雾霾频发,雾霾日数普遍在5天以上。尤其,北京地区几乎成了“雾都”,受到了雾霾天气的严重破坏,给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随着雾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也加重。雾霾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还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因此,在这里对雾霾的发生机制、危害以及防御措施等进行探讨和研究就能够为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雾霾天气的产生
雾霾常常相伴而生,大范围雾霾天气一旦形成,在有利的天气条件下可维持数日。利于雾霾维持的天气条件包括:一是风力小,不利于污染物在水平方向扩散;二是低空大气层结稳定,近地面易出现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垂直向上扩散,使得污染物在大气边界层积聚。
(一)雾和霾的区别
雾与霾的区别主要包括:
1.能见度范围不同。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
2.相对湿度不同。雾的相对湿度大于90%,霾的相对湿度小于80%,相对湿度介于80-90%是霾和雾的混合物,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3.厚度不同。雾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200米左右,霾的厚度可达1-3公里左右。
4.边界特征不同。雾的边界很清晰,过了“雾区”可能就是晴空万里,但是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5.颜色不同。雾的颜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霾则是黄色、橙灰色。
6.日变化不同。雾一般午夜至清晨最易出现;霾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
(二)雾霾天气的概念和由来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霾的定义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10km 的空气普遍有混浊现象,使远处光亮物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微带蓝色。”[1]
雾霾天气是大气污染的直接表现。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的表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是雾霾的主要组成成分。这些成分和雾气结合在一起就会使天气变得灰蒙蒙的,空气的能见度很低。雾霾的源头多种多样,比如汽车尾气、工业废气排放、道路扬尘、垃圾焚烧等等,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综合作用形成的。
雾霾天气自古有之,刀耕火种和火山喷发等人类活动或自然现象都可能导致雾霾天气。不过在人类进入化石燃料时代后,雾霾天气才真正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人口高度聚集、工业废气排放、生态环境破坏等都为雾霾天气的形成造成了隐患。
(三)雾霾天气的产生
雾霾天气的产生既有根本条件也有辅助条件。根本条件是大气污染,而辅助条件就是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如果空气中的污染物在长期处于静态的气象条件下聚集就会产生雾霾天气。
雾霾的形成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颗粒型扬尘的产生。我国很大一部分面积处在黄土高原地区,容易形成扬尘颗粒。其次,建筑或道路扬尘的产生。道路被车轮压过就会造成大量扬尘,即使这些颗粒性物质落回地面,也会因汽车不断驶过,被再次甩到城市上空。最后,颗粒型扬尘聚集。颗粒型扬尘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聚集,颗粒与水分子结合就会形成霾。
二、雾霾天气的危害
雾霾天气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还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一)影响人们出行
出现雾霾天气的时候,空气的能见度很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人们在外出驾驶时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减速慢行,就会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影响农业生产和电力供应
雾霾天气出现时,空气中的水分含量较高,会弱化植物的光合作用。空气中一些污染物如,硫化物、氰化物等也会对植物的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从供电的角度来说,雾霾中电线的绝缘能力会因为较低的空气湿度而降低,从而容易发生短路现象。
(三)对人们身体健康不利
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长期吸入严重者会导致死亡。它们在人们毫无防范的时候侵入人体呼吸道和肺叶中,从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疾病,诸如咽喉炎、肺气肿、哮喘、鼻炎、支气管炎等炎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心肌缺血及损伤等。例如:出现雾霾天气的时候,空气中的水分很多,不利于身体汗液的排出,因此,对于喜欢早晨锻炼的人们来说,就容易造成胸闷、血压升高等症状的产生。中国社科院联合中国气象局了《气候变化绿皮书》,报告称:“雾霾天气影响健康,除了众所周知的会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等,还会影响生殖能力。”此外,国外也有很多研究数据表明,环境因素可能造成不孕不育。
三、防御措施
(一)找出根源,源头治理
我们都知道,雾霾天气的根本原因是大气污染。因此,要从根本上防御雾霾天气,应该从源头开始治理。树立正确的经济增长观念,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兼顾。
(二)建立监测预警机制
中国气象局已经做好了雾霾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建立了灾情预警防护机制。此外,针对雾霾的根源――大气污染问题,应该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把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决策与雾霾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向结合形成一个动态的防御系统。
(三)政府部门应加强社会管理
由于部分地区政府部门出于对GDP的崇拜,把GDP和财政收入等内容作为政绩考核的重点。而很多化工企业、环保企业等污染企业都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部分地方政府对污染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故意视而不见。长此以往,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因此,政府部门应该认识到如果一味的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会使人们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政府部门应该把环保列入政绩考核的重点。对于有严重污染的重工业企业,政府应该制定严格的限制标准,督促它们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四)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
根据雾霾天气的发生机制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考虑和研究气流上升和下沉的因素,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气流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增加绿地植被面积,发挥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及美化环境等效益,从而净化城市大气,改善空气质量。[2]
(六)市民应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针对雾霾天气,除了政府、企业等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之外,应对空气污染,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少坐一天车,多坐公交车等。同时也应该采取一些防护措施,保护自己的健康。首先,避免雾天锻炼。可以改在太阳出来后再晨练,也可以改为室内锻炼。其次,尽量减少外出。如果不得不出门时,最好戴上口罩。再次,别把窗子关得太严。可以选择中午阳光较充足、污染物较少的时候短时间开窗换气。最后,尽量远离马路。因为上下班高峰期和晚上大型汽车进入市区这些时间段,污染物浓度最高。此外,还应该适当的补充钙,多吃豆腐、水果等。
