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六年级音乐教案合集15篇(迪克西岛六年级音乐教案)

2023-10-30人围观
简介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音乐教案,希望能够帮

六年级音乐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音乐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音乐教案1

  教学目标:

  一、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能够感受和表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喜爱不同形式的歌唱祖国、歌颂友谊的歌曲。

  二、聆听欣赏曲《我的祖国》和《大中国》,能够背唱歌曲的音乐主题;辨别并说出歌曲中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表现歌曲情感的关系;能够辨别这两首歌曲明显不同的风格。

  三、能够演唱歌曲《同一首歌》,能根据感情需要同抒情的、连贯的声音或热情激动的声音进行演唱,表现歌曲的感情,并创造性地设计歌曲的演唱形式,尝试用二声部演唱此曲。

  四、学习秧歌知识,创造性地为歌曲《大中国》编配秧歌舞的动作。

  五、学习有关合唱知识,知道合唱的声部及各声部位置。

  教学重、难点:

  1、继续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二声部歌曲。

  2、自己设计秧歌动作。

  3、学习合唱的声部及其位置。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观看在《同一首歌》录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跟着录象中的音乐,轻声哼唱《同一首歌》,营造歌曲深情、真挚的意境。

  二、寓教于乐:

  1、跟音乐,轻声演唱歌曲。

  2、老师随机指导。

  3、学习二声部旋律及其演唱。

  4、练习两个声部配合。

  三、创造表现:

  1、听听、唱唱《同一首歌》,讨论歌曲分成几段。用色笔在乐谱上标出。哪些地方要唱得亲切抒情?哪些地方要唱得热情激动?试着自己设计演唱形式。

  2、表演。

  四、完美结课学生唱着《同唱一首歌》下课。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课前练唱《同一首歌》。

  二、寓教于乐:

  教师播放歌曲,学生聆听

  《我的祖国》、《大中国》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旋律。

  2、随录音唱歌词。

  3、引导学生对比《我的祖国》两个乐段的情绪。

  4、随音乐模仿指挥。

  三、创造表现:

  学生分组表演《我的祖国》、《大中国》。

  四、完美结课:

  课后合作找资料,了解中国秧歌的'舞蹈特点,并自己学习几个动作。

  第三课时

  一、激情导入:

  让学生各自把自己找到的资料进行交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寓教于乐:

  老师先跟着音乐,即兴表演一段秧歌舞。然后学生进行分组舞蹈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创造表现

  1进行合作排练。

  2、全班跟着音乐进行秧歌表演。

  3、分组进行展示、评价。

  四、完美结课。学生边表演边走出教室。

  第四课时

  一、激情导入:

  跟着音乐表演秧歌舞

  二、寓教于乐:

  学习音乐知识

  1、结合《我的祖国》和《大中国》两首歌曲学习合唱音乐知识。

  2、懂得二声部的位置。

  三、创造表现:

  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平时知道的有些有关合唱的音乐知识。

  四、完美结课:

  教师小结

六年级音乐教案2

  教学内容:

  第九课演唱《我们的田野》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我们的田野》,并用宽广、优美地声音表现歌曲。

  2、感受音乐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学会演唱歌曲《我们的田野》,并用宽广、优美地声音表现歌曲。

  指导学生划拍节奏及旋律音高。

  教具准备:

  电子琴、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感受田野:

  1、播放歌曲录音,并随机播放其他美丽的田野的.风光的图片,学生边欣赏歌曲边欣赏图片。

  2、听后交流,师:这首歌曲中描绘了怎样的田野风光?

  二、学唱歌曲:

  1、教材分析

  2、学唱曲

  (1)熟悉歌谱。

  (2)随琴视唱一遍曲谱。

  (3)完整地视唱曲谱。

  3、学唱歌词:

  (1)随伴奏有感情地轻声读歌词。

  (2)随伴奏轻声默唱歌词2遍。

  4、歌曲的处理:

  5、齐唱歌曲。

  6、分角色演唱歌词。

  7、演唱完歌曲后请同学们画一幅描绘家乡风景的画及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三、总结下课。

六年级音乐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听出歌曲《爱是一首歌》中出现的人声音色和演唱形式,说说最感动自己的是哪一段。

  2、用嘹亮的歌声随音乐哼唱《两颗小星星》,唱出歌中主人公的自豪。

  3、能视唱《滑雪歌》其中一句旋律,为歌曲划分乐句。并与同伴一起设计表演形式来演唱歌曲。

  4、能用明亮、自信的声音背唱歌曲《DO RE MI》,并与同学分角色表演。

  5、能编创旋律短句来表现不同的情绪。

  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滑雪歌》和《DO RE MI》。

  2、初步体会到主题歌曲在塑造电影人物性格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课时说明: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歌曲《爱是一首歌》和《两颗小星星》;

  编创旋律活动;

  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曲,整体感知

  1、组织教学。

  2、导入。展示动画片《小鹿斑比》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片段,看过这部动画片的学生讲讲其中的故事。

  3、聆听《小鹿斑比》的主题歌《爱是一首歌》。

  4、初听歌曲,听出歌曲中出现的人声音色和演唱形式。聆听前,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人声的分类和学过的演唱形式有哪些,并把这些知识写在黑板上,便于学生在聆听时对照。歌曲先是由男声领唱,接着是男女声合唱。

  5、复听歌曲,听后让学生说说歌中的哪一段最能感动自己。引导学生从歌名和歌词中谈谈对歌曲的理解,结合歌曲的演唱形式“领唱与合唱”所体现的效果,体会歌曲最令人感动的部分。

  6、再次聆听,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甜美与温馨。

  二、二次聆听,对比欣赏

  1、从复习演唱歌曲《小小少年》人手,简单回忆德国影片《英俊少年》的故事情节,并让学生谈谈对主人公海因切的印象。

  2、聆听歌曲,《两个小星星》感受歌曲的情绪。

  3、复听歌曲,教师引导学生从歌曲的节奏型与一字一音中,感受主人公海因切的自信与自豪的性格特点。

  4、再听歌曲,请学生听出不同情绪的两个乐段,用不同的动作表示出来。

  5、再听歌曲,请学生随音乐哼唱,体会主人公海因切的自豪心情。让学生边唱边用动作来表现。如:手握空拳随音乐的节奏来挥动,以更好地体会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与自信。抒情段落时,把握拳的手张开,随乐句划动。

  6、鼓励学生尝试编创2—4小节的'旋律短句来表现不同的情绪。教师启发学生模仿歌曲的节奏型来编创旋律,用不同的节奏来表现不同的情绪。

  三、走出文本,谈谈体会

  1、谈谈这节课聆听两首歌曲的表现形式的不同。

  2、体会主题歌曲在塑造电影人物性格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反思:

