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最新愚公移山的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一
1、欣赏、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2、能大胆地质疑,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物质准备:故事视频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活动难点:能大胆地质疑,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问题导入,引起兴趣
1、导入
(1)小朋友,你们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搬动一座大山呢?
(2)那么,如果搬山的人是一个老公公和他的孩子呢?你觉得搬得动吗?引导幼儿重新做出选择。
(3)古代有位老爷爷打算搬山,他是怎么搬的呢?大家先听听故事《愚公移山》吧。
2、提问
(1)堵在愚公家门前的两座大山分别叫什么名字?
(2)愚公又想出了什么办法来搬动这两座大山呢?
3、播放故事录音,幼儿倾听(1)你觉得愚公移山辛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幼儿结合故事内容说说。
(2)智叟和愚公分别是怎么想的?重点引导幼儿说说两人的对话。
(3)你认为他们谁说得比较合理,听了他们的话,你想要调整你的选择吗?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对两人的话的理解,同时调整自己的选择。
4、幼儿再次完整地欣赏故事。
(1)愚公最后把山搬走了吗?上天为什么要帮助愚公移山呢?引导幼儿说说上天被愚公的坚毅的精神所感动,所以帮助了他。
(2)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教师小结: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二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1、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1课时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
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总结: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1、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三
1.通过朗读,分析并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深入体会愚公的精神品质
2.体会文中衬托、对比手法表现愚公人物形象
】
体会愚公的人物形象及精神品质
体会文中衬托、对比手法在表现愚公人物形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预习检测
四组字词检测题目,分别是字音、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和通假字。
回答教师的提问
检测预习程度,对一些特殊句式、关键词句予以强调,为分析内容作铺垫
导入新课
请学生对“愚公移山”这个标题点上标点,表达自己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的感受。
可能标出的标点:
(1)感叹号:表示感叹,对这“壮举”表示赞叹
(2)问号:表示疑问,对此表示不解和怀疑
通过点标点,引导学生对“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予以关注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提问:在齐读课文的同时,找出一个与移山意义相近的词语
在齐读课文的同时,找到与“移山”意义相近的词语“平险”
4.阅读第三段,明确
智叟:知难而退、目光短浅;愚公:知难而上、目光长远
体会人物对比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精读课文
分析人物
1.提问:愚公在平险过程中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3.根据已得出的人物形象,指导学生朗读前两段。
4.根据第三段中智叟的问和愚公的答,引导学生分析第三段中智叟和愚公的人物形象。使学生体会此处“对比”在表现人物中的作用。
5.在熟悉了愚公的人物形象后,指导学生对第三段愚公的话进行朗读。
1.学生自读课文前两段二段,对愚公“平险”过程可能遇到的困难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两山高大
(2)工具简陋
(3)缺乏劳力
(4)路程遥远
2.对愚公的人物精神品质进行解析: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坚定不移。此外还可能分析到:有谋划、谨慎等。
3.注意重点读出愚公平险过程中的困难险阻,读出愚公等人在面对困难险阻时候的.执着和坚定。
4.智叟:知难而退、目光短浅;由此相对的愚公:知难而上、目光长远
5.读出愚公的坚定不移,突出关键词句
文章前两段对愚公人物形象的直接评述只有“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这一句话。所以要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先从愚公的行为及其对象入手,从而推断愚公的人物形象。
文章第三段虽是智叟和愚公的对话,但这一段却体现出他们两人截然相对的观点和形象。通过分析他们的观点,从而推断两者的人物形象。
对于这两部分人物形象的把握,实际上都是从其他事物、人物进行分析,从而推断的,因此需要点明“衬托”和“对比”的两种手法。
通过指导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也能检验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小结全文
1.总结愚公的人物形象以及衬托、对比在反映人物形象上的的作用
2.提问:请学生对题目再次点上标点。教师的答案:愚公?移山!
标点:“愚公”移山;“愚”公移山
在整体把握愚公形象后,再对标题标上标点,从而检测学生对整个愚公人物形象的理解
课后作业
课后完成作业
可以从“神话”的特点来思考这样的结局。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四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能根据经验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2、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活动准备:
ppt、图片
活动流程:
一、经验回忆
——这是什么?
——你们爬过山吗?
——爬很高的山你会有什么感觉?(幼儿各自交流经验。)
二、故事欣赏
1、——认识他吗?
2、——他叫“愚公”,在这里有一个关于“愚公”的故事,请你去看一看,到底是一个什么故事,在书的旁边有一张记录纸,如果你有问题或看不明白的可以用最简单的标记或图画记录下来,等会我们一起讨论。
3、完整阅读图书。
4、——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
5、结合记录纸一起讨论问题,进一步理解故事。
6、——你从愚公的身上看到了什么本领?