四、结语
雾霾天气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大气污染。因此,针对雾霾天气的防御措施,应该坚持标本兼治。针对雾霾天气发生的根源――大气污染,国家、政府、环保部门、社会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此外,我们个人也应该树立“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总之,应对雾霾天气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环境污染 库兹涅茨曲线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到2013年,广西的GDP已经达到1.4万亿元,是10年前(2003年)的5.12倍。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会带来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1998―2012年,除了二氧化硫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有较大幅度减少外,广西的环境污染总体来说有不断恶化的趋势,特别是工业废气排放量由1998年的4152亿标立方米增加到2012年的27611亿标立方米,其排放量增加了近6倍多。2013年,广西首府南宁的空气污染指数已经出现PM2.5,空气质量在某些时候显示为严重污染,广西其他主要城市也正遭遇着大气的严重污染。工业废水虽然经历先上升后下降的状态,但其排放总量仍然较大。经济增长伴随环境污染,不利于广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Grossman和Krueger在1991年首次研究了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Panayotou(1993)指出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成为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简称EKC)。EKC反映了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动态关系,表示环境污染排放水平随着经济增长先增加而后通过改善降低的趋势。因此,研究广西环境污染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实证关系,验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广西是否存在以及广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具体特征,对促进广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广西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的实证分析
1、EKC模型介绍
根据Grossman和Krueger于1991年提出的EKC假说,结合国内外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EKC模型的主要形式为:
Y=α0+α1X+α2X2+α3X3+u (1)
其中Y为环境污染排放水平,X为人均国民收入(也即人均GDP),u为随机扰动项,α0、α1、α2、α3均为待估参数。
2、指标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广西1998―2012年广西工业废水排放量Y1、工业废气排放量Y2(包括二氧化硫排放量Y3)、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Y4为广西污染排放水平,选取广西人均GDP为经济增长水平,用X表示。(数据来源于1999―2013年《广西统计年鉴》。)
3、经济增长与广西综合污染排放水平之间的关系
为了显示广西总的污染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需要将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构建一个综合的环境污染水平指标,由于工业“三废”的计量单位不同,不能进行直接的对比和加总,因此需要对工业三废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出一个标准化的赋值,本文采取的是典型的数据归一化处理,其处理公式为:
其中Y=表示标准化的污染水平,Yi表示i年的污染排放水平,Ymax与Ymin分别表示样本期内的污染排放水平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运用上式公式(2)分别对广西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包括二氧化硫)、工业固体废弃物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计算出综合的环境污染水平:
Y=∑wjY(i=1998,1999,…,2012;j=1,2,3) (3)
其中,Y表示第i年的综合的环境污染水平指标,j表示工业污染排放的类型(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三种类型),Y表示j种类型第i年的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环境污染排放水平,wj表示j种污染物排放量的权重。
对于污染物排放量权重值wj的计算,本文将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结合当前广西污染形势以及专家打分的方法,运用EXCEL软件构建环境污染水平的判断矩阵,并对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得出广西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包括二氧化硫)、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权重分别为0.35、0.53和0.12。该权重结果虽然与有些学者所得出的结果有差异,但在“谈霾色变”的形势下,广西的大气污染与过去相比,形势较为严峻,因此工业废气污染排放量0.53的权重值也符合广西当前的形势。利用权重数据,并结合公式(3),运用EXCEL软件计算出综合的环境污染水平Y。同时运用公式(2)对广西人均GDP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的人均GDP为X。
运用公式(1),构建广西综合污染排放水平Y与标准化人均GDPX之间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采用统计软件evews6.0进行回归模拟,广西综合环境污染排放水平对标准化人均GDP首先进行三次函数模型进行回归模拟,结果显示三次函数回归系数α3显著为0,为了获得更为精确的结果,改为二次函数模型进行回归,回归模型结果及模拟图形如图1。
由系数α1>0、α2<0、α3=0,并结合R2=0.68,模拟程度较高,可以得出,广西标准化人均GDP与综合环境污染排放水平存在较强的“倒U型”的二次曲线关系,由此可以说明广西的综合环境污染排放水平随着经济增长会逐渐增加,达到一定高度后,会随着经济增长,综合污染排放水平会逐渐下降,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广西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虽然存在“倒U型”的二次曲线关系,但还处于“倒U型”的左测,至于最高点虽然目前出现在2011年,但由于后面的很多年份污染排放水平处于未知状态,广西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否已经达到拐点还有待未来继续去验证。
三、经济增长与工业“三废“之间的关系
1、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水排放量之间关系
将人均GDP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数据带入公式(1)中的模型,运用统计软件eviews6.0进行回归模拟,回归模拟图形和模型如图2。
根据表1中的系数α1>0、α2<0、α3>0,表明经济增长与人均GDP之间存在“N型”三次曲线关系,结合图2与R2的值0.4可以看出,表明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存在较弱的“N型”曲线关系,在2000年人均GDP为4378.11元时,工业污水排放量为81571万吨,为样本期内的最低值;而在2003年人均GDP为5631.316元时,工业污水排放量达到214814万吨,为样本期内的最高值在2004年下降到122731万吨,2005年略有上涨,2006年下降到128932万吨后,2007年与2008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一路上涨,在2008年人均GDP为14203.96元时,工业废水排放量达到205745万吨,达到样本期第二高峰值,之后几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就一直降低。