  生活中处处有节奏,只不过有一些我们要适当整理,有一些却可以直接拿来用,而学生中有一些特别的“有心人”,他们对这些节奏就非常敏感。

  节奏学生总唱不准,不能够把那种轻盈、利索表现出来,于是我就启发学生,谁看过小鸡吃米?来模仿一下它的声音?有好多学生举手了,大家开始评价他们的模仿“他不象,小鸡吃米声音很轻,边吃还边抬头呢……”“他最像,声音轻,还很干脆”。最后选出一位小老师,学生们跟他一起学会了。

  充分发挥“小老师”奖励机制,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六年级音乐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维也纳为什么被称为音乐之都,并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事情的写作方法。抓住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总分式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维也纳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理清脉络。

  3.能找出小节中心句,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4.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能找出小节中心句,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维也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同学们,音乐是世界上最富生命力的语言,刚才我们听到的就是世界名曲《兰色的多瑙河》,听着音乐,我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多瑙河畔。波光粼粼的多瑙河流经一座美丽的城市,她就是奥地利的首都,有人说,音乐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了这座城市。谁能来猜一猜这座城市的名称?

  2.这座城市有一个美称,那就是音乐之都,都dū 在这里指大城市,往往指盛产某种东西,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地方,如雾都伦敦,浪漫之都巴黎等等。

  3.让我们一起来读课题。

  4.读了课题以后,你想从课文中了解些什么呢?

  维也纳在哪里?为什么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

  5.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音乐之都维也纳去看一看。

  二、自学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学课文,要求。

  (1)把课后的生字用笔在文章中圈出来,注意读准字音。

  (2)大声地读一遍课文,遇到难读的长句子多读几遍。

  (3)思考:维也纳在哪里?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找到答案就用笔划下来。

  2.听清楚要求了吗?拿起笔出发吧。

  三、学习第一个问题

  1.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谁能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2.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请你带着大家把这组词语读一读。

  出示:欧洲、奥地利、维也纳。

  奥地利地处欧洲中心,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这就是奥地利的地图,多像一把小提琴啊!

  3.还有谁有补充?

  出示:阿尔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穿城而过、指导写“卑”。

  北麓就是指北面的山脚下。

  4.现在,谁能把维也纳的地理位置说得更全面一点?

  5.回答得非常好,你能给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吗?

  学生一起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四、学习第二个问题

  1.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下面我们要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呢?

  2.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你能迅速地找到答案吗?

  指导用学生找中心的办法了解自然段的意思。

  教师指导国家歌剧院、金色大厅因为没有中心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与“金色大厅”都具有世界影响。

  学生用上“因为—所以”再说一说。

  3.好,通过同学们的努力,介绍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四个方面都找到了,下面我们先来看第一原因。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先总后分)

  理解“摇篮”一词。

  (本意是婴儿的睡具,这里指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发源地。)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发源地?

  因为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长期生活、成长在维也纳,在这里他们谱写了许多优美乐章——古典音乐,所以,由此可知,欧洲古典音乐最早发源于维也纳。

  练习:句式仿写

  例: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少年宫是( )的摇篮。

  ( )是( )的摇篮。

  3.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中,美美地读一读。

  小结:一座城市,有这么悠久辉煌的音乐史,有这么多世界著名的音乐大师,有这么多举世闻名的优美乐章,当然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这节课我们详细了解了维也纳被称为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的原因,那它是如何用音乐装饰的,是怎样一天也离不开音乐的,世界歌剧中心和金色大厅具有怎样的国际影响,还有更多的精彩,下节课我们去领略。

  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回家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名师助学》前半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3.学习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事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自读探究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会围绕中心句叙述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为什么人们把维也纳叫作“音乐之都”。

  学生交流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都有世界影响。

  3.上节课我们详细了解了维也纳被称为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的原因,这节课我们来探究它是如何用音乐装饰的,是怎样一天也离不开音乐的,世界歌剧中心和金色大厅具有怎样的国际影响?请你自己读课文3-7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3-7自然段

  1.学生自读思考,并在组内讨论交流。

  2.小组汇报,根据小组汇报相机学习。

  (1)交流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①学生抓关键词、句来交流“到处可以看到”、“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也用……”(根据学生回答展示图片文字等资料。)

  ②“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中的“装饰”与“也用鲜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中的“装饰”有什么不同?

  看来“装饰”用在这儿来形容维也纳是多么的准确。

  ③感情朗读。

  (2)交流为什么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①学生抓“随时可以听到”、“露天音乐演奏会” “室内演奏”、“举行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时也要演奏”。(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音乐资料)

  ②重点理解“掺和”。

  ③悠扬的乐声搀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真让人心情舒畅。小组

  感情朗读。

  (3)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具有怎样的国际影响。

  (宏伟壮观,在全世界影响巨大。)

  ①交流在全世界的巨大影响。

  (根据学生交流,出示相关图片)

  历史悠久:1869年创建。

  音乐会规模大、规格高、演出水平高等:“每年除夕,………。一年一度的文化节期间,………。”

  ②读了4、5自然段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歌剧院和金色大厅的规模宏大、内部豪华。

  A.交流:“1642个座位”、“567座位”、“110人的乐队”、“金碧辉煌”“16尊大理石像”、“金光闪闪”……(出示相应图片欣赏)

  B.歌剧院如此宏伟壮观,让我们来读一读。引读第5小节。

  ③小结:国家歌剧院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璀璨的明珠,让音乐之都更美。

  三、总结全文、完成课堂作业

  作者通过四个方面来向我们介绍了维也纳,学到这里,我们不禁要赞叹:维也纳真不愧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下面让我们走进世界文化名城——巴黎,来领略它的风采。

  学生自读完成《补充习题》第四题。

  回家作业

  1.完成练习册后半部分题目。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年级音乐教案5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并掌握音程的概念。

  2、通过教唱《山乡的彩云》培养学生

  ⑴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⑵正确的理解歌曲内容,恰当的表达歌曲的能力。

  ⑶用明亮,有弹性的声音唱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揭示其思想性、艺术性,艺术的表达歌曲。

  教学难点:欢快活泼的节奏速度。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初听歌曲,感受艺术性。

  出示问题复听作品、边听边思考:

  (1)山乡的景色是怎样的?

  (2)山乡发生了哪些变化?

  (3)你对千朵万朵落山窝有什么认识

  (4)能不能想象出一幅改革开放之后的山乡巨变图?

  2、揭示主题。

  ㈠、有感情的朗读歌词,指出衬词不读

  ㈡、讨论问题。

  二、习唱歌曲:

  ㈠、分句听唱并分句赏析;反馈、矫正。

  ㈡、整体习唱与指导:

  思考与讨论:

  ①:思考与练习之一。

  ②:衬词在歌曲中的表情作用。

  ③、为了把歌曲那活泼、欢快、热烈的情绪表现出来,哪些地方唱 强些?哪些地方唱轻些?

