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最新岳阳楼记原文 岳阳楼记心得体会(精选12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岳阳楼记原文篇一
《岳阳楼记》是唐代大诗人范仲淹所著,这篇文言文传承了范仲淹的家国情怀和文学成就,成为文化名篇。近日我也在研读《岳阳楼记》,在阅读过程中,对范仲淹的思考和人生感悟深有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我的读后感。
第二段:文学体裁的品味。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经典文学之作,其文学品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文中字字含蕴,语言优美,妙笔生花,用典深奥,启示人们对于文化、历史、人情世事的深层认知。文本开端便有“舟次于此,上下四方,鼙鼓喧阗”的壮观热闹,为读者烘托热闹的气氛,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曾经的辉煌历史与沉淀的文化底蕴。文中涵盖了范仲淹的家国情怀和宏大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对于人生境遇的感悟与思考,从而反映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第三段:人生哲理的启示。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融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世界观,指出了自身在维护正义方面追求的美好愿景,高喊道德亟待被重视,警示社会道德沦丧,对于个体命运与家族命运、国家命运的关系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人生的困境、心境、内心矛盾和挣扎,在文中都得以体现。范仲淹在文中表达了人生的矛盾与追求,从而启示出人们生命的意义和方向,让我们思考人生所追求的真正幸福。
第四段:文化传承的意义。
《岳阳楼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它是中国经典文化的瑰宝之一,无论是古人或是现代人,受到大众的推崇与喜爱。通过对这篇作品的研究和传承,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古代文化,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和必要性。同时,《岳阳楼记》是中外文化交流、文化输出的重要窗口,它的独特艺术价值和思维深度,将继续对人类文化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第五段:结语。
总之,《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信仰与情怀的表达,其语言和文化内涵都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学习的。我们应该通过对古代文化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力量。要牢记在心,以崇尚文化、传承文化、弘扬文化为已任,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蒸蒸日上。
岳阳楼记原文篇二
看水。去岳阳楼五一到十一时节最佳,此时天气不冷,树木葱郁,湖水荡漾,景色怡人。洞庭湖水,绵延八百里,浩瀚无边。
看楼。到岳阳楼,要品味古代建筑的美。全楼木质结构,不用钉铆,衔接巧妙,令人赞叹。
除了赏楼看水,不得不去杜甫亭。一代诗人,留下千古绝唱,感叹其为国为民的.情怀。
小乔墓。“铜雀春深锁二乔”,一代美人,魂归洞庭,历史沧海桑田,周郎何在?
君山的龙涎井。龙涎井的美在于香妃寻夫的传说,这浪漫的神话传说,体现了人没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领略《岳阳楼记》全文。在岳阳楼中,有刻在木匾之上的《岳阳楼记》全文,在岳阳楼研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感受一代先贤为国为民的宽广情怀,此情此景,令人终身难忘。
岳阳楼记原文篇三
《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一篇散文,全文共分三十九段。它通过对岳阳楼及其历史、文化背景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团结、国家和民族兴盛的向往和追求。这篇文章在语言上典雅、辞藻华美,博采众长,既有记述,又有议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
第二段:从“忆昔”谈述唐代岳阳楼的历史。
文中通过“忆昔”一词,让我们了解岳阳楼的历史起源,这是一座李世民所建的楼阁,用于观测洞庭周围的地理环境。在后来的唐代,岳阳楼逐渐演变成了宴会、娱乐和赏景的场所。这样的历史背景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岳阳楼是一个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的象征性建筑,它在历史上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与社会意义。
第三段:从“眺古”谈述岳阳楼的文化底蕴。
在“眺古”一段中,作者通过详细地描绘楼下和楼上的文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在文章中提到的那些名人名作像一样的文化符号,让我们触及到了一个载粹之美的园景世界。同时,这些文化符号,也向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优秀文化成果,让我们在汲取文化营养的同时,也能更深入的体会到岳阳楼所蕴含的人类情感。
第四段:从“咏怀”谈述作者的情感表达。
在“咏怀”一节中,作者用深入的思考和感人的笔触,将自己的情感直接融入岳阳楼。他深情地咏叹吟嘻,表达自己的忧患、追求和赞美之情。这样的情感表达,不仅让我们心中荡漾着深深的感动,更能让我们从作者的角度体察人类情感,更深刻地领略到作者的思想境界和人文情感。
第五段:结语。
《岳阳楼记》是一篇经典的散文作品,在这篇文章之中,化腐朽为神奇地获取了立体空间感,使之兼具文学与艺术两种形态。它以一种坚韧、意志力强、抱负远大的姿态表现出良国之志,抒发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之情,是一篇真正有历史深度的佳作。
通过阅读《岳阳楼记》这篇充满了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感的文章,我们不仅可以赏析其文字风骨,更能够思索其中所包含的社会价值和人类情怀。它告诉我们,文学不止是寻常文体和神秘象征的堆砌,更是一种思考和情感的呈现。
岳阳楼记原文篇四