小结:愚公年纪虽然很大了,但是他有顽强的精神,遇到困难能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做事有始有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7、——现在科技很发达,如果你是愚公,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
三、绘画分享
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想法用绘画简笔画的方式进行大胆表达。
活动反思:
《愚公移山》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语言故事,我在设计本活动时引导幼儿从情感、态度上去感受故事,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但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故事的魅力所在,幼儿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发言、表达观点,特别是记录问题环节,孩子们问题很多,记录的效果也不错,不仅培养了幼儿动手的能力,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幼儿的问题意识,激励幼儿善于思考、善于表达,这比老师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去理解故事要好得多。在幼儿想象环节,更是对幼儿能力的挑战,回归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从生活中去思考、去想象,逐步帮助幼儿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五
一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二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二从讨论思想内容,带动对词语句子的深入研究,解决词语句子的译释。
一导入新课。简介《愚公移山》的体裁、出处和作者:《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指导预习。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表疑问的句式。
2.理清全文脉络,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
(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
(3)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全文。
正音,将课文注释中的有关拼音读一遍。
启发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一、“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二、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这一段文字中,着重掌握:龀,动词,换牙;始,才,说明路程之长;“反”同“返”)
四布置练习、思考。
1.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原文: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数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的北面。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上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体作用应该逐渐隐蔽、逐渐减少,应让学生的主体凸现出来,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感悟,去探究、发现。假如仍然只是停留在一种“传授”,一种“灌输”的状态,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三千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诉我们:“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课堂教学我们不要“灌水”,而要“点火”,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
《愚公移山》一文我已上了两课时。上第三课时时,我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愚公“移山”的创举的感想。当时,学生发言很积极,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愚公移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有的说“从愚公移山的壮举看出他老人家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学生认为“愚公移山不理智,应该举家搬出大山定居”;更有学生开玩笑说“愚公违反了‘计划生育’”,听了使人哭笑不得。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的实质精神和故事所弘扬的蕴意还不理解。在读解《愚公移山》这一文本时,教师又不应该带有太多的情绪与结论,而应该如一个洁净的读者面对一个洁净的文本一样,不带任何偏见,要让学生读解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就是新课程的主要理念。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寓言的最后一部分,然后提出愚公的行为为什么为“帝感其诚”的问题,让学生再带着问题“回炉”全文,进行思考。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六
教学目的:
一??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
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教学设想:
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安排三教时(包括课内自读。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二??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一)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二)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三)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
(四)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一个有利条件。这一堂课,请同学们借助于词典和课本的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然后想一想:这个故事寄寓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什么教育?自读中有什么疑问,请大家在书上打个问号,准备下一节课提出。
二??学生自读。教师板书要特别注意的词语(见“教学目的一”),学生边读边在这些词语下加着重号。教师行间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布置作业?: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人物分析。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比较,了解不同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二??在人物分析的.过程中落实若干文言词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自读:
(一)学生齐读全文,结合正音:仞、惩()、塞()、迂()、荷()、箕畚()、龀()、匮()、亡(,同“无”)、厝(,同“措”)
(二)学生质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字典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讨论求得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教读新课。
(一)初步理清“人”和“事”:
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说明预习是认真的。许多问题经过大家一起思考,都得到了解决,可见只要开动脑筋,同学们是能够自己读懂的。现在由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大家,看看大家对课文究竟理解得怎么样。
1.提问: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人物表: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通过问答,明确下列词语的含义:年且九十――且,将。智叟――叟,老头。京城氏――氏,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龀――龀,齿旁,小孩换牙;始龀,七八岁。孀妻有遗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亲是“寡妇”,他自己是“孤儿”。“遗男”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
3.提问: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读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本句省主语“愚公”;“荷担者三夫”即“三个能挑担的男子(子孙)”。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这样看来,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个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遗男,一共五个人参加移山劳动。
4.提问:“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
通过问答,明确下列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方七百里,高万仞??――方,方圆、面积,方七百里,写山之大,是约数;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虚指,极言山之高。山又高又大,说明移山之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即一年),才返家一次。说明劳动的紧张、艰苦,也显示了愚公移山决心之大。
教师小结: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岁,工具又落后,要移山的确是千难万难的。在艰巨的任务面前,最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人物表”里的这些人,在“移山”这个巨大的困难面前各自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面貌。
(二)人物分析――重点:智叟和愚公妻;并及愚公子孙、遗男。
愚公妻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很接近。我们的分析就从这两个人入手:
1.学生朗读有关语句,进行比较: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通过问答,要求学生明确:
“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是只有智叟讲的。倒装句式的运用(谓语“甚矣”提前),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愚公的妻子是不会讲这样的话的。
“且焉置土石?”这句话是只有愚公的妻子能讲的。“况且把土块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她有这个疑问,说明她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不同于智叟的根本否定。智叟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七
1、流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有关实词、虚词的含义。
3、分析人物形象,明确故事寓意。
1、明确故事寓意。
2、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3、“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通过朗读和思维训练来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在泛读感知、品读感悟、研读迁移中,达成教学目标。
