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弥勒佛对联【优秀8篇】

2024-08-07人围观
简介大凡寺庙,进得山门的第一殿便是天王殿。殿中有一尊凸肚袒胸笑口常开的佛像,这便是弥勒佛。挂在弥勒佛像两旁的对联,各处寺庙均不一样,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老李给大家分享的8篇弥勒佛对联的相关文章,希望大

大凡寺庙,进得山门的第一殿便是天王殿。殿中有一尊凸肚袒胸笑口常开的佛像,这便是弥勒佛。挂在弥勒佛像两旁的对联,各处寺庙均不一样,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老李给大家分享的8篇弥勒佛对联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弥勒佛对联 篇一

弥勒佛身后的是韦驮,他手持金刚杵是佛教中的护法神,据说,如果寺庙中韦驮着地的金刚杵表明这个寺庙是子孙庙,对外来的云游僧人不开放,最多可吃两餐,不得留宿,如果韦驮将金刚杵横放在手臂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十方丛林,云游僧人可以免费食宿,如果韦驮一手将金刚杵高举过额,表示寺庙对云游僧人的食宿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南普陀寺原先为子孙庙,所以韦驮的金刚杵是着地,后改为十方丛林,但这尊韦驮却没有更改外形,其实云游僧人到此是可以免费食宿的。

天王殿内两旁的便是四大天王,分别代表风、调、雨、顺,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意为调,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意为风,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拿圆珠,一手拿蛇或龙,意为顺,北方多闻天王手持一伞,意为雨。

现在我们走出天王殿,寺庙呈中轴线递次向上,向左右对称展开,现在看,左右两边分别是钟、鼓楼!寺庙中一般都是晨钟暮鼓!而钟鼓楼第一层分别又供奉着地藏王菩萨和伽蓝菩萨,正前方是大雄宝殿,这是寺院的主体中心,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两层蹿角式的建筑,绿瓦石柱,雕梁画栋,屋上铺琉璃瓦,殿顶绘有九鲤化龙、麒麟奔走、龙凤呈样等磁画,色彩鲜丽,金碧辉煌。南普陀寺始于唐朝,在大雄宝殿前的石柱上有一对联为证,经始溯唐朝与开元并古,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大雄宝殿中供奉着竖三世佛,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与未来佛,中间的就是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据说真有其人,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加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十九岁那年于四门出游,感悟到人生的生老病死的状况,于是决心出家,以摆脱生老病死的困苦,最终经过艰难的修行,在菩提树下觉悟,就成为现在的释迦牟尼。站在释迦牟尼两旁的是他两个弟子阿难与迦叶,前面还有一尊千手观音。在殿的后面供奉着西方三圣,中间为阿弥陀佛,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

在大雄宝殿的左右分别是十八罗汉,相传当年罗汉传入中国时只有十六罗汉,后加入了《法住记》作者庆友法师与此书的翻译者玄藏。

各位来宾,这是大悲殿,供奉着观世音菩萨,因为观世音菩萨又称为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所 殿内供奉四尊观世音菩萨,安排四方,正中是一尊双臂观音,端坐在莲花座上,双目垂帘,神态安详。其余三尊为四十八臂观音,手上各雕一只小眼,持多种神器,姿态各一。游人香客必到此参观朝拜。大殿原为木结构,八角三重飞檐,全以斗拱架叠建成,殿内藻井,全用木料斗拱,不用一支铁钉。由于香火太盛这儿多次烧,所以等会儿要烧香的朋友请不要把香火带到殿内,在殿外烧就可以了。

前方便是藏经阁,为中轴主体的最高层,这阁建筑颇有特色,有中西合璧的韵味,上为歇山式屋顶,下为西洋式架构,重檐双层阁楼,上层藏经,下层法堂,二楼有宽敞的天台。这里面藏着明末用信徒和沙弥刺血写成的血经书,还有著名艺术家何朝东的作品白瓷观音、缅甸白玉卧佛等等。