2、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气排放量之间关系
模型与方法同上,运用eviews6.0软件对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气排放量进行回归模拟,回归模拟图形和模型如图3。
首先对模型进行EKC三次曲线模拟,经显著性检验二次函数和三次函数的系数都显著为0,然后重构线性模型,据表1的系数判断表可以看出,模型中的α1≠0、α2=α3=0,同时由于R2的值为0.89,结合图3,可见广西经济增长对工业废气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具有十分明显的线性关系,即随着经济的增长,广西工业废气排放量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从1998年的4125亿标立方米上升到2011年的29853亿标立方米,达到样本期内的最大值,2012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从目前广西大气污染的现有形势看,广西的大气污染仍遭遇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同理可以得到经济增长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及模拟图4。
通过模型的系数α1>0、α2<0、α3=0以及R2的值为0.78可以看出来,广西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硫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也呈较强的“倒U型”三次曲线关系,从图4可以看出,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处于“倒U型”曲线的右侧,“倒U型”曲线右侧的拐点出现在2005年,也即人均GDP为8275.6元的时候,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97万吨,从2005年之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在2012年,达到样本期内的最低,为47.16万吨。
3、经济增长与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之间关系
方法以及原理同上,利用eviews6.0软件对广西经济增长对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进行回归模拟,回归模型及模拟图形如图5。
根据模型的系数α1<0、α2>0、α3=0判断,广西经济增长对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U型”二次曲线关系,且R2的值为0.707,表明“U型”曲线特征较为显著,从图5可以看出,广西经济增长对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处于“U型”曲线的左侧,1998―2012年,广西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最高的年份为1998年,在人均GDP为4070.67元的时候,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达到245万吨,样本期内,广西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最低的年份是2012年,2012年广西的人均GDP为24876.15元,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仅为0.41万吨,表明广西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治理已取得显著的成绩。
四、广西环境污染库兹涅茨曲线特点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广西1998―2012年的经济增长与综合环境污染排放水平的相关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广西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满足“倒U型”特征,只是目前广西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位置,广西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加剧地区环境污染,在“十五”时期,广西GDP年均增长15.4%左右;到“十一五”时期,广西GDP年均增长在16.3%左右。2012年,广西GDP总量达到13035.10亿元,人均GDP达到24876.15元,其中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1%,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6%,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3%,从广西人均GDP水平和产业结构来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广西的经济也已步入到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的推进,使得广西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耗、环境污染排放水平处于上升阶段。
从广西1998―2012年的经济增长与广西工业“三废”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广西仍然走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经济增长对工业废水排放量的EKC存在较弱的“N型”三次曲线特征,且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波动较大,也表明工业废水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较弱,近几年工业废水排放量有轻微下降的趋势,可见广西的污水治理措施初见成效,但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仍很大,广西大量的制糖造纸、冶金、化工等很多中小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不做污水处理,这也是广西工业废水排放总量高的主要原因。
广西经济增长对工业废气排放量的EKC呈线性特征,即随着工业经济的增长,工业废气污染也在不断的加剧。近年来,广西工业产值也在不断增加,2012年广西的工业总产值为15657.2173亿元,比2010年的9644.1278亿元增加了62.35%,比2005年的2547.3188亿元增加了近5.15倍,工业产值的快速增长,也伴随着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特别是近两年来,广西的主要城市如南宁、柳州、桂林等已出现“雾霾”天气,广西的大气污染已显示较为严峻的状态。广西经济增长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硫EKC与对工业废气排放量的EKC不同,广西经济增长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硫EKC呈“倒U型”特征,且处于“倒U型”曲线的右侧,广西经济增长对工业固体废弃物的EKC呈“U型”特征,且在“U型”曲线的左侧,虽然两者在函数的表现形式不一样,可曲线却有共同的特征,即随着经济增长,二氧化硫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逐渐下降,根本原因在于,广西实施治理和综合利用等措施在降低二氧化硫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高效脱硫设备的大量使用,使得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降低,2012年广西二氧化硫排放量为47.16万吨,二氧化硫的去除量为113.5万吨,去除率达到70.6%。工业固体废弃物的降低更是效果显著,随着技术的进步,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是工业固体废弃物急剧下降的根本原因,2012年广西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7964万吨,其中处置2218万吨,综合利用5369万吨,最终只排放了0.41万吨,是1998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0.17%。二氧化硫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治理虽然成果显著,但工业废气和废水的治理还需要不断的加强,2012年广西环境污染源治理投资总额为1976067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2%,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总体来说广西环境污染治理任重道远。