  三、出示目标,并艺术的处理歌曲:

  1、颁布目标。

  2、艺术处理。

  ①独唱。

  ②领唱、齐唱、一唱众和。

六年级音乐教案6

  保卫黄河

  教学目标:

  1、在演唱和欣赏音乐过程中学生能对母亲河产生热爱之情并能充满激情的演唱。

  2、欣赏合唱《长江之歌》,感受歌曲气势磅礴的旋律特点及对长江的赞美之情。

  3、在对比聆听过程中,初步了解独唱、齐唱、合唱的含义,并能用轮唱的形式演唱《保卫黄河》。

  教学重难点:(责任编辑: )

  1、激昂地演唱歌曲《保卫黄河》。

  2、感受欣赏曲的旋律特点。

  3、歌曲轮唱。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歌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殷秀梅演唱的《长江之歌》走进教室。

  二、欣赏教学

  (一)初听:

  哪位同学知道刚才听到的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是的,这首歌曲的名字是《长江之歌》。你们能感受到歌曲是什么样的情绪吗?(激昂、优美、深情、洋溢着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欣赏独唱《长江之歌》,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情绪,为对比演唱形式的不同作铺垫。)

  (二)复听

  下面再请同学们欣赏《长江之歌》

  1、聆听这首《长江之歌》的演唱形式和刚才进教室时听到的《长江之歌》有什么不同?

  2、运用这么多形式的演唱给你什么感受?(演唱形式的变化,尤其是四个声部演唱使表现力更加丰富了,充满了立体声音的感觉。

  3、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长江之歌》,好吗?

  (三)再次欣赏

  1、师:让我们再一次欣赏《长江之歌》。

  2、教师提出欣赏要求:旋律中哪些地方是重复的?哪些地方比较柔美抒情?哪里推向高潮?

  3、学生欣赏后回答。(为什么重复?怎样体现柔美抒情?)

  根据旋律的特点歌曲自然地形成了三个段落,请同学们一起唱一唱第一段旋律曲谱,并用手划出旋律线,看看这段旋律有什么特点?(起伏很大、有大起大落之感,描绘了长江源头江水滚滚,急流涌进的磅礴气势。)

  那么相比之下中部的旋律又有什么特点呢?(缓缓起伏、平稳,描绘了长江水缓缓流淌,委婉秀丽的中下游之美。)

  第三部分重复了第一段,将歌曲推向高潮,再一次描绘了长江的雄伟壮丽,给人以激动人心的感觉。

  三、学唱歌曲《保卫黄河》

  导入:同学们,比起长江,我国还有一条母亲河更加雄伟、急流汹涌,知道是什么河吗?(黄河)那你们知道黄河在哪里吗?说到黄河,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首歌曲,请同学们欣赏。

  1、欣赏歌曲录音

  大家一定都熟悉这首歌曲吧,听到歌曲表现了什么?(保卫黄河)这首歌曲就是《保卫黄河》,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它诞生于抗日战争年代,已经经历六十多年的时光,如今仍然在华夏大地上传唱不衰,给了中国人民巨大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在欣赏一遍歌曲。(教师出示歌片)

  2、再听歌曲录音

  这首歌曲与《长江之歌》比较,在速度、节奏情绪上有什么不同?你感受到了什么?(快、紧凑、紧张、激烈……)我们一起来学唱《保卫黄河》。

  3、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轻声用“当”模唱旋律。

  4、视唱曲谱。

  师:歌曲歌曲《保卫黄河》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坚定信念。乐谱中蓝色部分的旋律(书中最后两行)有什么特点?应该用怎样的力度来演唱,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情绪?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如果回答不上来,教师可以告诉学生。)

  师:此处的旋律具有推动力,休止符处凝聚了巨大的力量,以“56”为基点,从1到2、3不断扩展,这是运用了“模进”的方法,请同学们唱一唱,感受这一段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生:视唱曲谱,感受旋律情绪特点。

  教师小结:运用模进的方法充分表现了人民武装的不断壮大和抗日浪潮的不断高涨。

  5、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完整视唱曲谱。

  6、填词演唱。

  7、欣赏《保卫黄河》轮唱片段

  同学们唱得非常好,老师想给你们增加一点难度,换一种唱法,可以吗?再欣赏一遍歌曲。

  教师提问: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启发和引导学生听出歌曲中运用了“轮唱”的演唱形式。)

  教师提问:轮唱与齐唱形式演唱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领悟到采用轮唱是为了更形象的表现抗日浪潮遍布中华大地、此起彼伏的壮观场面。)

  8、学生学习用二部轮唱的形式来演唱。

  教师指导演唱。可以找个别学生指挥,其他学生演唱。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保卫黄河》只是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之中的一部,同学们课下可以去了解其它作品,下一课我们共同来学习。

六年级音乐教案7

  教学目标:

  1、聆听民族管弦乐曲《瀑布》片段,听出表现瀑布飞泻的乐器。在聆听中认识民族管弦乐队的排列。

  2、聆听电影音乐《海德薇格主题》,感受乐曲魔幻、神秘的气氛,懂得音乐要素在乐曲表现以及电影表现中所起的作用。

  3、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准确演唱变换拍子歌曲《火车来了》,并自制简易乐器与同伴合作表演歌曲。

  4、能富有激情地演唱歌曲《飞天曲》,表达“豪迈与自豪”的歌曲情感,独立视唱歌中四小节旋律。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聆听、学唱与表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发挥想象与联想,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丰富其音乐体验,体现音乐的人文性与审美性。

  2、让学生在音乐的感受与体验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丰富其情感体验,同时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课时说明: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海德薇格主题》,学唱歌曲《飞天曲》;

  教学过程:

  一、了解文本,整体感知

  1、组织教学。

  2、聆听,电影音乐《海德薇格主题》

  导入:从介绍《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电影及电影配乐的影响力作为话题来引入。简单介绍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故事梗概和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

  3、揭示聆听课题。

  4、初听乐曲片段,感受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思考:音乐对影片起到什么作用?教师启发学生把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与影片的名字和故事内容相联系来谈谈。

  5、再次播放此片段,让学生闭目聆听,想象音乐所表现的电影画面。

  6、聆听乐曲的第一部分,听出主题重复时的变化。

  (1)第一遍听,听出主题出现的次数。(3次)