弥勒佛对联 篇二

各位来宾,现在请随我一同入寺参观,这是天王殿,1981年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写的天王殿匾额。走进这天王殿,弥勒佛慈眉笑眼,耳垂双肩,袒胸露脐,笑容可掬,似乎对每一位游客都表示恭候光临。弥勒佛出生于印度,后来出家拜佛为师,佛预言他将继承释迦牟尼为未来佛,在五十七亿六万年之后在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以其代释迦佛说教之意。我们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印度的弥勒佛,现在中国大多寺庙里供奉的是笑口常开胖弥勒像,他为五代时的契此和尚,今宁波奉化人,他常常拿一布袋,云游四方,无忧无虑,常劝人信佛,且总是眉开颜笑,和善待人,因而人们也称其为“布袋和尚”,后来他在岳林寺磐石坐化,口中念念有词:“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不自识”,人们才醒悟他是弥勒佛的化身。

弥勒佛身后的是韦驮,他手持金刚杵是佛教中的护法神,据说,如果寺庙中韦驮着地的金刚杵表明这个寺庙是子孙庙,对外来的云游僧人不开放,最多可吃两餐,不得留宿,如果韦驮将金刚杵横放在手臂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十方丛林,云游僧人可以免费食宿,如果韦驮一手将金刚杵高举过额,表示寺庙对云游僧人的食宿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南普陀寺原先为子孙庙,所以韦驮的金刚杵是着地,后改为十方丛林,但这尊韦驮却没有更改外形,其实云游僧人到此是可以免费食宿的。

天王殿内两旁的便是四大天王,分别代表风、调、雨、顺,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意为调,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意为风,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拿圆珠,一手拿蛇或龙,意为顺,北方多闻天王手持一伞,意为雨。

现在我们走出天王殿,寺庙呈中轴线递次向上,向左右对称展开,现在看,左右两边分别是钟、鼓楼!寺庙中一般都是晨钟暮鼓!而钟鼓楼第一层分别又供奉着地藏王菩萨和伽蓝菩萨,正前方是大雄宝殿,这是寺院的主体中心,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两层蹿角式的建筑,绿瓦石柱,雕梁画栋,屋上铺琉璃瓦,殿顶绘有九鲤化龙、麒麟奔走、龙凤呈样等磁画,色彩鲜丽,金碧辉煌。南普陀寺始于唐朝,在大雄宝殿前的石柱上有一对联为证,“经始溯唐朝与开元并古,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大雄宝殿中供奉着竖三世佛,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与未来佛,中间的就是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据说真有其人,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加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十九岁那年于四门出游,感悟到人生的生老病死的状况,于是决心出家,以摆脱生老病死的困苦,最终经过艰难的修行,在菩提树下觉悟,就成为现在的释迦牟尼。站在释迦牟尼两旁的是他两个弟子阿难与迦叶,前面还有一尊千手观音。在殿的后面供奉着西方三圣,中间为阿弥陀佛,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

在大雄宝殿的左右分别是十八罗汉,相传当年罗汉传入中国时只有十六罗汉,后加入了《法住记》作者庆友法师与此书的翻译者玄藏。

各位来宾,这是大悲殿,供奉着观世音菩萨,因为观世音菩萨又称为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所 殿内供奉四尊观世音菩萨,安排四方,正中是一尊双臂观音,端坐在莲花座上,双目垂帘,神态安详。其余三尊为四十八臂观音,手上各雕一只小眼,持多种神器,姿态各一。游人香客必到此参观朝拜。大殿原为木结构,八角三重飞檐,全以斗拱架叠建成,殿内藻井,全用木料斗拱,不用一支铁钉。由于香火太盛这儿多次烧,所以等会儿要烧香的朋友请不要把香火带到殿内,在殿外烧就可以了。