1、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2、上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心,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1)杜少陵五言绝唱:杜少陵即杜甫。五言绝唱是指杜甫的《登岳阳楼》五言律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范希文两字关情:范希文即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江苏吴县人。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其中《岳阳楼记》最为著名,尤以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为世人所传诵。两字关情即指其中的“忧”“乐”两字。
(3)滕子京百废俱兴:滕子京即滕宗谅,字子京。北宋河南人,与范仲淹同举进士,历任殿中丞、知州、天章阁待制,因故被贬到岳阳,次年他主持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4)吕纯阳三过必醉:吕纯阳即吕洞宾,名岩。唐代进士。传说他后来入终南山修道成仙,为“八仙”之一。自号纯阳子。据《岳阳风土记》载,吕洞宾好酒,曾三醉岳阳楼。楼上有他留的字。他的《绝句》诗云:“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5)诗耶,儒耶,吏耶,仙耶:诗人吗?儒家吗?官吏吗?神仙吗?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佳句。
(7)南极潇湘:这里当指南边直到潇水和湘水。
(8)扬子江北通巫峡:扬子江即长江。巫峡为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省巴东县西,与四川巫山县接界。
(9)巴陵山西来爽气:指巴陵山在岳阳西方。巴陵,岳阳古为巴陵郡。古代传说夏后羿曾斩巴蛇于洞庭湖,积骨成丘陵而得名。爽气即指明朗开豁的自然景象。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10)岳州城东道崖疆:岳州,隋代置岳州。治所在巴陵(今岳阳市),岩疆,指山岩之边界。
(11)潴者:潴一作渚,水停聚之地。唐代韩愈《岳阳楼别窦可直》诗有“潴为七百里,吞纳各殊状”句。
(12)峙者:直立、耸立着的。
(13)镇者:一方的主山称镇,描绘山势雄镇一方的.样子。
(14)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改用陶渊明《饮酒》诗中佳句。《饮酒》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6)岳阳楼:是江南三大著名楼阁之一。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它原为三国东吴鲁肃练水军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716),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此建楼。宋庆历五年(1045),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次年,重修岳阳楼,主楼两侧还建有三醉亭、仙梅亭、怀甫亭。请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一文,盛传海内,岳阳楼因此声誉倍增。
岳阳楼记原文篇五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君山岛北岳山山腰上,是中国古代三大名楼之一。作为一位喜欢历史文化的人,我特意安排了一天时间去游览岳阳楼,这次的体验令我受益匪浅。
首先,岳阳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感。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址,岳阳楼充满了岁月的痕迹,每一个角落都蕴藏着历史的厚重感。登上楼顶,一片壮丽的景色展现在眼前,我仿佛能够穿越回古代,想象当年岳阳楼繁荣时的热闹景象。在导游的讲解下,我了解到岳阳楼曾是唐代文人黄庭坚的故里,他曾写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佳句,使岳阳楼更加有了诗意和浪漫的色彩。
其次,岳阳楼教会我如何欣赏美。岳阳楼周边环境优美,四季分明。我在岳阳楼下的亲水平台静静地坐着,细细品味湖水的清澈和风景的美好。湖面上,绿树成荫,风平浪静,仿佛进入了一个仙境。湖畔的柳树枝条随风轻摆,从古至今,总有一些文人饮酒赋诗,吟咏着岳阳秀丽的景色。这次游览岳阳楼,让我更加理解了美的含义,美不仅仅是简单的外貌,而更多是一种心境的把握和感受。
此外,岳阳楼也让我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岳阳楼的建筑风格独特,艺术价值极高。楼内珍藏着古代文物和文化艺术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杜甫题诗时使用的“岳阳楼砚台”。这块砚台圆润光洁,镌刻着杜甫的名句“登岳阳楼记”。旁边还有一个纪念馆,展示了岳阳楼的历史和文化,让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重要的是,岳阳楼也让我领悟到了人生的哲理。在岳阳楼的导游讲解中,我了解到岳阳楼始建于三国时期,来到凤鸣山顶。并在唐代时,岳阳楼人气旺盛,成为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所。然而,历经沧桑,岳阳楼也多次被毁修,人们不断地修建、保护它,让它屹立至今。这给了我很深的启示:人生也是如此,会有起起落落,但我们要不断地奋斗、不断地追求,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坚持,达到更好的结果。
综上所述,游览岳阳楼是一次充实而难忘的经历。岳阳楼的历史感、美的鉴赏、传统文化和人生哲理都使我深受触动。我相信,这次游览岳阳楼将在我心中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同时也催促自己不断前进,追寻更多美好的事物。
岳阳楼记原文篇六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岳阳楼:湖南岳西门城楼,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首联:仇兆鳌《杜诗详注》“‘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系我国第二淡水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纳长江松滋、太平、藉池、调弦四口。昔日称“八百里洞庭。”
颔联:吴楚,为春秋二国名,大致上吴国在湖东,楚国在湖西,洞庭像是把两隔开。坼,裂开,隔开。乾坤,此处指日月。
颈联:有孤舟,在孤舟。有,在。当时,杜甫年五十有七,耳聋肩麻,多病缠身,阖家又在水漂泊,故曰“老病有孤舟。”
尾联:戎马关山北,是年吐番入侵。战事犹示已。
赏析:
本诗描绘洞庭湖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身世,反映了他对亲人的怀念,对国事的忧思。
岳阳楼记原文篇七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们一家人赶早驱车来到著名的岳阳楼。古人说得好:“岳阳天下楼,洞庭天下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岳阳楼果然名不虚传!