五、广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1、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纯认为二者是矛盾的对立体,发展经济必定带来环境的污染,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或者保护环境会限制经济的发展,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以看出来,经济与环境是一个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增长为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提供保障和经济基础,同时又因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经济的发展,因此应该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追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齐头并进。
2、走循环经济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循环经济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从广西目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以看出,当前广西综合环境污染排放水平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渐提高,即表明广西的高污染工业发展迅速,因此必须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经济效率低的工艺和设备,推进污染型企业走循环经济道路,积极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促进资源节约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鼓励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政府机关应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科技创新之路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体现了科技在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广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促进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创建良好的生态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大力发展和使用节能技术、污染无害化处理技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等,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生产能力、自我净化能力、自我修复能力,构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创新之路。
(注:本文系广西财经学院数量经济学重点实验室2014年开放性课题,项目编号:2014SYS08。)
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问题的根源;产业结构;负外部性
【中图分类号】D92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8—0164—07
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变暖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环境问题日益瞩目。环境问题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亦应在发展中解决。解决环境问题的首要任务是正确理解环境问题的演变,深刻剖析环境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是哲学、伦理、宗教等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问题,也是技术、经济等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承受能力有限的矛盾所致,是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同环境的矛盾的产物。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应当进一步厘清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剖析其直接经济原因。多数学者认为,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在于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和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贫困化也难辞其咎。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忽略了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一个重要桥梁——产业结构。人类经济活动是通过产业结构作用于环境的,因而挖掘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首先应当研究产业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一、产业结构与环境问题的关联剖析
(一)“三大产业”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环境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不仅与社会、政治活动相互影响,更与经济活动相伴相生。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产业和部门之间的技术变动和扩散的相互联系,是经济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产业结构既主导资源配置又决定环境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是联系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重要纽带。
经合组织(OECD)以经济活动和生产部门作为标准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个产业,即农业、工业、服务业。各产业由于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生产方式上的差异,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农业亦即第一产业,是指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其对环境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农业多以绿色植物为生产对象,而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固定二氧化碳、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吸收毒物、杀灭病菌,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另一方面,农业对水和土地的需求较大,不合理的垦殖和放牧会引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化肥农药污染等环境问题。工业是指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质的生产部门,包括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以及公共事业(煤气、电、水的供应等等)。该产业以高能耗、高污染著称,其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形式。其中制造业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造成大气污染和化学品污染,其工业用水量的不断增长更直接导致水资源的稀缺。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非物质生产部门为第三产业,其中金融、服务等行业能源耗费量和污染排放量都有限,但旅游业、集体运输业、餐饮业等行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有负面影响。由于三大产业对于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力不同,故而在经济活动中的比重和布局必然导致环境问题迥异。
(二)产业结构与环境问题的因果分析