前方便是藏经阁,为中轴主体的最高层,这阁建筑颇有特色,有中西合璧的韵味,上为歇山式屋顶,下为西洋式架构,重檐双层阁楼,上层藏经,下层法堂,二楼有宽敞的天台。这里面藏着明末用信徒和沙弥刺血写成的血经书,还有著名艺术家何朝东的作品白瓷观音、缅甸白玉卧佛等等。

各位来宾随我再往山上走,这儿有一个大佛字,是闽南寺院中最大的一个,高4米多,宽3米多,是清光绪三十一年振慧所书。

现在请各位与我一同往回走,南普陀是全国佛教高等教育的基地,这是闽南佛学院,创办于1925年,由当时南普陀的主持会泉大师为首任院长,他将佛学院作为改革中国僧侣的教育实验园地,使

弥勒佛对联 篇三

踏遍青山雾色浓,烟尘出没偶相逢。

开怀八万乾坤揽,拄杖三干刹那容。

布袋随身谁放下?慈悲自在济凡庸。

小儿不解还喧笑,月出猿啼又见峰。

当代诗坛耆宿林丛龙先生点评道:“一万个人心中就有一万尊布袋和尚,何人更知他的真面目?‘慈悲、自在、放下、开怀’……布袋和尚耶?诗人耶?善哉。”林老先生显然看透了我的心思:佛不是神,而是觉悟了的人!是慈悲、大爱、宽容的化身!佛性体现在没有邪见妄执,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种善的因缘每个人身上都有,无论古今中外、何宗何派。

两千五百年前,子贡曾经问自己的老师:“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夫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是什么?恕就是仁爱,恕就是宽容。学生子张又问:什么是仁爱?孔子说:能够做到庄重、宽容、诚实、勤敏、慈惠就是仁爱。仁爱包括着宽容,对不对?

《道德经》言:“上德若谷”,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也借老聃之口阐述:“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无非是说:有道德的人胸怀如同山谷一样深远宽广,经常宽容地对待事物,不损害别人,就算达到最高境界了。作为东方文化基石的儒、释、道三家学说出现了惊人的一致!那么,在西方呢?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他说了一句感动天地的话:“父啊,宽恕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据称,耶稣是天主之子,他的这句话,相比天主所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岂不是更加令人咀味?

滚滚红尘,漫漫长路,当下喧嚣的生活,繁重的压力,让多少人迷失了自我?又有多少人还记得前贤说过的话?

我们期待他人的关爱、宽恕、包容,殊不知“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天主经》不是也有这样的说法吗?“求祢宽恕我们的罪过,如同我们宽恕他人一样。”若要天主宽恕我们的罪过,有一个条件:就是要宽恕他人;同理,若得到他人的关爱,我们必须要关爱他人。因为,只有爱和宽容才是一座通向自由彼岸的桥梁,有慈悲大爱之心,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我们就能放下沉重的包袱,无限的春光就会洋溢在心中。1993年《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提出:数千年以来,人类的许多宗教和伦理传统都具有并一直维系着这样一条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换用肯定的措词,即:你希望人怎样对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这应当在所有的生活领域 一个理念得到举世认可,难道是偶然的吗?

多年前,一位智者对我说:“何妨用幽默对待惊恐,用欢笑对待灾难;回苦痛以歌声,报悲哀以微笑?一切都会过去,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是啊,这些岁月里,我们经历了百年不遇的干旱、百年不遇的暴雨、百年不遇的洪水、百年不遇的地震、百年不遇的雪灾……还有非典、雾霾、包括所谓的2012世界末日,有什么不能过去呢?又有什么放不下的?

