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摘抄(实用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摘抄篇一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是傅雷写给傅聪的一本书,名叫《傅雷家书》。
里面从不讲授别的,全是傅雷对于一些问题上的感想,以及对于傅聪的教育进行了自我批评。“为什么自己对傅聪那么严?”,这成了他的一大主要想法。
跟其他的一些书对比,傅雷还是更深一些。《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安德烈曾经对母亲说过的话,他母亲都记下了并记录在书上。傅雷不一样,他并没有写任何傅聪说的。
再举一个生活上的例子,我的母亲曾经对我也十分严,每次她一骂我我就会暗地里反抗。傅雷会反思,可我认为反思有可能不是真的,只是哄骗一下。而且我实在不愿意听那些啰啰嗦嗦的话。我想要听的一句话是:“孩子,我们都有问题。”
傅雷先生写的谈各种事我都十分爱听,并且我已经感受到了来自一位父亲对于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的真诚,这本书的任何一人都有些不对的地方,他们都改了。而且,谈西方文化,谈国事,每次都是反省深刻。
傅聪不是无错,只不过被傅雷先生掩盖住了一些。在本书中,傅聪作为一名旁观者明显不可说话,但任何人心中是明白的。傅聪可以出名离不开的完全是傅雷的教导。
如果让傅聪写一遍,他会将主题偏向于“谢谢你,父亲”为主题,中间会少少的出现“爸爸,我认为你这样不对”之类的的句子。因为傅聪留学在外,不知道他有没有看一个在自己小时强硬的父亲,变成一个承认错,反省深的父亲。
“我和你妈妈都十分想你”这样类似的话,傅雷心中,信中爸爸也许更重要。在傅聪长大后“强硬”的父亲,开始用温柔的语句,与儿子谈对于西方文化的所有理解,莫扎特这样有名的钢琴家被傅雷评论了一番。书信越往后越悲剧,傅雷先生得了大病了,在傅雷先生看来不算什么,傅聪看了一定“泪落千尺”,得了大病的父亲也不忘与自己每天聊会特殊聊天。
不止傅雷这样做,好多人都这么做。我母亲就是这么一个人。一天聊一会天儿。不久前我去兰州青海地区玩,我的妈妈干着大活,每天九点才可以回酒店(当时妈妈在外地工作),也不忘为我写上一封信,d1,d2,d3...
一天一封虽说名字古怪:“回来算总账”这类名字出现过。见到这个我十分开心,这包含了家长对孩子独自出行(我是参加了一个夏令营)的一种关心。
不论傅聪或是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对我们的关怀。
对于傅聪,我十分敬佩;对于傅雷,我十分敬仰。感谢你们留下这么好的作品,让世人见证一对父子创造的奇迹。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摘抄篇二
家,是一个能让我们的心软下来的词语。在通信不那么发达的年代,家书,是一个能在游子的心底涤起圈圈涟漪,送来丝丝温暖的词语。杜甫曾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的年代,家人的消息更抵得万金的价值。
有“钢琴诗人”之称的傅聪年轻时便崭露出在在钢琴上的天赋,被送到波兰进修。去国离乡的游子忙着吸收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文化。徒留家中的父母,却依旧要为孩子操心。这操不尽的心,是一个个夜里的翻来覆去,是一张张纸上的字字句句。
傅雷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艺术家。他身上有着知识分子的清高,有着艺术家的理想,还有一个父亲的严苛。家书涉及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醒越来越优秀的儿子不要骄傲,不要忘记给帮助过自己的人去信,不要工作太累要学会放松,不要沉着于感情中不能自拔,不要太过理想,不要在思想上脱离群众还有那么多的不要,连着读几十页下来会有不耐烦的。
为他的说教,为他的严厉。可是第二天还是想读,虽然不耐烦,你知道他说的是对的,你感受到的是温暖的。最难得的还是和儿子针对艺术的讨论,讨论儿子的进步,讨论他的不足,为他的语言着急,为他翻译所需的音乐文献,帮助其提升自己。除了道理,能切切实实的去为远在天边的儿子着实做些什么。
这些家书的温度,却是因了父子不能团聚的痛楚。傅聪自少年出国,中间只回来过一个月,到最后回来是为含恨离去的父母平凡。我心里是对他有些责备的。父母收到他信时的喜悦,收不到他信时候的焦灼,都只是极力克制下思念的外现。父母只是想多知道一些他生活的细节,陪着他神游下国外的生活,却是那么奢侈。他只顾往前走,忘记了多回回头。
这几百封的家书,是一个知识分子父亲的爱。朗读者里的作家麦加也用小心翼翼的一封信关切着远去他国求学的儿子。我们的父亲未必都这么善言,却依然在表达着对我们的爱。《背影》里朱自清的父亲,就用笨拙的身影,和一捧橘子来阐释了对儿子的惦念。
在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家新成了奢侈,微信却也是一种表达。我们有时候会不耐烦,有时候会屏蔽爸爸看自己的朋友圈,可是爸爸的一条语音也是爱的表达。学会在别人的感情里感受温暖,更重要的是要在别人的失去里珍惜幸福。
不忙的时候,不妨回爸爸一条微信,让他们可以听到自己思念的回音。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摘抄篇三
1)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让我做父亲的得到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给别的青年;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是做人还是其他方面.