环境问题是多种原因交互而导致的复杂结果。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自身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人类作为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排放的污染物可以被自然消化、分解,进入自然的物质循环系统,以维持生态的平衡。只有当人类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污染物累积从而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存时才产生环境问题。哲学、政治、宗教、伦理、经济、社会等从各个不同角度左右人类思维方式,影响人类活动方式和规模,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或单独作用最终引发环境危机,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复合原因。环境问题的根源,是指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原因的原因,或称终极原因。根本原因必须在特定范围内讨论,否则任何事物的终极原因都是自然界本身,失去探讨的价值。我们之所以将环境问题根源的讨论限定在经济范围内,是由经济活动的特性和地位决定的。生存是人类的第一要务,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同时也是排放的污染物最多、对外部环境影响力度最大的活动。政治、宗教、文化等活动主要是通过经济活动影响环境的。因此要探寻环境问题的根源,必须对人类经济活动进行深入分析。在经济活动的范围内,经济行为是基本范畴,任何经济活动都是由行为人的经济行为构成的,我们探讨环境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改变人类的行为减少环境问题的发生直至解决环境问题,因而我们必须从经济行为的层面上展开,着重研究经济行为和环境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
经济行为是经济行为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实施的各种经济活动,例如消费、储蓄、投资、税收等等,并确定相应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经济行为具有外部性。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支付的为正外部性;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被称为负外部性。工矿企业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对他人及环境带来的损害,我们称之为生产的负外部性;而由市民使用汽车排出的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则称之为消费的负外部性。负外部性导致污染产生。自然资源的破坏主要源于负外部性和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由于自然资源的共有资源属性,具有竞争性无排他性,易致共有资源过度使用,资源枯竭成为应有之义。因此,负外部性是导致污染的产生和自然资源退化的重要因素。行为人享受了其行为的福利,却由他人和社会共同承担由其行为造成的污染、自然资源退化等后果。由于无须为此付出任何代价,行为人不但不会主动采取措施减少其不利影响,还会为谋求更大利益而加倍从事此类行为,从而加快、加深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的速度与程度。因此,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产生,没有负外部性就没有环境问题。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不确定性,原因同一性并不必然导致结果的同一性。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并不必然产生环境问题。只有当负外部性达到一定的规模和程度,超出了环境自净能力时,才会产生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结果。如果社会或公众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控制行为的负外部效应,环境问题也是可以避免的。因此行为的负外部性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1974年英国哲学家约翰·麦基在《宇宙的粘合——因果关系研究》一书中认为,所谓的原因是结果的非必要而充分条件中的一个不充分却是必要的部分。简称为“INUS”条件。根据“INUS”理论,负外部性不是环境问题的原因。环境问题可以由政治、经济、战争或自然灾害引起,一枚核弹的爆炸就可能导致当地生态系统完全崩溃,经济行为负外部性规模化并非环境问题的必要条件。但当负外部性的规模化到达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程度时,环境问题一定会产生,因而是环境问题的非必要的充分条件。但在经济领域内,仅仅负外部性的规模化本身,在尚未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时环境问题并不能产生;如果没有负外部性的规模化,环境问题一定不会产生,又具有必要性。因此负外部性的规模化是“非必要而充分条件中的一个不充分却是必要的部分”,满足“INUS”条件,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罪魁祸首。那么,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究竟是通过什么路径和方式达到规模化的呢?产业结构自然落入我们的视线。
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环境问题的根源的实证分析
实践中,经济社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经济活动的规模。经济活动的规模越大,自然资源的消耗越快,污染越严重。第二,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决定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水平和类型。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考察,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其中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以工业为主导的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大,污染程度较重。第三,技术水平。同样产业结构的两个国家,如果使用的技术不同,产生的污染也不同。第四,环境保护政策和环境支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保更加重视,环保投入也会相应增加。从经济系统运行的角度考察,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认为,劳动和资本要素由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一定能够加速经济增长。合理的经济结构不仅能够提高经济活动的水平、扩大经济活动的规模,对技术水平和收入变动以及环境政策和支出也有刺激或抑制作用。因此,在互相联系与影响的四个因素之间,经济结构,尤其是具有主导作用的产业结构,决定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的规模和程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影响污染程度
1.产业间的比例结构决定污染物的种类和总量。产业结构首先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同的产业及不同产业部门对环境影响不同。其所产生的污染是结构性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性污染是指污染的状况与经济系统中的某种结构有关,污染的状况和特征会随着比例关系或分配关系的变化发生变化。同一产业部门使用的原材料、能源、生产工艺甚至产品都具有一定的相似度,所以产生的排放物也基本相同。如果一个经济区域内重工业发达,则其污染负担一定较重;而以金融、旅游等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环境状况就相对优越。因此,调整本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可以控制污染物的种类及总量。
2.产业组织结构影响污染水平。在很多的文献中,产业组织结构也属于产业结构的范畴。产业组织结构是指产业内企业的组成情况。产业组织结构直接影响污染水平。规模小的企业因为不能达到规模效益,在竞争中缺乏优势,获利水平很低,无力进行污染治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如果一个产业内大量的企业都是小规模、低效益的,则污染水平相对较高。如果产业的平均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同行业水平或国际水平,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也会带来严重的污染排放问题。