弥勒佛对联 篇四

今天,我们一起兴致勃勃地爬上山。一路上, 我们一起说说笑笑、秋风吹来,真是凉爽极了。

过了十几分钟,我们才到仙岩泉。一到仙岩泉,最惹人注目的是两块大石头。它们一块在左边,一块在右。右边的石头比左边的石头还要大。右边的石头上面刻着“佛法无边”这四个大字,左边的石头上面刻着“佛光普照”。接着,中间有一个“矿泉池”池中有一尊菩萨,菩萨左手拿着一个宝瓶,瓶口是向下的,池中的水就好像是从瓶口流出来似的。其实,池水是从山上流下来的。于是,我们渴了就捧着泉水喝。这里远离城市,没有污染,空气新鲜。池中还有五只乌龟,它们在水中,一会儿上来,一会儿又潜到水下,真可爱。

走到大门前,会看见一副对联。上联为: 仙山挺秀显神灵下联为: 泉水甘清聚洞岩横联为: 仙泉岩。

在正厅前,你会看见一尊弥勒佛,弥勒佛旁边也有一副对联。上联为: 口开常笑笑可笑的人下联为:肚大能容容难容的事横联为: 皆大欢喜 。弥勒佛笑口常开,右手拿着一串佛珠。当你走到里面时,你会看见一块大木牌,上面刻着“万德?严”这四个大金字,在大木牌下面,有五尊大佛。其中,最旁的两尊佛的动作一样,但坐骑不同。左边的是白象,右边的是青狮。从左往右数,第二尊与第四尊的动作也是一样的。五尊大佛下面是一张桌子,桌子上面有一个木鱼。在桌子的两侧,有两位大神。右边的大神手持一把宝剑,眼神温和,左边的大神,手持宝斧,十分威武。

在大厅的两旁有十八尊佛,这就是十八罗汉。十八罗汉形状,动作,姿态不同,有的手举起珠子;有的手拿金环;也有的张开衣服,真是千姿百态。

弥勒佛对联 篇五

我的写字台摆着一组弥勒佛的精美木雕,这是爸爸出差给我带回来的,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身背布袋,有的手擎元宝,有的肩扛锡杖,有的手握重拳,有的手摇蒲扇,有的手拿雨伞。它们无一例外,一律都是圆头大耳、袒胸开怀、笑容满面的,有对联为证: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因为弥勒佛慈眉善目,笑口常开,代表了慈悲为怀,有对联为证: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能。

当我心情不愉快时,我仿佛看见弥勒佛摆摆手说:“这点小事何足挂齿。”想想也是,我的烦心情立刻烟消云散;当我学习不顺畅时,我好像看它冲我挥挥重拳鼓励说:“休息一下,一会儿再做,加油,努力,你一定能行。”当饭菜不可口,浪费粮食时,妈妈会拿背着布袋的木雕说事:“布袋和尚很珍惜粮食,一见五谷落地,他就拾进布袋,好施舍穷人。”过年的时候,我会把手擎元宝的弥勒佛,放在前面,寓意新的一年里有个好彩头。

常言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弥勒佛教人们的是宽容和乐观,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是必不可少的,是正直向上的奠基石。

弥勒佛对联 篇六

笔者从1998年开始从事木雕雕刻创作至今,雕刻创作的木雕作品不胜枚举,且最擅长人物题材创作,研究了各种人物造型。笔者出生在中国木雕之乡――福建省仙游县榜头镇,仙游木雕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种类繁多,技法多变。得益于此,笔者擅长用平刀块面法和圆刀雕琢法,长期浸润在浓厚的木雕艺术氛围中,木雕作品多以平雕、浮雕、圆雕等形式表现,讲究精巧构图,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在木雕艺术创作中,人们常选取“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题材。弥勒佛题材的木雕作品大量出现和流行,实际上从侧面说明了人们希望学习弥勒佛宽宏大量、得失随缘、大度看世界、从容过生活的心态。笔者创作的弥勒佛题材木雕作品,采用了仙游木雕中的高浮雕、圆雕等手法,将弥勒佛具有的吉祥寓意、慈善可亲、笑口常开、大腹便便的形象以雕刻艺术的语言呈现出来。

