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春节对联的小故事(精选20篇)

2025-03-20人围观
简介【导语】新春佳节,红联映日,墨香盈门,那一幅幅对仗工整的春联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与祝福。无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个小故事,这里藏着帝王将相的雅趣轶事,朱元璋挥毫赐联,为春节添皇家气派;文人墨客以联会
【导语】新春佳节,红联映日,墨香盈门,那一幅幅对仗工整的春联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与祝福。无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个小故事,这里藏着帝王将相的雅趣轶事,朱元璋挥毫赐联,为春节添皇家气派;文人墨客以联会友,斗智斗才,妙句频出,佳话流传。亦有民间小巷的暖心篇章,百姓借联祈愿,把对丰收、团圆、安康的盼望凝于字里行间,驱邪迎祥。从古朴乡村到繁华市井,20个故事串起春联发展的脉络,揭开它背后的历史面纱,带您领略小小春联蕴含的博大精深,伴您在墨韵书香里,重温那些年味四溢的旧时光。

1.春节对联的小故事 篇一

  古时候,有一人家十分迷信,凡事都要讨个吉利。大年三十晚上,父亲和两个儿子商议说:“堂上要贴一副新春联,现在咱们每人说一句吉利话,凑出一副春联来。”两个儿子点头称是。父亲先捋着胡须念道:“今年好!”大儿子想了想也念道:“倒霉少。”二儿子接着又念道:“不得打官司!”念完了,大家称赞了一番,就由父亲执笔,写了一条没加标点的长幅,贴在堂屋的正中。邻居们来拜年。一进门,看见那副春联,大声念道:“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2.春节对联的小故事 篇二

  苏东坡与秦少游经常一起出游。这天,他们同乘小舟,沿江而下,饮酒吟诗,好不痛快。这时,苏东坡看见岸上有个醉汉,骑着一头毛驴,走走停停,东倒西歪,样子十分可笑,就出了个上联:

  醉汉骑驴,颠头晃脑算酒账

  这对联十分形象,秦少游一时无以为对,正思考时,忽然看见船尾的艄公,这艄公一仰一俯地摇橹,引发了他的联想,于是对出下联:

  艄公摇橹,作揖打恭讨船钱

  艄公听见“船钱”二字,赶紧说:“不忙,不忙,下了船再说!”苏东坡和秦少游二人大笑不已。

3.春节对联的小故事 篇三

  传说有一次祝枝山碰见了一个叫徐子建的师爷。这位师爷自命不凡,傲气十足,夸口说没有能难住他的对子。这回相遇,他提出要和祝枝山比对子。祝枝山问:“谁出?谁对?”“当然是你出,我对喽!”师爷满不在乎地说。祝枝山微微一笑,说出上联:

  三塔寺前三座塔;

  徐子建一听:就这个呀,有什么难的`?张口对出:

  五台山上五层台。

  师爷正催促出个新对子时,祝枝山说:“还没完,我能加字。”“这有什么?我也能添字。”祝枝山继续说: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徐子建想都没想,就说:

  台山上五层台,台……

  他说不下去了,总不能说五个“台”字吧?祝枝山说了句:“‘抬’不动了吧?”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4.春节对联的小故事 篇四

  唐代的李群玉是很有名的才子,他的诗文意境优美,他小时候熟读诗书,常常和老师在一起吟诗作对,老师很喜欢他的聪明好学的精神,也经常指教他。

  有一天,师生俩一起到外面散步,他们走在明月当空的小道上,远处传来了寺庙的钟声。小路两旁是竹林,竹林里不时飘来一阵阵的花香,在这幽静之中,老师诗意勃发,吟出了一句上联:

  风吹钟声花间过,又香又响

  李群玉也被周围的景色所迷,听到老师的.对联,他环顾四周,看见明月的光芒皎洁如水,小路两旁的竹林中不时有萤火虫飞来飞去,萤火虫的光亮忽明忽灭,时隐时现,就马上对道:

  月照萤灯竹畔明,且亮且凉

  上下联句很巧妙地把明月照耀下的景色描绘出来,使人觉得身如其境,这真是一副美妙的图画。

5.春节对联的小故事 篇五

  北宋时期的诗人王禹偁是一个非常聪明有才气的人,他从6岁就能做诗,7岁时就能做文章,人们都称他为神童。

  有一天,郡太守大宴宾客,宾朋好友聚集一堂,可热闹了,这时,王禹偁也作为郡太守的“小友”随着人们一同入席就坐。在宴席上,郡太守心里很高兴,就出了一联让众人来对:

  鹦鹉能言难似凤

  出句之后,众位宾客都开始跃跃试对,人们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地想着,可是,过了好半天,也没有人能对出来。又过了一会儿,有几个“嘴尖皮厚腹中空”的酸溜溜的秀才,对出了几个不三不四的句子,郡太守听了,摇着头否定了,然后他催促着众位宾客,继续对下去。众位客人还是想不出好对子来,令郡太守很失望。这时,小王禹偁在心中已想好了,于是,他就用铜铃般的天真稚气的声音大声说:“我来对。”众位客人顺着声音一看,见是一个小孩,不禁发出一阵鄙视的笑声。

  可是,王禹偁不慌不忙地挥笔写出了下联:

  蜘蛛虽巧不如蚕

  顿时,四座议论纷纷,不断发出赞叹的声音。

6.春节对联的小故事 篇六

  宋朝有个州官叫田登,欺压百姓,横行霸道,还蛮不讲理。他不许别人直接说出他的名字,说这是不尊敬他,叫“犯上”。他叫田登,不但“登”字不准说,不准写,而且像“灯”、“蹬”、“噔”什么的,也一律是“禁字”,比皇上还厉害。谁要是不留神犯了“禁”,马上叫人拉下去打一顿板子。这年正月十五要到了,这是民间的元宵节,也叫灯节,家家户户要挂灯、赏灯,叫做“放灯”。田登让人在城里贴出告示,规定正月十五怎么过。那告示上写着:“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怎么“放火”呢?本该写“放灯三日”,那“灯”字不是不敢写吗?起草告示的'只好写“放火”了。老百姓看了,又笑又气:大过节的,连灯字都不准说,这是什么世道!有人就借此编了副对联:

  只准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

  不敢贴出去呀,老百姓就在下边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并且一直传到现在。

7.春节对联的小故事 篇七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两人论诗作联,也常常互相取笑,从中得到极大乐趣。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荤。一天,他炖了鱼,正要吃,抬头一看,苏东坡进了寺门。心想:早不来,晚不来,一吃鱼他倒来了,先不给他吃。急中生智,顺手把敲的磬翻过来扣在鱼盘上推到一边。苏东坡一进庙门就闻到香喷喷的`鱼味,心想: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可以享口福了。挑帘进门一看,佛印吃着米饭,桌上只有一碟咸菜。佛印也很大方:“学士驾到,与贫僧一起吃粗饭吧!”

  苏东坡只好坐下来吃白饭。他边吃边琢磨,这鱼放在什么地方呢?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倒放的磬,心里明白了,可怎么把磬里的鱼拿出来吃呢?忽然心生一计。苏东坡说:“前几天,你让我给一位善人写对子,我一直没写出来。后来想,索性用一副现成的对联算了。”

  佛印问:“哪一副?”苏东坡告诉他,就是常见的春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

  说到这儿,苏东坡装作忘记的样子:“下边是什么来着?”佛印说:“庆有余。”

  苏东坡赶忙接过话岔儿:“什么?'磬有鱼’,那为什么不拿出来吃呀?”说完,一欠身,把不远处的磬翻了过来,“果然有鱼,吃呀,吃呀,不要粗茶淡饭了。”佛印也笑了:“这个学士,真够机灵的。”

8.春节对联的小故事 篇八

  话说乾隆年间,微服私访的乾隆皇帝来到了一处城中,此时正值新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有春联。但见一处鞋铺门前冷落,鞋匠愁眉不展。这时乾隆找人上去询问,原来鞋铺一直生意不好,鞋匠每天都发愁,所以无心过年。乾隆知道后马上对鞋匠说你去拿纸笔来我给你提一副对联,贴上后马上生意就转好。