进入岳阳楼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唐宋元明清“五朝楼观”,五个朝代的岳阳楼都有它不同的特点。其中唐朝的岳阳楼建筑细致,屋顶上有五只火凤凰,栩栩如生,美极了!
岳阳楼的主楼高三层,金色的琉璃瓦,紫红色的立柱,大气辉煌。它正对着一望无际的洞庭湖,居高临下,尽显豪迈、霸气。我和爸爸攀上三楼,往外望去,啊!果真是“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面对眼前的美景,我只有一饱春色,畅怀放歌了!
我们沿路游览,一边观赏泛着微波的湖面,一边欣赏。
诗词。
碑林。不知不觉,游玩了几个小时,真舍不得离去。
岳阳楼记原文篇八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湖畔,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之一。作为夏季放松心情的好去处,我最近有幸游览了岳阳楼,并获得了一些难忘的体会。
首先,游览岳阳楼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岳阳楼建于明代,是当时最精美的建筑之一。通过游览,我了解到岳阳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浓缩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在楼内,我看到了许多古画、石碑和古代文化遗物,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看着那些神秘的历史古迹,我感到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心灵相通。通过参观岳阳楼,我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游览岳阳楼使我沉浸在壮丽的自然美景中。岳阳楼位于洞庭湖畔,四周环水,景色宜人。登上楼顶,我可以俯瞰到整个洞庭湖的壮丽景色,湖光山色让人心旷神怡。清晨的时候,湖面上迎风飘荡的渔船和闪烁的鱼虾,仿佛是大自然给人们的一副画卷。傍晚时分,湖面上的夕阳映照出了一片金色的光辉,美不胜收。游览岳阳楼,我深深感受到了自然的宏伟和雄奇之美,这种美妙的感觉会一直留存在我心中。
然后,游览岳阳楼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豪情壮志。岳阳楼因杜甫的诗《登岳阳楼》而名扬天下,成为文人墨客纷纷前来寻找灵感的地方。杜甫的《登岳阳楼》中写道:“昔日龙堆殿上楼,声价文章驰四方。功名不减河山在,世事如今多渺茫。”这个诗句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人的壮志豪情。站在岳阳楼上,我仿佛看到了古代文人在这里放声长啸,抒发自己的壮志雄心,对抗尘世琐事。游览岳阳楼让我明白,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保持对人生的热情和渴望,追寻属于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最后,游览岳阳楼让我体验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岳阳楼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记忆,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游览时,我看到这里不仅有中国游客,还有许多外国友人。在岳阳楼上,我看到人们不分国籍、肤色和语言,都带着敬畏和仰慕的心情,领略着这座古老文化的神奇。这让我感到非常自豪,也让我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博大胸怀。
总的来说,游览岳阳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通过这次经历,我不仅对古代文化、自然美景和人文气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珍贵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岳阳楼将继续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带给大家无尽的美和智慧。
岳阳楼记原文篇九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书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中,“登临吴书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意境雄伟,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无边落木潇潇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
岳阳楼记原文篇十
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一篇著名散文。它以崇明岳阳楼为背景,讲述了作者眺望江山、思考人生的故事。这篇文章开宏大、气势磅礴,以忧国忧民的情怀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读完岳阳楼记,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共鸣和启示。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真诚和情感,并汲取了他们智慧的养分。
首先,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展示了强烈的爱国之情。作者身为士人,对于国家与民族有着特殊的责任感。他眺望江山,观察社会现象,深感腐败与民生疾苦。文章开头,他以“黄滔”、“不断之水”喻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形象地表达了社会乱象和危机。他认为士人应该担当起振兴国家的重任,以德治国,以德兴民。在这些观点中,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担当与热情,引发了我对国家和社会的思考。
其次,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怀。他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和疾苦——“九州生气恃风雷,奇门遁甲走春秋”,在这些凄苦的景象中,作者感到痛于心灵,内心深处涌动着无限的悲痛和愤慨。他深深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人民的富裕与幸福。正因如此,他呼吁士人要勤奋学习,为人民谋幸福,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理念。这种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与愤慨,使人们更加理解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而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他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岳阳楼周围的山川、江河和天空,“鳞次栉比,排云萦回”,使人们仿佛亲临其境。通过景色的描写,他表达了自然的壮美与无穷。范仲淹崇尚天人合一的人生观,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与满足。这让我想起了现代人类社会对自然的破坏和利用,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最后,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我领略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智慧和胸怀。作者引用典故形象地阐述了文武之道的重要性:“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到渠成,犹因木受绳”等等。他使我认识到,智慧是士人必备的素质,只有通过学问的修养,才能够在为国为民的事业中化险为夷,解决千载难逢的难题。范仲淹展示了士人的才能和智慧,这使我更加坚定了学习的决心。