3.产业布局不合理加剧污染程度。对于一国而言,产业结构还存在产业布局问题。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不同地域根据不同的资源优势形成产业结构,再与其他地域的产业形成产业布局。不合理的产业布局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是严重而突出的。从宏观战略布局来看,工业布局极端集中或极端分散都会导致难以治理的环境问题。工业布局高度集中,超过环境容量负荷,则人口稠密、空气污浊、水质恶化;工业布局过于分散,则污染遍布,难以治理。从中观区域布局来看,区域内工业布局不合理,导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大量可利用、回收的废水、废气、废渣不能就地利用。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布局不合理会加剧环境问题的治理难度。
以我国产业结构和环境现状为例。2009年我国三大产业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3%、46.3%和43.4%,工业区主要集中在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渐向沿边、沿江和内陆地区扩大。这种以效率为导向的非均衡布局模式使中国环境状况也具有典型的区域特点。2009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277.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214.4万吨,其中排放量最大的都集中在河北、浙江、江西、湖南、福建、重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等这些工业、重工业发达的省份和区域,这些地区也正是我国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污染较重的区域,酸雨也集中分布在该区域。
4.产业结构还影响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劳动者采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进行物质生产;二是劳动者采取何种劳动组织形式进行生产活动。劳动者使用的生产资料的状况决定着生产过程中劳动组织形式的状况。生产方式是历史的产物,生产资料的状况及劳动组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工业革命早期,自然资源丰富而价格低廉,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资本家们在利益的驱动下一边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生产成本;一边煽动消费者膨胀其物质欲望扩大市场需求,逐渐形成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当时社会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产物,因其不可循环性和非可持续发展性而成为影响环境的因素之一,对污染加剧和生态恶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产业结构影响自然资源退化速度
产业结构是由一系列经济行为构成的,是农业经济行为、工业经济行为、服务业经济行为的组合。由于不同产业行为的运行机理不同,对资源消耗的种类、数量和方式不同,故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程度不同。合理的产业比例结构可以达到既发展经济,又保护自然资源的目的,可以有效减缓自然资源退化的速度、防止自然资源枯竭。
发展中国家经济贫困化导致的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自然资源退化。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未能建立起本国的工业体系,无法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立于优势地位,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靠采掘本国的自然资源赚取外汇,尤以采矿业、林业居多。采矿业会引起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以及采矿过程中含化学物的废水对地下水的污染等。大肆砍伐森林的后果则是水土流失、气候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及时投入资金和技术进行治理,的确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的状况,但以采掘业为支柱产业本身才是环境问题的真正根源。减少采掘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建立本国合理的产业结构,才是解决经济贫困国家环境问题的根本之道。
(三)产业结构影响能源消耗的总量和强度
产业发展离不开能源。我国能源主要依靠煤炭,煤炭的开采、加工、使用带来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各产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也决定了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8年间显示的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至2008年的11.3:48.6:40.1。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由1978年的23.9%上升到2008年的40.1%。但第二产业仍旧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随着第一产业在增加值结构中所占比重下降,其能源消耗比重也逐步降低(见图2),到2008年下降到2.06%,相当于1981年的2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增加,能源消耗量也呈上升趋势,其能耗比重从1980年的7.67%增加到1993年的11.16%,从1995年至今一直维持在13%以上。第二产业是能源消耗大户,占全国能耗总量的比例最大,自1991年以后一直保持在70%以上,并且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第二产业能源消耗远远大于第一和第三产业。
在第二产业内部,其能耗也各有不同。其中10个主要的耗能工业部门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10个行业所占第二产业能耗总量的比重,由1985年的71.61%上升到2008年的81.63%。其中黑色金属冶炼业能耗上升幅度最大,从1985年的7638.6万TCE增加到2008年的51 862.92万TCE,增加了44 224.32万TCE。能源消耗增加速度最快的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两个行业2008年能源消耗量分别比1985年增加了732.29%和723.64%。因此,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降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尤其是高能耗行业及产品的比例,可以减少对能源资源的过度依赖和消耗,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地球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系统,各个元素之间存在联系和互动。人类每一个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会引起生态环境的连锁反应。由于环境自身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在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力较小的年代,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排放行为并未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经济的产业化加强了一个产业或产业部门的各经济行为之间的相互配合与补充,提高了经济行为的效率,同时加强和扩大了负外部性的作用和影响。这种倍增的负外部性作用于环境,一方面是日益沉重的环境负荷影响自然资源的自我修复,导致自然资源的退化;另一方面是自然资源的退化又影响环境自我净化能力的发挥,使污染更难以消除,加速了生态系统的崩溃步伐。因此,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三、环境问题解决的法律因应
明确的制度安排和有效的法律保障是当代社会应对各种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立法者应当以立体思维建立环保法律体系,在立法中对产业结构的规划和调整予以界定,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环境问题。
(一)有关产业结构规划与调整的立法现状