  笔墨齐后,乾隆写到“上联:大鞋楦,小鞋楦,楦楦砸出穷鬼去;下联:麻线绳,棉线绳,绳绳引进财神来。横批:由贫变富。”此联一贴出广为流传,从此鞋铺生意越来越兴隆。

9.春节对联的小故事 篇九

  话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时就要求每家每户春节一定要贴春联,这样寓意来年国富民强。有一年春节前夕朱元璋微服私访,看到国民都积极响应号召,心里很高兴。突然一转角看到了一户屠夫家中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叫人一查原来屠夫不认字也求不来人帮他写字,只能作罢。朱元璋知道后,提笔就写了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一贴出,朱元璋的对联即此传为佳话。

10.春节对联的小故事 篇十

  在同里有一个叫做王扶九的幕僚师爷,年纪很大了还在广东地区给一个县令当师爷。有一年除夕,王扶九就给自己家门口贴了这样一幅春联:

  上联是:白发萧然,看他人儿女夫妻,千般恩爱;

  下联是:黄金尽矣,数此日油盐酱醋,百计安排。

  等第二天,县令上面拜年的时候看到这幅对联,顿时非常感慨。于是就给王扶九赠送多达千金的年终奖,并给王扶九安排了车票,送他回老家安度晚年。

11.春节对联的小故事 篇十一

  相传左宗棠有一年在除夕的时候,着急回家过年,看见路边一户人家正往贴上联,上联写的是“十年宦比梅花冷”,因为左宗棠急匆匆往家赶,只看到上联,没看到下联。

  等左宗棠回家后,越想越好奇,这大过年的,这家人为何贴了这样一幅冷冷清清的上联?这下联到底是啥呢?

  于是左宗棠拍了一个下人去抄录这户人家的下联,下人抄回来左宗棠一看下联是:“一夜春随爆竹来”。顿时感慨这个下联写的真好,一下子把上联的冷清给挽回来了。

  再一打听,原来主人是一位候补多年的官员,于是左宗棠春节后就给他安排了差事。

12.春节对联的小故事 篇十二

  在清朝康熙年间,吴三桂等三藩割据云南,阴谋叛乱,吴三桂有个妾室的弟弟犯了罪,害怕吴三桂处罚自己就叛逃到京师告密,但是康熙虽然怀疑但是并没有办法直接动手,于是派人去暗中侦查,结果被吴三桂知道了。恰好赶上春节,吴三桂就自己手书了一幅春联贴在大门上。

  春联写的是:“帝力于我何有;臣清恐人不知。”

  派去侦查吴三桂的人侦查了一个多月啥都没发现,于是就把这幅对联抄下来回去报告说吴三桂没有反叛的意思。

  后来没多久,吴三桂造反的消息传到了康熙跟前,正打算洗澡的康熙皇帝大怒,把帽子扔到地上骂道:这奴才竟敢骗我!

  清初,吴三桂据云南,旋蓄异谋,其妾弟某得罪畏诛,潜走京师告变,朝廷不之信,姑遣使侦焉。事为三桂所闻,谋所以缓之,会值改岁,乃自书春联榜诸府门云:“帝力于我何有;臣清恐人不知。”使者留滇月余,竟无所得,特录联语归报,遂信而置之。未几反书闻,帝方沐掷冠于地曰:“奴诳我。”

13.春节对联的小故事 篇十三

  在五代十国末期,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有一年除夕的时候,按照习俗要把旧桃符换成新桃符。于是命令后蜀的学士辛寅逊给自己的寝室门口准备挂的桃符题字,但是等这位辛学士写完后,孟昶又觉得这写的啥玩意?

  于是孟昶一气之下,自己拿起笔来在新桃符上写了两句话:新年纳除庆;嘉节号长春。

  于是众位大臣纷纷效仿,给自家桃符也题上类似的话语,后来民间也纷纷效仿,老百姓没有那么多讲究,直接在纸上写完贴到门上,这就逐渐演变成了春联。而孟昶所写的:“新年纳除庆;嘉节号长春。”也成为了中国第一副春联。