总之,读岳阳楼记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和启示。范仲淹通过描写自然、叙述历史、呼吁爱国,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豪情壮志。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思想中汲取智慧的养分,弘扬中华文明。我们要在努力学习中成为有知识、有智慧、有担当的人。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要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发展国家,造福人民,实现壮丽的中国梦。
岳阳楼记原文篇十一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登岳阳楼》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小题1:概括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小题2:颔联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请概括。(2分)。
小题1:表达了诗人思念亲友、伤世忧时之情。(意思对即可)。
小题1:描写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雄浑壮阔的景象。
小题1:根据此诗的背景——诗人此时处在安史之乱后妻离子散四处漂泊的多病晚年,再结合诗句内容可得出答案。
小题2:根据诗歌三、四句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尾联“戎马关山北。”“戎马”,就是战马、兵马,指战争。“关山”,泛指,并非专指那道关,那座山。“关山北”,指打仗的地方。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凭轩涕泗流”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作品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大跨度的跳跃。从内容方面说,开篇一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跃过程。颔联中,诗人由上联的写自己推进到写洞庭湖,这里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在写景中,又由吴、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跃。到了颈联,诗人又转回自身的描写,前后联之间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联,诗人又从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国事的描写,上下联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在写国事时,又有一个从国难的跳跃到诗人感情抒发的过程。这就构成了纵横开阔,跳跃性强的特点。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
岳阳楼记原文篇十二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岳阳楼区君山岛,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近日,我有幸游览了岳阳楼,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古老建筑的独特魅力。我想通过这篇文章,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岳阳楼的历史渊源。
岳阳楼建于1,700多年前的晋朝,虽经历了多次毁于战火然后重建,但仍能保留大部分的原汁原味。登上岳阳楼,我们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置身于古代的氛围之中。楼内的文物、字画、古籍等都让人们领略到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爱好者来说,岳阳楼无疑是一座无比珍贵的宝库。
第二段:山水之间的美妙景色。
岳阳楼是建在湖泊中的一座楼阁,它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站在楼顶,我们可以俯瞰整个岳阳市的美景,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湖面上荡漾的波浪,犹如一幅幅画卷,让人陶醉其中。沿湖岸而立的各种古塔、庙宇和建筑物,更是为山水增添了一份古朴的韵味。无论是日出时的橙红色湖面,还是夕阳下的金色晚霞,都让人震撼万分,流连忘返。
第三段:壮丽的文化交汇之地。
岳阳地处南北交通要道,自古就是南方和北方的交通枢纽,因此这里吸引了大量商贾、文人和官员。在岳阳楼的文化交汇之地,我们可以感受到各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这里集中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名人故居,包括文豪曹操的醉翁亭、唐代文学家杜甫的岳阳楼诗亭。这些文物和名人故居,时刻提醒着我们,岳阳楼曾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摇篮。
第四段:感受岳阳楼的深远影响。
岳阳楼不仅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和文化交流,承载着岳阳人民的希望和梦想。岳阳楼坚固的建筑结构和精美的雕刻技艺,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勤劳。对于我来说,岳阳楼告诉我要将个人的力量放在集体利益之上,要追求卓越的品质和无私的奉献。
第五段:怀远之情,思古之意。
游览岳阳楼,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祖国的美丽山河有了更深的感受。岳阳楼的壮丽和文化底蕴,让我感受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和希望。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怀念起古人的智慧和勤劳,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在岳阳楼的游览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坚定了我热爱祖国、传承中华文化的决心。未来,我将努力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一篇:父亲的眼神阅读原文(七篇)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