目前,在《环境保护法》的统领下,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包括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程序、环境标准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环境法律体系,其中关于污染防治的法律有16部(包括宪法、刑法、民法中的相关条款)、行政法规46项,各部委颁布的污染防治规章多达371项;关于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17项、行政法规18项、部委规章24项。然而这些法律法规中,尚无规范产业结构规划的专门法律法规或专门章节,偶有提及也比较空泛,要在实践中真正落实还有较大努力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业结构的规划和调整还处于原则性规定阶段。目前关于产业结构的相关内容,主要出现在法律法规的总则部分,还没有具体细化的规定,还未落实到操作层面。在《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总则部分都出现了“合理规划工业布局”的原则规定,却在后续章节中都未做具体规定,缺乏可操作性。2004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要求有关部门进行产业等规划时应遵循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但仍缺乏产业结构规划的具体规定。第二,对于产业结构规划和调整还停留在较为基础的层面,较多强调“产业布局”,缺乏深入研究和规定。如前所述,产业结构中不仅产业布局影响环境,产业组织规模以及产业比例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小觑。早在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加强淮海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明确了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的关系,首次对产业组织进行规范,对于重污染行业中规模较小、污染处理能力低下、污染严重的小企业进行整治。该《通知》还初涉了产业内部比例调整问题,虽然对已有产业内部比例及产业间比例调整问题尚未触及,但立法者已经充分意识到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于即将上马的重污染项目进行严格的限制。这无疑是环境保护的一大进步!然而遗憾的是,其后制定或修改的几部重要的污染防治法律都只是蜻蜓点水般地规定了“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没有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规定,贻误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时机。第三,缺乏相应的法律责任。虽然《关于加强淮海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做了规定,但并未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不但未对政府机关问责,也没有追究小企业主的法律依据。这不但给规划者们留下了的空间,更为环境污染加剧、自然资源破坏埋下了伏笔。
(二)有关产业结构规划与调整的立法建议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和环境危机,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因此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政府提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指导思想。“十二五”规划属于政策范畴,是国家为实现下阶段的经济目标而确定的行动指导原则,灵活多变且强制力较弱。环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需通过长期的努力才有解决的可能性。因此,我国应将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定型化,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下来,形成解决环境问题的长效机制,才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
1.遵循立体思维环境保护的立法理念。环境保护的立体思维是从整体思维发展而来的。所谓环境保护的整体思维是指把全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宏观的角度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发展观确立以后,为了应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日本于1993年颁布了新的《环境基本法》。新法确立了环境保护的整体思维和全球思维,以日本对全球环境所负的责任为基本点,以将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流通方式转换成为对环境负荷小的发展模式为基本策略,不仅着力于公害防止,更把法律调整的范围扩展至社会、经济、人民生活的每个环节。环境保护的立体思维,即是指不仅要把整个地球、一个区域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各自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具体到法律层面,即指不仅要制定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在经济法、商法等法律中也应体现环境保护的理念,与环境保护法律互相配合,形成有机统一的法律体系。例如产业结构规划与调整的内容,不仅在环境法中要规定,在规划法、审计法、税法等法律中都要有配套体现,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环境法律法规的作用。另外,遵循立法的立体思维还有助于防治法律逆向调节,即立法机关虽然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律,但是由于与该项立法目标相悖的其他法律或者文件依然存在并发挥作用,致使出现了与环境资源保护立法目标相反的结果。法律的逆向调节不仅使立法目的落空,还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损害法律的威信。
2.在《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产业结构规划与调整,确立其指导性地位。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和实体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其对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城市规划与产业结构规划虽然都包含了产业布局,但内涵却有本质上的不同。城市规划侧重于空间规划,而产业结构规划除了包含产业布局规划外,更注重具体产业的比例架构,包括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比例架构。因此我国应当在《环境保护法》中增加专门条款,明确产业结构的原则性地位,以便对具体法律法规进行指导性调节。
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水环境;水环境污染;城市绿化;城市生态系统;水体
前言
城市水环境是城市生存、生产、生活的基本基础,城市水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城市进步的质量和速度,因此,必须对城市水环境问题加以重视。应该在认知城市水环境特点的同时,清楚地了解城市水环境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原因,探寻出符合城市水环境建设,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措施,以改善城市水环境为契机,实现城市综合、深层次和全面地发展。
1 城市水环境的基本特点
1.1城市用水的特点
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是城市用水的主要类型,由于城市人员密集、工业化生产程度高,所以,城市用水需要较高的质量、较大的供水量、稳定的供给,这对城市采水、供水和用水来说有着不同于农村的特点。
1.2城市用水的依赖性强
城市由于用水量大、供水要求高,所以,单纯依靠城市区域的供给和开采往往难于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大众城市往往需要从城区周边或外地调水来满足城市的用水需要,“引滦入津”、“南水北调”就是这样的举措。
1.3城市水环境脆弱
在我国北方,城市生活和生产用水大都在简单处理或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环境之中,在日积月累的大量污染的影响下,城市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并且这一现象有蔓延和恶化的趋势,造成水环境的脆弱和生态的破坏,影响城市深入地发展。
1.4城市地下水环境恶化