  (2)第二遍听,听出主题在音色和力度上的变化。引导学生听出主题由钟琴奏出,后加人弦乐嚣、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在力度上不断加强。也许学生对钟琴的音色记忆不深,教师与学生回顾《糖果仙人舞曲》当中的片段,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3)第三遍听,边听边哼唱主题,感受与体验主题在音乐要素上的变化。请学生在钟琴和铜管演奏主题出现时,分别用“ding”和“du”或“beng”来哼唱。

  7、完整地聆听乐曲,整体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魔幻、神秘的`印象和气氛。

  8、再次聆听全曲,听后请学生谈谈乐曲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乐曲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来营造这种气氛的。

  二、走进文本,学唱歌曲

  1、导人:从复习聆听《木星——欢乐使者》片段人手,回顾乐曲所表现的意境,然后导人本课的学习。

  2、学唱歌谱。 结合“编创与活动”中的识读乐谱活动进行。

  (1)出示两条节奏,听辨出老师拍击的是哪一条。

  (2)学生练习拍击以上两条节奏,熟悉掌握歌曲的节奏。第一条节奏是歌曲的引子部分,第二条节奏是歌曲第二乐段的第三句,歌中的三连音节奏改成学生容易拍打的节奏。

  (3)播放歌曲《飞天曲》,请学生边听边找出这两条节奏在歌曲中的位置。教师边弹奏这两句旋律,让学生边听边拍击,同时用“啊”哼唱旋律。

  (4)分组独立视唱下面的旋律,提示学生注意唱准两处八度大跳。

  (5)完整地跟教师的琴声哼唱歌曲的旋律。自于歌曲采用的节奏较多,如:附点八分节奏、切分音、跨小节切分以及三连音、后半拍起等,学生不易掌握其节奏和时值,教师要求学生边划拍边哼唱旋律,换气记号的地方提示学生换气要快,旋律中标有延长音记号“冬”的地方先不要作延长,待唱熟练或学唱歌词时再作处理。

  3、学唱歌词。学唱时,教师应结合歌词内容和我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用自信、豪迈的歌声来表达。另外,注意以下几个地方:

  (1)唱准几个八度大跳的音准和三连音的时值;唱好带“一”的地方,此处时值很短且又在弱拍上,不要为了唱出装饰音而加重音、拖长时值,要唱得短促、灵巧。

  (2)第二乐段的第三乐句较长,旋律一气呵成,乐句中间换气记号的地方、跨小节切分音延长以及其后半拍进入是歌曲演唱的难点,演唱时要注意保持其乐句的连贯性。

  (3)歌曲中延长音的地方,其时值根据演唱的需要,做适当的时值延长,演唱时看老师的指挥或边唱边划拍来掌握。

  4、有感情地、完整地演唱歌曲。

  三、走出文本,演绎歌曲

  1、引导学生根据旋律的走向,选择合适的力度变化,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来表现。

  第一乐段,领唱或男女生小组唱;第二乐段,全班齐唱,按歌谱中标记的力度记号演唱;第三乐句的扩充句在反复时,旋律上行至歌曲的最高音,此处用渐强的力度,唱得坚定、有力,表现出中华儿女“为人类创造新文明”的豪情壮志。

  2、小结,谈收获。

  四、教学反思:

六年级音乐教案8

  新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第一课《古风新韵》

  教学目标:

  1、聆听两首古诗词歌(乐)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知道歌曲《但愿人长久》在乐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

  2、能饱含深情地背唱歌益《游子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激之情。并能说出两段不同

  的旋律在音区、旋律上的不同。

  3、能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花非花》,在吟诵中感知词曲之间的紧密关系。

  4、在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的过程中,认识民族乐器古琴,并记住古琴的音色。

  5、学习坚笛双吐音和三吐音的吹奏方法,能与同伴合奏竖笛曲《大鹿》。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聆听与学唱,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

  2、让学生感受古琴所表现的“安静悠远”的意境,体会古琴独特的“天地之音”和空灵感,并记住古琴的音色特点。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聆听乐曲《关山月》,认识古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从主题“古风新韵”直接进人。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片段,教师从演奏乐器的音色上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古风”,设问:你认为乐曲中的什么因素让你有“古风”之感?听到这首音乐,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情景?

  2、认识古琴导入。

  3、初听乐曲,感受古琴曲的意境。让学生边听边闭着眼睛,随音乐用手模拟古琴的演奏动作,如同身在其中。

  4、随音乐默诵古诗《关山月》,体会古琴曲的意境。先让学生诵读古诗《关山月》,谈谈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在默诵时,教师借助相关的图片展示,将乐、诗和画结合,引起学生的联想,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境。

  5、自选一首与古琴曲《关山月》的意境相配的古诗,进行配乐诗朗诵,体会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

  三、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收获和感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学唱歌曲《游子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一)、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

  1、用师生“对诗”的形式,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手,如:教师出上句“人有悲欢离合”,学生对下旬“月有阴晴圆缺”;教师吟上句“但愿人长久”,学生诵“千里共婵娟”。。

  2、简单赏析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及创作背景,知道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水调歌头》。选用古琴曲《关山月》和歌曲《但愿人长久》作为背景音乐,朗诵后,请学生谈谈不同的配乐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感知“古风”与“新韵”。

  4、聆听歌曲,歌曲在乐句结束音的运用上的特点。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唱,熟悉歌曲.在感受歌曲特点时,师生接唱的方式.如教师唱“明月几时”,学生唱“有”.帮助学生感知结束音基本运用长音这一特点。

  5、安排对比聆听邓丽君和王菲演唱的版本,比较她们在演绎这首歌曲中的不同韵味、鼓励学生尝试打破歌词原有的节奏,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语调来吟诵歌词,给诗词赋予“新韵”。

  (二)、演唱歌曲《游子吟》。

  1、复习学过的《咏鹅》《春晓》和《静夜思》等古诗歌曲导入。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请学生朗诵唐诗《游子吟》,体会诗中的情感。

  3、再听歌曲,听出两段旋律在情绪上的变化。启发学生:这首唐诗呈现了两遍,在情绪上给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4、用歌曲的伴奏音乐做背景音乐,请学生诵读唐诗《游子吟》两遍。要求学生读出不同的情感。

  5、学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1)视唱旋律。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视唱歌曲前八小节的旋律,视唱时不带装饰音。熟练后跟教师的琴声、用模唱的方法唱一唱前八小节旋律(带装饰音)。

  (2)跟音乐哼唱歌曲的旋律,体会两段旋律在音区、旋律进行方面的不同。请学生用“M’’哼唱第一段旋律,用“wU”来哼唱第二段旋律,感受两段旋律的变化。引导学生从音区、旋律的走向比较它们的不同。

  (3)学唱歌词,演唱歌曲。这首歌曲深受学生喜爱,且容易学唱,在演唱时,教师从旋律的走向、音区的变化上,引导学生通过力度的变化、唱法上的不同来唱好歌曲,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全课小结。