一、中国民间弥勒佛的信仰

千百年来,弥勒佛的形象和倡导思想深入人心,信徒众多,香火旺盛,充分说明了众生对他的喜爱和尊敬。很多人都以弥勒的境界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和生命态度,用微笑来迎接世俗的风雨;用忍耐去化解心灵的烟尘;用平常心来稀释所有的不公、艰难与逆境。

弥勒佛像展示给人的是慈颜常笑、大肚能容的形象。凡是到寺院朝拜的信徒,见到弥勒佛乐呵呵的形象后,都会心生欢喜。佛教寺院之所以将弥勒佛置于寺院的第一层殿堂中,有其特殊的含义。因为在佛教中,弥勒佛具有慈悲、忍辱、宽容与乐观等象征意义,将弥勒佛置于一进寺院的殿堂中,是为了让参礼弥勒佛的人,能够从弥勒佛这些品格中得到启迪,从而把自己锻造成具有弥勒品格的人。

弥勒佛是一个号召以慈悲心对待众生的模范,据弥勒佛的生平传说记载,由弥勒佛转世的布袋和尚就是鲜活例子,他总是喜欢背着布袋,乐呵呵地化缘,无论人们给他什么就收什么,绝不挑剔。弥勒佛是诸佛中人们十分信仰的代表性人物,人们对他除了恭敬心之外,主要还受到他的精神内涵影响,启迪人们的慈悲仁爱之心,追求忍辱精进、宽容待人和积极乐观,不断培养自己的慈悲之心,在忍辱中学会精进,待人方面要具有宽容精神,对待生活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提升自己的品格,努力让自己受人喜爱、尊重,和谐共处。

二、木雕艺术中弥勒佛题材的应用

福建莆仙由于信佛者众多,在木雕艺术的创作题材选取上,佛教造像题材就成为木雕创作常用的传统题材。笔者在学徒期学习木雕雕刻时,每天沉迷在工作室里雕刻创作,如痴如醉,主要学习雕刻人们喜闻乐见的观音、弥勒佛、罗汉等传统佛教人物题材,尤其喜欢以弥勒佛造型为创作题材,也雕刻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弥勒佛造型木雕作品。在长期的创作中,刻苦习艺,笔者练就了扎实的技术功底,在弥勒佛题材的工艺表现上,不断寻求一种新的突破,经常请教专业人士探讨交流,勤于钻研人物题材木雕的表现手法,所创作的弥勒佛题材作品风格独特,细腻传神,竹木雕作品设计创作品种齐全。

在创作弥勒佛题材的木雕作品时,尤其注重作品整体结构和比例的表现,借鉴中国国画中写意技法,以虚实对比构图的表现手法,塑造意境,提升作品在整体造型的布局上产生的透视感,整w效果浑然天成,极具想象空间,让观赏者在品鉴人物形态时,犹如身临其境,心心相惜。

在中国木雕艺术中,弥勒佛题材受到众多木雕创作者的喜爱,主要得益于弥勒佛普及大肚能容的精神,不计较人世间的是非憎爱。大度弥勒在平淡中蕴含神奇,在丑拙的外表下流露美好心境,在诙谐幽默中彰显庄严肃穆,在揶揄中展现慈悲形态,代表了中华民族传承、倡导的慈悲宽容、积极乐观的精神品质。

由笔者设计制作的竹雕作品《小弥勒佛》,以天然? 作品整体比例适度,圆润多肉的双耳垂在肩上,肥厚面部,神情、动态逼真,身上披着一件宽大的衣衫,袒胸露腹,右手靠于弯曲的右膝上,左手安放袋上,脸上的笑纹、衣物的纹理线条流畅,栩栩如生。

三、弥勒佛木雕题材的发展演变

中式的佛教造像,讲究妙相庄严,衣冠整齐,慈眉善目,有的还呈现女性化的姿态。只有弥勒木雕造像袒胸凸肚,笑容可掬,表情滑稽,但弥勒信仰刚从印度传入中国时,是优美俊逸的形象,根据佛经要求的“三十二相,八十好”来塑造,庄严肃穆,不仅头戴宝冠,且面相圆润,身披璎珞,交脚而坐,身材壮实。