  《蜀祷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除庆;嘉节号长春。”…

14.春节对联的小故事 篇十四

  纪晓岚是清朝的大学士,有一次,他春节回家探亲,乡亲有一家三兄弟请他写春联,他写了一副“惊天动地门户,数一数二人家”,横批是“先斩后奏”的春联。这一下可不得了,有人以“犯上”之名,告了他个欺君之罪。乾隆皇帝得知,立召纪晓岚回京查问,纪晓岚回道:“春联是我写的没错!这家老大是卖炮仗的,不是‘惊天动地门户’吗?老二是集市上管斗的,成天‘一斗、二斗’地叫,不是数一数二人家吗?老三是卖烧鸡的,不是‘先斩后奏’吗?”一番话说得乾隆也笑了。

15.春节对联的小故事 篇十五

  大画家郑板桥很善良,经常给穷人一些补给。有一次,他和一位朋友散步,走着走着,看见有一家门前的春联很奇怪。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郑板桥一看,马上跑开。朋友正纳闷呢。郑板桥就扛着一袋米,提着一袋衣服走了回来,敲开了有奇怪春联的家的门。原来里面住着一个穷书生,他笑着接过郑板桥的东西,郑板桥和朋友就走了。朋友问他怎么知道他缺少食物和衣服?他回答:“因为我看见他的春联上联缺“一”,下联缺“十”,“缺一少十”与“缺衣少食”是皆音,所以我知道他缺少了食物和衣服。”朋友恍然大悟。

16.春节对联的小故事 篇十六

  解缙自幼好学,出口成章。这年春节,他在后/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对门的员外看了,很不高兴,心想:只有像我这样的人家,才配贴这副对联,就命仆人把竹子砍了。不一会儿,家人来报,解缙的春联改成了:“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员外听罢,非常恼火,令人把竹子连根挖出,不料解家的春联又改为:“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17.春节对联的小故事 篇十七

  从前有个少爷,平日吃喝玩乐,游手好闲,把他父亲留下的遗产都花光了,临近年关,连柴米也没有。除夕夜,这位穷困潦倒的少爷写了一副对联自嘲,贴于门口:“行节俭事,过淡泊年”。村上有位老学者读后,慨叹不已,在对联的联首各加上一字,成了:“早行节俭事,免过淡泊年”。

18.春节对联的小故事 篇十八

  从前,有个进士老爷,专横跋扈,不可一世。有年春节,他为了炫耀,在自己的大门上贴了这么一副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正巧,镇上有个穷秀才,路过进士的家门,看见了这副对联。他先是露出鄙视的神态,接着,又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到晚上,他见四下无人,就悄悄地在对联上加改了一些笔画。

  第二天一大早,进士的门前围满了大堆看热闹的人,他们有说有笑,议论纷纷,大家都称赞:“改得好!改得好!”

  门外的吵嚷声惊动了进士老爷,他连忙打开大门,一看,立即昏倒在门前的台阶上了。

  原来,进士门前的对联,已被秀才改成了这样: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19.春节对联的小故事 篇十九

  有一年除夕,杭州才子徐子建家门上贴了红纸,就在他去请名家来题写春联之际,祝枝山正好路过其门前,见红纸空白,时兴起,遂提笔一挥,大书了两副对联。正门上是: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侧门上是:此地安能常住,其人好不伤悲。

  徐子建回来一看,气得七窍生烟。一了解原来是祝枝山写的。他找到祝氏,又请来众多秀才,当面指责祝氏恶语伤人。面对大家的责难,只见祝氏哈哈大笑:“请诸位仁兄息怒,新春佳节怎能骂人,我这是故意卖弄。”接着随手拿笔在四句上各加一点,结果两副对联变成: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此地安,能常住;其人好,不伤悲。

20.春节对联的小故事 篇二十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秀丽雄健,人称“书圣”,有一年春节,他写了一幅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但是由于人们太过喜爱王羲之的书法,这副春联刚贴出去便被人偷走了。于是王羲之只好又写了一副春联:“莺歌北里,燕语南郊。”结果当晚又被人偷走了。

  王羲之思忖再三,再次写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由于联语不吉利,所以这副春联算是“保住”了。但是人们实在是搞不清一代书圣为何写副这样丧气的春联。除夕当天,王羲之在那副春联下面各添了几字,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路人看了,无不钦佩书圣的巧思。

上一篇:最新专项经费申请报告实用(11篇)

下一篇:初中军训随笔500字 军训随笔800字初一(7篇)

文章评论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