  齐唱歌曲,谈谈感受。

  第3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花非花》,学吹竖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复习学过的歌曲《西风的话》。唱完后,请学生回顾歌曲的曲作者是谁,引入本课的学习。

  2、用“WU”哼唱旋律,边唱边划旋律线,感受旋律的线条美。同样考虑部分学生进入变声期,请部分学生用竖笛吹奏,熟悉歌曲的旋律。教师用C调为学生伴奏,适当降低音高。

  指导学生学吹竖笛。

  3、聆听歌曲范唱,理解歌词表达的意境。请学生用轻而高位置的声音来朗读歌词,用高位置的发声感觉帮助学生感受这首“朦胧诗”的意境。朗读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教师还抓住歌词中“花非花,雾非雾”和“夜半来,天明去”,启发学生理解诗词所比喻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的含义。

  4、有情感地吟诵歌词,体会词曲音调的紧密结合。请学生根据诗中每个字的声调,适当地放慢速度、延长韵母来吟诵。然后请一组同学吟诵一句歌词,一组同学哼唱一句旋律,其他同学对照、感知词的声调和旋律的音调之间的联系。

  5、学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意境。在学唱时,引导学生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每个字的字头唱得稍为“虚幻”而“柔美”些,体现“朦胧诗”的意境。唱好歌中的力度变化,注意气息的运用,尤其是最后一句“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渐慢与渐弱的处理,气息要控制好。

  6、复习和交流学生已掌握的有关诗词歌曲,个人或设计小组演唱等多种表演形式,与同伴分享和分组展示。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唱歌曲《花非花》。

  第二课《月下踏歌》

  教学目标

  1、能感受乐曲《阿细跳月》和《火把节》片段热烈欢快的情绪,在聆听中知道云南少数民族的相关音乐文化和风俗人情。

  2、能说出《阿细跳月》的主题是由4个乐句组成,听出主题重复了几次。并能用动作表现弹拨乐器演奏和速度、力度变化的段落。

  3、能听出《火把节》片段中演奏的乐器音色,并能用动作、节奏拍击和打击乐器表现旋律的特点及音乐中的独特效果。

  4、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转圆圈》和《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表现彝族儿童嬉戏的情景和欢快的情绪。

  5、背唱歌曲《转圆圈》,并能用“do、mi、sol”三个音编创短小旋律。

  6、能根据乐器的形状、构造特点、演奏方式及音色特点,分辨民族乐器中“拉弦乐器组”和“弹拨乐器组”的分类。

  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转圆圈》和《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感受浓厚的儿童情趣和鲜明的彝族风格特点。

  2、认识民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组和弹拨乐器组,并配合实践聆听,加强对乐器音色类别的听辨能力。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阿细跳月》,认识民族乐器分类(一)。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导入:

  (1)聆听《快乐的罗嗦》或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人手,请学生回顾彝族的

  艮族风俗风情,然后进入乐曲主题的聆听。

  2、聆听主题,熟悉主题。通过唱、奏、跳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主题的记忆,然后说一说:主题是由几个乐句组成的?(4个乐句,1小节为1个乐句)

  (2)跟老师学一学“跳月”的舞蹈基本舞步,边听边跳,感受乐曲的韵律。动作为:前三拍走三步,后两拍空中蹬脚两下,蹬脚时边拍手边喊“嗨嗨”。走的方向为:左右、前后。

  3、多次聆听乐曲,听出主题重复的次数和变化。引导学生从音色、速度、力度和音区等要素中,听出主题重复时的变化。

  4、再次聆听乐曲,用动作表现弹拨乐器演奏的乐段和情绪越来越热烈的尾声。启发学生:当听到弹拨乐器出现时,随音乐模仿弹奏的动作;当听到乐曲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时,随音乐的节拍用拍手、摇手腕等动作表现越来越热烈的情绪。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转圆圈》,发声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导入:

  (1)复习演唱歌曲导入歌曲的学习。

  (2)从本课的发声练习入手,把学生带入歌曲的意境之中。

  2、播放歌曲,听后谈谈歌曲的意境和前后部分不同的情绪。

  3、学唱前八小节,表现与体会歌曲的意境之美。此部分在演唱时要注意音量不宜太大,唱好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以及延长音记号的地方,通过教师的指挥手势,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和表现。

  4、学唱歌谱,感受歌曲的特点。歌曲主要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音型重复多,

  识读乐谱较为容易。因此,在识读乐谱时,教师稍加分析和引导,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

  (1)听教师唱旋律,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歌曲主要由哪几个音组成?每一个乐句所表现

  的意境是不是一样的?在分析时,结合歌曲的三个组成音“do、mi、sol”,介绍彝族歌曲的特点。

  (2)分乐句视唱歌谱,边唱边请学生划出乐句的旋律线,感知旋律的走向。简谱版做复习变换拍子,请学生出现的小节左上角标出相应的拍号,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拍子的变换。

  (3)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先把高声部掌握,并用有趣的象声词帮助读节拍的办法,先把变拍子的强弱规律掌握,注意突出强拍。把歌曲变拍子的节奏练好,再换成旋律唱一唱。由于歌曲变拍子的难度,二声部不唱,以降低难度。用分组和分声部自学的办法学唱。

六年级音乐教案9

  六年级音乐上册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又名《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曲作者聂耳。用进行曲速度演唱,开始为弱起。

  2、《我的中国心》这首歌由香港作家黄霑(zhan)在王福龄写的旋律基础上填词而成,在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张明敏激情演唱后广为流传。各区第二部分从“长江、长城”开始,在节奏上有较大变化,演唱时注意调整气息。

  3、《春天的故事》词作者蒋开儒叶旭全,曲作者王佑贵;《东方之珠》词曲作者罗大佑;这两首歌曲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4、《“自新大陆”第二乐章》曲作者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他是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e小调第九交响曲》《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斯拉夫舞曲》和歌剧《水仙女》等。

  5、《一个妈妈的女儿》词作者杨星火,曲作者阿金。这首歌曲演唱时要注意倚音、波音等装饰音的表达方式。

  6、《我的祖国》是故事片《上甘岭》插曲,词作者乔羽,曲作者刘炽。《我和我的祖国》词作者张藜,曲作者秦咏诚。

  7、《美丽的夏牧场》词作者高峻,曲作者徐锡宜。阿肯是哈萨克民间歌手的通称,他们一般都自弹自唱。

  8、《赛马》是二胡独奏曲,曲作者黄海怀。《赛马》描绘了一幅草原上万马奔腾的景象,音乐热烈奔放,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作品充分发挥了二胡的多种演奏技法,既有歌唱性的旋律,也有模拟骏马嘶鸣和奔跑的音响效果。