然而,发展至今,人们见到的却是乐呵呵的大肚弥勒形象,小孩子往往一见就笑,认为这个胖大和尚很有趣,甚至一脸严肃的大人也觉得亲切感十足,极具欢喜之心。弥勒的造型为什么总是笑口常开,弥勒像旁常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下联是:“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副对联对弥勒总是乐呵呵解释得很到位,但依然众说纷纭,认为是弥勒大彻大悟上升到觉知境界的喜乐,或是高兴于信众的随缘布施,或是揶揄于众生的愚顽迷惘。

弥勒佛是大乘佛教中八大菩萨之一,后来成为“未来佛”,又演变为世俗化的大肚盘坐、喜笑颜开的新型弥勒佛,经历了三个不同形象的演变。第一个弥勒佛形象是十六国时期出现的交脚而坐的造型。这种形象是根据《弥勒上生经》记载,弥勒起初只是凡间的凡人,经过佛祖点化,飞升兜率天,成为菩萨,向众生讲解佛法。第二个弥勒佛的形象是在北魏时期,逐渐变成为禅定式或者倚坐式,并带有佛装的造型。这种形象是根据《弥勒下生经》记载,弥勒菩萨依照释迦佛的安排,从兜率天下到人世间,向三界众生普及佛法,从菩萨转变为未来佛。第三个弥勒佛的形象是五代后梁时期,演变为盘腿而坐的胖和尚造型,肥头大耳,背着布袋,袒胸露腹,满脸笑容。这个形象的原型相传是后梁时期的一个身材胖大、皱鼻大肚的僧人契此的样子,整天背着一个布袋四处行乞,常常劝诫世人慈悲、宽容、忍辱。关于布袋和尚是弥勒化身的传说也由此而起,其后人们逐渐用他的形象来代替弥勒佛,寓意忍辱包容、乐观豁达的精神,在中国民间? 最后,这个形象不再具有以前形象那种庄严凝重的宗教意蕴,变得随和,贴近生?

四、弥勒佛题材木雕艺术的具体表现

弥勒,原本是古印度佛教中以“修慈”为主的菩萨,传入中国以后,随着布袋和尚的出现,庄严造型变成了笑口常开、袒胸、大腹便便的造型形态,这种大转变让弥勒佛题材在木雕艺术创作中,表现得更具传奇色彩。中国民间还把布袋和尚列为七福神,相传是弥勒佛的千万化身之一,一生逍遥放旷,无拘无束,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信仰也极盛。

在木雕艺术创作中,弥勒佛题材的创作形象通常表现为身穿袈裟,袒胸露腹,变得滑稽可爱,往往是不拘礼节地仰坐着,光头笑脸,双耳垂肩,大张笑口。一手按着布袋,另一只手拿着一串佛珠,突出大肚能容,总是乐呵呵的,腆着肚皮看着走近他的人们,展现出肚量大、心胸宽的特征,思想更是超凡脱俗。因此,大肚和布袋就成为了宽厚、包容的象征,启示人们不去计较世俗的是非憎爱,要追求与人为善,即使遇到不喜欢的人,也可以和平相处。

《布袋和尚行脚图》是南宋时期的画家、书法家梁楷的代表作之一,画中的布袋和尚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轻巧而来,使仙人超凡脱俗又满带幽默诙谐的形象活灵活现。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做严谨工致的细节刻画,除面目用细笔勾出神态外,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抒写,横涂竖扫,那浑重而清秀、粗阔而含蓄的大片泼墨,可谓笔简神具。

由笔者设计创作的木雕作品《布袋和尚行脚图》,以圆雕技法塑造了布袋和尚的形象,人物造型布局简明精巧,以布袋和尚的脸部刻?