城市地下水环境恶化来源有两个,一是,城市生产和生活中大量污染源渗入地下,造成对地下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破坏;二是,城市地表硬化导致城市地面下渗量的减少,在大量开采地下水的同时,没有必要的补充,出现水环境的恶化。
2 产生城市水环境恶化的原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和生产排放的污水呈现指数型增长,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体污染严重,50%的重点城镇集中饮水水源已不符合取水标准,城市地下水水质也在急速下降,1/3的城市地下水已经被轻度污染,影响着城市生产和生活。当前我国北方有68.9%的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出现严重缺水的问题,许多城市存在着限时用水和限量供水的问题,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区域这一现象尤其严重,目前沿海发达区域也出现了缺水的问题,影响了城市对水资源的利用。同时,城市水环境生态系统出现了不断恶化的趋向,城市水体严重的富营养化,水体生态系统退化,丧失了水环境的生态功能。产生城市水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有:
2.1污水排放增加
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城市水体污染,进而恶化了城市水环境,水环境污染物质有来自于上游地区的外源污染和城市自身的内源污染。外源污染是河流上游农村水土流失,化肥、农药的污染和乡镇企业、城市的直接排污;城市内源污染主要是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餐饮业废水等。
2.2城市河流与湿地系统生态功能丧失
城市建筑和交通的发展,导致地下水的补给和土壤对降水的净化作用呈现降低的趋势。城市河流渠道化导致水体环境恶化,降低了甚至丧失了河流与生态生态系统对水体营养盐、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净化功能。
3 城市水环境存在问题的治理
3.1加强城市水环境的保护宣传工作
应该以推广节水技术为核心全面提高节水意识和水环境保护意识,制定先进的政策、措施,开发、推广节水技术,普及节水器具,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3.2加快城市水环境保护的立法
城市政府应当在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发挥管理职能作用,制定法律、法规,规范人们的行为;根据城市的水环境承载力,科学制定地方性污染排放标准,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严格按照标准排放,强制企业进行污染处理,控制点源污染。
3.3恢复城市的自然湿地和水系
湿地被称为“生态之肾”。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人们忽视了它的作用,侵占和开垦湿地,使城市湿地面积急剧减少,而且割断了湿地与湿地之间、湿地与其他水体之间的联系,降低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划定湿地保护区,保持湿地面积,保持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资源。在新建与改建过程中不断恢复城市原来的湿地,沟通湿地与其他水体之间的联系。同时要加强水土保持,减少裸地、涵养水土,加大城市绿地建设,扩大植被面积。
3.4修复城市的水体生态系统
应该在城市水体生态系统的保护基础上恢复既往的功能,城市建设会破坏原来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污染使水体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失去了水体的自我净化功能。新时期应该在不断减少城市水体污染源的前提下,城市水体的生态修复是改善水体水质的根本措施。生态修复的主要手段是工程技术。对于城市河流,在不影响河流排洪的基础上建造梯级小水坝,不仅能保持城市河道水面,稳定河床水量,满足景观需求,还能曝气充氧、净化水质;尽量恢复岸边及河床高等植物群落,达到改善河水水质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城市水环境的研讨集中于城市水环境特点的描述,原因的分析和治理的研讨,由于角度和出发点存在欠缺和不足,难免会出现各种缺憾和问题,希望同仁以城市水环境整体工作出发,重在结合自身城市水环境工作的同时,批判性地采纳本文的观点和看法。应该看到城市水环境的治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系统的观点,要结合生态学、工程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立足于我国社会和城市的实际,整体上对待城市水环境的整治。
参考文献
[1]曹洲榕,禹华谦.城市水环境问题及对策探讨[J].四川建筑.2011(01)
[2]高婷,于航宇.浅析我国水环境现状及城市污水的处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6)
[3]陈邵鹏,顾海东.立足流域浅谈城市水环境规划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12(03)
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PM2.5;环境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重心
一、引言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从经济学角度看,加强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更好地理解和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对推进我国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经济中扣除了资本、劳动、能源等全部投入的生产率,这部分生产率提高不是因为投入的增加而是由于技术创新和效率改进所带来的”(李玲,2012,第17页),该项指标考虑生产要素的投入约束,但没有考虑资源环境的约束,可能扭曲对社会福利变化和经济绩效的评价,从而误导政策建议(王兵等,2010,第96页;Hailu等,2000,第252页)。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资源与环境因素纳入到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框架中,称之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不过“对于如何全面、科学地表达一国或地区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损耗整体水平,国内外现有研究尚未给出答案,相关研究普遍采用具体污染指标。”(涂正革,2008,第97页)
已有研究中,在环境污染指标的选择方面,有只纳入单一指标的,如涂正革(2009)、田银华(2011)等采用二氧化硫排放量,王兵等(2008)、陈诗一(2010)等采用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有使用多个指标的,如胡鞍钢等(2008)采用CO2、COD、SO2、废水总排量和固体废弃物总排量,李玲(2012)采用废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固体废物排放量。
在将污染指标引入到全要素生产率模型方面,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将环境污染变量作为投入要素引入模型,如Ramanathan(2005)、Lu et a1.(2006)、陈诗一(2009)、李胜文(2010)等,二是将环境污染变量作为非期望产出引入方向性距离函数中,此类研究较多,如Chung et a1.(1997)、涂正革(2008)、胡鞍钢(2008)、沈可挺和龚健健(2011)等。
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估算方法方面,主要运用前沿分析法。前沿分析又分随机前沿分析(SFA)和确定性前沿分析。前者需要先设定一个生产函数形式,将模型分为生产函数项、技术效率项和随机项三部分。如张军等(2009)使用SFA法研究了中国工业38个二级行业的要素配置效应,张弓(2013)使用超越对数形式的生产函数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寻找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比传统全要素生产率低的原因。后者主要是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度根据方向性距离函数构建出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或Malmquist-Luenberger(ML)生产率指数。如胡鞍钢等(2008)、吴军(2009)、陈诗一(2010)、沈可挺和龚健健(2011)、田银华等(2011)、李玲(2012)等。
下一篇:自我评价及优势(精选11篇)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