  9、《天堂》腾格尔词曲,属于蒙古长调。《金杯》是蒙古族民歌。属于短调。《牧歌》是蒙古族民歌,曾被改编为多种表演形式,如:马头琴独奏、小提琴独奏、二胡独奏、合唱等。

  10、《我爱银河》词作者付林,曲作者施万春。这首歌曲的旋律以跳进为主,似乎表现了小星星在太空穿梭起伏的动态形象。演唱时之一旋律跳进时的音高关系。

  11、《木星——欢乐使者》选自《行星组曲》管弦乐合奏,曲作者英国的霍尔斯特,《行星组曲》包括七个乐章,分别以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的七个星球(除地球外)命名,它们分别是火星、金星、水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我们听到的第四乐章是一首雄壮的“欢乐颂歌”,既庄严伟岸,有亲切感人。

  12、《蓝天向我们召唤》词作者李昭东罗小玲,曲作者龚耀年。

  13、《天地之间的歌》是电视系列片《天地之间》主题曲,词作者乔羽,曲作者魏群。这首歌曲创作于1983年,已在青少年中流传多年,歌曲通过活泼欢快的旋律,展现了青少年积极向上、探究世间奥秘的精神风貌。

  14、《小小少年》是德国影片《英俊少年》插曲,德国莱蒙〃罗森堡曲,肖章译词。《两颗小星星》也是影片《英俊少年》的插曲。

  15、《碟中谍》片头曲是阿根廷作曲家拉罗〃席夫林作曲,这首主题音乐在影片中多次出现,配合剧情发展营造紧张、惊险的气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6、音乐是影视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有:1、表达主题思想;

  2、抒情状物,刻画人物思想感情;3、渲染影片气氛,强化感情冲突;4、加强戏剧性;5、转换场景,描绘景物。

  17、《啊,朋友》是南斯拉夫电影《桥》插曲。这首歌曲原是一首意大利民歌,表现了游击队员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乐观主义精神。

  18、《照亮你的路》是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插曲,描写了一个寄宿制学校的'代课老师组织孩子们成立合唱团的故事。法国布鲁诺〃库莱斯作曲。

  19、《天空之城》主题曲是日本久石让作曲,《天空之城》是一部日本动画片,讲述了人们寻找传说中的空中城市的故事。主题曲旋律优美动人,曾被改编成多种表演形式。

  20、《雪绒花》是音乐剧《音乐之声》选曲,由美国奥斯卡〃哈默斯坦第二作词,美国理查德〃罗杰斯作曲,章珍芳译配。

  21、《幽默曲》是小提琴独奏曲,由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作曲,作品中的休止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音乐充满了趣味。

  22、《音乐瞬间》是一首钢琴独奏曲,由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作曲。

  23、《画图展览会》选曲是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作曲,法国拉威尔配器。《画图展览会》是作曲家在参观已故挚友惠特曼的绘画作品展后,为表达怀念和尊敬之情而创作的组曲。这部作品分为十段,这里选听的是贯穿在各段之间的“漫步主题”和第六段“两个犹太人”。

  24、《苏珊娜》是由美国福斯特作词作曲,竹漪译配。注意弱起和附点节奏。

  25、《奥林匹克号角》是管弦乐合奏曲,由美国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作曲。《奥林匹克号角》是为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创作的。乐曲高亢激昂,向全世界着友谊和真情,鼓舞运动健儿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源于古希腊,每四年举行一次,它体现了人类对于和平、友谊和进步的追求与实践。

  26、《我和你》是北京奥运会主题曲,由陈其钢作词作曲。《手拉手》是汉城奥运会主题曲,由美国作曲家乔吉奥〃莫洛德尔作曲,美国托姆〃惠特洛克作词。

  27、《阳光体育之歌》由李幼容作词,徐锡宜作曲。28、《巴塞罗那》是巴塞罗那奥运会主题曲,由英国弗瑞迪〃默库瑞作词作曲。《圣火》是悉尼奥运会主题曲,由澳大利亚约翰〃夫曼作词作曲。

  29、《意大利之夏》是意大利世界杯主题曲,由美国托姆〃惠特洛克作词,意大利乔吉奥〃莫罗德尔作曲。

  二、问答题

  1、什么是英国管?

  英国管木管乐器之一,管嘴呈弧形,喇叭口为梨形,中部隆起,英国管音质柔和,圆润,有着田园、回忆、梦幻的色彩。

  2、什么是骨干音?

  骨干音:音乐中出现次数较多、位置较重要的音。如:开头、结尾、强拍或时值较长的音。《美丽的夏牧场》的骨干音是:623。

  3、什么是二胡?

  二胡流行于中国广大地区的弓弦乐器,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4、蒙古民歌的两种类型是什么?

  长调、短调是蒙古族民歌的两种类型。长调节奏自由、气息悠长,速度比较缓慢、音域较为宽广。如:短调具有鲜明规整的节奏劾较快的速度。如:

  5、什么是级进?什么是跳进?

  音阶中相邻音级之间的连接称为级进。如:

  音阶中不相邻音级之间的连接称为跳进。如:

  6、什么是电影插曲?

  电影插曲是电影歌曲的一种,为影片中某一特定场景而作。通常起描述某一事物、抒发情感或情绪,表达人物特定心理的作用。

  7、什么是幽默曲?

  幽默曲是一种富于幽默风趣或表现明朗愉快情绪的器乐小品。

  8、什么是轮指法?

  用不同的手指交替演奏相同的音就叫轮指法。如:演奏

  三、技能题

  1、认识下列乐器

  四、认识著名作曲家

  舒伯特(1759-1828)奥地利作曲家。古典乐派向浪漫乐派过渡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舒伯特在艺术歌曲写作方面成就巨大。

  德沃夏克(1841-1904)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又译自新大陆)、《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斯拉夫舞曲》、和歌剧《水仙女》等。

  穆索尔斯基(1839-1881)19世纪中后期俄罗斯代表性作曲家,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民族性和独创性,代表作品有《荒山之夜》、《跳蚤之歌》等。

六年级音乐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密西西比河》、《捷瑞克之役》,了解黑人历史和美国音乐发展之间的关系。

  2、通过欣赏管弦乐《蓝色探戈》、《蓝色狂想曲》感受布鲁斯、爵士乐特有的韵律和节奏特色,了解“蓝调”的相关知识。

  3、通过学唱美国民歌《啊,苏姗娜》和加拿大民歌《红河谷》,从情绪、内容以及音乐本身特点进行对比,感受两个国家民族音乐风格的异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PPT、CD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师:15世纪,哥伦布发现了一片“新大陆”,被命名为“美洲”。500多年来,这个“黄金宝地”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各民族种族之间的融合,形成独特的北美文化,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北美音乐。

  二.欣赏感受黑人歌曲:

  (1)、《捷瑞克之役》

  交流美国黑人的历史:

  听赏《捷瑞克之役》,感受歌曲强烈的动感、节奏的多变。

  (2)、《密西西比河》:

  1.简介歌曲:美国历史上有一为著名的总统——林肯。同学们对他应该不陌生,林肯总统在任期间美国国内爆发了一次内战,即历史上的美国南北战争。这是一场解放南部黑人奴隶的战争。那么美国南部的黑人究竟生活怎样呢?有一部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就是讲述了南北战争时期的故事,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部电影中的插曲《密西西比河》。

  2.初听歌曲,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歌曲:

  速度: 缓慢 音色: 暗淡、低沉

  旋律: 压抑 节奏: 附点、切分较多

  总结:从以上的两首黑人歌曲中,你感受到美国黑人怎样的性格特色?