在那么多封家书中,我看到最多的除了父亲对儿子傅聪的教导,还有是傅雷先生在艺术,音乐方面的造诣很深。几乎,每一封信中都向孩子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而不仅仅是希望孩子一天天没有节制的训练,而是讲究技巧,从事物中领悟情感,才能不做它们的奴隶,用心书写自己的创作。在家书中,不管是聪去波兰留学,还是后来赴世界各地演出,傅雷先生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还不时寄给中国古典的文学名著及艺术方面的画,书籍。在傅雷先生教导孩子中,还有是怎样叫孩子面对压力,如何正确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也能看出傅雷先生望子成龙的心更多在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发展,所遇的困阻,同时细心的给出自己以往的经验,拳拳爱子之心,更是溢于言表。
2):“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 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3)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 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4)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tonecolour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蹬峰顶。”
这是傅雷老师,听过儿子傅聪的录音后,对儿子所讲评的。这里面包括了,傅老师对儿子的录音,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并且在后面提到了对儿子的希望。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肯定,让其有努力拼搏的决心,以及会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发展的方向。而我们当子女的,也应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经验,取长补短发展自己的新道路。
5)“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别是乐力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儿子面临社会千变万化,如何应对,作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走过的经验,提醒儿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径。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阳的希望。父母走的弯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希望他们能比自己“更上一层楼”。青春期的我们,应该放下逆反的心理,听从父母的教训,理解父母的苦心。其实,这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好,为了我们以后的生活更加轻松、快乐。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摘抄篇四
《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它不仅让我们懂得怎样做一个好孩子,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从书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甚至是比较刻薄的人,这正是他的身世所决定的傅雷在幼年丧父,童年母亲的严厉家教。在细节上修炼自己的品德,虽然家书中是许多教育儿子的话,但实际傅雷自身都做到了,这也就是儒家文化中在品德修养身教胜于言传吧。当然这和他所受到的既有儒家底蕴的儒家文化,又有从头到尾的接受唯物主义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其实,我们身边的父母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他们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从这里边我想到了现在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确实令人担忧,许多孩子的自主能力越来越低,以致于现在的孩子不能适应社会,不能自己照顾自己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正是中国父母的悲哀,所以培养一个孩子,最好要在他小的时候,该给予自由就给予,该让他自己去冒险,就让他去不要过分溺爱,让他自己去承受一些事情……告诉他,他所在的世界,所在的国家,所在的社会,以及这个家庭等一切一切他应该了解的东西…永远不要说:"等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之类的话。那样他会不珍惜童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再说人自己一辈子都活不明白,有时候只能顺其自然。你给予了他生命,有责任…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家庭,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要出海的船,是终究要出海的,要经历的风浪,是终究无法避免的。人生的许多路,许多暗夜,只能独自去面对,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清华大学曾辞退了一个学生,原因是该生在学校竟不知如何穿衣服,系鞋带。另有报道说,曾有一女生在校不知如何煮鸡蛋,只好哭着握着两个鸡蛋回家,这样可笑的事情居然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奇怪吗?不奇怪!有这样的教育,就会有这样的孩子。
并非用甘蔗汁浇灌出来的甘蔗就是甜的。孩子的成长需要磨砺,孩子的能力只有在磨砺中才能形成。 “过分的溺爱,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毁灭。”这并非耸人听闻。
可曾见过傲立悬崖的孤松?在寒风中它的茎为何岿然不动?那是由于它从巨石中探出身体的时候,已经饱受了苦难的摧残。
可曾见过蹁跹飞舞的蝴蝶?在阳光下它的双翅为何那么雄健?那是由于破茧而出的时候,它用尽了一生的力气把体液挤往双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古人虽已远去,但言犹在耳啊!
