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2023-10-22人围观
简介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积累穿、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2.理解审慎对待传言的道理,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预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的教训和启示好比是灵魂。”今天我们来看看《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寄寓了什么道理。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被称为“四公子”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名扬四海。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而自己也是堂堂秦国丞相、秦王的仲父,不应该被他们比下去,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教师范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朗读并让学生点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一)、积累语言:

  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待,等待

  国:国都。

  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到。宋君: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

  于井中: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二)、翻译课文。齐读一遍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第二步、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宋君问之:穿井得一人之使。

  作者感叹:以讹传讹不如无闻。

  二)、理解课文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在表述上有什么问题?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这句话有歧义,本意是“我打了水井省下了一个劳力”,在当时的情境中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但一旦离开具体的情境,传着传着别人就容易理解成“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5.分别从传之者、丁氏和宋君的角度说说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有什么现实意义?

  传之者: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子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以讹传讹。

  丁氏的角度: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不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宋君的角度:治理国家一定要头脑清醒,详察民情,绝不可轻信谣言,以讹传讹,误了国家大事。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2、你认为谁的做法好?为什么?

  三、学生练习:学法大视野85页4、重点实词(4)(5).课堂训练2、3题

  四、板书设计:

  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道听途说

  宋君闻之:穿井得一人之使、验证真相

  作者感叹:以讹传讹,不如无闻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2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溉汲”、“及”、“道”、“对”等实词以及“而”、“于”、“之”等虚词在本文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会疏通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寓言的寓意并在现实生活中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溉汲”、“及”、“道”、“对”等实词以及“而”、“于”、“之”等虚词在本文的用法;

  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并在现实生活中运用。

  三、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游戏“传声筒”,“我们一起去吃饭吧!”

  (二)、《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三)、“书读百遍”

  1、范读课文,正字音。

  2、合作朗读,明句意。

  (四)、翻译通

  1、请同学展示合作朗读的`成果。

  (五)、援疑质理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2、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七)、总结梳理

  1、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寓言,你能根据这些小故事概括一下寓言的特点吗?

  2、文章中心: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3

  课时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来理解文意,并积累文言字词。

  2、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3、合作探究,思辨两则寓言的含义,并进行现代审视。

  课时重点:

  合作探究,思辨两则寓言的含义,并进行现代审视。

  课时难点:

  合作探究,思辨两则寓言的含义,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过程:

  一、寓言故事导入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河南濮阳)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意

  三、复述故事,加深印象

  四、理解分析,思辨寓意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讨论并归纳:

  五、理性思考,课堂小结

  《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经信。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