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课前我们已对课文进行了疏通,下面检查字词学习情况。教师出示小黑板: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一厝朔东。()(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汝心之固。()(4)且焉置土石。)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学生分小组朗读。
三、教读新课
(一)初步理清“人”和“事”。
教师导语:现在由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大家,看看大家对课文究竟理解得怎么样。
1、提问: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教师引导明确下列词语的含义,学生讨论回答:
年且九十——且,将。智叟——叟,老头。京城氏——氏,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龀——龀,齿旁,小孩换牙;始龀,七八岁。孀妻有遗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亲是“寡妇”,他自己是“孤儿”。“遗男”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
3、提问: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本句省主语“愚公”;“荷担者三夫”即“三个能挑担的男子(子孙)”。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八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是一则既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又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既要胸怀大志,敢于实践,才有可能成功。同时,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九
教
目
标
知识目标(乐学)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会学)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
教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则寓言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人物的形象和这则寓言的“灵魂”。
检查复习:
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好文言文主要靠积累,知识积累的好方法是自我整理,请说一说你整理了什么知识点。
二、简析课文
1、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a、解决以下问题
1、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
2、愚公当时的状况如何?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目标如何?
4、移山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b、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板书:难
方七百里,高万仞
移山———难——五人,人数少
工具简陋
时间漫长
行程远
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些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三、分析人物
学法指导: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1、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对话。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过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认为没有办法处理挖下来的土石
学法指导:“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从目的、语气和称谓的角度思考两段话的区别。
区别: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式的运用,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有这个疑问,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
b、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献疑”智叟: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c、从称谓看,还有什么不同?
明确: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委婉。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
学生试读
3、分析智叟的形象
畏难而止自作聪明
3、分析愚公的形象
a、智叟自作聪明地反对愚公移山,愚公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我们一起读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学生找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齐读
启发: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十
教学目的:
一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
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教学设想:
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安排三教时(包括课内自读。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二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一)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二)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三)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
(四)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一个有利条件。这一堂课,请同学们借助于词典和课本的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然后想一想:这个故事寄寓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什么教育?自读中有什么疑问,请大家在书上打个问号,准备下一节课提出。
二学生自读。教师板书要特别注意的词语(见“教学目的一”),学生边读边在这些词语下加着重号。教师行间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布置作业: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人物分析。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比较,了解不同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二在人物分析的.过程中落实若干文言词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自读:
(一)学生齐读全文,结合正音:仞、惩()、塞()、迂()、荷()、箕畚()、龀()、匮()、亡(,同“无”)、厝(,同“措”)
(二)学生质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字典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讨论求得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教读新课。
(一)初步理清“人”和“事”:
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说明预习是认真的。许多问题经过大家一起思考,都得到了解决,可见只要开动脑筋,同学们是能够自己读懂的。现在由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大家,看看大家对课文究竟理解得怎么样。
1.提问: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人物表: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通过问答,明确下列词语的含义:年且九十――且,将。智叟――叟,老头。京城氏――氏,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龀――龀,齿旁,小孩换牙;始龀,七八岁。孀妻有遗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亲是“寡妇”,他自己是“孤儿”。“遗男”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
3.提问: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读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本句省主语“愚公”;“荷担者三夫”即“三个能挑担的男子(子孙)”。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这样看来,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个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遗男,一共五个人参加移山劳动。
4.提问:“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
通过问答,明确下列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方七百里,高万仞――方,方圆、面积,方七百里,写山之大,是约数;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虚指,极言山之高。山又高又大,说明移山之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即一年),才返家一次。说明劳动的紧张、艰苦,也显示了愚公移山决心之大。
教师小结: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岁,工具又落后,要移山的确是千难万难的。在艰巨的任务面前,最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人物表”里的这些人,在“移山”这个巨大的困难面前各自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面貌。
(二)人物分析――重点:智叟和愚公妻;并及愚公子孙、遗男。
愚公妻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很接近。我们的分析就从这两个人入手:
1.学生朗读有关语句,进行比较: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通过问答,要求学生明确:
“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是只有智叟讲的。倒装句式的运用(谓语“甚矣”提前),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愚公的妻子是不会讲这样的话的。
“且焉置土石?”这句话是只有愚公的妻子能讲的。“况且把土块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她有这个疑问,说明她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不同于智叟的根本否定。智叟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十一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下一篇:新闻通讯稿写法(5篇)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