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幼儿启蒙唐诗《咏鹅》【精选12篇】

2024-11-11人围观
简介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咏鹅古诗翻译及赏析 1《咏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骆宾王。其全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

咏鹅古诗翻译及赏析 1

《咏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骆宾王。其全文古诗如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前言】

《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开篇先声夺人,“鹅!鹅!鹅!”写出鹅的声响美,又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写出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同时,“歌”、“浮”、“拨”等字又写出鹅的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

【注释】

曲项:弯着脖子。歌:长鸣。

拨:划动。

【翻译】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

【赏析】

诗的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鹅的热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

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

咏鹅古诗注释 2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拓展: 3

1、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 敕勒歌

勅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锄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8、春晓 孟浩然

春晓不觉眠,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适合给婴儿念的古诗 4

登鹳雀楼

朝代:唐朝|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诗简介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翻译/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适合2岁小孩的古诗 5

咏鹅

骆宾王〔唐代〕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白色的身体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注释

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拨:划动。

鉴赏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咏鹅》鉴赏 6

这首诗以一个七岁小孩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的极为生动活泼。

第一句三个“鹅”字,是诗人对鹅的亲切呼唤,也可以理解为模仿鹅的叫声。第二句“曲项向天歌”。曲,弯曲。项,就是脖子。曲项,弯着脖子。歌,唱歌。这两句让人想象出,一个7岁的儿童在对鹅作诗,他指着鹅说:鹅,鹅,鹅,弯曲着长长的脖子,朝着天空唱歌。一下子抓住鹅脖子长的特征,写出它欢叫时洋洋自得的神态。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

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

译文: 7

鹅呀,弯曲着脖子对天高歌。一身雪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澈的水波。

适合给婴儿念的古诗 8

所见

朝代:清朝|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古诗简介

《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翻译/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上。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7)立:站立

适合2岁小孩的古诗 9

咏雪

清代/郑燮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 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译文

飘飞的雪花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 九十片。

成千上万数也数不清,飞入梅花丛中就消失不见。

创作背景

初到扬州的郑板桥,穷困潦倒暂住焦山别峰庵时,巧遇马曰琯马曰璐二人,之后结下深厚友谊。之后在大雪纷飞的一日,郑板桥冒着风雪前往小玲珑山馆访问二人,正遇到一群读书人正在赏雪吟诗。他们见郑板桥身着粗布衣,以为他不懂作诗,便故意为难。哪知郑板桥不慌不忙、不动声色地吟出了这首诗。

赏析

诗的前两句是虚写,后两句是实写,虚实相映融铸出了清新的意境。前三句看似平平常常,在低谷徘徊,然而到了结尾的第四句,却以动静相宜的深邃意境,一下子将全诗从低谷推向奇峰。

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古诗的意境美赏析 10

《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任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赏析:

《清平调词》三首,是李白于天宝初年入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李白到长安后,受到玄宗非常的礼遇。玄宗曾亲自“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把李白置于翰林院,赐以天马驹,宫中宴会,玄宗巡游,都让李白陪侍左右,真是直上青云。李白对唐玄宗的礼遇,以及当时的生活也是感到满意的,所以写了一些思想内容贫乏,歌咏宫廷生活的诗。这三首《清平调辞》,就是玄宗和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前赏牡丹,李白奉命而作。第一首是赞颂杨贵妃的美丽。起句连用两个比喻,一比杨贵妃的服饰,一比她的容貌姣美。通过两个贴切的比喻就把杨贵妃的形象勾画出来。次句进一步用牡丹花带露颜色更鲜艳,来形容杨贵的艳丽和光彩照人。第三句笔锋一转赞颂象杨贵妃那样的丽质和姿容,只能在神仙所居的“玉山”见到。结句更一层说明杨贵妃有如“瑶台”仙女,只应在皎洁的月光下于“瑶台”中相遇。全诗以妥贴的比喻,奇妙的想象竭力描绘、歌颂杨贵妃之美。第二首写杨贵妃因貌美而得宠。首句以带露香艳的牡丹花来比杨贵妃,但又含有牡丹花承露,也好象杨贵妃受玄宗宠幸一样。次句用楚王和巫山神女相会的梦境,来衬托杨贵妃被玄宗宠爱之深。巫山神女和楚王只是梦中欢会,而现实中的杨贵妃则是“三千宠爱在一身”。最后两句又用赵飞燕受宠于汉成帝和杨贵妃相比,赞美杨贵妃远胜赵飞燕。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既颂扬了杨贵妃,又突出了她备受恩宠。第三首正面写玄宗对杨贵妃的无比宠爱。首句写玄宗和杨贵妃共赏牡丹,但诗人突出玄宗对名花和有“倾国”之美的杨贵妃的欢爱,同时还包含着只有“名花”才能和杨贵妃相配,只有“倾国”之色的。杨贵妃才配得到玄宗宠幸之意。次句明确点出唐玄宗面对“名花”和“倾国”佳丽的欢悦惬意。第三句具体叙写只有名花与美人,能消除唐玄宗的春愁春恨。结句写赏牡丹的地点和唐玄宗倚着阑干欣赏的神态。这三首诗反复歌咏杨贵妃的美丽和唐玄宗的宫廷生活,虽写得雍容华贵,但实际上表现了李白这一时期作为宫廷侍臣的庸俗方面。

《咏鹅》 11

年代: 唐 作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小学生古诗之《咏鹅》赏析 12

《咏鹅》

朝代:唐代

作者: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

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咏:用诗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

鹅鹅鹅:这里是描摹鹅的叫声。

曲项:项,是脖子的后部。弯曲脖子的后部,就是昂着头。

歌:唱歌。

向天歌:朝着天空叫,诗人将它比作唱歌。

浮:在水上飘浮。

红掌:鹅的红色的脚掌。

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清波:清清的水波。

拨清波:拨弄清澈的水波。

【译诗】

鹅,鹅,鹅,

弯着脖子向着天空唱歌。

它雪白的羽毛飘浮在绿水上,

红色的鹅掌轻轻地划动着清澈的水波。

【诗意】

池塘里的白鹅正弯曲着脖子,朝着天空叫着,好像在唱歌似的。那一身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

【创作背景】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赏析】

这首诗原题叫“咏鹅”。“咏”,用诗歌等来叙述。这首诗相传是骆宾王府七岁时写的,描写白鹅在绿水中浮游荡漾、快乐呼唤的情景,写得通俗易懂,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不仅写出了鹅的一般特征,而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清新悦人的“鹅戏清波”图。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位天真的小作者欢快的心情。

第一句,选用了三个“鹅”字,运用摹声的手法,把鹅的鸣叫声送到人们的耳朵里,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难想象,小作者听到鹅的叫声,看到鹅在水面上游来游去,心中多么快活,不仅脱口而呼:“鹅、鹅、鹅!”

第二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时的样子:弯曲着长长的脖子,向着蓝天高歌。在孩子的眼中,这样子有多么得意,多么神气!

三、四句描写鹅游动的情态。“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洁白的羽毛,碧绿的春水,鲜红的脚掌,清澈的波纹,白、绿、红互相映衬,色彩鲜艳。鹅在水上是轻轻地“浮”,缓缓地“拨”,动作优美,怡然自得。这情景,当然会使孩子心情愉快,甚至会高兴地手舞足蹈。

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新鲜活泼,明白如话。诗人经过认真观察,从声音、形象、动作、颜色等几个方面抓住特点进行描绘。“曲项”、“白毛”、“红掌”,是白鹅的形体特征;“向天歌”、“浮绿水”、“拨清波”,是白鹅的生活习性和行动特征。诗人抓住这些特征,把白鹅浮水时的形象和神态写得生动、逼真,给人留下了一副富有情趣的、美丽的图画。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