弥勒佛对联 篇七

我们来到黄华山脚下,发现小草的叶子不知什么时候变黄了?而菊花却傲然怒放。抬头看。大门上方肖劲光爷爷题的词:“黄华山公园”几个大字格外苍劲有力。

进了大门,我们欢呼雀跃着抬阶而上。古朴典雅的六角亭,六个角高高翘起。走进亭子,微风从亭子的树林吹来,格外凉爽。亭子四周许多老人正在晨练,有的在打太极拳;有的在跳扇子舞;有的在打八卦球,他们个个都是那么悠然自得。亭柱上有副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给人如诗如画的意境。

穿过六角亭,一抬头,只见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耸立在黄华山半山腰上,通过读碑文我们知道:在长期曲折的革命斗争中,建瓯的优秀儿? 勇斗歹徒,壮烈牺牲的钱小明叔叔的骨灰也安葬在这里。纪念碑旁,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象征着革命烈士的精神永垂不朽。

绕过纪念碑,我们漫步在林间小路上,绿树掩映着,弯弯曲曲的过的林间小路上传来知了的叫声,这里的树冠稀疏,重重叠叠,树叶密密麻麻的,就连太阳也只能重树叶的细缝中洒下几缕光斑。

接着大家来到了黄华山上的一座寺庙-白云寺,白云寺外的大理石柱子上刻着一幅对联:“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人愁。”

进了白云寺,一尊金光闪闪的弥勒佛端坐在凳子上,他满脸笑容,大肚便便,门口那幅对联就是他的写照。

弥勒佛的四周,四大金刚站立在那儿,神态十分威武,他们脚底还踩着几个怪模怪样的妖魔鬼怪。

最后,我们来到了黄华山的最高处,-黄华阁。

黄华阁上金壁辉煌,雕梁画柱,漂亮极了,向下望,整个建瓯的景色尽收眼底。远处,水南塔遥遥相望,近处,建溪河像一条飘带飘向远方。

弥勒佛对联 篇八

一进门,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尊慈眉善目的佛像。它肚子挺大,脸上挂着笑容,使我想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难道是弥勒佛?最后我得出结论,这就是弥勒佛。在它的牌子上写着“兜率陀天”这几个虎虎生风的大字,而弥勒佛周围则是形态各异的花来装饰,可见人们对它的崇敬。

而房上,则有一幅双龙打斗的画,就像把我拉进了这样的一个惊天动地场面。真是栩栩如生呀!而左右则用“人民安乐国运昌隆”这幅对联来填充,真是棒极了。

接着往里走,我看见了弥勒佛的“邻居”降魔大神。它身穿黄金甲,手持大剑,简直让人大赞一场这个威武的护法大神。在它的左右有两个各具一方的天王,使人感觉这威武的场面。然而在降魔大神在左侧有一尊佛像,它是降魔龙神,名字来源于它身上的那条张着血盆大口的金龙,真是帅气极了。

进入露天大地,房顶上有个双龙图,在房子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一个风铃,在梁上则用各中雕刻来装饰。而在其下,则有成千上百的香在燃烧,沉了名副其实的“香林”。当然,我还看见了一棵历史悠久的万年青,它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了,在它后边,有一棵枝叶茂密的黄秧树,真是好看。在树下,还有一个香炉,上面有着雕刻的花纹,十十分精致。

接着往里走,走到另一个大厅,我情不自禁地往回看,看见弥勒佛所在的大厅顶上有两只鹿在蹲着,守护着一个天灯的景象。欣赏之后,走进大厅,有三尊佛像,这三尊分别是释迦尼佛,文书菩萨,普天菩萨。在它们的后面则是地藏王和乐师傅。

再往里走便是众所周知的藏经阁,据说这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武功宝典。而现在的藏经阁则分成了两部分,真是有趣。

出来后,回望永祚寺,这个充满古代文化和气息的地方,令我回味与难忘。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