  三.欣赏感受“布鲁斯”、爵士乐:

  *《蓝色探戈》:

  1.师:blue在英语中是“蓝色”的意思,如果说红色表示热情、绿色表示活力、那么蓝色表示怎样的情绪?(忧郁、沮丧)。在19世纪末,美国南部黑人中流传了一种速度缓慢的“哀伤音乐”,叫做“布鲁斯”,主要是表达黑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后内心痛苦、哀伤的心情。后来,这种独特的在Ⅲ级音和Ⅻ级音上降低半音的音调就被成为“布鲁斯”,也叫“蓝调”。

  2.听赏《蓝色探戈》,感受风格的变化。

  *《蓝色狂想曲》:

  1.师:下面,我们来听一段旋律,听一听你是否熟悉,如果熟悉,在哪里听过?

  播放《蓝色狂想曲》片段(从4分57秒开始),说出在哪听过。(动画片《猫和老鼠》)

  师:这段旋律是美国音乐中最著名的段落之一,是美国著名作曲家乔治.格什温于1924年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中一段。

  2.欣赏乐曲,说出乐曲的演奏乐器以及乐曲的情绪。

  (单簧管、圆号、萨克斯管、钢琴、弦乐器,乐曲风格活泼奔放,富有动感。)

  师:这类具有活泼、奔放特点的音乐,在英语中叫Jazz。翻译成中文就是“爵士乐”,是美国本土最有影响的'艺术种类。那么格什温为什么给自己的这首爵士风格的协奏曲命名为《蓝色狂想曲》呢?

  3.听辩P/54上的两句乐句,哪一句是符合“布鲁斯——蓝调”特点的,为什么?

  4.师:《蓝色狂想曲》中含有“布鲁斯——蓝调”音乐元素吗?如何来判断?

  再次欣赏《蓝色狂想曲》。

  5.说说格什温为自己的这首爵士风格的协奏曲命名为《蓝色狂想曲》的原因。

  总结:通过欣赏以上两首乐曲,我们了解了美国本土最有影响的艺术种类:爵士乐和它的灵魂——“布鲁斯——蓝调”。

  四.学唱体验:

  *《啊,苏姗娜!》(美国民歌)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2.整体听唱,感受歌曲诙谐、乐观的情绪。

  *《红河谷》(加拿大民歌)

  1.初听歌曲,把握歌曲忧伤、真挚的感情。

  2.整体听唱高声部,师生讨论根据歌曲的理解做不同的强弱变化处理。

  五.本单元总结:

  北美音乐文化主要受欧洲音乐和非洲黑人音乐的影响,也带有一部分印第安音乐的痕迹。其中,爵士乐是美国本土最有影响的一种音乐类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布鲁斯——蓝调”

六年级音乐教案11

  单元教学内容

  1.唱歌:《当五环旗传到北京的时候》。

  2.欣赏:《奥林匹克号角》《手拉手》《巴塞罗那》。

  3.音乐活动:“奔向2008”。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奥林匹克号角》,了解乐曲结构,为乐曲划分段落,培养分析乐曲结构的能力。感受奥运赛场上运动员奋勇争先的激情。

  2.学唱歌曲《当五环旗传到北京的时候》。通过对比法聆听歌曲,感受两个乐段的不同情绪以及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力度变化。通过有感情地演唱,表现少年儿童朝气蓬勃的面貌和拼搏锻炼的坚定信念。

  3.欣赏歌曲《手拉手》《巴塞罗那》,向学生介绍奥运会主题歌曲。感受各国的风土人情,了解异国文化。

  4.通过“奔向2008”这一综合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奥运知识的渴求,使学生增进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了解,让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点点滴滴都留在孩子的心中。同时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欣赏乐曲《奥林匹克号角》。

  2.学唱歌曲《当五环旗传到北京的时候》。

  教学难点:

  活动“奔向2008”。

  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1:讲解歌曲《当五环旗传到北京的时候》时,切分音强弱拍学生会掌握不好。

  措施:练习时老师先引导学生读出切分音的节奏,强调重音位置把握好节奏韵律。

  问题2:歌曲《当五环旗传到北京的时候》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情绪与力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措施:练习演唱时,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控制气息的方法把握歌曲力度、情绪的变化。

  单元主要教学方法

  听唱法、对比法聆听、讲授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演示等方法。

六年级音乐教案12

  教学内容:《运动员开幕曲》《摇篮曲》

  教学目标:

  1、在演唱与欣赏活动中,感受亚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2、聆听印度歌曲《摇篮曲》和《运动会开幕曲》领会这两首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感受亚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摇篮曲》教学

  1、师介绍歌曲背景:《摇篮曲》是一首有印度民族风格的摇篮曲。复杂多变的节奏、节拍,丰富的装饰音,给人以深情、婉转的感受。

  2、学生听歌曲背景简介。

  3、聆听歌曲范唱,感受体验歌曲情绪。

  4、设问:音乐的风格特点。

  5、学生讨论交流。

  6、轻声模唱歌曲的开头一句,想一想:该乐句在歌曲中出现了几次?

  7、师生交流。

  8、随着音乐模仿跳一两个印度舞蹈动作,或模仿敲击印度鼓的节奏为其伴奏。(印度鼓的节奏需要学生在预先收集有关印度资料的时候就做好了解)

  9、师生交流——有关印度的音乐,你还知道多少?

  三、《运动会开幕曲》教学

  1、乐曲简介:乐曲是一首具有浓厚阿拉伯风格的.科威特歌曲。

  2、以聆听前奏导入。

  3、播放乐曲录音。问:乐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4、讨论并回答问题。

  5、这首乐曲具有哪个国家民族音乐风格?

  6、讨论交流说说阿拉伯民族音风格特点:阿拉伯民族音乐有它独特的音乐体系,有独特的音阶、调式、节奏等,现在用我们的记谱法并进行音乐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着重从聆听实际音响为主。

  7、做书上的课后练习:你知道上面四幅图的国家记建筑物的名称吗?