有人说:国家的前途与其说握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家庭教育,关系国家命运。希望天下父母把孩子笼中放飞,让他们去经历风雨,让他们去打造雄健的双翅!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摘抄篇五
《傅雷家书》是作者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信,里面饱含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爱,流露出更多的是一位父亲望子成龙的期盼和一位学者执着的教导。
《傅雷家书》如一盏明灯,指引我们人生前进的方向。于得意之时,于人生失意之时,于迷茫失措之时,无论何时,读读此书,都能获得释然。
它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文革”中不堪欺负,双双自尽。
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全书包含着人生哲学的自然准则,给读者一种交心交友的深切体会。
傅雷望子成龙心切,把其毕生积累的对人生、对古今中外艺术、人生的感悟,点滴不漏地传给了儿子。拳拳之心,可见一斑。
而读者也能从中找到人生的方向,拥有坚定的信念,完成自己的理想。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摘抄篇六
冬意渐浓,春节将至,微风伴著寒急掠过脸颊,执一信,漫步林荫大道,轻轻贴上一枚邮栗,以信为马,带著爱与深情投入绿色的邮箱。
家书在这个被各种信息充斥著、包裹著的时代里,对我们来说似乎特别遥远。纵使远隔万里,也能通过网络交谈。然而在上个世纪家书几乎是家中与远隔千里的亲人交流的唯一方式,辗辗转转短则三两天,长则十天半月,在那个尘封的岁月,思念和亲情在岁月里沉淀。
翻开《傅雷家书》,字字句句,包含著的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最真挚、最无私的爱。即使作为旁观者的角度,用“冷读”的方式,仍能感受到,跨过千里万里,父子之间的浓浓关心。
“言传不如身教”,傅雷大概称得上是一个好父亲,做任何一件事,都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大到翻译文字,小到领带的使用,都保持著这种态度。而这种态度同样对傅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作为父母,傅雷夫妇不仅仅教导儿子关羽艺术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做人之理。正如傅雷先生所言之,书信作用有四乃:讨论艺术;激发青年人的思想;训练傅聪的思想和文笔;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摘抄篇七
在《傅雷家书》这本书中,傅雷经过写家书来回忆往事,表达自我对儿子的思念,关心儿子的生活与成长。傅雷还在信中常用很多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和艺术修养等。所以楼适夷说“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傅雷是位伟大的父亲,他对儿子傅聪进行苦心孤诣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位世界级的钢琴大师,更留下了一本呕心沥血的家教范本——《傅雷家书》。
“人格教育”贯穿着全书始末,傅雷反复强调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告诫儿子待人要谦逊有礼,做事要严谨,遇事不逃避,戒骄戒躁,时刻心怀祖国与人民。在他看来,“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终才是做钢琴家。”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再加上傅雷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使得这些文字生动优美,读起来感人至深。我们也能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自我的道德与艺术修养。
人们都说,一本好书能够影响读者的一生,使其获得丰富的人生启迪,而《傅雷家书》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摘抄篇八
傅雷写给儿子的不仅仅仅是家书,而是一个个人生哲理。他对傅聪的人生之路起了很大的作用。傅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懂得了爱,以实际行动回报了父母,这使我十分的感动。
这本书主要是傅雷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以及如何对待生活等问题。他叫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对儿子用心的引导。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而且他敢于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他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书中时时给人深刻的教诲,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仅仅如此,从书中我还感到家长的用心良苦和他们给予我们的崇高的爱,正如傅雷在书中对儿子说:“孩子,我从里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必你从我这得到的少。尤其是最近三年,你不知我对人生多增了几分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会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当孩子对父母的依靠性太大或者父母对孩子溺爱时都会产生一种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因素,只有想傅雷那样用心与孩子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找出问题,才能成为一名理智父母。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必须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者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的点点滴滴的把自己明白的,想到的告诉大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
这是傅雷在给儿子家书中的一段话。在《傅雷家书》中我看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教诲,字里行间,流露出傅雷对傅聪强烈的父爱。这种爱使人震撼,使我对傅雷爱子教子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对儿子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用音乐译注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胀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精力,在对祖国社会人类尽自己的职责。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抓紧时间”,“最是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和性情”。我觉得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父爱如山,雄伟壮观,母爱如水,柔情万里。我们应当理解父母并加强自身素质,逐步与父母建立友好关系,让他们理解你,做一个称职的孩子。
所以《傅雷家书》拉近了父母与我们的距离,让我们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亲情溢于言表,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和启迪。
上一篇:最新质量标语100条(九篇)
下一篇:植物生长观察日记(模板12篇)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