  四、拓展部分

  1、主题:你喜欢足球吗?搜集世界杯或亚洲杯开幕式音乐介绍给大家。

  2、学生进行所搜集资料的交流。

  五、课堂小结:说说这堂课给你的收获。

  六、结束课堂

六年级音乐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聆听两手古诗词歌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知道歌曲《但愿人长久》在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已经所表达的情景和情感。

  技能目标:

  能饱含深情背唱歌曲《游子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激之情。

  情感目标:

  能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花非花》。在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的过程中,认识民族乐器古琴,并记住古琴的音色。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演唱《游子吟》

  预习导入

  1、复习古诗《咏鹅》《春晓》《静夜诗》等古诗诗歌入手。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3、再听歌曲,听出两段旋律在情绪上的变化。

  4、用歌曲的.伴奏音乐做背景音乐,请学生朗诵《游子吟》两边。

  5、学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1)视唱旋律。

  (2)跟着音乐哼唱歌曲的旋律,体会两段旋律在音区、旋律进行方面的不同。

  (3)学唱歌词,延长歌曲。

六年级音乐教案14

  教学内容:

  1、演唱《土拨鼠》

  2、欣赏贝多芬的部分音乐作品片断

  教学目标:

  根椐新课标对六年级的具体要求,结和认知、感受、技能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用悠长平稳的气息,柔和连贯的歌声,唱出主人公对土拨鼠的怜爱和亲切的情感,体会流浪者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2、通过音乐素材类比,分析歌曲的音乐元素,更好的表现歌曲。3、通过听、唱、感受、欣赏贝多芬的部分作品,初步了解贝多芬的生平人格魅力和作品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歌曲的音乐元素,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音乐的表现形式。

  2、了解音乐家的生平,通过对其音乐作品的欣赏、感受,学习音乐家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初步培养学生理解思想内涵深刻的音乐作品能力。

  教法:

  根据新教材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提高学生兴趣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等基本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设置画面情境,激发审美动机,形成初步印象。

  2、音乐素材类比,获得音乐技能,展示表现形式。

  3、了解人物生平,感受音乐形象,审美情感升华。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钢琴、打击乐器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于1789-1792年在他的家乡德国波恩创作的许多歌曲之一。当时人们为了生活有随身带着土拨鼠(旱獭)到处流浪的习惯,就好比现代人养猫、狗,并带他们外出游玩一样,这是一首表现流浪汉与土拨鼠相依为伴的歌曲。歌曲是两段体结构,有四个乐句组成,每句四小节,双句是单句的重复,a+a1+b+b1,6/8拍子,弱起节奏。歌曲感情真挚纯朴,乐句中可按歌词的分句进行呼吸。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创设情景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两首音乐的片断请大家欣赏,听完之后谈一谈这两首作品在内容和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播放小提琴曲《思乡曲》、交响曲《念故乡》片断)

  2、提问小结:游子飘零他乡的孤独与凄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表现游子思念亲人、家乡的歌曲《土拨鼠》(出示课题),播放录音或范唱。

  4、通过欣赏,你想知道什么?

  二、以问激情,再次感受

  1、大家都知道这首歌的曲作者是——贝多芬(出示贝多芬的肖像图),请你说说你看到他的第一感受。

  2、学生各抒己见,谈感受。

  3、这样一个看似冷漠的人怎么会写出如此深情地歌曲呢?请大家再把这首歌曲欣赏一遍。在欣赏的过程中要求:

  A、请你把你认为应该吸气换气的地方用笔标注一下。

  B、找出这首歌曲中最常用的几个音是什么?结束音是什么?

  (3 6 1)

  三、分析歌曲的`音乐元素:调式、速度、力度。

  (1)范唱《土拨鼠》的歌谱,找出歌曲构成的主干音和结束音,并出示另外两段类似《土拨鼠》的旋律(谱略),请同学们哼唱,也找出它们的主干音、结束音。得出结论:旋律主干音是6 1 3,并且以6结尾,这样一类的歌曲通常被称为小调歌曲,演唱情绪抒情、优美。

  (2)复听歌曲《土拨鼠》,找出比较相同的乐句,对比一、二部分不同的力度、速度和情绪的对比。前一段旋律比较平稳、感情比较平静,后一段旋律上行,情绪显得较激动。

  (3)找出歌曲的高潮部分,讨论如何运用力度来演唱歌曲的高潮部分,恰当的表现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前一句用稍强的的力度来表现对家乡的思念,后一句用稍弱的力度来表现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4)完整的演唱全曲。

  四、歌曲的表演

  1、学生分组表演歌曲

  要求:每组设计一个表演形式(领、齐,打击乐,拍手击凳等形式)

  2、表演赏析

  五、贝多芬作品赏析

  1、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关于贝多芬的生平你都了解什么?

  2、贝多芬的作品赏析(多媒体展示)

  请学生回忆自己听过或唱过地贝多芬的其它作品,我在其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几部作品重点欣赏。

  要求:说出作品的名称、主要内容、表演形式及作品的时代背景,你最喜欢哪一句。

  a.听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的部分,说说听后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此作品的战斗性和号召性,了解作曲家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和“只有通过斗争才能获得胜利”

  b.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欢乐颂”第四乐章片断。说说听后的感受、乐曲的创作背景、演出盛况。主题部分大家来演唱,体验这部作品的恢弘气势、不同的演唱形式及乐曲所表达的作曲家的理想:亿万人民成兄弟和自由、平等、博爱。

  c.弹贝多芬的钢琴曲《致爱丽丝》主题部分学生们进行哼唱,并请学生说说关于乐曲的传说。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作曲家的丰富情感。

六年级音乐教案15

  教学内容:

  湘教版音乐新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课演唱《幸福快车》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轻松、流畅、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幸福快车》。

  2、了解歌曲中的反复记号并掌握歌曲中的节奏型。

  3、善于发现幸福,能够积极乐观地区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能用轻松、流畅、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幸福快车》。

  教学难点:

  了解歌曲中的反复记号并掌握歌曲中的节奏型。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通过一则故事:懂得什么是幸福,用心去感受幸福。

  二、新课教授

  1、整体聆听歌曲《幸福快车》,思考以下问题:歌曲的情绪、速度是怎样的?

  小结:轻松、活泼。

  2、节奏练习

  3、学唱歌曲

  三、分组演唱

  将学生分为男女两组,分别演唱一二段,第三段男女生齐唱。在休止符处加入不同的`方式表现。

  分组歌唱、小组竞赛、学生互评、独唱。

  四、小结学生畅谈对于幸福的理解、幸福的意义。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